一、高分子电容式湿度变送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林[1](2020)在《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楼宇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呈现出楼层越来越高、楼体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多样、室内易燃易爆物品和电气化设备明显增多的现象。而现有消防监测报警系统大多监测手段单一、数据来源有限,漏报、误报问题严重。这导致火灾隐患急剧增加,迫切需要对建筑物消防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及报警。针对现有消防监测报警系统存在严重的漏报、误报及无法适应当下楼宇建筑复杂的实际环境等问题,本文设计出一种基于双环境感知及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双环境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感知方法研究。由于消防灭火设备在火灾发生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系统将消防设备气瓶加入到消防感知的环境中,结合火灾隐患点组成两个消防数据获取场景。多源异构数据信息包括气瓶压力、周围环境温度及湿度,火灾隐患点的温度、湿度、烟雾及图像等信号。消防环境的多源异构数据在数据类型、数据结构、传感器通信协议等方面存在异构特点。本文整合研究各类监测信号的感知与获取方法,设计出一套针对多源异构消防数据监测的软硬件方法。(2)基于LoRa星状轮询嵌套组网方法研究。面对如今房屋建筑结构复杂导致数据采集节点数激增、数据传输量大且距离远等问题,利用低功耗广域网LoRa技术进行多节点组网实来现数据传输。通过研究LoRa星状网轮询及数据碰撞延时解决LoRa无线传输的数据碰撞丢包问题。研究并提出使用LoRa星状网轮询嵌套的组网方法解决星状网轮询组网方式下的从节点数量上限问题,提高LoRa无线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和健壮性。(3)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消防数据智能处理方法。针对系统环境感知数据的多源异构属性,为挖掘数据信息,实时判断感知环境的状态,本文提出利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算法对消防数据进行处理。通过研究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算法学习,建立适用于本系统的算法模型,并对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分析。为进一步提高系统报警的准确度,对火灾隐患点的现场图片进行火焰识别,结合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处理结果来精确判断火灾发生情况,实现消防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最终,根据以上对系统方案的研究,选取相关传感器、STM32最小系统、LoRa无线收发模块、触摸屏及4G网络模块,设计制作出系统硬件电路及接收处理端显示柜,并基于硬件平台编写系统算法程序。实现了用单片机控制触摸屏显示监测数据信息并将报警信息精准投送到智能手机终端的功能。经实验测试,本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消防系统可以达到采集数据实时、网络传输稳定、数据处理准确和信息投送精准的设计要求。
张珈[2](2019)在《机房环境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在国内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设备日益增加,网络设备也日益增多,机房的建设数量与规模都在不断增加[1]。如今,各类企事业单位都拥有大量自己的设备机房。机房作为高端设备的主要存放场所,存放了大量的各类服务器、交换机、程控设备,其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上述设备的正常运行,并进而影响到单位本体的正常运作。因此,必须搭建合理有效的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维持机房的正常运转!本课题基于国内信息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要点,结合物联网技术,以目前电力机房的需求要点为例,采用目前较为新型主流的传感器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自行搭建数据库体系,来设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主要监控内容包含电力机房现有的空调运转情况、机房内环境温度、UPS电源情况、机房内湿度及漏水、门禁系统、视频采集几个方面。本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加串口 RS485通信技术为基础,研究了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技术,通过对机房系统需求的详细分析,设计了新的系统架构。分别对门禁主机、精密空调、温湿度、漏水、UPS电源屏几类传感器做了选型和调试,利用通信技术构建集中式采集前端,把各项环境数据做了统一的采集处理;利用MYSQL数据库来存储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和视频资料;设置了机房环境数据采集处理流程和异常报警机制;编写了系统管理软件,包括用户管理、浏览数据及曲线、设置系统参数及等多个功能界面;还有网络监控页面,以完成远程监控功能;最终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本文在实际项目上进行了应用,经过较长时间的测试,系统的各项功能运转正常,性能指标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电力设备单位采用该系统之后,能实时掌握各机房的运转情况,而且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投入,报警、智能门禁、防盗系统也保障了机房的安全。较低的设备投入,高效的监控功能以及简单易用的操作界面,都得到了使用单位的一致认可。经过数据对比可以每年为机房节省30-40%的电力供应,为电力系统作业提供了全自动化后台保障。
宋琦[3](2017)在《基于电阻抗谱分析的稻谷水分传感器设计》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33千万公顷,是世界水稻种植第一大国,大米是我国的主要口粮。水稻收获后水分含量大,若不及时充分干燥,易霉烂变质。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范围自发流转及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广,传统的人工晾晒方式已无法满足大量高水分稻谷集中干燥的需求,因此造成巨大的稻谷损失,迫切需要推广机械化稻谷干燥模式,以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保障国民健康,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了保证稻谷烘干过程经济高效,烘干结果精确可靠,亟需研制一款经济可靠的稻谷水分检测传感器。本文针对机械化稻谷干燥模式中稻谷水分测量成本、在线、连续等问题,进行了稻谷水分传感器的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谷物水分检测方法的确定。通过对比不同谷物水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并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谷物水分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基于在线式谷物水分测量的设计要求,选择了传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便于现场维护、适用于对谷物水分进行在线连续测量的电容式谷物水分测量方法。(2)谷物水分传感器结构的确定及优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电容式传感器结构的优缺点,根据谷物水分的检测需求,选择了同轴圆筒型电容传感器,并通过电容传感器结构分析,给出了同轴圆筒型电容传感器的优化设计方案。(3)谷物水分检测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最佳谷物水分检测激励频率的确定。基于电容式谷物水分测量的影响因素—谷物品种、密实度、温度,设计了稻谷电阻抗谱测量实验,研究在激励频率1Hz1MHz、温度4080℃、湿基含水率14%28%下稻谷的电阻抗谱特性,获得了检测电容值随激励频率、含水率、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电容式稻谷水分传感器检测稻谷含水率的最佳激励频率为2kHz,为稻谷水分检测模型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4)谷物水分检测模型的确定。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使用SPSS对稻谷电阻抗谱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并对其进行拟合程度检验,其中933.02R(28),拟合程序良好,确定了水稻水分检测模型。(5)谷物水分传感器检测电路软硬件设计。基于电容式谷物水分测量原理和稻谷水分检测需求,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完成了由电容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控制与显示模块组成的电容式谷物水分传感器检测电路硬件设计和由电容数据采集、温度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显示组成的电容式谷物水分传感器检测电路软件设计。(6)谷物水分传感器性能测试。采用自行设计的稻谷水分传感器对镇稻十号稻谷的含水率进行检测,并采用105℃恒温干燥法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证明,研制的稻谷水分传感器及检测电路检测误差绝对值的标准差为1.514%,仍存在较大的检测误差,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潘浩,李力,许炎武,刘鹏希[4](2014)在《基于MSP430的电容式两线制湿度变送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工农业生产中远程湿度测量的需求,给出了一种基于湿敏电容的湿度变送器设计方案;电路以低功耗单片机MSP430F2011为核心,通过程序中对片内比较器和GPIO的控制,交替对湿敏电容进行充放电,形成程控振荡器;随后,单片机以晶振为时间基准对振荡频率进行测量并换算成湿度,并通过电流环芯片XTR115输出420mA,同时实现环路供电;实验表明,湿度测量误差小于常见湿敏电容本身的误差,能够满足一般需求,并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是一种高集成度、高性价比的湿度变送器方案。
高阳[5](2013)在《油中微量水分和温度变送器的设计及研究》文中提出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变压器油、润滑油、液压油等矿物质油易受污染,影响其品质和性能。在油品所有的污染物中,水分是除固体颗粒物以外最有害的。水分的存在是导致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过量的水汽污染会导致油品降解、加剧设备的腐蚀和磨损。因此水分是工业油品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无论是使用前还是使用过程中,对油品中水分含量进行精确在线监测都显得尤为重要。本设计是基于目前国内品牌的油中水分变送器市场空白现状,围绕替代国外产品进口的目标,采用ST公司最新推出的基于ARM Cortex M4内核的STM32F3系列32位微控制器,设计了一款用于在线测量油中水分的变送器。该变送器直接测量油中水的活性和温度,结合油中特定的参数可以计算不同油品的水分含量。本研究主要完成了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调试;在ARM集成开发环境KEIL MDK-ARM下采用C语言完成了应用程序的编写;配制不同相对湿度的饱和盐溶液对测量结果进行校准;用VB编写的上位机软件实时采集测试数据,而采集的数据也可以导出为Excel文档格式以便分析。
赵晨[6](2013)在《VAV空调系统智能监测及评价系统》文中研究说明VAV空调使用寿命长、舒适感强、节约能源等优点使它的应用越来越广。同时,VAV空调为了满足舒适性的要求,有多个控制过程参数需要控制,控制过程较较复杂,稳定性差,故障的发生也比较频繁。VAV空调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控制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因此对空调自控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VAV空调自控系统的评价均为定性评价,无定量评价的案例。对空调自控系统进行定量评价以检查空调是否运行正常,这对空调的节能、舒适性和平稳运行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所介绍的VAV空调自控系统智能评价系统提供模拟的室内空调负荷,给VAV空调定量的扰动,以观察室内温湿度和出风口风速的变化曲线,并根据控制系统性能指标情况判断VAV空调系统性能。其中,室内空调负荷模拟系统是模拟的130人时人体显热负荷和散湿量,并通过PLC的控制作用控制模拟的人数。通过温度、湿度、风速传感器和变送器采集密闭遮光环境下的室内温湿度数据和空调出风口的风速数据传入PLC中,经过PLC的A/D转换作用将模拟量转为数字量传入PC机中。计算机根据输入的温湿度和风速信息,在组态王软件上显示出实时监测曲线,同时将数据保存,并可查看历史监测曲线。根据监测曲线的超调量、调节时间和稳态误差这些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对VAV空调自控系统的性能做出评价。本文所介绍的主要工作包括:室内空调负荷模拟系统的制作,传感器和变送器的选型,S7-200PLC的编程,S7-200PLC与上位机的通讯设置,以及上位机中组态王的操作。
唐建东[7](2013)在《电力变压器油中微量水分变送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探讨了电力变压器油中水分的存在形态及其危害,采用高分子材料聚酰亚胺薄膜的电容式湿度敏感元件原理,实现电力变压器油中微水含量的在线监测.结果表明,该电力变压器油中微水的在线测量变送器的测试结果,与国家标准试验方法—卡尔.费休试剂法一致.电力变压器油中微水含量的在线监测,保证了电力变压器运行安全.
汤义勤[8](2011)在《GIS微水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GIS是SF6全封闭组合电器,是由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避雷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套管等电气元件组合而成,采用SF6气体作为绝缘介质。GIS设备内SF。气体微水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严重影响GIS设备的机械性能以及电气性能,会造成电气设备事故。论文分析了GIS设备内SF。气体微水的来源及其危害,介绍了气体湿度的表示方法及有关规程标准中水分是否超标的标准,提出了采用相对湿度作为分析量以直观表示设备绝缘状况。根据温度、压力对气体湿度的影响,对特征量进行折算,以便于切合现有标准,做出判断结论。通过对露点变送器、温度、压力传感器性能比较分析,同时结合微水在线监测的现场具体技术要求,选择了稳定性好、抗化学腐蚀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的露点变送器;选择了灵敏度高、响应迅速的温度传感器;选择了体积小、灵敏度高的压力传感器。提出了微水在线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了系统的整体硬件结构。在变电站主控室设置服务器,服务器与GIS外壳多台微水在线监测单元进行通信。微水在线监测单元实时采集压力、温度、露点值,通过CAN总线与服务器端相连接。系统软件分为就地探测单元软件、服务器端软件、客户端软件三部分。论文对在线监测系统的远传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电力数据网实现了SF6气体的远方监测。远方监测站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显示、告警、查询等功能,可实现对变电站现场GIS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和分析。目前,该系统在浙江台州电业局110kV商务变GIS上运行良好。
涂宏[9](2011)在《电子式烟气含湿量测量仪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对燃煤电厂所排放的烟气的监测过程中,对烟气含湿量的测量,是确定烟气参数的重要步骤。高温烟气一般是指燃煤电厂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介质,一般的温度范围在50120℃,特别情况下可能达到160℃。另外烟气中一般会存在粉尘和酸性物质如SO2、NOX等。如何克服高温、高粉尘和酸性物质而保证烟气含湿量的在线测量,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本文针对燃煤电厂烟气含湿量的测量问题,设计了两种不同的电子式烟气含湿量测量仪器。一种是基于干湿球法改进的电子式烟气含湿量测量仪器,另一种是基于聚酰亚胺高分子电容的烟气含湿量测量仪器。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传统烟气含湿量测量方法的分析,并结合现代电子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吸收了现有的电子式测量仪器的优点,专门针对燃煤电厂烟气高温、高粉尘、和具有腐蚀性等特征,提出了传感器、变送器及数据处理电路的选择思路,然后对两种基于不同原理的电子式烟气含湿量测量仪进行了结构与功能的设计。本设计排除了燃煤电厂烟气高温、高粉尘和腐蚀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其可以满足燃煤电厂烟气含湿量的测量要求,实现了烟气含湿量测量结果的远距离传输,并且提高了烟气含湿量的测量精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谢光忠,黄春华,蒋亚东,杨邦朝[10](2003)在《高分子电容式湿度变送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高分子电容式湿度变送器的制作过程。该变送器由旋涂法制备的聚酰亚胺湿度传感器和以脉冲宽度调节电路为主的变送电路组成。文中对制备的高分子湿度传感器和变送器的湿敏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制备出的高分子湿度变送器对5.3%~93.4%RH范围内的相对湿度进行线性变换输出与相对应的电压信号。
二、高分子电容式湿度变送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分子电容式湿度变送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消防数据监测 |
1.2.2 LoRa多节点组网 |
1.2.3 多层感知神经网络 |
1.2.4 报警信息显示与投送 |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提出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双环境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感知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系统消防数据的来源及类型 |
2.2.1 系统感知环境的构成 |
2.2.2 多源异构消防数据的类型研究 |
2.3 基于STM32 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2.3.1 系统数据采集方案 |
2.3.2 数据采集的处理单元选择 |
2.4 STM32 与多种传感器通信研究 |
2.4.1 压力变送器工作原理及通信协议研究 |
2.4.2 温湿度传感器及MQ-2 烟雾传感器的通信过程研究 |
2.4.3 摄像头的图像数据传输 |
2.5 多源异构数据预处理 |
2.5.1 多源异构数据预处理方法 |
2.5.2 系统采集数据的预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ORA星状轮询嵌套组网方式的数据传输研究 |
3.1 引言 |
3.2 系统消防数据传输的特性研究 |
3.2.1 消防数据采集节点分布 |
3.2.2 数据传输方式研究 |
3.3 LORA无线射频技术研究 |
3.3.1 低功耗广域网LoRa无线通信技术 |
3.3.2 LoRa组网形式及数据传输方式 |
3.4 星状网轮询多节点组网的数据采集方案 |
3.4.1 LoRa无线数据丢包 |
3.4.2 系统多节点组网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消防数据智能化处理 |
4.1 引言 |
4.2 系统的数据处理要求 |
4.3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概念及算法学习 |
4.3.1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 |
4.3.2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算法学习 |
4.4 多层感知神经网络构建 |
4.4.1 网络构建 |
4.4.2 算法模型训练方法及参数设置 |
4.4.3 训练过程及分析 |
4.5 火焰图像识别 |
4.5.1 火焰识别原理及算法 |
4.5.2 图片的BMP编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及实验 |
5.1 引言 |
5.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5.3 系统软件功能开发 |
5.3.1 数据采集发送端软件设计 |
5.3.2 数据接收处理端软件设计 |
5.4系统实验 |
5.4.1 实验条件及方案 |
5.4.2 实验过程及现象 |
5.4.3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机房环境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机房环境监控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前需求现状 |
1.2 机房环境监控研究的科学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计算机通信技术 |
2.1.1 TCP/IP网络技术 |
2.1.2 RS485通信技术以及MODBUS协议分析 |
2.2 MySQL数据库应用 |
2.2.1 MySQL数据库的优势 |
2.2.2 MySQL数据库在Linux主机环境上的搭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总体要求 |
3.1 需求分析 |
3.2 结构功能要求 |
3.3 硬件要求 |
3.4 软件要求 |
3.4.1 PC监控主机软件要求 |
3.4.2 采集前端软件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硬件详细设计 |
4.1 功能主机设计 |
4.1.1 功能主机选型要求 |
4.1.2 功能主机选型思路 |
4.2 采集前端设计 |
4.2.1 采集前端功能设计思路 |
4.2.2 采集前端接口硬件构成 |
4.3 温湿度传感器设计 |
4.3.1 温湿度传感器选型 |
4.3.2 温湿度变送器硬件接口 |
4.4 空调监测模块功能设计 |
4.4.1 空调监控接口 |
4.5 其他硬件以及接口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5.1 系统软件设计 |
5.1.1 数据库设计 |
5.1.2 主监测业务软件设计 |
5.1.3 采集前端的软件设计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软硬件调试 |
6.1 前端采集系统软硬件调试 |
6.1.1 硬件设备调试 |
6.1.2 RS485通讯协议调试 |
6.1.3 网络协议栈调试 |
6.1.4 系统联调 |
6.2 监控主机的软件调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运行效果以及技术展望 |
7.1 系统运行效果 |
7.1.1 系统自动化运行数据跟踪分析 |
7.1.2 系统温湿度检测精度 |
7.1.3 系统电源监测情况 |
7.1.4 系统节能效果对比 |
7.2 技术展望 |
7.2.1 系统不足之处 |
7.2.2 系统改进方向 |
7.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电阻抗谱分析的稻谷水分传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谷物水分检测方法 |
1.2.1 谷物水分有损检测方法 |
1.2.2 谷物水分无损检测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容式谷物水分传感器设计 |
2.1 电容传感器类型及选择 |
2.2 电容传感器结构的优化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稻谷电阻抗谱实验及分析 |
3.1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分析 |
3.2.1 激励频率对检测电容值的影响 |
3.2.2 含水率对检测电容值的影响 |
3.2.3 温度对检测电容值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稻谷水分检测模型的确定 |
4.1 多元回归分析 |
4.2 SPSS |
4.3 稻谷水分检测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稻谷水分传感器检测电路设计 |
5.1 电容式稻谷水分传感器总体设计 |
5.2 电容式稻谷水分传感器检测电路硬件设计 |
5.2.1 电容检测模块 |
5.2.2 温度检测模块 |
5.2.3 控制与显示模块 |
5.3 电容式稻谷水分传感器检测电路软件设计 |
5.3.1 电容数据采集 |
5.3.2 温度数据采集 |
5.3.3 数据处理和显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稻谷水分传感器性能评估 |
6.1 试验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设备 |
6.1.3 实验方法 |
6.2 试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
(4)基于MSP430的电容式两线制湿度变送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系统构成及硬件设计 |
1.1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
1.2核心部分电路 |
2程控振荡器及软件设计 |
2.1程控振荡器 |
2.1.1程控振荡器原理框图 |
2.1.2理想振荡过程 |
2.1.3实际振荡过程的误差分析 |
2.2软件设计 |
3实验结果分析 |
3.1精度实验 |
3.2温漂实验 |
4结束语 |
(5)油中微量水分和温度变送器的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油中微水测量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外测量方法概述 |
1.2.2 国内外产品现状 |
1.3 ARM Cortex系列处理器简介 |
1.3.1 Cortex系列处理器简介 |
1.3.2 STM32F3系列微控制器简介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组织架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油中微水测量的理论基础 |
2.1 水活性理论 |
2.1.1 油中水活性概念 |
2.1.2 水活性测量的意义 |
2.1.3 水活性的测量方法 |
2.2 相对湿度测量 |
2.2.1 高分子湿敏电容的工作原理 |
2.2.2 相对湿度的频率测量法 |
2.2.3 湿度的温度补偿 |
2.3 绝对水分含量的计算 |
2.3.1 绝对水分含量计算 |
2.3.2 油品水溶解度系数的标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整体设计分析 |
3.1 整体设计简述 |
3.2 设计方案 |
3.2.1 壳体设计 |
3.2.2 主要器件选型 |
3.2.3 测量方法 |
3.2.4 通信可靠性 |
3.2.5 长期稳定性 |
3.2.6 EMI/EMC设计 |
3.3 技术参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设计 |
4.1 硬件设计概述 |
4.2 各模块设计 |
4.2.1 电源模块 |
4.2.2 STM32F373C8T6最小系统 |
4.2.3 温度测量模块 |
4.2.4 湿度测量模块 |
4.2.5 EEPROM存储模块 |
4.2.6 通信模块 |
4.2.7 电流输出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概述 |
5.2 变送器软件设计 |
5.2.1 软件开发环境 |
5.2.2 变送器软件流程图 |
5.2.3 软件模块设计 |
5.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3.1 软件设计工具 |
5.3.2 软件介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变送器校准及测试 |
6.1 校准的意义 |
6.2 温度校准 |
6.3 相对湿度校准 |
6.3.1 饱和盐溶液标准相对湿度值 |
6.3.2 相对湿度校准过程 |
6.4 校准结果测试 |
6.5 测试及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VAV空调系统智能监测及评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空调自控系统评价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VAV 空调的发展现状 |
1.3.2 空调监测及评价系统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VAV 空调自控系统智能监测及评价系统总体设计 |
2.1 VAV 空调智能评价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2.1.1 PLC 编程技术 |
2.1.2 传感器及变送器技术 |
2.1.3 A/D 转换和 D/A 转换技术 |
2.1.4 通信技术 |
2.1.5 组态软件技术 |
2.2 系统构成 |
2.2.1 基于 PLC 的空调负荷模拟系统 |
2.2.2 温度、湿度、风速传感器及变送器 |
2.2.3 现场控制器 |
2.2.4 监测主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室内空调负荷模拟系统设计 |
3.1 系统组成概述 |
3.2 空调负荷模拟装置 |
3.2.1 人体显热模拟装置 |
3.2.2 人体散湿模拟装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测及评价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整体设计 |
4.2 环境检测装置选型 |
4.2.1 温度传感器 |
4.2.2 湿度传感器 |
4.2.3 风速传感器 |
4.3 现场控制器 PLC |
4.3.1 PLC 概述 |
4.3.2 PLC 的选型 |
4.4 硬件连接 |
4.4.1 基于 S7-200PLC 的空调负荷模拟系统 |
4.4.2 PLC 的硬件连接 |
4.4.3 PLC 与监测主机的连接 |
4.4.4 硬件连接操作注意事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监测及评价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5.1 STEP7-MICRO /WIN 编程软件 |
5.1.1 编程软件功能 |
5.1.2 编程软件语言特点 |
5.1.3 STEP7-Micro /WIN 仿真软件 |
5.2 PPI 通信设置 |
5.2.1 S7-200PLC 与 PC 机的连接 |
5.2.2 S7-200PLC 通讯协议 |
5.2.3 PC 机中通讯设置 |
5.3 PLC 软件设计 |
5.3.1 系统需求分析 |
5.3.2 主程序 |
5.3.3 模拟量输出 |
5.3.4 模拟量输入 |
5.4 程序调试 |
5.5 下位机部分控制源代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监测及评价系统界面软件设计 |
6.1 VAV 空调自控系统 |
6.1.1 VAV 空调自控系统概述 |
6.1.2 空调自控系统基本原理及组成 |
6.2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
6.2.1 控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 |
6.2.2 控制系统稳态性能指标 |
6.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6.3.1 软件实现功能 |
6.3.2 组态软件选择 |
6.3.3 建立监测评价系统的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电力变压器油中微量水分变送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聚酰亚胺电容式湿度传感测量原理 |
2 变送器的设计 |
2.1 变压器油微水变送器硬件组成 |
2.2 湿度传感器电容值的测量电路 |
2.3 微水含量计算 |
2.4 通讯模块设计 |
2.5 变送器外形结构设计 |
3 实验结果 |
(8)GIS微水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GIS微水含量在线监测的重要意义 |
1.2 GIS微水在线监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GIS微水含量及其测量技术 |
2.1 湿度的表示方法 |
2.2 有关SF_6电气设备中气体水分含量管理标准 |
2.3 GIS微水含量测量的特征量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露点变送器及辅助传感器的选择与实现 |
3.1 露点变送器 |
3.2 温度传感器 |
3.3 压力传感器 |
3.4 小结 |
第4章 GIS微水在线监测原理及设计 |
4.1 GIS微水在线监测原理 |
4.2 监测单元主板电路模块介绍 |
4.3 GIS微水在线监测软件设计 |
4.4 关于GIS微水在线监测远传技术 |
4.5 关于GIS微水在线监测信息安全技术 |
4.6 小结 |
第5章 GIS微水在线监测的应用 |
5.1 多重密封技术气体采样阀门设计 |
5.2 系统功能设计 |
5.3 系统安装工艺质量控制 |
5.4 在线监测与离线监测的对比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电子式烟气含湿量测量仪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空气湿度与烟气含湿量 |
1.2.1 空气湿度定义 |
1.2.2 绝对湿度 |
1.2.3 相对湿度(RH) |
1.2.4 烟气含湿量 |
1.3 测量烟气含湿量的意义 |
1.3.1 烟气含湿量对烟气脱硫的影响 |
1.3.2 烟气含湿量对烟气电除尘的影响 |
1.4 国内外烟气含湿量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 |
1.4.1 重量法 |
1.4.2 冷凝法 |
1.4.3 干湿球法 |
1.4.4 电子式湿度传感器 |
1.4.5 干湿球法与电子式湿度传感器法的比较 |
1.5 湿度传感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1 湿度传感器国外发展现状 |
1.5.2 湿度传感器国内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湿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
2.1 湿度传感器的特性参数 |
2.1.1 湿度量程 |
2.1.2 感湿特性曲线 |
2.1.3 灵敏度 |
2.1.4 响应时间 |
2.1.5 湿度温度系数 |
2.1.6 湿滞回线和湿滞回差 |
2.2 湿度传感器的分类 |
2.2.1 高分子电容型湿度传感器 |
2.2.2 悬臂梁电容型湿度传感器 |
2.2.3 压电电阻式湿度传感器 |
2.2.4 热电偶型湿度传感器 |
2.2.5 红外线吸收式湿度传感器 |
2.3 传感器的选择与性能改善 |
2.3.1 合理选择传感器的结构、材料与参数 |
2.3.2 集成化与智能化 |
2.3.3 性能改善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新型烟气湿度测量仪器的发展概况 |
3.1 MAC125 高温湿度分析仪 |
3.1.1 测量原理 |
3.1.2 测量方法 |
3.1.3 优缺点分析 |
3.2 HMS535C+烟气水分仪 |
3.2.1 测量原理 |
3.2.2 测量方法 |
3.2.3 优缺点分析 |
3.3 JCJ200Y 温湿度传感器 |
3.3.1 测量原理 |
3.3.2 测量方法 |
3.3.3 优缺点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式烟气含湿量测量仪的设计研究 |
4.1 测量方法的整体设计思路 |
4.2 干湿球法结合温度传感器的测量装置的设计 |
4.2.1 测量装置设计原理 |
4.2.2 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选择与抗腐蚀方法 |
4.2.3 变送电路的选择 |
4.2.4 数据处理电路的选择 |
4.2.5 测量装置结构设计说明 |
4.3 高分子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的测量装置的设计 |
4.3.1 测量装置设计原理 |
4.3.2 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的选择 |
4.3.3 变送电路的选择 |
4.3.4 数据处理电路的选择 |
4.3.5 测量装置结构设计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高分子电容式湿度变送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 |
2.1 电容式线性高分子湿度传感器的制备 |
2.2 变送电路设计及变送器制作 |
3 实验结果及结论 |
四、高分子电容式湿度变送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D]. 黄林.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2]机房环境监控系统设计[D]. 张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3]基于电阻抗谱分析的稻谷水分传感器设计[D]. 宋琦. 江苏大学, 2017(01)
- [4]基于MSP430的电容式两线制湿度变送器设计[J]. 潘浩,李力,许炎武,刘鹏希.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4(01)
- [5]油中微量水分和温度变送器的设计及研究[D]. 高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6]VAV空调系统智能监测及评价系统[D]. 赵晨. 北京建筑大学, 2013(12)
- [7]电力变压器油中微量水分变送器的设计与实现[J]. 唐建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 [8]GIS微水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汤义勤. 浙江大学, 2011(07)
- [9]电子式烟气含湿量测量仪的设计研究[D]. 涂宏.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10]高分子电容式湿度变送器研究[J]. 谢光忠,黄春华,蒋亚东,杨邦朝. 仪器仪表学报, 2003(S2)
标签:压力变送器工作原理论文; 电流变送器论文; 传感器技术论文; 湿度传感器论文; 含湿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