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赖雅琳[1](2021)在《2种芳香化酶抑制剂和3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体内检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采用高分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electrospray ionization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ESI-Q-TOF/MS)法研究2种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阿那曲唑和来曲唑以及3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hosphodiesterase-5 inhibitors,PDE5is)西地那非、N-去甲基西地那非和他达拉非的质谱裂解规律,以选择监测离子对,用于生物样品中以上5个化合物的检测。2.分别建立并验证男性不育症患者血浆和精浆中5个化合物同时检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用于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以指导用药剂量调整。3.建立并验证SD大鼠血浆中来曲唑检测的LC-MS/MS法,用于研究西地那非对来曲唑在SD大鼠体内单剂量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K)的影响,以期为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采用高分辨ESI-Q-TOF/MS法正离子模式检测5个化合物,解析其准分子离子和特征碎片离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信息,研究质谱裂解规律。2.以联苯苄唑为内标(internal standard,IS),人血浆和SD大鼠血浆用乙腈沉淀蛋白,人精浆用14%高氯酸溶液沉淀蛋白后再用Ultimate XB-C18柱(4.6×50 mm,5μm)在线萃取5个化合物,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Aq柱(4.6×150 mm,5μm),梯度洗脱的流动相为乙酸铵溶液和乙腈,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扫描模式。方法学验证项目包括选择性、残留、定量下限(lower limit of quantitation,LLOQ)和标准曲线、准确度和精密度、基质效应、稳定性。3.男性不育症患者联合服用AIs和PDE5is后,按设计的要求采集血样与精样,检测5个化合物的浓度并统计分析。4.SD大鼠灌胃单剂量来曲唑(或来曲唑+西地那非)后,按设计的采血时间点采集血样,检测来曲唑的浓度并统计分析。结果:1.5个化合物的质谱裂解具有各自的规律,他达拉非易经新的途径裂解。2.所建男性不育症患者血浆和精浆中5个化合物同时检测的LC-MS/MS法经方法学验证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要求。用所建方法分别检测男性不育症患者的血样和精样。结果显示,各药物的血药和精药浓度在患者间均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与单独服用来曲唑(2.5mg,qd)相比,联合服用西地那非或他达拉非的患者其来曲唑的血药和精药浓度均降低。3.所建SD大鼠血浆中来曲唑检测的LC-MS/MS法经方法学验证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要求。用所建方法检测SD大鼠的血样。结果显示,西地那非可使SD大鼠体内来曲唑的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减小、半衰期(half-life,t1/2)缩短,而其他PK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5个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可用于选择监测离子对。2.所建LC-MS/MS法可分别用于男性不育症患者血浆和精浆中5个化合物的快速同时检测,可用于TDM以指导用药剂量调整。3.SD大鼠灌胃单剂量来曲唑联合西地那非时,西地那非加快来曲唑的代谢。该结果可为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毛萍[2](2021)在《新型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ZL-n-91,对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血病是一类危及生命的恶性血液和骨髓疾病,俗称血癌,表现为白细胞在机体内疯狂增殖和发育障碍,最终浸润正常器官和组织,导致机体的衰竭[1]。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复杂,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化疗,也称为化学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白血病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但白血病是一种易复发易耐药的癌症,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的化疗药物数量有限,且大部分化学药物副作用大,所以寻求高效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尤为重要。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可靶向磷酸二酯酶4,抑制c AMP水解为5’-AMP,升高细胞内c AMP的含量。目前已知c AMP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肿瘤的血管形成和发展等直接相关。相比其他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本研究所用的新型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ZL-n-91具有选择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目前,关于ZL-n-9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肺损伤和慢性阻塞性肺炎等方面,其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作用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将通过体外及体内研究系统探讨ZL-n-91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为ZL-n-91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目的:研究新型高选择性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ZL-n-91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作用,探讨利用ZL-n-91治疗白血病的可行性。方法:(1)CCK-8试剂盒检测ZL-n-91对白血病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2)流式细胞术检测ZL-n-91对白血病细胞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3)q RT-PCR检测ZL-n-91作用白血病细胞后,周期相关基因P21、Cyclin D1的表达变化;(4)Western Blot检测ZL-n-91作用白血病细胞后,相关周期蛋白CDK2、CDK4的表达变化;(5)流式细胞术检测ZL-n-91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6)Western Blot检测ZL-n-91作用白血病细胞后,相关凋亡蛋白BCL-2和Cleaved-PARP的表达变化;(7)吉姆萨染色检测ZL-n-91对白血病细胞形态的影响;(8)构建鼠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L1210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ZL-n-91对白血病L1210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9)构建人源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ZL-n-91对白血病HL-60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1)ZL-n-91呈剂量依赖性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活性;(2)ZL-n-91处理后,周期相关蛋白P21的表达水平上调;Cyclin D1、CDK2和CDK4的表达水平下调;ZL-n-91将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3)ZL-n-91处理白血病细胞后,细胞凋亡小体和核分裂增加,显着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该过程可能是通过调控BCL-2和Cleaved-PARP通路实现的;(4)ZL-n-91显着抑制鼠源急性T淋巴性白血病细胞L1210和人源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HL-60皮下移植瘤生长。结论:新型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ZL-n-91能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具有抗白血病药物开发的潜力。
白晶[3](2020)在《磷酸二酯酶7抑制剂做为一种潜在治疗尼古丁成瘾的药物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物成瘾不仅会给个人造成健康损害,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威胁到我们的社会和谐。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证实,仍缺乏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方法。特别是复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解毒治疗后的高复发率超过95%。磷酸二酯酶(PDE)7家族包括两个成员PDE7A和PDE7B,它们是对环磷酸腺苷具有特异性的酶,能够在与成瘾有关的大脑多巴胺功能区(例如伏隔核(NAc)和腹侧被盖区(VTA))中特异性表达。目前PDE7抑制剂在神经中枢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方面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不仅副作用少而且对神经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合成两种PDE7抑制剂即化合物A和化合物B,采用大鼠自我给药和复发寻药模型,通过两种抑制剂对尼古丁成瘾的抑制效果来评估合成的PDE7抑制剂(PDE7i)的药理活性。对大鼠进行尼古丁自我给药强化训练后,注射化合物A和B后会显着降低踏板的活跃程度。在极限给药实验中,化合物A和化合物B能够显着降低尼古丁自我给药的固定比率和渐进比率。同时大鼠自我给药断点降低,反映出PDE7抑制剂能够降低大鼠吸食尼古丁的动机。化合物A与化合物B相比较,化合物A在低浓度下就会使踏板产生明显变化,说明化合物A比化合物B的抑制效果更好。在复发寻药的模型中,化合物A也减弱由线索和育亨宾所引起的尼古丁的复吸。套管对着大鼠颅内的腹侧被盖区双侧植入,按照FR1自我给药强化训练下,向脑部特定部位微注射PDE7抑制剂,会大大降低尼古丁的自我给药,这表明皮质边缘性多巴胺能回路在PDE7抑制剂的作用效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对照实验中,注射抑制剂后大鼠进食没有受到影响,不活跃的踏板反应也不变,从而排除药物诱导的非特异性动机效应。说明PDE7抑制剂是一种单一选择性抑制剂,不会对正常饮食和生理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发现说明合成的PDE7抑制剂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在治疗药物成瘾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但若想将合成的PDE7抑制剂应用到临床实验中,还是需要我们对它的药理方面相关机理性能做进一步的研究。
甄燕龙[4](2020)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保健食品中那非类非法添加物》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发展迅猛。服用保健食品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由此催生的国内保健食品领域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绝,严重影响政府形象以及百姓身体健康。保健食品作为一类常见的保健食品,其非法添加现象尤为严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服用,损害身体健康,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我国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中不得添加化学药物成分,但在缓解体力疲劳类保健食品中常能检出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达拉非等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PDE-5抑制剂常用于临床治疗男性功能障碍,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然而不法商家在其生产的抗疲劳、增强免疫力保健食品中随意添加该类成分,消费者长期服用会产生休克、晕厥等不良反应,心血管疾病患者甚至会产生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对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监控对保障我国食品药品安全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建立了同时检测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红地那非、那红地那非、伪伐地那非、西地那非、那莫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达拉非、氨基他达拉非、豪莫西地那非、羟基豪莫西地那非10种常见PDE-5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采用三重串联四级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1mm×100mm,1.8μm),流动相A为0.1%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0.1%甲酸乙腈溶液,10%B(0min)→95%B(03min)→95%B(5min)→10%B(55.5min)→10%B(7min),流速为0.3mL/min。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10种PDE-5在1.02,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1.0ng/mL,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实现对10种PDE-5违禁添加药物的有效检出,定性定量效果好,相较于国家监管部门发布的检测方法中涉及常见10种PDE-5的检测,保留时间提前,分析时间缩短,分析效率提高,适合实战部门大批量的检测工作。对实际案件中查处的41个非法添加样品进行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检测出西地那非和/或他达拉非的样品34个,占比83%。
余凡[5](2020)在《四种植物提取物对大鼠勃起功能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增长,而且不断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随着临床试验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西药在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过程中存在长期疗效有限和安全性等问题,而植源性药物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有的研究表明,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 Rupr)、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和枸杞(Lycium barbarum)均具有很强的补肾壮阳作用,但相互之间是否具有叠加和互补效应尚缺报道。本研究采用乙醇提取法对肉苁蓉、锁阳、淫羊藿、枸杞子4种植物进行提取,蒸发浓缩得到浸膏状的植物提取物,再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实验,以大鼠阴茎海绵体压力(ICP值)为指标评估四种植物提取物对大鼠勃起功能的作用效果,确定四种植物提取物溶液的最佳浓度及优化配比;根据以上实验的最佳浓度和优化配比方案,采用灌胃法分别对大白鼠进行4种植物提取物和优化组合物给药,观察雄性动物在15min内发生捕捉、爬跨等交配行为的次数和潜伏期;并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睾酮(T)、环磷酸鸟苷(cGMP)以及海绵体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进一步确定4种植物提取物对大鼠勃起功能的作用效果,由此确定四种植物提取物对大鼠勃起功能的叠加和互补作用,为研究、开发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新药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乙醇提取法经过系列的旋转蒸发浓缩得到浸膏状植物提取物,其中锁阳提取物的出膏率最高为25.76%,淫羊藿提取物的出膏率最低为18.35%,肉苁蓉提取物的出膏率为23.55%,枸杞子提取物的出膏率为21.63%。2)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实验,采用响应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四种植物提取物溶液的最佳浓度配比为肉苁蓉提取物溶液浓度0.49 mg/ml、淫羊藿提取物溶液浓度0.65 mg/ml、锁阳提取物溶液浓度1.19 mg/ml、枸杞子提取物溶液浓度1.59 mg/ml,在此条件下,大鼠ICP值为109.63mmHg,该回归模型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能显着反映4种植物提取物对大鼠ICP值的影响,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本研究中4种植物提取物溶液浓度配比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3)观察给药后大鼠交配行为的变化,淫羊藿组和优化组雄性大鼠的捕捉次数和爬跨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个体(p<0.05),肉苁蓉组、锁阳组和枸杞子组雄性大鼠的捕捉次数和爬跨次数与对照组个体间均无显着差异;肉苁蓉组、淫羊藿组、锁阳组和优化组雄性大鼠的捕捉潜伏期和爬跨潜伏期均明显缩短,且优化组雄性大鼠的捕捉潜伏期和爬跨潜伏期最短(p<0.05),枸杞子组雄性大鼠的捕捉潜伏期和爬跨潜伏期与对照组个体间均无显着差异。4)对大鼠灌胃不同植物提取物后,枸杞子组雄性大鼠血清中睾酮(T)和环磷酸鸟苷(cGMP)与对照组个体间均无显着差异,肉苁蓉组、淫羊藿组、锁阳组和优化组雄性大鼠血清中睾酮(T)和环磷酸鸟苷(cGMP)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个体(p<0.05)。5)对大鼠灌胃不同植物提取物后,肉苁蓉组、淫羊藿组、锁阳组和优化组雄性大鼠海绵体组织中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个体(p<0.05),而在枸杞子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肉苁蓉、淫羊藿、锁阳、枸杞子四种植物提取物以及最佳优化配比均对大鼠的勃起具有促进作用,但最佳优化配比对增强勃起功能无明显的叠加或者互补效应;四种植物提取物及最佳优化配比对大鼠勃起功能的促进作用可能通过NO-cGMP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杨小刚[6](2020)在《不同剂量、频次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在我院就诊的接受不同剂量频次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比较不同组间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差异,结合文献去探讨更优的用药方案,为枸橼酸西地那非的临床使用提供经验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门诊收治的确诊为勃起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所有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随机分入以下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组,每组30人。A组:按时组(25mg/天),B组按需组(50mg,无规律每次性生活前半小时服用),C组新规律组(25mg/天,每次性生活前加用50mg),D组规律组(100mg/次)。所有患者按照各治疗方案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在治疗开始时、治疗第8周、治疗第16周进行随访。随访的指标为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5、勃起硬度分级以及性生活日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20例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共有111例完成随访(失访9人)。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5评分:A组患者第0、8、16周的评分为9.73±5.25、15.19±5.14、12.42±5.27;B组患者第0、8、16周的评分为10.79±4.54、15.25±4.92、12.29±4.85;C组患者第0、8、16周的评分为8.76±4.06、16.62±4.92、13.07±4.77;D组患者第0、8、16周的评分为10.29±4.54、17.71±5.83、14.50±5.51。同一组内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5较基线期的改善值:在第8周B组患者与C组患者(4.0 vs8.0,调整后P=0.003)、B组患者与D组患者(4.0 vs 7.0调整后P=0.01)的改善值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第16周在B组患者与C组患者(1.0 vs 5.0,调整后P<0.001)、B组患者与D组患者(1.0 vs 3.5,调整后P<0.001)的改善值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有效率:在第16周时B组患者与C组患者(10.7%vs 62.1%,P<0.05)、B组患者与D组患者(10.7%vs 50.0%,P<0.05)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EHS分级:A组患者在第0、8、16周勃起硬度量表分级(1/2/3/4)频数分布为11/9/6/0、0/6/8/12、3/11/10/2;B组患者在第0、8、16周勃起硬度分级(1/2/3/4)频数分布为6/16/6/0、1/8/11/8、3/15/7/3;C组患者在第0、8、16周勃起硬度分级(1/2/3/4)频数分布为14/9/6/0、0/3/11/15、2/9/11/7;D组患者在第0、8、16周勃起硬度分级(1/2/3/4)频数分布为8/10/10/0、0/4/5/19、0/9/10/9。同一组内治疗前后勃起硬度的改善具有显着性意义。同一时间不同组的比较上,在第8周B组与D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25);在第16周B组与D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36)。性生活日志-2问题阳性率的变化:同一组内不同时间比较时,相较于基线期,A组在第8周阳性应答率(76.9%vs 42.3%,P<0.05)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C组、D组在第8、16周的阳性应答率(86.2%、69.0%vs 44.8%;78.6%、60.7%vs 39.3%,P<0.05)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性生活日志-3问题阳性率的变化:同一组内不同时间比较时,相较于基线期,A组、B组在第8周时阳性应答率(76.9%vs 42.3%;57.1%vs 10.7%,P<0.05)的变化均有显着性意义,而C组、D组在第8周、第16周的阳性应答率(72.4%、44.8%vs 6.9%;67.9%、53.6%vs 28.6%,P<0.05)的变化有显着性意义。同一时间不同组间比较时,在第16周B组与D组的性生活日志-3阳性应答率(53.6%vs 17.9%,P<0.05)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不良反应:A、B、C、D四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头痛、视物模糊、鼻塞、背痛等一过性不良反应,未影响治疗。结论:口服西地那非的四种治疗方案在治疗期均体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口服西地那非100mg每周2次、每天25mg+按需50mg两种方式停药后仍能维持临床疗效且优于按需50mg;口服西地那非每天25mg+按需50mg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韩丽娟[7](2020)在《磷酸二酯酶4D在慢阻肺发生机制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人群外周血、A549及BEAS-2B细胞在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处理后的磷酸二酯酶4D(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腺苷-3’,5’-环化一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的表达,探讨PDE4D在慢阻肺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69例慢阻肺患者和62例同期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将A549及BEAS-2B分别用3%CSE、10%CSE处理48h后将处理组中分别加入2n M和1μM的罗氟司特,将两种细胞各分为未处理组、CSE处理组、低浓度罗氟司特(2n M)处理组、高浓度罗氟司特(1μM)处理组。通过实时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周血和细胞中PDE4D、PGE2、c AMP的表达。结果在人群外周血研究中,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慢阻肺患者PDE4D基因表达量增加(1.098±0.3033 N=62 vs 2.463±0.2592 N=69,p<0.001),ELISA检测结果慢阻肺患者PDE4D(2.763±0.3616 N=62 vs 5.312±1.034 N=69,p<0.05)、PGE2(998.1±78.96N=39 vs1631±224.9 N=43,p<0.05)表达量增加,c AMP表达量下降(1975±437.2 N=39vs975.4±119.9 N=43,p<0.05);在细胞研究中,A549组:实时定量PCR检测3%CSE处理组PDE4D基因表达量增加(1.015±0.1278 vs 12.39±1.158,p<0.001),与3%CSE处理组相比,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PDE4D基因表达量下降(12.39±1.158 vs 3.360±0.4531,p<0.01),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PDE4D基因表达量下降(12.39±1.158 vs 1.200±0.2212,p<0.001);ELISA检测与未处理组相比,3%CSE处理组PDE4D蛋白表达量增加(10.07±0.01522 vs 13.12±0.3932,p<0.01),与3%CSE处理组相比,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PDE4D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变化(13.12±0.3932 vs 11.99±0.7162,p>0.05),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PDE4D蛋白表达量下降(13.12±0.3932 vs 9.812±0.1830,p<0.01);3%CSE处理组PGE2表达量增加(587.3±65.66 vs 920.9±58.62,p<0.01),加入2n M罗氟司特(920.9±58.62 vs 720.4±35.65,p<0.05)和1μM罗氟司特(920.9±58.62 N=12 vs 538.7±22.55 N=9,p<0.001)后,PGE2表达量均下降;3%CSE处理组c AMP表达量下降(3.547±0.04364 vs 0.8125±0.1084,p<0.001),加入2n M罗氟司特(0.8125±0.1084 vs 1.250±0.08699,p<0.05)和1μM罗氟司特(0.8125±0.1084 vs 5.719±0.08714,p<0.001)后,c AMP表达量均增加。BEAS-2B组:实时定量PCR检测10%CSE处理组PDE4D基因表达量增加(1.030±0.1677 vs 7.890±1.117,p<0.01),与10%CSE处理组相比,PCR检测10%CSE处理组PDE4D基因表达量增加(1.030±0.1677 vs 7.890±1.117,p<0.01),与10%CSE处理组相比,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PDE4D基因表达量无显着变化(7.890±1.117 vs 7.950±0.7797,p<0.05),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PDE4D基因表达量下降(7.890±1.117 vs 1.352±0.1448,p<0.01);ELISA检测与未处理组相比,10%CSE处理组PDE4D蛋白表达量增加(10.31±0.5739 vs 16.72±1.590,p<0.05),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PDE4D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变化(16.72±1.590 vs 15.76±0.9673,p>0.05),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PDE4D蛋白表达量下降(16.72±1.590 vs 11.57±0.5055,p<0.05);10%CSE处理组PGE2表达量增加(502.3±43.98 vs 705.0±85.05,p<0.05),与10%CSE处理组PGE2相比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PGE2表达量无显着变化(705.0±85.05 vs 808.2±61.87,p>0.05),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PGE2表达量下降(705.0±85.05vs 381.5±56.52,p<0.05);10%CSE处理组c AMP表达量下降(5.914±0.01393 vs 3.989±0.1717,p<0.001),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3.989±0.1717 vs 3.979±0.2480,p>0.05),c AMP表达量无显着变化,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c AMP表达量增加(3.989±0.1717 vs5.558±0.1174,p<0.01);蛋白印迹法检测PDE4D蛋白表达结果中,A549 3%CSE处理组(2.014±0.1574)与未处理(1.951±0.1353)间PDE4D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加入2n M罗氟司特处理组(1.821±0.01671)和入1μM罗氟司特处理组(1.594±0.2107)也未能引起PDE4D蛋白表达的显着变化(p>0.05),而BEAS-2B中,10%CSE处理组(1.252±0.06915)PDE4D表达量较未处理组(0.9388±0.08469增加(p<0.05),加入2n M罗氟司特(0.8970±0.04827)和1μM罗氟司特(0.7987±0.09246)后,PDE4D蛋白表达量均下降(p<0.05)。结论⑴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慢阻肺患者外周血中PDE4D表达明显增加。⑵CSE可以通过模拟吸烟引起的慢阻肺为罗氟司特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⑶CSE诱导PDE4D和PGE2表达上调,使c AMP表达下降,因此CSE可能通过调控PDE4D及相关通路上PGE2、c AMP等因子表达参与慢阻肺发病。⑷罗氟司特目前作为PDE4抑制剂已应用于临床,该研究发现其可有效抑制CSE诱导的PDE4D上调来治疗慢阻肺,因此PDE4D可能成为日后治疗慢阻肺的新靶点,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PDE4D参与慢阻肺发病的详细机制,使得在有效治疗慢阻肺的同时,降低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刘雪琪[8](2020)在《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对肾毒性急性肾损伤的防治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以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以肾功能迅速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引起AKI的原因包括药物毒性,缺血再灌注,脓毒血症等。AKI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日益增加,尤其在老年人中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尽管有一定比例AKI患者肾脏会发生自我修复过程,但严重或反复发生的AKI仍可能转变为慢性肾脏病(CKD)甚至终末期肾脏病。由于目前AKI的治疗仅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关键靶点,因此寻找AKI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中药(TCMs)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拥有独特的应用形式和理论体系,被用于疾病的防治以及具有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或其加工替代品,主要包括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等等。由于它具有较低毒副作用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将中药运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而青蒿素在疟疾治疗中的成功应用更证实了天然化合物的潜在价值。本课题组前期通过构建体外和体内AKI模型,初步鉴定出一系列具有抗炎、抗细胞死亡作用的中药单体及其衍生物包括汉黄芩素、葛根素、淫羊藿苷、原儿茶醛、吴茱萸次碱等。前期研究结果显示,从传统中药吴茱萸中提取出的化学单体吴茱萸次碱(Ru)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我们通过对吴茱萸次碱的结构改造,增加其选择性,降低其副作用,获得了一系列3-芳香族磺酰胺取代的吴茱萸次碱衍生物。本课题进一步探究吴茱萸次碱衍生物对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为急性肾损伤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和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实验:选取第6至15代之间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用于实验。首先通过MTT筛选药物最适治疗浓度。该实验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单独给药组,顺铂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中剂量给药组,高剂量给药组。提取细胞蛋白和m RNA,通过Western blot,免疫荧光,Real-time PCR检测肾脏损伤因子1(KIM-1)表达,采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肾脏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释放,炎症通路关键蛋白NF-kB-P65的磷酸化,运用Western blot检测程序性坏死关键蛋白RIPK1/RIPK3/MLKL的表达,凋亡金指标Cleaved-Caspase3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最后运用Western blot检测氧化应激NOX家族重要成员NOX1,NOX2,NOX4的表达,DCF、DHE检测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运用公共预测网站DS2017进行药物靶点预测,采取分子对接、CESTA实验验证药物与靶点PDE4B的结合。运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靶蛋白PDE4B的表达。通过si RNA转染沉默PDE4B表达,运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PDE4B沉默后,吴茱萸次碱衍生物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采用PDE4抑制剂咯利普兰(Rolipram)作为阳性对照组,运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药物选择性抑制PDE4B是否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体内实验:通过小鼠腹腔注射顺铂(20 mg/kg)构建急性肾损伤模型,分别给予吴茱萸次碱四号衍生物Ru-4(25,50,和100 mg/kg)治疗。该实验分为六组(n=8):正常对照组,单独给药组,顺铂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中剂量给药组,高剂量给药组,吴茱萸次碱母核给药组。造模成功后,通过血肌酐和尿素氮检测观察各组小鼠肾功能变化,运用PAS染色对比各组肾小管形态学改变,通过Western blot,免疫组化,Real-time PCR检测肾脏损伤因子1(KIM-1)表达。同样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Real-time PCR检测肾脏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m RNA表达水平,炎症通路关键蛋白NF-kB-P65的磷酸化,以及药物靶蛋白PDE4B的表达变化。最后运用Western blot检测程序性坏死关键蛋白RIPK1/RIPK3/MLKL的表达,凋亡金指标Cleaved Caspase3的变化以及氧化应激NOX家族重要成员NOX1,NOX2,NOX4的表达。结果:体外实验:MTT显示,在吴茱萸次碱系列衍生物中,Ru-4和Ru-7具有最好的细胞保护作用。同时Western blot结果表明Ru-4具有比吴茱萸次碱母核以及Ru-7更好的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免疫荧光,Real-time PCR同样证实Ru-4可以减轻KIM-1的表达。Western blot,Real-time PCR也表明Ru-4可以减轻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释放以及NF-kB-P65的磷酸化。此外,流式细胞术显示在经过Ru-4治疗后,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减轻,Western blot同样表明程序性坏死关键蛋白RIPK1/RIPK3/MLKL以及凋亡金指标Cleaved Caspase3的减少。最后DCF染色、DHE染色以及Western blot也证实了Ru-4可以减轻氧化应激的发生。通过分子生物学预测,分子对接以及细胞热位移实验(CESTA)均证实了磷酸二酯酶4B(PDE4B)为Ru-4的可能作用靶点。Western blot、免疫荧光也表明Ru-4可以减轻PDE4B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增加c AMP的含量。同时我们在沉默PDE4B的细胞上,予以Ru-4治疗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DE4B沉默可以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但药物无法进一步逆转顺铂诱导的细胞损伤。同时Western blot也表明加入PDE4抑制剂咯利普兰(rolipram)干预后,靶向抑制PDE4B在顺铂处理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因此我们证明了Ru-4通过PDE4B依赖的途径发挥作用。体内实验: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结果表明,Ru-4可以明显逆转顺铂诱导的肾功能减退。同样肾脏PAS染色显示药物减轻肾小管扩张。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证实急性肾损伤标志蛋白肾损伤因子1(KIM-1)也有所减轻。同时我们也发现Ru-4可以缓解顺铂诱导的肾脏细胞程序性死亡、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的发生。结论:(1)体外研究显示,Ru-4抑制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程序性死亡和氧化应激,并具有比传统PDE4抑制剂咯利普兰更好的细胞保护作用;(2)体外研究显示,经过公共预测网站、分子对接以及CESTA实验证明Ru-4可能通过靶向PDE4B发挥作用。在PDE4B沉默的细胞中,Ru-4不能进一步减轻顺铂诱导的HK2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及程序性死亡,提示Ru-4可能通过PDE4B依赖性机制对顺铂诱导的HK2细胞损伤起保护作用;(3)体内实验显示,Ru-4有效抑制顺铂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导致的肾功能下降、细胞程序性死亡、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曹静[9](2020)在《不同剂量栀子苷对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栀子苷(Geniposide)对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9)、SD组(n=10)、SD+栀子苷低剂量组(n=9,栀子苷10mg/kg,po,qd,7d)、SD+栀子苷中剂量组(n=9,栀子苷20mg/kg)、SD+栀子苷高剂量组(n=9,栀子苷40mg/kg)。采用轻触+换笼的方法,连续7天,建立睡眠剥夺模型,栀子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于睡眠剥夺期间进行灌胃,正常睡眠组和睡眠剥夺模型组大鼠在相同时间给予等容量蒸馏水灌胃。睡眠剥夺及灌胃用药一周后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1.SD组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及其他三组(P<0.01),栀子苷高、中、低剂量组逃避潜伏期明显低于SD组(P<0.01)。栀子苷中剂量组和栀子苷高剂量组在第3、4、5、6天上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无差异(P>0.05);栀子苷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P<0.05)2.SD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和SD组相比,栀子苷高、中、低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且高剂量组多于低剂量组(P<0.01),同时高剂量组第一次到达原平台的时间也更短(P<0.01)。与SD组比较,栀子苷低剂量组、栀子苷中剂量组组和栀子苷高剂量组大鼠第1次抵达原平台时间均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采用轻触+换笼方法建立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是经济实用的方法,且造模易成功。栀子苷对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李俊[10](2020)在《D159687减轻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D159687对过氧化氢所致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T22细胞分为6组,H2O2作为损伤因素模拟氧化应激损伤。对照组常规培养。其余五组经不同浓度的D159687预处理细胞2h,后经H2O2作用细胞24h。应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采用试剂盒分别测定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OS检测试剂盒检测胞内ROS水平;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和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p47phox蛋白含量。结果:(1)H2O2(0.2,0.4,0.6 m M)处理HT22细胞24小时对HT22细胞无明显损伤作用,H2O2(0.8,1,1.2,1.4 m M)处理HT22细胞24小时可显着抑制HT22细胞的细胞活力,且抑制程度与浓度有正相关性,1 m M H2O2使细胞存活率下降为正常组的(52.65±3.21)%,细胞损伤程度适中,以此浓度建立模型进行实验;(2)D159687(0.5,1,2,4μM)预处理2小时可呈浓度依赖性的逆转H2O2所致的HT22细胞损伤;(3)不同浓度D159687预处理下,HT22细胞凋亡水平较模型组均有下降,与D159687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不同浓度D159687预处理能逆转H2O2所致的ROS、MDA水平升高及SOD活力升高;(5)D159687处理后,检测HT22细胞中p47phox、gp91phox的蛋白表达量,发现其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与浓度有相关性。结论:D159687可能是通过逆转NADPH氧化酶亚基蛋白的过量表达从而降低神经元细胞内ROS产生,进而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逆转过氧化氢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及凋亡。
二、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2种芳香化酶抑制剂和3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体内检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2种芳香化酶抑制剂和3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一级质谱分析 |
3.2 二级质谱分析 |
3.2.1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质谱裂解规律分析 |
3.2.2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质谱裂解规律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男性不育症患者体液中2种芳香化酶抑制剂和3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同时检测的LC-MS/MS法的建立及其在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试剂 |
2 血浆中2种芳香化酶抑制剂和3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LC-MS/MS条件 |
2.2 血浆样品的制备 |
2.2.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2.2.2 混合校正溶液及校正标样的制备 |
2.2.3 质控样品的制备 |
2.3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 |
2.4 方法学验证及结果 |
2.4.1 选择性 |
2.4.2 残留 |
2.4.3 定量下限和标准曲线 |
2.4.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4.5 基质效应 |
2.4.6 稳定性 |
3 精浆中2种芳香化酶抑制剂和3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在线固相萃取LC-MS/MS条件 |
3.2 精浆样品的制备 |
3.2.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3.2.2 混合校正溶液及校正标样的制备 |
3.2.3 质控样品的制备 |
3.3 精浆样品前处理方法 |
3.4 方法学验证及结果 |
3.4.1 选择性 |
3.4.2 残留 |
3.4.3 定量下限和标准曲线 |
3.4.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3.4.5 基质效应 |
3.4.6 稳定性 |
4 男性不育症患者体液中2种芳香化酶抑制剂和3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治疗药物监测 |
4.1 样本收集 |
4.2 样本处理及检测 |
4.3 检测结果及分析 |
4.3.1 血药浓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
4.3.2 精药浓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
5 讨论 |
5.1 监测离子对的选择 |
5.2 血浆中药物检测方法的优化 |
5.2.1 色谱柱及柱温的选择 |
5.2.2 流动相及pH的选择 |
5.2.3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5.3 精浆中药物检测方法的优化 |
5.3.1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5.3.2 流动相的选择 |
5.3.3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6 小结 |
第三章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对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在SD大鼠体内单剂量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SD大鼠血浆中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LC-MS/MS条件 |
2.2 血浆样品的制备 |
2.2.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2.2.2 校正溶液及校正标样的制备 |
2.2.3 质控样品的制备 |
2.3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 |
2.4 方法学验证及结果 |
2.4.1 选择性 |
2.4.2 残留 |
2.4.3 定量下限和标准曲线 |
2.4.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4.5 基质效应 |
2.4.6 稳定性 |
3 5 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对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在SD大鼠体内单剂量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灌胃溶液的制备 |
3.1.2 SD大鼠分组及给药 |
3.1.3 采血 |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男性不育症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2)新型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ZL-n-91,对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
1.1.1 白血病的简介 |
1.1.2 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1.3 白血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
1.2 磷酸二酯酶4 的研究进展 |
1.2.1 磷酸二酯酶4 的简介 |
1.2.2 磷酸二酯酶的生理作用 |
1.2.3 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及其应用 |
1.3 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1.5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新型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ZL-n-91 对白血病细胞的体外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细胞株 |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4 实验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
2.3.3 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2.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3.5 总RNA的提取 |
2.3.6 逆转录反应获得c DNA |
2.3.7 qRT-PCR检测目的基因 |
2.3.8 总蛋白的提取 |
2.3.9 蛋白浓度测定 |
2.3.10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
2.3.11 吉姆萨染色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新型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ZL-n-91 体外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 |
2.5.2 新型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ZL-n-91 将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 |
2.5.3 新型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ZL-n-91 影响白血病细胞中相关细胞周期基因与蛋白的表达 |
2.5.4 新型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ZL-n-91 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
2.5.5 新型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ZL-n-91 作用后,白血病细胞出现凋亡形态 |
2.5.6 新型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ZL-n-91 影响白血病细胞中相关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ZL-n-91 对白血病的体内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2.4 实验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L1210 皮下瘤模型的建立 |
3.3.2 HL-60 皮下瘤模型的建立 |
3.3.3 动物分组及给药治疗 |
3.4 数据处理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新型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ZL-n-91 治疗白血病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未见异常 |
3.5.2 新型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ZL-n-91 抑制L1210 皮下移植瘤生长 |
3.5.3 新型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ZL-n-91 抑制HL-60 皮下移植瘤生长 |
3.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 |
致谢 |
(3)磷酸二酯酶7抑制剂做为一种潜在治疗尼古丁成瘾的药物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概述 |
1.2.1 药物成瘾 |
1.2.2 尼古丁成瘾 |
1.2.3 尼古丁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
1.2.4 尼古丁戒断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
1.2.5 阿片类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
1.2.6 磷酸二酯酶的作用机理 |
1.2.7 磷酸二酯酶7及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
第2章 PDE7抑制剂对尼古丁自我给药和尼古丁寻求恢复影响的行为评价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理 |
2.3 合成实验步骤 |
2.4 动物实验过程 |
2.4.1 实验药品 |
2.4.2 动物手术 |
2.4.3 自我给药操作室 |
2.4.4 自我进食操作室 |
2.5 统计分析 |
2.5.1 化合物A和化合物B对尼古丁自我给药的影响 |
2.5.2 化合物A和化合物B对尼古丁极限给药的影响 |
2.5.3 化合物A对尼古丁复吸的影响 |
2.5.4 化合物A对育亨宾引起的尼古丁寻求恢复的影响 |
2.5.5 化合物A和化合物B对自我进食的影响 |
2.5.6 在腹侧被盖区内注射化合物A和B对尼古丁自我给药的影响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化合物A和化合物B对尼古丁自我给药的影响 |
2.6.2 化合物A和化合物B对尼古丁极限给药的影响 |
2.6.3 化合物A对尼古丁复吸的影响 |
2.6.4 化合物A对育亨宾引起的尼古丁寻求恢复的影响 |
2.6.5 化合物A和化合物B对自我进食的影响 |
2.6.6 在腹侧被盖区内注射化合物A和B对尼古丁自我给药的影响 |
2.7 讨论 |
2.8 小结 |
第3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保健食品中那非类非法添加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概述 |
1.1 我国保健食品非法添加概述 |
1.1.1 相关概念 |
1.1.2 我国保健食品非法添加的类型及特点 |
1.1.3 磷酸二酯酶5 抑制剂(PDE-5)非法添加的现状 |
1.2 保健食品非法添加PDE-5 抑制剂常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化学显色法 |
1.2.2 免疫分析法 |
1.2.3 光谱法 |
1.2.4 色谱法 |
1.2.5 液相色谱质谱法 |
1.2.6 其他方法 |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西地那非等10 种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仪器与设备 |
2.2.2 试剂与标准品 |
2.2.3 溶液的配制 |
2.3 实验条件 |
2.3.1 色谱条件 |
2.3.2 质谱条件 |
2.4 数据处理 |
2.5 仪器条件的优化 |
2.5.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5.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6 实验结果 |
2.6.1 选择性 |
2.6.2 标准曲线 |
2.6.3 灵敏度 |
2.6.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7 讨论 |
2.8 小结 |
3 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10种PDE-5 抑制剂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收集与统计 |
3.2.2 样品前处理 |
3.2.3 样品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10种PDE-5 抑制剂液相色谱质谱定性分析 |
3.3.2 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10种PDE-5 抑制剂液相色谱质谱定量分析 |
3.4 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10种PDE-5 药物结构式图 |
附录 B 10种PDE-5 药物质谱图 |
附录 C 41种样品色谱图 |
致谢 |
(5)四种植物提取物对大鼠勃起功能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勃起功能障碍 |
1.1.1 勃起功能障碍的类型 |
1.1.2 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 |
1.2 勃起功能的作用机制 |
1.3 中医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动物 |
3.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3.3 实验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4.1 四种植物的提取及其提取液的制备 |
3.4.2 测定海绵体压力的操作步骤 |
3.4.3 最佳浓度的确定 |
3.4.4 响应面优化实验 |
3.4.5 测定四种植物提取物对雄性大鼠交配能力的影响 |
3.4.6 ELISA检测血清中T及cGMP水平 |
3.4.7 大鼠海绵体组织中NO及NOS水平的测定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 |
4.1 四种植物提取物的出膏率 |
4.2 四种植物提取物对大鼠ICP值的影响 |
4.3 四种植物提取物的响应面优化 |
4.3.1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4.3.2 响应面分析 |
4.3.3 四种植物提取物溶液的优化配比 |
4.4 四种植物提取物对雄性大鼠交配能力的影响 |
4.4.1 四种植物提取物对雄性大鼠捕捉次数及潜伏期的影响 |
4.4.2 四种植物提取物对雄性大鼠爬跨次数及潜伏期的影响 |
4.5 四种植物提取物对大鼠血清中T及cGMP水平的影响 |
4.6 四种植物提取物对大鼠海绵体组织中NO及NOS水平的影响 |
5 讨论 |
5.1 雄激素对勃起功能的调控 |
5.2 NO-cGMP对勃起功能的调控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不同剂量、频次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流行病学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1 血管性ED |
1.2.2 神经性ED |
1.2.3 内分泌疾患相关的ED |
1.2.4 代谢性疾病 |
1.2.5 精神心理性ED |
1.2.6 其他病因 |
1.3 诊断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4.1 基础治疗 |
1.4.2 口服药物治疗 |
1.4.3 低强度体外冲击波(Low-intensity shock wave therapy,LiSWT). |
1.4.4 真空勃起装置(VED,Vacuum erection devices) |
1.4.5 海绵体活性药物注射(Intracavernous injections,ICI) |
1.4.6 手术治疗 |
1.5 口服PDE5I类药物的使用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病例标准 |
2.5 临床试验流程 |
2.6 观察指标 |
2.6.1 一般资料 |
2.6.2 疗效性指标 |
2.6.3 安全性指标 |
2.7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患者治疗前后IIEF-5评分的变化 |
3.3 患者IIEF-5评分较基线期改善值的变化 |
3.4 患者有效率 |
3.5 患者治疗前后EHS评分变化 |
3.6 患者治疗前后SEP-2/3问题的变化 |
3.7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PDE5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4.2 本研究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磷酸二酯酶4D在慢阻肺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关于磷酸二酯酶 4D 在慢阻肺发生机制中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对肾毒性急性肾损伤的防治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药物制备 |
2.3 实验试剂 |
2.3.1 抗体 |
2.3.2 主要试剂 |
2.4 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动物模型 |
3.2 细胞培养 |
3.3 MTT实验检测细胞活性 |
3.4 Western Blot |
3.4.1 蛋白提取 |
3.4.2 SDA-PAGE电泳 |
3.4.3 转膜 |
3.4.4 抗体孵育 |
3.4.5 显影 |
3.5 RNA提取和Real-time PCR |
3.5.1 RNA提取 |
3.5.2 RNA浓度测定 |
3.5.3 cDNA合成 |
3.5.4 Real-time PCR 扩增 |
3.6 流式细胞术 |
3.7 DCF检测 |
3.8 DHE检测 |
3.9 PDE4B si RNA转染实验 |
3.10 免疫荧光 |
3.11 分子对接 |
3.12 细胞热位移实验 |
3.13 血肌酐(Cr)和血尿素氮(BUN)的检测 |
3.14 糖原染色和免疫组化实验 |
3.15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吴茱萸次碱及其衍生物减轻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
4.1.1 MTT检测吴茱萸次碱及其衍生物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4.1.2 吴茱萸次碱及其衍生物减轻顺铂介导的HK2细胞损伤 |
4.2 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减轻顺铂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
4.3 吴茱萸次碱衍生物 Ru-4 减轻顺铂诱导的细胞炎症反应 |
4.4 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减轻顺铂介导的细胞氧化应激反应 |
4.5 靶点预测 |
4.6 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与PDE4B的结合 |
4.7 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抑制顺铂刺激的HK2细胞中PDE4B信号传导 |
4.8 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 通过PDE4B依赖性机制抑制顺铂诱导的炎症反应 |
4.9 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通过PDE4B依赖性机制减少顺铂诱导的细胞损伤 |
4.10 与使用经典PDE4 抑制剂咯利普兰(rolipram)相比,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 靶向PDE4B具有更好的细胞保护作用 |
4.11 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在顺铂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
4.11.1 PAS染色和肾功能检测证实Ru-4减轻顺铂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 |
4.11.2 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改善顺铂诱导的肾脏炎症反应 |
4.11.3 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通过减轻细胞死亡并抑制NOX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来预防顺铂引起的 AKI 的发生发展 |
5 讨论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致谢 |
10 综述 PDEs在肾脏疾病中的新发现 |
参考文献 |
(9)不同剂量栀子苷对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1 Morris水迷宫 |
1.2.2 其他仪器 |
1.3 主要药品 |
2.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 |
2.2 体质量检测 |
2.3 药物干预 |
2.4 行为学检测 |
2.4.1 造模验证模型鉴定 |
2.5 Morris水迷宫测试 |
2.5.1 实验条件 |
2.5.2 寻找平台训练 |
2.5.3 定位航行实验 |
2.5.4 空间探索实验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各组大鼠的行为特征 |
2 对大鼠逃避潜伏期的影响 |
2.1 逃避潜伏期的比较 |
2.2 五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比较 |
3 对空间探索实验的影响 |
3.1 栀子苷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空间探索实验的影响 |
3.2 五组间第一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比较 |
3.3 五组间穿越平台次数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 2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D159687减轻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2种芳香化酶抑制剂和3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体内检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赖雅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新型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ZL-n-91,对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研究[D]. 毛萍.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磷酸二酯酶7抑制剂做为一种潜在治疗尼古丁成瘾的药物可行性研究[D]. 白晶.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2)
- [4]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保健食品中那非类非法添加物[D]. 甄燕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5]四种植物提取物对大鼠勃起功能作用的研究[D]. 余凡. 扬州大学, 2020(01)
- [6]不同剂量、频次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杨小刚. 兰州大学, 2020(01)
- [7]磷酸二酯酶4D在慢阻肺发生机制中的研究[D]. 韩丽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吴茱萸次碱衍生物Ru-4对肾毒性急性肾损伤的防治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刘雪琪.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不同剂量栀子苷对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D]. 曹静.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10]D159687减轻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 李俊.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