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调理配合IUI治疗不育症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宝莲[1](2020)在《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排卵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PCO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纳入本研究的68例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予针灸周期疗法,对照组予口服来曲唑,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卵巢体积的改变情况;治疗期间卵泡发育情况、排卵率、排卵后子宫内膜厚度、妊娠情况,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后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症状评分对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分值均有明显降低,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2.促排卵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排卵率为75.28%,对照组排卵率为78.4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单个优势卵泡周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多个优势卵泡周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LUFS周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3.子宫内膜厚度对比:第一周期子宫内膜厚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周期子宫内膜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第二周期子宫内膜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4.卵巢体积对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双侧卵巢体积均有明显缩小,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妊娠结局对比:第一周期观察组4人妊娠、对照组3人妊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周期观察组2人妊娠、对照组2人妊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周期观察组8人妊娠、对照组1人妊娠,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总妊娠率为42.42%,对照组总妊娠率为18.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6.不良反应对比:治疗过程中,发现对照组出现阴道出血2例、体重增加3例、恶心4例、疲倦5例,观察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针灸周期疗法能够改善肾虚血瘀型患者的中医症状,安全、无明显的副作用。2.针灸周期疗法促排卵效果与来曲唑相当,促进卵泡优势化更具稳定性,可避免多胎妊娠。3.针灸周期疗法能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妊娠率。4.针灸周期疗法与来曲唑均能缩小PCOS异常增大的卵巢体积。
林经洋[2](2019)在《保精固元汤加减治疗DFI异常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保精固元汤加减对DFI异常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探讨精子DNA损伤与男性不育症之间的机理与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5例DFI异常男性不育症患者,口服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进行治疗,按3个月为1个疗程,一共进行3个月治疗。(1)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精液常规与DFI检测。(2)在治疗前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中医症状评分。(3)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3?±)表示。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符号秩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服用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3个月后,A级精子百分比平均值增加至22.61±16.64,A级精子百分比与治疗前均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服用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3个月后,B级精子百分比平均值增加至11.98±8.17,B级精子百分比与治疗前均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服用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3个月后,A+B+C级精子百分比平均值增加至45.52±28.78,A+B+C级精子百分比与治疗前均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服用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3个月后,精液量平均值增加至3.42±1.30,精液量与治疗前均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服用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3个月后,精子密度平均值降至41.37±28.54,精子密度与治疗前均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服用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3个月后,精子总数平均值降至140.65±119.40,精子总数平均值与治疗前均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服用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3个月后,正常精子形态率平均值增加至29.51±27.17,正常精子形态率平均值与治疗前均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服用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3个月后,DFI比平均值降至17.33±15.72,DFI平均值与治疗前均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为10.64±6.47;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状评分为5.32±7.17,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5)。治愈4例,占16%;显效10例,占40%;有效3例,占12%;无效8例,占32%。治疗后西医疗效判定标准结果发现治愈4例,占16%;显效7例,占28%;有效4例,占16%;无效10例,占40%。结论: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能够显着改善DFI异常男性不育症患者的A级精子百分比、A+B+C级精子百分比、正常精子形态率及精子DFI值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经3个月的治疗,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未能明显改善B级精子百分比、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总数。本次前瞻性研究结果验证了保精固元汤加减颗粒剂对DFI异常男性不育症患者的有效性,并且因其临床的安全性高、价格低廉、依从性佳因此便于推广应用,而且也验证了导师“保精固元”的理论,为下一步临床对照研究打下基础。
戴衔崇[3](2017)在《壮医针刺治疗不育症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治疗不育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壮医针刺治疗不育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价,并对壮医针刺治疗本病的机理进行阐述,为今后临床运用壮医针刺疗法治疗不育症提供方法与依据。方法:本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48例,并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壮医针刺组与中医针刺组各24例,壮医针刺组采用壮医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取膝二环7穴(DXh2-7)、内上桩(DNsz)、内中桩(DNzz)、内下桩(DNxz)、手背三环9穴(TSBh3-9)、手背三环10穴(TSBh3-10)(以上取穴均取双侧)。中医针刺组采用中医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取气海、关元、三阴交、肾俞、次髎、秩边、足三里(除气海、关元外,以上取穴均取双侧)并随证配穴。以上两组针刺穴位得气后均留针30min,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周日休息,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液常规及配偶妊娠情况来进行疗效评价,对所得的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48例病例,共脱落1例,脱落患者因个人原因退出治疗。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病例的精液常规各个参数均有所提升。壮医针刺组治愈5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9.17%;中医针刺组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8.26%,两组临床疗效经过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相当。壮医针刺组治疗后女方妊娠5例,妊娠率为20.83%;中医针刺组治疗后女方妊娠6例,妊娠率为26.0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针刺治疗能有效提高精子密度,改善精子活率、精子活力及液化时间,其治疗效果同中医针刺相当。作为祖国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其相对于中医针刺目前在临床上的认知度及接受度仍较低,但其独特的理论核心和操作方法也带来了安全的、可靠地、明显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为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提供另一种方式。
宁鹏[4](2017)在《金萆地黄汤对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及精子多重缺陷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男性不育症在男科门诊中属于常见病,据调查,在我国约有10%-15%左右的育龄夫妇存在不育问题,由于各种理化因素、医源性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在不断的升高。精液质量检测是了解男性生育力的主要手段,而与精子浓度、精子活力等相比,精子形态更能在受孕中起到预测作用。畸形精子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西医目前认识尚不明确,也无确切的治疗手段。导师贾玉森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不育症病例的统计分析,总结出畸形精子症的病因是肾虚为本,湿热为标,临床上常以补肾清热利湿解毒为治则,以自拟金萆地黄汤治疗。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以自拟金萆地黄汤治疗畸形精子症,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正常精子形态百分率及精子多重缺陷指标(TZI、SDI)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金萆地黄汤对畸形精子症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畸形精子症的疗效评价提供初步依据。研究方法从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间,对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泌尿男科导师门诊的不育症患者,进行精液形态分析及中医辨证分型,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4例;按患者是否进行药物治疗分为药物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其中药物治疗组62例,空白对照组12例。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正常精子百分率及精子多重缺陷指标(TZI、SDI)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并以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治疗组:以补肾清热利湿解毒为治则,采用自拟金萆地黄汤治疗,基本方药(配方颗粒)如下:生地黄15g,山萸肉12g,山药12g,茯苓15g,丹皮12g,泽泻9g,黄柏9g,黄芪20g,炒白术15g,菟丝子9g,女贞子12g,沙苑子12g,淫羊藿9g,车前子12g,覆盆子12g,萆薢9g,金银花9g,白花蛇舌草12g。每日1剂,制成2袋,每日两次,每次1袋,水冲400ml,早晚冲服,治疗周期12周。空白对照组:仅进行生活调理,不予药物治疗,观察周期12周。研究结果本课题最终有效病例数为70例,其中治疗组有效病例60例(脱落2例),空白对照组10例(脱落2例)。治疗结果:药物治疗组临床痊愈24例,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63.3%;空白对照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20%。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各观察指标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空白对照组前后对比,正常精子形态百分率无明显改善(P>0.05),但TZI、SDI较前存在差异(P<0.05);对两组疗效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两组间疗效存在差异(P<0.05)。对药物治疗组按精子活力正常异常分组发现,两组在治疗后,精子形态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在治疗前后均无差异(P>0.05);对药物治疗组按正常精子形态数值分为1%组、2%组和3%组,发现三组治疗后精子形态均明显改善(P<0.05),但三组间在治疗前后均无差异(P>0.05)。研究结论金萆地黄汤治疗畸形精子症患者,能够有效的提高精子形态百分率,降低精子多重缺陷指标(TZI和SDI),且与治疗前的精子活力和精子形态轻重程度无关。对于畸形精子症患者,经生活调理后,其精子形态可能有所改善,且与正常精子百分率相比,精子多重缺陷指标(TZI和SDI)能更敏感反映精子形态变化。
苏孟媛[5](2017)在《右归丸联合温针灸治疗肾阳亏虚型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右归丸联合温针灸治疗肾阳亏虚型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中药汤剂右归丸加减,水煎至300ml,饭后分次温服,日一剂,温针灸主穴:①双侧天枢、气海、关元、中极、双侧足三里;②大椎、腰阳关、双侧肾俞、命门,隔一天灸一次,两组穴位轮流灸,每次随机选取3个穴位进行温针灸,其他穴位进行针灸,30天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7天;对照组单服用右归丸加减。服药、温针灸前进行精液分析测定、中医症状评分及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服药或温针灸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年龄、病程、BMI)基本相同。对照组30例,无效8例,有效12例,显效8例,治愈2例,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31例,无效3例,有效8例,显效13例,治愈7例,总有效率90.32%,两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疗效显着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4,P<0.05),治疗组总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总治疗效果好。在精子浓度、前向运动(PR)方面,以及肾阳不足型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面色晄白、夜尿次数多、小便清且长、精神萎靡、勃起功能下降、舌淡苔白、脉沉迟、尺无力等主要症状方面右归丸联合温针灸效果明显,经统计学检验,P<0.0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精液量、精液液化时间、非前向运动(NP)、正常精子数、总活力方面,两组治疗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服药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温针灸期间出现1例头晕,嘱其饮用糖水后头晕症状消失,可继续行温针灸治疗。其不良反应较少出现。结论:右归丸联合温针灸在精子浓度、前向运动和中医肾阳亏虚症状方面治疗效果更好。
海艺贝[6](2017)在《补肾填精方联合抗氧化剂治疗肾精亏亏虚型特发性弱精子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弱精子症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特发性弱精子症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激素治疗和非激素治疗,其中激素治疗又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颇有优势。为了提高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的临床疗效,重视"肾藏精,主生殖,,在不育治疗中的作用,本研究探讨补肾填精方联合维生素E、硒酵母片的治疗效果,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为临床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受试者,将符合标准的75名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n=25)、西药组(n=25)、中西药组(n=25)。中西药组口服补肾生精方联合维生素E、硒酵母片;对照西药组口服维生素E、硒酵母片;对照中药组口服补肾填精方,疗程为12周。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后,分别检测患者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精子密度、前向运动精子(PR)百分率、精子活力(PR +NP)、非前向运动精子(NP)百分率、肾精亏虚症状评分,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1.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在治疗前,患者的年龄、病程、精子密度、pR、PR+NP、肾虚精亏症状评分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2.经治疗后,中药组的平均精子密度由治疗前的(41.80±24.60)106/ml增加到治疗后的(49.06±29.19)106/ml,PR由治疗前的(19.03±9.26)%提升到治疗后的(25.98± 12.13)%,精子活力由治疗前的(38.91 ± 11.63)%提升到治疗后的(50.81±13.44)%,肾精亏虚症状评分由治疗前的(13.84±3.46)分降到治疗后的(8.80±3.20)分;西药组的平均精子密度由治疗前的(48.59±22.20)106/ml增加到治疗后的(57.99±23.58)10/ml,PR由治疗前的(21.56±6.93)%提升到治疗后的(28.46±7.12)%,精子活力由治疗前的(44.77±14.49)%提升到治疗后的(56.51±14.62)%,肾精亏虚症状评分由治疗前的(12.84±2.39)分降到治疗后的(8.96±2.88)分;中西药组的平均精子密度由治疗前的(47.59± 26.55)106/ml增加到治疗后的(79.36±42.71)106/ml,PR 由治疗前的(21.64±8.73)%提升到治疗后的(35.01±13.89)%,精子活力由治疗前的(42.54± 11.31)%提升到治疗后的(66.83±20.46)%,肾精亏虚症状评分由治疗前的(12.32±3.15)分降到治疗后的(6.88±3.54)分,治疗后三组的精子密度、PR、PR+NP均较前提高,肾虚精亏症状也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三组间的精子密度、PR、PR+NP、肾精亏虚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药组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而中药组和西药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中药组有效率为:44.00%,西药组有效率为52.00%,中西药组有效率为80.00%,中西药组有效率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而中药组和西药组的有效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5.三组肾虚精亏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中药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差值为(5.04±2.21)分,西药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差值为(3.88±2.22)分,中西药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差值为(5.44±2.26)分,中西药组和中药组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6.治疗后,三组间的中医症候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药组和中西药组中医症候有效率(72%、76%)高于西药组(48%)。结论:补肾填精方在改善患者肾精亏虚症状上效果明显,与维生素E和硒酵母片联合使用,能显着改善精子活力和肾精亏虚症状,优于单纯使用补肾填精方或者维生素E和硒酵母片。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优势明显,值得推广,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
陈惠华[7](2017)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妇科内分泌疾病,患者在40岁前,由于卵巢内卵泡耗竭或者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出现卵巢功能衰竭。患者除了表现出月经稀发、经量过少、闭经、不孕等一系列主要的临床症状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妇科疑难病症。文献报道,P0F的发病率在妇女中占1%—3%,而且近20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是当今生殖医学和生殖健康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医古籍中没有"卵巢早衰"这一病名的记载,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古籍中"经闭"、"不月"、"年未老经水断"、"血枯"、"不孕"、"经水早断"或"经水不当绝而绝"等病证范畴。中医医家认为该病的病机以肾虚为其根本,也有部分医家认为以脾肾气虚或肾虚肝郁为本,与心、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虚实夹杂,以虚为多见,大多又夹癖、痰。治疗方面,祖国医学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施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用药以补肾为基础,同时兼顾疏肝理脾、养心安神等治法,补养冲任,使血海充盈,盈亏有时。主要通过辨证分型治疗、单方验方治疗、循期阴阳序贯治疗、针灸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法多靶点,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作用,取得一定的疗效。此外,近年来,许多学者、医家对本病从病因病机、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认为P0F是一种临床高度异质、病因混杂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大约超过半数的患者临床上找不到确切的病因。研究资料显示遗传因素、基因突变、酶源因素、染色体核型异常、免疫因素、代谢异常、药物作用、手术及放化疗损伤、病毒感染、环境及心理因素均有可能诱发POF。P0F的治疗较为困难,西医迄今为止尚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恢复或保护卵巢功能方面效果不确切,主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病因、症状、有无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如:激素替代治疗,促排卵,辅助生殖技术,免疫疗法等,但以上各种疗法,其用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大,效果也难以维持。目前在西医学针对P0F的治疗仍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方法。岭南医学源远流长,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荟萃的结晶。岭南医学注重在中医学总体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结合特有的地域文化、气候特征、药材资源、民间经验以及特有疾病、常见证型等形成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的地域医学。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是岭南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类,是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在传统中医学框架中运用、发展而来的具有明显的岭南地域学术流派特色的医学体系,以学说、医着、医家和传承关系构成其主要内涵。岭南中医妇科流派主要包括广州罗氏妇科和粤东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其他专治妇科病的岭南中医医家、治疗杂病兼治妇科病的中医医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各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着及文献资料,记录了医家们毕生许多宝贵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疗经验,对中医妇科临床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从岭南妇科肇始的清代到现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理论思想和临床经验论着散落在这一时期的论着中,系统地收集、挖掘、分析这些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对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有明显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文献检索与研究进展综述,笔者寻找到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卵巢早衰病证的学术前沿空白点:1.尚无专家、学者系统整理、归纳、分析有关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情况,目前可查阅的文献资料,也仅仅限于某一医家的学术观点及临床诊疗经验上,或者对该病的认识、研究和治疗散见于其他医着中,而且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仍然仅停留在一些医家的医案中,进行用药的归类分析等,尚未见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针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述作系统性整理的文献资料;2.检索近四十年来的文献,仍未见有专门从文献整理、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的文献资料,未见有专门的学术论着。深入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的系统整理、研究及其防治规律的探索,不仅有助于为卵巢早衰的中医治疗用药、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借鉴,在针对卵巢早衰治疗的临床思路应用发挥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极积作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岭南中医妇科医学的学术特色,有利于对岭南中医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理论分析法:采用归类分析、临证解读等方法对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学术经验进行评述,探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经验、内涵及其临床价值。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库CNKI(1974年——2017年),有关卵巢早衰的论文共计3315篇,未见有专门从文献整理、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的文献资料。笔者寻找到卵巢早衰病证学术研究空白点,即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专门研究。论文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学术理论分析两部分。1.资料收集整理。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的古籍文献,汇编研究资料。根据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所处年代进行划分,分为清以前、清代、民国时期、现代四个时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及其着作,收集整理相关论述、文献资料。清以前主要选取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外篇》、《肘后备急方》;鲍姑的相关文献记载;支法存的《支太医方》、《申苏方》;罗浮山人的《菉竹堂集验方》等。清代主要选取谢完卿的《会经阐义》、何梦瑶的《妇科良方》、刘渊的《医学纂要》、何守愚的《广嗣金丹》。民国时期主要选取吕楚白的《妇科纂要讲义》、谢泽霖的《妇科学讲义》。现代医家,主要选取广东省名老中医中善于诊治妇科疾病的专家。其中,"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指1962年出席广东省卫生厅组织召开的"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的72名老中医;以及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名为"广东省名老中医"的67位专家。综合两组专家名单,筛选出擅长治疗妇科疾病的专家,广泛收集他们公开在各类刊物发表的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观点、诊治经验,选择其中具有系统论述及鲜明见解的名老中医:吴灼燊、沈鼎荪、欧阳慧卿、罗振华、李丽芸。此外,选择岭南两支妇科流派(广州罗氏妇科流派、粤东蔡氏妇科流派)的传承人:罗棣华、罗元恺、张玉珍、罗颂平、朱玲、史云、赵颖、廖慧慧、曾蕾、蔡仰高、蔡纯臣,整理他们在各类刊物发表的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学术经验,将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进行收集整理。2.学术理论分析。由于中医古籍中没有"卵巢早衰"这一病名的记载,只能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古籍中"经闭""、"不月"、"年未老经水断"、"血枯"、"不孕"、"经水早断"或"经水不当绝而绝"等病证范畴,因此收集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十分困难和不易,也特别珍贵。论文以时间为主线,按照清代以前、清代、民国时期和现代四个时间板块,选取历代岭南妇科医家着作中对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述评,包括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各种理论论述、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证治特点、用药特点、学术特色、病案举例等进行分析与理论凝练,力求追溯其源流,分析其变迁情况,归类整理各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相关理论、方药配伍规律等宝贵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为岭南地区卵巢早衰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综上,作者以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POF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理法方药文献的整理。重点针对现代岭南罗氏妇科流派、蔡氏妇科流派医家诊治POF的辩证处方用药特点以及学术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及总结,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整理,并开展分析归纳、凝练学术观点,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结果:1.清代以前选取了葛洪、鲍姑、支法存、罗浮山人四位有代表性的医家,从他们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少量、有限的记载资料来看,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还不够科学、疗效确切,但从晋代的葛洪到明代的罗浮山人,诊疗水平不断提升,从最初的基本停留在民间医学水平到逐渐发展成为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较为科学的认识、诊疗体系。每一位医家都无一例外受到自身所处社会状况、经济水平、政治环境、地域特色的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创新的认识和经验:葛洪临证注重对症取得实际疗效,缓解病人痛苦,比如采用地榆、甘草煮水外治缓解卵巢早衰患者外阴干涩等症状,为后世医家提供参考,相比较现代医学选用雌激素外用缓解症状,中药外洗减少副作用,取得较好效果;葛洪既注重传承经典,又敢于破旧立新,这是中医学得以发扬、壮大、进步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比如他传承《黄帝内经》中的理论,重视体质在发病中的作用;创新性使用动、植物药运用在闭经的治疗;虽处在医学尚不发达的晋代,但他已开始重视在治疗中辨病分型,呈现出治疗妇科疾病辨证论治的雏形,并形成了重视预防的"治未病"思想。鲍姑作为第一位女灸家,为开创艾灸辅助治疗卵巢早衰等妇科疾病奠定了基础,做出重要贡献。支法存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创制了"药子一物方",体现了他注重补血扶正以振衰启废的学术思想。明代罗浮山人着有《菉竹堂集验方》,可谓一本综合性医书,从书中内容也反映出当时中医学理论体系已较为完善,在其指导下,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妇科疾病诊疗体系,从7个治疗不孕、月经不调等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24个方子来看,组方结构合理,配伍规范,弄综合运用补肾、健脾、养胃、疏肝、活血等方法辨证论治,为卵巢早衰的诊断、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该书并未针对所记载的疾病进行详细的病因病机分析,对于全面认识和掌握该病有所欠缺。2.清代岭南医家约有429人,医着约230余部。其中善治妇科病,在妇科方面有心得体会、有所贡献的医家大约有32人,有妇科专着或包含妇科内容的医学着作有12部,相较于清代以前,该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显着的进步。根据存世医着,以及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诊疗情况,选取了谢完卿及其所着《会经阐义》、何梦瑶及其所着《妇科良方》、何守愚及其所着《广嗣金丹》、刘渊及其所着《医学篆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清代医家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已到达一定的高度,创制了许多沿用至今的效方、验方,也形成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比如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中注重"三因制宜"理论的运用、重视四诊了解经候、临证注重温补肝肾及脾胃等脏腑系统的温补和调理、注重从肝论治等理论的提出和运作用。谢完素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时特别注重脾肾两脏的调理,尤其注重顾互命门;同时,重视阴阳学说在妇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这两点在现代各大妇科流派中,都一直沿用。何梦瑶善于博古通今,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诊疗过程中重视通过四诊了解经候,这点与现代岭南罗氏妇科流派重要传承人罗元恺教授的观点一致;他尤其擅长从肝论治闭经、经水早绝等卵巢早衰病证,创新性运用抚慰法辅助治疗,可以认为是结合现代心理学的方法,疏导患者,辅助治疗;尤其注重"三因制宜"理论的应用,注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以及人民体质特点,辨证用药,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刘渊敢于对先贤的经验提出质疑,认为治疗闭经不能妄用破血耗气之品,提倡辨证施治,以免误伤误治;临证注重顾互、调养、温补先后天之本,注意温补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注重调理情志以治病;综合应用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等多种辨证体系,灵活遣方用药,可见其中医理论相当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何守愚通过《广嗣金丹》一书普及妇科基本知识,对于调经、种子都有其独特而全面的见解,将闭经辨证分为气耗血枯和痰涎塑滞两种证型,并详细分析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今人眼光来看,虽认识不够全面,但对指导临床有显着的借鉴意义;他提出妇人种子要注意养血调经、寡欲、择时,符合现代医学在治疗不孕症,指导患者选择排卵期行房的观点。3.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学学校教育开始逐步发展,也形成了许多民间医学组织,岭南中医妇科在理论水平、医学论着、教参教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选取吕楚白及其所撰的《妇科纂要讲义》及谢泽霖及其所撰的《妇科学讲义》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两位医家在所撰写的两本教材中,将卵巢早衰分别单列为"年未老而天癸竭"和"年未老经水断",首次在医学论着中以专门的中医病名进行概括、以专门的篇章论述该病,这是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前无古人的开创性论述。吕楚白对闭经、不孕、年未老而天癸竭的病因、病机、分型、治则、方药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将闭经和不孕分别分为9种和5种证型,可谓集大成之论述,基本囊括临床上闭经和不孕常见的所有证型,所选方剂也沿用至今;反驳大多数医家的认同的观点,认为"年未老而天癸竭"并不是血虚或血枯导致的,实际上是由于心肝脾之气郁而不舒所致,由此产生的以血枯为表现的闭经,治疗应选用加减益经汤解心肝脾之郁,兼补心肝脾之气,然后大补肾水;注重继承经典,调经时认为第一要务是理气和重用岭南地方花类药物,轻清上浮而解郁。谢泽霖所撰《妇科学讲义》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最早使用的教材,将闭经和不孕症分别分为2种和10种证型,并详细分析病因、病机、治则和遣方用药;在"年未老经水断"篇中,沿用吕楚白的观点,选用益经汤散心肝脾之郁,大补肾水、大补心肝脾之气治疗心肝脾郁闭;在诊疗过程中,重视脾胃肝三脏和冲任二脉;因地制宜,结合岭南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特色,归纳常见证型,常用滋阴、化痰疗法。4.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两大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此部分内容又分为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选择广东省名老中医中的吴灼燊、李丽芸、沈鼎荪、欧阳慧卿、罗振华等擅长治疗妇科疾病的老中医,收录他们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罗元恺、蔡仰高、蔡纯臣等人的诊治经验在第二部分岭南妇科流派中进行分析讨论;第二部分选择岭南两大妇科流派:广州罗氏妇科流派、粤东蔡氏妇科流派,分别收集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论述。(1)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与分析吴灼燊认为闭经属于虚实夹杂,以虚多见,将其分为5种证型,详细论述,自拟方药取得显着疗效;临证治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主张理肝肾、调冲任为原则,力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的证型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的药物组合。沈鼎荪认为妇人以血为主、以肾为本、以肝为用,归纳了治疗不孕症的八法;临证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而且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欧阳慧卿重视"肾主生殖",强调血气失调的致病性,倡导辨病辨证相结合;认为卵巢早衰的病因是脏腑、天癸、脐血、冲任、胞宫先后受病,互为因果,本质是肾脾亏虚、肝郁血瘀,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早衰;认为其主要病机是"亏虚"和"瘀滞",以前者为主,常见4型,以肝肾阴虚血瘀为最多见;临证治疗,无论病程长短,均以补为通,因势利导;注重疏肝、健脾、补肾三法兼顾,调理肾肝脾三脏功能;调经善用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和经前期四期疗法。罗振华总结经验方研制出麒麟丸,补肾填精、益气养血功效,常用于卵巢早衰治疗;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出调经一、二方和经后一二方等一系列基础方(协定方);调经善用经时、经前、经后三期疗法。李丽芸主张温补肾阳、滋补肾阴、疏肝养肝、健脾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调治冲任督带等法灵活应用;擅长"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主张多途径综合治疗,扩大外治法在妇科的应用范围;将中医辩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治疗不孕症;传承祖国医学"医食同源",辩证药膳辅助治疗;临证注重冲任督带调理;认为肾精匮乏、冲任虚损是卵巢早衰发病的基本病机,兼夹他证,虚实夹杂,以虚为本,治疗时主张将"补肾填精、濡养冲任、养血活血"作为治疗卵巢早衰的基本疗法,兼加他法;将该病分为5个证型,创制相应的治疗方剂;擅于综合运用中药内服配合艾灸、针灸、食疗、按摩导引等多种疗法,在治疗卵巢早衰取得较好疗效。(2)岭南中医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与分析罗氏妇科流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遴选出来的特色鲜明、疗效显着、优势突出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已传承了四代,主要团队成员有18人,起源于罗棣华,盛于罗元恺,在人才培养、着书立说、医教研结合服务民众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全国妇科学术流派研究与推广方面占据重要的学术地位。在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罗氏妇科流派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研究最全面、系统、着书、立说丰富,取得显着的成就。本文选取9名传承人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第一代创始人罗棣华擅长温病,长期处于战乱时期,存世文献较少,未能获得与卵巢早衰有关的文献资料。第二代传承人罗元恺也是广东省名老中医,着作丰富,成就斐然。临证首重阴阳,认为阴阳学说是妇科学研究的基础;突出肾主生殖,创新性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生殖轴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也是罗氏妇科流派及其他部分流派秉承的主要理论;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诊疗中,常常配合使用滋肾育胎丸;临证重视脾胃,归纳出调理脾胃的八法;是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时,较早提出注重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强调医无定方,注重辨证调整用药;四诊中注重望诊以辨证;认为闭经的大法是先滋肾养血,继而舒肝解郁兼引血下行,加以引导,有热者稍加清热凉血,夹瘀者佐以活血祛瘀;将不孕症辨病和辨证紧密结合分为5型。第三代传承人为张玉珍和罗颂平。张玉珍潜心研究卵巢早衰诊治数40余载,是罗氏妇科流派中开展相关研究最深入、最全面的一位医家。在卵巢早衰病因的认识上有创新性发现;开展中医病机和药物疗效的研究,形成系列诊疗方案;创新性提出"围早衰期"的概念,为临床上卵巢早衰的指导预防和早期干预奠定基础;临证注重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综合采用中药汤剂、膏方进行个体化治疗;重治气血精、治疗人性化、注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卵巢早衰的思路和方法可归纳为:补肾健脾、疏肝活血、中西结合、温之以气、补之以味、情志调摄、维持治疗;将卵巢早衰辨证分为4型;在继承罗氏妇科流派前人治疗相似病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制"滋癸活血益经汤(加减归肾丸)"。罗颂平致力于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为岭南妇科专科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进一步梳理和系统研究,以及培养流派传承人,推广流派独特诊疗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为中医基础理论"天癸学说"、"冲任学说"提供了实验室依据,也为卵巢早衰的现代科学研究、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认为卵巢早衰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有4个方面,虚实夹杂,主要是肾虚为主导,血虚为基础;临证遣方用药注重根据岭南地带地理环境及常见体质特点,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岭南地区特有的中草药,提高疗效;注重补肾填精、健运脾胃而益气养血、活血行气而使经脉畅通;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把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相互结合,以补肾填精、活血通络为基本大法,主要给予中药汤剂和膏方相结合,必要时适当运用西医人工周期疗法综合治疗。第四代传承人包括5位主要传承人和9位后备传承人,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第四代传承人和后备传承人也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卵巢早衰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朱玲重点研究免疫性卵巢早衰的诊治,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进一步阐明免疫性卵巢早衰的发病机制,发现左归丸对该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史云、赵颖、廖慧慧师承张玉珍教授,与团队成员一起从不同角度开展针对卵巢早衰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卵巢早衰的发病机制;发现加减归肾丸对该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作用环节;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为卵巢早衰患病可能性进行预测,评估发病概率,为预防该病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探索;发现卵巢早衰患者表现出高于常人的焦虑、抑郁、愤怒、不能控制,在治疗上要注重心理调适以提高疗效;提出对出现围绝经期临床表现的可疑病例及早进行卵巢储备功能检测,及时通过补肾健脾中药保护卵泡而治未病。曾蕾以罗元恺教授提出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为指引,以及继承罗老提出的治疗不孕症思路,认为督脉经气虚衰、经络阻滞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要注重温补温通督脉,进一步阐明岭南罗氏妇科治疗不孕症温、补、通的特色。蔡氏妇科流派已传承13代,但由于其较为局限的家系传承发展方式,限制了其学术影响的范围,是现代习医者认识、学习蔡氏妇科的障碍,因此与罗氏妇科相比,其起源虽早,但影响力却不及注重院校教育、着书立说的罗氏妇科流派。论文选择蔡氏妇科流派的"宁静斋"传人蔡仰高及蔡纯臣两位代表性医家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学术思想、诊疗经验。蔡仰高对潮汕地区野生草药钻研颇深,总结出运用地方生草药治疗多种疾病的经验,自拟验方甚多;认为闭经多因气血虚弱或夹瘀夹热,或肝肾亏损而产生,见气血虚弱型,在治疗中用补气、补血、清热、活血祛瘀等法,;治疗血枯经闭选用调经养营汤,常辅以补血调经丸;临证重视脉诊;注重调理肝肾气血。蔡纯臣临证重脾胃肾;自拟"却病延年丸"用以防病健身延寿;善于调冲任治疗闭经,还善于运用活血化瘀法疗疾;学术思想源于岐黄,师承仲景,精研温病学说,师古而不泥古;注重选用岭南地区当地的新鲜草药疗疾。结论本论文以朝代为主轴线,从清代以前、清代、民国、现代这一轴线,对岭南地区主要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前辈们的学术成就和成果,并分析他们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为诊治卵巢早衰提供参考依据。重点阐述了现代广东省名中医、罗氏妇科流派、蔡氏妇科流派不同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临证经验及学术经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清代以前,随着中原三江人氏南下以及海外商贸往来,岭南医药受到中原文明和外来文明的推动逐渐发展,有名的医学人物主要以客籍为主,本土医家尚不多见。晋代岭南医家的着作中就记载了治疗卵巢早衰相关妇科病证的内容,当时医家们已经总结了一些治疗相关病证的方剂,这些方子都比较简单易得,同时也采用外治法辅助治疗,然而总体来说,清以前岭南地区有关妇科的文献记录较少,因此也较难搜集到治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清代以前的医家都会运用祝由等方法疗疾,反映了当时医学认识的局限性,医学水平基本处于民间医学的水平,与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以完整中医学理论体系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疗疾病的先进医疗现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古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不畏艰辛,创新、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整体提高。2.清代岭南医家约有429人,医着约230余部。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大幅度增加,他们论述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也逐渐增多。在岭南医家中,善治妇科病,在妇科方面有心得体会、有所贡献的医家大约有32人,有妇科专着或包含妇科内容的医学着作有12部,通过整理、收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4部着作,可认为,清代医家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理论认识、临床疗效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卵巢早衰病证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认识上的发挥,还是临床遣方用药的思路,或是对前贤的继承以及在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或是在证治的分型上的相互争鸣都有了显着、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沿用至今的理论认识,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3.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形成了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指引的,具有完整体系的相关论述,包括对该病的系统认识、病因病机分析、辨证分型及治疗等,均详细记载在医着、教材中,便于学习、推广、传播,为临床上诊治卵巢早衰提供参考依据及更充分的理论基础。4.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以及两支妇科流派在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中医学总体理论框架的指引下,把前贤的宝贵经验与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学术经验及临证经验,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值得深入学习和推广。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学习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学术观点,可以启发思考、提供借鉴,若能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索和学习,无疑会对提高卵巢早衰病证的诊治水平和医疗技能有所裨益。5.创新点归纳:(1)目前尚无专家、学者系统整理、归纳、分析有关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情况,尚未见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针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述作系统性整理的文献资料。本文以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POF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理法方药文献的整理,这一工作是过去学者们从未开展过的。(2)本文对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特别是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以及两支妇科流派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入手,从文献整理、理论分析、归纳凝练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整理研究集成,也是本文首次开展的工作。(3)从系统整理及归纳所得,卵巢早衰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与遗传因素、代谢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但无明确原因,属於原发性;其他如盆腔手术、化疗药物、放射线照射及免疫因素等引起的卵巢早衰,可以归纳为继发性。两者治则不同,要把两者鉴别开来。6.不足与展望:文章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必然存在遗漏之处,文献的缺失对于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岭南特色的凝练构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进一步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能从中更好地领悟、总结和凝练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们宝贵的医学理论、临证经验不懈努力。
何婉珊(Ho Yuenshan)[8](2016)在《穴位刺激配合辅助生殖技术提高妊娠结局的Meta分析及用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第一例体外受精后代于1978年在英国诞生。以体外受精—胚胎移殖(In Vitro Fertiliza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为代表的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在往后廿年间广泛应用于不孕的治疗,成为不孕不育夫妇的佳音。但其妊娠率仍仅为三成左右,并于35岁后按年龄显着下降。中医针刺等穴位刺激治疗不孕症历史悠久且疗效确切。2002年Paulus等首先提出针刺可提高IVF-ET临床妊娠率的观点,针刺等穴位刺激在ART中的辅助角色始受到关注。随着相关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RCTs)的不断更新,针刺、电针等不同穴位刺激方法在IVF-ET的辅助效果或能产生不同的结论。以循证医学方法,通过对该课题的RCTs作Meta分析,对穴位刺激配合ART提高妊娠率的疗效进行评价,并总结其治疗及操作规律,可指导临床应用,并为未来科研提供参考。目的:本研究旨在审查并评估穴位刺激配合辅助生育技术(ART)中体外受精—胚胎移殖(IVF-ET)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s)文献质量;评价近年国内及国外穴位刺激辅助IVF-ET(及ICSI)的RCTs,并以优质RCsT作Meta分析,总结穴位刺激辅助IVF-ET治疗不孕对提高疗效及其安全性的效果;同时,探讨其用穴选经规律,并按以穴测经、以经测脏之原则,找出穴位刺激辅助IVF-ET改善妊娠结局的适应证候。方法:电子及手工检索检索了 1994年至2015年12月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Cochrane Library、Ovid 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APC Journal Club 及 AMED(Allied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所有有关穴位刺激配合IVF-ET(及ICSI)治疗不孕为主题的RCTs报告。制定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及文献检索策略,检索获取全文文献,根据改良JADAD计分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再以分析研究软件Review Manager(Rev Man 5.3)对高质量的RCTs(改良JADAD评分≥4分)进行Meta分析,并根据不同关注项目进行亚组分析,总结穴位刺激辅助IVF-ET治疗对提高妊娠结局的效应,结合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对所有检索得出的RCTs进行用穴选经、治疗参数(治疗干预阶段、治疗手段、治疗时间、电针治疗之电流、强度、波形等)等作频数统计。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共收集了于正式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献共3273篇。通过阅读标题、摘要排除文献及剔除重复,确定文献320篇。阅读全文后纳入文献共53篇,当中改良JADAD评分≤3分33篇,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RCTs共20篇。共有参与者4118例,治疗组占2138例,安慰对照组占1127例,空白对照组占853例。全部纳入研究均提及随机方法。全数入选文献使用合适分配隐藏方法。全部研究均提及组间基线可比性。仅15篇详细提及样本量及功率计算。采用单盲3篇(15%)、双盲8篇(40%),余未提及盲法9篇(45%)。研究结果统计以意向治疗分析(ITT)为概念的共11篇。改良JADAD评分方面,7分文献共8篇(40%)、5分文献共5篇(25%)、4分文献共7篇(35%)。Meta分析显示,穴位刺激辅助IVF-ET治疗不孕的临床妊娠率较对照组为高,并具有统计意义[RR=1.20,95%CI(1.02,1.41),Z=2.24,P=0.02(P≤0.05)]。当中能够实现盲法,更能确保研究质量而使用安慰对照组的入选文献,其临床妊娠率差别亦具有统计差异[RR= 1.29,95%CI(1.01,1.65),Z=2.00,P=0.05(P≤0.05)],提示穴位刺激配合IVE-ET确能有效提高其妊娠结果。而在生化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抱婴率、流产率方面,各入选研究中治疗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再按主要研究目的、干预阶段、治疗组干预方法、安慰对照设计的不同,对纳入研究的临床妊娠率作进一步亚组分析。RCTs在设计干预时,均按其主要目的决定治疗方法及用穴,对作为IVF-ET结局之一的临床妊娠率有不同的影响。研究目的为改善IVF-ET结局的研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高[RR=1.26,95%CI(1.03,1.54),Z=2.24,P=0.03(P≤0.05)],反之在研究目的为取卵镇痛的研究中则未见差别。按穴位刺激干预的不同时间阶段,分别进行合并效果的检验。发现仅在"干预进行于超促排卵阶段"、"干预进行于取卵阶段"及"干预进行于胚胎移植阶段"三个阶段分别进行穴位刺激,其辅助疗效未有让临床妊娠率提高,但在涉及多于一个阶段进行穴位刺激的比较中,穴位刺激获得显着正面疗效[RR=1.65,95%CI(1.32,2.06),Z=4.43,P<0.00001(P≤0.01)],提示非单一阶段的穴位刺激对提高IVF-ET结局可能有决定性意义,值得在未来研究再作探讨。再以"干预涉及超促排卵阶段"、"干预涉及取卵阶段"及"干预涉及胚胎移植阶段"三个不同干预阶段作比较,发现涉及超促排卵阶段及取卵阶段的穴位刺激干预,能显着提高 IVF-ET治疗的妊娠结局[RR=1.79,95%CI(1.10,2.91.);Z=2.36,P=0.02(P<0.05);RR=1.31,95%CI(1.01,1.69),Z=2.02,P=0.04(P≤0.05)],涉及胚胎移殖阶段的干预则未有差别。针对治疗组干预方面,涉及电流刺激干预的治疗组较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为高[RR=1.25,95%CI(1.00,1.57),Z=1.96,P=0.05(P≤0.05)],提示电流刺激对穴位刺激辅助IVF-ET结局的疗效有正面影响。涉及手法针刺及耳穴刺激的治疗组干预则与对照组未有统计差异。针对安慰对照设计方面,以最小刺激或皮肤上针刺及非特定穴位穴位刺激作为安慰对照方法的研究中,穴位刺激辅助IVF-ET对妊娠结局有显着正面疗效[RR=1.79,95%CI(1.34,2.39),Z=3.98,P<0.0001(P≤0.01);RR=1.56,95%CI(1.00,2.43),Z=1.96,P=0.05(P≤0.05)]。反之,以 Streitberger 安慰针作为安慰对照组干预针具,其安慰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更高于治疗组。共53篇改良JADAD评分法1-7分的穴位刺激辅助IVF-ET治疗不孕症的研究文献中,共44篇以改善妊娠结局为目的,对这些RCTs进行用穴选经、治疗参数的频数统计。结果发现,穴位刺激配合IVF-ET的选经用穴上,最常使用经穴、奇穴为三阴交、足三里、子宫、太冲、关元、血海、内关、合谷、归来、太溪,最常应用耳穴为(耳)内生殖、(耳)神门及(耳)内分泌,使用频次最多经脉/穴位系统为足太阴脾经(SP)、足阳明胃经(ST)、任脉(CV)、耳穴(GB)、足厥阴肝经(LR)及奇穴(EX)。特定穴使用率高。穴位刺激干预治疗操作包括纯手法刺激、电流刺激及耳穴刺激。"涉及手法刺激"的研究较多采用25分钟干预治疗时间,涉及电流刺激"的多用30分钟,"涉及耳穴刺激"则较多采用25分钟。大部份纳入文献提示穴位刺激须达到"得气"。干预治疗涉及电流刺激的纳入文献中,电针治疗仪最常使用的波型主要为疏密波,电流频率由2Hz至60Hz不等,当中主要集中10-20Hz频率范围,电流强度大部份提及舒适为度或15-30V强度范围。从纳入文献中归纳出干预治疗选经用穴的原则,包括:(ⅰ)近部取穴、(ⅱ)远部取穴、(ⅲ)循经取穴——取穴重在脾胃、任脉,配以肝肾(膀胱)经脉,以及(ⅳ)善用耳穴。根据以穴测经、以经测证、以证测脏(腑)的原则,提出以穴位刺激辅助IVF-ET治疗不孕的适应证候,除了肾虚证候之外,脾虚血弱、肝气郁滞、冲任失调亦为常见证候,治疗方向以调补脾胃,配以疏肝滋肾养血,调和冲任为主。结论:穴位刺激配合IVF-ET可提高其妊娠结局——临床妊娠率。本研究归纳了穴位刺激配合IVF-ET随机对照研究中最常使用的经穴、奇穴、耳穴及应用频次最高的经脉/部份,归纳了治疗的选经用穴原则,提供了辅助IVF-ET治疗的穴位刺激方法及其适应证候的参考。
杨世坚[9](2016)在《102例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患者与中医体质辨识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患者中中医体质辨识的分布规律,并通过临床疗效追踪观察,分析验证其相关性。方法:研究102例来自于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男科、生殖医学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年龄区间为25-48岁。回收患者所填写之临床观察表(包括一般信息及中医体质调查量表),记录患者精液常规结果,通过相关统计学处理,分析患者基本信息、中医体质及精液常规结果间的统计学关系,并通过追踪部分患者的临床疗效,验证分析结果。结果:1.102例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的患者中,共存在352个体质,单一体质类型患者为23例(占23%),兼夹体质类型患者为79例(占77%)。各体质所占比例分别为湿热质(17%),气虚质(16%),气郁质(12%),阴虚质(11%),痰湿质(11%),平和质(10%),瘀血质(9%),阳虚质(8%),特禀质(6%)2.102例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的患者中,有症状患者为37例(占36%),无症状患者为65例(占64%)。3.有症状的患者中共存在125个体质,常见体质分别为湿热质(20%)及气虚质(20%),无症状的患者中共存在227个体质,常见体质分别为湿热质(15%)及气郁质(15%)。4.有症状患者表现为气虚质的比例高于非气虚质(45% VS 26%),P<0.05;无症状患者表现为气郁质的比例高于非气郁质(75% VS 55%),P<0.05;症状与湿热质、阴虚质、痰湿质之间的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采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后可知,气虚质与精子存活率、精子总活力之间的P均<0.05,湿热质与精子浓度之间的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各主要体质与前向运动精子、正常形态精子比例之间的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后可知,精子存活率与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间的P均<0.01,精子浓度与正常形态精子比例间的P<0.01,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而精子浓度与精子总活力、精子存活率间的P均>0.05,精子总活力与正常形态精子比例间的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疗效追踪部分纳入样本共50例,其中有症状患者15例,无症状患者35例。主要治法分布为:益气法14例,行气法13例、清热利湿法13例、滋阴法8例、祛痰利湿法3例,其中有疗效患者29例,无疗效患者21例。8.采用卡方检验研究主要治法与疗效后可知,祛湿清热、益气、行气治法在该类患者中的运用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无症状患者中,行气治法的运用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有症状患者中,益气治法的运用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患者中湿热质、气虚质及气郁质最为常见,而无症状患者与气郁质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故临床上对于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患者的诊疗,应注重祛湿清热、益气、行气治法的运用,其中对于无症状患者更应注重行气。
张闯,冷兴川,杨庆,方威,曾文彤[10](2016)在《逆行射精的中西医诊疗现状》文中研究表明逆行射精(Retrograde Ejaculation)是指在性交过程中出现性欲高潮时,有射精动作,但精液不从尿道外口射出,而从后尿道逆流进入膀胱的一种病症[1]。表现为射精时膀胱括约肌关闭不全,而尿道膜部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导致部分或全部精液逆行射入膀胱。逆行射精临床上并不少见,中国男性的发
二、综合调理配合IUI治疗不育症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调理配合IUI治疗不育症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
4 病例分配与分组 |
4.1 样本量估算 |
4.2 分组方法 |
5 治疗方案 |
5.1 观察组 |
5.2 对照组 |
6 观察指标 |
6.1 一般性观察 |
6.2 安全性指标 |
6.3 疗效指标 |
7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研究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对比 |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3 两组患者BMI比较 |
2.4 两组患者基础性激素水平比较 |
3 临床疗效对比 |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卵泡发育情况比较 |
3.3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卵巢体积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
4 不良反应情况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PCOS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治疗研究 |
2 传统医学对PCOS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研究 |
2.2 肾虚血瘀是PCOS排卵障碍的重要发病因素 |
2.3 治疗研究 |
3 周期理论 |
3.1 现代医学周期理论 |
3.2 传统医学周期理论 |
3.3 针灸周期疗法概述 |
3.4 针灸周期疗法选穴依据 |
3.5 针灸周期疗法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效应分析 |
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5 创新性分析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保精固元汤加减治疗DFI异常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西医对精子DNA损伤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医对男性不育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
临床资料 |
1 病例的来源 |
2 一般资料 |
病例选择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剔除病例和脱落病例 |
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检测方法 |
5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入选病例 |
2 治疗前后检验指标疗效统计 |
3 精液参数、患者年龄、患者不育年限和患者中医症状评分与DFI相关性分析 |
4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和西医疗效评价 |
5 患者BMI与精液参数和精子DFI值相关性分析 |
6 DFI异常程度、自然流产史和西医疗效评价比较 |
7 生活因素与治疗前后的西医疗效总结 |
结果分析 |
讨论 |
1 精液参数和精子DNA损伤与年龄、时间变化、职业、生活习惯的相关性 |
2 精子DNA损伤与精液常规参数的相关性 |
3 导师治疗DFI值异常男性不育症的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壮医针刺治疗不育症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壮医学对不育症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疗方法 |
2 壮医针刺疗法 |
2.1 壮医针刺的起源 |
2.2 壮医针刺的发展 |
2.3 壮医针刺疗法的理论基础 |
2.4 壮医针刺的配穴原则和取穴特点 |
2.5 壮医针刺手法 |
3 中医学对不育症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治疗方法 |
4 现代医学对不育症的认识 |
4.1 病因病机 |
4.2 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4 壮医诊断标准 |
2.5 纳入标准 |
2.6 排除标准 |
2.7 剔除标准 |
2.8 病例脱落 |
2.9 试验终止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纳入病例数量与分组方法 |
3.2 一般资料 |
3.3 治疗方法 |
3.4 治疗疗程 |
3.5 观测指标 |
3.6 疗效评定标准 |
3.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8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金萆地黄汤对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及精子多重缺陷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畸形精子症的诊治进展 |
1. 畸形精子症诊断 |
1.1 畸形精子症定义 |
1.2 精子形态观察及染色方法 |
1.3 异常精子形态 |
2. 精子形态影响男性生育 |
2.1 精子形态对精子的活力产生影响 |
2.2 精子形态与精子DNA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
2.3 精子形态可以影响到精卵结合 |
2.4 精子形态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2.5 精子形态中精子多重缺陷指标的意义 |
3. 畸形精子症病因 |
3.1 遗传因素 |
3.2 感染因素 |
3.3 内分泌因素 |
3.4 精索静脉曲张 |
3.5 理化因素 |
4. 畸形精子症治疗 |
4.1 抗感染治疗 |
4.2 抗氧化治疗 |
4.3 精索静脉曲张治疗 |
4.4 内分泌治疗 |
4.5 营养疗法 |
4.6 辅助生殖技术 |
综述二 中医对畸形精子症研究进展 |
1. 病名历史沿革 |
2. 中医对不育症的认识 |
2.1 古代医家对不育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家对不育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对不育症的治疗 |
3. 中医现代医家对畸形精子症的认识 |
3.1 中医现代医家对畸形精子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3.2 中医现代医家对畸形精子症的治疗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目标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病例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
3.4 治疗方法 |
3.5 观察指标 |
3.6 观察指标的测定 |
3.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3.8 统计学方法 |
二、数据分析 |
三、讨论 |
1. 西医治疗畸形精子症的局限性 |
2. 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基础与优势 |
3. 导师对于畸形精子症的认识及治疗 |
4. 本研究治疗结果分析 |
5. 自拟金萆地黄汤 |
6. 生活调理对畸形精子症的改善作用 |
7. 本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右归丸联合温针灸治疗肾阳亏虚型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1.1.1 历史变革 |
1.1.2 病因病机 |
1.1.3 辨证论治 |
1.1.4 针灸治疗 |
1.1.5 针药并用 |
1.1.6 中医外治法 |
1.2 现代医学研究治疗进展 |
1.2.1 流行病学 |
1.2.2 病因 |
1.2.3 男性不育症的诊断 |
1.2.4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治疗用药 |
2.2.2 研究设计 |
2.2.3 注意事项 |
2.2.4 疗效评价 |
2.2.5 统计方法 |
2.3 技术线路图 |
2.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4.1 基线特征比较 |
2.4.2 治疗效果比较 |
2.5 讨论 |
2.5.1 右归丸理论分析 |
2.5.2 右归丸的方药分析 |
2.5.3 温针灸理论分析 |
2.5.4 温针灸选穴依据及分析 |
2.5.5 治疗结果分析 |
2.5.6 不足与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补肾填精方联合抗氧化剂治疗肾精亏亏虚型特发性弱精子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祖国医学关于特发性弱精子症的叙述 |
1.1.1 病因病机 |
1.1.2 中医治疗 |
1.2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少弱精子症的研究 |
1.2.1 定义 |
1.2.2 流行病学 |
1.2.3 病因病理 |
1.2.4 诊断 |
1.2.5 治疗 |
1.2.6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2.1.2.1 诊断标准 |
2.1.2.2 纳入标准 |
2.1.2.3 排除标准 |
2.2 实验设计 |
2.2.1 样本含量 |
2.2.2 随机分组 |
2.2.3 治疗方法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统计分析方法 |
2.2.6 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补肾填精方的立论依据 |
3.2. 补肾填精方的方药分析 |
3.3 对照组的选药依据 |
3.4 本研究中三个不同组别治疗效果的差异分析 |
3.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岭南医学与岭南妇科专科的发展与传承 |
一、岭南概念的界定 |
二、岭南医学源流考 |
三、岭南医学之妇科专科的发展与传承 |
第二节 卵巢早衰的中医研究概况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分型 |
三、治疗思路 |
四、治疗方法 |
第三节 卵巢早衰的西医研究概况 |
一、概念与历史沿革 |
二、病因 |
三、卵巢早衰的诊断 |
四、卵巢早衰的西医治疗 |
第四节 总结及研究设计 |
第二章 清以前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收集 |
第五节 葛洪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收集 |
一、葛洪传略 |
二、葛洪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及其学术思想 |
第六节 鲍姑及其诊治妇科病的文献收集 |
第七节 支法存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收集 |
一、支法存传略 |
二、支法存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 |
第八节 罗浮山人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收集 |
一、罗浮山人传略 |
二、罗浮山人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 |
第三章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理法方药文献资料整理 |
第九节 清代岭南地区与妇科有关的医家、文献资料 |
第十节 谢完卿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谢完卿生平 |
二、谢完卿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
第十一节 何梦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何梦瑶传略 |
二、《妇科良方》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
三、何梦瑶之妇科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
第十二节 刘渊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刘渊生平 |
二、《医学纂要》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
三、刘渊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
第十三节 何守愚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何守愚生平 |
二、《广嗣金丹》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
三、何守愚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理法方药文献资料整理 |
第十四节 吕楚白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吕楚白生平 |
二、《妇科纂要讲义》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
三、吕楚白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
第十五节 谢泽霖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谢泽霖生平 |
二、《妇科学讲义》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
三、谢泽霖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
第五章 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两大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 |
第十六节 广东省妇科名老中医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吴灼燊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二、沈鼎荪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三、欧阳慧卿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四、罗振华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五、李丽芸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第十七节 罗氏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第一代创始人罗棣华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
二、第二代传承人罗元恺诊治卵巢早衰的学术经验整理 |
三、第三代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的学术经验整理 |
四、第四代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整理 |
第十八节 蔡氏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一、"宁静斋"传人蔡仰高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
二、"宁静斋"传人蔡纯臣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
第六章 现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陶莉莉教授诊治卵巢早衰的经验介绍及病案举隅 |
第七章 讨论 |
一、卵巢早衰与卵巢功能减退 |
二、岭南地区地理气候与岭南人的体质、病证特点 |
三、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
四、岭南地区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发展 |
五、不同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特色及贡献 |
六、现代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传承 |
七、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特色 |
八、与不同地域中医妇科名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经验对比分析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8)穴位刺激配合辅助生殖技术提高妊娠结局的Meta分析及用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穴位刺激治疗女性不孕的理论研究 |
1.1 不孕概述 |
1.1.1 不孕的定义 |
1.1.2 不孕症的临床评估与诊断 |
1.1.3 女性不孕的现代医学发生机制 |
1.2 不孕的西医治疗 |
1.2.1 常用治疗手段 |
1.2.2 辅助生育技术在不孕症中的参与 |
1.3 体外授精—胚胎移殖(IVF-ET)的步骤 |
1.3.1 促排卵方案 |
1.3.2 促排卵药物 |
1.3.3 取卵 |
1.3.4 体外受精及胚胎培养 |
1.3.5 胚胎移植 |
1.4 中医对女性不孕的认识 |
1.4.1 不孕的中医病因病机 |
1.4.2 女性不孕的中医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
1.5 中医在辅助生育中的参与 |
1.5.1 穴位刺激对IVF结局的作用 |
1.5.2 穴位刺激对卵泡及卵巢的作用 |
1.5.3 穴位刺激对性激素的作用 |
1.5.4 穴位刺激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 |
1.5.5 穴位刺激于取卵镇痛及改善情绪中的作用 |
1.6 小结 |
第二章 穴位刺激辅助IVF-ET提高妊娠结局的疗效评价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提出问题,制订研究计划 |
2.2.2 检索相关文献 |
2.2.3 筛选纳入文献 |
2.2.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2.5 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信息 |
2.2.6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及敏感性分析 |
2.2.7 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2.3. 结果描述 |
2.3.1 文献筛查/收集 |
2.3.2 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2.4. 疗效评价 |
2.4.1 妊娠结局(Pregnancy Outcomes) |
2.4.2 亚组分析 |
2.5. 讨论 |
2.5.1 中医经络穴位刺激改善生殖功能的理论依据 |
2.5.2 文献质量评价 |
2.5.3 穴位刺激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
2.6. 小结 |
第三章 穴位刺激辅助IVF-ET提高妊娠结局的选经用穴规律探讨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检索 |
3.2.2 文献筛选 |
3.2.3 筛选纳入文献 |
3.2.4 提取及数据处理 |
3.3. 分析内容 |
3.3.1 选经用穴数据处理 |
3.3.2 运用规律分析 |
3.4. 结果 |
3.4.1 文献筛查/收集结果 |
3.4.2 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3.5. 取卵镇痛为研究目的的选经用穴分析 |
3.5.1 IVF-ET取卵镇痛常规操作及现况 |
3.5.2 文献的基本特征及干预详情 |
3.5.3 选经用穴分析——取卵镇痛 |
3.6. 讨论 |
3.6.1 穴位刺激辅助IVF-ET改善妊娠结局的选经用穴规律及原则 |
3.6.2 穴位刺激辅助IVF-ET取卵镇痛的选经用穴规律 |
3.7.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102例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患者与中医体质辨识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的现代诊疗研究进展 |
一、诊断 |
二、病因 |
三、治疗 |
第二节 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的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治疗 |
四、中医体质辨识在不育症方面的研究 |
第三节 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选择 |
(三) 相关判定标准 |
四、研究方法 |
(一) 调查工具 |
(二) 调查内容 |
(三) 统计学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样本分布情况 |
二、有无症状与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 |
三、体质与主要理化指标关系 |
四、相关理化指标间关系 |
五、疗效追踪 |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
第四节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综合调理配合IUI治疗不育症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D]. 王宝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保精固元汤加减治疗DFI异常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观察[D]. 林经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5)
- [3]壮医针刺治疗不育症临床疗效研究[D]. 戴衔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4]金萆地黄汤对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及精子多重缺陷指标影响的研究[D]. 宁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右归丸联合温针灸治疗肾阳亏虚型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D]. 苏孟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补肾填精方联合抗氧化剂治疗肾精亏亏虚型特发性弱精子症的临床观察[D]. 海艺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D]. 陈惠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穴位刺激配合辅助生殖技术提高妊娠结局的Meta分析及用穴规律研究[D]. 何婉珊(Ho Yuensh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7)
- [9]102例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患者与中医体质辨识的相关研究[D]. 杨世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逆行射精的中西医诊疗现状[J]. 张闯,冷兴川,杨庆,方威,曾文彤.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