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项目区土地类型变化动态监测

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项目区土地类型变化动态监测

一、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封山育林育草项目区地类变化动态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炜,金宝成,陈可可,杨琴,何胜江,席溢[1](2021)在《遥感估算及分析油杉河牧场近30年植被覆盖度变化》文中指出为了解油杉河牧场建立对植被动态的影响,给研究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省油杉河牧场为研究区域,将野外实地测量21个样方的覆盖度与每个采样点的7种植被指数(NDVI,DVI,RVI,EVI,SAVI,GVI,OSAVI)建立相对应回归模型,比较每种植被指数与覆盖度之间的相关性,然后选择最佳覆盖度估算模型估算研究区近30年覆盖度,定量分析年际覆盖度变化的特征,探讨了研究区覆盖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所建估算模型中线性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相关性高于其他模型,其中植被指数SAVI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精度高达90.27%,说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1993年~2019年油杉河牧场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2006年和2015年上升幅度最大;近30年研究区覆盖度在月际水平上与温度、降水的相关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牧场建立以后相关性不显着。人类活动对油杉河牧场植被覆盖度具有深远影响,推荐植被指数SAVI估算温暖湿润地区的人工草地覆盖度。

钱娅[2](2021)在《2006-2015年江苏省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趋势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极端天气对植被生长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着,导致植被覆盖度逐渐下降。江苏省是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热点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耕地、林地向城镇、工矿、居民用地转换,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南北产业结构不同,且目前的研究多以全省为研究对象,鲜有对未来植被覆盖度进行模拟预测。研究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趋势、驱动因素及未来分布格局,对推进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植被覆盖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5年的MODIS NDVI遥感数据集,利用空间统计重心迁移、标准差椭圆、年际差、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及趋势;运用相关分析研究覆盖度与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借助CA-Markov模型模拟2025年江苏省植被覆盖度信息。得到如下结论:(1)江苏省植被覆盖度地域分异性明显,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状态,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趋势相同,植被覆盖度重心迁移复杂,标准差椭圆的变化较平稳。研究时间内植被覆盖情况逐渐下降,始终以高覆盖为主,但高覆盖面积分布比重逐渐减小,低覆盖比重逐渐增大。江苏中北部以中高覆盖为主,南部主要为中低覆盖,从像元的变化趋势来看,全省植被覆盖一半以上保持稳定,退化面积的分布比重高于改善。(2)江苏省平均温度由南向北递减,生长季与非生长季降水趋势大致相同,城市热岛效应是除地理纬度外,造成气候因子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植被退化型在0-30 m高程和平缓坡地呈优势分布,坡向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弱;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与植被覆盖度呈显着负相关,农作物种植面积与其呈显着正相关,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有抑制作用。(3)江苏省植被覆盖度的Hurst指数平均值为0.56,呈弱持续性,持续退化的面积分布比例高于持续改善的分布比例。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kappa系数为0.81,符合精度标准,效果优于GIS、Markov模型的模拟结果;2025年江苏省高覆盖度面积比例持续减小,中覆盖度面积将成为面积比例最小的类型,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导致植被覆盖度发生变化。

张静,朱梦娜,宋佳佳,宋辛辛,王誉璐[3](2021)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小浪底库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GIS平台,在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对小浪底流域八期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归一化植被指数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对植被生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还需要加强区域植被生态建设,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水库运行带来的弊端,以恢复植被生长。

罗舒元[4](2020)在《吴起县林草植被覆盖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黄土高原地区近几十年来,先后开展实施的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在有利于提高其林草植被覆盖度的同时,产生了林草植被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问题。本文以吴起县为研究区,通过遥感技术对其1997至2018年间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探究近20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转移速率及状态指数动态分析不同植被覆盖度土地面积的相互转化趋势。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地形因子、气象因子、人为因子与植被覆盖度间的相关性;通过点格局法分析各样点植被覆盖度值与离该点最近的水系、主要道路、居民点距离间的相关关系;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探究研究区近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占地面积变化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植被覆盖度值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小趋势;年际变化上,各类植被覆盖度的土地面积间转化频繁,其中低植被覆盖度土地面积以转出为主,中度及中高植被覆盖度的土地面积以转入为主,平均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加。(2)地形因子分析中,中度及以上植被覆盖度土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1400m和1400-1500m及阴坡、半阴坡中,阳坡植被覆盖度均值最低,2005年斜坡、陡坡的植被覆盖度均值变化最剧烈;气象因子中秋季、冬季的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相关性较强,长远来看,年整体的气温状况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降水,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人为因子中,多年植被覆盖度均值与退耕还林工程累计确认合格面积的拟合曲线走势趋于一致。(3)研究区2000-2009-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建筑用地大幅增加,主要为城镇用地、公交建设用地,草地占地面积减少,东部及南部林地面积占比增加;林草植被主要分布在距居民点500-2500m、距主要道路0-800m及距主要水系0-400m的范围内,且对中度植被覆盖度林草地分布位置影响最大,对低植被覆盖度林草地近乎没有影响。(4)气象因子及林草植被分布位置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中,气象因子(气温和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大,与道路及水系最近距离次之、与居民点最近距离影响较小。

王瑾[5](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与气候因子响应》文中研究表明近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气候变化和外界干扰的响应非常敏感。植被的恢复和建设对于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改善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气候对于植被覆盖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该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驱动因素,以及植被覆盖变化对于气候的响应,对于构筑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18年MOD13Q1数据,首先利用空间统计进行重心迁移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植被覆盖度动态分析,研究了多年植被时空演变的特点,并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分析;利用趋势分析和时间序列信息熵研究了植被时空演变的特点以及变化的趋势。接着,运用气候及土壤、社会经济、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河流、矿区等数据,分别构造OLS模型和GWR模型,用以研究对比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的驱动因素,并探讨不同因子对于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后,结合内蒙古自治区气候特点,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植被覆盖度对于气候的响应。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度分布呈现东高西低分布状态,呈现出较强的经度地带性。这与当地的植被生态分布大致相同。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于植被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林地的平均植被覆盖度最高,耕地次之,其次是草地和水域,未利用地多为沙漠等地区,植被覆盖度最低。(2)从近18年的平均植被覆盖度来看,内蒙古自治区的年平均覆盖度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平均覆盖度是在42.87%53.13%之间波动,最大平均覆盖率为53.13%,出现在2018年。最小平均植被覆盖度为2001年的42.87%。重心在西北和东南方向上反复迁移,标准差椭圆变化平稳。从整体的18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年均FVC呈平缓上升趋势,平均速率为每年增长0.57%,植被减少的区域多处在中部地带,增加的区域多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省界边缘,变化强度较为平缓,呈小幅度增长趋势。(3)通过对驱动因子进行筛选与处理,选取17个与植被覆盖变化密切相关的因素,通过多重共线性诊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去除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最终得到5个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综合性主导因子。对于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行对比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GWR模型表明驱动因子对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变化存在异质效应,相比于OLS模型,有更高的拟合程度,很好地处理了空间上的不稳定性,解释了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分异。通过分析不同主导因子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发现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强度差异很大,同时,各个因子系数的空间分布也不同,这充分说明人地关系的变化于植被覆盖变化而言具有复杂影响。(4)内蒙古自治区的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整体上呈现出平缓上升的趋势,气温分布受到纬度地带性、地形及海拔高度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整体表现出比较明显上升趋势,最高年降水量在2012年,达到416.99mm;2009年最低,仅为254.96mm。气温和降水对于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内蒙古自治区FVC与气温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并未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每个植被区域带,相关性都是有正有负,而FVC与降水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有着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植被区域带和不同的生态地理分区,植被覆盖与降水的相关关系不同,降水的正向影响较为明显,FVC的变化在气温与降水的共同作用下显示出明显的正相关趋势。FVC与气温、降水的复合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内蒙古自治区FVC受气温和降水二者的共同影响较大。

索红燕,黄义忠,李烙[6](2019)在《基于高分数据木里煤矿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文中研究说明木里煤矿是青海省最大的露天煤矿,该煤矿的大量开采影响了木里镇的生态平衡,本文通过估算木里煤矿区域的植被覆盖度验证该区域的生态情况,经估算,木里煤矿区域2016~2018的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0.22、0.43、0.54。从计算结果表明木里煤矿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在逐年增加,恢复情况较好。通过研究木里煤矿近3年的植被覆盖情况可以反映出矿区的恢复与治理效果较好,同时为其它矿区的恢复与治理提供参考。

李媛[7](2019)在《陕西省安康市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文中认为植被是研究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8年不同时期的Landsat-4/5 TM和Landsat-8OLI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Cubist决策树模型法对近28年来的安康市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遥感估算,并根据该研究区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运用了转移矩阵法、动态度法、差值分析法对安康市的植被动态度时空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地形数据、同时相的气候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安康市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素(高程、坡度、坡向)、气候因素(气温、降水量)以及人类活动(GDP、人口、城市化、退耕还林政策)之间的关系。最终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2015年的遥感影像,对Cubist决策树模型法的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该模型的总体精度为90%,总体Kappa系数为0.81,说明采用Cubist决策树模型法对植被提取的效果很好,可以用于安康市植被覆盖度提取。(2)通过对安康市不同等级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转移矩阵分析,得出1990-2000年安康市植被覆盖度变化不明显,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转移的特征;2000-2018年安康市植被覆盖度变化显着,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南部以及汉水流域两岸,且主要转移方式是由低一级的植被覆盖度向更高一级的植被覆盖度转变。近28年来,安康市极低植被覆盖度、低植被覆盖度、中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在逐渐减少,中高植被覆盖度和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在增加。(3)通过对安康市不同时段植被动态度分析,得出1995-2000年、2000-2005年、2010-2018年这三个时期植被动态变化剧烈,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干扰程度大。(4)由差值分析结果表明:近28年来,安康市植被覆盖度发生正向变化的面积明显大于发生负向变化的面积,且呈逐步增加趋势。(5)地形因素对安康市植被覆盖度影响显着。植被覆盖度VFC最大值分布在海拔1500-1700m、坡度10°-45°、N坡向地区;植被像元主要分布在海拔400-1900m、坡度0°-45°、NE坡向地区。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植被随地形因素的变化特征也各不相同。(6)近28年来,安康市降水总体分布呈由西南方向至东北方向递减趋势,气温总体分布受海拔的影响较大,在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反之亦然。(7)造成植被覆盖度发生变化的驱动力不只是气候、GDP、人口和城镇化、政府政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如土壤成分、光照等。

杨涛[8](2017)在《宁乡县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土壤侵蚀面积广、流量大,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就加剧了土壤侵蚀,土壤侵蚀的加剧又导致恶化了土壤侵蚀,这样的恶性循环限制了我国的各个方面发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利用GIS、RS技术为技术支持,采用USLE模型,研究计算出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蚀性因子(K)、植被覆盖度因子(C)、坡度坡长因子(LS)及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等,得出宁乡县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分布图,进一步结合宁乡县的不同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对宁乡县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了宁乡县2015年土壤侵蚀现状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宁乡县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2821.27 t/km2a,属于中度侵蚀等级状况,最大的土壤侵蚀模数为90127t/km2a,最小的侵蚀模数为0,年侵蚀总量达到81.15万吨。宁乡县土壤侵蚀主要为微度侵蚀、剧烈侵蚀、轻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较高的地区都集中在西北部、西南部地区和中部山地地区。这三个区域的地貌主要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高度落差较大,易发生土壤侵蚀现象。2.分析了宁乡县土壤侵蚀与USLE模型的相关影响因子的关系。(1)在不同的坡度带上,宁乡县内高程越高,土壤侵蚀强度越大,土壤侵蚀面积越少,高程与土壤侵蚀强度成正相关关系,与侵蚀面积成负相关关系。<200m高程带地区内微度侵蚀面积范围最大,剧烈侵蚀在各个高程均有分布,大部分集中在山地、地势较高的区域,需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2)在不同的坡度带上,宁乡县土壤侵蚀面积最大是在<5°的坡度带上,25°以下的坡度,土壤侵蚀面积总体随着坡度的减小而减少。中度及以下强度等级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5°的坡度带上,强度和极强度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在[8°,15°)坡度带,在缓坡地区,应当注意坡度<25°的地区,在山地陡坡地区,应重点监控坡度[8°,15°)和[15°,25°)区域,防止土壤侵蚀的加重。(3)在不同的植被覆盖度上,宁乡县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度为[45%,60%)、[60%,75%)、>75%的地区,随着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土壤侵蚀面积逐渐增加。在微度侵蚀中,>75%植被覆盖度范围占的比例最大,轻度及以上等级土壤侵蚀中,植被覆盖度都为>75%范围占据最多,由于宁乡县林地面积大,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土壤侵蚀面积增大。(4)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侵蚀由面积由大到小是林地>水田>城乡居民点及交通>旱地>草地>水域>裸地,且以微度侵蚀为主。3.根据宁乡县土壤侵蚀现状,提出完善、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采用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合理利用资源、做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等土壤侵蚀防治措施。

米楠[9](2017)在《基于草畜平衡的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荒漠草原对于我国内陆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草地退化引起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草地牧草生物量降低,品质下降,草地利用性能降低,直接导致当地畜牧业减产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影响牧区、农牧交错过渡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荒漠草原草畜平衡问题,并从根本上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天然草原,要放眼统筹全部资源,甚至要着眼于未来。在现代农业的背景下,需跳出天然草原,统筹人工草地、耕地、林地等其他资源,寻找天然草原适度利用的“适度点”,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确保我国荒漠草原畜牧业经济效益以及区域生态安全。本研究以生产优化理论为依据,以植被指数(NDVI)、典型农户草畜资源配置与典型村草畜平衡为切入点,开展对于盐池县农户尺度、村域尺度和县域尺度不同范围内的草畜资源配置和草畜平衡问题以及不同尺度之间关系研究,获得草畜平衡的认知,为草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和草原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根据研究区内各个村域资源异质性与草畜平衡特征,提出具有差异性的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模式,进而完成县域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模型与方案,为政府制定科学的草原利用与草畜产业发展政策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利用ENVI和GIS软件,分析解译MODIS、TM以及GF-1遥感数据。结果显示:2006-2015年盐池县NDVI总体呈升高趋势,水资源是其重要影响因素。盐池县东部植被覆盖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主要以低覆盖度、中低覆盖度和中覆盖度为主。NDVI值与所测样方鲜重之间的线性关系为y=795.25x-36.811,R2=0.6808。利用该模型估产盐池县草原产草量,平均产草量为1530.57kg/hm2,总产草量为6228.73t。盐池县草地总面积406955hm2,其中5级草地面积248006.67hm2,4级草地面积140865.14hm2,3级草地面积11197.25hm2,2级草地面积3731.67hm2,1级草地面积3154.27hm2,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61%、35%、3%、1%和1%。将研究区划分为灌溉农牧业区,旱作农牧业区以及草原农牧业区三大类别,并分别选取研究村域。(2)采用参与式评估法、野外调研法结合NDVI草原产草量估产模型及反演结果,从劳动力结构、土地利用情况、各地类产草量和载畜量等方面综合分析了 3个典型村域农户尺度和村域尺度的草畜平衡特征。结果显示:在村域尺度上,马儿庄村拥有大面积的水浇地,承载力高,草畜平衡不超载;以草地旱地为主的高沙窝村,草地旱地承载力低,长期处于超载状态,土地退化严重;以农牧林为主的皖记沟村,各地类生产力处于中等水平,在协调统筹的利用方式下,处于不超载状态。在农户尺度上,农户的养殖规模取决于农户拥有水浇地面积以及各类地类资源统筹利用情况。(3)研究区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存在劳动力缺乏,水资源短缺,羊肉收购价格下降和政策一刀切等问题。对于县域尺度而言,在生态保护、防止草原退化的前提下,研究区内4级以上天然草原适合大面积开发利用,林地开发利用上限为40%。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结合不同类型村域资源禀赋,得出具有差异化的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模式和途径。灌区农牧业可持续利用模式为灌区农耕—秸秆饲料—滩羊舍饲模式,草地农牧业可持续利用模式为草地—天然牧草—放牧模式,农林牧农牧业可持续利用模式为农林草—滩羊舍饲与放牧结合—农牧复合模式。

候静,杜灵通,马菁,张学俭[10](2015)在《基于RS与像元二分模型的近20a宁夏植被覆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近20a宁夏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情况,为了解区域生态变化态势,评估生态工程成效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00,2006和2012年的TM数据,基于植被指数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原理,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对宁夏植被覆盖度进行遥感估算和动态监测。[结果]宁夏植被覆盖呈现南北好,中部差的空间分布特点;近20a来宁夏的植被覆盖度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即低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在逐渐减少,中、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增加了6 434km2,全区平均植被覆盖度提高6%,其中扬黄灌区及南部山区植被覆盖增加幅度较大。[结论]宁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而降水量的变化则是引起植被覆盖度年际波动的主要因素。

二、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封山育林育草项目区地类变化动态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封山育林育草项目区地类变化动态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遥感估算及分析油杉河牧场近30年植被覆盖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和处理
        (1)遥感数据的获取:
        (2)覆盖度实测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
    1.3 植被指数选取
2 结果与分析
    2.1 覆盖度遥感估算方法
        2.1.1 覆盖度与植被指数回归模型建立
        2.1.2 回归模型精度分析
    2.2 近30年油杉河牧场覆盖度变化的遥感分析
        2.2.1 覆盖度年度变化特征
        2.2.2 植被覆盖度与温度、降水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覆盖度遥感估算模型
    3.2 油杉河牧场覆盖度的变化
4 结论

(2)2006-2015年江苏省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趋势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覆盖度的研究进展
        1.2.2 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演变的研究进展
        1.2.3 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地形响应的研究进展
        1.2.4 植被覆盖度的未来趋势与预测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收集
    2.3 数据预处理
        2.3.1 NDVI数据预处理
        2.3.2 DEM数据预处理
        2.3.3 气象数据预处理
        2.3.4 土地利用遥感数据预处理
    2.4 研究方法
        2.4.1 像元二分法
        2.4.2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
        2.4.3 相关性分析
        2.4.4 分布指数
        2.4.5 趋势性分析法
        2.4.6 R/S分析法
        2.4.7 植被覆盖度预测模型
第三章 2006-2015 年江苏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
    3.1 江苏省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
    3.2 土地利用类型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
        3.2.1 江苏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
        3.2.2 土地利用类型与平均植被覆盖度
    3.3 江苏省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分布
    3.4 江苏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3.4.1 植被覆盖度变化轨迹
        3.4.2 植被覆盖度年际差
        3.4.3 植被覆盖度时序统计
    3.5 江苏省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4.1 江苏省气候变化特征
        4.1.1 温度的时空变化
        4.1.2 降水的时空变化
    4.2 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1 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时间序列变化关系
        4.2.2 植被覆盖度与气候的偏相关性
    4.3 植被覆盖度变化与地形的关系
        4.3.1 植被覆盖度在不同地形中的分布
        4.3.2 植被覆盖度变化类型高程分布特征
        4.3.3 植被覆盖度变化类型坡度分布特征
        4.3.4 植被覆盖度变化类型坡向分布特征
    4.4 植被覆盖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省植被覆盖度模拟预测
    5.1 植被覆盖度变化持续性分析
    5.2 基于GIS技术的植被覆盖度预测
        5.2.1 确定初始状态矩阵
        5.2.2 转移概率矩阵的确定
        5.2.3 动态模拟与预测
    5.3 基于Markov模型的植被覆盖度模拟
    5.4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植被覆盖度预测
        5.4.1 确定转移概率矩阵
        5.4.2 制作适宜性图集
        5.4.3 植被覆盖度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吴起县林草植被覆盖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1.3.2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研究
        1.3.3 植被覆盖度估算方法研究
        1.3.4 植被覆盖度驱动因子研究
2.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
    2.2 社会经济
        2.2.1 矿产资源
        2.2.2 经济发展
3.研究方案
    3.1 研究内容
    3.2 数据来源
        3.2.1 遥感影像数据
        3.2.2 气象数据
        3.2.3 地理空间数据
        3.2.4 社会人文数据
    3.3 研究方法
        3.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3.3.2 植被覆盖度提取
        3.3.3 精度验证及实地验证
        3.3.4 数据分析
    3.4 技术路线
4.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4.1 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特征
        4.1.1 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
        4.1.2 各乡镇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
    4.2 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特征
        4.1.1 植被覆盖度年际分布特征
        4.1.2 植被覆盖度年际转移矩阵
        4.1.3 近20年植被覆盖度改善程度
5.植被覆盖度影响因子分析
    5.1 地形因子
        5.1.1 高程、坡度、坡向因子提取
        5.1.2 植被覆盖度对地形因子的响应
    5.2 气候因子
        5.2.1 气温、降水因子提取
        5.2.2 近20年吴起县气象特征
        5.2.3 植被覆盖度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5.3 社会经济因素
6.林草植被分布格局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6.1 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6.1.1 土地利用类型解译
        6.1.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6.2 林草植被分布格局
    6.3 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7.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中的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与气候因子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3 数据收集与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内蒙古自治区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
    3.3 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3.4 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植被覆盖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影响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的因子选取与处理
    4.3 主导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
    4.4 主导因子对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5.1 研究方法
    5.2 内蒙古自治区温度的变化
    5.3 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陕西省安康市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植被覆盖度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2 数据获取与处理
        2.2.1 数据获取
        2.2.2 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植被覆盖度遥感监测
    3.1 Cubist决策树模型
        3.1.1 Cubist决策树模型简介
        3.1.2 Cubist模型植被提取精度评价
    3.2 基于Cubist模型的植被覆盖度提取结果验证
    3.3 陕西省安康市植被覆盖度估算
第四章 陕西省安康市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
    4.1 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4.1.1 安康市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概况
        4.1.2 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分析
    4.2 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分析
        4.2.1 动态度分析
        4.2.2 差值分析
第五章 陕西省安康市植被覆盖度影响因素分析
    5.1 地形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5.1.1 高程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5.1.2 坡度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5.1.3 坡向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5.2 气候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5.2.1 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5.2.2 气候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5.3 植被覆盖度变化驱动力因子分析
        5.3.1 政府政策
        5.3.2 社会经济
        5.3.3 人口和城镇化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宁乡县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宁乡县概况
    2.1 宁乡县的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条件
        2.2.1 地类地貌及水文特征
        2.2.2 土壤类型
        2.2.3 植被类型
        2.2.4 气候条件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宁乡县水土保持情况
        2.4.1 土壤侵蚀情况
        2.4.2 水土保持情况
第三章 数据来源和处理
    3.1 源数据
        3.1.1 遥感数据
        3.1.2 DEM数据
        3.1.3 土壤数据
        3.1.4 降雨数据
    3.2 数据处理
        3.2.1 遥感数据预处理
        3.2.2 遥感影像解译
第四章 土壤侵蚀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4.1 通用水土流失方程
    4.2 降雨侵蚀力因子
    4.3 土壤可侵蚀性因子
        4.3.1 土壤可蚀性因子值算法
        4.3.2 土壤可蚀性因子值计算
    4.4 坡度坡长因子
        4.4.1 坡度因子值经典算法
        4.4.2 坡长因子值经典算法
        4.4.3 坡度坡长因子值计算
    4.5 植被覆盖度因子
        4.5.1 植被覆盖度计算
        4.5.2 植被覆盖度因子值计算
    4.6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4.7 宁乡县水土流失量计算
第五章 宁乡县水土流失现状及分析
    5.1 宁乡县土壤侵蚀总体现状分析
    5.2 不同高程带下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5.3 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5.4 不同植被覆盖度下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5.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第六章 宁乡县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探讨
    6.1 完善、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
    6.2 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
    6.3 采用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合理利用资源
    6.4 做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草畜平衡的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于多元数据的县域草原产草量估算
    3.1 多元数据来源
    3.2 植被覆盖度划分与样方点确定
    3.3 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估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研究村域选择
    4.1 数据来源与分类标准
    4.2 解译过程及结果
    4.3 典型研究村域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区农牧业草畜平衡研究
    5.1 典型村庄概况
    5.2 典型农户草畜资源配置特征
    5.3 典型村庄草畜资源平衡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草地农牧业草畜平衡研究
    6.1 典型村庄概况
    6.2 典型农户草畜资源配置特征
    6.3 典型村庄草畜资源平衡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林草农牧业区草畜平衡研究
    7.1 典型村庄概况
    7.2 典型农户草畜资源配置特征
    7.3 典型村庄草畜资源平衡特征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
    8.1 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8.2 天然草原、林地利用程度的确定
    8.3 灌区农牧业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
    8.4 草地农牧业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
    8.5 农林草农牧业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研究结论
    9.2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基于RS与像元二分模型的近20a宁夏植被覆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2数据准备
    1.3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2.2植被覆盖动态监测
3结论与讨论

四、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封山育林育草项目区地类变化动态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遥感估算及分析油杉河牧场近30年植被覆盖度变化[J]. 张淑炜,金宝成,陈可可,杨琴,何胜江,席溢. 林业和草原机械, 2021(04)
  • [2]2006-2015年江苏省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趋势与预测研究[D]. 钱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小浪底库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研究[J]. 张静,朱梦娜,宋佳佳,宋辛辛,王誉璐. 科学技术创新, 2021(13)
  • [4]吴起县林草植被覆盖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 罗舒元.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与气候因子响应[D]. 王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高分数据木里煤矿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J]. 索红燕,黄义忠,李烙. 软件, 2019(09)
  • [7]陕西省安康市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D]. 李媛. 长安大学, 2019(01)
  • [8]宁乡县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的探讨[D]. 杨涛.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9]基于草畜平衡的荒漠草原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D]. 米楠. 宁夏大学, 2017(12)
  • [10]基于RS与像元二分模型的近20a宁夏植被覆盖研究[J]. 候静,杜灵通,马菁,张学俭.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5)

标签:;  ;  ;  

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项目区土地类型变化动态监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