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针织内衣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谢嘉伟[1](2021)在《基于Web端的圆型针织内衣机织物CAD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针织行业的研究发展以及二者不断地融合,对针织CAD的数字化、网络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针对圆型针织内衣机和配套CAD软件的研究相对较少,配套的CAD系统软件大多集中于PC端,无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同时其维护成本高、运行效率不高。因此,本文应用互联网技术,专门为圆型针织内衣机开发一款基于Web端的织物CAD系统,提供花型图案设计和链表动作工艺设计。本系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访问系统并在线设计织物,操作便捷高效,同时实现客户端的零安装和零维护。本系统在圆型针织内衣机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价值,对针织CAD技术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的CAD系统是针对圆型针织内衣机的织物设计系统,通过系统所需设计控制内衣机的工作结构参数配置以及织物设计表示方式,为系统奠定工艺基础。并设计系统的六大功能模块,使用Web的B/S模式设计系统总体架构。其次,本文对系统的设计服务模块进行详细地设计。分别构建了花型图案设计模块和链表动作设计模块的具体功能结构。花型图案设计模块包含多图层绘制、绘图工具、颜色动作配置三部分。多图层绘制实现对选针层、色控纱嘴层、密度电机层三图层的绘制。针对Canvas原生绘图API相对低级,不适用于本系统绘图机制的情况,对原生API进行二次的封装,使之适用于本系统。实现选针、纱嘴、密度电机动作与颜色配置机制,使得花型的设计更加灵活;链表动作设计模块包含链表编辑和辅助功能两部分。根据链表动作工艺参数设计动作缓存格式,并基于缓存格式实现动作编辑,同时根据工艺完成对链表动作数据中花型的规范检查以及参数配置等辅助功能的实现。再次,分析系统中不同产品数据的处理需求,实现对花型图案数据、链表动作数据以及上机文件的处理。实现花型图案数据的像素图形到颜色号数组的转化,为其制定对应的文件格式将其存储为花型图案文件;为链表动作建立不同的动作数据结构对象,并设计保存文件格式,最终得到链表动作数据文件。研究圆型针织内衣机的编译解析通用格式,实现对链表动作数据格式的匹配与解析,最终生成上机文件。最后,通过Jet Brains Web Storm和Intelli J IDEA开发工具实现系统功能的开发。系统操作方便,易于上手,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研发了基于Web端的CAD设计系统,实现了花型图案设计、链表动作设计、系统数据处理和上机文件编译等功能。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访问并在线设计圆型针织无缝内衣织物,花型设计便捷,链表动作设计门槛低,便于推广。
李芳,吴婷[2](2021)在《我国针织内衣行业概况与质量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织内衣是用针织面料制作的穿在最里面的贴身服装的总称,是针织服装最基本的门类。根据功能不同,分为普通内衣、补整内衣、装饰内衣、健身内衣四大类,通常所说的针织内衣为普通内衣,亦称贴体内衣,其主要功能是保温、吸汗等。普通内衣根据使用原料不同,可分为棉针织内衣、化纤针织内衣以及桑蚕丝针织内衣等。
许冬梅[3](2020)在《超细涤纶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超细涤纶纤维的应用背景下,加强对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介绍原料性能的基础上,从工艺路线、工艺参数设置、主要工序技术关键3个方面入手,研究了超细涤纶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生产,探讨了纱线性能测试,以期为技术人员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鞠斐[4](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颜怀玉,任亮,罗佳,王琦,张娟[5](2020)在《针织内衣舒适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在总结目前针织内衣舒适安全性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透气性、起球性、甲醛含量和耐汗渍色牢度为针织内衣舒适安全性的主要测试指标,并按照GB/T 5453—1997、GB/T 4802.3—2008、GB/T 2912.1—2009和GB/T 3922—2013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棉、粘胶纤维原料的针织内衣较化学纤维原料针织内衣的透气性好,甲醛含量低,但起球性和耐汗渍色牢度差。
孙艳丽[6](2019)在《基于乳房运动特征的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健身运动中来。其中随着运动方式的逐渐多样化,人们对于运动文胸的设计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一体式无缝针织文胸,它具有舒适、柔软、贴身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与传统文胸相比,无缝针织文胸具有各种优点。尽管其穿着舒适,但仍具有若干缺点,例如对乳房的支撑有限,在运动时防震效果差,由于此点的限制,使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的设计与发展受到了限制。基于此问题,本文以不同的速度跑步来模拟不同水平的运动强度,对不同运动速度下、穿着不同款式文胸的乳房的位移与压力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无缝针织运动文胸在不同款式文胸中控制乳房的水平及效果,探讨乳房在不同款式文胸状态下的晃动特征及受力情况,改善无缝针织运动文胸对乳房位移的控制能力,为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的生产制作提供参考,为消费者选购文胸给出指导意见。本次试验选用的试验文胸是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的认可度比较高的品牌。种类包含了普通文胸、普通宽肩带无罩杯运动文胸、细肩带有衬垫运动文胸、防震强度较高的运动文胸和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等8款。受试者选用的是3名体型相近、年龄24岁且胸部号型为C的健康在校女大学生,运用三维动态捕捉、主观舒适性评价以及压力测试方法综合研究了不同款式文胸对乳房位移的控制效果以及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结构设计优化特点。静态状态下,乳房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均符合正态分布,乳房在三个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均值Z轴>Y轴>X轴,但是在Y值方向上的位移波动幅度最大,其中文胸款式不同、罩杯厚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X轴位移差与Y轴位移差、Z轴位移差不显着相关。位移波动幅度在X、Y、Z三个方向是存在明显差异的。相比其他文胸,无缝针织运动文胸在左右方向上对乳房的收拢效果较差,在上下方向对乳房的承托、前后方向对乳房的压缩效果也较为一般。动态状态下,通过对乳房位移率进行数据分析,可知:速度5km/h与10km/h下的乳房位移率是有显着差异的。无缝针织运动文胸在运动过程中乳房位移率明显高出平均水平,且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乳房位移率明显提升。压缩式运动文胸和无缝针织运动文胸控制乳房位移效果存在显着性差异。着文胸运动可以减小乳房的位移率,压缩式运动文胸乳房位移率更低,控制乳房位移的效果更好。通过对3款压缩式运动文胸与1款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的5个部位:肩带最高点、乳房点(L1-L5)、侧比、肩胛骨正下方底围、乳头点最下方底围压力测量并分析得到:穿着文胸后,压力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肩带最高点>侧比>底围;乳房靠近身体重心部位一侧的压力值较高,靠近躯体外侧的压力值较低,乳房底部靠近下围处压力值较高。无缝针织运动文胸在肩带最高点、下围、乳房部位的整体压力相比其他文胸都较低,提升无缝针织文胸的运动舒适性,适当的提升服装压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无缝针织内衣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对优化后的内衣进行动态捕捉试验和主观舒适性评价,结果表明:下围内贴松紧宽度为3cm、弹力小的细肩带、罩杯类型为连杯的无缝针织运动文胸对乳房位移效果控制最好。其比下围内贴松紧宽度为0cm、弹力大的宽肩带、罩杯类型为分杯的无缝针织运动文胸乳房位移率平均降低约0.773%。在运动状态下,胸部舒适性与乳房位移率呈负相关。当跑步速度大于7km/h时,穿着无缝针织内衣运动会导致乳房疼痛。图25幅,表23个,参考文献58篇。
田梦[7](2019)在《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当前服装行业存在的劳动力资源短缺和人工成本增加的问题,使得服装模板技术更加得到了服装企业的广泛关注。企业迫切希望服装模板技术可以解决生产线存在的问题,以便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最终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本论文以模板的设计与应用作为出发点,来研究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和应用的原理。首先,本文选取基础文胸、运动文胸、内裤和塑身衣四款典型的针织内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衣企业实地调研,详细分析针织内衣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要求,选取导致产品合格率低的工序、瓶颈工序、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的工序和复杂工序进行模板的设计,以导致产品合格率低的工序(如合面部上下杯工序)、瓶颈工序(如绱碗工序)、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的工序(如前中网眼贴片工序、内裤前片贴片工序、固定底裆工序)和复杂工序(如里布夹棉工序、侧比结合工序、肩带定位工序、固定侧提和胸托片工序)作为研究内容。其次,基于对影响针织内衣模板设计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本文总结出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在设计时考虑槽位及槽宽(根据设计部位和工艺要求而定)、模板层数(根据面料层数而定)、模板外框线(根据设备长度和面料而定),在制作时考虑模板材料、材料厚度(根据面料的厚度、大小和软硬度而定)、链接件、辅助部件,并利用具体的设计、制作和应用的实例来展现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和应用原理。最后,对针织内衣的模板工艺与传统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针织内衣模板在应用效率、缝制效果和工作人员评价方面的突出优势。研究表明:在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过程中,槽位中心线为缝制轨迹,如使用经过改装的普通模板平缝机,槽宽为3 mm,如使用全自动模板缝纫机,槽宽为4 mm;模板层数根据面料层数而定,设置模板外框线时需考虑缝纫机臂展长度一般不超过24.5 cm。在针织内衣模板的制作过程中,模板材料一般选用PVC板,如成本允许,可选用PET板;一般面板和底板选择1mm厚度的材料,若裁片太小,则选择1.5 mm厚度,此外,中间板均选用0.5 mm厚度;链接件选用3.5 cm宽和2.5 cm宽的布基胶带,辅助部件选用海绵条、砂纸条、马尾衬、强力双面胶。并根据作用的不同将针织内衣模板分为定位和固定类模板、组合工序类模板和缝制轨迹控制类模板,应用后得出三类模板的产品质量都符合客户要求,产品合格率提升约11%,基本达到100%。且员工使用后满意度明显增强。定位和固定类模板、组合工序类模板分别减少了定位时间和动作、整合两道工序,使得生产效率提升60%~70%,而缝制轨迹控制类模板由于按照传统工序步骤和设备的影响,生产效率提升仅为3%~19%。总的来说,针织内衣模板均产生了价值,可为内衣企业提供一些关于模板技术的指导和应用参考。
宋宇洁[8](2017)在《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芦荟整理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衣作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是保护人体安全的屏障。随着人们对健康及功能性贴身服装需求的不断增加,利用天然物质对贴身的内衣面料进行功能整理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结合在卡莱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经历,本课题将具有保湿、美白、防晒、抑菌杀菌、消炎、抗紫外等作用的芦荟提取物应用到棉针织内衣面料的整理上,探索整理工艺与整理后面料的性能。本课题通过三个部分进行研究:(1)将从工厂设计得到的棉针织内衣面料,采用三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对芦荟提取物浓度、处理温度、处理时间三个工艺参数进行探索,通过红外光谱对整理效果进行定性分析,考察不同工艺条件下面料的增重率进行定量分析;(2)对于不同整理工艺条件下面料的亲水透气性及织物风格进行测试评价,考察接触角、毛细效应、透气性、压缩性能、表面摩擦性能、接触冷暖感、硬挺度,利用单指标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分析得出最优整理工艺;(3)在最优整理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芦荟提取物与纯碱或多元羧酸复合整理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棉针织内衣面料上芦荟提取物的耐洗牢度,测试对比复合整理前后面料的性能,并对复合整理前后面料的耐洗性进行测试评价。研究发现:(1)经芦荟提取物整理后的面料在1640cm-1及21002200cm-1附近有吸收峰,这是由于C=O键及C=C键的振动引起的。故经芦荟提取物整理后,其中的有效成分芦荟蒽醌与芦荟多糖整理到了棉针织内衣面料上。不同整理工艺条件下面料的增重率总体呈增长趋势,值在2%6%之间。当芦荟提取物浓度达5%以后,继续增加浓度,增重率无显着增长;(2)经芦荟提取物整理后面料的亲水性普遍提高,接触角最小可达17.9°,小于未整理试样的一半;30min时芯吸高度最高可达1112cm,是未整理试样的3倍。对于织物风格,整理后面料的蓬松丰满度略微下降,表面变得光滑匀整,滑糯度减小,接触冷感变强,而当芦荟提取物浓度较低时,不会恶化面料的柔软性。基于单指标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分析,得出最优工艺为芦荟提取物浓度3%,处理温度60℃,处理时间40min;(3)芦荟提取物与纯碱或多元羧酸复合整理可以提高芦荟整理面料的耐洗牢度。复合整理后面料的增重率增大,亲水性变好,蓬松度变好,表面粗糙程度略有增大,滑糯度变大,接触冷感变强,柔软性降低。通过耐洗性实验,发现采用3g/L Na2CO3与3%芦荟提取物复配,并用NaOH调pH至10的整理工艺耐洗性最优,此工艺整理后的面料经9次洗涤后芦荟提取物的剩余比率为68.9%。
汝欣,史伟民,彭来湖,刘宜胜,向忠[9](2016)在《无缝针织内衣机的花型准备系统及数据安全》文中认为因进口花型制版系统通过加密垄断了针织无缝内衣机的工艺制版技术,为满足国内针织无缝内衣设计生产的需求,设计了一套针对无缝针织内衣机花型及链条动作的数据准备系统,并提出了一种文件数据压缩、加密、解析的算法,以解决数据安全性和大容量问题。花型准备系统分为花型子系统和链条动作子系统,花型子系统用类组织意匠位图表示织物的组织结构,用色彩位图表达编织过程中纱嘴动作;根据无缝针织内衣机的编织工艺、动作流程,为链条动作子系统设计了一系列数据结构表达链条动作文件数据。经现场制版验证,花型设计方便、快捷、高效,花型文件数据小,传输安全可靠。
胡金明[10](2016)在《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开始对健康环保舒适愈发重视,当然对衣着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勘称“人体第二肌肤”的内衣的接触舒适性更是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上海三枪集团公司,是生产针织内衣的老牌国有企业,经过自身多年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逐渐突显自身的优势,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面对市场的需求,为了使三枪内衣能够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大众对内衣手感柔软、富有弹性、穿着舒适性的要求,工厂已经开始深入进行研究提高针织内衣的接触舒适性的方法。基于这样的现象与要求,结合前面的科学研究确定了本次的课题方案,主要针对三枪集团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的研究,对针织内衣的相关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具体关于这块的研究内容如下:(1)翻阅相关内衣接触舒适性的文献以及查看公司的相关资料,结合公司现阶段的生产状况,了解公司内衣的加工工艺,探讨工艺影响因素,初步确定试验的计划,并对加工的实验分别展开理论和试验两个方面的验证。(2)根据初步确定的实验计划,针对三枪集团的12块新品进行分析,对12块布分别进行了拉伸回弹、摩擦性、折皱回复性和悬垂性的测试与分析,并获得对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分别是织物组织、纱线粗细、后整理方式。(3)在客观测试完成后,针对内衣布再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主观评定,并且将主观评定的结果与客观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大体上是一致的。(4)针对织物密度进行单因子实验,分析它对织物接触舒适性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另外,根据可行性的分析结论,针对织物组织、纱线粗细、后整理方式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并根据正交实验的结果以及正交效应曲线得出最优织物参数。最佳织物参数是采用40s纱,织物组织为双罗纹,后整理方式为柔软剂。(5)对最优参数进行分析与测试,并对本次课题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本次实验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二、论针织内衣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针织内衣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端的圆型针织内衣机织物CAD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全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圆型针织内衣机针织基本工艺 |
2.1.1 系统控制的编织结构 |
2.1.2 织物设计表示方式 |
2.2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3 系统功能结构与架构设计 |
2.3.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2.3.2 系统架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设计服务模块 |
3.1 花型图案设计模块 |
3.1.1 多图层绘制设计 |
3.1.2 绘图工具设计 |
3.1.3 颜色动作配置设计 |
3.2 链表动作设计模块 |
3.2.1 链表编辑设计 |
3.2.2 辅助功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数据处理模块 |
4.1 花型图案数据 |
4.1.1 花型图案转换 |
4.1.2 花型数据存储 |
4.2 链表动作数据 |
4.2.1 链表数据结构建立 |
4.2.2 链表数据存储 |
4.3 内衣机上机文件编译 |
4.3.1 上机文件格式 |
4.3.2 数据格式匹配与解析 |
4.3.3 花型部分数据解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应用 |
5.1 登录与注册实现 |
5.2 用户信息管理实现 |
5.3 设计服务实现与应用 |
5.3.1 花型图案设计实现 |
5.3.2 链表动作设计实现 |
5.3.3 设计服务应用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我国针织内衣行业概况与质量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针织内衣行业总体情况 |
针织内衣产品质量现状 |
针织内衣质量问题分析 |
不合格项目原因分析 |
(3)超细涤纶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性能 |
2 超细涤纶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生产 |
2.1 工艺路线 |
2.2 工艺参数设置 |
2.3 主要工序技术关键 |
2.3.1 超细涤纶梳理制条 |
2.3.2 混条 |
2.3.3 精梳 |
2.3.4 粗纱 |
2.3.5 细纱 |
3 纱线性能测试 |
4 结语 |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三、选题的依据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
(一)什么是工业化 |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
(一)综合性研究 |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
(一)时间的界定 |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
第三节 技术之“变” |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
(二)派遣留学生 |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
第三节 技术之“践” |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
第三节 技术之“革” |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结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针织内衣舒适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仪器 |
2.2 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针织内衣的透气性 |
3.1.1 织物结构 |
3.1.2 纤维性质 |
3.1.3 环境条件 |
3.2 针织内衣的起球性 |
3.3 针织内衣的甲醛含量 |
3.4 针织内衣的耐汗渍色牢度 |
4 结语 |
(6)基于乳房运动特征的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胸部动态位移研究现状 |
1.2.2 文胸防震设计研究现状 |
1.2.3 无缝针织内衣研究现状 |
1.2.4 关于文胸防震效果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研究方案 |
2.1 动态捕捉实验 |
2.1.1 实验设备及实验原理 |
2.1.2 实验对象选取 |
2.1.3 实验过程 |
2.2 乳房坐标系建立及标记点选取 |
2.2.1 乳房坐标系的建立 |
2.2.2 标记点选取 |
2.3 实验文胸介绍及控制乳房位移效果评价方法 |
2.3.1 实验文胸介绍 |
2.3.2 乳房位移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位移数据分析 |
3.1 静态相对位移数据分析 |
3.1.1 静态相对位移位计算方法 |
3.1.2 不同款式文胸静态相对位移数据分析 |
3.2 动态相对位移数据分析 |
3.2.1 动态相对位移位计算方法 |
3.2.2 不同款式文胸动态相对位移数据分析 |
3.3 运动文胸结构对乳房位移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文胸压力舒适性评价 |
4.1 舒适性评价 |
4.1.1 舒适性评价分析 |
4.2 压力舒适性实验 |
4.2.1 实验设备及原理 |
4.2.2 实验内衣及测量部位 |
4.2.3 文胸的压强实验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的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
5.1 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的优化 |
5.1.1 无缝针织运动文胸存在问题的研究 |
5.1.2 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的初步优化 |
5.2 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的动态捕捉实验和结果分析 |
5.2.1 动态捕捉实验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5.3 主观舒适性评价 |
5.4 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的设计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7)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服装模板技术概述 |
2.1 服装模板概述 |
2.1.1 服装模板的概念 |
2.1.2 服装模板的种类及组成 |
2.2 服装模板技术的应用价值 |
2.3 服装模板的设计制作流程 |
2.4 模板设计软件与设备 |
2.4.1 模板设计软件 |
2.4.2 模板使用设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针织内衣模板设计制作的原理和方法 |
3.1 针织内衣模板设计制作原理 |
3.1.1 针织内衣模板设计原理 |
3.1.2 影响针织内衣模板设计的主要因素 |
3.2 针织内衣模板设计方法 |
3.3 针织内衣模板制作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针织内衣模板设计 |
4.1 基础文胸模板设计 |
4.1.1 基础文胸款式及工艺流程分析 |
4.1.2 基础文胸模板设计实例 |
4.2 运动文胸模板设计 |
4.2.1 运动文胸款式及工艺流程分析 |
4.2.2 运动文胸模板设计实例 |
4.3 内裤模板设计 |
4.3.1 内裤款式及工艺流程分析 |
4.3.2 内裤模板设计实例 |
4.4 塑身衣模板设计 |
4.4.1 塑身衣款式及工艺流程分析 |
4.4.2 塑身衣模板设计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针织内衣模板制作与应用 |
5.1 基础文胸模板制作与应用实例 |
5.1.1 合面部上下杯模板制作与应用 |
5.1.2 里布夹棉模板制作与应用 |
5.1.3 侧比结合模板制作与应用 |
5.1.4 绱碗模板制作与应用 |
5.2 运动文胸模板制作与应用实例 |
5.2.1 前中网眼贴片模板制作与应用 |
5.2.2 肩带定位模板制作与应用 |
5.3 内裤模板制作与应用实例 |
5.3.1 前片贴片模板制作与应用 |
5.3.2 固定底裆模板制作与应用 |
5.4 塑身衣模板制作与应用实例 |
5.4.1 固定侧提和胸托片模板制作与应用 |
5.5 针织内衣模板应用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的论文专利 |
致谢 |
(8)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芦荟整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内衣面料的开发 |
1.2.2 天然整理剂及其功能整理 |
1.2.3 芦荟提取物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芦荟整理 |
2.1 棉针织内衣面料的制备与基本结构参数 |
2.1.1 面料的织造 |
2.1.2 面料的前处理 |
2.1.3 面料的基本结构参数 |
2.2 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芦荟整理工艺 |
2.2.1 正交试验设计 |
2.2.2 整理试剂与仪器 |
2.2.3 整理流程与步骤 |
2.3 棉针织内衣面料芦荟整理效果评价 |
2.3.1 红外光谱测试 |
2.3.2 增重率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芦荟整理棉针织内衣面料的性能评价 |
3.1 亲水及透气性测试与评价 |
3.1.1 亲水效果测试 |
3.1.2 透气性测试 |
3.2 织物风格测试与评价 |
3.2.1 压缩性能 |
3.2.2 表面摩擦性能 |
3.2.3 接触冷暖感 |
3.2.4 硬挺度 |
3.3 芦荟整理最优工艺的确定 |
3.3.1 单指标分析 |
3.3.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芦荟整理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耐洗性优化及性能评价 |
4.1 芦荟提取物与酸/碱复合整理棉针织内衣面料 |
4.1.1 复合整理原理 |
4.1.2 复合整理方案 |
4.1.3 复合整理流程与步骤 |
4.2 复合整理前后棉针织内衣面料性能测试与评价 |
4.3 复合整理前后棉针织内衣面料耐洗性测试与评价 |
4.3.1 测试方法 |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无缝针织内衣机的花型准备系统及数据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功能分析及结构设计 |
2 子系统的设计 |
2.1 花型子系统的设计 |
2.2 链条动作子系统的设计 |
3 花型数据准备 |
3.1 绘图信息的存储 |
3.1.1 位图的分解 |
3.1.2 数据的压缩与加密 |
3.2 绘图信息的解析 |
4 链条动作数据准备 |
5 结语 |
(10)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内衣面料应用现状 |
1.2.1 内衣种类及其面料选用原则 |
1.2.2 针织内衣面料应用 |
1.2.3 针织内衣面料的优缺点 |
1.3 接触舒适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路线 |
第二章 织物的接触舒适性及三枪内衣存在的问题 |
2.1 织物的接触舒适性 |
2.2 接触舒适的感知 |
2.3 与接触舒适性相关的五种感知 |
2.3.1 刺痒感 |
2.3.2 局部压迫感 |
2.3.3 冷暖感 |
2.3.4 湿冷感 |
2.3.5 粘体感 |
2.4 三枪公司针织内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统计实验 |
3.1 实验样本的选择 |
3.1.1 选择依据 |
3.1.2 测试项目的选择 |
3.2 客观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
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3.1 拉伸回复性能分析 |
3.3.2 织物表面摩擦性能分析 |
3.3.3 织物悬垂性能分析 |
3.3.4 织物保形性能分析 |
3.4 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主观评价 |
3.4.1 问卷设计 |
3.4.2 实验条件 |
3.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4 主观与客观结果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针织内衣工艺参数优化实验 |
4.1 删选影响接触舒适性因素的织物参数 |
4.1.1 拉伸回弹测试结果及分析 |
4.1.2 折皱回复角测试结果及分析 |
4.1.3 织物表面摩擦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4.1.4 悬垂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4.1.5 小结 |
4.2 正交试验的设计与分析 |
4.2.1 因素水平的优选与确定实验方案 |
4.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课题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三枪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主观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论针织内衣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端的圆型针织内衣机织物CAD系统设计[D]. 谢嘉伟.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我国针织内衣行业概况与质量现状分析[J]. 李芳,吴婷. 中国纤检, 2021(03)
- [3]超细涤纶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开发[J]. 许冬梅. 纺织报告, 2020(09)
-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针织内衣舒适安全性研究[J]. 颜怀玉,任亮,罗佳,王琦,张娟. 山东纺织科技, 2020(02)
- [6]基于乳房运动特征的无缝针织运动文胸的设计研究[D]. 孙艳丽.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7]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与应用[D]. 田梦. 苏州大学, 2019(02)
- [8]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芦荟整理及性能研究[D]. 宋宇洁. 东华大学, 2017(02)
- [9]无缝针织内衣机的花型准备系统及数据安全[J]. 汝欣,史伟民,彭来湖,刘宜胜,向忠. 纺织学报, 2016(11)
- [10]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研究[D]. 胡金明. 东华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