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竞丹[1](2020)在《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监督框架内,财政监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的一环,它可用来保证我国的财政的职能的实现,由此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监督在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强化内部监督、严格财政预算执行、严肃财经纪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促进基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财政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保护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减少了财政资金使用各个环节中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为国家财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历史新时期,对财政监督工作有了崭新的要求和更高的需求。本文基于J省实际情况,对于新时期财政监督工作转型路径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对财政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这是党对财政监督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上,通过了《决定》文件,明确提出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强调了要建立符合当今时代的财政制度,完备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制约与协调发展的机制。对于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当代财政制度,限制权力在一定范围内,规范其运行的目标,我们应做到推进财政监督转型,推进良性且有效的财政监督与管理。在新时期,为做好国家财政的约束管理和控制管理,地方财政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财政改革、财政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可为有效的财政监管提供天然屏障,努力防止与控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既深化了各项改革措施的要求,还充分反馈了改革时暴露出的问题,在同时努力修正偏差以及为改革措施党的完善提供参考。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财政监督在体系建设、人员队伍、法治化、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难以适应我国对于当今治理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当代的财政制度,促进财政职能作用发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化财政监督工作。当前财政监督工作正处于体制转型、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要从推进建从加强财政监督法治保障、理顺优化财政监督职能、完善单位部门间协同机制、积极摸索实现业务流程的新方法、提升对财政管理监督能力、强化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改进财政监督工作,促进财政监督转型,构建更加现代化的财政制度,为充分发挥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职能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叶再兴[2](2019)在《清末以降中国的户政制度与实践(1909-1953) ——以湖南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清朝末年至新中国建国初期(1909-1953年)的中国户政制度与实践。本文希望从两个层面展开研究:第一,从制度史的角度勾勒出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明晰这一过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呈现这一过程的曲折性与复杂性;第二,通过以湖南为中心的典型个案研究,深入分析1909-1953年间户政制度的执行实态及其成效,从而丰富、深化学界对这一阶段的户政制度实践的认识;进而希望通过对户政制度的执行实态及其成效的分析,对清末以降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等问题略作思考。清末以降,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个断裂与连续并存的过程。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的户政制度经历了两次大的断裂:第一次断裂发生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清廷为筹备立宪而创制现代户政法规、举办现代人口调查,中国户政制度从此步履蹒跚地走上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路;第二次断裂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共建立全国政权后,废弃南京国民政府时代的户政制度,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重建户政制度。如果说第一次断裂是传统户政制度与现代户政制度之间的抉择的话,那么第二次断裂则是现代户政制度体系之内不同道路之间的选择。中国现代户政制度自清末宣统年间发轫,经由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继承与发展,期间虽有曲折与反复,但最终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走向成熟与完善。经过系统梳理,本文认为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小阶段,即初创时期(1909-1927年)、奠基时代(1928-1934年)、步入歧途时期(1935-1941年)及定于一尊时期(1942-1949年)。在考察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其中的断裂,也应看到断裂背后隐伏着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清末以降的现代户政制度建设,从长期来看,是对中国传统户政制度演进趋势的延续;另一方面,整个清末民国时期,虽然中国的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但整个现代户政制度体系并未出现大的断裂,而是具有极其鲜明的连续性。如果说清末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户政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的话,那么在此期间的户政制度实践——人口普查、保甲户口编查及户籍登记,总体而言却以失败告终。与之相反,中共领导的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虽然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复杂性,但最终取得了成功。可以说,清末民国时期户政制度实践的失败,表面上源于制度设计不良及执行困难,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的贫弱;而1953年人口普查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切实的制度执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实与中共优越的体制及其对基层社会强大的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密切相关。
肖光红[3](2014)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外人士都有一种共识,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奠基石”、预防风险与舞弊的“防火墙”、迈向资本与证券市场的“通行证”、接受公众检阅的“试金石”。不仅企业重视内部控制,而且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等亦是如此,甚至在推行民主政治、反腐倡廉的进程中也倡导内部控制的思想与方法。2013年美国COSO报告新版本已增加“反欺诈与反贪腐”的条款。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或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西方,现代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已有百年历史了,发展至今,形成了以美国、加拿大、英国为代表的三大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纷纷借鉴甚或仿照三大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起体现本国特色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我国自2008年颁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制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并于2011年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实施,标志着以基本规范为主、配套指引为辅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初步形成。然而,国内外一系列金融风险和破产倒闭事件、财务欺诈和审计失败案例的不断发生,引起人们对内部控制及其规范体系的极大关注。一方面,各国监管部门对企业实施更加严厉的内控规范措施,对上市公司采取了更严格的监管办法;另一方面,又促使理论研究者重新审视企业内部控制现有的研究结论和理论成果,对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反思。这些问题包括:(1)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问题,即其技术属性或社会属性问题在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界定,在西方国家,甚至有意避谈之;(2)企业内部控制概念界定问题,至今仍缺乏一个具有普遍意义而又权威的企业内部控制定义;(3)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及其体系构成问题,特别是在如何体现经营的效率效果性、如何处理资产安全性目标、是否设置与如何定位战略目标等问题上,各国存在着明显差异;(4)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及其体系构建问题,特别是对于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信息与沟通、目标设定、IT应对等扩展性要素的设计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区别甚或根本分歧。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在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内部控制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等进行理论反思与科学界定,.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和要素,以及各自构成体系等进行理论分析与科学论证,其目的是要重新审视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以促进我国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共分为7章,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概述本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本文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具体的研究方法,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内容。第2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目标与要素及其构成体系等内控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梳理,评述现有文献的贡献与不足,为后文的主题研究提供参照。第3章,对国外发达国家内部控制现状的研究。通过分析美、英、加、法、日、韩等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着重阐述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异同、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现有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引申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并为开展研究提供良好的理论铺垫。第4章,对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的理论反思。本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形式,通过对内部控制演变过程的纵向分析揭示企业内部控制的共性,通过对美、加、英等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横向比较揭示出企业内部控制的个性,进而演绎归纳出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和概念范畴。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行反思。它是后述目标与要素问题研究的逻辑基础与理论前提。第5章,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及其构成体系进行研究。本章采用比较研究法,寻找内控目标在不同时期和主要发达国家的异同点、特殊性与普遍性,并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最新成果,剖析其成因,揭示其内在发展脉络与变化趋势,并基于对内部控制本质属性的全新认识,提出内控目标体系的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联系我国国情,提出建立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及其构成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及其构成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内控要素的国际比较,寻找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异同、共性与个性,并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归纳演绎方法,剖析其成因,提出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及其构成体系的构建模型;在此基础上,联系我国国情,提出建立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及其构成体系的设想。第7章,本文的观点总结。在上述本质属性、概念范畴、目标及其体系、要素及其体系进行国际比较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提出政策建议,阐述本研究的创新点、理论与实践价值,最后就本文的研究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展望后续研究方向。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等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与概念、目标与要素及其构成体系等进行规范研究与定性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是内部控制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元素,是认识内部控制的根本,是确定内控目标、要素、职能和原则的基础。从本质上讲,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企业管理活动,它内生于企业管理需要,具有社会性与技术性双重属性。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范畴包括其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可通过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目标、要素与职能来体现。第二,内部控制目标是确定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从历史上看,内控目标的演变充分反映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变迁,人们对内部控制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从各个国家内控目标比较上看,可靠性和合规性目标具有共通性,体现了企业内部控制技术性属性的客观要求;而在经营效率性、资产安全性和发展战略性目标上,各个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与分歧,体现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社会属性认识上的不同。内部控制客观上存在五大基本目标,各个目标有着自身的特殊地位,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统一于企业目标,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目标之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的总体设想是: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由基本目标和子目标所构成,其基本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子目标可分为技术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技术性目标包括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发展性目标包括经营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和发展的战略性;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子目标服从于基本目标、各子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第三,内部控制要素是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核心,将影响内部控制概念框架与结构形式的确定。内部控制目标是内部控制要素确定的前提,内部控制要素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必备条件。从内控要素演变上看,人们对内控本质的认识及其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内控要素的设置;内控要素的演变恰好反映了审计技术导向、企业管理导向、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基本观念的变化,体现了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向经营性目标、安全性目标、战略性目标的拓展。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我国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特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由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监督与评价等三个密切联系的要素构成。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管理活动,具有社会性与技术性双重属性。通过理论反思,本文认为,我国初步形成的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基本上是照搬或参照美国COSO报告及ERM框架建立起来的。是否“水土不服”尚待实践检验,但联系我国国情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社会性特征,结合中国国情,注重国际协调。第二,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架构。即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下,通过履行牵制与约束、防护与引导、监督与影响、衡量与评价等职能,旨在实行企业报告的可靠性、法律的遵循性、经营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和发展的战略性等目标而发生的一项企业管理活动。第三,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综合主要发达国家研究成果,提出了由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技术性目标,经营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和发展的战略性等发展性目标所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提出了由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监督与评价等核心要素所构成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体系。同时,本研究还具有以下理论与实践价值:提出了内部牵制曾经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内部牵制及至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具有内生性特征;提出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体系的构想;提出了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化、政治经济体制多极化、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不存在一个统一而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体系的观点,因此,基于这种现存的格局或这种预期不可改变的格局所确定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之间不具有完全通约性。为此,本文建议:近期应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与健全以内部牵制和报告控制为主线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合我国不同类型企业特点,分类分档建立起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与评价标准体系;在理论上,厘清内部控制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确立内部控制范围及体系;继承与发扬我国历代内部控制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内部控制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创立中国内部控制史学;借鉴与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控制理念和科学的控制方法,在学科领域上建立内部控制比较研究学。本文拟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展开后续研究:第一,在本文提出内部控制本质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的应用设计、要素体系的应用设计。第二,将进一步研究内控本质、内控假设、目标体系、要素体系、职能体系、原则等基本理论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探讨科学的、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概念框架体系的构建模式。第三,厘清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风险管理、注册会计师审计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确定内部控制的外延与范围,为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活动的开展确立适当的职能机制和发展空间。
梁运吉[4](2008)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研究》文中认为1995年,巴林银行前交易员里森因违规买卖,导致巴林银行一夜之间倒闭。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热罗姆·盖维耶尔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大量购买期货,造成巨大损失。安然、世通、中国航油等系列国内外事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市场化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烈要求,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工作已经提上日程。本文以基于COSO整合框架的内控标准为研究对象,期望对网络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兴起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做出规范性的研究,既从理论上对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机制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又期望为达成符合中国企业实践的内部控制标准实施体系提供指导和借鉴。首先,通过对企业投入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指出,内部控制应明确企业内部各成员的职责,制定各种交易规则,保护相对于距离企业较远的一方正当利益,同时对交易的另一方进行监督,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内部交易的公正和公平。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对组织内部资产专用性交易制定日常的交易管理制度,减少博弈数量和频率,降低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建立有效内部控制体系是所有要素投入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博弈的必然选择。其次,从规制经济学出发,构建规制执行机制下内部控制标准实施的分析框架。该框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讨论执行机制的成本与效果。模型包括四个要素:执行机制、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成本与效果。第三,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IT环境和信息化背景,阐述IT环境与COSO、SOX及内控标准的关系,并将国际IT前沿的COBIT框架与中国企业内控标准相结合,提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实施的IT解决措施。第四,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是股东和经营者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共同需要,经营者通过将内部控制信息及时、充分地公开,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证券市场低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内部控制信息的充分披露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但是由于成本效益及制度有待完善等原因,现在还没办法对整套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笔者建议先对管理当局出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做出强制性的披露要求。第五,从管理学和经济学对声誉机制发生作用进行机理分析,并分析了霍姆斯特姆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就声誉机制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提出具体建议。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中的监督检查机制和激励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阐述。通过对内部团队监督模型和激励约束的作用机理的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对策和激励措施,以保证内部控制标准的有效实施。第六,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对生产企业大量调研,借鉴国内外内部控制实施实务方面的成果,分解各要素内容要点,给出各业务单位和各层面业务活动的关注要点和实施技术,构建一套符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标准实施指引。以控制活动的销售与收款环节为例,对业务控制流程进行科学合理再造。最后,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具体内容论述基础上,提出两层次评价方法和思路,针对公司整体层面和业务层面进行详细的评价研究,建立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数据库。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新方法——控制自我评估(CSA)在我国企业中的具体运用详细阐述,并对内部控制进行基于模糊数学的量化评价。
王宏[5](2008)在《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1。在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的伟大征程中,特别是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经济竞争中,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为民执政能力建设进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实践证明不仅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奠基石”、防范风险舞弊的“防火墙”、走向资本市场的“通行证”、接受公众检阅的“试金石”,而且是政府部门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和为人民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研究、借鉴、融合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做法、经验和教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国际通行做法趋同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民主法律制度、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与社会公众利益、推动我国企业在内控框架基本趋同的有利条件下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保护我国企业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影响。本文的题目确定为《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钻研国际做法,是笔者思考命题的专业基础;坚持科学发展,是笔者形成论点的指导思想。通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内部控制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国际比较,并通过总结、分析其经验教训,结合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内部控制建设现状,笔者认为: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当着力推进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基础和主线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应当包括标准体系与实施体系;其中,标准体系根据企业、政府部门与非营利组织的需求和特征分步推进,在现阶段重点建立健全以大中型企业为蓝本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逐步引导中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健全内控机制;实施体系应以评价为抓手、以配套实施机制为保证,在探索首先对大型上市公司开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协调监管部门评价、管理层评估与中介机构审计的同时,切实抓好立法推动、宣传学习、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配套工作,并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内部控制和深化内部控制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推动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健康蓬勃发展,树立中国内部控制的品牌,展示中国内部控制的魅力。笔者感到,站在较为宏观的角度,通过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分析,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关于我国内控框架体系建设的观点,在当前我国内控研究领域是较为独到和居前的。围绕本文的基本命题,笔者分六章进行了论述,各章要点如下:第一章:内部控制基本概念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历程与启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学术界、实务界、国外权威组织与经典文献,以及我国有关方面对内部控制目标、要素和责任主体等基本概念的认识正逐步趋于一致,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内控框架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笔者认为,经过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当前内部控制正处于在单位内部管理需求与外部监管要求之间寻求平衡的双轨制运行阶段。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内部控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从来都是相伴相随的,“伴生性”与“服务性”是内部控制最基本的本职属性;内部控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的发挥,在于其适应性;内部控制首先具有内在服务性;实施内部控制的单位所具有的公众性,决定了其内部控制同时具有公共性的一面;如何协调内部控制的内在服务性与公众监督权,从来都是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内部控制基本理念和方法技术的发展具有国际趋同性,但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机制具有本土化性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信息技术等越来越融合交织,使得现代内部控制越发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审计行业与内部控制具有紧密联系性,但在复杂多维的新形势下,会计审计行业既要保持对推进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要保持适度的谨慎性;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处于社会宏观环境的制约之下。第二章:对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我国内控框架体系建设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重要探索性、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以及十个方面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构建中国内控框架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当前,应当本着立足国情、促进发展的原则,借鉴国际、基本趋同的原则,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统筹协调、合力实施的原则,重在引导、区别对待的原则,依托财会、稳步推进的原则,原则导向、详略得当的原则,兼容并包、开放互动的原则,着力构建企业、行政机关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相结合,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注册会计师审计评价与政府监督检查相结合,立法推动、宣传学习、教育培训、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人工控制与信息技术控制相结合,贯彻实施与国际趋同相结合,控制标准基本健全、科学合理,实施机制跟进到位、执行有力,方法技术较为先进、相互补充,国际趋同不断深化、影响扩大,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内部控制国际发展潮流,具有中国特色与魅力、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良好影响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第三章: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部分境内外上市公司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取得较好成效;部分优秀骨干企业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内控建设,收到良好效果;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等以预算管理、财务控制为纽带稳步推进内部控制,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其他相当一部分企业控制弱化、管理松弛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任重道远。结合“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对我国公司内部控制状况提出的意见,以及国外上市公司在实施内部控制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对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水平,不宜估计过高。我国企业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应当合理借鉴美国科索理论框架,应当树立以财务报告目标为基础和主线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搭建以基本规范为纲、以具体规范和应用指引为目的企业内控标准体系,并重点关注董事会建设、内部审计建设等问题。同时,对小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保持清醒头脑,采取务实措施。第四章:关于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有关问题。美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加强政府机构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建设的情况和经验启示我们:加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控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政府行为的合法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资源调配的适当性是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核心关注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发展,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相互影响和促进;加强政府会计准则建设是推进政府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在加强政府内部控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控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内部控制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应当与企业内部控制标准框架结构保持协调;政府内部控制标准的组成项目和内容,应当体现有利于降低行政风险的中心工作;应当逐步探索将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内控制度情况作为政府部门负责人的法定责任;应当逐步引入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预算执行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应当逐步引导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由重财务审计向财务与内控并重转变。关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建设问题,笔者认为在抓好宣传教育的同时,应以加强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重点环节和突破口逐步推进。第五章: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体系的构建。有效实施是内部控制的灵魂。笔者认为,应当抓紧构建以评价体系为抓手、以配套实施机制为促进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多数国家和地区对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没有异议,并且日益倾向于管理层应当报告和披露内部控制状况;但在引入中介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估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分歧;同时,即使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国家,也将审计范围界定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上,而不是全面的风险控制。我国一直在探索上市公司内控评估问题,鉴于国外的经验教训,我国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对内控审计范围的规定应当十分慎重,各有关部门应特别重视沟通协调问题。关于配套实施体系,笔者认为美国有七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但同时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汲取的教训,包括应当努力寻求监管目的与手段、强化监管的良好愿望与上市公司的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避免政策实施出现大的波动和起伏;对影响资本市场的重大监管政策的出台,应当在相关监管部门之间充分沟通和协商;对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与审计内部控制的知识与经验的估计,不宜盲目乐观;应当未雨绸缪,周全考虑不同主体实施内控评估的执行时间表问题;应当加强对全社会内控理念、知识等的宣传引导等。第六章:加快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建设与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信息技术支撑与国际趋同观念,是贯穿内控框架体系建设过程的两大影响因素。信息技术条件下内部控制表现出来的新特点,要求我们树立手段与对象并重的观念、财务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互动的观念、信息技术内控审计服从并服务于财务报告内控审计的观念,正确认识人“机”关系、以人为本的观念。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一样,经济规则领域内的国际趋同趋势也在深化。思路对头、决策民主、机制科学、人才济济,成就了我国会计国际趋同与等效事业,也要求我们在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中继续加以重视和坚持,主要包括:秉持会计国际趋同指导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进一步做实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更好地发挥其组织协调和国际趋同桥梁作用;全方位加强内部控制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协商联系机制;加快培养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夯实国际趋同人才基础。
牟春霞[6](2007)在《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工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其内部控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如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严重不足,企业内部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执行过程中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考核、奖励力度不够:会计人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受到外部条件的干扰;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和人员素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煤炭企业需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来加强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本论文利用控制论和系统论的主要理论,结合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分析了煤炭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闭环控制方式,将会计流程划分为5个子体系,分别是组织结构、信息和流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外监督、企业文化。对这5个子体系分别进行了研究,找出其控制过程中的控制弱点及关键控制点,确定了各部分的控制要点,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会计控制流程进行了设计,建立了会计控制流程图,并以销售与收款为例,进行了流程的分析与设计。另外,对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舞弊,提出了完善电算化条件下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吴生智[7](2007)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与提高管理效益的前提与基础,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当前的主要目标。然而,企业如何在当前的法律法规框架下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如何满足现代企业组织方式、经营方式与管理目标的需要,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也是健全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实务难题。回顾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和组织目标的发展变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如何准确定位,如何实施会计控制,如何做到内部会计控制点线面的结合与协同,这是当前困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大难题。本文将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作为企业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切入点,通过对比中外会计控制目标,发现有必要提升当前我国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因此,本文首先通过研究会计目标,分析会计目标对会计控制的要求,进而定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为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及顺畅运行。在此目标的导向下,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本文选择企业会计核算系统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按照控制目标、潜在风险、控制流程、控制点、控制政策和控制载体等层次具体设计出电算化信息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控制系统,进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在既定的目标下选择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来实施会计控制,是本文的创新点。
何玉英[8](2006)在《对强化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针对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分析了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控或弱化的内在(主观)动因与外部(客观)条件,探讨了强化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依据、机构设置、原则、方法要求及具体内容等方面的问题与要求,以达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促进企业管理方针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等目的。
马云[9](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高一斌,王宏[10](2005)在《对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指出文章分析了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了现阶段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任务。其基本思路是: 应当以政府政策引导为推动, 以各单位组织实施为关键, 以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为方向, 以理论研究为支撑; 其主要任务是: 抓紧建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探索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实施机制以及研究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系。
二、关于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1.研究框架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1.研究创新 |
2.研究不足 |
一、核心概念辨识与理论基础阐释 |
(一)核心概念辨识 |
1.国家治理现代化 |
2.财政监督 |
3.财政监督转型 |
(二)理论基础阐释 |
1.委托代理理论 |
2.寻租理论 |
3.公共财政理论 |
(三)小结 |
二、J省财政监督转型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J省财政监督的现实状况 |
1.J省财政监督的历程沿革 |
2.J省财政监督转型的成果 |
(二)J省财政监督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
1.缺少全流程财政监督体系 |
2.财政监督法治体系不健全 |
3.财政监督力量相对薄弱化 |
4.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不高 |
(三)J省财政监督转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法治意识普遍不足 |
2.财政监督认识落后 |
3.理论研究工作薄弱 |
4.监督成果利用不足 |
5.信息化监督观念滞后 |
(四)小结 |
三、地方财政监督转型的国内经验及其借鉴 |
(一)湖南省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
(二)上海市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
(三)山东省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
(四)湖北省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
(五)小结 |
四、新时期推进J省财政监督转型的路径抉择 |
(一)推进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的总体原则 |
1.监督范围全面系统 |
2.监督机制责权明确 |
3.监督过程依法规范 |
4.监督方式可靠有效 |
(二)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的实践模式及建议 |
1.加强财政监督法治保障 |
2.优化财政监督职能,完善单位部门间协同机制 |
3.加强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 |
4.提高财政监督能力建设水平 |
5.以信息化为导向,建立完善全流程财政监督体系 |
(三)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清末以降中国的户政制度与实践(1909-1953) ——以湖南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户政概念浅释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资料及区域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及内容 |
第一章 清末及北洋时期的户政观念、制度与实践 |
第一节 遗产: 中国传统户政制度的源流、特点及现代转型意涵 |
第二节 开端: 清朝末年的户政观念、制度与实践 |
第三节 承续: 北洋时期的户政制度与实践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户政制度 |
第一节 奠基时代 |
第二节 步入歧途 |
第三节 定于一尊 |
第四节 达致标准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南的户政实践 |
第一节 调查自治户口 |
第二节 编查保甲户口 |
第三节 实施户籍登记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1953年湖南省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
第一节 缘起与制度安排 |
第二节 挑战与应对之策 |
第三节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内部控制本质方面的文献综述 |
2.2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概念方面的文献综述 |
2.3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方面的文献综述 |
2.4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要素方面的文献综述 |
3. 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
3.1 美国的内部控制 |
3.2 加拿大的内部控制 |
3.3 英国的内部控制 |
3.4 法国的内部控制 |
3.5 日本的内部控制 |
3.6 韩国的内部控制 |
3.7 国外内部控制的比较分析 |
3.7.1 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
3.7.2 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控制的差异 |
4. 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的理论反思 |
4.1 研究现状 |
4.2 对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属性和概念范畴的认识 |
4.3 纵向比较:从历史演变上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共性 |
4.3.1 古代“内部控制”的事实 |
4.3.2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 |
4.3.3 从历史演变中归纳其共性—一般本质属性 |
4.4 横向比较:从美、英、加等国内部控制的比较来判断其个性 |
4.4.1 美国COSO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的理解 |
4.4.2 加拿大CoCo对于“控制”本质与概念的创新与贡献 |
4.4.3 英国Turnbull报告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的拓展与深化 |
4.4.4 从美加英内部控制比较中演绎出内部控制的特殊本质 |
4.5 简要小结 |
5.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研究 |
5.1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及其重要性 |
5.2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比较研究 |
5.2.1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历史比较 |
5.2.2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国际比较 |
5.2.3 结论 |
5.3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设定的理论分析 |
5.4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建立 |
5.4.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演变 |
5.4.2 我国内控目标体系建设的思考 |
5.4.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 |
6.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研究 |
6.1 要素含义及其特征 |
6.2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演变 |
6.2.1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形成 |
6.2.2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发展 |
6.2.3 简要的结论 |
6.3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国际比较 |
6.3.1 现行主要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要素 |
6.3.2 简要的结论 |
6.4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体系的理论分析 |
6.4.1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设置的理论依据 |
6.4.2 内部控制要素设置的基本原则 |
6.4.3 关于内部控制要素设置的思考 |
6.4.4 对美国COSO内部控制要素设计的认识 |
6.5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体系的设计 |
7. 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2.1 创新点、理论与实践价值 |
7.2.2 不足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
(4)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内部控制标准框架 |
2.1 内部控制研究理论基础 |
2.1.1 控制论 |
2.1.2 系统论 |
2.1.3 信息论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2.2 内部控制标准框架 |
2.2.1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标准) |
2.2.2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标准) |
2.2.3 国外其它标准框架 |
2.2.4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标准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3 内部控制标准实施机制分析框架的构建 |
3.1 国外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
3.1.1 美国内部控制中的实施机制 |
3.1.2 英国内部控制中的实施机制 |
3.1.3 国外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
3.2 内部控制标准实施的规制执行理论分析 |
3.2.1 制度与实施 |
3.2.2 规制执行机制下制度实施 |
3.3 内部控制的效果、风险和成本分析 |
3.3.1 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 |
3.3.2 内部控制效果、风险和成本因素 |
3.3.3 内部控制效果、风险和成本的关系 |
3.4 内部控制标准实施中的博弈论分析 |
3.5 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机制分析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4 IT环境下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 |
4.1 IT环境 |
4.1.1 IT及IT环境 |
4.1.2 IT环境存在的风险 |
4.2 国外内部控制标准中对IT的考虑 |
4.2.1 美国内部控制标准中的IT实施 |
4.2.2 日本内部控制标准中的IT实施 |
4.2.3 对我国的启示 |
4.3 IT内部控制模型 |
4.3.1 COBIT4.0的原理及模型 |
4.3.2 ITIL原理与模型 |
4.3.3 COSO-COBIT-SOX的整合 |
4.4 基于COBIT的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内部控制标准实施中的监管与激励 |
5.1 监管机制 |
5.1.1 政府监管 |
5.1.2 内部监管 |
5.1.3 社会监管 |
5.2 激励机制 |
5.2.1 研究激励问题的动因 |
5.2.2 激励的经济学含义 |
5.2.3 建立内部控制标准实施的激励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6 内部控制标准实施中的信息披露与声誉 |
6.1 信息披露机制 |
6.1.1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
6.1.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
6.1.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 |
6.2 声誉机制 |
6.3 本章小结 |
7 内部控制标准具体实施指引 |
7.1 企业具体实施指引中的内部环境 |
7.2 企业具体实施指引中的风险评估 |
7.3 企业具体实施指引中的控制活动 |
7.4 企业具体实施指引中的信息与沟通 |
7.5 企业具体实施指引中的监控 |
7.6 本章小结 |
8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
8.1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成 |
8.2 两层次评价及评价标准 |
8.3 内部控制评价数据库 |
8.4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新方法—控制自我评估 |
8.5 基于模糊数学的内部控制量化评价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写作动因与研究意义 |
0.2 探索与创新 |
0.3 文献综述 |
0.4 理论基础 |
0.5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1.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历程与启示 |
1.1 内部控制概念国际比较及简要辨析 |
1.1.1 学术界的观点 |
1.1.2 实务界的观点 |
1.1.3 国外权威组织与经典文献的观点 |
1.1.4 我国有关方面的观点 |
1.1.5 简要分析 |
1.2 国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
1.2.1 内部牵制阶段 |
1.2.2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
1.2.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
1.2.4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
1.2.5 内部控制在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与外部监管要求之间的双轨制运行阶段 |
2. 对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 |
2.1 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
2.1.1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推进内控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 |
2.1.2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推进内控体系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
2.2 对当前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 |
2.2.1 研究制定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基本原则 |
2.2.2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
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
3.1 转型经济时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及国外经验教训的启示 |
3.1.1 对转型经济时期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判断和总体评价 |
3.1.2 对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的认识和分析 |
3.1.3 国际会计公司对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认识和评价 |
3.1.4 国外企业在推进内控体系建设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
3.2 对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思考 |
3.2.1 需在基本规范中明确和强调的若干问题 |
3.2.2 具体规范和应用指引的主要构成项目问题 |
3.2.3 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考虑 |
4. 关于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有关问题 |
4.1 美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加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建设的情况与启示 |
4.1.1 美国加强政府内部控制建设的大致脉络回顾 |
4.1.2 美国加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有关实践 |
4.1.3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对政府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 |
4.1.4 几点启示 |
4.2 对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初步设想 |
4.2.1 当前加强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建设的重大意义 |
4.2.2 我国加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 |
4.2.3 对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
5. 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体系的构建 |
5.1 内部控制评价国际比较及当前我国内控评价制度建设 |
5.1.1 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模式 |
5.1.2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
5.1.3 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 |
5.1.4 政府监管部门内部控制评估 |
5.1.5 建立我国企业内控评估制度的基本政策性问题 |
5.2 美国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经验教训及对推进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实施机制建设的启示 |
5.2.1 值得借鉴的经验及其启示 |
5.2.2 值得汲取的教训及其启示 |
6. 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建设与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 |
6.1 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国际研究现状及对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内部控制 |
6.1.1 有关国家、地区和职业组织对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研究概况 |
6.1.2 对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内部控制的初步思考 |
6.2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推进我国内部控制国际趋同 |
6.2.1 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6.2.2 我国会计国际趋同成果与影响为内部控制国际趋同提供了有益启示 |
6.2.3 对我国推进内部控制国际趋同事业的初步设想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2 基本问题研究 |
2.1 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分析 |
2.2 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立的目标与原则 |
2.3 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 |
3.1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 |
3.2 组织机构的研究与设计 |
3.3 会计信息和沟通 |
3.4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 |
3.5 监督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
3.6 煤炭企业文化建设 |
3.7 本章小结 |
4 会计控制流程设计 |
4.1 会计控制流程 |
4.2 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会计流程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电算化的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
5.1 会计电算化概述 |
5.2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弊端 |
5.3 完善电算化条件下的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详细摘要 |
(7)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内部会计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 |
1.2.2 国外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历程 |
1.2.3 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历程 |
1.2.4 内部会计控制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方向和思路 |
第2章 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理论 |
2.1 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基础 |
2.1.1 控制论基础 |
2.1.2 系统论基础 |
2.1.3 内部控制论 |
2.2 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
2.2.1 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
2.2.2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
2.3 内部会计控制的程序 |
第3章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 |
3.1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
3.1.1 重新定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必要性 |
3.1.2 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比较与思考 |
3.2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 |
3.2.1 确定合理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
3.2.2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 |
第4章 内部会计控制的实现途径 |
4.1 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思路 |
4.1.1 内部会计控制实施步骤的确定 |
4.1.2 内部会计控制实施路径的选择 |
4.2 会计电算化核算业务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 |
4.2.1 控制环境的描述 |
4.2.2 具体控制目标的确定 |
4.2.3 潜在风险的识别 |
4.2.4 控制流程的整合 |
4.2.5 控制点的确定 |
4.2.6 控制政策的制定 |
4.2.7 控制流程和政策的描绘 |
4.2.8 控制载体的设计 |
4.2.9 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对强化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涵义 |
二、强化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实意义 |
三、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弱化的原因分析 |
五、强化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及内容 |
(9)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
一 农村 |
二 扫盲教育 |
三 社会控制 |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
二 扫盲教材解读 |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
一 集中学习 |
二 分散学习 |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对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 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是满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制度要求、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
(二) 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是建立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的必然要求 |
(三) 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是完善单位治理结构的迫切要求 |
(四) 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是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 |
二、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基本思路 |
(一) 关于政府政策引导 |
1.政府政策引导是必要的。 |
2.政府政策引导的方式要适当。 |
3.政府政策引导要形成合力。 |
(二) 关于各单位组织实施 |
(三) 关于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
1.由社会中介机构对单位内部控制提供咨询服务是国际惯例。 |
2.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服务在我国有广阔前景。 |
3.中介机构要抓住机遇, 苦练内功, 提高咨询服务水平。 |
(四) 关于理论支持 |
三、现阶段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主要任务 |
(一) 抓紧建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为实行、推广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制度奠定良好基础 |
(二) 积极探索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实施机制 |
(三) 认真研究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系 |
四、关于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探究[D]. 张竞丹. 吉林大学, 2020(04)
- [2]清末以降中国的户政制度与实践(1909-1953) ——以湖南为中心的考察[D]. 叶再兴. 厦门大学, 2019(08)
- [3]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 肖光红.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4]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研究[D]. 梁运吉.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5]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D]. 王宏.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6]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研究[D]. 牟春霞. 山东科技大学, 2007(04)
- [7]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D]. 吴生智. 兰州理工大学, 2007(05)
- [8]对强化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J]. 何玉英. 经济师, 2006(08)
- [9]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10]对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高一斌,王宏. 会计研究, 2005(02)
标签:内部控制论文;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内控体系建设论文; 内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