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奖揭晓(论文文献综述)
胡雨洁[1](2020)在《场域理论视域下的电视剧评奖 ——以金鹰奖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金鹰奖为研究样本,研究围绕着政治、经济场域对评奖的影响以及评奖的内部关系展开。首先,论述国家对电视剧的引导和惯例,即政治场域对评奖场域的影响;其次,从金鹰奖所需承担的经济功能入手,阐述电视剧市场化与金鹰奖评奖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场域对评奖场域的影响,当中包括电视剧制作方、奖项类型的演变;再次,通过观察获奖题材类型的演变,且深入到都市、青少、戏曲、近代革命、军旅、传记、农村、古代、涉案与其他十种题材之中,通过每种题材内部演变特征来看评奖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不同于科学场极高的自主性,评奖场域是高度他律的,评奖场域的运作逻辑受到政治场和经济场强大的支配和控制。可以说,评奖场域内部的竞争过程,几乎是政治极和经济极在评奖场域内部博弈的过程。在评奖场域中,无论是评奖要求,还是评选方式,都表现出对政治场域的结构性附从,被政治体制所规训,这一点贯穿于历届金鹰奖的评选。而政府将电视剧发展的权利逐步让渡于市场时,经济场由此介入,瓦解了部分政治场在其中的权力。
孙国军[2](2019)在《建国以来新疆音乐文化发展巡礼》文中研究说明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一个崭新的中国就此屹立于东方。位于祖国西部的新疆,也在1949年9月25日和平解放,并在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音乐文化事业虽然历
王素芳[3](2018)在《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国产儿童剧自从1960年诞生以来,几经起起落落,至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但是作为儿童文化建设和儿童娱乐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产儿童剧长期以来在理论与创作中都处于边缘化和弱势地位。一方面自身在创作观上模糊不清,缺乏精品;另一方面外围的产业建设困难重重,完善的产业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国产儿童电视剧产业整体上影响力不够。因而,研究儿童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变迁,弘扬正面积极的文化内涵,尽量消除其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扫除其产业化道路中的障碍,既是教育和引导儿童成长有利的途径,繁荣儿童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繁荣经济、推进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要把握好国产儿童剧产业化的现实困境,必须从其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谈起。结合相关史料和具体作品,根据国产儿童剧在不同发展阶段体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得失,以及主导这种变化的社会语境、文艺思潮等相关因素,并参照其他艺术门类发展分期的思路,国产儿童剧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政治本位”阶段(1960—1977)、“儿童本位”阶段(1978—1992)、“市场本位”阶段(1993—2003)最终走向“产业本位”阶段(2004至今)。儿童剧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创作特征和传播特点,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政策和市场是儿童剧产业化的双核驱动力。儿童电视剧作为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儿童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未来,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导向和相关的政策扶持。市场机制推动了消费主义的张扬,进而形成消费主义语境,给儿童剧带来“娱乐至上”等问题。儿童剧产业化进程是政策规制和市场机制相互博弈演进的过程,因此把握好政策规制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平衡性,才能使得儿童剧产业化兼顾公益性和商业性。同时,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我们还需要建构起先作品后产品的产业思维。作为产业化对应的两极,创作与接受对于国产儿童剧来说至关重要。从儿童剧创作观的角度去审视,需要走出“成人化”和“低幼化”的两极化误区。同时,还需要警惕在市场化驱动下呈现的暴力化和游戏化趋向。要促进儿童电视剧产业化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和“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儿童本位”要求坚持儿童趣味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成人趣味。在一定条件下,儿童趣味和成人趣味可以达成统一。从儿童剧的本质内涵而言,儿童剧是成人和儿童趣味相互融合的产物,因而“合家欢”对于儿童剧来说具有了现实操作的可行性。同时,根据儿童的认知特征差异和受众群体细分的原则,儿童剧受众可以进行分龄化对待,不同的受众群体,儿童电视剧呈现出相应的创作特性。合家欢和分龄化是儿童剧产业化实践的双重路径,前者定位于产业的规模化,后者定位于产业的集约化,体现出内在的统一。在多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越来越大的新时代,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国产儿童剧走向“互联网+”是必然趋势。它一方面需要我们更精准地理解和定位儿童电视剧的处境,另一方面则需要利用媒介融合理念完成儿童电视剧创作、传播、销售等诸方面的转型升级,这样才能保证儿童电视剧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张焕莹[4](2017)在《泰山玉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泰山玉属蛇纹岩质玉石,形成于新太古代五台期,距今约26亿年。主要产于泰安市泰山山麓,分布在泰安市岱岳区与济南市长清区交界的石腊村、界首村一带。泰山玉根据颜色、杂质成分、显微结构等特征主要分为泰山碧玉、墨玉、花斑玉、紫金玉四大类,其中泰山墨玉占78.9%,泰山花斑玉占17.6%,泰山碧玉仅占3.5%,泰山紫檀玉含量极少。泰山玉是泰安市重要的矿山资源和宝贵财富,具有玉文化、泰山文化双重的文化底蕴,是泰山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对地方文化发扬传承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在泰安市政府全面管控禁采之前,泰山玉曾被无序开采了一小部分,但整体保存完好,还没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开发。如何在对泰山玉实行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有序开发,持续利用,打造泰山玉石这一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重要的财源,已经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泰山玉宝石特征的分析,对泰山玉进行了初步分类,提出了泰山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参照和依据产业发展理论、资源保护理论、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从泰山玉的产业依托,品牌及文化效应,市场前景及需求,经济社会效益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泰山玉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对策。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研究泰山玉保护与开发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就国内外有关泰山玉保护和开发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对泰山玉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主要理论进行探讨和陈述。包括产业理论、资源经济与环境理论、产权理论、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第三部分,对泰山玉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进行研究,阐述了泰山玉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现实意义和机遇。泰山玉石资源的稀缺性和唯一性,为泰山玉产业化发展提供保证;泰山玉是工艺美术与文化价值的完美体现;泰山玉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打造了旅游产品,提升了文化旅游品牌。泰山玉极具收藏和投资价值。第四部分,分析了泰山玉石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指出资源保护中存在非法违规乱采,开采利用率低,假冒伪劣现象,过度开采破坏性,保护法律不健全等问题;论证了开发存在竞争力缺乏、宣传不够、市场认可度不高、缺乏技术人才等问题,为今后泰山玉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坚定基础。第五部分,通过论证泰山玉石资源产业发展SWOT分析法,对加快泰山玉产业开发提出了具体对策和措施。通过加强政府主导,搞好顶层设计;强化行业指导,提升泰山玉知名度;搞好市场化运作,建设全国性产业基地;搞好品牌创建,加大泰山玉文化宣传和营销等四大举措,切实做好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的文章。
魏佳[5](2017)在《互联网+语境下电视剧现行评价机制探究》文中指出电视剧作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类型,同时是所有电视节目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种类型,对于电视剧评价机制的探究意义重大。在互联网+语境下,电视剧评价方法有收视率、欣赏指数、评奖、网络点击率、网络评分,本文详细分析了这几种评价方法的优劣,并从自身状况、所有者、舆情评估、受众自身分析四个方面建构了新的评价体系。
王娟娟[6](2017)在《新时期蒲剧发展研究(1979-2016)》文中指出蒲剧,是一古老的剧种,主要盛行于晋南和豫西、陕北区域。因为它的发源地为今晋南永济县,所以称之为蒲剧。它自产生以来就颇受晋南人民的喜爱。新时期蒲剧的发展从1979年开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蒲剧的发展也随着社会风气、政治风貌、人们的文化思潮以及大众的审美变化而在不断地变化着,在这三十多年的沉淀中蒲剧有了质的飞跃。本文立足于临汾和运城地区,将1979年至2016年的蒲剧看作一个阶段,整理了这一阶段蒲剧在剧目、剧团、演员、交流方面的变化以及新媒体传播对蒲剧发展的影响,进而达到对新时期蒲剧发展的研究。新时期初期,蒲剧的发展有了新的气象。临汾、运城两地的蒲剧工作者在剧目创作方面,不仅整理改编了蒲剧的传统剧目,还新编了历史剧、新创了现代戏,在蒲剧舞台上出现了三种类型剧目齐头并进的局势,为蒲剧舞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剧团方面,跟着文化体制变革地脚步,有一些剧团变为了国有,有些变为了民营,也有一些无法适应社会环境最终解体。最后,只留下了以临、运两地为代表的少数剧团。在演员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蒲剧演员主要分布在临汾、运城地区,但在剧团实行了转体改制后,使得不少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最终导致了许多蒲剧演员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离开剧团,造成了大量蒲剧演员的流失。但同时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蒲剧演员,如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武俊英、王艺华等,进而促进了蒲剧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新时期,新的电子媒介改变了蒲剧的传播方式。在蒲剧的发展过程中冲击力较大的主要是电影、电视、网络这三种传播媒介的影响。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蒲剧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是电影和电视,二十一世纪以来主要是以网络为主。新时期以来,蒲剧不单单在各个省进行演出与交流,同时还在政府的支持下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大大提高了蒲剧的传播力度。
张娣[7](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庞井君,仲呈祥,周由强,戴清,李昌菊,娄文利,李云雷,程阳阳,何美,陶璐,张玉雯,杨晨[8](2016)在《态势和趋势:2015中国文艺评论扫描》文中提出为全面总结2015年我国文艺评论发展状况,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织评论界专家,梳理了2015年文艺评论的基本态势,并对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本文收入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5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该书已于近期出版面市。
王光艳[9](2016)在《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形式,纪录片担负着诸多重要功能:第一,它真实记录人类社会的历史,用直观的影像为社会的变迁留存一份珍贵的档案;第二,它通过影像传递某种思想,进而影响受众;第三,它通过文化传播,促进不同地域人们的相互了解;第四,它属于文化产业,可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第五,纪录历史与现实,最终目的是启迪未来。作为地方纪录片的代表,湖北纪录片创作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标本”价值。一、起步较早。早在1905年,湖北人谭鑫培就参与了中国第一部舞台纪录片《定军山》的拍摄。1911年,朱连奎在武汉拍摄了辛亥革命。二、水平较高。湖北创作的纪录片屡屡斩获国内、国际大奖。三、思想活跃。湖北纪录片导演的创作思想十分活跃,既有坚持传统的一面,也有部分思想引起诸多的争议。四、产业待兴。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湖北纪录片的振兴尚待时日。因此,研究湖北当代纪录片的发展有助于我们认识湖北地区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成就,也有利于我们“解剖麻雀”,充分认识地方纪录片创作中的巨大能量。本文着力研究的是湖北当代纪录片,力图通过纵、横两条脉络来揭示湖北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创作特点。整篇论文分为“绪论”、“上篇”、“下篇”、“结语”等四个部分,主干是“上篇”和“下篇”。绪论部分是全文的总体说明,也是全文逻辑思路的集中表述,说明了选题的由来、研究现状、研究方案与学术创新、有关概念的界定等问题。论文的“上篇”是湖北纪录片发展史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湖北当代纪录片创作的“前史”,介绍从纪录电影的传入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湖北纪录片创作的情况。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是“十七年”、“文革”期间、新时期、多元化时期的湖北纪录片创作。按照拉斯韦尔的5w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纪录片的“谁拍摄/放映”、“放映/拍摄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谁观看”、“产生什么效果”的考察和研究,结合世界及中国影视的发展状况横向比较,构建基于传播学视野下的湖北纪录片发展史。这是历史纵向的湖北纪录片梳理。论文的“下篇”是湖北纪录片创作研究,也分为五章。依据纪录片的主题、内容倾向等把纪录片分成五大类,即: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文献纪录片、自然科学纪录片、人文社会纪录片等,从第六章到第十章按照纪录片的类型分别论述。在具体每章论述中,分成本类型纪录片创作概貌、创作特点、个案研究、本章小结等几个方面,力图建构一个从历史到现实、从面到点的研究模式。从整体来看,“下篇”是横向的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结语部分是对湖北纪录片的若干思考,包括纪录片影像介入历史的意义、地域影像纪录与社会发展、湖北纪录片创作的启迪、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关于后续研究的思考等。需要说明的是,本人竭尽所能地将有代表性的、主流的湖北纪录片基本上都搜集在文中。但是,由于湖北纪录片在不同的年代,由不同的机构和个人拍摄,数量很大,不计其数,很难收全。因此,难免有遗漏,后续的研究可弥补其不足。此外,在文末,还附录了《湖北纪录片发展大事记》和《湖北纪录片获奖作品名录(部分)》。通过这种的形式,期望读者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各个不同时期湖北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卢思蕊[10](2016)在《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的综艺节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异军突起,卫视之间的综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特别是黄金时段的综艺比拼更是成为划分和确立省级卫视阵营和格局位置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省级卫视而言,当前的综艺节目制播正经历着“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传媒技术的趋势性进步、大量节目的白热化竞争、综艺市场的井喷式存在、社会资本的不断涌入……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更大的发展动力,当然也对各省级卫视综艺节目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以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的综艺节目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并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来建构全文。就逻辑起点而言,本文从“综艺节目”的概念界定入手,以此来统领对综艺节目创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能否精准概括和抽象出某一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是进行任何理论研究的真正的逻辑起点。“综艺节目”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心理和需求的变化以及业界实践的推进,综艺节目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富有创新性地提出了“大综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系统描摹综艺节目形态的历史演变,并从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两方面探讨综艺节目形态演变的社会语境和深层动因。第二部分则着眼于现实视野,全方位展现和分析当前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综艺节目的竞争格局和竞争态势,阐述竞争中的亮点,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概述。最后一部分则从理论到实践,探讨综艺节目创新的理论依据及其方向策略。具体来说就是基于“TV+”的思维,从理念定位、内容研发、形式创新、平台搭建、营销推广、团队协作、技术应用、产业链衍生等多个维度为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综艺节目的创新实践出谋划策。
二、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奖揭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奖揭晓(论文提纲范文)
(1)场域理论视域下的电视剧评奖 ——以金鹰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目标及思路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样本 |
第五节 评奖场域下的金鹰奖 |
一、国内电视剧奖项概览 |
二、从金鹰奖到金鹰节——奖项的产生与演变 |
第二章 政治场下的金鹰奖 |
第一节 国内电视剧政治环境 |
第二节 评奖制度梳理 |
一、评奖思想指导 |
二、严格按照国家条例制定的章程 |
三、评选要求 |
四、评选方式 |
第三节 评奖规则对政治场的结构性附从 |
第三章 经济场下的金鹰奖 |
第一节 市场化下的获奖作品 |
一、获奖作品制作方演变 |
二、奖项类型变化 |
第二节 金鹰的经济功能 |
一、“下金蛋的金鹰” |
二、过度商业化的金鹰 |
第三节 商业逻辑的渗透 |
第四章 政治、经济场下的获奖作品题材演变 |
第一节 题材类型及数量演变 |
一、获奖作品题材分布情况 |
二、题材变化阶段性总结 |
三、政治、经济逻辑下的题材分布 |
第二节 各类题材作品演变探析 |
一、都市题材 |
二、青少与戏曲题材 |
三、近代革命题材 |
四、军旅题材 |
五、传记题材 |
六、农村题材 |
七、古代题材 |
八、涉案与其他题材 |
九、获奖题材演变特征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建国以来新疆音乐文化发展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初期 |
(一)社会音乐发展情况 |
(二)创作表演的作品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
(一)社会音乐发展情况 |
(二)演出活动 |
(三)音乐交流活动 |
(四)木卡姆音乐与学校音乐发展情况 |
三、文革时期(1966-1976年) |
四、改革开放以后 |
(一)音乐创作方面 |
(二)音乐文化出版情况 |
(三)各级各类演出活动 |
(四)各级各类音乐比赛 |
(五)合唱方面发展情况 |
(六)社会音乐发展情况 |
(七)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情况 |
(八)其他各类音乐发展情况 |
1、十二木卡姆 |
2、《玛纳斯》 |
3、花儿 |
(3)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核心概念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及基本思路 |
第一章 溯源与演化:从“政治本位”到“产业本位” |
第一节 “政治本位”阶段(1960—1977) |
一、儿童剧的诞生及发展 |
二、基本特点 |
三、总体评价 |
第二节 “儿童本位”阶段(1978—1992) |
一、儿童剧的复苏与繁荣 |
二、基本特点 |
三、总体评价 |
第三节 “市场本位”阶段(1993—2003) |
一、市场主导下的两极化创作 |
二、创作特性 |
三、总体评价 |
第四节 “产业本位”阶段(2004—) |
一、产业化发展概貌 |
二、创作特性 |
三、总体评价 |
第二章 政策与市场:产业化的双核驱动力 |
第一节 政策规制与儿童剧产业化 |
一、政策规制的演变对产业化的影响 |
二、平台搭建与人才培养中的困境 |
第二节 市场机制与儿童剧产业化 |
一、市场机制与消费主义语境 |
二、市场机制下儿童剧的产业形态 |
第三节 政策规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平衡 |
一、政策规制对市场机制的框囿 |
二、市场机制对政策规制的优化 |
三、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的平衡 |
第三章 创作与接受:产业化对应的两极 |
第一节 在“成人本位”与“儿童本位”之间 |
一、“成人本位”与儿童剧创作 |
二、“儿童本位”与儿童剧创作 |
第二节 走出儿童剧创作的误区 |
一、两极化倾向:成人化与低幼化 |
二、市场化驱动:暴力化与游戏化 |
第三节 儿童剧接受的理想与现实 |
一、“儿童”和“童年”是否正走向消失 |
二、儿童趣味能否被分龄化定义 |
三、儿童剧的双重维度:成人和儿童 |
第四节 儿童剧接受的多样化与分众化 |
一、儿童趣味与成人趣味的统一 |
二、被忽视的高龄儿童市场 |
第四章 分龄化与合家欢:产业化创作的双重路径 |
第一节 合家欢路线的实践路径 |
一、合家欢的基本内涵 |
二、合家欢的价值取向 |
三、合家欢的现实操作 |
第二节 分龄化创作的实践路径 |
一、分龄化的基本原则 |
二、分龄化的理论依据 |
三、分龄化的现实操作 |
第三节 合家欢与分龄化的内在统一 |
一、儿童剧产业规模化的客观规定 |
二、儿童剧产业集约化的内在需求 |
结语 |
一、国产儿童剧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二、“互联网+”趋势下儿童剧产业的未来展望 |
附录 |
一、国产儿童电视剧发展大事记 |
二、国产儿童剧编年目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附件 |
(4)泰山玉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产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的概念 |
1.2.2 国外学者对矿产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的研究 |
1.2.3 国内学者对矿产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的研究 |
1.2.4 国内学者对泰山玉石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的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1 文献整理研究法 |
1.3.2 实地调查法 |
1.3.3 历史的逻辑分析法 |
1.3.4 SWOT分析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本文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矿产资源 |
2.1.2 矿产资源保护 |
2.1.3 矿产资源开发 |
2.1.4 产业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发展理论 |
2.2.2 资源经济与环境理论 |
2.2.3 产权理论 |
2.2.4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 |
2.2.5 市场经济理论 |
3 泰山玉石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现状分析 |
3.1 泰山玉石资源现状 |
3.1.1 泰山玉概念 |
3.1.2 泰山玉分类 |
3.1.3 泰山玉与其他玉种比较 |
3.2 泰山玉矿概况 |
3.2.1 地理位置 |
3.2.2 成因模式 |
3.2.3 储量规模 |
3.3 泰山玉石资源保护现状 |
3.4 泰山玉石资源产业开发现状 |
4 泰山玉石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
4.1 泰山玉石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
4.1.1 整体保护的难度增大 |
4.1.2 非法违规采矿现象时有发生 |
4.1.3 开采利用率低 |
4.1.4 假冒伪劣现象严重 |
4.1.5 过度开采破坏性极大 |
4.1.6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4.2 泰山玉石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
4.2.1 市场认可度不高 |
4.2.2 技术人才匮乏 |
4.2.3 文化宣传不到位 |
4.2.4 营销水平低 |
4.2.5 产业竞争力不强 |
4.2.6 政府扶持力度不高 |
5 泰山玉石资源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1 SWOT分析法概念 |
5.2 泰山玉石资源产业发展SW |
5.2.1 竞争优势分析 |
5.2.2 竞争劣势分析 |
5.3 泰山玉石资源产业发展OT |
5.3.1 产业机遇分析 |
5.3.2 产业挑战分析 |
6 泰山玉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对策分析 |
6.1 泰山玉石资源保护的对策 |
6.1.1 统一规划开采,实现资源的有效储备和源头控管 |
6.1.2 严厉整治泰山玉石乱挖乱采现象 |
6.1.3 打造独具特色的矿山地质公园 |
6.1.4 健全完善泰山玉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
6.2 泰山玉石产业开发的对策 |
6.2.1 加强政府主导,搞好顶层设计 |
6.2.2 加强行业指导,提升泰山玉知名度 |
6.2.3 加强市场化运作,建设全国性产业基地 |
6.2.4 加强品牌创建,加大泰山玉文化宣传和营销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互联网+语境下电视剧现行评价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剧评价体系的方法建构 |
(一) 收视率 |
(二) 欣赏指数 |
(三) 网络点击率和网络评分 |
(四) 评奖 |
二、对于目前评价方法的分析 |
(一) 收视率的“万能” |
(二) 欣赏指数的“主观” |
(三) 网络分数的“水分” |
(四) 评奖的“质疑” |
三、电视剧评价体系探索 |
(6)新时期蒲剧发展研究(197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专着类 |
(二)论文类 |
(三)杂志类 |
三 相关界定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时期蒲剧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活跃期 |
第二节 沉寂期 |
第三节 新时期蒲剧发展变化的原因 |
第二章 新时期蒲剧的创作与演出 |
第一节 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演出情况 |
第二节 新编历史剧的演出情况 |
第三节 创作现代戏的演出情况 |
第三章 新时期的蒲剧剧团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的蒲剧剧团 |
一 专业剧团 |
二 业余剧团 |
三 新时期以来剧团体制改革及其影响 |
第二节 代表性的蒲剧团 |
一 临汾蒲剧院实验蒲剧团 |
二 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 |
三 运城市蒲剧团 |
四 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 |
五 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 |
第四章 新时期的蒲剧演员 |
第一节 演员的生存现状 |
一 演员的分布及走向 |
二 演员的生存现状 |
第二节 演员的培养方式 |
一 戏校培养 |
二 拜师学艺 |
第三节“梅花奖”获得者及其代表作品 |
第五章 传播媒介对新时期蒲剧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电影对新时期蒲剧发展的影响 |
一 电影《烟花泪》 |
二 电影《窦娥冤》 |
三 电影《山村母亲》 |
第二节 电视对新时期蒲剧发展的影响 |
一 蒲剧电视剧 |
二 蒲剧电视栏目 |
第三节 网络对新时期蒲剧发展的影响 |
第六章 新时期蒲剧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其他兄弟剧种、剧团的影响 |
一 剧目的移植 |
二 表演特技的学习借鉴 |
第二节 对外交流与传播 |
一 与周边地方的交流 |
二 海外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7)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阐释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上篇 |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
下篇 |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态势和趋势:2015中国文艺评论扫描(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概况 |
(一) 重视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形成共识 |
(二) 文艺评论组织建设成就斐然 |
(三) 文艺评论人才培养稳步推进 |
(四) 文艺评论阵地影响日益显着 |
(五) 文艺评论学术支撑进一步坚实 |
(六) 文艺评奖积极作用进一步彰显 |
二、趋势与前瞻 |
(一) 进一步彰显文艺评论的价值,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 |
(二) 进一步增强文艺评论的针对性, 以文艺作品为重点加强评论 |
(三) 进一步增强文艺评论的有效性, 加强文艺评价标准和体系建设 |
(四) 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组织建设, 帮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
(五) 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 扩大文艺评论主流声音 |
(9)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湖北纪录片研究现状分析 |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纪录片”及“湖北纪录片”的界定 |
上篇:湖北纪录片发展史研究 |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湖北影视纪录(1895—1949) |
第一节 纪录片的传入与萌发 |
一、影像生意:纪录片的诞生 |
二、西风东渐:纪录片传入中国 |
第二节 纪录片在湖北的早期传播 |
一、登陆汉口:湖北人初会纪录片 |
二、立足武汉:纪录片带来的“欧风美雨” |
第三节 辛亥战火催生的纪录片 |
一、巧遇辛亥:武昌首义遭逢“纪录” |
二、辐射各地:纪录片在湖北境内传播 |
第四节 抗日烽火中的湖北影视纪录 |
一、风云际会:艰苦卓绝的抗战纪录 |
二、热血奔涌:基于影像的抗战宣传 |
三、管中窥豹:魂牵中国的大师纪录 |
第五节 解放战争中的湖北影视纪录 |
一、战火洗礼:如影随形的战争纪录 |
二、迎接胜利:大军南下的湖北纪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十七年”的湖北纪录片创作(1949—1966)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湖北纪录片(1949—1953) |
一、机构整合:创作机构重新洗牌 |
二、欢庆建国: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湖北影像 |
三、关注发展:解放初期的湖北影像纪录 |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纪录片(1956—1966) |
一、发展电影:湖北纪录片创作有了自己的阵地 |
二、建立电视:湖北纪录片有了电视舞台 |
三、史海拾珠:省外电影厂镜头下的湖北纪录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革”时期湖北纪录片创作(1966-1976) |
第一节 “文革”初期的湖北纪录片(1966-1969) |
一、山雨欲来:创作机构遭遇“夺权”风暴 |
二、乱中蓄势:纪录片创作蹒跚起步 |
第二节 “文革”中期的湖北纪录片(1969—1973) |
一、风雨飘摇:创作机构乱中求生 |
二、艰难跋涉:湖北电影纪录片登上舞台 |
第三节 “文革”末期的湖北纪录片(1973—1976) |
一、风潇雨晦:创作机构渐成规模 |
二、逆境成长:纪录片创作初显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期湖北纪录片创作(1976—1992) |
第一节 徘徊期与拨乱反正期湖北纪录片(1977—1982) |
一、调整巩固:地市开始建立电视台 |
二、蓄势待发:纪录片创作影、视并进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期湖北纪录片(1983—1992) |
一、发展壮大:地市电视台纷纷成立 |
二、扬帆起航:纪录片创作影、视双丰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世纪发展期湖北纪录片(1993—今) |
第一节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期湖北纪录片(1993—2002) |
一、合流发展:创作机构初步整合 |
二、阔步向前:纪录片创作“影退视进” |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的湖北纪录片(2003—) |
一、整合发展:创作机构多次重组 |
二、开放多元:纪录片创作接轨市场 |
本章小结 |
下篇:湖北纪录片创作研究 |
第六章 现实的写作: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新闻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新闻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深入纪录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向外传播 |
二、围绕社会热点,注重思想性表达 |
三、立足现实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 |
第三节 个案分析《三峡移民备忘录》:工程移民的当代画卷 |
一、纪实视野下的人文关怀 |
二、宏大叙事中面与点的平衡 |
三、生存视野下的纵横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的坐标: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凸显宏大的历史文化观 |
二、聚焦荆楚文化的特色 |
三、渗透文化担当的思考 |
第三节 个案分析《楚国八百年》:荡气回肠的楚国史诗 |
一、历史与文化:抽丝剥茧的追问 |
二、写实与写意:多维叙事的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共时与历时的交响: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文献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文献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小投入,大视野 |
二、小题材,大文章 |
三、小细节,大格局 |
第三节 个案分析《情系长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武汉》:用文献还原历史 |
一、文献:有温度的历史 |
二、遗址:有见证的历史 |
三、声音:有回想的历史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生命的平等: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自然科学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用平等的视角关注自然界的生命 |
二、从关注单个科学现象发展到关注生态环境 |
三、将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
第三节 个案分析《麇鹿家园》:人与动物的命运共同体 |
一、灭绝与再生:环境变迁中的高歌 |
二、觅食与繁殖:四季更替中的轮回 |
三、竞争与合作:人与动物的相处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生存的范本: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人文社会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保持平等视角 |
二、凸显人文关怀 |
三、贯穿理性思考 |
第三节 个案分析《舟舟的世界》:生命的尊严 |
一、镜子:反观自我 |
二、故事:人文关照 |
第四节 个案分析《请为我投票》:人性的折光 |
一、标本:班级的透视 |
二、视角:社会的映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湖北纪录片发展大事记 |
附录2:湖北纪录片获奖作品名录(部分)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10)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的综艺节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
一、研究范围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动态与评价 |
一、关于综艺节目的总体研究 |
二、关于省级卫视综艺节目的研究 |
三、关于综艺节目的个案研究 |
四、对既有研究的评价 |
第二章 综艺节目概念-形态史梳理 |
第一节 综艺节目概念史梳理 |
一、传统综艺 |
二、“大综艺” |
第二节 综艺节目形态史演变 |
一、综艺晚会时代(始于1990年):演员+表演 |
二、游戏娱乐时代(始于1997年):明星+游戏 |
三、益智博彩时代(始于1999年):平民+知识 |
四、真人秀时代(始于2004年):明星/平民+秀 |
第三节 支配综艺节目概念-形态史变革的力量 |
一、外部力量 |
二、内部力量 |
第三章 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的综艺节目概况及其问题表征 |
第一节 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综艺节目的竞争态势 |
一、收视率视域下的综艺竞争格局 |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综艺竞争态势 |
第二节 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综艺节目的竞争亮点分析 |
一、“现象级”综艺仍是吸“金”利器,快消品成为冠名主力 |
二、市场化运作全面开启,社会制作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
三、模式引进依旧火热,韩国模式成为综艺新宠 |
四、卫视竞争升级至2.0时代,从拼内容到拼技术 |
五、媒体融合重点突破,网综反哺强劲来袭 |
六、受众构成再现新态,90后地位得到凸显 |
第三节 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综艺节目的问题表征 |
一、跟风克隆,缺少原创 |
二、比拼“大片”,成本高昂 |
三、媒体融合,流于形式 |
四、泛娱乐化,方向迷失 |
第四章 综艺节目创新理论及其创新方向分析 |
第一节 综艺节目创新理论概述 |
一、综艺节目创新的本质 |
二、综艺节目创新的动力 |
三、综艺节目创新的层次 |
第二节 “TV+”指引下的省级卫视综艺创新 |
一、打造综艺新理念:政治家与企业家思维相结合 |
二、重构行业新标准:提升品质与放下身段相结合 |
三、催生娱乐新方式:形态变革与形态创新相结合 |
四、共筑传播新平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 |
五、搭建营销新渠道:口碑营销与“云”观念相结合 |
六、激发团队新潜力:体制资源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
七、驱动技术新活力:电视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
八、再造品牌新境界:内容产业与衍生产业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论文 |
三、网站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奖揭晓(论文参考文献)
- [1]场域理论视域下的电视剧评奖 ——以金鹰奖为例[D]. 胡雨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2]建国以来新疆音乐文化发展巡礼[J]. 孙国军. 新疆艺术(汉文), 2019(04)
- [3]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研究[D]. 王素芳.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泰山玉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问题研究[D]. 张焕莹.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6)
- [5]互联网+语境下电视剧现行评价机制探究[J]. 魏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7(02)
- [6]新时期蒲剧发展研究(1979-2016)[D]. 王娟娟.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7]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8]态势和趋势:2015中国文艺评论扫描[J]. 庞井君,仲呈祥,周由强,戴清,李昌菊,娄文利,李云雷,程阳阳,何美,陶璐,张玉雯,杨晨. 中国文艺评论, 2016(05)
- [9]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D]. 王光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10]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的综艺节目创新研究[D]. 卢思蕊.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