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TG.709 光传输网络光通道分析仪

ITU-TG.709 光传输网络光通道分析仪

一、ITU-TG.709光传输网络光信道分析仪(论文文献综述)

叶新颜[1](2021)在《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通信业务量呈爆炸式增长,较长的海岸线为建设远距离、快速率、高质量的海底光网络传输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登陆点选择。为了在海底光通信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一个专业的传输性能评估工具能够帮助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海底光网络传输系统,节省时间、金钱成本。本文针对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需求展开研究,设计了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的功能和架构,实现了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和可靠性的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调研了普通光通信仿真软件的资源配置和使用规范,设计了针对海底光网络系统的拓扑设计及性能分析的软件架构。该架构承载了通信器件模型、网络仿真模型和性能评估模型。2.分析了当前网络规划人员对于传输性能评估的具体需求,从实现的角度将软件划分为资源管理、光通信器件管理、网络拓扑设计、仿真运行控制、性能分析报告、系统使用辅助、人机交互界面等七个主要模块。3.研究了光网络传输的主要性能指标,提出层次分析算法,将单个指标自由组合起来综合评估系统的性能,分析结果有助于改进海底光网络传输系统的设计。4.完成了软件界面的构造工作,同时具备了实用性和美观性。通过对用户自主设计的网络进行传输仿真,实现了生成性能分析报告的功能,达到了指导设计海底光网络并优化工程建设流程的目标。

朱恒卓[2](2021)在《100G OTN技术在本地传输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5G移动互联网、超高清视频、云计算、物联网、VR、AR以及企业专线等各种新兴业务爆发式增长,对运营商本地传输网带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地传输网现有的传输技术已经无以为继。同时5G回传网络速率后期将提升至100Gb/s,以10Gb/s、40Gb/s为主的本地传输网将难以满足全业务运营的业务需求,新一代的100G OTN系统在理论及硬件上已经成熟,且已经大规模应用到一级干线网络上,在传输带宽快速增长的压力下,本地传输网规模部署100G OTN势在必行。论文根据本地传输网的特点和业务发展需求,探讨可行的100GOTN设计方案和应用策略。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从本地传输网技术现状和业务需求入手,结合100G OTN的技术原理和发展状况,提出了基于CD-ROADM技术的100G OTN设计方案,对CD-ROADM、交叉调度系统及高速率传输系统三个子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2)结合X市本地传输网现状和100G OTN系统建设需求,从组网设计、业务路由策略、设备选型、保护方式、电源设计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3)对基于CD-ROADM技术的100G OTN系统进行了电交叉、WSS插损、WSS维度、衰耗、色散、OSNR等指标的综合测试,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基于CD-ROADM技术的100G OTN系统的可行性。论文设计实施的本地传输网100G OTN系统方案可以满足未来新兴业务超低时延、超大带宽、快速开通、一跳直达的要求,对于今后在运营商的规模部署是十分有益的,对于同类本地传输网网络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吕宏伟[3](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多路高速光信号频谱分析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各种互联网新兴业务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光通信系统在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数量和每个用户消耗的带宽需求中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光网络正朝着频谱栅格弹性可变、调制格式复杂多样、传输速率动态可调的方向发展,这对传统的光性能监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被应用于光通信中,以解决现有光通信系统灵活性和自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其中基于人工智能的光性能监测方法大多是经过光电探测后对时域信号波形进行分析与处理。在光通信系统中除了时域信号波形之外,频域光谱数据也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光信号和系统性能的信息,因此光谱分析是进行光信号处理与光性能监测的重要研究内容。然而,目前在光通信系统中,基于人工智能的光谱分析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随着灵活动态光网络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光谱分析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本论文围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光谱分析技术展开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两个解决技术方案。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所述:第一,针对传统的光谱仪中光谱分析算法不灵活、不同参数需要不同算法分析且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功能单波长光谱分析方案,在进行光谱的常规参数分析外,还可以对分析光信号受到滤波器级联及中心频率偏移的损伤,并对损伤程度进行估计。通过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证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功能单波长光谱分析技术的可行性,包括光信噪比估计、中心波长识别、带宽识别,此外还可以进行滤波器级联以及中心频率偏移损伤诊断、并对损伤程度进行估计。传统的光谱分析算法,仅分析一种参数时可能就需要多种算法,这需要很大的计算量。例如用插值法计算光信噪比时其复杂度为O[3(n/2)],分析多个参数时其复杂度是每个算法复杂度的和,这个值很大,而支持向量机可以同时分析多个参数,且其复杂度仅为O(nn sv+nsv 3),其中n为采样点数,nsv为支持向量,其数量较少,且在支持向量机进行多个参数估计时,与n无关,这极大的降低了光谱分析算法的复杂度,比传统的算法更加灵活且功能更加丰富。第二,针对传统算法只能同时对单个信道的单个参数进行分析以及上述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功能单波长光谱分析算法只能同时对单个信道的多个参数进行分析的问题,这显然无法适应未来频谱栅格弹性可变、调制格式复杂多样的、传输速率动态可变的弹性光网络,因此在上述方案只能对单信道光谱同时进行多个参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检测的多信道弹性光谱分析方案,并分别搭建了仿真分析平台和实验分析平台。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通过光谱同时监测多个信道的光信噪比、带宽、中心波长和调制格式。此外,由于目标检测算法是基于图像进行分析的,经过验证表明,将二维光谱数据转化为图像数据可以极大的节省内存空间,本论文中将仿真数据转为图像数据节省了 9倍存储空间,将实验数据转为图像数据节省了 2.5倍存储空间,对传统的针对二维光谱进行分析比较浪费内存空间的缺点也是一个改进。

郭红霞[4](2019)在《微波光子多波束形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波光子学应用于相控阵天线系统,可实现宽带宽角、高精度的波束形成,突破了相控阵“波束倾斜”限制在窄带应用的技术壁垒。以此为背景,本文提出光真时延迟线技术代替传统的电移相器,实现无波束偏斜、性能优良的光控多波束系统,并对波束形成射频前端T/R组件进行了设计实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传统相控阵波束形成理论基础上,对光控相控阵波束形成原理进行了研究,同时构建了数学模型及理论公式推导,提出了以光真时延迟线技术消除相控阵“波束偏斜”方法,并给出理论支持与仿真分析。2.针对微波光子波束形成系统提出了设计技术方案,提出以光纤延迟线为主技术,光器件为控制手段实现微波光子多波束形成方法。分别设计出以光开关、波分复用器为控制技术的多波束延迟网络,提出以两种控制技术复合设计的可拓扑多波束形成系统。给出一个32固定位置多波束设计实例,实现X波段天线阵列在±60°范围内的多波束形成,并给出仿真论证。3.提出以线性调频光纤光栅取代单模光纤延迟线梯度实现波束的连续扫描,对固定位置多波束形成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设计了一款LCFBG,应用于5bit光纤光栅延迟波束形成网络,并给出两种优化方案,通过仿真分析、建模论证得出其延迟范围与扫描精度。4.对微波光子多波束形成系统的射频前端T/R组件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制作完成一款适合于微波光子多波束系统的X波段T/R组件,通过仿真分析与实物测试满足系统设计指标。

肖飞[5](2018)在《高速城域光网络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及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无论是云计算,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领域都需要海量的数据传输,对网络带宽的需求日趋增大。城域网是上连省骨干网,下接用户接入侧的关键部分,为了解决人们对带宽需求大增并不断冲击着城域网络的问题,仅仅依靠光纤到户的接入网是不够的,必须拓宽整条信息“高速公路”,让城域网同样提速,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2015年,我国电信业在传输和交换技术的整体迁移业已完成,这大大增加了网络传输数据的容量和速率,然而这些网络采用的还是自分组网络产生之初就存在的网络架构,随着网络中的各种新的需求增长和改变,现有的网络架构无法支持这些新需求。此外,传输速率的提高必然对编码的处理速度、硬件实现的复杂度和整体功耗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速率大于每秒10吉比特的光传输极易被色散、偏振模色散以及非线性效应等光纤损伤所影响,因此,在提高传输速率的同时,需要尽量抑制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必须对光纤信道建模和前向纠错编码及相关技术展开研究。现有的光通信网络大多是采用固定数据速率,而其链路预算分析是针对最差的传输状况,这样做造成了系统资源利用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速率自适应进行研究,让发端可以动态地调整数据速率。本论文在研究高速城域光网络构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高速城域光网络中的光纤信道建模方案、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基于极化码的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以满足高速大容量中短距离的传输需求,满足对光纤信道合理建模的需求,满足误比特率要求下的低复杂度低成本高编码增益的前向纠错编码调制方案的要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光传送网技术的高速城域光网络研究在研究高速城域光网络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高速城域光网络的架构方案,该方案采用光传送网技术和波分复用技术,描述了高速城域光网络的构成和功能,并仿真分析了眼图,最大Q因子值,评估了最小误比特率等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单波每秒10吉比特,当有10个以上波长时,可实现接近零误码率的每秒100吉比特传输目标。2.基于高速城域网的光纤信道建模研究在研究光纤信道的传输特性以及标量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矢量形式的光脉冲传输方程,给出了矢量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高速城域网的基于波分复用的光纤信道模型,仿真研究了具有色散补偿的每秒10吉比特的开关键控信号百公里传输光纤系统、开关键控-不归零码信号百公里城域环网光纤系统以及无色散补偿的每秒10吉比特差分四相相移键控方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很好地描述高速率中短距离的光纤信道,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误比特率性能。3.速率自适应前向编码及调制方案研究在研究速率自适应编码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分层编码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并与基于可变译码迭代次数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和基于非二进制码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研究了不同调制格式、系统参数设置下三种方案的误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分层编码的方案在误比特率为1E-3时,实现了约7.3分贝的编码增益,比单一编码方案多1-2分贝,与传统的前向纠错方案相比,在合理的复杂度上具有较高的编码增益,并且具有多种速率适应能力,译码准确性高。4.基于极化码的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研究在研究基于极化码的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基础上,提出了极化码-网格编码调制方案(Polar-TCM),并与极化码-比特交织编码调制方案(Polar-BICM)、极化码-分层编码调制方案(Polar-MLCM)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研究了不同光信噪比下,三种方案的误比特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olar-TCM方案结合了极化码和TCM的优势,与Polar-MLCM 和 Polar-BICM 相比,克服了 Polar-MLCM 具有的时延高、复杂度高、以及错误传播的缺点,以及Polar-BICM具有的容量损耗的问题,具有较低的复杂度和较高的编码增益。

黄鑫[6](2018)在《基于堆叠技术的网管系统及其在高达400G光传输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高清网络视频、大数据等终端宽带业务的兴起与发展,带宽需求急剧增加,主流传输设备的容量已由单波10G扩展到单波100G,为适应此变化,作为支撑的传输网正加速步入100G甚至超100G时代。但传统的采用偏振复用-正交相移键控技术的100G方案成本较高,而像400G等高速率技术的标准尚不成熟,短期内难以规模化商用。另外,网元节点设备的一般管理方式是单独管理,造成IP资源的浪费,而且众多的网络设备增加了网络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但大容量、多类型的光传输离不开有效的网管。因此,有必要利用虚拟化的方法减少逻辑设备的数量,简化网络拓扑。针对以上情形,本文提出一种低成本、小型化的新型100G传输方案。然后,为了实现传输设备在同一节点的逐步扩容和集中、简化的网络管理,本文在100G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一种基于堆叠技术的网管系统,并应用于高达400G的光传输,但多个网元设备对外只有一个IP,表现为一个节点。系统中只有一台主设备NC和三台从设备SC,NC可以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管理,相较大型机架设备,此平台具有尺寸和成本优势。本文首先研究了系统应用场景和相关技术方案,确定了利用堆叠技术实现统一网管,提出并分析了VxWorks系统下的软件架构。然后在总体需求与设计的基础上,按照底层到上层的顺序完成系统设计,本文的重点是网管口堆叠。完成底层驱动模块的设计开发,包括板级支持包(Board Support Package,BSP)部分,FCC增强型驱动,还有STK堆叠子卡模块的软、硬件接口配置。在软件详细设计部分,设计系统通信协议,完成监控系统状态、维系板间通信的心跳模块,主从设备管理和同步,存储配置管理信息的DB模块和其它上层监控模块HWM模块、CLI模块的设计。最后,搭建100G系统和堆叠系统的测试环境,进行100G设备性能和堆叠网管系统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连续稳定运行24小时后,无误码产生,可以实现四台100G设备的堆叠,并且实现了系统内主设备对其它设备的监控、配置、管理,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周淑芬[7](2017)在《论OTN系统技术在通信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文中指出OTN系统是第二代光传送网络的骨干,本文深入地分析了OTN光传送的技术原理和特性,详细分析了OTN系统在通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对于提升OTN系统技术在现代光传送网中的应用范围和深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丹石[8](2016)在《弹性光网络中的信号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全球数据业务量呈爆炸式增长,网络带宽显着提升,对光网络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传统的波长交换光网络中,信道间隔(或称波长栅格)固定不变,交换粒度过大,这导致了频谱资源浪费、网络灵活性不足、自适应能力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灵活栅格为特征的弹性光网络采用带宽可变的光收发和光交换机制,可根据业务需求灵活高效地分配频谱资源,成为了光网络中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热点之一。弹性光网络主要采用多维高阶光调制,要求相应的信号处理技术具备高速、节能、灵活以及智能的特性,而传统的信号处理技术面临着电子速率瓶颈、能耗过大、功能单一、效率低下、复杂度高、对信号格式和速率不透明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弹性光网络的需求。因此,探索和研究弹性光网络中的信号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光网络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论文围绕弹性光网络中信号处理技术的需求和难点,探索研究了弹性光交换中的“光信号处理”和弹性光传输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出了若干技术方案。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采用国产的带宽可调波长选择光开关(TB-WSS)设计了三种具有光信号处理功能的弹性可重构光分插复用(ROAMD)结构。其中的光信号处理模块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中的四波混频(FWM)效应,可实现多种光信号处理功能。实验表明基于该模块可以实现差分相移键控(DPSK)、正交相移键控(QPSK)和16正交振幅调制(16QAM)光信号的波长变换。与传统波长变换方案相比,本论文专门针对弹性光网络的灵活栅格特性,以12.5GHz的变换步长实现了高达1THz的变换范围。第二,基于分光器的单波长组播方案存在功率代价大、波长冲突频繁等问题,为此,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OA中的多泵浦FWM效应的波分复用(WDM)组播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支持12Gbaud的QPSK信号的1路到6路、1路到10路WDM组播,还支持专门针对弹性光网络的1路到7路弹性WDM (FWDM)组播,并能实现双路QPSK信号1路到3路和1路到6路WDM组播。实验结果显示以上方案生成的所有组播信号的光信噪比(OSNR)在13~25dB之间,绝大部分的信号性能良好满足实际的通信需求。与已有的单路通断键控(OOK)和DPSK信号的WDM组播方案相比,本论文实现了高泵浦效率的高阶QPSK信号的双路并行WDM组播方案。第三,针对传统光信号处理技术功能单一、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OA中FWM效应来实现双路DQPSK (2×12.5Gbaud)到DPSK格式转换兼波长变换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同时支持双路信号的格式转换和波长变换,与原始信号相比,转换而来的DSPK信号由于较强的抗损伤能力,甚至得到-0.5dB的功率代价,另外两路新生成的DQPSK信号的功率代价均小于1.OdB。第四,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点SOA (QD-SOA)中FWM效应的三路DPSK信号(3×12.5Gbps)的异或(XOR)运算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并行三路信号的异或运算并同时实现其WDM组播功能,所有信号的OSNR都在20dB以上,从而实现10-9以下的误码率(BER)。与已有的双路光域逻辑门方案相比,本论文在QD-SOA中实现了三路信号的逻辑运算同时完成了并行组播的功能。第五,针对弹性光传输中的非线性相位噪声(NLPN)难题,将机器学习算法引入弹性光传输中的数字信号处理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低复杂度非线性相位噪声抑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抑制BPSK、QPSK、8PSK和16QAM等多种调制下弹性光传输中的NLPN,对于高阶信号效果更明显,与传统的DSP算法相比,可将1OOGbps的16QAM信号的注入功率动态范围提高2.8dB。第六,针对光传输中的传统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动态损伤补偿较难、自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的多种物理损伤补偿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补偿高斯白噪声、光源相位噪声、I/Q支路不平衡、非线性相位噪声等多种物理损伤,与传统算法相比,可将1OOGbps的16QAM系统的光源线宽容限拓宽170kHz,注入功率动态范围提高2.7dB,最大传输距离延长240km。第七,针对传统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训练时间过长、依赖补偿链路类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k近邻(KNN)的免训练的弹性光传输混合链路补偿算法。仿真分析了该算法在色散位移链路、色散管理链路和色散非管理链路中的非线性补偿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更强的链路损伤自适应性,适合弹性光传输中的混合链路场景,在三类典型链路中,可将系统的注入功率动态范围分别提高 1.7dB、1.0dB 和 0.4dB。

王帅[9](2016)在《基于多维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传输系统仿真及光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智慧城市、三网合一、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各行各业对高速信息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光传输网作为提供可靠传输的基础,其起的作用越来越巨大,发展越来越迅速,随之而来的运营成本也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高频率的出现错综交叉的光传输干线及数量较大的上行/下行节点。因此运营商迫切需要光传送骨干网能够满足灵活、快速调度波长的特性,从而实现通信传输的低成本、高效性与高容量。这就对波长业务的灵活调度与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以上的需求,多维可重构光分插技术应运而生,我们可以利用波长选择开关技术来实现无色性,无方向性,波长的灵活调度。VPI Transmission Maker是一款十分重要的光学模拟器,研究光传输的高校和企业大多都会安装这款软件,但该软件功能较为复杂,搭建新模块的难度较大,故对模拟仿真搭建平台的过程进行叙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光纤通信技术和ROADM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而后围绕四维ROADM(re-configurable Optical Add-Drop Multiplexer)对现有100G光传输骨干系统进行仿真,如80波100G PDM-QPSK发射端系统、ROADM系统。为提升仿真效率,我们将主要的测试分为两部分,先测试ROADM无色、无方向性,灵活调度波长这种容易测量的性质,后测试ROADM引入到光网中这种复杂的情况。结果证明了该光电器件在灵活调度波长、保证OSNR的可行性。本文利用VPI模拟仿真软件搭建光传输系统平台,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对80波100G波分复用系统的光发射端进行了仿真和性能测试;2、对WSS (Wavelength Selective Switch)、波分复用及ROADM进行集成仿真及测试,从波分复用,无色、无方向性、波长灵活调度的角度验证器件可行性;3、对现有的光传送骨干网进行仿真,使仿真的OSNR高于100G系统的技术要求;4、将四维ROADM引入到光传送网络之中,通过测试OSNR来验证该器件的可行性。

李玉芬,何志勇,刘天英[10](2016)在《OTN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对电力通信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电力通信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了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技术。随后对OTN技术的概念进行了描述,通过与其他通信技术比较,得出了OTN技术在组网中的优势。最后,通过对OTN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测试应用、组网和规划应用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OTN技术在电力通信中应用的可能性,论述了OTN技术在电力通信中与其他通信技术相比较所具备的优势,展望了OTN技术必将在下一代电力传送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二、ITU-TG.709光传输网络光信道分析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TU-TG.709光传输网络光信道分析仪(论文提纲范文)

(1)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概述
    2.1 海底光网络传输系统
    2.2 软件总体需求分析
    2.3 关键技术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通信设备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1 器件基类提取
    3.2 海底光缆
    3.3 光发射机
    3.4 光接收机
    3.5 光中继器
    3.6 波分复用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输性能与分析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总体架构
    4.2 网络拓扑设计模块
    4.3 仿真运行控制模块
    4.4 性能分析报告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的应用
    5.1 用户使用流程
    5.2 软件主窗口
    5.3 核心功能界面
    5.4 测试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100G OTN技术在本地传输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2章 本地传输网技术分析
    2.1 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
    2.2 分组化传输技术(PTN/IPRAN)
    2.3 波分复用(WDM)
    2.4 光传送网(OTN)
    2.5 传输网技术的相互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D-ROADM技术的100G OTN系统研究
    3.1 CD-ROADM的研究设计
        3.1.1 传统ROADM
        3.1.2 C-ROADM
        3.1.3 D-ROADM
        3.1.4 CD-ROADM
        3.1.5 CDC-ROADM
        3.1.6 CD-ROADM的设计
    3.2 交叉调度系统的研究设计
    3.3 高速传输系统的研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X市100G OTN设计方案
    4.1 X市本地传输网的现状
    4.2 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业务需求
    4.4 发展思路
    4.5 组网设计
        4.5.1 网络节点设计
        4.5.2 光缆路由设计
        4.5.3 网络架构设计
        4.5.4 网络拓扑设计
    4.6 业务路由策略设计
    4.7 保护方式设计
        4.7.1 网络保护
        4.7.2 网络恢复
        4.7.3 网络保护和恢复的设计
    4.8 电源设计
    4.9 设备配置设计
        4.9.1 系统工作波长范围
        4.9.2 波长选择光开关的设计
        4.9.3 耦合器/分光器的设计
        4.9.4 本地组上下路功能模块的设计
        4.9.5 光纤放大器的设计
        4.9.6 波长转换器的设计
    4.10 设计图纸
    4.11 本章小结
第5章 100G OTN系统性能测试
    5.1 CD-ROADM测试
        5.1.1 WSS插入损耗测试
        5.1.2 WSS维度测试
    5.2 OTN电交叉集群测试
        5.2.1 业务框间交叉能力测试
        5.2.2 验证交叉板倒换能力测试
    5.3 传输性能测试
        5.3.1 传输指标测试
        5.3.2 业务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人工智能的多路高速光信号频谱分析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光性能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直接检测系统中的光性能监测技术
        1.2.2 相干接收系统中的光性能监测技术
    1.3 人工智能在光性能监测技术中的应用
        1.3.1 机器学习背景
        1.3.2 机器学习在光性能监测技术中的应用
        1.3.3 深度学习在光性能监测技术中的应用
    1.4 人工智能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机器学习算法及目标检测算法的基本原理
    2.1 机器学习算法
        2.1.1 支持向量机
        2.1.2 人工神经网络
        2.1.3 决策树
        2.1.4 K近邻算法
    2.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2.2.1 Faster R-CNN算法
        2.2.2 SSD算法
        2.2.3 RefineDet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功能单波长光谱分析与研究
    3.1 单波长光谱分析及其仿真实现
    3.2 基于光谱的常规参数分析
        3.2.1 波长和OSNR监测及结果分析
        3.2.2 带宽监测及结果分析
        3.2.3 波长、带宽和OSNR同时监测
    3.3 基于机器学习的光谱损伤诊断分析
        3.3.1 滤波器级联监测及结果分析
        3.3.2 中心频率偏移监测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目标监测的多波长弹性光谱分析技术
    4.1 基于目标检测的FWDM仿真光谱分析模型
        4.1.1 基于目标检测的FWDM系统仿真光谱分析平台
        4.1.2 仿真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4.2 基于目标监测算法的FWDM系统仿真光谱分析
        4.2.1 OSNR监测及结果分析
        4.2.2 波长监测及结果分析
        4.2.3 带宽监测及结果分析
        4.2.4 调制格式识别及结果分析
        4.2.5 基于仿真光谱多参数联合分析
    4.3 基于目标监测算法的FWDM系统实验光谱分析模型
        4.3.1 基于目标检测的FWDM系统实验光谱分析平台
        4.3.2 实验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4.4 基于目标监测算法的FWDM系统实验光谱分析
        4.4.1 OSNR监测及结果分析
        4.4.2 波长监测及结果分析
        4.4.3 带宽监测及结果分析
        4.4.4 基于实验光谱的多参数联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微波光子多波束形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论文章节安排
2 微波光子雷达波束延迟网络原理分析
    2.1 光控相控阵波束形成技术
        2.1.1 光真时延迟线技术
        2.1.2 光控相控阵波束形成原理
    2.2 光纤延迟链路中的光器件
        2.2.1 光开关技术
        2.2.2 光波分复用技术
        2.2.3 光纤光栅延迟线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光纤延迟线多波束网络结构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光开关控制的多波束延迟网络
    3.2 基于光波分复用器控制的多波束延迟网络
    3.3 基于光开关和光波分复用器复合控制的多波束延迟网络
        3.3.1 基于光开关和光波分复用器延迟网络制作的关键技术
        3.3.2 基于光开关和光波分复用器延迟网络光器件的原理及选择依据
        3.3.3 基于光开关和光波分复用器延迟网络应用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调频光纤光栅多波束网络优化与实现
    4.1 线性调频光纤光栅光学特性分析
    4.2 线性调频光纤光栅延迟网络结构设计
    4.3 线性调频光纤光栅延迟网络建模仿真
        4.3.1 线性调频光纤光栅传输特性建模仿真
        4.3.2 线性调频光纤光栅传输特性优化仿真
        4.3.3 线性调频光纤光栅延迟网络建模仿真
    4.4 线性调频光纤光栅延迟网络建模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微波光子相控阵T/R组件模块
    5.1 光控相控阵T/R组件介绍
    5.2 X波段T/R组件设计与试验
        5.2.1 X波段T/R系统结构与技术指标
        5.2.2 X波段T/R系统电路结构
        5.2.3 X波段T/R系统调试与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高速城域光网络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及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城域光网络的研究现状
        1.2.2 光纤信道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3 前向纠错编码技术研究现状
        1.2.4 编码与调制结合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光传送网技术的高速城域光网络研究
    2.1 高速城域光网络体系架构
    2.2 高速城域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2.3 城域光网络架构方案
        2.3.1 单波长速率2.5Gbps城域环网方案
        2.3.2 单波长速率10Gbps城域环网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高速城域网的光纤信道建模研究
    3.1 光纤信道的传输特性
        3.1.1 光纤信道的工程描述
        3.1.2 影响光纤信道的因素
        3.1.3 简化的光纤信道的矢量描述形式
        3.1.4 光脉冲传输方程的数值解
    3.2 光纤信道仿真
        3.2.1 具有色散补偿的10Gbps速率OOK信号百公里传输系统仿真
        3.2.2 具有色散补偿的10Gbps速率NRZ-OOK信号WDM传输系统仿真
        3.2.3 无色散补偿的10Gbps速率DQPSK传输系统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研究
    4.1 前向纠错编码和速率自适应技术
        4.1.1 前向纠错编码技术的性能指标
        4.1.2 速率自适应技术
    4.2 基于可变译码迭代次数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
        4.2.1 可变速率帧结构的编码方案
        4.2.2 可变迭代次数译码方案
        4.2.3 性能分析
    4.3 基于非二进制码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
        4.3.1 基于非二进制奇偶校验矩阵的编码方案
        4.3.2 基于改进快速傅里叶变换-和积算法译码方案
        4.3.3 性能分析
    4.4 基于分层编码的速率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
        4.4.1 基于分层编码的速率自适应编码方案
        4.4.2 基于软信息传递的多阶译码方案
        4.4.3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极化码的前向纠错编码及调制方案研究
    5.1 基于极化码的编码调制方案
        5.1.1 极化码基本概念
        5.1.2 极化码编码调制技术研究
    5.2 基于多通道的Polar-BICM调制方案的设计
        5.2.1 多通道的基于BICM的极化码编码方案
        5.2.2 基于序列连续消除算法的译码方案
        5.2.3 性能分析
    5.3 基于连续二进制划分的Polar-MLCM调制方案的设计
        5.3.1 基于连续的二进制划分的极化码-MLCM编码方案
        5.3.2 基于分组划分标记的连续消除译码方案
        5.3.3 性能分析
    5.4 基于极化码的Polar-TCM调制方案的设计
        5.4.1 基于TCM的极化码编码方案
        5.4.2 基于软判决维特比译码的连续消除译码方案
        5.4.3 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基于堆叠技术的网管系统及其在高达400G光传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100G及堆叠网管系统的应用场景与技术方案分析
    2.1 100G系统及堆叠网管系统介绍
        2.1.1 100G传输系统应用场景及整体设计
        2.1.2 堆叠网管系统应用场景及总体介绍
    2.2 堆叠网管系统的相关关键技术分析
        2.2.1 超100G技术介绍
        2.2.2 网元管理技术介绍
        2.2.3 堆叠虚拟化技术介绍
    2.3 堆叠网管系统硬件背景及主要模块
        2.3.1 MPC8250 CPU模块介绍
        2.3.2 CFP光收发器模块介绍
        2.3.3 OTN成帧模块与FPGA模块介绍
    2.4 堆叠网管系统软件背景
        2.4.1 系统软件整体架构概述
        2.4.2 嵌入式系统VxWorks介绍
        2.4.3 系统开发环境及流程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堆叠网管系统总体设计及驱动模块的设计
    3.1 堆叠网管系统总体设计
        3.1.1 网络管理口堆叠
        3.1.2 光波长堆叠
    3.2 目标机堆叠口驱动设计
        3.2.1 快速通信控制器接口功能概述
        3.2.2 底层BSP部分设计
        3.2.3 FCC驱动的详细设计
    3.3 堆叠子卡STK模块
        3.3.1 堆叠子卡的硬件接口设计
        3.3.2 堆叠子卡接口软件设计
    3.4 SMC插槽口的硬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堆叠网管系统协议及中上层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通信协议分析与数据格式的设计
        4.1.1 心跳协议的设计
        4.1.2 HDLC协议的设计
    4.2 心跳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HeartBeat模块需求及整体介绍
        4.2.2 HeartBeat模块的结构设计
        4.2.3 板间通信的功能设计与消息处理
    4.3 主从设备管理及同步设计
        4.3.1 堆叠初始化流程
        4.3.2 设备管理状态设计
        4.3.3 Shelf管理模块主从管理设计
        4.3.4 模块间交互流程
    4.4 DB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1 DB模块需求分析
        4.4.2 主设备的DB模块设计
        4.4.3 从设备的DB模块设计
        4.4.4 DB与其它模块的交互
        4.4.5 DB模块的初始化设计
    4.5 其它上层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HWM模块的设计
        4.5.2 CLI模块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100G系统及堆叠网管系统的验证与测试
    5.1 堆叠系统环境搭建
    5.2 100G系统性能指标测试
        5.2.1 LH接收灵敏度测试
        5.2.2 线路色散代价测试
        5.2.3 100G系统时延测试
    5.3 系统流量及传输测试
        5.3.1 流量无误码传输测试
        5.3.2 80km长距离传输测试
    5.4 系统启动及堆叠口测试
    5.5 400G堆叠系统管理功能测试
        5.5.1 启动连接测试
        5.5.2 监控测试
        5.5.3 配置测试
        5.5.4 同步及debug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7)论OTN系统技术在通信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OTN技术概述
    2.1 OTN系统技术原理
    2.2 OTN光传输网络技术的特点
    2.3 OTN技术的优势
        2.3.1 多类型客户信号封装及其透明传输
        2.3.2 能够实现大颗粒的带宽复用、交叉和配置
        2.3.3 强大的开销和维护管理能力
        2.3.4 增强了组网和保护能力
3 OTN技术在电力通信传输网中的应用
    3.1 OTN技术测试
    3.2 组网与规划
4 结束语

(8)弹性光网络中的信号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弹性光网络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1.1 传统WDM光网络
        1.1.2 固定通道间隔带来的问题
        1.1.3 弹性光网络的出现
    1.2 弹性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1.2.1 弹性光网络体系架构
        1.2.2 物理层关键技术
        1.2.3 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1.3 弹性光网络中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需求和研究现状
        1.3.1 弹性光交换中光信号处理的发展需求
        1.3.2 弹性光传输中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需求
        1.3.3 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弹性光交换节点结构
    2.1 弹性光交换节点结构及其核心部件
        2.1.1 基于WSS的ROADM结构
        2.1.2 WSS的技术实现
        2.1.3 基于LCoS的TB-WSS
    2.2 具有光信号处理功能的ROADM结构
        2.2.1 典型的弹性ROADM结构
        2.2.2 具有光信号处理功能的弹性ROADM结构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弹性光交换中的高阶调制光信号处理
    3.1 适用于弹性光交换的波长变换方案
        3.1.1 弹性光交换中波长变换的意义
        3.1.2 具有波长变换能力的无色无向无冲突ROADM结构
        3.1.3 实验设置
        3.1.4 实验结果
    3.2 适用于弹性光交换的光域WDM组播方案
        3.2.1 弹性光交换中光域WDM组播的意义
        3.2.2 基于SOA中FWM效应的一系列WDM组播方案
        3.2.3 实验设置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功能多路并行光信号处理
    4.1 双路DQPSK到DPSK的光域调制格式转换和波长变换方案
        4.1.1 光域调制格式转换对弹性光网络的意义
        4.1.2 双路DQPSK到DPSK的调制格式转换兼波长变换原理
        4.1.3 基于LCoS技术的多功能弹性光交换单元
        4.1.4 实验设置和结果分析
    4.2 三路DPSK信号的光域逻辑门和WDM组播方案
        4.2.1 基于QD-SOA的光域逻辑门对弹性光网络的意义
        4.2.2 三路DPSK信号光域XOR门和WDM组播的工作原理
        4.2.3 实验设置和结果分析
    4.3 基于FBG光域均衡器的全光再生技术
        4.3.1 WDM-PON中基于RSOA的无色ONU方案
        4.3.2 FBG光域均衡工作原理
        4.3.3 实验设置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弹性光传输中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信号处理
    5.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判决器
        5.1.1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
        5.1.2 仿真系统
        5.1.3 SVM对M-PSK信号做判决处理的结果分析
        5.1.4 SVM对16QAM信号做判决处理的结果分析
    5.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信号再生算法
        5.2.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5.2.2 基于BP-ANN的16QAM信号检测方案
        5.2.3 仿真系统
        5.2.4 结果分析
    5.3 基于k近邻的系统损伤补偿算法
        5.3.1 k近邻算法的基本原理
        5.3.2 基于KNN的16QAM信号检测方案
        5.3.3 仿真系统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缩略语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9)基于多维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传输系统仿真及光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多维光分插复用器发展
        1.2.1 多维光分插复用器发展历程
        1.2.2 多维光分插复用器发展方向
    1.3 本章小节及论文结构
2 光传输系统基本理论
    2.1 光纤传输基础
        2.1.1 OSNR
        2.1.2 光纤损耗
        2.1.3 光纤色散
        2.1.4 非线性效应
        2.1.5 入纤功率
        2.1.6 CDC
        2.1.7 WDM技术
    2.2 WDM系统中的关键器件
        2.2.1 发射端的要求
        2.2.2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2.2.3 波分复用器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VPI光学仿真软件对ROADM的平台搭建
    3.1 VPI Transmi ssion Maker光学仿真软件简介
    3.2 ROADM现有技术方案
        3.2.1 基于WB的实现方案
        3.2.2 基于PLC实现方案
        3.2.3 基于波长选择开关的实现方案
    3.3 四维ROADM平台组建及性能测试
        3.3.1 分光器设计
        3.3.2 WSS设计
        3.3.3 ROADM的系统集成
        3.3.4 系统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100G高速光传输发射端的仿真设计
    4.1 码型调制方案
        4.1.1 基于DQPSK的反向复用方案
        4.1.2 PDM-QAM码型调制方案
        4.1.3 PDM-QPSK调制方案
    4.2 基于PDM-QPSK的波分复用发射端系统
        4.2.1 PDM-QPSK平台组建
        4.2.2 波分复用发射端系统的模块组建
        4.2.3 发射端系统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ROADM在100G光传输系统中的性能研究
    5.1 100G光传输干线的仿真平台搭建
        5.1.1 WDM光传输系统的设计
        5.1.2 wDM光传输系统的性能测试
    5.2 基于ROADM的光传输系统组建与性能测试
        5.2.1 基于ROADM光传输系统仿真平台组建
        5.2.2 基于ROADM的光传输干线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研究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OTN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电力通信发展及现状
3 OTN技术概述
    3.1 OTN技术的概念
    3.2 OTN技术的优势
4 OTN技术在电力通信传输网中的应用
    4.1 OTN技术测试
    4.2 组网与规划
5 结束语

四、ITU-TG.709光传输网络光信道分析仪(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叶新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100G OTN技术在本地传输网中的应用[D]. 朱恒卓. 山东大学, 2021(12)
  • [3]基于人工智能的多路高速光信号频谱分析技术及应用[D]. 吕宏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微波光子多波束形成关键技术研究[D]. 郭红霞.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5]高速城域光网络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及相关技术研究[D]. 肖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18(09)
  • [6]基于堆叠技术的网管系统及其在高达400G光传输中的应用[D]. 黄鑫.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7]论OTN系统技术在通信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应用[J]. 周淑芬. 通讯世界, 2017(16)
  • [8]弹性光网络中的信号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 王丹石.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9]基于多维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的传输系统仿真及光学性能研究[D]. 王帅.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10]OTN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J]. 李玉芬,何志勇,刘天英. 数字通信世界, 2016(01)

标签:;  ;  ;  ;  ;  

ITU-TG.709 光传输网络光通道分析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