燮珏六经异传,杂语整齐百家——论司马迁学术整合思想

燮珏六经异传,杂语整齐百家——论司马迁学术整合思想

一、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试论司马迁的学术整合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徐国利[1](2021)在《顾颉刚:现代科学观和疑古史观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论》文中提出顾颉刚从现代科学观和疑古史观视域出发,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大量评述。他既批判传统学术的非科学性,又称赞清代学术的科学精神;他指责传统历史观的非科学性和非民主性,声称传统的治史观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他探讨了先秦经史关系及其史学影响,分析了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古史辨伪得失,对清代史学和史家的成就与不足作了详尽评述。顾颉刚的贡献在于促进了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化,但是其工具理性的取向是唯科学主义的。传统对历史解释的决定作用使顾颉刚的评断具有两歧性特征,并最终使他转向认同传统史学及其价值观。

汪高鑫,程源源[2](2020)在《“成一家之言”: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文中认为"成一家之言"语出《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为司马迁撰述《史记》的旨趣。"成一家之言"的提出,不但展现了司马迁历史研究立志成家的学术抱负,而且蕴含了史学的创新思维。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创新思维,对传统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千百年来,古代史家在史学理论与实践过程中重视"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由此推进了传统史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学术界关于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思想多有研究①,但是对"成一家之言"所蕴含的司马迁史学和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则少有论及。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出系统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郑文琦[3](2019)在《《史记》论载先秦诸子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和和中国史学史上,先秦诸子及其思想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学术史上,先秦诸子为了宣言自己的思想主张,着书立说,创立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众多的学术流派,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思想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为其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史学史上,先秦诸子在先秦史官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天人观、古今观、天下观等历史观念,重视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编撰,重视史学的社会作用和“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等史学传统,从这一意义上讲,先秦诸子和先秦史官一道开创了中国传统史学。正是由于先秦诸子在学术以及史学上的重要作用,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着史目标的司马迁在其史学巨着《史记》中为先秦诸子作传,全面而系统的记载和评论了先秦诸子的生平事迹及思想学说。通过对《史记》所论载先秦诸子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以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等为代表的“先秦诸子”进行记载与评价,是借助记载和评论先秦诸子及其思想主张,对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归纳与整合,实现了其“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着史宗旨。总体来看,司马迁客观的记载和评价了先秦诸子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思想,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与遗憾,如对法家诸子评价较为苛刻,对墨子记载过于简略等,但瑕不掩瑜。正是因为有了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先秦诸子的故事和思想才被后人所了解和熟知,而他们的历史观念与史学思想也随着司马迁《史记》的传承与发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史学家,推动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耿战超[4](2017)在《西汉校书活动与文学形态》文中研究说明西汉处于文献经典化的关键时期,秦火之后经籍多需要重新写定,汉代对于旧有典籍进行整理编写,既在文字、文本形态层面对于典籍进行改定、整合,也在经典意义层面进行重新阐释,灌注以符合时代需要的解读。本文选取西汉校书活动为切入点,重点关注西汉文献工作中的制度性安排,并由此探讨在国家制度建构与思想整合的时代背景下,西汉学术体系以及文学形态两者的形成路径与显着特征。第一章就西汉文献工作史实着笔,讨论西汉收书、藏书情形,以及处所、职官等问题。自汉兴以来,文献蒐集工作不绝如缕,并在继承先秦文献工作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汉代成熟的收藏管理制度。特别是在藏书处所及典守职官等方面,西汉藏书有着内、外两分的鲜明倾向。尤为使人注意的是,内书地位逐渐上升,其职掌情况也随着汉代制度变化而变化,大体上是依附于汉代内朝权力构建而变动,文献工作成为汉代官方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二章在史实讨论的基础上,重点考察西汉所收书籍为何种、书籍如何分类、各类文献地位孰轻孰重等问题,并就此论及西汉不同阶段重视不同性质的文献,深层次原因在于学术风气的转移。藏书的“内、外”两分格局,也恰可用来分析汉代中央官学的基本格局,以及由此导致了对于文献的分类处理。“六艺”类典籍作为先王成法,成为各类思潮争竞时的话语资源,在汉代确立了“经典”的至上地位。随着汉代学术主流形态几番更易,“内学”的名头也进行了几番更迭,文中以谶纬“内学”为典型,分析了特定知识观念、文献典籍在此学术框架中的变动。最终刘氏父子通过校书建构了西汉文献谱系,重构了先秦的知识系统,确立了各类文献的地位,而其最终目的还是追求建立汉王朝“以内统外”“内外相应”的新王官学。第三章论在周制雅文化规范失序的背景下,随着秦汉国家制度建构的不断完善,汉字书写系统的趋稳态势与经典的文本化是如何相向而行的。正音、正字工作是大一统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文字”在短暂的秦朝或可视为政策问题,但在汉朝就已经成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文化问题。随着隶书规范化的不断提升,其最终与篆书同成为汉代的通行文字;正是在以校书为主要内容的文献工作中,逐渐建构起了一套稳定的汉字书写系统,而稳定的文字书写系统也为经典文本的定型提供了保证。当然,此期经典的传授仍处于口说与文本并行的阶段,师法、家法、今古文字等因素,都对经典文本化在汉代的生成过程产生着一定影响。第四章论汉代以六艺经典整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献工作,对于汉代文学形态发展的影响。重点关注在知识传播形态由口传到文本的转变过程中,文学创作如何在体式、生产形态、“宗经”观念等多层面开进,最终形成西汉文学宗经尊体的强烈意识。经典文本是汉代文献体系中的最重要者,是王朝推行“正字”进行文化建设的标准本,是文本书写的典范,故而汉代创作以经书文本为宗,为摹拟对象,为文体生成之渊薮,也就是自然之理。同时,汉代文献整理工作中篇章命题、作者命名等经验,校书人员书写、创作才能之培养锻炼,也都是汉代文学发展的莫大助力。论文重点考察了西汉文献工作中的“内、外”两分格局,分析了其内在的制度与权力结构因素,并将之扩展到对西汉文献分类、知识观念整合、学术体系建构等层面的观照,指出西汉新王官学体系是以“以内统外”“内外相应”为旨归的。同时,对于汉代文学形态展开以及相关观念的考察,将之放到知识传播形态变化、典制仪式消解与重构的文化背景中,并将其与西汉校书工作相结合,可知汉代文学形态的内涵完全是在汉兴以来文献及学术工作的进展中充实起来的。

叶晓庆[5](2017)在《《春秋》“大一统”学术源流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一统”思想是在西周礼乐文明土壤孕育下产生的。西周的学术样态为王官之学,学术为官府所控,为“大一统”政权服务,学术与现实政治关联密切。西周末期以降,礼乐渐坏,官学下移,诸子学术逐渐兴起。诸子学术渊源于西周礼乐文化,学术指向于现实政治,建构“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是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秦汉实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政治的高度统一需要学术思想的“大一统”,故而法、道、儒依次走入意识形态化的语境,直至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确立。在西周至西汉学术的发展历程之中,“大一统”思想是整个学术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但“大一统”这一概念,直至《春秋公羊传》才被正式提出来,它有一个萌芽、产生与发展的漫长过程。因此,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学术源流问题。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选题价值,概述了相关研究的学术简史。第一章为“西周礼乐文明与‘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本章从“天命观”与“制礼作乐”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了西周礼乐文明的建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王官之学”是西周礼乐文化的话语形态,它所传达出的学术服务于政治的社会理念,直接促进了周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第二章为“春秋礼崩乐坏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本章侧重于探讨孔子的“大一统”思想,文章指出,面对着“礼崩乐坏”的客观情势,孔子以承续周代的“大一统”礼乐秩序为己任。故而,其“仁学体系的建构”、“修订《春秋》”、“兴办私学”等学术行为都有着强烈的“大一统”诉求,并对七十子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三章为“诸子百家对‘大一统’思想的接受与阐发”。本章集中探讨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战国诸子对“大一统”思想的接受与阐发。文章指出,诸子学说虽看似争鸣各异,但实质上却有着共同的学术来源与学术指归。他们承接“古之道术”,从传统“六经”之中汲取营养,构建了自家学说体系,并希冀以此来统一社会的学术思想,从而为“大一统”社会秩序的构建提供学术理论支撑。第四章为“《春秋》三传对《春秋》‘大一统’思想的阐释”。本章集中探讨了《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对《春秋》“大一统”思想的阐释问题。文章指出,《春秋》“微言大义”的核心就是要维护“大一统”的社会秩序,作为解经之传,《春秋》三传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时的角度与方式虽然有所不同的,但对于《春秋》的“大一统”思想却都有着明确的揭示和阐释。第五章为“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的最终确立”。本章从秦与汉初的政治背景入手,探讨了“大一统”思想最终确立的问题。文章指出,与秦汉“大一统”的社会政治格局相适应,秦汉学术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一种统一的发展态势。经过西汉诸子、董仲舒、司马迁等人的努力,“儒术”最终上升成为了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成为“大一统”思想的学术指归。结论部分在综述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从本质上来说,传统中国学术的根底与归宿都不外经世致用,“大一统”思想的阐发与实践几乎是一切学术的期许,从西周到西汉,从周公到诸子百家,再到董仲舒、司马迁,“大一统”思想是整个学术发展的主题与主线。

汪高鑫[6](2012)在《司马迁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不一致论》文中认为司马迁和董仲舒都是汉代"大一统"思想的主要构建者,却在关于"大一统"思想的阐发形式、思想大一统的统一路径以及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内涵上,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董仲舒关于"大一统"思想的阐发形式是形而上之义理,体现了经学家的特色;司马迁关于"大一统"思想的阐发形式则是形而下之史实,乃为史学家的本色。董仲舒思想大一统的统一路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思想大一统的统一路径则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董仲舒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内涵是依据从变从义的原则分辨夷夏,以达到以夏化夷的目的,并从王者一统的角度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思想;司马迁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内涵则是直接从血缘上肯定华夷为同宗同祖的兄弟,故而"不斤斤于夷夏之别",并视华夷各族为中国历史的共同创造者。

任刚[7](2012)在《司马迁“整齐百家杂语”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司马迁"整齐百家杂语"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学界已有不少论着。本文从《史记》取材和《史记》"见之於行事"的角度,做一些粗浅的探讨,求教於方家。一、"整齐百家杂语"释义首先考察"整齐"的含义。《史记》中多次用到"整齐"一词。《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乐书》:"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孙子吴起列传》:"於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

杨敏[8](2011)在《司马迁经学教育思想探析》文中认为司马迁着史以六经为原则,其史学思想及价值评判、道德评判标准均受其经学教育思想制约。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过程中,司马迁考察历史和现实、研究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都以经学教育为本位。司马迁围绕着这一思想,形成了自己自成一家的史学思想、道德观和历史观,满足了新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现实需求。

吴宗杰,余华[9](2011)在《《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司马迁《史记》叙事范式探讨,意在为困扰西方人类学家的一系列问题提供重要启迪,具体包括:以文本而非客观事实为对象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认识论方式、"述而不作"通过裁剪与实录呈现文化原生态、以"行事深切着明"为特点的超概念深度描述,以及"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多声部情节植入。这一本土叙述范式是反观西方民族志表述的一面镜子,也是人类学研究为保持中国文化原生态不被错误表征和歪曲解释的重要前提。在经过一系列对西方话语的批判和人类学本土化的讨论后,本文意在开始构建基于几千年传统的中国本土人类学叙事范式。

李丹[10](2007)在《司马迁经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司马迁着史以六经为原则,其史学思想及价值评判、道德评判标准均受其经学思想制约。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过程中,司马迁考察历史和现实、研究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都以经学为本位。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司马迁经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其一,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背景。从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历程入手,揭示入汉以来至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官方学术的历程。汉初,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统治阶层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奉行黄老思想,在这一统治思想下,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儒学得以复兴。随着汉代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的重心越来越倾向儒学,文帝、景帝时期设立了经学博士,儒学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逐步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汉武帝即位后,设置五经博士,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卓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经学为代表的儒学成为西汉的官方学术。可以说,司马迁的经学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其二,司马迁的家学,即史官之学与经学的关系。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其家学是史官之学,而史官必须以研读典籍为己任,有自觉学习六经的文化责任。换言之,以继《春秋》为己任,确立以六经为修撰历史的标尺,为司马迁经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论述司马迁史学思想与经学的关系。其一,司马迁着史以六经为价值评判标准,建立了自己的史学思想体系。换言之,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学思想的提出是以六经的价值取向为逻辑起点的。其二,司马迁站在大一统、宣汉的立场上对西汉王朝表达了真挚的热爱之情,这一情感的表达是受其经学思想制约的。第三部分,论述司马迁以六经为价值评判标准。其一,司马迁给《史记》提出了三个文化追求目标:“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价值评判标准在表达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地讲,就是以《易》“变”思想考察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总结治乱兴衰之理,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以《春秋》为师法的对象,将《史记》的价值取向定位于《春秋》;以《诗》、《书》、《礼》、《乐》阐明政治、道德、伦理、社会变化观。其二,司马迁的经学思想突出了“明王道”的思想。司马迁的“明王道”思想与其天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司马迁承认天是一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认为天与人事是相对应的,人事才是天变的根本,将其天人思想、通变思想、大一统思想落实到“明王道”方面。

二、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试论司马迁的学术整合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试论司马迁的学术整合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顾颉刚:现代科学观和疑古史观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两歧性评判
二、对传统历史观念的批判
三、传统治史观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
    第一,古人治史没有全体和系统的观念。
    第二,传统目录学分类不合理,看不到书籍分类的学术史意义。
    第三,古人不重视文史工具书的编纂与功用。
四、先秦经史关系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五、《史记》的史学地位与司马迁古史辨伪的得失
六、清代史学和史家的成就
    第一,经籍考证。
    第二,正史表志补阙。
    第三,文献辑佚。
    第四,历史地理研究。
    第五,学术史编纂。
    第六,金文研究。
    第七,元史史料整理与元史改作。
七、中国传统史学论的理论特征与方法得失

(3)《史记》论载先秦诸子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文章结构
第一章 《史记》对先秦诸子的记载
    第一节 《史记》为先秦诸子立传
        一、为儒家诸子立传
        二、为道家诸子立传
        三、为法家诸子立传
        四、为兵家和纵横家诸子立传
        五、为墨家、名家和阴阳家诸子立传
    第二节 《史记》为先秦诸子立传的原因
        一、历史条件与时代要求
        二、家学渊源和着史理想
    第三节 《史记》为先秦诸子立传的标准与特点
        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立传标准
        二、《史记》记载先秦诸子的体例特点
        三、《史记》记载先秦诸子的写作特点
第二章 《史记》论载先秦诸子的得失
    第一节 《史记》对先秦诸子的客观评价
        一、赞颂孔、孟等儒家先贤的人格品质与学术成就
        二、对老庄等道家人物淡漠名利、放任自然表示理解
        三、对法家人物的肯定与批评
        四、肯定兵家和纵横家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 对司马迁论载先秦诸子得失的历史认识
第三章 先秦诸子对《史记》及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第一节 先秦诸子与传统史学的创立
        一、先秦史官与先秦诸子
        二、先秦诸子与传统史学的开创
    第二节 先秦诸子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影响
        一、先秦诸子着述是司马迁撰史的重要取材来源
        二、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提供了方法借鉴
        三、为司马迁作《史记》提供了思想理论和学术指导
    第三节 先秦诸子透过《史记》影响中国传统史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西汉校书活动与文学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汉收书、藏书史实考论
    第一节 西汉收书史实考论
        一、论汉初之“大收篇籍”
        二、“除挟书之律”与“广开献书之路”
        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
    第二节 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的制度初定
        一、“汉兴”以来文献工作的时间断限
        二、“汉兴”以来藏书的分类职掌
        三、“策”——武帝所建藏书部次之簿
    第三节 西汉藏书的内、外两分
        一、宫廷禁中之“秘书”
        二、西汉“内书”职掌
        三、西汉“外书”职掌
第二章 西汉文献格局与新王官学术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内、外两分:“内书”与西汉核心文献的整合
        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文献序列
        二、褚少孙“外家传语”说考辨
        三、刘氏父子校书工作与西汉文献的构成
    第二节 内、外互动:“内学”与汉代学术格局的形成
        一、“内学”概念认识与文献分类
        二、内学与外学的互动
        三、谶纬“内学”的典型意义
    第三节 内、外相应:刘氏父子校书与“新王官学”的建构
        一、《七略》归于治道的价值追求
        二、影响新王官学建构的时代动因
        三、刘氏父子校书与新王官学术体系的定型
第三章 从口说到书写:经典文本化在汉代的生成
    第一节 汉代文字演化与书写系统的形成
        一、雅言系统的解体
        二、秦汉之际文字书写系统的整合
        三、“写书之官”与西汉文字书写系统的趋稳
    第二节 传授形态改变与经典文本化
        一、从“游于艺”到“六艺之文”
        二、章句经说与师法家法的诠释脉络
        三、今学、古学之升降
    第三节 先师口说与文本异读
        一、《诗经·大雅·皇矣》异读
        二、《毛诗》《关雎》经解
第四章 文本形制与汉代文学形态的展开
    第一节 口传形态与文学体式的形成
        一、空间认知与口传文学体式的内在结构
        二、叙述时间与口传文学体式的叙事形态
        三、诗乐舞一体与口传文学体式的表述方式
    第二节 典制仪式与文学的生产形态
        一、从辞“器”分离看铭文的独立
        二、歌诗的制作和使用与诗歌的生成机制
        三、赋的礼仪功能与文化职能的融通
    第三节 文本经典化与汉代文学“宗经”观的多维性
        一、文本的经典化与汉代文学“宗经”观的萌生
        二、汉代文学创作与经典的互文性
        三、着述意识与“作者”主体意识的自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5)《春秋》“大一统”学术源流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西周礼乐文明与“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敬德保民与西周“大一统”的天命根基
        一、天命素定:殷商统治的神权主义色彩
        二、以德配天:周初政权合法性的理论依据
        三、敬德保民:社会“大一统”秩序的天命观照
    第二节 制礼作乐与西周“大一统”的秩序建构
        一、周人对礼乐传统的改造
        二、西周“大一统”的礼乐根基
        三、礼乐文明与西周的尚“文”之风
    第三节 王官之学与西周“大一统”的学术指归
        一、西周“学术官守”的教育体制
        二、西周史官的文献职能及其对学术的掌控
        三、西周王官“以诗为谏”的政治教化传统
第二章 春秋礼崩乐坏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
    第一节 孔子与西周“大一统”礼乐文明
        一、春秋“礼崩乐坏”与孔子的“从周”情结
        二、“仪、礼分化”与孔子的援仁入礼
        三、孔子对“大一统”政治伦理秩序的建构
    第二节 孔子与《春秋》的“微言大义”
        一、孔子与《春秋》的关系
        二、《春秋》与先秦的“史官书法”
        三、《春秋》的“微言大义”
    第三节 孔子私学教育的“大一统”诉求
        一、“官学失守”与春秋私学的兴起
        二、孔子私学教育的政治诉求
        三、“七十子”对孔子“大一统”思想的承继
第三章 诸子百家对“大一统”思想的接受与阐发
    第一节 诸子百家“大一统”思想的学术来源与指归
        一、诸子百家“大一统”思想的学术来源
        二、诸子百家“大一统”思想的学术指归
    第二节 孟子与《春秋》“大一统”思想
        一、孟子对《春秋》的阐释及其“大一统”思想
        二、孟子的伦理观与社会“大一统”秩序的建构
        三、孟子的仁政观与社会“大一统”秩序的建构
    第三节 荀子与《春秋》“大一统”思想
        一、荀子与《春秋》的传承及其“大一统”思想
        二、荀子的群分观与社会“大一统”秩序的建构
        三、荀子的学术批评及其“大一统”的学术思想
第四章《春秋》三传对《春秋》“大一统”思想的阐释
    第一节 《左传》对《春秋》“大一统”思想的阐释
        一、《左传》重“名”与《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二、《左传》重“德”与《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三、《左传》重“礼”与《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第二节《公羊传》对《春秋》“大一统”思想的阐释
        一、《公羊传》“尊尊之道”与《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二、《公羊传》“亲亲之道”与《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三、《公羊传》对违背“大一统”礼乐秩序的乱象的批判
    第三节《谷梁传》对《春秋》“大一统”思想的阐释
        一、《谷梁传》“尊尊之道”与《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二、《谷梁传》“亲亲之道”与《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三、《谷梁传》“夷夏之辨”与《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的最终确立
    第一节 汉初政治环境与思想的“大一统”趋势
        一、秦朝“大一统”举措及其历史教训
        二、黄老思想与汉初的“大一统”局面
        三、西汉诸子复兴儒学以统一思想的努力
    第二节 董仲舒与儒术的“大一统”
        一、董仲舒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确立
        二、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思想的阐释与发展
    第三节 司马迁与《春秋》“大一统”思想
        一、《史记》对《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学术传承
        二、学术视域下《史记》的“大一统”思想
        三、司马迁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大一统”批评与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司马迁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不一致论(论文提纲范文)

二思想大一统的统一路径不一致
    (一)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大一统主张
    (二) 司马迁的“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的思想大一统主张
三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内涵不一致
    (一) 董仲舒的以夏化夷的民族大一统思想
    (二) 司马迁的华夷同源共祖的民族大一统思想

(8)司马迁经学教育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司马迁经学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1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背景
    1.2 司马迁的家学, 即史官之学与经学的关系
2 司马迁经学教育思想和史学思想与的关系
    2.1 司马迁着史以六经为价值评判标准, 建立了自己的史学思想体系
    2.2 司马迁站在大一统、宣汉的立场上对西汉王朝表达了真挚的热爱之情, 这一情感的表达是受其经学教育思想制约的
3 司马迁经学教育思想对其道德观、历史观的影响

(9)《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作为语言碎片起源的本真性
二、 “行事深切着明”的多声部杂语
三、文化碎片的连接:
四、结果与讨论

(10)司马迁经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司马迁经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1.1 司马迁经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1.1 汉初社会的发展状况
        1.1.2 汉初思想家对儒学的推动
    1.2 史官之学与经学
        1.2.1 司马迁的史官之学
        1.2.2 司马迁史官职责与《史记》的撰述
第二章 司马迁史学思想与经学之关系
    2.1 司马迁以六经为史学原则
        2.1.1 司马迁以六经为着述宗旨
        2.1.2 司马迁以六经为准实现“成一家之言”
    2.2 司马迁“宣汉”以经学为尺度
        2.2.1 司马迁自觉宣扬汉德
        2.2.2 司马迁宣汉还有着史家的忧患意识
第三章 司马迁以六经为价值评判标准
    3.1 司马迁着史以六经为最高思想原则
        3.1.1 司马迁以六经为着史目标
        3.1.2 司马迁以六经为评判标准
    3.2 司马迁的经学思想以明王道为核心
        3.2.1 司马迁以《春秋》为师法对象
        3.2.2 司马迁将《史记》的价值取向定位于《春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试论司马迁的学术整合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顾颉刚:现代科学观和疑古史观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论[J]. 徐国利.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成一家之言”: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J]. 汪高鑫,程源源. 人文, 2020(02)
  • [3]《史记》论载先秦诸子之研究[D]. 郑文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4]西汉校书活动与文学形态[D]. 耿战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 [5]《春秋》“大一统”学术源流考论[D]. 叶晓庆. 黑龙江大学, 2017(03)
  • [6]司马迁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不一致论[J]. 汪高鑫.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12(00)
  • [7]司马迁“整齐百家杂语”说[J]. 任刚. 诸子学刊, 2012(01)
  • [8]司马迁经学教育思想探析[J]. 杨敏. 价值工程, 2011(33)
  • [9]《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J]. 吴宗杰,余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 [10]司马迁经学思想研究[D]. 李丹. 延边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燮珏六经异传,杂语整齐百家——论司马迁学术整合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