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房地产市场平实稳当(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奎[1](2019)在《基层法官审判风险规避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现代政治哲学、经济学的观点,每一个人都是理性人和经济人,趋利避害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之本性。这种理论是否适用于法官司法的过程?在司法过程中法官会不会因为案件存在审判风险而采取规避风险的审判行为?这种行为会给司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规制这种行为?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在司法权界限较为混乱的中国语境。实践中,法官会遭遇来自各个方面的审判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来自社会的风险、来自国家权力体制的风险和来自司法系统的风险。风险的现实表现形式有:当事人对法官及其家属的打击报复、纠缠威胁;法官因特定司法行为而招致的国家权力体制和社会的恶性反馈;法官因审理个案而遭遇的国家权力体制的报复;司法系统对法官的规制训诫等等。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理性主义者,在面对形式各异、后果严重的审判风险时,法官不会束手待毙。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会采取各种规避审判风险的策略。其可以依靠合议庭、审判委员会、法院院庭领导、上级法院、党委政法委等组织来规避和分散审判风险,也可以依靠裁判文书、特定司法制度和自身的严谨等司法技术来规避审判风险,甚至还可以以违法裁判等投机主义的方式来规避审判风险。以个体理性自利的视角来看,在面对关涉自身利益的策略选择时,法官的行为应当遵循经济学逻辑。通过对法官规避审判风险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如果在风险较大的案件审理中法官不采取风险规避策略则其成本远远大于应当获得的收益。基于中国现时的司法生态,法官采取审判风险规避行为的机会成本极低。以社会成本的理论分析,社会需要对法官规避审判风险的行为予以一定的理解和宽容,否则需付出比较高昂的社会成本。理论上,法官以背后体制的力量对抗审判风险成本最低,收益最大。但是因为司法资源有限,在分配司法资源问题上法官与背后体制之间的博弈导致了法官在更多的时候只能依靠自身的司法技术来化解风险,甚至在有的时候不得不铤而走险,采取投机主义的方法规避审判风险。以经济学的逻辑分析,法官在个案中采取审判风险规避策略的原因在于薄弱的司法职业保障机制和缺失的司法激励机制。法官的审判风险规避行为给实践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首先,其造成了众多司法制度的制度异化,诸如合议制、审判委员会议决制、审级制、司法调解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等被抽空、扭曲、阉割;其次,其严重限缩了司法填补法律漏洞的功能;第三,其严重限制了司法制约行政的功能。反思中国法官何以会在其职业生涯中遭遇如此多形式各异的审判风险,中国法官何以需要如此多的审判风险规避行为,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首先,在目前地方权力的配置层次中,司法权的位置并不凸显。在具体的权力结构设计上,法院审判权要接受党委政法委的领导协调,要受到人大的监督和领导、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以及强势行政机关的干预等。其次,在转型中国,司法不仅要定分止争,还要承担组织社会,推进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在这个过程中,因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而出现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问题、城市化问题以不同形式反馈到司法领域,成为棘手的司法问题,转型社会的社会风险转化为司法风险。第三,在文化心理上,历史中国传统的用以维系社会运行的伦理纲常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土崩瓦解,传统社会无讼的价值取向为民众被唤醒的盲目的“权利”意识所取代。因为欠缺法治传统使诉讼主体在追求诉讼利益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不择手段性的特点。上述问题虽然宏观而巨大,但是,一个时代所有重大而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必然能够在作为社会纠纷官方解决方式和主要解决方式的司法上有所反映。易言之,这些问题都必然与法官的审判风险规避行为存在内在的联系。对法官采取的三种审判风险规避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在中国现时的政治生态下,依靠国家权力体制和依靠自身技术进行审判风险规避的行为均有其存在的政治和社会原因。这种生长于现时政治社会环境之上的行为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不能根除的,除非政治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彻底的改变。但是对其限制和控制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而法官采取的投机主义的规避审判风险的方式则因为违反了司法的根本原则应该被完全杜绝。规制和引导法官规避审判风险行为应从改善司法整体的政治生态,提高司法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加强法官职业保障,建立法官职业激励机制;改良人们的司法认知,优化公众司法需求;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技术的运用等四方面着手。
陈露露[2](2019)在《2014-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语言特点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典型的书面正式语体,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语言运用上具有独特的特点。目前,学界关于政府工作报告语言特点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随着当代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运用到研究中来。论文从词语、句子、辞格三个方面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进行整体考察,并尝试以语体语法理论为指导,对报告的语体性质以及语法表现进行初步探讨。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对政府工作报告与语体语法理论两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同时也明确了文章的研究方法与意义。第二章考察2014-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词语选用特点,对成语、新词新语、缩略语以及模糊词语等四类特殊词语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其使用情况及特点。第三章考察了2014-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句子运用特点,从句型、句式、句类三个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考察分布情况以及表达效果。第四章考察了2014-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修辞使用特点,统计常用辞格的使用情况,主要考察排比、对偶、比喻、反复四种使用频率较高的四类辞格的使用情况及表达效果。第五章以语体语法理论为指导,首先对政府工作报告的书面正式语体性质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其中书面正式语体的语法表现进行考察,分别讨论了词汇中的成语、表联合关系的连词的使用特点以及句法中五种语法形式的书面正式语体语法属性,并对语法形式之所以表达正式的原因进行了考察分析。第六章是结语,对全文各章进行概括总结,最后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刘宜靖[3](2014)在《早期现代中国建筑规则创立初探 ——结合陪都时期重庆城市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的法律法规是理解一个地方发展状况的途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最重要和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它一方面既是地方社会为处理地方现实问题而设置的实践约束与引导;另一方面,这种在国家权力强制下的约束与引导却又往往不会仅限定在地方自身层面上,而是与外界的发展状况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早期现代城市的空间发展和建筑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因而建筑制度的外在约束力对建筑控制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建筑规则是法律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所规定的建筑物高度、建筑物周围的开敞空地、建筑物的开窗面积、防火墙的高度与间距等,像隐形的力量一样,主要作用在建筑施工和建筑设计上,从而控制城市形态。进行早期现代的建筑历史研究,在注重其形式和空间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建筑背后的制度体系和权力运作,从此层面窥探中国早期现代建筑发展的面貌。本文试图归纳和梳理早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引介西方的土地制度、都市计划法和建筑法规体系,以及建筑设计和战时特殊背景下防空方面的知识。找寻国内最早的与建筑相关的规则制度的确立,和随后的全国范围内重要城市的地方规则的制定,对比其内容的异同,推断当时建筑建设方面的重点关注内容。梳理建筑师制度和营造制度的确立及其演变过程,建立的意义和所导致的业内分工结构的变化,民间团体的组成等。作为战时陪都,重庆在整个早期现代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当时在重庆颁布的建筑规则分为国家法和地方法两个层面。本文试图对两个层面的建筑规则进行梳理,阐述重要规则制定的过程和内容,探讨其特点,勾勒该体系的基本面貌,从而进一步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对各个地方规则中与建筑形态最为直接相关的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开窗面积等作横向对比,在理清陪都时期重庆市建筑规则形成与发展的同时,进而理解和研究当时的建筑形态和城市形态。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赞助项目阶段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51178480。
刘毅[4](2013)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科学传播 ——以果壳网为例进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科学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性力量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促进科技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科学最大程度地造福社会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事业。为了让这项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传播活动,尤其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利用网络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网络虚拟社区更是让科学传播事业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本文以泛科技类网络社区果壳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网络虚拟社区中科学传播的发展之道。论文首先从现实语境出发考量了科学素养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资本在当今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目前已成为科学传播事业的重要力量,大众媒介是科学传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科学传播活动也成为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爱好者的摇篮。同时,论文厘清了科学传播理念从PS到PUS再到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的转变过程,指出在Web2.0时代,网络虚拟社区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体验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对于发展科学传播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笔者从文本的建构、互动的实现和品牌的塑造三个方面分析了果壳网在科学传播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策略。果壳网站在科学青年的视角,用感性化的语言让社区成员在浏览文本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多媒体和新媒体等技术的整合让受众接触到一种全新的科学传播文本。果壳网多元化的互动方式激发了社区成员对科学的兴趣,保持了网民对社区的忠诚度,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刺激了科学信息在全社会的传递,创造了一种分享科学知识的轻松氛围。通过整合营销的手段,“果壳”现已成为科学传播领域的一个品牌。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果壳品牌的文本也出现了异化的现象。最后,笔者对果壳网的科学传播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认为其虽然通过三大传播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隐忧:从传播内容来看,编译作品过多、原创信息所占比例偏低使社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危机;从传播方式来看,“趣味科学”的度难以把握,科学传播泛娱乐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从传播效果来看,果壳社区的科普狂欢并没有使全体社区用户的科学素养得到整体提升,不同用户之间的知识鸿沟正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笔者指出,利用网络虚拟社区进行科学传播不仅需要进一步细分科学传播的受众群体,打造一支专业而又富有激情的科学传播团队,还需要妥善地挑选传播内容,引导社区成员的行为,弘扬理性、思辨的科学精神。惟其如此,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科学传播事业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建设中国创新型社会这一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茆晓君[5](2011)在《风雨中的飘摇 ——船民之生存伦理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以“探检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的社会”为宗旨,寻求船民独特的个性来显现其日常、底层、具象等融通暗合之多维度社会影像。船民的历史文化传承反观社会变迁,从解放前船民的生存伦理到解放后单位制下船民的生活状况,再到自由运输的兴起,承接2004年一纸公告,宣告挂桨机船的寿终正寝,致使大量船民上岸讨生活,历史流动中结构变化和文化变迁的彰显在船民的生命历程中刻下烙印。笔者的疑惑和问题意识:船民是否有如斯科特所论农民之“生存伦理”,生存伦理作为生活的动力机制能否解释当下船民全貌。在面向社会转型,船民是否存在从“生存伦理”向“职业伦理”过渡的可能。船民在国家权力、职业分工和自身生存的耦合中会走向何方。“生存伦理”在斯科特眼中就是三个原则,分别为保护-被保护进行互惠;最弱者生存的道德要求;安全第一,共担风险。就是一条相互给予的生路,彼此的关照和帮助,无论是从横向或者纵向宽容和体谅使得贫困者有活着的希望,避免防御行为的出现,这就是社会动员机制的本源所在。涂尔干认为在劳动分工明晰化的社会情境中“职业伦理”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职业伦理越发达,它们的作用越先进,职业群体自身的组织就越稳定、越合理。这对船民之“生存伦理”和“职业伦理”的深度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笔者认为走向整体社会科学的人类学作为民族志实践与文本的研究策略可以交汇政治经济和文化解释两种分析维度,在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意义上,可以将所谓政治、经济、道德、法律、文化(包括宗教)诸领域整合起来,作为整体观新的尝试和延伸,“生存伦理”与其散发出的“智慧”皆贯穿于全部社会生活领域,伦理法则和道德体验在政治权力、经济交换、宗教信仰诸方面均是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船民的研究离不开整体性“生存伦理”和生存性“智慧”的互嵌,生活、经济、政治、信仰、法律纠纷等无不是一个生物体的血与肉,融合为一体不可分离。船民生产经营的第一要务就是“活”,“活”就要求会“生存”,学会“生存”才能有“发展”的可能,重视了“生存”才会处处萌发“智慧”的火花。通过船民自己的声音和表达,从船民民族志里,使四代船民鲜活的面容呈现在我们面前。笔者希图用船民当事人本人的声音来表达对历史和生命的记忆和感受,对我们相对陌生的船民群体产生的政治、文化、经济现象和经历作出他木讷的解释,开拓我们新的视角看待船民,新的思考体悟船民。借助田野,借助民族志书写,凭借人类学的观察,能让社会对船民有新的认识,通过了解他者达到了解自己。第一代船民,摇的是橹、划的是桨、扬的是帆,他们为了糊口和养家不惜身家性命,甘冒枪林弹雨,活的不易。第二代船民,继承了上一代的衣钵,从抗日战争摇到解放战争,见到了新中国的太阳,获得了新生,进入了单位的怀抱。第三代船民看到了体制内的弊端,毅然扛起重新自主的旗帜,用自己的汗水实践自谋生路的理念。第四代船民觉察了船舶的革命,不断地更新自我船运的能力,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在船舶标准化、技术统一化、沟通现代化、航运科学化的变革中,在进步与代价共存下,在协调与失衡同在下,在希望和痛苦并驻下,他们量力而行,做出艰难的抉择。当个体船民逐渐淡出船运市场,分散群体出现的船民形象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具有职业素养的船民职工,他们是一个有机的职业群体,“职业伦理”将船民这个职业群体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船民水运自由进出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而严格准入制度的船舶水运时代正在走向成熟。船民的生存与国家制度之间的扣连,在国家治理和市场体系下,船民交往生活的网络互动,应对经济挑战的行动逻辑,这些都需要通过多面、多点、多种书写方式表达。生存伦理与职业伦理之间混沌的是船民百折千回,前程莫辩的不确定性。通过感知这个群体人们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来加深对该群体的认知和理解,透过“面具”找到真实的他们,从而还原他们的本质,分享他们的故事。
邓大情[6](2010)在《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文中指出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对该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学者们开始尝试从“双城”的角度来进行比较研究,如汉唐的长安与洛阳、两宋的汴京与临安、明代的北京与南京、古代的苏州与扬州等几对“双城”,学术界都已有相关成果。当我们把目光放到近代小说,本文认为,广州与上海这两座城市又构成一对小说中的“双城”。虽然从地理空间来看,广州与上海相隔甚远,而且是分属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但它们的共性也很突出。两座城市都是近代最先开放的港口城市,都是繁华的商业都会,而且在清代它们还先后作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出现,这些都吸引了小说作者对它们加以详细的描绘。所以我们在立足小说文本的前提下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比较,就有了两个基本的目标:求同与求异。前者是分析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找出文本描述中广州与上海有哪些共同点;后者则是分析两个城市的差异性,并进而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文化原因。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讲述近代以前广州、上海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渊源,并回顾古代小说中对广州、上海的文学书写。两个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古代就已经作为重要的港口出现。从城市发展的文化渊源来看,广州是典型岭南文化影响下的城市,上海则相继归属于吴越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影响之下,两种文化体系有一定的联系,但差别同样明显。回顾古代小说中对两个城市的文学书写,都经历了从简单的地域符号到较为详细的文字描述这一过程,城市的一些文化品格在小说中逐渐清晰,这些都奠定了近代小说对它们详细描写的基础。第二章从宏观的视角分析两座城市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抗争。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两个城市市民的生活。人们不仅吸收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且在生活娱乐方式、精神文化等方面也都深受影响。但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两个城市都出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抵制行动。相对于上海比较温和的方式而言,广州则是采用了激烈的武装抵抗方式。第三章论述两个城市的商业活动。两者都是繁华的商业都会,小说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不过比较来说,随着广州在全国经济地位的下降,它更多的是作为岭南地区的一座着名大都市存在,与新兴的香港之间保持了密切的商贸往来。而上海则日渐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它对周边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商业辐射力不断增强。第四章论述两个城市里新兴的市民群体,主要包括商业买办、实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产业工人等几个阶层,他们成长于新的时代环境中,其社会影响力也日渐发挥出来。而小说中大量买办由广州迁往上海,也是两者在全国经济地位变化的一个客观反映。第五章从市井风情的角度探讨两个城市的生活。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以及信仰民俗等各个方面,两个城市都有很多的共同点,这反映出中原文化在向吴越、岭南输送的过程中,许多共性得到了保留。但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两地都保留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第六、七章从赌博、鸦片、娼妓、流氓等四个方面来展示两座城市的负面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两个城市都普遍存在,通过对小说中相同题材内容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个城市既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但由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影响,两个城市中的这些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第八章为总论。以近代小说中对广州、上海的描写为例,从宏观上探讨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小说史意义。
黎文江[7](2001)在《广州房地产市场平实稳当》文中指出 经济和政策环境广州市近三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以13%的年增长率递增,2000年能达到13%以上,在全国经济发达的主要城市里排在前列,思格尔系数去年达到44%。思格尔系数越小越好,按国际通行标准,思格尔系数50%-60%是贫困,44%已达到小康的水平。广州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00分之一,税收占全国的20分之一,每个广州人贡献5800美元。广州市委市政府把房地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也使广州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较典型的是珠江沿岸的整治,使珠江沿岸楼盘的价值得以提升。广州大道南珠江沿岸地段的楼价与天河中心区地王的楼价不差上下,单价都在10000元左右;地铁二号线将在2003年内建成通车,地铁三号线的走向
二、广州房地产市场平实稳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房地产市场平实稳当(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法官审判风险规避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什么是审判风险 |
二、法官为什么要规避审判风险 |
三、为什么主要选择研究基层法官的审判风险规避行为 |
四、为什么研究基层法官的审判风险规避行为 |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
六、本文的体例和技术性规则 |
第一章 经验材料:法官面临的审判风险 |
一、来自社会的风险 |
(一)来自当事人的风险 |
(二)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风险 |
二、来自国家权力体制的风险 |
三、来自司法系统的风险 |
第二章 法官规避审判风险的策略 |
一、依靠国家权力体制规避审判风险 |
二、利用司法技术规避审判风险 |
(一)法官司法技术权力的理论证成 |
(二)法官规避审判风险的原因及理据 |
(三)利用司法技术规避审判风险的方式 |
三、以投机主义的方式规避审判风险 |
四、不能规避的风险 |
第三章 法官审判风险规避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一、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 |
(一)理论模型 |
(二)分析工具 |
二、法官审理风险案件的“成本——收益”分析 |
(一)法官的私人成本分析 |
(二)法官的机会成本分析 |
(三)社会成本分析 |
三、法官风险规避策略的博弈论分析 |
四、问题和症结 |
第四章 法官规避审判风险行为的影响 |
一、造成了严重的制度异化 |
二、严重限缩了司法填补法律漏洞的功能 |
三、严重限制了司法制约行政的功能 |
第五章 法官规避审判风险的深层原因 |
一、地方权力结构之维 |
(一)地方党政的权力结构 |
(二)制约法院司法的具体权力格局 |
二、经济社会结构之维 |
(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
(二)城市化 |
(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与城市化交织下的司法问题 |
三、文化心理之维 |
(一)旧秩序纲常伦理的瓦解 |
(二)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 |
第六章 规制和引导法官规避审判风险行为的建议 |
一、对法官规避审判风险行为的评价 |
(一)评价标准的确立 |
(二)对三类法官规避审判风险行为的评判 |
二、规制和引导法官规避审判风险行为的建议 |
(一)提高司法的地位,改善司法的生态 |
(二)加强法官职业保障,建立法官职业激励机制 |
(三)改良人们的司法认知,优化公众司法需求 |
(四)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技术的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2)2014-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语言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现状 |
1.3.1 政府工作报告研究概述 |
1.3.2 语体语法研究概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1.5 语料来源及说明 |
第2章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词语选用特点 |
2.1 成语的点缀美 |
2.2 新词新语的时代性 |
2.3 缩略语的经济性 |
2.4 模糊词语的灵活性 |
2.4.1 表性状的模糊词语 |
2.4.2 表程度的模糊词语 |
2.4.3 表趋势的模糊词语 |
2.4.4 模糊词语的使用原则 |
2.5 小结 |
第3章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句子运用特点 |
3.1 句型运用情况分析 |
3.1.1 单句的使用 |
3.1.2 复句的使用 |
3.2 句式运用情况分析 |
3.2.1 长短交替,富于变化 |
3.2.2 整散相间,错落有致 |
3.3 句类运用情况分析 |
3.3.1 多用祈使句、陈述句 |
3.3.2 感叹句较少、疑问句未出现 |
3.4 小结 |
第4章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辞格使用特点 |
4.1 排比使气势连贯流畅 |
4.1.1 多用隐性排比 |
4.1.2 与其他辞格综合运用,以兼用反复为主 |
4.2 对偶使形式整齐匀称 |
4.3 比喻使表达生动深刻 |
4.4 反复使内容重点突出 |
4.5 小结 |
第5章 语体语法视角下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语体特征 |
5.1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书面正式语体特征 |
5.2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书面正式语体的语法表现 |
5.2.1 词汇中书面正式语体的语法表现 |
5.2.2 句法中书面正式语体的语法表现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早期现代中国建筑规则创立初探 ——结合陪都时期重庆城市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对象与目的 |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5 研究框架 |
2 早期现代国内对西方都市法规和建筑规则的引介概述 |
2.1 对西方土地制度和都市计划法的引介概述 |
2.1.1 西方土地制度 |
2.1.2 西方都市计划法 |
2.2 对西方建筑规则的引介概述 |
2.2.1 英国的建筑规则 |
2.2.2 德国的建筑规则 |
2.2.3 美国的建筑规则 |
2.2.4 其他国家的建筑规则 |
2.3 对西方建筑技术知识的引介概述 |
2.3.1 建筑技术知识与设计知识 |
2.3.2 西方防空策略 |
2.4 小结:师夷洋技 |
3 国内重要建筑规则的创立与演变初探 |
3.1 初步立法的建立(上海租界) |
3.1.1 解析《土地章程》 |
3.1.2 解析《公共租界房屋建筑章程》 |
3.2 建筑规则在重要城市的建立 |
3.2.1 南京地区建筑规则的制定 |
3.2.2 广州地区相关建筑规则的制定 |
3.2.3 其他地方建筑规则的出台 |
3.3 国家层面建筑规则的建立 |
3.4 解读重要的建筑规则 |
3.4.1 解读《建筑法》 |
3.4.2 解读《建筑技术规则》(1945) |
3.5 小结:建筑规则的普适性与地域性 |
4 建筑师制度和营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
4.1 建筑师制度的确立 |
4.1.1 地方建筑规则中建筑师制度的确立 |
4.1.2 国家建筑规则中建筑师制度的确立 |
4.1.3 解读《建筑师管理规则》 |
4.2 建筑师公会的确立 |
4.3 工程招标制度与新型营造企业的出现 |
4.3.1 新型营造业的发展 |
4.3.2 营造业存在的问题 |
4.4 《管理营造业规则》的制定和实施 |
4.5 小结:“工匠”的转变 |
5 重庆陪都时期地方建筑规则的制定与实施 |
5.1 重庆市市政的设立 |
5.2 重庆颁布的地方建筑规则 |
5.3 《重庆市建筑规则》解读 |
5.3.1 “重庆小上海” |
5.3.2 对比《上海市建筑规则》和《重庆市建筑规则》 |
5.3.3 《重庆市建筑规则》内容解析 |
5.3.4 建筑规则中建筑形态控制要素的变化 |
5.4 重庆地方建筑规则的实施 |
5.4.1 《重庆市建筑规则》的实施 |
5.4.2 开辟火巷 |
5.4.3 防空建筑规则 |
5.5 小结:重庆屋檐下 |
6 社会变迁与建筑规则 |
6.1 建筑规则的演变体现了社会的发展 |
6.1.1 从建筑规则的角度窥探社会的转型 |
6.1.2 建筑控制数据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
6.1.3 研究早期现代建筑师制度的启发 |
6.2 用“历史”回答“当下”的热点话题 |
6.2.1 从建筑规则的角度追根溯源建筑学科的发展 |
6.2.2 “固有式”和“舶来式”并无严格划分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1939 年部分在重庆登记注册的建筑师和营造厂名录 |
(4)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科学传播 ——以果壳网为例进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科学传播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兴起 |
第一节 全球视野下的科学传播 |
一、科学素养:一种新型的文化资本 |
二、西方国家科学传播实践现状 |
第二节 现代科学传播理念的流变 |
一、从传统科普(PS)到公众理解科学(PUS) |
二、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理念 |
第三节 网络虚拟社区进行科学传播的优势 |
一、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体验满足受众的需求 |
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利于科学知识的扩散 |
第二章 网络虚拟社区中科学传播文本的建构 |
第一节 果壳社区文本的叙事特色 |
一、叙事视角:科学青年视角 |
二、叙事话语:感性化叙事 |
第二节 果壳社区文本中的科技元素 |
一、多媒体元素丰富文本内容 |
二、新媒体技术延展文本访问途径 |
第三章 网络虚拟社区中科学传播互动的实现 |
第一节 果壳社区中的多元化互动 |
一、编辑部成员与普通用户之间的互动 |
二、普通用户与普通用户之间的互动 |
第二节 果壳社区中互动的延伸 |
一、从线下到线上的全民辟谣 |
二、从线上到线下的知识分享 |
第四章 网络虚拟社区中科学传播品牌的塑造 |
第一节 果壳品牌的建构 |
一、品牌时代的到来 |
二、果壳品牌的定位策略 |
三、果壳品牌的整合营销活动 |
第二节 消费主义对科学传播品牌的侵蚀 |
一、消费主义影响下的科学传播 |
二、果壳品牌文本的异化 |
第五章 反思与对策 |
第一节 网络虚拟社区中科学传播的隐忧 |
一、传播内容:原创信息不足 |
二、传播方式:科学传播娱乐化倾向明显 |
三、传播效果:科普狂欢后扩大的“知沟” |
第二节 网络虚拟社区中进行科学传播的建议 |
一、建立专业化、富有激情的科学传播团队 |
二、弘扬理性、思辨的科学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风雨中的飘摇 ——船民之生存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意识 |
第二节 研究策略:走向整体社会科学的人类学 |
一、新视角下整体观的回归 |
二、政治经济学派与文化解释学派的理论溯源 |
三、整体观新视角的产生及延伸 |
四、当下回应社会的整体均衡发展的希冀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口述史、生活史与民族志实践 |
第二章 调查区域:江苏高邮 |
第三章 风雨飘零下淡出的船民 |
第一节 船民王玉海:毁誉参半 |
第二节 船民王金根:勤劳朴实 |
第三节 船民王浩华:随波逐流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风雨飘零下跟进的船民 |
第一节 船民刘保龙:跌宕起伏 |
第二节 船民王金旭:不屈不挠 |
第三节 第四代船民:寻觅出路 |
第四节 水运变革后船民的生存困境探析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第一节 对船民生存伦理的反思 |
第二节 生存伦理与职业伦理之间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
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3.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广州、上海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古代小说中的文学书写 |
第一节 广州城市沿革和古代小说中的广州书写 |
第二节 上海城市沿革和古代小说中的上海书写 |
第二章 接受与抗争:广州、上海对西方文明的回应 |
第一节 西方物质文明的渗透与市民生活 |
第二节 西方思想文化对广州、上海的冲击与推动 |
第三节 近代小说中广州、上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 |
第三章 近代小说中广州、上海的商业活动 |
第一节 小说对广州、上海商业活动的描绘 |
第二节 小说对广州、上海外贸活动的描写 |
第三节 广州、上海人口贩卖活动在小说中的反映 |
第四节 小说与广州、上海的金融业 |
第四章 近代小说中的新兴社会群体 |
第一节 神通广大的买办阶层 |
第二节 夹缝中求取生存的民族资产阶级 |
第三节 初次登上历史舞台的产业工人阶层 |
第四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留学生群体 |
第五章 商风浸淫下的近代都市民俗 |
第一节 岁时节日:传统继承中的时代特色 |
第二节 婚丧嫁娶:传统习俗与洋场风情 |
第三节 生辰寿诞:"说不尽的热闹,写不尽的繁华" |
第四节 民间信仰:神灵崇拜与功利诉求 |
第六章 赌博与吸毒:都市肌体中疯长的社会毒瘤 |
第一节 赌博业的畸形繁荣 |
第二节 罪恶的鸦片贩卖 |
第七章 娼妓与流氓:都市土壤中盛开的恶之花 |
第一节 娼妓业的空前兴盛 |
第二节 流氓的泛滥成灾 |
第八章 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小说史意义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新补近代小说书目 |
附录2:近代小说中涉及广州的作品列表 |
附录3:近代小说中涉及上海的主要作品列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广州房地产市场平实稳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法官审判风险规避行为研究[D]. 刘明奎. 吉林大学, 2019(10)
- [2]2014-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语言特点研究[D]. 陈露露. 天津大学, 2019(06)
- [3]早期现代中国建筑规则创立初探 ——结合陪都时期重庆城市讨论[D]. 刘宜靖. 重庆大学, 2014(01)
- [4]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科学传播 ——以果壳网为例进行研究[D]. 刘毅.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5]风雨中的飘摇 ——船民之生存伦理研究[D]. 茆晓君. 上海大学, 2011(10)
- [6]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D]. 邓大情.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9)
- [7]广州房地产市场平实稳当[J]. 黎文江. 房地产导刊, 200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