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肥西县农村卫生院分配制度改革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苏源[1](2020)在《宁夏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实施困境与仿真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的健康风险和就医需求不断增加,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费用负担。2009年新医改提出了分级诊疗的内涵,并确立了“保基本本,强基层”改革目标,要求将一般性诊疗服务引导下沉至基层。国家政府及卫生部门各类政策文件中均强调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和“强基层”的重要意义。2015年推进分级诊疗实施,要求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使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引导居民基层就诊是分级诊疗制度的本质和目标,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互为因果。2016年宁夏成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区,近年来在分级诊疗相关政策的实施、优化基层医疗机构资源投入、提高基层诊疗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实践,但仍面临分级诊疗秩序进展缓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居民保持无序就医的困境,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优化改革实施效果需要来自科学研究的证据支持,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策略需要进一步分析与探究。分级诊疗相关策略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继续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怎样提升基层诊疗服务利用是更有效的?居民基层就诊选择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实施引导居民基层就诊仿真策略将对诊疗服务系统带来怎样的变化?期望基于本研究能够回答以上问题,以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助力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推进。研究目的本文的总目标是以宁夏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实施困境为出发点,从优化分级诊疗相关策略的实施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引导患者下沉的角度,尝试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实证资料和参考依据。具体目标包括:1.从卫生政策的角度,梳理宁夏分级诊疗相关策略的实施现状与主要问题,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需求吸引能力提供理论依据;2.从供给侧服务能力的角度,分析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和诊疗服务利用的特征和薄弱环节,探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以及提升基层诊疗服务利用的区域策略,为改善基层医疗体系的服务提供能力和绩效产出结果提供决策支持;3.从需求侧就医行为的角度,分析居民基层就诊选择的偏好及影响因素,测算关键因素对基层就诊选择概率的边际影响,为建立良好就医秩序提供参考;4.从趋势预测的角度,构建基层就诊系统仿真模型,模拟和比较各类优化策略的实施效果,对进一步引导居民基层就诊可能面对的成效和问题形成预判。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文献资料来源于各类中英文学术数据库,有关卫生政策文件来源于各级政府或部门的官方网站;相关卫生策略实施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现状的定性资料来源于基层医疗机构知情人访谈信息;相关卫生策略实施进展以及宁夏和各地区医疗资源、诊疗服务利用等定量资料来源于2013-2018年《宁夏卫生健康工作统计公报》和宁夏卫健委信息中心;宁夏城乡居民个人信息、医疗服务利用等资料来源于2018年第六次宁夏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库;宁夏基本社会情况数据来源于2019年《宁夏统计年鉴》。2.分析方法: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类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检验等;利用熵权资源分布指数和集聚度指数评价各地区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利用数据包络分析评价各地区基层诊疗服务利用效率;利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基层诊疗服务利用的空间效应;构建随机效用模型测算关键因素对基层就诊选择概率的边际影响;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基层就诊系统仿真模型,模拟优化策略实施后的系统行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1.分级诊疗相关策略的实施现状及主要问题(1)阶梯化的门诊统筹报销制度对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非慢性病患者前往基层就诊产生了一定引导效果。医保策略的主要问题包括,门诊大病医保制度未形成阶梯化报销比例;转诊转院制度对基层首诊的激励作用有待发挥;各级医疗机构间住院报销比例差距不显着;医保差异化报销制度的知晓度有待提高。(2)2018年家庭医生服务的各项签约率均达到预期目标。主要问题包括,总体签约率仅为40.95%,与普及家庭医生服务仍有距离;若普及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数量存在短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认知有待提高;部分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认可度不高;家庭医生对非重点人群的关注度不够。(3)2018年末宁夏已构建医联体71个,覆盖90%的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主要问题包括,均为松散型服务模式;医院对基层的帮扶形式和效果具有局限性。(4)互联网诊疗服务和远程诊断是基层互联网医疗的主要应用形式。主要问题包括,2018年互联网诊疗服务仅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基层互联网诊疗量占基层总诊疗量的比重仅为0.28%,居民未形成利用基层互联网诊疗服务的意识;基层互联网诊疗的服务过程相对繁琐和耗时。2.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现状与地区特征(1)近年来,基层的医疗机构数、各类卫生人员、设备和床位、资产与收支均呈快速增长,但是按照卫生规划目标以及进一步患者下沉基层的就诊需求,部分医疗资源仍需优化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数量仍需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和医保定点机构比重仍具有提升空间。基层卫生人员仍然短缺;村医数满足需求但呈减少趋势;全科医生仍需继续增加;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有待提高,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基层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加且收入偏低不利于基层形成职业吸引力。基层的设备配备水平有待改善,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的数量和使用率均呈较低水平;基层可配备药品基本能够满足患者治疗需求。(2)从熵权资源分布指数来看,宁夏各地区存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差异性,城市地区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水平相比农村较低(t=-2.265,P=0.035)。从资源集聚度来看,各地区各类基层医疗资源相对人口分布均处于不同程度的过剩、短缺或平衡状态,地区分布公平性欠佳。(3)近年来,宁夏基层诊疗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基层诊疗率呈下降趋势,2018年基层诊疗率仅为43.63%,与70%的阶段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社区诊疗量在基层总诊疗量中的比重最低,引导居民基层就诊城市应是重点。双向转诊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并形成相对的“上转容易、下转难”,加剧患者向上集中。(4)从基层诊疗服务的利用效率来看,宁夏仅有45.45%的地区实现了综合效率有效且规模报酬不变;对未达到综合效率有效的12个地区进行指标投影分析,这些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地资源投入相对过剩,应作为引导居民基层就诊重点区域,以实现投入与产出协同性。从空间均衡的角度,各地区基层人均诊疗量的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162(P<0.05),具有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滞后模型显示,其空间滞后因子系数为0.624(P<0.01),说明目标地区对邻近地区的诊疗服务利用具有正向带动影响;根据各地区所处空间分布格局,引导居民基层就诊可分别采取维持、鼓励、改革和帮扶四类区域策略。3.居民基层就诊选择的影响因素(1)经单因素检验,农村地区、45岁及以上、参加城乡居民医保、自评健康状况较好、体重正常或超重、病伤程度不严重的患者,认为就医机构距离近、技术水平不高、设备条件不好、候诊时间短、服务态度好、就诊花费不贵、总体满意、就诊自负费用不高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知道家庭医生和签约家庭医生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诊。(2)根据随机效用模型,在其他因素保持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关于基层就诊选择概率,患者来自农村相比城市使之增加10.50%,患者健康状况一般相比很差使之增加9.79%,就医机构距离近使之增加14.28%,候诊时间短相比时间长使之增加22.67%,Ln(就诊自负费用)每降低一个单位使之增加7.69%,由于基层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的劣势,使之分别减少29.34%和38.40%,签约家庭医生相比未签约使之增加8.71%。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改善应作为关键因素。4.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仿真策略模拟实验(1)实施“普及家庭医生服务”、“提高基层技术水平”、“改善基层设备条件”三类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仿真策略,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基层诊疗率、基层诊疗量、基层医师需求量,以及节约个人自负费用和医保支付费用。(2)实施“普及家庭医生服务”策略,2023年的基层诊疗率仅为46.73%,与分级诊疗阶段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该策略对居民基层就诊引导效果相对有限,且不会出现基层医师供需缺口。(3)实施“提高基层技术水平”和“改善基层设备条件”两类策略,能够有效实现患者下沉基层,2023年的基层诊疗率将分别达到66.71%和75.49%,接近或超过分级诊疗阶段目标,但是基层可承接诊疗量的比重分别仅为79.71%和70.57%,医师缺口分别为1663人和2781人,基层医疗机构承接患者的能力有限。(4)按照假设的基层互联网诊疗率,实施互联网医疗对基层医师的补充力度非常有限。若要通过推广基层互联网医疗来弥补“提高基层技术水平”和“改善基层设备条件”两类策略所产生的基层医师供需缺口,2023年的基层互联网诊疗率需分别达到19.01%和28.15%。结论与建议1.主要结论(1)家庭医生签约率和基层互联网诊疗量有待提高,各项分级诊疗相关策略的制度或服务过程存在部分缺陷,还未充分发挥居民基层就诊的引导作用。(2)近年来各类基层医疗资源总体呈现快速增长,但是部分医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仍需优化,同时基层医疗资源的地区分布公平性欠佳。(3)基层诊疗服务的绩效结果尚不理想,针对城市地区、未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地区、基层诊疗服务利用处于低-高格局的地区和处于低-低格局的核心地区,实施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改革措施是更有效的。(4)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是提升居民基层就诊选择概率的关键因素。(5)相比普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基层技术水平和改善基层设备条件可有效引导患者下沉基层,但需面对医师缺口,基层的承接能力有限。2.对策建议(1)落实政府医改责任,完善各项制度与政策;(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能力;(3)均衡地区差异,提升基层诊疗服务的整体绩效;(4)改善基层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获取居民就诊信任;(5)普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养居民基层就诊习惯;(6)推广基层互联网医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纵向共享。
雷群[2](2020)在《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现状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安徽省多地的调研》文中认为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历经一年多的建设,现阶段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进入快车道发展。政务服务职能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政务服务能力的大小,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政务服务能力大小,是检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安徽省位于长三角的核心区域,其融媒工作一直都处于跨越式发展,从《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具有代表性的纸质媒体到目前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海豚云”。近几年,安徽省传统媒体踊跃探索,多方探求突破,在媒体改革方面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因此,本文将安徽省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务服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研究。安徽省肥东县融媒体中心、肥西县融媒体中心、庐江县融媒体中心、濉溪县融媒体中心、涡阳县融媒体中心、含山县融媒体中心“量体裁衣”开展政务服务,推行“新闻+政务+服务”的建设模式,提供在线政务,强化与群众互动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目前存在政务服务能力差、政务服务意识薄弱、政务服务专业性不足、政务资源难整合的问题。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政府的职责是提供服务,而不是掌舵;二是明确自已的角色定位是中介人、协调者、裁判员;三是,是追求公共利益并承担责任的参与者。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务服务进行了重构,在服务主体、服务理念、价值取向三个层面体现了政务服务的内在逻辑,也为政务服务提供了接近性、双向沟通、便民利民三个原则。结合政务服务能力构成的内涵、影响因素、要素对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能力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务服务能力整体不高,数据治理和整合能力、平台化和产品化能力、“媒体+政务服务”能力、线上和线下协同能力都有所欠缺。本文借鉴国内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政务服务方面取得不错成果的经验做法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标准化建设;二是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强化造血功能;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四是加快数据共享步伐,冲破政府层级限制。希望能对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提童博[3](2019)在《福建省县域医共体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国家积极推行建设医疗联合体的大背景下,本研究以福建省三个县域医共体的典型试点地区为研究现场,对其运行现状、运行效果和障碍等进行总结归纳,探讨影响县域医共体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推动福建省县域医共体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县域医共体运行现状进行研究。第一,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关于医共体的理论知识、各地区基层医疗改革做法的相关文献。第二,问卷调查。包括医共体组织结构、卫生人力、医疗费用、业务收入、双向转诊等方面资料,同时对医共体内医务人员满意度进行调查。第三,知情人物访谈。通过半结构访谈法对相关部门领导、医共体主要负责人、乡镇卫生院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医共体实施后的成效及运行障碍及对医共体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第四,统计分析。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对县域医共体运行现状进行描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χ2检验分别分析医务人员满意度在不同因素中的分布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医务人员满意度的因素。结果:(1)运行目标:三个县域医共体均以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和下沉、推进分级诊疗为主要目标,具体目标体现在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2)组织结构:医共体整合县乡村三级医院成立总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全面直管,并整合、设置职能科室。(3)管理制度:医共体对成员单位的人、财、物、信息实施统一管理,建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紧密型医联体。(4)运行效果:医共体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卫生人力资源总体学历和职称偏低、医疗费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医疗机构收支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双向转诊人数逐年增加、基层帮扶有序开展、医务人员总体满意度较高。通过访谈得出医共体运行主要问题:对医共体政策了解程度偏低、医共体内信息沟通不畅、卫生人才短缺、财政投入力度不足等。结论:县域医共体运行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完善县域纵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所提升、医共体整体经济运行稳定。但运行中出现卫生人力资源较为匮乏、医共体内部的补偿激励和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双向转诊渠道不够畅通、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医共体建设、医共体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的问题。以此为基础,从政府加大对医共体的投入,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加强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医共体内信息互通、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完善医共体内薪酬绩效体系建设和完善双向转诊激励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
王曼丽[4](2018)在《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明晰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绩效评价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开展绩效评价实证,探索其绩效改进面临的问题和环境因素,提出适合我国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的绩效改进策略,为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管理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现场调查法对湖北省枝江市、宜城市、天津市、深圳市的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进行现场调研,搜集卫生统计报表、重点疾病病案首页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等资料;对医务人员(核心医院539人、基层医疗机构311人)和患者(门诊患者345人,住院患者278人)开展工作满意度和医疗服务体验调查。2.定性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和CNKI、万方等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医疗联合体绩效的文献,以了解医疗联合体绩效研究现状和趋势;(2)个人深入访谈:基于扎根理论设计访谈提纲,对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所在区域的卫生管理人员、医疗机构绩效管理人员、医疗联合体专家等共43人开展访谈,以了解样本绩效发展现况;(3)专家咨询法:通过制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对15名相关专家开展两轮咨询,用于筛选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专家评分法:通过选取18位医疗联合体专家对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及其子目标打分,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选择7位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检验该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选择13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初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5)扎根理论:借助扎根理论原则,运用Nvivo10软件对43份访谈记录进行分析,用于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6)内容分析法:通过对43份访谈记录开展内容分析,归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合;(7)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角度,探索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的环境因素;(8)利益相关者分析:用于了解样本绩效改进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利益博弈。3.定量分析方法(1)样本选择方法:通过典型抽样获取10家实证样本;通过理论、目的、滚雪球抽样开展对43位知情人的个人深入访谈;(2)数理统计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10家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现状;利用熵值法优化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分别对5家县域和5家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指为了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以所有权和产权为纽带,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依托重组、直管、托管、兼并等形式,在实施法人治理管理制度之下,建成的上下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具有统一性、集团性、协同性三个重要特征。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和其他方的目标集合,其中需方是运行目标体系的主要目标维度(该维度与运行目标之间的重要性和紧密性的均值为4.71),医疗卫生环境改善(4.88)、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和运行效率提高(4.79)、医疗服务体验良好(4.67)是运行目标子目标中排名前三的目标条目。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共获取43份访谈稿,其中34份(90%)用于理论构建,剩余9份(20%)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在利用Nvivo10对访谈稿三级编码后,本研究构建了理论饱和、包含5个理论假设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形成是前提条件(政府行政命令、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上级医疗机构能力和意愿、居民需求、市场竞争)、行动策略(管理制度建设、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协同)和维持条件(医保配套改革、政府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共同作用的结果。4.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理论框架包括7个绩效层面(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19个绩效点(医疗服务量、其他服务量、物质可负担性、精神可负担性、时间可及、地理可及、服务可及、期望寿命、健康素养、健康水平、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果质量、过程质量、结构质量、医务人员工作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其他效率)、1个理论框架政策目标、6个相关理论假设。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为了实现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质量和效率、改善医疗服务利用现状、优化医疗卫生环境以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目标,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通过完善内外部管理制度建设和人、财、物、信息等医疗资源共享等措施,结合其自身医疗服务提供和管理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所带来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层面的综合变化及变化程度。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包含卫生服务可及性、可负担性、数量、质量、效率、效果、效益7个维度。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维度24个一级指标,其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758,各个指标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均在0.78以上、体系水平的内容效度为0.96,熵值法优化的指标权重分布中,x4、x8、x9三个指标的权重最高。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政府相关部门)、绩效评价对象(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6个维度24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报表、政策、问卷等数据资料搜集和一年一次考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反馈沟通、目标促进、工具完善、激励机制构建)等多个方面。6.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10家样本调研中,共回收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539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311份;回收门诊患者体验问卷345份,住院患者体验问卷278份。10家样本均在2010后建立,均为“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地域模式。县域A1和市区D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综合功效系数在两区域中最高,分别为3.3660和3.1723。A1和D2的共性特征为上级医院均具有建立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条件;政府有作为;区域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佳;其他原因如A1的重点人群示范管理等。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面临的绩效改进问题为:(1)前提条件问题:政府不支持、不放权;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的不愿意和能力不足;居民理念差、不认知;市场竞争不合理;社会经济水平低、疾病谱复杂等;(2)行动策略问题:整合模式选择不合理、业务管理不统一、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功能定位模糊、绩效考核缺乏;人事制度不全、人事激励机制缺乏、信息化滞后、文化冲突、科室无合作;(3)维持条件问题:医保政策健全、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粗糙以及其他人事、财政、药品、价格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等。7.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结果(1)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监督和绩效管理;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改革医保制度;引导居民合理就医;(2)上级医院要完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标准;完善人员共享激励机制建设等;(3)基层医疗机构则需要着重发展全科,同时加强和上级医院的重点和特色专科以及各类服务协同,同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4)非成员医疗机构则需要通过合理竞争实现与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共同进步;(5)居民则需要主动关注医疗联合体相关信息、转变就医观念、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科学表达医疗服务需求。【结论】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运行目标是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等多方目标的整合,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开展应以目标为导向。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工具、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多方面内容。该模型科学性较强,可以为我国各地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是一个多利益方博弈的过程。政府、上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其他非成员医疗机构以及居民应该共同行动,促进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改进。【创新与不足】1.研究的创新性本研究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注重探索其运行目标和绩效内涵、开发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和模型,在研究视角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新意;本文综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不仅构建了科学实用的绩效评价模型,还据此模型的应用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运行特征的绩效改进策略,在研究结果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研究的不足因样本所在总体较少,本研究仅选择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样本的代表性层面上有一定欠缺;因可操作性限制,本研究没有进行不同类型医疗联合体之间的绩效比较研究,也没有进行医疗联合体建设前后的绩效比较;基于结果视角评价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在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可能较难顾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结构和过程特征。
岳大海,金音子,何莉,朱炜明,张鲁豫,马慧芬,孟庆跃[5](2015)在《“强基层”政策的逆向效果与应对策略——以安徽省肥西县为例》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强基层"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逆向效果以及肥西县的应对措施。方法:在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基础上设计了分析框架进行政策分析。结果:"强基层"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基层积极性降低、部分人员流失、服务能力受到限制等逆向效果,肥西县通过人力提升、网络建设、工作条件和管理机制四方面的改进,以应对出现的逆向效果。结论:基层政府在执行医改政策时,应对政策可能产生的预期和非预期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并能因地制宜地采取应对措施,以缓解非预期逆向效果的影响。
金音子,何莉,岳大海,朱炜明,张鲁豫,马慧芬,孟庆跃[6](2015)在《安徽省肥西县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改革及其成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安徽省肥西县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改革措施及成效,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关键知情人访谈、政策文件和档案资料分析以及机构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通过交叉分析和解释得出研究发现。结果:2010—2014年,肥西县从基层卫生人员能力、卫生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工作条件改善、机构管理制度建设四方面进行改革后,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工作积极性增加、收入提高,基层卫生条件改善,纵向和横向医疗服务协作机制建立,县内就诊率和基层卫生服务利用提高。结论:肥西县"自下而上"的探索路径和"以点带面"的试点推行,不仅是基层卫生体系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有效撬动了其它方面的改革,触动了医疗卫生体系体制机制。
董蒨蒨[7](2013)在《安徽省肥西县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现实造成了农村和城市的贫富差距逐步加大。城市大量征用农民的土地,用作加速城市扩张的土地基础,“失地农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我国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模式,迫使农村发展处于滞后阶段,再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多数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现状日益突出。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满足不了。除了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外,许多贫困地区的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依旧落后,生活设施不健全,需要国家和社会各方的援助。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许多学者呼吁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关注度,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开展起来。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农村社会救助的主体框架,但因为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的农村社会救助水平也不一,救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方面,而是需要制度、体系以及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改善,因此,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笔者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这样的社会背景,选取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为研究个例,深入研究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开展状况和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介绍了国外社会保障方面的优秀经验,为后文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第二部分对农村社会救助的含义和理论基础进行说明。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第四部分介绍了肥西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村社会救助开展情况。第五部分结合当地情况对肥西县农村社会救助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提出了解决肥西县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相似问题提供应对办法。
左根永[8](2012)在《我国农村地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研究 ——制度设计、运行结果和交易费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始,WHO基本药物政策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基本药物可及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一直是全球性问题。我国农村地区药品供应历经县或市招标采购、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建设,但是基本药物不可及、药品质量隐患和不合理用药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为此,我国自2009年启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是保证基本药物的可获得、可负担、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安徽省和山东省分别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3月启动该项工作,实行了零差价销售、集中招标采购、政府补助、药品使用等一系列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也出现了很多非预期结果。目前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制度安排、协调机制、激励机制、运行结果四个方面研究主要以政策、机构等为研究对象,围绕公共政策理论、WHO调查方法和研究框架来开展。现有研究尚缺少对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基本理论和逻辑框架的剖析、未发现对该体系交易费用的研究,而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以交易为研究对象,可以将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整合为一个分析框架,从而提高理论的解释能力。因此,本论文将基于交易费用理论,从人性假设和行为逻辑出发,将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交易关系整合为交易环节、路径、机制,建立解释该体系的制度分析新框架,并且通过交易费用测算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和完善分析框架的内在逻辑。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预期通过怎样的制度安排达到怎样的政策目标?(2)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实际运行结果是怎样的,和预期的制度设计有什么差距?(3)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交易费用是如何导致非预期结果出现的?研究目的本论文的总目标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讨我国农村地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是如何通过协调、激励机制改变交易费用,进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政策运行结果,最终为该体系形成良好的制度安排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具体目标是:构建我国农村地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制度设计、交易费用和运行结果的分析框架;揭示样本地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特点;分析现行制度设计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运行结果;模拟测算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交易费用及其结构,探索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结果产生差距的原因及路径;提出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二手资料和现场调查数据来验证假设。二手资料主要包括:国家和样本地区基本药物相关政策文件以及研究文献,中国统计年鉴(2011)、山东省统计年鉴(2011)、中国医药统计年报(2009)、山东省基层医疗机构集中采购数据(2011.05.01-10.31)、山东省140县乡镇卫生院业务运行情况数据(2009-2010)等。现场调查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在安徽和山东两省收集定量、定性数据,根据经济状况、地域分布、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制度差异,从安徽省和山东省各抽取3个县,按同样原则前者每县分别抽取2个乡镇卫生院,后者每县抽取3个乡镇卫生院。定量数据主要包括被调查乡镇卫生院财务和业务报表、药品入库单与库存、改革前后基本药物价格调查(安徽和山东省分别随机抽取154、166个样本)、改革前后处方抽查(安徽和山东省分别随机抽取2098、1832张)、患者调查(安徽和山东分别调查72、117人)等。定性数据主要包括焦点小组讨论和关键人物访谈,前者包括3家药品生产企业、7家药品配送企业的讨论;后者包括对两省省卫生厅、省药品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县卫生局行政管理人员,乡镇卫生院院长、医生、药剂科主任等关键人物共58人访谈。本论文分析过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样本地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的归纳和总结,资料主要来自政策文件分析、研究性文献、安徽和山东两省和样本县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的关键人物访谈。第二部分是分析样本地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预期结果和非预期结果,资料来源主要是安徽和山东两省现场调查数据。第三部分是以山东省数据模拟测算和分析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交易费用,通过定性资料来识别各交易环节中的交易活动及其功能,并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活动进行归类,形成交易费用测算的初步框架。按此框架,将山东省基层医疗机构集中采购数据、山东省140县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山东省统计年鉴(2011)相关人员年工资收入整合为交易费用测算数据库。然后结合相关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分析交易费用对利益相关者行为、运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最终综合制度分析框架、实证分析得出制度安排与政策结果之间的逻辑路径。主要研究结果1.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制度安排与制度设计。该体系实质上为政府主导下解决农村药品供应体系购药渠道混乱、药品品种短缺等问题的层级制,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分解原体系存在的问题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功能。具体制度设计如下:政府通过招标来显示患者的需求;政府通过组织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配送企业和乡镇卫生院等来实现供给;同时,政府通过控制激励机制来保证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兼容,最终提高大众健康水平。2.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预期结果是:(1)可获得性方面:基本药物的品种可获得基本得到解决,主要归因于单一货源承诺、强制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的相关政策。招标环节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安徽和山东两省中标比例分别为89.25%、91.21%,特殊渠道采购的基本药物未进行招标;在配送环节跨市配送企业、市内配送企业较好满足了中标基本药物品种可获得性。(2)可负担性方面:患者负担有所减轻,主要归因于招标环节的最低价中标、供应链的强制使用和零差价政策。招标环节安徽和山东省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价格都集中在0-3元区间,构成比分别为66.11%、65.22%采购环节,改革前安徽和山东基本药物平均加成分别为101.89%、50.72%,改革后降为0,采购价格下降幅度均值分别为25.12%、28.85%;使用环节次均处方费用下降,患者反映负担减轻的人员比例较大。(3)质量保证方面:样品留样备案和后续抽验监管措施防止了假劣药的出现。(4)合理用药方面:基本药物的平均使用率和通用名使用率均上升,其余合理用药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归因于基本药物的使用政策。3.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非预期结果是:(1)可获得性方面:基本药物的品规、及时可获得性较差。招标环节基本药物每通用名中标品规安徽和山东分别为3.13、2.24,小于政策规定的最大值6,限制了患者的需求;采购环节安徽和山东省国家基本药物中标品规配备率分别为26.49%、39.35%,山东省国家基本药物中标通用名配备率平均为56.43%;基本药物的及时配送还难以达到政策规定的三日到货,跨市配送的供应及时性尤其不好。(2)可负担性方面:中成药、部分化学药品、部分患者负担没有减轻。招标环节,无论是价格绝对数、价格区间、最高价位前十种药品,中成药价格高的构成比均高于化学药品;改革前后采购价格比较,安徽和山东价格上升的基本药物构成比分别为31.17%、26.51%,且上升的幅度大于下降的幅度。(3)质量保证方面:中标基本药物大部分质量层次偏低,存在逆向选择。排名400以后的企业在安徽和山东两省国家基本药物中标比例分别为71.09%、65.10%,品规中标比例分别为60.45%、54.31%;两省最高价前十位药品质量层次偏低,而在山东还出现了最低价前十位质量层次相比高价位高,也即质量层次高的企业易中低价药品,而质量层次偏低企业易中高价药品。(4)合理用药方面:相关指标不稳定、可待改进的空间还很大。4.制度设计与运行结果之间差距的交易费用解释:由于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多层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在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复杂性,这导致制度运行的结果除基本药物的品种可获得性、可负担性降低外其余政策目标更多的是预期之外的。制度层面的路径主要包括:需求显示路径供需双方主要靠价格协调,但是多层委托代理拉大了患者和供方之间的距离,导致患者需求信息难以传达;供给实现路径由于零差价销售,供需从价格协调变为数量协调,协调手段主要有合同、谈判、企业内管理、机构间沟通等,尤其缺少库存信息,不但影响患者用药需求,也造成积压、浪费、资金过多占用;供方激励路径扭曲了招标环节不同质量层次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产生了逆向选择,并且导致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不利于配送企业,同时外省企业中标增多增加了交易协调的难度、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了交易费用,使基本药物难以及时配送到乡镇卫生院;需方激励路径政府补助激励不足、新农合政策模糊,导致难以达到合理用药的预期目标。技术层面的路径主要包括:采购规模的集中程度、市场主体的一体化程度等影响了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从而影响交易费用,产生了非预期后果;信息化建设中库存信息、交易信息、信息共享、监督信息的完善程度影响了各利益相关者受理性约束的程度、发生机会主义的概率,从而影响了交易费用,产生了非预期后果。结论和政策建议我国农村地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主要组合使用政府、市场和企业等不同协调和激励手段来缓解或控制有限理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危害,最终整合利益相关者目标为体系目标。但是,需求显示路径以价格协调为主、供给实现路径以数量协调为主的方式加大了委托代理的层次、生产企业供应第一责任人制度设计失灵,从而导致招标环节出现了逆向选择、供方和需方行为受到扭曲、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受到干扰。尤其是政府介入配送关系建立、基本药物日常采购、回款环节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药品配送企业、乡镇卫生院的道德风险行为。而在技术方面,信息系统缺少库存信息减少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监督,为后续改革日益重要的库存管理埋下了隐患。为了形成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良好制度安排,本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协调机制的政策优化:(1)取消“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以生产企业的生产和质量保证能力为唯一准则;(2)双信封商务标中的“最低价中标”替代为成本效果价格;(3)3元以下基本药物取消零差价销售;(4)供给实现路径应给予市场以制度创新的空间,政府主要起督导和监管供给行为和质量的作用;(5)“单一货源承诺”改为“供应承包”加强药品生产企业的责任;(6)招标周期应该适当延长以培养供应链的协同能力;(7)在信息化系统设置虚拟库存管理加强参与方的责任和互相监督;(8)优化采购区域和时点形成规模采购。2.激励机制的优化:(1)通过调整相关政策给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配送企业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2)通过税收减免提高生产和配送企业的收入;(3)通过政府补助、医生绩效工资与患者健康改善挂钩,再辅之以非货币化的激励措施来达到乡镇卫生院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目的;(4)通过基本药物报销补偿与总费用报销挂钩、患者教育使患者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显示。3.制度分析框架和交易费用测算方法在政策优化中应用的建议:(1)应用制度分析框架诊断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2)应用交易费用测算方法识别影响体系运行的关键变量。创新与不足本研究创新性:1.目前理论缺少剖析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基本理论和逻辑框架。本论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首次建立了对该体系进行剖析的制度分析框架,以期寻找到相应制度安排通过协调和激励机制约束利益相关者行为、控制交易费用、平衡需求和供给,达至体系目标的传导路径。2.目前尚未发现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交易费用测算研究。本论文基于制度分析框架和交易费用理论,首次研制了适用于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交易费用测算方法,从机制、路径、交易环节、交易关系、制度类型、控制功能等多角度测算交易费用结构。3.以不同于传统方法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交易关系为研究视角,通过制度分析框架和交易费用测算方法来系统分析该体系存在的制度问题、技术问题,为深化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科学证据。本研究不足及展望:1.交易费用测算部分参数根据访谈估计,精确性方面可能有偏差,但是测算结果符合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运行逻辑。将来可以通过长时期跟踪不同类型的生产、配送企业来获取更为精确的测算参数。2.交易费用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原因主要是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立时间短,现有数据不适宜采用统计技术来处理。将来可以考虑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也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区域经济学和社会网络技术测定地理区位、空间、社会资本等因素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倪世树,杨松[9](2006)在《肥西县建立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基金的实践和建议》文中研究说明
倪世树[10](2004)在《肥西县农村卫生院分配制度改革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安徽省肥西县卫生局大力推进农村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实行了院长负责制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了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显着效果,被媒体誉为"肥西模式"。2002年,该局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分配制度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肥西县农村卫生院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实施办法。运行一年多来,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增强了卫生院的活力,促进了全县农村卫生院的稳定和发展。
二、肥西县农村卫生院分配制度改革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西县农村卫生院分配制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实施困境与仿真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分级诊疗秩序进展缓慢 |
1.2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 |
1.3 居民保持无序就医惯性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 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 |
1.2 相关理论 |
2. 文献综述 |
2.1 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
2.2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
2.3 居民就医机构选择 |
2.4 现有文献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工具 |
4.2 资料收集 |
4.3 分析方法 |
第四章 分级诊疗相关策略的实施现状及主要问题 |
1. 医保差异化报销制度 |
1.1 医保差异化报销制度的实施现状 |
1.2 医保差异化报销制度的主要问题 |
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2.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现状 |
2.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问题 |
3. 构建医联体 |
3.1 医联体的实施现状 |
3.2 医联体的主要问题 |
4. 基层互联网医疗 |
4.1 基层互联网医疗的实施现状 |
4.2 基层互联网医疗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现状与地区特征 |
1. 基层医疗资源配置 |
1.1 医疗机构 |
1.2 卫生人力 |
1.3 设施与药品 |
1.4 资产与收支 |
2. 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的地区分布 |
2.1 医疗资源分布指数 |
2.2 医疗资源的集聚度 |
3. 基层诊疗服务利用 |
3.1 诊疗服务量 |
3.2 双向转诊 |
4. 基层诊疗服务利用的效率评价 |
4.1 DEA指标的确定 |
4.2 各地区基层诊疗服务利用的效率评价 |
4.3 非综合效率有效地区的指标投影分析 |
5. 基层诊疗服务利用的空间效应 |
5.1 基层诊疗服务利用的空间探索性分析 |
5.2 基层诊疗服务利用的空间计量模型 |
5.3 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区域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居民基层就诊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
1. 样本的统计描述分析 |
1.1 个体特征因素的样本统计描述 |
1.2 健康需要因素的样本统计描述 |
1.3 医疗机构因素的样本统计描述 |
1.4 政策环境因素的样本统计描述 |
2. 居民基层就诊选择的单因素分析 |
2.1 个体特征因素 |
2.2 健康需要因素 |
2.3 医疗机构因素 |
2.4 政策环境因素 |
3. 居民基层就诊选择的随机效用模型 |
3.1 构建随机效用模型 |
3.2 基层就诊选择概率的边际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层就诊系统的模型构建与仿真实验 |
1. 基层就诊系统的模型构建 |
1.1 概念模型 |
1.2 逻辑模型 |
1.3 物理模型 |
1.4 模型的检验 |
2. 仿真策略的模拟实验 |
2.1 普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2.2 提高基层技术水平 |
2.3 改善基层设备条件 |
2.4 三类仿真策略的比较 |
2.5 实施基层互联网医疗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分析 |
1. 关于分级诊疗相关策略 |
2. 关于基层医疗资源配置 |
3. 关于基层诊疗服务利用 |
4. 关于居民基层就诊选择 |
5. 关于基层就诊系统的仿真实验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结论 |
2. 对策建议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现状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安徽省多地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深度访谈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文献研究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媒体融合 |
二、融媒体 |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 |
四、政务服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务服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调研对象建设基本情况 |
一、肥东县融媒体中心 |
二、肥西县融媒体中心 |
三、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
四、濉溪县融媒体中心 |
五、涡阳县融媒体中心 |
六、含山县融媒体中心 |
第二节 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的基本形式 |
一、“量体裁衣”开展政务服务 |
二、推行“新闻+政务+服务”建设模式 |
三、推行在线政务 |
四、强化与群众互动工作:双平台搭建 |
第三节 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务服务成果 |
一、政务新媒体的粉丝和用户数量急速上升 |
二、政务服务信息采编流程优化 |
三、政务服务效率提高 |
四、政务服务信息内容多元化 |
第四节 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务服务群众满意度 |
一、问卷设计 |
二、数据收集 |
三、数据分析 |
第三章 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政务服务水平低 |
二、政务服务意识薄弱 |
三、政务服务专业性不足 |
四、政务资源难整合 |
第二节 存在的原因 |
一、财政来源单一 |
二、体制机制未革新 |
三、专业性人才短缺 |
四、政府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四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的重新建构、内在逻辑、原则—基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政务服务的重新建构 |
一、角色定位:中介人 |
二、核心理念:公共利益 |
三、承担责任:不简单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的内在逻辑 |
一、服务主体:与社会的结合 |
二、服务理念:以群众为导向 |
三、价值取向:公平和效率 |
第三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务服务原则 |
一、政务服务内容生产坚持接近性原则 |
二、政务服务反馈机制保持双向沟通原则 |
三、政务服务核心思想秉持便民利民原则 |
第五章 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策略建构 |
第一节 政务服务能力构成 |
一、政务服务能力内涵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能力影响因素 |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能力要素 |
第二节 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
一、“媒体+政务服务”能力有所欠缺 |
二、平台化和产品化能力有所欠缺 |
三、数据治理和整合能力有所欠缺 |
四、线上和线下协同能力有所欠缺 |
第三节 国内部分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能力建设经验坐标 |
一、政务服务建设经验模式 |
二、政务服务能力建设经验总结 |
第四节 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能力提升路径 |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标准化建设 |
二、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强化造血功能 |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 |
四、加快数据共享步伐,冲破政府层级限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福建省县域医共体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1.1 文献资料 |
2.1.2 登记资料 |
2.1.3 问卷调查 |
2.1.4 访谈资料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3.1 县域医共体的组织框架 |
2.3.2 县域医共体的运行成效 |
2.3.3 县域医共体运行的主要障碍 |
2.3.4 县域医共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复习法 |
2.4.2 现场调查法 |
2.4.3 半结构访谈法 |
2.4.4 问卷调查法 |
2.4.5 统计分析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技术路线 |
3.结果 |
3.1 样本地区概况 |
3.2 建设目标 |
3.3 组织结构 |
3.4 管理制度 |
3.5 县域医共体运行效果 |
3.5.1 基础设施建设 |
3.5.2 卫生人力资源 |
3.5.3 医疗费用情况 |
3.5.4 医疗机构收支情况 |
3.5.5 双向转诊情况 |
3.5.6 基层帮扶情况 |
3.5.7 医务人员满意度情况 |
3.6 关键知情人访谈结果 |
3.6.1 实施成效 |
3.6.2 运行障碍 |
3.6.3 完善建议 |
4.讨论 |
4.1 县域医共体的运行成效 |
4.1.1 县域纵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
4.1.2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
4.1.3 医共体整体经济运行平稳 |
4.2 县域医共体运行的主要问题 |
4.2.1 卫生人力资源较为匮乏 |
4.2.2 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
4.2.3 双向转诊渠道不够畅通 |
4.2.4 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医共体发展 |
4.2.5 医共体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 |
5.医共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政府继续加大对医共体的财政投入,制定优惠政策 |
5.2 加强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
5.3 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医共体内信息互通 |
5.4 加强医生在医共体内的流动性,鼓励多点执业 |
5.5 完善医共体内绩效考核体系建设 |
5.6 充分发挥双向转诊的激励约束作用 |
6.结论 |
7.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案 |
1.3.1 资料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质量控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3.5 论文结构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医疗联合体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涵界定 |
2.1.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策略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纳入 |
2.2.1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
2.2.2 目标导向理论 |
2.2.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
2.2.4 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及其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分析及发展现状研究 |
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分析 |
3.1.1 国家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
3.1.2 地区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
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目标内容分析 |
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 |
3.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初建 |
3.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的专家论证 |
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研究 |
3.4.1 各地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
3.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界定 |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述 |
4.1.1 扎根理论原理分析 |
4.1.2 扎根理论分析步骤 |
4.2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
4.2.1 研究设计 |
4.2.2 资料收集和整理 |
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 |
4.3.1 三级编码过程分析 |
4.3.2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及其特征界定 |
4.4.1 系统绩效概念及其本质分析 |
4.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 |
4.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概念及特征释义 |
4.5 本章小结 |
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5.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背景和目标导向概述 |
5.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选择 |
5.2.1 国内外常用绩效评价概念框架概述 |
5.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确定 |
5.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3.1 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
5.3.2 绩效评价指标的方向分析和内涵解释 |
5.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5.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5.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主体选择 |
5.4.1 以医院内部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4.2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4.3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5 绩效评价实施方式和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
5.5.1 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资料搜集 |
5.5.2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
5.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
5.6.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结构图 |
5.6.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释义 |
5.7 本章小结 |
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6.1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
6.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
6.1.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
6.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 |
6.2.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6.2.2 县域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
6.2.3 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
6.2.4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6.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
6.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分析 |
6.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 |
7.1 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模型构建 |
7.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组织分析 |
7.2.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SWOT分析 |
7.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7.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分析结果归纳 |
7.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结果归纳 |
7.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和界定结果归纳 |
7.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归纳 |
7.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结果归纳 |
7.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分析 |
7.4.1 政府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2 上级医院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3 基层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4 非成员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5 居民方绩效改进策略 |
7.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保障措施分析 |
7.5.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
7.5.2 落实多部门合作 |
7.5.3 积极宣传引导 |
7.5.4 制定并完善考核办法,建立配套监督反馈机制 |
7.5.5 积极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果与结论 |
8.1 研究结果 |
8.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结果 |
8.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和目标体系构建结果 |
8.1.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构建结果 |
8.1.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结果 |
8.1.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 |
8.1.6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结果 |
8.1.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问题分析结果 |
8.1.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框架构建结果 |
8.1.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SWOT分析结果 |
8.1.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利益相关者博弈结果 |
8.1.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提出结果 |
8.2 研究结论 |
9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的创新性 |
9.1.1 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利用的创新 |
9.1.2 研究结果层面的创新 |
9.2 研究的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9.3.1 研究样本的扩展 |
9.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评价及改进策略访谈提纲 |
附件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件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上级医院补充调查表 |
附件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疗机构补充调查表 |
附件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
附件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
附件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门诊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
附件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住院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
附件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名单 |
附件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名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5)“强基层”政策的逆向效果与应对策略——以安徽省肥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资料来源 |
1. 2 研究方法与框架 |
2 结果 |
2. 1 肥西县“强基层”政策实施初期效果 |
2. 2 肥西县针对逆向效果的应对策略与初步成效 |
( 1) 基层卫生人员激励政策提升了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能力 |
( 2) 加强区域卫生体系的整合,带动网络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协调发展 |
( 3) 基层卫生诊疗环境得到改善 |
( 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制度得到优化 |
3 结论与建议 |
(6)安徽省肥西县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改革及其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资料来源 |
1. 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 1 改革背景环境 |
2. 2 改革主要内容 |
2. 3 改革成效 |
2. 3. 1 近期成效 |
( 1) 基层卫生人员能力加强 |
( 2) 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 |
( 3) 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条件得到改善 |
( 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制度的改进增强了激励 |
2. 3. 2 中期成效 |
( 1) 县内就诊率显着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占比增加 |
(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行为规范化,服务质量提高 |
(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情况明显好转 |
( 4)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收入显着提高 |
( 5) 医务人员和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均提高 |
2. 4 存在的问题 |
3 讨论 |
3. 1 改革的影响因素 |
3. 1. 1 促进因素 |
( 1) 国家和安徽省医改环境 |
( 2) 有效的筹资和监管制度 |
( 3) 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
( 4) 绩效考核制度 |
3. 1. 2 制约因素 |
( 1) 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
( 2) 人员编制体制待完善 |
( 3) 基本药物制度设计缺陷 |
( 4) 群众就诊观念有待转变 |
3. 2 经验与推广 |
4 建议 |
(7)安徽省肥西县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阐述与理论基础 |
2.1 农村社会救助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演变 |
3.1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 |
第4章 肥西县农村社会救助实施状况分析 |
4.1 肥西县经济发展状况的概述 |
4.2 肥西县农村社会救助实施状况分析 |
第5章 肥西县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5.1 肥西县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
5.2 肥西县农村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章 肥西县农村社会救助对策研究 |
6.1 科学界定救助对象范围和救助标准 |
6.2 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加强个体贫困救助 |
6.3 改变单一的社会救助资金渠道,加大救助资金支出 |
6.4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 |
6.5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管理机制,加强基层建设 |
6.6 完善政府责任,建立监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我国农村地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研究 ——制度设计、运行结果和交易费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1.3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际药品政策的核心要素及政策工具 |
2.2 从制度安排、协调和激励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 |
2.3 从基本药物政策运行结果评价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 |
2.4 从交易费用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 |
2.5 国内外研究空白点和本论文研究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本论文的制度分析框架 |
3.2 制度分析框架的人性假设和行为逻辑 |
3.3 非预期结果研究对制度分析框架的启发 |
3.4 分析框架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非预期结果的产生机制 |
3.5 本论文主要研究假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料与方法 |
4.1 资料来源与研究现场 |
4.2 调查方法 |
4.3 分析方法与分析指标 |
4.4 资料录入和分析工具 |
第五章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制度安排及设计 |
5.1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制度安排现状 |
5.2 安徽省和山东省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制度安排的比较 |
5.3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制度设计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运行结果 |
6.1 基本药物招标环节运行结果 |
6.2 基本药物采购环节运行结果 |
6.3 基本药物配送环节运行结果 |
6.4 基本药物使用环节运行结果 |
6.5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预期和非预期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交易费用分析 |
7.1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交易关系和功能 |
7.2 协调机制需求显示路径的交易费用及其影响 |
7.3 协调机制供给实现路径的交易费用及其影响 |
7.4 激励机制的交易费用及其影响 |
7.5 制度设计和运行结果之间的传导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8.1 方法学讨论 |
8.2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
8.3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8.4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 |
8.5 主要研究结论 |
8.6 政策建议 |
研究创新和不足 |
附录1:主要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数据分析整理表 |
附录2:交易费用模拟测算数据表 |
附录3:交易费用模拟测算结果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肥西县农村卫生院分配制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做法 |
二、成效 |
三、存在问题 |
四、体会和建议 |
四、肥西县农村卫生院分配制度改革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实施困境与仿真策略研究[D]. 苏源. 山东大学, 2020(09)
- [2]安徽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现状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安徽省多地的调研[D]. 雷群. 安徽大学, 2020(08)
- [3]福建省县域医共体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D]. 提童博.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D]. 王曼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5]“强基层”政策的逆向效果与应对策略——以安徽省肥西县为例[J]. 岳大海,金音子,何莉,朱炜明,张鲁豫,马慧芬,孟庆跃.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5(10)
- [6]安徽省肥西县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改革及其成效[J]. 金音子,何莉,岳大海,朱炜明,张鲁豫,马慧芬,孟庆跃.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5(10)
- [7]安徽省肥西县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 董蒨蒨. 安徽大学, 2013(11)
- [8]我国农村地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研究 ——制度设计、运行结果和交易费用[D]. 左根永. 山东大学, 2012(12)
- [9]肥西县建立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基金的实践和建议[J]. 倪世树,杨松. 卫生经济研究, 2006(06)
- [10]肥西县农村卫生院分配制度改革初探[J]. 倪世树. 卫生经济研究,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