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提高雄龟繁殖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贺刚,付辉云,方春林,何力,吴斌,费春平[1](2020)在《花乌杂龟及其亲本的繁殖特征与养殖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华花龟Ocadia sinensis、乌龟Chinemys reevesii分别隶属花龟属和乌龟属。中华花龟俗称花龟、珍珠龟、台湾草龟(简称花龟,下同),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乌龟又称泥龟、草龟,在我国广泛分布,是常见的养殖龟种[1-2],都具较高的药用、观赏和科研价值。近年来龟类野生资源持续减少,有必要开展新品种人工繁养殖。
曹鑫盛,路斌,唐一然,罗升略,卢沛仑,陈成勋,黄凯[2](2019)在《果核泥龟的单元式养殖技术》文中提出通过对黄喉拟水龟等龟种小规模家庭养殖方法的参考和借鉴,探索出一种能满足多种养殖规模需求且简易可行的果核泥龟养殖技术——单元式养殖技术,并对果核泥龟亲龟的饲养、繁殖管理及龟卵孵化、稚龟培育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在单元式养殖模式下,4年养殖期内果核泥龟亲龟的存活率达100%,并且连续3年繁殖成功,共获得稚龟12只。
张新铖[3](2017)在《人工养殖黄喉拟水龟繁殖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对龟鳖动物的利用包括多个方面,从古代祭祀器具到作为食物、药物以及观赏动物。市场的需求产生了数量巨大的龟鳖贸易,同时也导致了非法交易的产生。而环境的污染、人类的捕杀、栖息地的侵占和破坏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一些野生龟鳖动物濒危灭绝。市场的大量需求、龟鳖动物高昂的经济价值、野生个体的大量减少以及保护该类动物的迫切要求,促进了龟鳖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部分。长期人工养殖的情况下,连续多年用于繁殖产卵的龟鳖,出现繁殖能力的明显衰退。因此养殖业仍需大量野生个体补充用作繁殖的亲本,以保证满足苗种的需求。为了摆脱人工养殖对野生资源的依赖以及降低对野生群体的需求和破坏,龟鳖动物繁殖性能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尤为重要。龟鳖动物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有很多相似点,本研究选取了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作为实验对象,筛选了黄喉拟水龟雌雄高繁殖力的个体,研究了多父现象和重复父权现象对群体以及雌雄个体繁殖的影响,通过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黄喉拟水龟卵细胞发育的过程,克隆了黄喉拟水龟繁殖相关的基因并筛选了转录组中与雌龟繁殖相关的SNP位点。1.黄喉拟水龟高繁殖力雌性的筛选与研究本实验为了研究黄喉拟水龟的繁殖力并筛选繁殖性能优越的雌龟,利用16对微卫星标记评估了种群遗传结构以及多样性,利用亲子鉴定技术统计养殖群体连续四年的繁殖情况。亲本和子代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很小,而每年后代的多样性出现一定的变化。实验分析、统计了 129只亲本以及四年1263只后代的亲权关系,确定了每只雌龟的后代结果以及后代年平均数、后代波动性,并将雌龟分为3种类型(稳定型、波动型和趋平型)。实验成功筛选到7只具有连续高繁殖能力的雌龟,同时也发现两只连续无后代的雌龟。这7只雌龟提供了平均每年16.94%的后代贡献率,这说明龟类可以通过人工筛选得到高繁殖力的雌龟。筛选到的雌龟可用于构建繁殖力优异的种群、开发新的高繁品种,还可为研究雌龟繁殖能力的影响因素提供实验材料。2.黄喉拟水龟卵巢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研究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黄喉拟水龟卵巢与卵子的动态结构变化,探究卵子发生与卵黄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黄喉拟水龟卵巢实质由周围皮质和中央髓质构成。皮质中分布各个发育阶段的卵泡、闭锁卵泡以及黄体等。卵泡由卵母细胞和周围的单层滤泡细胞组成,外周有卵泡鞘包围。根据黄喉拟水龟卵黄形成的特点将卵子发生过程分为卵黄发生前期和卵黄发生期,又根据滤泡细胞以及透明带等结构的特点将卵子发生细分为10个连续的时期。Ⅰ到Ⅲ期的卵细胞核有明显的灯刷染色体及外周核,卵黄核分布在核侧,之后卵黄核逐渐消失。从第Ⅵ期到第Ⅹ期是卵黄小板逐渐形成的阶段。随着卵黄的发生,卵黄颗粒融合成卵黄小板,卵黄小板的体积随着卵子的发生逐渐增大。卵巢作为卵子发育、成熟、排出的场所,其正常发育保证了生物体正常繁殖的能力。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母细胞、滤泡细胞、透明带以及闭锁卵泡等形态学特征及其变化过程,不仅对于了解黄喉拟水龟卵泡的发育规律、丰富脊椎动物生殖生物学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繁殖季节卵巢中卵子数量及发育程度决定了雌性的繁殖情况,卵子发生的研究可从组织学水平辅助研究雌性繁殖能力的差异,对黄喉拟水龟的人工饲养与繁殖、野生资源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等也有重要的价值。3.黄喉拟水龟多父现象及父权分配的研究为了研究养殖群体中黄喉拟水龟的繁殖策略,实验分析了 2014年群体中双亲以及所产后代的遗传数据,评估132只亲本138窝302个后代的亲权关系,从而检验黄喉拟水龟中是否存在多父现象及其发生频率。结果显示只在138窝中的7窝后代中发现多父现象,多父频率为5.07%。尽管发生频率低,但是多父现象的观察结果表明黄喉拟水龟和其他淡水龟具有相似的遗传交配策略(一妻多夫)。此外,分析发现在同一个繁殖季节,雌龟连续多窝卵表现为相同的父权,这个现象支持了产卵前交配的精子先被保存,然后被用来为繁殖季的卵受精的假说。实验还统计了群体中各雄龟的后代个数,发现有四只雄龟的后代数大于20个,约占总数的32.78%,这种现象的发生说明每年养殖群体中存在优势个体,但这种优势个体的出现可能会造成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偏移和减少。4.黄喉拟水龟重复父权对雄龟繁殖的影响交配次数被认为是影响一夫多妻制交配策略中雄性繁殖成功的主要因素,雌性繁殖质量的不同也可能会影响雄龟的繁殖成功的变化。我们统计了黄喉拟水龟实验群体4年间雌龟繁殖的变化以及对应的雄龟配偶,发现实验群体的雄龟在四年内都有后代出现,并且每年中存在明显的优势雄龟个体。交配组合的分析显示群体中存在优势基因型组合,他们的后代在雌龟后代中占了重要的部分。当排除只繁殖一年的雌龟,余下的45个多年繁殖的雌龟都出现了父权重复现象。其中40个雌龟(88.89%)为临年重复,5个是隔年重复。在一年内或者相邻几年中,精子储存或重复交配都可能会导致重复父权现象发生。连续多年的重复父权结果说明养殖群体中,黄喉拟水龟由于雌性选择偏好、精子活力差异、固定搭配等因素导致雄龟的繁殖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出现优势个体的现象和多父现象分析中雌龟同年连续多窝卵表现相同父权的结果一致。实验结果说明根据雌龟的偏好以及重复父权的差异可以筛选得到群体中的优势雄龟用于繁殖,可以结合高产的雌龟用于迅速扩大群体数量。5.繁殖相关基因FSH β的cDNA、DNA全序列克隆、SNP位点分析为了更方便、准确的筛选到高繁殖力的雌龟,利用候选基因法,进行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促卵泡激素(FSH)是繁殖过程中重要蛋白,促卵泡激素β亚基(FSH β)是FSH中决定生物功能的关键的亚基。在许多物种研究中发现FSH β基因和繁殖有密切的关系,但黄喉拟水龟没有相关的研究。实验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黄喉拟水龟FSH β基因cDNA的全长(745 bp),并结合Genome Walking技术扩得FSHβ基因的DNA全长序列(3344 bp)。利用软件预测了基因的蛋白一级结构,分别拥有131个氨基酸序列,同时预测了蛋白的空间结构,功能位点,亲水性,等电点。然后根据FSHβ基因的DNA序列全长设计了扩增引物,并利用实验种群的79个雌龟个体的DNA筛选基因中存在的多态性位点。结果显示SNP位点F2146和F2362、F1455和F2138都显示完全的连锁现象。将SNP位点和后代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多态性位点F741表现为显着相关,其中GG/AG基因型对这个性状有显着的正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SHβ基因多态性和后代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用做黄喉拟水龟潜在的选育标记。6.黄喉拟水龟雌龟后代数相关SNP标记的筛选本研究根据前期黄喉拟水龟脑-性腺的转录组测序得到的大量繁殖相关的SNP标记位点。我们选取了 90个支持度较好、与雌龟繁殖活动相关的SNP位点,用来验证、筛选与雌龟的繁殖力相关的位点。利用iPLEX Gold reagents进行PCR扩增后,利用飞行质谱法(MALDI-TOF mass spectrometry)进行SNP的分型。实验群体的83个雌性个体对SNP位点验证得到64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将多态性的SNP位点,与前期统计得到的雌龟年平均繁殖情况关联后得出:RS24的不同基因型在后代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AA型的后代数平均数(7.75±0.00)比GG型(3.59±2.36)和GA型(3.64±2.27)都高,GG和GA没有显着的差异。RS17的不同基因型在后代数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杂合型GG型的后代数(7.75±0)比纯合型GG型(3.60±2.42)和AA型(3.60±2.32)都高,GG和AA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RS5只存在两种基因型,杂合型CG(5.88±2.61)与纯合型CC(3.53±2.30)的后代数存在显着性差异。RS 80的AA型(4.63±2.38)和AG型(3.32±2.45)有显着性差异,而AA与GG以及AG与GG(3.50±1.87)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分析结果看出SNP位点RS24、RS5、RS17出现了基因型与高繁殖情况紧密联系的现象,RS24的AA型、RS17的GG型、RS5的CG型,这些SNP位点可能与高繁殖性状具有关联性。进一步的验证后,可以尝试将该标记用于实验种群后代的筛选,从而获得具有高繁殖力的子代个体。综上所述,本实验以黄喉拟水龟为主要代表研究了龟鳖动物繁殖相关的特点以及通过亲子鉴定确定实验群体雌雄龟的每年的繁殖情况,从而根据连续4年的繁殖情况定量的确定了雌龟的繁殖力,并筛选得到了具有高繁殖能力的雌龟。结合4年雌龟的数据结果,将前期转录组筛选的SNP位点进行验证,研究了其与繁殖性状的联系,筛选可用的标记。同时实验还克隆研究了繁殖相关的FSH β基因,分析了其结构特点并研究了实验群体中FSH β基因的多态性情况,总结了筛选的SNP位点和繁殖性状的联系。同时依托于黄喉拟水龟的实验群体,研究了多父及重复父权现象的发生,发现雄龟同样具有筛选的潜力。
钟小庆[4](2017)在《如何提高亲本种龟的繁殖力?》文中指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龟类养殖诸多环节中,最具生产力和赢利能力的环节就是苗种繁育,这也是龟类养殖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要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提高公龟的交配能力,另一方面是如何提高母龟的受精率。将这两方面的功夫做足,双剑合璧,高产稳产就顺理成章和瓜熟蒂落了。
麦良彬,何志超,钟小庆[5](2017)在《提高种龟繁殖力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工养龟业的兴起,养殖者逐步发现,有些品种的雌龟产卵量不少,但受精率不高,特别是初产年龄的龟卵受精率更低。这是因为龟在生长发育尤其是性成熟过程中,两性存在时间差,雌性性腺发育早、成熟早,雄性性腺发育迟、成熟也晚些。因为先期性成熟雌龟没有得到性成熟雄龟给予有效交配,致使所产龟卵未受精或受精率偏低。围
叶泰荣,潘彬斌,刘凯[6](2016)在《产卵场基质、放养密度及亲龟年龄对蛇鳄龟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讨产卵场基质、亲龟年龄及放养密度对蛇鳄龟(Chelydra serpentine)繁殖性能的影响,对不同产卵场基质、亲龟年龄和放养密度条件下蛇鳄龟产卵率、平均产卵量、受精率等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产卵场基质对产卵率、平均产卵量影响显着,1/3黄砂加2/3红泥作为产卵场基质条件下蛇鳄龟的产卵率、平均产卵量最高(P<0.05);亲龟放养密度对蛇鳄龟受精率影响显着,放养密度0.48只·m-2时受精率最高(P<0.05);亲龟年龄对产卵率、平均产卵量和受精率影响显着,随着亲龟年龄的增加,产卵率、平均产卵量和受精率均提高(P<0.05)。
张林秋,胡春晖,程熙[7](2015)在《两种养殖模式下鳄龟繁殖性能的比较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比较鳄龟在水泥池和土池两种养殖模式下的繁殖性能,将鳄龟亲本以0.5只/m2的密度、3∶1的雌雄比分别放养在水泥池和土池内,进行为期6个月的繁育试验。试验结果:水泥池养殖模式下,鳄龟的平均产卵率为95.34%,平均受精率为91.12%,平均孵化率为93.16%,亲本平均死亡率为8.33%;土池养殖模式下,鳄龟的平均产卵率为84.90%,平均受精率为84.68%,平均孵化率为85.74%,亲本平均死亡率为1.67%。结果表明,水泥池养殖模式下,鳄龟的繁殖性能较好;土池养殖模式下,鳄龟的死亡率较低。
潘冬冬[8](2014)在《安徽黄缘盒龟资源现状调查、驯养繁育技术及线粒体DNA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黄缘盒龟(Cistoclemmys flavomarginata)为安徽特产龟类之一,又称黄缘闭壳龟,主要集中分布在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历史上野生资源数量十分丰富。因其具有极高的营养、药用和观赏价值,继而遭到大量捕获造成野生龟已非常稀少。2011年8月至10月,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市场调查、走访驯养繁殖场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皖南山区、大别山区黄缘盒龟野外生存地进行了资源调查。这也是国内首次对黄缘盒龟资源现状进行专项调查和报道。调查共发现安徽本地黄缘盒龟共34只,其中皖南山区产27只,大别山区产7只,据分析估算,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年捕获的黄缘盒龟数量约400只。此外市场调查还发现台湾黄缘盒龟8只,统计分析已有约300只台湾黄缘进入安徽。2011年安徽共有黄缘盒龟驯养基地16个,驯养亲龟共2194只,年繁殖幼龟2280只。2013年调查显示全省共驯养亲龟约3700只,后备亲龟5000余只,年繁殖出稚龟5000余只。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参与了安徽省长江水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金寨和青阳三个省内规模较大的基地黄缘盒龟驯养繁育研究。三基地共驯养安徽本地黄缘盒龟2020只,其中雌龟1490只,雄龟530只。采用建设生态龟园、强化亲本培育、注重饵料多样性、改进使用孵化介质蛭石、稚龟加温越冬等技术措施。结果表明,2013年,产卵时间开始于5月7日,结束于7月28日。共产卵2583枚,雌龟平均产卵量1.73枚,平均受精率88.3%。共孵化出稚龟2093只,平均孵化率达91.8%。稚龟越冬成活率均在97%以上。鉴于台湾黄缘盒龟已经进入安徽,在形态学上和本地群体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测定了台湾黄缘盒龟mtDNA序列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台湾黄缘盒龟基因组全长16721bp (GenBank登陆号:KJ680321),为环形双链DNA,其基因结构和Genbank上已公布的安徽省黄缘盒龟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一致。mtDNA全序列在位点对比后发现,有43个位点发生了碱基替换(无插入缺失), mtDNA全序列相似度达到99.74%。综合分析认为安徽黄缘盒龟与台湾黄缘盒龟虽然形态学上差异明显,但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上差异尚不明显。基于COX I和16SrRNA基因两群体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和0.000,远小于其它种间遗传距离。
李本旺,王广军,刘邦辉,黄启成,莫介化,李春枝,李志斐,王海英[9](2013)在《中华花龟两性生长、形态差异及雌性个体生殖力》文中认为对人工孵化的中华花龟幼龟进行了为期60个月的养殖,记录了幼龟生长和发育过程;对中华花龟两性形态特征和个体繁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雄龟性别形态的区别在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即雌性龟腹甲平坦,尾巴短小,肛孔距腹甲后缘近;雄性龟腹甲内凹,尾巴粗壮,肛孔距腹甲后缘远。雌、雄两性个体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在前12个月,雌性生长稍快于雄性,表现为背甲长、背甲宽、体重较大,但两者间差距不太大;在后期中,雌性生长速度则快于雄性。至试验期结束时,雌性个体平均增重量为雄性个体的3.86倍。雌性个体生育力回归分析表明,中华花龟的产卵数量与背甲长和体重的回归关系显着,雌性通过增加个体大小(背甲长和体重)来提高个体生育力。
魏成清,朱新平,陈永乐,谢刚[10](2009)在《三线闭壳龟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是分布较广的一种淡水龟。介绍了三线闭壳龟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人工繁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营养成分的分析及种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现今三线闭壳龟养殖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三线闭壳龟的人工养殖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怎样提高雄龟繁殖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提高雄龟繁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花乌杂龟及其亲本的繁殖特征与养殖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条件 |
1.2 亲龟培育和繁殖 |
1.3 卵的采集和孵化 |
1.4 养殖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繁殖性能 |
2.2 生长速度 |
2.3 效益分析 |
3 讨论 |
(2)果核泥龟的单元式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设施条件 |
1.1 亲龟养殖设施 |
1.2 加温系统 |
1.3 孵化房设置 |
2 亲龟选择 |
2.1 亲龟种源 |
2.2 亲龟年龄 |
2.3 亲龟质量 |
3 引种管理 |
3.1 引种时间 |
3.2 引种处理 |
4 亲龟培育 |
4.1 投喂管理 |
4.1.1 饲料选择 |
4.1.2 投喂方法 |
4.2 水质管理 |
4.3 日常管理 |
4.3.1 巡查及记录 |
4.3.2 夏、冬季管理 |
4.3.3 病害防治 |
5 龟卵的收集与孵化 |
5.1 龟卵的收集 |
5.2 受精卵的鉴别 |
5.3 龟卵的孵化 |
5.3.1 孵化前处理 |
5.3.2 孵化方法 |
5.3.3 孵化管理 |
5.4 稚龟的收集和暂养 |
6 讨论 |
6.1 单元式养殖模式的优势 |
6.1.1 精准投喂\繁殖效率高 |
6.1.2 病害防治 |
6.1.3 交配安全 |
(3)人工养殖黄喉拟水龟繁殖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龟鳖类研究概况 |
1.1 资源分布与生存现状 |
1.2 龟鳖动物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龟鳖动物养殖条件的研究 |
1.2.2 龟鳖动物孵化条件的研究 |
1.2.3 龟鳖动物营养条件的研究 |
1.2.4 龟鳖动物疾病免疫的研究 |
1.3 龟鳖动物研究方法的进展 |
1.4 龟鳖动物繁殖的研究进展 |
1.4.1 龟鳖动物繁殖策略的研究 |
1.4.2 龟鳖动物卵巢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的研究 |
1.4.3 龟鳖动物繁殖力的研究方法 |
1.5 黄喉拟水龟的介绍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黄喉拟水龟高繁殖力雌龟的筛选与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微卫星分析 |
2.3 遗传统计和亲子鉴定分析 |
2.4 数据统计 |
2.4.1 雌龟后代个数连续性比较 |
2.4.2 雌龟后代数的差异及对种群后代的贡献情况 |
3 结果 |
3.1 繁殖情况统计 |
3.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 亲权分配统计 |
3.3.1 雌龟后代数的差异及对种群后代的贡献情况 |
3.3.2 雌龟后代个数连续性 |
3.3.3 根据繁殖力的分组 |
4 讨论 |
4.1 繁殖结果分析 |
4.2 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
4.3 亲权分配统计 |
第三章 黄喉拟水龟卵巢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3 结果 |
3.1 卵巢的位置与形态 |
3.2 卵子发生与卵黄形成的显微结构 |
3.2.1 卵黄发生前期 |
3.2.2 卵黄发生期 |
4 讨论 |
4.1 黄喉拟水龟卵巢结构、卵细胞及其相关结构的特点 |
4.2 卵黄小板结构 |
4.3 滤泡细胞及透明带的结构 |
4.4 卵子发生过程的研究作用 |
第四章 黄喉拟水龟多父现象和父权分配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 微卫星分析 |
2.4 遗传统计和亲子鉴定分析 |
2.5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 亲子鉴定及亲权分配结果 |
3.3 多父现象分析 |
3.4 雄龟形态与后代情况的关联分析 |
4 讨论 |
4.1 群体遗传多样性 |
4.2 繁殖情况分析 |
4.3 亲权分配 |
4.4 多父现象及可能影响因素 |
4.4.1 种群密度 |
4.4.2 窝卵数的影响 |
4.4.3 交配偏好以及形态特性的影响 |
4.4.4 基因表达或蛋白功能的影响 |
4.5 繁殖研究对物种保护的作用 |
第五章 黄喉拟水龟重复父权现象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和微卫星分析 |
2.2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雄龟后代数的比较 |
3.2 交配组合的分析 |
3.3 父权重复现象 |
4 讨论 |
4.1 雄龟后代数的差异 |
4.2 重复父权现象 |
4.3 影响雄龟后代数的因素 |
4.3.1 精子活力影响 |
4.3.2 交配选择的偏好 |
第六章 FSHβ基因克隆、结构分析及繁殖性状相关的SNP位点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总RNA和DNA提取 |
2.2 RNA反转录成第一条CDNA链 |
2.3 FSHβ基因CDNA序列扩增 |
2.4 FSHβ基因PCR产物胶回收 |
2.5 FSHβ基因PCR纯化产物克隆 |
2.6 FSHβ基因的CDNA序列比对、拼接 |
2.7 FSHβ基因的DNA序列扩增、拼接 |
2.8 FSHβ生物信息学及系统进化分析 |
2.9 FSHβ基因多态性分析 |
3 结果和分析 |
3.1 FSHβ基因CDNA序列的扩增和分析 |
3.2 氨基酸序列的分析 |
3.3 FSHβ基因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
3.4 FSHβ基因的SNP及产卵特性的关联分析 |
4 讨论 |
第七章 基于转录组数据黄喉拟水龟雌龟后代数相关SNP标记筛选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SNP位点的筛选 |
2.3 关联分析 |
3 结果 |
3.1 SNP位点的分型分析 |
3.2 雌龟后代数与SNP位点的关联分析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I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如何提高亲本种龟的繁殖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雄龟交配能力 |
1. 添加营养及中草药。 |
2. 降低雌雄龟性别配比。 |
3. 提高雌雄龟交配欲望。 |
二、提高雌龟的受精率 |
1. 营造环境。 |
2. 增加光照。 |
3. 调节水体。 |
4. 控制放养。 |
5. 保证营养。 |
6. 整治产蛋场。 |
(5)提高种龟繁殖力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雄龟交配能力 |
1. 添加营养及中草药。 |
2. 提高雌雄龟性别配比。 |
3. 提高雌雄龟交配欲望。 |
二、提高雌龟的受精率 |
1. 营造环境。 |
2. 增加光照。 |
3. 调节水体。 |
4. 控制放养。 |
5. 保证营养。 |
6. 整治产蛋场。 |
(6)产卵场基质、放养密度及亲龟年龄对蛇鳄龟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亲龟来源 |
1.1.2 亲龟培育池、产卵场 |
1.2 方法 |
1.2.1 试验条件设置 |
1.2.2 实验材料管理及数据采集 |
1.2.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产卵场基质对亲龟繁殖的影响 |
2.2 不同放养密度对亲龟繁殖的影响 |
2.3 亲龟不同年龄对繁殖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产卵场基质对蛇鳄龟产卵行为的影响 |
3.2 亲龟不同放养密度对蛇鳄龟繁育的影响 |
3.3 亲龟年龄 |
(7)两种养殖模式下鳄龟繁殖性能的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法 |
1.2.1养殖条件 |
1.2.2放养和养殖管理 |
1.2.3人工孵化 |
1.2.4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 |
1.2.5数据分析 |
2结果和分析 |
2.1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产卵率 |
2.2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受精率 |
2.3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孵化率 |
2.4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亲本死亡率 |
3小结和讨论 |
3.1水泥池养殖模式的特点 |
3.2土池养殖模式的特点 |
(8)安徽黄缘盒龟资源现状调查、驯养繁育技术及线粒体DNA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表 |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安徽省黄缘盒龟资源现状调查 |
1.1.1 调查时间和路线 |
1.1.2 调查方法 |
1.1.3 形态特征测量方法 |
1.2 安徽省黄缘盒龟生态驯养繁育技术研究 |
1.2.1 研究时间和地点 |
1.2.2 生态龟园建设 |
1.2.3 亲龟来源及放养情况 |
1.2.4 日常投喂管理 |
1.2.5 产卵与孵化 |
1.2.6 稚龟培育 |
1.2.7 越冬管理 |
1.3 台湾黄缘盒龟线粒体基因组测定 |
1.3.1 实验材料 |
1.3.2 提取DNA |
1.3.3 引物设计 |
1.3.4 PCR扩增 |
1.3.5 序列拼接、注释和分析 |
1.3.6 具闭壳功能龟类遗传距离研究 |
2 结果 |
2.1 安徽黄缘盒龟资源现状 |
2.1.1 野生黄缘盒龟分布及产地特点 |
2.1.2 安徽省黄缘盒龟保护区建设情况 |
2.1.3 安徽省驯养繁殖基地分布、养殖概况 |
2.1.4 台湾黄缘盒龟进入安徽情况 |
2.1.5 黄缘盒龟安徽群体与台湾群体的形态对比 |
2.1.6 安徽黄缘盒龟皖南群体和大别山群体的对比 |
2.2 安徽黄缘盒龟生态驯养繁育技术总结 |
2.2.1 2013年繁育情况 |
2.2.2 稚龟部分形态学数据及分析 |
2.3 台湾黄缘盒龟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结果 |
2.3.1 总DNA提取结果 |
2.3.2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 |
2.3.3 基因重叠和碱基组成 |
2.3.4 蛋白编码基因 |
2.3.5 轻链复制起始点(OL) |
2.3.6 “台缘”与“徽缘”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比差异 |
2.3.7 具闭壳功能龟类遗传距离研究结果 |
3 讨论 |
3.1 安徽黄缘盒龟资源调查现状 |
3.1.1 重视“徽缘”的独特地位,保护野生资源 |
3.1.2 加强执法管理遏制盗猎活动,建立保护区 |
3.1.3 安徽省黄缘盒龟与台湾黄缘盒龟存在种质混杂隐患 |
3.2 安徽黄缘盒龟生态驯养繁育技术分析 |
3.2.1 安徽黄缘盒龟生态驯养繁育技术模式 |
3.2.2 安徽黄缘盒龟驯养繁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3.2.3 安徽黄缘盒龟驯养繁育改进建议 |
3.3 “台缘”与“徽缘”线粒体基因组对比分析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三线闭壳龟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进展 |
1.1 种群地理分布研究 |
1.2 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研究 |
1.2.1 形态特征 |
1.2.2 生活习性 |
1.3 繁殖生态研究 |
1.3.1 性成熟年龄与性别鉴定 |
1.3.2 发情与产卵 |
1.3.3 受精卵的孵化 |
1.3.4 温度对性别的影响 |
1.4 养殖技术研究 |
1.4.1 养殖环境 |
1.4.2 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活动的影响 |
1.4.3 饵料种类 |
1.4.4 日常管理 |
1.5 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
1.6 肌肉氨基酸含量分析及中药材鉴定 |
2 主要存在问题 |
2.1 繁、养殖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
2.2 尚未建立种质资源库 |
2.3 产品缺乏深加工, 利用形式单一 |
3 发展对策 |
3.1 大力发展人工养殖 |
3.2 深入开展对三线闭壳龟生物学特性和营养学的研究 |
3.3 加强对三线闭壳龟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 |
四、怎样提高雄龟繁殖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花乌杂龟及其亲本的繁殖特征与养殖效益分析[J]. 贺刚,付辉云,方春林,何力,吴斌,费春平. 水产养殖, 2020(08)
- [2]果核泥龟的单元式养殖技术[J]. 曹鑫盛,路斌,唐一然,罗升略,卢沛仑,陈成勋,黄凯. 水产科技情报, 2019(03)
- [3]人工养殖黄喉拟水龟繁殖能力研究[D]. 张新铖.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如何提高亲本种龟的繁殖力?[J]. 钟小庆. 渔业致富指南, 2017(19)
- [5]提高种龟繁殖力技术[J]. 麦良彬,何志超,钟小庆. 海洋与渔业, 2017(10)
- [6]产卵场基质、放养密度及亲龟年龄对蛇鳄龟繁殖性能的影响[J]. 叶泰荣,潘彬斌,刘凯. 浙江农业科学, 2016(08)
- [7]两种养殖模式下鳄龟繁殖性能的比较试验[J]. 张林秋,胡春晖,程熙. 水产科技情报, 2015(04)
- [8]安徽黄缘盒龟资源现状调查、驯养繁育技术及线粒体DNA比较研究[D]. 潘冬冬. 安徽农业大学, 2014(04)
- [9]中华花龟两性生长、形态差异及雌性个体生殖力[J]. 李本旺,王广军,刘邦辉,黄启成,莫介化,李春枝,李志斐,王海英.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4)
- [10]三线闭壳龟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J]. 魏成清,朱新平,陈永乐,谢刚. 广东农业科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