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教学的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金铭[1](2021)在《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小学松溪内家拳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
丁亚帅[2](2021)在《“体操进校园”背景下课后托管快乐体操课程对学生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
刘璇[3](2021)在《游戏训练法对7-8岁儿童足球兴趣与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郑先常[4](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李文星[5](2021)在《排球普修课中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对排球传垫及技术运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教学实验证明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这种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对排球教学中技术的学习、比赛能力、比赛规则的综合影响。运用气排球球体的物理特性和有趣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排球普修班(19级运训1-3班)26人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共64学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在排球教学干预实施前1周对实验对象进行排球基本技术(自传、自垫、对墙传、对墙垫)和体育锻炼态度测试,了解基本情况。除教学方式(实验组为混合式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和训练环境难以控制外,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教学均由学院排球教师按预先制定的教案完成课时教学流程,在教学进度、评分标准方面相同。排球教学干预结束后,采用考教分离进行测试,由我院3名资深排球老师按照要求和程序进行排球基本技能测试(自传、自垫;对墙传、对墙垫;两人连续对传、对垫),并对技术运动能力进行打分。由两名测试人员进行比赛效果统计,发放和回收体育锻炼态度量表、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对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的看法。研究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与前测相比垫、传技术达标与技评成绩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实验组自垫、两人隔网对垫、对墙垫技评和达标测试成绩均略低于对照组但是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自传和对墙传达标测试成绩实验组略高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两人隔网对传技评和达标成绩,自传和对墙传技评成绩均是对照组高于实验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3)从比赛效果来看,两场比赛中每得一分双方触球次数和每得一分回合数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第二场比赛双方触球次数和回合数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技术运用能力测试成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4)经过实验干预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的锻炼态度量表得分P=0.038(P<0.05),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意愿更强烈。研究结论:(1)从硬式排球传垫成绩来看,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与常规教学对传垫球的教学效果相差不大,但学生通过混合式教学可以对气排球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2)实验组学生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方面有显着性改善。说明新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锻炼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气排球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气排球与硬排球混合教学有助于提高排球初学者的比赛能力和场上意识,触球次数和回合数更多,运用技术能力和对规则的认知能力更强。(4)加入气排球学习可能对硬式排球传、垫球基本技术会产生负迁移。因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垫球动作差异较大,学生垫球动作模式不易稳定,且气排球较轻不利于传球手型的定型。(5)建议在硬式排球教学中通过气排球提高学生的锻炼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通过气排球与硬排球混合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学者在进行比赛或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战术演练时可以借助气排球帮助学生更容易上手,提高比赛意识和技术运用能力;在借助气排球进行技术练习时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特别是在技能学习期或技术稳定期。
唐春雨[6](2021)在《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现阶段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和综述。从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以及如何有效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和探究。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总结的基础上,对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进行了简要地评析,并指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体育游戏有效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和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活动。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在传统那种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使体育游戏在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合理应用,进而探索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针对所测的各项体质指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大量统计得出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研究结果:1.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且合理的体育游戏,运用合理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感觉很愉快,会很认真地学习体育各个项目,从而提高体质指标各项成绩。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上所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即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1,即通过实验后,实验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方面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实验前后在身高、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体重上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体重在实验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动作要领,掌握体育动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更加感兴趣。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兴趣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兴趣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课中与老师互动很多。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态度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态度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很大的改善。实验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通过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提高。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质各项指标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能保证学生积极地参加各项运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氛围更浓厚,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更加专注地上体育课,促进学生与教师更好交流,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证明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有一定价值的,体育游戏值得在各个小学体育教学中被应用。
马聪[7](2021)在《游戏教学法在高中足球教学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球近年来在中国备受重视,校园足球的发展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根基。加上去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提出的体育融合的这一概念,更是加强了中小学体育课足球教学的重视程度。体教融合这一道路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我们作为未来的体育老师应该提出一些符合体教融合的创造性意见。尤其是针对高中体育课,该年龄段的学生处于很重的学习压力下,并且逐渐开始有了爱美之心,包括在体育课上一些动作他们也会错误的认为很幼稚这就导致他们在体育课的状态非常的差,课堂的参与程度较低。为了改善这样的体育课状况,本文通过游戏教学法在高中足球课堂的的实验探索既完善了高中足球课的教学方法,也符合体教融合这一政策,为体教融合的发展提出积极的意见。本人在哈尔滨市群力第三中学实习期间,运用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来论证游戏教学法是否适用于高中足球教学课,通过在高一学年的18周的教学实验,总结游戏教学法对体育课足球技能教学的影响和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影响。根据上课的回馈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游戏教学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法,在高中足球课堂中作用更为显着。通过在基本部分加上足球游戏,实验前后实验班的足球技术测试的成绩增幅较为明显,游戏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兴趣程度和参与程度。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实验班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学生学习足球的热情更加高涨。整个教学氛围都轻松愉快。相比于对照班,在教学实验下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喜欢上足球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游戏教学法在高中足球课使用时给出以下的建议,第一,游戏教学法在高一足球课的应用是可行的,通过游戏教学法的应用使得学生足球技术进步较为明显。可以在高中足球课中进行推广。第二,游戏教学法可以改善足球课堂的教学氛围,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足球的快乐。但是在游戏的选择或者改编一定要考虑到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高中阶段就要增加游戏的竞争性。在保证竞争性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安全观念。
鄢运双[8](2021)在《首都高校大学生足球课情景兴趣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足球是开展最为广泛的运动,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热烈追捧。随着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足球在我国民间的普及率逐渐提升。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堂有着重要的地位,体育兴趣如今依旧是研究的热土。本研究将立足于首都高校足球课程情景兴趣,通过量表调查,揭示高校足球课情景兴趣开展的特征。通过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访谈法,对15名首都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访谈,用以获得可靠的质性研究材料,采用体育情景兴趣量表对512名首都高校大学生课后进行了测量,主要运用质性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首都高校大学生足球课的情景兴趣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如下:(1)首都高校大学生在参与足球课过程中被足球项目的魅力吸引,收获到了乐趣,与此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技能、强健体质和收获友谊。(2)首都高校大学生在参与足球课程时,在性别方面,男生获得的情景兴趣总体高于女生;在年级方面,大二展现出来的兴趣低于大一跟大三;在不同课程类型方面,上公共课学生的兴趣值高于上辅修课学生。对以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首都高校大学生参与足球课过程中,各维度均值得分普遍高于3.50,说明他们收获到了愉悦感,更是被足球课堂的人物魅力、足球的魅力所吸引。在足球课的良好氛围中,更是有一种因个人技能提高的成就感而收获到内心的喜悦,提升了对于足球课的兴趣。(2)足球课教学情景的创设,促进了个人足球技能的认识和提高,在娱乐中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更是收获与他人的友谊。随着对于足球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健全的人格能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3)首都高校大学生男女生在足球课上获得的情景兴趣存在着差异,男生在新颖性、注意力、探索性、愉悦感和总体兴趣五个维度上面收获了更多的乐趣,女生在挑战性维度展现出了较为浓厚的乐趣。(4)首都高校大学生各年级间在足球课获得的情景兴趣展现了差异性,大二年级在各个维度的评分均是最低的,说明该年级应从各个维度提高足球课程的趣味性。(5)首都高校大学生不同课程类型间足球课情景兴趣展现了差异性,上公共课的学生从足球课中有着更高的乐趣。针对于上辅修课的同学,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组织形式对提高他们的兴趣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张毅[9](2021)在《游戏教学法在7-10岁少儿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篮球运动作为三大球之一,被大众熟知,容易上手,非常适合少儿体育兴趣的培养,这成为了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环境下许多少儿和家长的选择。在此背景下,全国范围内的少儿篮球培训班迅速地蓬勃发展,其培训目标是让少儿了解篮球,培养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学会基本的篮球技术动作,并初步形成篮球专业意识等。7-10岁的少儿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生理方面都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体育锻炼来让自身获得发展。虽然篮球运动在我国较为常见,受到人民的认可与关注。但在实际的篮球教学之中依然存在问题,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篮球运动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身体素质以及基本技术;如何能够能使少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篮球运动。这不仅仅是篮球教练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思索的难题。对于篮球运动来说,运用游戏教学法往往能够让少儿对篮球充满兴趣,同时因为篮球游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和交往功能,因此如果能够把游戏教学法运用到篮球教学中,并且很好地发挥游戏的这些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该研究针对以上情况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及数理统计法,以漯河市追风篮球俱乐部7-10岁的少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0名学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经过21天42课时的实验教学后,利用SPSS软件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游戏教学法在7-10岁少儿篮球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在最后的分析中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对7-10岁的少儿来说,游戏教学法符合少儿进行学习认知的规律,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效率,建议在篮球俱乐部合理推广使用。其次,通过运用游戏教学法对少儿的速度、耐力素质有促进作用。再次运用游戏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少儿社交能力。最后,游戏教学法对少儿篮球基本技术上有促进作用,可以减少长时间练习的紧张感,缓和学员练习时的烦躁情绪。
高晓雪[10](2021)在《快乐体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及共青团中央在《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明确表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快乐体育放眼未来,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需求入手,以教学内容设计、过程实施及过程评价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及爱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高职院校的健美操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健美操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交流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发现常规的健美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组织以教师为中心,不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陈旧,教学考核片面化,教师上课没有情感的投入,教师着装没有体现出健美操的美学特征。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在课上缺少主动性及快乐体验感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明确健美操的教学目标、选择健美操的教学内容、设计健美操的教学过程、如何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健美操课堂以及教师的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快乐体育教学形式的构建,将常规的健美操教学与融入了快乐体育的健美操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快乐体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教师有效融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性游戏(游戏法)、采取分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仿练习法等,提升学生学习健美操基本动作的效率,使得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互动学习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热情、为终身体育思想做铺垫。(2)快乐体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采用了同伴接纳能力的理念,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同伴交流、打造出一种欢快的学习环境;采用合作教学法,给学生营造出良好合作学习氛围。同时研究实验结果证明,融入了快乐体育理念的教学形式优于常规的体育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接纳能力。(3)快乐体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学方式采用由易到难,适应学生的认知和技术掌握的过程,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潜在的趣味性。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在健美操教学中选择了趣味性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热情,但不能用游戏来替换健美操教学,要将这种教学方法用活,这样才能达到教学中的预期目标。(2)将快乐体育理念融入健美操教学中,应选择符合学生年龄段和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激情,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去喜欢健美操教学,这也是快乐体育理念发展的重点,但仍需要更深层次的去探究。(3)将快乐体育理念融入健美操教学中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已初具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哪种教学形式可以解决体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全部问题,所以仍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4)健美操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健美操动作技术、自我认知、心理感受应共同发展。
二、传统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教学的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教学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5)排球普修课中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对排球传垫及技术运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
2.1.2 混合式教学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气排球价值的研究 |
2.2.2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
2.2.3 高校排球课程改革研究 |
2.2.4 排球与气排球混合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5 排球与软式排球混合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6 硬式排球教学研究综述 |
2.2.7 其他项目混合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8 排球课程考核与评价的研究综述 |
2.2.9 运动技能迁移理论 |
2.2.10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分析法 |
3.2.5 实验法 |
3.3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的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 |
3.3.1 确立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教学的教学理念 |
3.3.2 构建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教学的教学体系 |
3.3.3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内容方法体系的构建 |
3.3.4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差异 |
3.3.5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教学实验的控制与实施 |
3.4 研究思路 |
4 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前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4.2.1 实验前排球垫球达标与技评测试结果分析 |
4.2.2 实验前排球传球达标与技评测试结果分析 |
4.3 实验后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4.3.1 实验后实验组排球垫球达标与技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组排球传球达标与技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3 实验后对照组排球垫球达标与技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4 实验后对照组排球传球达标与技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5 实验后两组排球垫球测试对比分析 |
4.3.6 实验后两组排球传球测试对比分析 |
4.3.7 教学比赛效果的对比分析 |
4.3.8 实验组和对照组技术运用能力的分析 |
4.4 锻炼态度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
5.1.2 形成了积极的锻炼态度,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5.1.3 形成了新的排球教学形式,学生学得更多 |
5.1.4 对传、垫基本技术学习可能存在负迁移 |
5.2 建议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游戏概念 |
2.1.2 体育游戏教学的概念 |
2.2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2.3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功能 |
2.4 体育游戏如何有效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测量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
4.1.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
4.1.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质指标变化情况 |
4.1.3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
4.1.4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 |
4.2.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各项体质指标的影响分析 |
5.1.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身高、体重的影响分析 |
5.1.2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肺活量的影响分析 |
5.1.3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50 米成绩的影响分析 |
5.1.4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影响分析 |
5.1.5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跳绳的影响分析 |
5.1.6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影响分析 |
5.2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
5.3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游戏的创编要具有合理性 |
6.2.2 设计的体育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
6.2.3 游戏的应用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
6.2.4 游戏内容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录2: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分量表 |
附录3: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
附录4: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
(7)游戏教学法在高中足球教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游戏及体育游戏的定义 |
2.2 足球游戏的作用及分类 |
2.3 游戏教学法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2.4 游戏教学法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对比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同质性检验 |
4.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足球技术的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
4.2 游戏教学法对实验班的身体素质影响 |
4.3 游戏教学法对实验班的足球技术的影响 |
4.4 游戏教学法对实验班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
4.5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身体素质对比 |
4.6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足球技术对比 |
4.7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育学习兴趣对比 |
4.8 实验观察及游戏教学法应用注意事项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射门技术评分标准 |
附录3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首都高校大学生足球课情景兴趣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兴趣的界定与探讨 |
1.4.2 兴趣的分类和特征 |
1.4.3 体育情景兴趣的研究现状 |
1.4.4 足球课程的相关研究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访谈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首都高校大学生足球课情景兴趣的质性研究结果分析 |
3.1.1 足球课程的吸引力 |
3.1.2 足球课程的收获 |
3.2 首都高校大学生足球课情景兴趣的调查结果分析 |
3.2.1 男女生间足球课情景兴趣的六维度对比分析 |
3.2.2 年级间足球课体育情景兴趣的六维度对比分析 |
3.2.3 不同课程类型间足球课情景兴趣的六维度对比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游戏教学法在7-10岁少儿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游戏的概念 |
2.1.2 游戏教学法的概念 |
2.1.3 少儿的概念 |
2.2 国内游戏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游戏教学法在其他体育项目中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游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游戏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游戏教学法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2.3.2 国外游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实验设计 |
4.1 实验时间与地点 |
4.2 实验对象 |
4.3 实验流程 |
4.3.1 游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实验流程 |
4.3.2 实验组教学流程 |
4.3.3 对照组教学流程 |
4.4 实验测试项目的选定 |
4.4.1 身体素质水平测试内容 |
4.4.2 篮球基本技术测试内容 |
4.5 实验控制 |
4.5.1 实验前的实验控制 |
4.5.2 实验中的实验控制 |
4.5.3 实验后的实验控制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组与对照组兴趣对比分析 |
5.1.1 实验组与对照组消极兴趣对比分析 |
5.1.2 实验组与对照组积极兴趣对比分析 |
5.1.3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参与程度对比分析 |
5.2 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交行为对比分析 |
5.3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3.1 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素质对比分析 |
5.3.2 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对比分析 |
5.4 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5.4.1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球绕杆技术对比分析 |
5.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对比分析 |
5.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双手胸前传球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游戏教学法能够显着提升学员体育学习兴趣 |
6.1.2 游戏教学法能够显着提升学员社交能力 |
6.1.3 游戏教学法有利于学员篮球基本技术的提高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效度问卷 |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C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量表 |
附录D 社交行为量表 |
附录E 篮球运球绕杆评价标准 |
附录F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评价标准 |
附件G 原地双手胸前传球评价标准 |
附录H 篮球游戏教学法篮球游戏设计 |
致谢 |
(10)快乐体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快乐体育 |
2.2 快乐体育理念 |
2.3 教学方法 |
2.4 快乐体育教学形式 |
2.5 常规健美操教学 |
3 文献综述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3.2.1 有关快乐体育教学应用的相关研究 |
3.2.2 有关健美操教学形式的相关研究 |
3.2.3 有关快乐体育理念在健美操教学上运用的研究 |
3.2.4 有关快乐体育理念在其它运动项目运用的研究 |
3.2.5 研究评述 |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专家访谈法 |
4.2.3 问卷调查法 |
4.2.4 对比分析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4.2.6 实验法 |
5 实验研究过程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地点和时间 |
5.4 实验内容 |
5.5 实验的控制 |
5.5.1 条件控制 |
5.5.2 时间控制 |
5.6 常规健美操教学的教学安排及教学过程 |
5.7 快乐体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理论基础 |
5.7.1 目标管理论 |
5.7.2 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 |
5.8 快乐体育理念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实施 |
5.8.1 快乐体育理念融入健美操教学的构建 |
5.9 快乐体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设计 |
5.9.1 教学过程设计 |
5.9.2 教学方法选择 |
5.9.3 教学评价制定 |
5.10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安排情况 |
5.11 教学过程情况对比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实验前后学生健美操动作技术对比分析 |
6.2 实验前后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对比分析 |
6.3 实验前后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兴趣对比分析 |
6.4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健美操教学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1: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2:健美操学生调查问卷 |
附件3:两组学生健美操动作技术、创编能力测试表 |
四、传统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教学的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小学松溪内家拳教学实践研究[D]. 朱金铭.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体操进校园”背景下课后托管快乐体操课程对学生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丁亚帅.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3]游戏训练法对7-8岁儿童足球兴趣与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璇.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排球普修课中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对排球传垫及技术运用的影响[D]. 李文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6]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D]. 唐春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7]游戏教学法在高中足球教学课中的应用研究[D]. 马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首都高校大学生足球课情景兴趣的调查研究[D]. 鄢运双.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9]游戏教学法在7-10岁少儿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张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10]快乐体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高晓雪.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