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炼油厂工业污水中氨的回收与处理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王梓先,徐峰,马滢,李盛,王晓辉,曹雪,薛莲[1](2021)在《实现基准排水量达标的炼油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符合GB 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基准排水量要求的某石油炼制企业的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工程设置和实际运行数据,文章以酸性水汽提处理、电脱盐废水预处理、催化剂再生烟气脱硫废水处理等炼油企业点源废水分质处理工艺,全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和循环利用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石油炼制主要产排废水分质处理与循环利用的工程实践对炼油企业节水减排的贡献。
刘成军,李倞琛,吕晓东,段宏毅[2](2020)在《炼油厂酸性水中氨的处理措施及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如何处理酸性水中的氨,将直接影响到各相关装置的操作、投资及全厂经济效益。通过讨论目前普遍采用的三种主要氨的处理措施即氨至硫黄回收反应炉分解、生产液氨产品、至硫黄回收尾气焚烧炉分解的技术特点、操作条件等,指出与生产液氨产品相比,至硫黄回收反应炉分解的优点是酸性水汽提部分投资少,氨随硫化氢一起进硫黄回收反应炉并被转化为氮气,简化了流程,氨在分解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大部分被回收,有利于降低能耗;缺点是硫回收负荷增加导致相应设备尺寸增大,因尾气量增大造成硫回收率下降,反应炉燃烧室需采用分流流程时增加了控制难度,不能生产液氨产品,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至硫黄回收尾气焚烧炉分解的优点是投资最低,但尾气焚烧炉结构复杂。目前大、中型炼油厂一般都设置两套或以上的酸性水汽提装置,建议对非加氢型、加氢型酸性水中的氨分别采取至硫黄回收反应炉分解、生产液氨产品进行处理。
黄连芝[3](2020)在《尿液源分离系统中若干单元操作优化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尿液是人体代谢的主要排泄物,尿液中含有大量营养素,其虽然只占污水处理厂处理量的1%,但却贡献了大约80%的N、50%的P及90%的K,因此从生态卫生和资源回用的理念,采用尿液源分离的方法将尿液单独收集起来,不仅可以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营养负荷,减少处理厂的工艺流程,节约用于冲厕的清洁水,还能够将收集后尿液中的营养元素进行回用。目前,尿液源分离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相关专家的重视,但是找到一种更加经济、有效、无污染的源分离尿液的处理方法仍然是国内外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聚焦于尿液收集后的稳定化以及进一步的处理,对现有尿液处理系统进行补充和优化。尿素占新鲜尿液中总氮的90-95%,是尿液处理和资源回收方面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尿液的收集和储存过程中尿素易被脲酶水解,所产生的氨和氨基甲酸酯会导致管道堵塞,造成氨氮损失和产生难闻的臭味,因此,必须抑制脲酶的活性,进而防止尿素水解。通过研究一些生活中以及尿液中常见的药物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找出经济环保的尿液稳定化方法,即在稳定尿液的同时也能将医院尾水中高浓度药物进行循环利用。结果表明,苯三酚(1,2,4-Benzenetriol),对苯二酚(Hydroquinone),儿茶酚(catechol)和戒酒硫(disulfiram)对脲酶活性的抑制率均在97%以上,可将尿液稳定31天以上。药物对脲酶活性抑制结果,表明了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尿素水解,从而影响尿液中现有形式的氮素养分,该工作为更经济有效的稳定新鲜尿液以及医院污水中高浓度药物的处理铺平了道路。对于源分离尿液中营养物质的处理研究,本课题主要对现有系统的处理方法进行补充和优化,采用水力旋流器结合吹脱方法用于处理完全水解尿液,经改变吹脱过程的气液比、温度以及pH来获得运行的最佳工况。考虑到成本和去除率,使用空气汽提-水力旋流器系统从水解尿液中去除NH3-N的最佳参数为pH 10,气液比为1200、60℃循环旋流吹脱3 h后,NH3-N去除率为93%,并分析了汽提-水力旋流器系统在不同气液比,pH和温度下获得1 g NH4Cl的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影响,发现升高温度可以适当降低整个处理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另外研究了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回收尿液中的尿素,发现所研究的几种活性炭中,0.8 mm球状活性炭对尿素的吸附效果最好,为11.8 mg/g。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热力学特征和多次吸附脱附后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清水对活性炭进行五次吸附再生后,其吸附效率仍可以达到80%以上。
刘业业[4](2020)在《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认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我国作为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国,承担着国际社会上承诺的减排目标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石油炼制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在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推进污染减排的背景下,石油炼制行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石化行业于2017年被纳入第一阶段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油品质量要求及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在此形势下,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形势下,精准的掌握企业碳排放水平、充分的了解环境影响关键环节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减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够精准、无法核算无组织源碳排放、不能从根源解析环境影响关键环节的问题,对石油炼制工业过程层面的碳排放碳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企业层面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体系,弥补了目前碳排放体系核算结果不够精准、无法核算无组织源碳排放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企业类型、工业过程及排放气体四个角度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采用“生产系统-生产装置-生产单元-排放节点”四层分级的方法对石油炼制过程碳排放源进行了识别并归类,建立了物料衡算-实测法的企业层面过程碳排放精准核算方法,并对我国中等规模炼油企业为案例进行了应用。各工业过程碳排放源归类为燃料燃烧源、工艺尾气源、逸散源、废物处理源、电力热力源。核算方法的精准性体现在:增加了对油气回收源、逸散源、废物处理源的碳排放核算,增加了非CO2形式碳排放核算,电力碳排放系数考虑了清洁电力的影响,对燃料燃烧源、生产过程无组织VOCs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更为准确。案例应用核算结果为:该中等规模炼油企业碳排放系数核算为0.30t CO2eq/t原油;催化裂化、连续重整、常减压、油品储存及柴油加氢装置是全厂主要贡献过程;逸散源碳排放占全厂总碳排放的6.84%;非CO2形式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13.76%。对不同核算方法比较分析结果为:《石化指南》、《省级指南》、《2006年IPCC指南》核算结果分别低于本方法11.11%、55.27%、80.93%,未核算逸散排放源及未核算催化剂烧焦源是主要原因;《排查指南》法核算生产装置无组织源VOCs排放系数为本文核算方法的31.82%;采用实测法对催化剂烧焦源核算结果仅为本方法核算结果的7.3%。(2)从工业过程角度提出行业层面石油炼制碳排放核算方法,可弥补现有基于排放类别核算结果应用范围的局限性;对2000-2017年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揭示了行业碳减排存在的问题,识别了行业碳减排重点。分别从工业过程及排放类别角度构建了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基于排放类别方法对我国石油炼制行业2000-2017年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系数三个角度定性分析了行业碳排放特征,采用LMDI模型量化了加工规模、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排放系数对碳增量的贡献。2000-2017年,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高,尚未到达拐点;2000-2017年,行业碳排放系数呈现“先抑后扬”特征,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对碳减排有积极效果,产业链的延深是导致行业碳排放系数“上扬”的原因;要实现国家承诺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石油炼制行业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碳减排。加工规模对碳增量的促进作用逐年降低,但仍是导致行业碳增量的主导因素;能源效率已成为继加工规模后的第二大促进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开始起到促进碳排放的作用,目前提升能源效率的手段已逐渐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寻求更有效的能源效率提高途径迫在眉睫;能源结构对碳增量的贡献相对较小,能源结构因素对碳减排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碳排放因子对年均碳增量的贡献不够明显,效应值皆为负值;碳排放因子对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不明显。(3)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工业过程层面对典型石油炼制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量化评价,弥补了基于具体石油产品开展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石油炼制整体环境影响现状、不能从源头解析关键影响环节的不足。基于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对中等规模典型企业工业过程层面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评价,明确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别、识别主要贡献装置及物质、从源头解析主要装置的关键环节,并从单位原料综合环境影响的角度评价工业过程环境影响水平。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别依次是臭氧耗竭、气候变化、人类毒性、细颗粒物形成、光化学氧化、水体酸性化、陆地生态毒性、淡水生态毒性及富营养化,对人类健康方面的影响更明显。对整个炼油企业来说,原油的开采生产过程是造成环境影响的主导因素;从工业过程层面来说,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常减压、柴油加氢、油品储存、循环冷却系统是造成石油炼制环境影响的主要过程;VOCs的现场排放、炼厂气燃烧、电力热力的使用、辅剂的生产及使用、循环水的冷却及油料空冷水冷过程是造成以上装置环境影响的四个关键环节,也是石油炼制行业今后控制的重点;导致以上环节贡献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原料性质、生产工艺、油品储存类型及管理水平等。刨除各生产装置原料加工量的影响来看,柴油加氢、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含苯抽提)、MTBE、延迟焦化、常减压的环境影响依次减小;氢气的使用是拉开柴油加氢与其它装置距离的主要原因。(4)创新性的构建了基于工业过程的企业及行业层面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丰富和完善了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数据统计理论和方法。针对目前基于排放类别统计石油炼制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现状,从工业过程角度构建了与上文企业行业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相对应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并根据过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VOCs减排及提高能源利用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企业层面碳排放数据统计形式设计了企业内部碳排放台账及对外统计报表两种类型;碳排放台账记录了企业内部碳排放核算所需的最原始数据,包括全厂及各工业过程两个维度,便于互相验证校核,保证数据准确性;对外统计报表则为统一的格式,可由行政主管部门统一下发给企业,该报表主要用于提供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所需数据,包括体现各工业过程碳排放总体信息的总表及提供各工业过程不同碳排放类别核算过程信息的分表。行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以工业过程为基本统计单元,并根据原料/流程/技术及规模对各工业过程进一步分类,统计内容包括子类别下各工业过程行业层面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数等信息。对于石油炼制VOCs减排方面,从安装在线监测、收集去除效率双重控制、加严VOCs排放标准、及时更新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政府如何监管提供了建议。对于能源利用方面,从优化装置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拓展能源结构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包括逐步降低催化裂化装置比重、进一步提高加氢工艺在二次加工占比、加强转化或淘汰小规模装置力度、进一步挖掘炼化一体化在装置之间及装置与系统之间提高能源效率的优势、提高清洁电力及天然气比重等。
李玉果[5](2020)在《炼化污水处理全流程污染物组成特征及转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炼化废水中有机物组成复杂,不同来源炼化废水中污染物的组成特征及其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规律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多种分离方法,结合三维荧光(3DEEM)、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等技术研究不同类型炼化废水有机质组成特征及其从产生到处理全流程的转化规律。研究了某炼油厂部分点源水的组成,包括常减压装置电脱盐进出水和塔顶水、催化裂化装置污水汽提塔进出水及轻汽油醚化水洗塔进出水。(1)电脱盐单元出水有机质对污水处理厂废水有机质贡献约为5%,挥发性有机物(VOC)以芳香烃类为主。反冲洗水中硫、氮杂原子重质组分含量较高,且富集到更多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类物质。(2)常减压装置塔顶水有机质约占污水处理厂废水有机质的10%。初馏塔、常压塔塔顶水VOC以芳香烃为主;减压塔塔顶水中主要以活性较高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主。随蒸馏过程,塔顶水中硫元素含量增加。(3)催化裂化装置污水汽提塔出水有机质约占污水处理厂废水有机质的20.5%。VOC以OVOCs为主。汽提处理后硫、氮元素含量降低但含多个氧原子的含氧化合物及多氧含硫类化合物难以去除。(4)轻汽油醚化水洗塔出水富集的有机质约占8%。出水VOC中以OVOCs为主。废水中含多个氧原子的含氧化合物丰度较高。废水检测到含硫、氮杂原子的脂肪酸、胺、腈类等化合物的芳香类蛋白质荧光基团。分析了某炼油厂水处理车间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质组成,该车间采用隔油-气浮-生化典型废水处理工艺。废水VOC占总污染物可溶性有机碳(DOC)的约30%,共检测到215种VOC化合物,其中苯系物含量最高,其次是酮类化合物。隔油气浮单元去除石油烃类物质的同时使荧光强度降低,生化处理使芳香类蛋白质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富里酸有机物。生化处理后水相烷基苯磺酸盐类化合物部分降解,同时脂肪族及不饱和酚类含氧化合物种类增多,分子多样性增加。分析了某综合污水处理厂废水有机质组成,该厂处理废水包括电石厂、染料厂等的酸性废水、主要生产橡胶和树脂的化工污水、炼油废水3种不同来源废水,主要工艺过程包括水解酸化-生化-臭氧催化氧化。(1)该炼油污水有机质浓度相对较低,主要为含多个氧原子的有机酸类化合物;酸性废水有机质,尤其是含非烃化合物的胶质含量高,主要为含多个氧原子的多氧含硫类化合物;化工污水主要为氧原子数更高的多氧含硫类化合物。(2)在处理过程中水解酸化能有效降解H/C较高的饱和、脂肪族及多酚类的氧硫类化合物。发射波长Em<350 nm的荧光基团、低氧数含氧化合物等在生化单元得到有效去除。臭氧催化氧化工艺能有效去除腐殖酸类荧光基团。高氧数多氧含硫类化合物难于去除,是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主要贡献者。(3)对比不同性质污水生化处理效果,处理前后DOC去除效率、荧光基团及极性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说明炼化污水经生化处理后,水质差异性减小。通过以上研究,加深了对炼化废水处理全流程污染物的组成特征及在水处理过程中转化规律的认识,可为废水处理工艺开发、过程优化和废水环境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对废水实现资源化利用、废水回收处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王东杰[6](2020)在《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Rare Earth简写RE)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和“新材料的宝库”,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REx(CO3)y(碳酸稀土)是生产稀土产品的重要基础原料,在其生产冶炼过程产生大量废水,该类废水因含有氨氮和稀土是工业废水处理和资源化研究的热点。稀土的回收和氨氮的再利用是该废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这种废水大多采用蒸发浓缩法(MVR)处理,但采用此方法成本较高并伴有氨氮、COD的“二次污染”。本文基于膜电解原理,开发REx(CO3)y冶炼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工艺,不仅为REx(CO3)y冶炼废水增加了处理手段、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现象。首先研究建立了 REx(CO3)y冶炼废水中氨氮、COD和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新方法突破了原有的技术瓶颈,在检测手段、检测范围、基体干扰和操作步骤等方面均有显着改善,为后续试验研究的准确性提供了检测保障,新建的3种检测方法通过了精密度、准确度试验验证。采用模拟的REX(CO3)y冶炼废水为研究对象,验证膜电解法处理REx(CO3)y冶炼废水的可行性,并获得最优膜电解参数。废水初始浓度50g/L、电解电压9V、极板间距离4cm时,自主设计开发的新型“三槽双膜三电极”电解槽与双电极电解槽相比,NH4Cl去除率提高30.5%,电解效果明显提升。采用实际废水为研究对象,探究膜电解应用的有效性。优化电解参数、膜和电极材料等条件,NH4Cl、COD和REO的去除率达到93.8%、86.4%和82.1%;利用SEM、XRD、EDX等手段进行表征,发现导致膜污染的主要物质为RE(OH)3无定形沉淀,其中Ce(OH)2、Tb(OH)3和Y(OH)3的吸附性膜污染较严重;分析了膜污染的“吸附-夹杂-堵塞”机理、开发了 HCl-NaClO联合清洗剂,提出了基于HCl-NaClO联合清洗作用于RE(OH)3膜污染的反应机理,通过组合方式的系统研究,使清洗后离子膜的离子通量恢复率提高到96.8%,有针对性地解决了 RE(OH)3对膜的污染问题。最后,提出了氨的“NH3·H2O-NH3-NH4HCO3”分离转化方案,经“分离-富集-合成”的资源转化试验,提出了 CO2参与反应、由NH4Cl向NH4HCO3的转化模型,形成纯度达93%的NH4HCO3产品,并将该NH4HCO3回用于REx(CO3)y的冶炼生产。
刘宇彤[7](2019)在《我国工业VOCs集中处理生命周期评价及技术经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能源、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除了常规的大气污染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VOCs是大气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的关键前体物,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诱因;除了影响环境,VOCs还具有高危的生物毒性,对人类健康和植物生长都具有潜在危害。在众多的排放源中工业排放是环境中VOCs污染的重要来源,因此控制工业源VOCs排放将有利于降低PM2.5和O3的浓度,对区域大气环境的改善非常重要。我国现有的VOCs废气处理模式为“一企一策”,即每个企业负责对自己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然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排放VOCs成分及浓度不规律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技术及经济能力有限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其废气处理效果不能得到保证。如果能将企业排放的VOCs废气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处理,既可以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又方便对处理效果进行监管。基于此,本论文将从技术、环境和经济可行性为切入点对工业集中区大风量、低浓度VOCs废气的集中处理模式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实验室模拟对吸附-催化燃烧和吸附-冷凝回收两种集成技术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接下来,通过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对不同技术、材料组合的VOCs处理系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最后,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CBA)对工业VOCs集中化处理模式的经济性能进行评价。本论文基于不同处理技术和运行模式进行建模和模拟,从技术、环境和经济多重视角对VOCs集中处理模式进行全面研究,研究结论可以从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为工业集中区VOCs废气末端处理的技术选择、辅助材料选择以及集中化处理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工业VOCs集中控制减排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内容:1、根据对我国工业VOCs排放源的调查研究,选择甲苯、乙酸乙酯和丙酮三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作为典型挥发性有机物的代表。为了模拟大风量、低浓度VOCs废气,将VOCs的总浓度设定为350 mg/m3,污染源排放量分别为50000m3/h、8000 m3/h、5000 m3/h和3000 m3/h。综合分析VOCs废气的排放量、组成、性质、温度和压力等条件选择吸附-催化燃烧和吸附-冷凝回收两种集成技术作为VOCs处理系统的技术方案,在吸附阶段选择活性炭和分子筛作为吸附剂,催化燃烧阶段选择CuO作为催化剂。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指南,对处理工艺各阶段的设备部件进行选择与设计,构建VOCs处理模型。2、为了得到可对比的平行数据,对不同技术、材料组合的VOCs处理系统进行实验室建模,并对VOCs处理效果进行模拟,VOCs集成处理过程的实验室模拟分为以下单元:VOCs生成单元、吸附浓缩单元、催化燃烧单元、冷凝回收单元。其中吸附浓缩单元包括VOCs吸附-脱附过程和两种吸附剂(活性炭、分子筛)生产过程;催化燃烧单元包括VOCs分解过程及催化剂生产过程。对四种不同处理系统的技术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了四种处理系统的物质流及能量流具体数据,为生命周期清单编制提供数据支持。3、利用实验模拟数据以及Eco-invent数据库,采用LCA软件SimaPro8.0对模拟的四套VOCs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并使用ReCiPe Midpoint(H)V1.09/World Recipe H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同时通过能量平衡计算对各系统能量消耗情况进行了评价。在LCA的分类阶段,根据污染物排放情况确定VOCs处理系统的3大类、8种环境影响类别:能源相关影响(气候变化、化石能源消耗)、健康相关影响(人类毒性、颗粒物形成、陆地生态毒性、淡水生态毒性)和其他影响(酸化、淡水富营养化)。研究结果表明:VOCs集成处理技术的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类毒性潜势、颗粒物形成和化石能源消耗上。在所有影响类别中,人类毒性在四种情景都展现出了最严重的影响,其占总环境影响分别为63.9%、68.2%、67.5%和71.8%。电力消耗、废物/副产物以及材料生产对气候变化、化石能源消耗、人类毒性、颗粒物形成、陆地生态毒性、淡水生态毒性的影响最大,陆地酸化主要受材料生产、废物/副产物和设备制造的影响,而淡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设备制造和材料生产。研究结果表明,就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方面来看,吸附-冷凝回收工艺优于吸附-催化燃烧,分子筛吸附剂优于活性炭吸附剂。4、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探索工业集中区进行VOCs集中化处理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设计直接集中和“一拖多”集中两种运行模式,并在选定的技术条件下建立基于集中化和分散化的VOCs处理情景:基准情景(BS)、能量循环情景(ERS)和有机物回收情景(MRS)。对每种情景的成本进行核算,然后利用成本效益法对各情景的经济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ERS情景下两种废气集中模式进行对比发现,“一拖多”运行模式优化了VOCs废气集中输送模式,降低了废气输送的电力成本,其运行成本是直接集中运行模式的69%,经济性能更优;在ERS情景和BS情景的对比中,ERS“一拖多”集中模式的运营成本比BS情景降低了11.8%,更具成本优势。在将预期收入计入时,BS情景总成本分别高于ERS和MRS“一拖多”集中化情景17.6%和24%,“一拖多”模式下MRS情景的总运营成本低于ERS情景5.9%,表明冷凝回收技术的成本效益更优。在对各情景下的VOCs处理工艺成本分解分析中发现,在BS和ERS情景中吸附单元的运行成本最高,主要来自于吸附剂更换与电力消耗的贡献;其次是集气单元,主要来自更换过滤棉的费用。在MRS情景中,运行成本主要来自吸附单元和脱附单元。
付恒谦[8](2019)在《镇海炼油厂90×104m3油库扩容工程设计》文中认为伴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油库在石油工业产业中的作用也越发突出和重要。油库是原油生产、原油加工、成品油供应及运输的纽带,是国家石油储备和供应的基地,它对于保障国防和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对于成品油需求的规模逐年增长,油库的发展和规模也相当迅速;为了节约用地与操作方便,油库的规模与油罐单罐趋于大型化发展。本文综述了新建油库设计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油库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油库油气回收的重要性。结合宁波镇海化工园区的发展建设规划、周边化工厂对下游原材料的市场需求和资源供应能力,通过对新建油库地理位置、当地气象水文条件及交通运输状况、不同油气回收方法的经济性、技术性、先进性等各个方面分析比较,根据既要满足炼厂油品加工周转和华东地区油品的供应转输以及日常生产对成品油库址的基本要求,我们确定了油品出厂运输方式、库区平面布置方案及油气回收方案,并对库区油品周转数据进行了核算,设计出合理的工艺流程,编写了可行性报告。在工艺设计过程中,本文对工艺流程的设计方案、工艺计算和设备的选型等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并根据各类油品周转数据对库区各类油品进行了物料衡算,计算确定油库扩容罐区共需新增14座油罐,其中包含4座10×104 m3外浮顶储罐、4座5×104 m3外浮顶储罐以及6座5×104 m3内浮顶储罐;进而对油罐、机泵、油气回收系统、泡沫喷淋系统进行设计和选型,确定其相关参数,并进行了消防与RTO油气回收处理等安全、环保设施设计。对管道进行了设计计算,确定各种油品管道的管径、扬程等工艺参数,并绘制了油罐安装示意图、工艺管道流程布置图、平面布置图、带控制点工艺系统流程图、带控制点消防系统工艺流程图、消防工艺流程图、带控制点RTO油气回收系统工艺流程图、带控制点蓄热氧化系统工艺流程图。本设计的创新性或优势主要体现在,采用了RTO油气回收处理系统代替传统的柴油尾气吸收装置,有效降低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解决了现有贮存罐区的废气排放问题,达到了国家《石油化学工业污染排放标准》(GB31571-2015)和《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采用消防水罐装置替代了消防水池,不仅解决了消防水池占地面积大的问题,而且检修更简便,操作更简捷;本设计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455亿元,投资回收周期2-4年;项目建成投用后可有效降低储罐周转率和工人的劳动强度,解决公司库容紧张问题,使其既能满足新建炼油装置原料贮存需求,又可以有效缓解炼化基地的原料和成品周转矛盾以及周边化工业园区企业原料供需矛盾。新油库后续配套设施投资较少,可有效减少项目建设投资及后期投用运营成本,更有利于实现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产能集群化、规模化、一体化,为打造集经济、环保的原油加工、低硫原料油供应、基础化工原料及高端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生产于一体的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提供基础数据。
潘月晨[9](2019)在《俄罗斯含油污水处理相关材料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科米萨洛夫的“等值理论”为理论基础,选用俄罗斯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的相关内容作为俄译汉笔译实践材料。本论文共包括三部分:翻译实践总结、译文文本和原文文本。本论文的重点是翻译实践总结,笔者以“等值理论”为指导,探讨了翻译科技俄语文本时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翻译实践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项目概述,包括项目来源、内容、目的和创新点。第二部分:翻译过程述略,即译前准备、翻译策略和审校工作。第三部分:翻译实践总结,以科米萨洛夫的“等值理论”为基础,佐以翻译案例,分析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第四部分:结语。在两个层面对译文和翻译过程予以总结:俄罗斯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的现行状况和翻译实践经验。本论文能够加深我国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对俄罗斯含油污水处理的认知,为对俄罗斯含油污水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信息支持。除此之外,从资料的收集、整理、翻译、总结到整合成一篇完整的调研报告,这一过程有助于作者提高处理俄文资料的能力,提升翻译实践的水平,深化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中遇到翻译问题的能力并给予其他译者相关的翻译建议。
周迪[10](2019)在《硫磺回收装置的分析、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清洁燃料规定日趋严格,硫磺回收装置已成为炼油厂必不可缺少的配套装置。本课题首先介绍了硫磺回收工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发展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介绍了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的基本原理、流程、影响因素、催化剂的应用及发展状况;介绍了尾气处理的意义和发展状况,多种尾气处理工艺的原理和特点,从而展现了保证硫磺回收装置尾气达标排放的多种途径。该炼油厂酸水汽提部分排放的净化水中氨含量超标,为了使排放的净化水中的氨含量达标,现通过Aspen Plus软件对酸水汽提部分进行模拟,为方便操作参数的改进,现仅对汽提塔的操作参数如热冷进料比、塔顶采出量、侧线采出量以及热进料进塔温度进行优化,并分析这些参数对净化水中氨含量的影响,最后提出改进措施及优化方案。硫磺回收的重要设备燃烧炉采用RGibbs+REquil模块,为了模拟燃烧炉内复杂的反应,通过计算分析出了燃烧炉内发生的的独立反应。为了使模拟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在反应中考虑到了硫分子之间的转变,以及硫化物的生成。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硫磺回收整个过程进行模拟,各个设备建立相应的模型,通过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对比,验证模型成功。并通过软件对影响硫回收率的因素如空气比、燃烧炉温度等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优化改进措施。硫磺回收部分排放的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已超过环保法的相关规定,对硫磺回收部分的操作优化也解决不了超标的问题,需要对硫磺回收部分增加尾气处理装置。通过对尾气处理工艺的选择、模拟发现,加上SSR尾气处理工艺,整套装置硫回收率达到99.6%,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满足排放要求。最后对加氢反应器进行结构设计,并用水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加氢反应器设计合格。
二、炼油厂工业污水中氨的回收与处理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炼油厂工业污水中氨的回收与处理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实现基准排水量达标的炼油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酸性水汽提处理与回用 |
2 电脱盐废水预处理减排 |
3 催化剂再生烟气脱硫废水处理 |
4 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 |
5 污水循环利用、梯级利用 |
6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7 结束语 |
(2)炼油厂酸性水中氨的处理措施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氨的处理措施 |
2.1 氨至硫黄回收反应炉分解 |
2.2 生产液氨产品 |
2.3 氨至硫黄回收尾气焚烧炉分解 |
2.4 其他处理措施 |
3 处理措施的比较 |
4 建议的处理措施 |
5 结语 |
(3)尿液源分离系统中若干单元操作优化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传统尿液处理的弊端 |
1.2 尿液源分离系统 |
1.2.1 个人规模(航天系统) |
1.2.2 家庭规模 |
1.2.3 社区规模 |
1.3 国内源分离进展 |
1.4 源分离尿液处理 |
1.4.1 尿液稳定化 |
1.4.2 尿液处理 |
1.5 生命周期评估 |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尿液储存过程中稳定化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尿素水解抑制率测定方法 |
2.2.4 脲酶活性抑制率测定方法 |
2.3 药物对脲酶的抑制作用 |
2.3.1 药物对尿素水解的抑制作用 |
2.3.2 不同水质下的稳定作用 |
2.4 不同条件下戒酒硫对尿素水解的抑制作用 |
2.4.1 不同浓度戒酒硫的影响 |
2.4.2 不同实验条件对脲酶水解尿素的影响 |
2.5 长期抑制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吹脱法回收尿液中的氨氮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设备和过程 |
3.2.4 氨氮浓度测定方法 |
3.3 不同工艺对吹脱效率的影响 |
3.3.1 气液比对氨氮回收效率的影响 |
3.3.2 pH对氨氮回收效率的影响 |
3.3.3 温度对氨氮回收效率的影响 |
3.4 吹脱装置的适用性 |
3.5 LCA评估 |
3.5.1 目标和范围定义 |
3.5.2 生命周期清单 |
3.5.3 生命周期影响评估方法 |
3.5.4 不同实验条件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活性炭吸附法回收尿液中的尿素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氨氮和尿素浓度测试方法 |
4.3 不同活性炭对尿素的捕集作用 |
4.4 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测试 |
4.4.1 吸附动力学 |
4.4.2 吸附等温线 |
4.5 部分水解尿液的吸附效果 |
4.6 柱状测试及吸附剂再生 |
4.7 LCA评估 |
4.7.1 目的和范围定义 |
4.7.2 建模方法 |
4.7.3 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碳排放核算研究进展 |
1.2.2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
1.3 不足之处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企业层面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体系 |
2.1 研究范围 |
2.1.1 产业结构 |
2.1.2 企业类型 |
2.1.3 工业过程 |
2.1.4 排放气体 |
2.2 工业过程碳排放源识别及归类 |
2.2.1 排放源识别 |
2.2.2 排放源归类 |
2.3 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 |
2.3.1 燃料燃烧源 |
2.3.2 工艺尾气源 |
2.3.3 逸散排放源 |
2.3.4 废物处理源 |
2.3.5 间接排放源 |
2.3.6 方法分析 |
2.4 案例应用 |
2.4.1 案例介绍 |
2.4.2 数据收集 |
2.4.3 核算结果 |
2.4.4 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年际变化分析 |
3.1 核算方法 |
3.1.1 基于工业过程核算方法 |
3.1.2 基于排放类别核算方法 |
3.1.3 核算方法优劣势分析 |
3.2 数据收集 |
3.2.1 燃料燃烧源 |
3.2.2 工艺尾气源 |
3.2.3 逸散源 |
3.2.4 电力热力源 |
3.2.5 行业工业增加值 |
3.3 年际变化动态分析 |
3.3.1 核算结果 |
3.3.2 结果分析 |
3.3.3 不确定性分析 |
3.4 影响因素贡献分析 |
3.4.1 方法原理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过程的石油炼制企业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4.1 范围及目标 |
4.2 清单分析 |
4.3 评价方法 |
4.3.1 评价指标及方法 |
4.3.2 单位综合环境影响 |
4.4 评价结果 |
4.4.1 主要影响类别分析 |
4.4.2 重点贡献环节识别 |
4.4.3 关键贡献物质分析 |
4.4.4 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
4.4.5 敏感性分析 |
4.5 不确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及污染减排建议 |
5.1 企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 |
5.1.1 碳排放台账统计内容 |
5.1.2 碳排放统计报表内容 |
5.2 行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 |
5.3 污染物减排建议 |
5.3.1 VOCs减排建议 |
5.3.2 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展望及创新点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6.3 创新点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炼化污水处理全流程污染物组成特征及转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炼化废水产、排处理现状 |
1.1.1 炼化废水的来源、特性及危害 |
1.1.2 炼化废水的处理工艺 |
1.2 炼化废水污染物前处理方法 |
1.2.1 吹扫捕集与静态顶空 |
1.2.2 液液萃取 |
1.2.3 树脂吸附分离 |
1.2.4 固相萃取 |
1.2.5 膜分离技术 |
1.3 炼化废水污染物表征方法 |
1.3.1 三维荧光光谱 |
1.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1.3.3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 |
1.4 炼化废水污染物研究进展 |
1.4.1 炼化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 |
1.4.2 炼化废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研究进展 |
1.5 文献综述小结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典型炼油装置污染物特征研究 |
2.1 引言 |
2.2 装置基本生产状况概述 |
2.3 实验部分 |
2.3.1 试剂与样品 |
2.3.2 样品制备 |
2.3.3 主要水质指标分析 |
2.3.4 元素分析 |
2.3.5 四组分分离 |
2.3.6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
2.3.7 吹扫捕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P&T GC-MS) |
2.3.8 气相色谱质谱(GC-MS) |
2.3.9 负离子FT-ICR MS仪器条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各装置产生废水信息及对废水总有机质贡献分布 |
2.4.2 电脱盐单元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特征 |
2.4.3 常减压装置塔顶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特征 |
2.4.4 污水汽提塔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特征 |
2.4.5 轻汽油醚化水洗塔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特征 |
2.5 小结 |
第3章 炼油废水有机质组成及其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转化规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样品 |
3.2.2 样品制备 |
3.2.3 主要水质指标分析 |
3.2.4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
3.2.5 吹扫捕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P&T GC-MS) |
3.2.6 负离子FT-ICR MS仪器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主要水质指标变化情况 |
3.3.2 各工艺单元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及组成变化 |
3.3.3 溶解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3.3.4 溶解性有机物-ESI FT-ICR MS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综合污水有机质组成及其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转化规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样品采集 |
4.2.2 样品制备 |
4.2.3 主要水质指标分析 |
4.2.4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
4.2.5 FT-ICR MS仪器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原水污染物的特征分析 |
4.3.2 高浓度路线废水在处理中的转化规律 |
4.3.3 高、低浓度污水处理路线中生化单元对于有机质降解的对比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废水中化合物的类型和相对含量分布 |
致谢 |
(6)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稀土资源现状 |
2.1.1 稀土矿物及产品 |
2.1.2 RE_x(CO_3)_y的冶炼及废水种类 |
2.1.3 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检测标准 |
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研究进展 |
2.2.1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
2.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现阶段处理方法 |
2.2.3 资源化研究现状 |
2.3 膜电解技术及资源化研究 |
2.3.1 膜电解处理技术概述 |
2.3.2 膜电解技术处理工业废水及资源化的应用 |
2.3.3 离子膜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
2.4 RE_x(CO_3)_y冶炼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
2.5 小结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目标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内容 |
3.3.1 RE_x(CO_3)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研究 |
3.3.2 膜电解法处理模拟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
3.3.3 膜电解法处理实际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
3.3.4 膜电解处理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资源化及工业应用评估 |
3.4 研究方法 |
3.4.1 分析检测方法 |
3.4.2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方法 |
3.4.3 数据分析与评价方法 |
3.5 设备与材料 |
3.5.1 试验设备 |
3.5.2 试验材料 |
4 RE_x(CO_3)_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研究 |
4.1 现行废水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
4.1.1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水质成分 |
4.1.2 COD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
4.1.3 氨氮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
4.1.4 重金属元素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
4.2 RE_x(CO_3)_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构建 |
4.2.1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COD量测定的研究 |
4.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氨氮量测定的研究 |
4.2.3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重金属元素量测定的研究 |
4.3 与现行废水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对比分析 |
4.3.1 精密度对比 |
4.3.2 准确度分析 |
4.4 小结 |
5 膜电解法处理模拟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
5.1 膜材料与电极材料筛选 |
5.1.1 不同离子膜对膜电解处理模拟废水效果的影响研究 |
5.1.2 电极材料筛选与电解前后比较 |
5.2 电解槽结构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5.2.1 高效电解槽的设计 |
5.2.2 不同槽型结构的电流及电流密度比较 |
5.2.3 电解槽结构影响电流过程机理分析 |
5.3 膜电解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5.3.1 NH_4Cl浓度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
5.3.2 电解电压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
5.3.3 极板间距离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
5.3.4 稀土浓度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
5.4 膜电解过程机理分析 |
5.5 小结 |
6 膜电解法处理实际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
6.1 影响膜电解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
6.1.1 实际废水温度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
6.1.2 废水初始浓度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
6.1.3 电解电压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
6.1.4 实际废水的膜电解处理效果分析 |
6.1.5 P_(507)的降解路径分析 |
6.2 膜电解过程的膜污染及机理研究 |
6.2.1 膜污染的表征 |
6.2.2 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6.2.3 RE(OH)_3膜污染机理研究 |
6.3 RE(OH)_3导致膜污染的化学清洗及机理分析 |
6.3.1 酸碱清洗剂的清洗效果对比研究 |
6.3.2 HCl-NaClO联合清洗剂最佳清洗条件的选择 |
6.3.3 清洗前后离子膜表面微观分析 |
6.3.4 化学清洗机理 |
6.4 小结 |
7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资源化及工业应用评估 |
7.1 资源化工艺设计 |
7.2 膜电解产物氨的分离与富集 |
7.2.1 氨的吹脱分离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7.2.2 NH_3的吸收富集影响因素研究 |
7.3 NH_4HCO_3合成及表征 |
7.3.1 NH_3·H_2O浓度影响NH_4HCO_3纯度的研究 |
7.3.2 NH_3·H_2O浓度与NH_4HCO_3结晶时间的关系研究 |
7.3.3 NH_4HCO_3的表征 |
7.4 工业应用效果评估 |
7.4.1 NH_4HCO_3的应用效果分析 |
7.4.2 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的工业应用评估 |
7.5 小结 |
8 结论 |
8.1 创新点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COD量的测定方法 |
附录B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氨氮量测定的方法 |
附录C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我国工业VOCs集中处理生命周期评价及技术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VOCs废气处理技术研究 |
1.2.2 环境治理工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1.2.3 环境治理工程成本-效益分析研究 |
1.2.4 主要启示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外部性理论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模型方法 |
2.2.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2.2.2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
第3章 工业VOCs废气排放与治理现状 |
3.1 VOCs来源及危害 |
3.1.1 VOCs来源及特征 |
3.1.2 VOCs的危害 |
3.2 工业VOCs排放现状 |
3.2.1 VOCs生产环节 |
3.2.2 VOCs储运环节 |
3.2.3 VOCs原料的使用环节 |
3.2.4 含VOCs产品使用环节 |
3.3 工业VOCs治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处理难度大 |
3.3.2 监管难度大 |
3.3.3 政策法规不完善 |
3.4 工业VOCs集中处理的必要性分析 |
3.4.1 提高VOCs减排效果 |
3.4.2 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
3.4.3 便于监督管理 |
第4章 工业VOCs废气集成处理工艺设计 |
4.1 工业VOCs废气集成处理工艺方案 |
4.1.1 污染源VOCs构成及风量设定 |
4.1.2 设计原则和依据 |
4.1.3 工艺选择及材料选配 |
4.2 工业VOCs废气集成处理单元设计 |
4.2.1 集气罩与过滤棉装置 |
4.2.2 吸附装置 |
4.2.3 催化燃烧与热回用装置 |
4.2.4 冷凝回收装置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业VOCs废气集成处理系统建模与模拟 |
5.1 工业VOCs废气集成处理技术识别 |
5.2 工业VOCs废气集成处理系统建模 |
5.2.1 VOCs生成单元 |
5.2.2 活性炭吸附单元 |
5.2.3 分子筛吸附单元 |
5.2.4 催化燃烧单元 |
5.2.5 冷凝回收单元 |
5.3 工业VOCs废气集成处理系统技术性能分析 |
5.3.1 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 |
5.3.2 分子筛吸附-催化燃烧 |
5.3.3 活性炭吸附-冷凝回收 |
5.3.4 分子筛吸附-冷凝回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VOCs集成处理过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
6.1 VOCs集成处理过程生命周期分析框架 |
6.2 生命周期目标与范围定义 |
6.3 工业VOCs处理技术组合情景设置 |
6.4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6.5 能量平衡 |
6.6 敏感性分析 |
6.7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6.7.1 气候变化影响 |
6.7.2 化石能源消耗影响 |
6.7.3 人类毒性潜势影响 |
6.7.4 颗粒物形成影响 |
6.7.5 陆地生态毒性影响 |
6.7.6 淡水生态毒性影响 |
6.7.7 陆地酸化 |
6.7.8 淡水富营养化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工业VOCs废气集中处理经济可行性分析 |
7.1 工业VOCs废气集中化处理模式分析 |
7.1.1 直接集中法 |
7.1.2 “一拖多”集中法 |
7.2 情景设置与处理单元设计 |
7.2.1 BS情景下VOCs处理单元设计 |
7.2.2 ERS情景下VOCs处理单元设计 |
7.2.3 MRS情景下VOCs处理单元设计 |
7.3 工业集中区VOCs废气集中处理经济分析 |
7.3.1 工业VOCs废气处理情景经济分析方法 |
7.3.2 直接集中方案和一拖多集中方案成本对比分析 |
7.3.3 一拖多集中方案与分散化方案的成本对比分析 |
7.3.4 三种情景下VOCs处理成本效益分析 |
7.3.5 三种情景下VOCs处理成本分解分析 |
7.4 工业集中区VOCs集中处理的政策建议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论文创新点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镇海炼油厂90×104m3油库扩容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设计背景 |
1.2 油库未来的发展趋势 |
1.2.1 油罐的大型化 |
1.2.2 油品管道配套建设加快 |
1.2.3 油库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
1.3 本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1.3.1 本设计的目的 |
1.3.2 本设计的意义 |
1.4 油库扩容工程基本情况及遵循的主要规范 |
1.4.1 工程基本情况 |
1.4.2 工程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规范 |
第二章 工程总图概况 |
2.1 油库地理位置 |
2.1.1 工程地质条件 |
2.1.2 地下水情况 |
2.2 当地气象及自然条件 |
2.3 交通运输条件 |
2.3.1 管道运输 |
2.3.2 水运运输 |
2.3.3 铁路运输 |
2.3.4 公路运输 |
2.4 公用工程条件 |
第三章 镇海油库建设规模与罐型设计 |
3.1 油品物性 |
3.2 各油品周转量及输送方式 |
3.3 库容的确定 |
3.3.1 储罐罐容计算 |
3.3.2 库容与罐型确定 |
3.3.3 各罐区面积确定 |
3.3.4 防火堤计算 |
第四章 镇海油库罐区总平面布置方案设计 |
4.1 总平面布置原则 |
4.2 总平面布置 |
4.3 总平面布置爆炸危险源分析 |
4.3.1 库区爆炸危险源分析 |
4.3.2 油品泄漏分析 |
4.3.3 油库火灾及爆炸危害范围 |
4.3.4 本设计相应防爆、防漏、防火的措施 |
4.3.5 含油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
第五章 镇海油库输油管线工艺设计 |
5.1 油库工艺流程综述 |
5.2 输油管径的确定 |
5.2.1 经济流速选取 |
5.2.2 水路发油系统管径 |
5.2.3 管道输油系统管径计算 |
5.2.4 铁路发油系统管径 |
5.3 铁路油台装车设施的确定 |
5.3.1 鹤管参数的确定 |
5.3.2 栈桥的布置 |
5.4 输油管路摩阻计算 |
5.4.1 计算水路发油泵的吸入管路摩阻 |
5.4.2 计算管道输送泵的吸入管路摩阻 |
5.4.3 计算铁路发油中泵的排出管路摩阻 |
5.5 机泵的选择 |
第六章 消防系统工艺设计 |
6.1 概述 |
6.2 消防系统工艺 |
第七章 油气回收处理系统设计 |
7.1 公司废气处理现状 |
7.2 油气处理方案简介 |
7.3 油气回收方案的确定 |
7.4 油气回收治理系统工艺 |
7.4.1 油气回收治理系统工艺 |
7.4.2 系统工艺控制要求 |
7.4.3 蓄热氧化(RTO)单元 |
7.4.4 压缩机组描述及功能介绍 |
7.4.5 油气回收主要静设备参数 |
第八章 职业安全与卫生 |
8.1 危害因素分析 |
8.1.1 有毒有害危害 |
8.1.2 噪声危害 |
8.1.3 其他危害 |
8.2 劳动安全卫生设计中的防护措施 |
8.3 预期效果及评价 |
第九章 项目投资与节能分析 |
9.1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
9.2 建设投资估算方法 |
9.3 投资预算 |
9.4 能耗分析 |
9.4.1 节能和用能的原则 |
9.4.2 节能措施综述 |
第十章 结论 |
10.1 结论 |
10.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俄罗斯含油污水处理相关材料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Часть I Обобщение практики по переводу |
1. Краткое изложение проекта |
1.1 Источник диссертации |
1.2 Обоснование выбора темы |
1.3 Значимость диссертацион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
1.4 Состоян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в Китае и за рубежом |
1.5 Цель и содержан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
1.6 Новизна |
2. Описание процесса перевода |
2.1 Подготовка перед переводом |
2.2 Перевод исходного текста |
2.3 Корректировка переводного текста |
3. Анализ особенностей выбранного текста и обобщение практики перевода |
3.1 Стиль исходного текста |
3.2 Применение теории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ь? В. Н. Комиссарова в переводе |
4. Заключение |
4.1 Обобщение о состоянии очистки нефтесодержащих сточных вод в России |
4.2 Советы |
Литература |
Часть II Переводный текст |
Часть III Исходный текст |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
(10)硫磺回收装置的分析、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酸水汽提工艺 |
1.1.1 单塔加压汽提 |
1.1.2 双塔加压汽提 |
1.1.3 单塔常压汽提 |
1.2 硫磺回收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硫磺回收装置国内研究现状 |
1.2.2 硫磺回收装置国外研究现状 |
1.3 尾气处理工艺 |
1.3.1 低温克劳斯法 |
1.3.2 还原吸收法 |
1.3.3 选择性催化氧化法 |
1.4 催化剂的主要类型 |
1.4.1 硫磺回收催化剂 |
1.4.2 Claus尾气加氢催化剂 |
1.4.3 硫磺回收及尾气加氢催化剂主要牌号 |
第2章 对酸水汽提装置模拟优化改进 |
2.1 酸水汽提部分概况 |
2.2 酸性水汽提部分工艺流程 |
2.3 对酸水汽提塔原理分析 |
2.4 对酸水汽提塔模拟 |
2.5 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2.6 塔操作参数对净化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2.6.1 热冷进料比对净化水氨含量的影响 |
2.6.2 塔顶采出量对净化水氨含量的影响 |
2.6.3 侧线抽出量对净化水氨含量的影响 |
2.6.4 热进料温度对净化水氨含量的影响 |
2.6.5 优化计算 |
2.7 结论与建议 |
第3章 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硫回收部分优化与改进 |
3.1 硫磺回收部分概况 |
3.2 硫磺回收部分工艺流程 |
3.3 对硫磺回收工艺原理分析 |
3.4 对硫磺回收部分进行模拟 |
3.4.1 建立燃烧炉模型 |
3.4.2 建立废热锅炉模型 |
3.4.3 建立反应器模型 |
3.4.4 建立冷凝器模型 |
3.4.5 模拟硫磺回收部分 |
3.5 物料衡算 |
3.5.1 燃烧炉物料衡算 |
3.5.2 废热锅炉物料衡算 |
3.5.3 反应器物料衡算 |
3.5.4 冷凝器物料衡算 |
3.6 能量衡算 |
3.6.1 燃烧炉能量衡算 |
3.6.2 废热锅炉能量衡算 |
3.6.3 反应器能量衡算 |
3.6.4 冷凝器能量衡算 |
3.7 硫磺回收模拟结果对比 |
3.8 对影响硫磺回收率的工艺参数进行分析 |
3.8.1 燃烧炉温度对硫磺产量的影响 |
3.8.2 空气进气量对硫磺产量的影响 |
3.8.3 一二级反应器出口温度对硫磺产量的影响 |
3.9 结论 |
第4章 尾气处理装置的模拟 |
4.1 尾气处理工艺的选择 |
4.2 SSR尾气处理工艺 |
4.3 尾气处理部分模拟 |
4.3.1 物料守恒 |
4.3.2 能量守恒 |
4.4 总硫磺回收率的计算 |
4.5 硫磺回收整套装置工艺流程 |
第5章 对加氢反应器的设计 |
5.1 加氢反应器的选型 |
5.2 催化剂的选择 |
5.3 结构尺寸的确定 |
5.3.1 催化剂体积的填充量 |
5.3.2 加氢反应器壳体的设计 |
5.3.3 加氢反应器催化剂的填充高度 |
5.3.4 加氢反应器壳体厚度的设计 |
5.3.5 加氢反应器总高、封头的设计 |
5.3.6 压力试验及强度校核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工艺流程图 |
四、炼油厂工业污水中氨的回收与处理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实现基准排水量达标的炼油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实践[J]. 王梓先,徐峰,马滢,李盛,王晓辉,曹雪,薛莲.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21(06)
- [2]炼油厂酸性水中氨的处理措施及比较[J]. 刘成军,李倞琛,吕晓东,段宏毅. 中外能源, 2020(09)
- [3]尿液源分离系统中若干单元操作优化与研究[D]. 黄连芝.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D]. 刘业业. 山东大学, 2020(11)
- [5]炼化污水处理全流程污染物组成特征及转化规律研究[D]. 李玉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D]. 王东杰.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7]我国工业VOCs集中处理生命周期评价及技术经济研究[D]. 刘宇彤. 吉林大学, 2019(02)
- [8]镇海炼油厂90×104m3油库扩容工程设计[D]. 付恒谦. 江苏大学, 2019(05)
- [9]俄罗斯含油污水处理相关材料翻译实践报告[D]. 潘月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硫磺回收装置的分析、设计与优化[D]. 周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