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做优做强会泽马铃薯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葛璟,李翔,丁利民,黄可,阮俊光,凌成琼,高朝文,夏应飞,李怀龙,凌英[1](2021)在《昭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昭通既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云南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围绕以苹果、马铃薯、天麻、竹子、花椒、特色养殖6大产业为主导,冷凉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果等优势产业互为补充的"6+N"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系统地阐述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基本做法、主要成效、主要经验及其启示,旨在为今后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依据,为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夯实坚实基础。
柴青宇[2](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杨宁,王跃华,石丽,秦竞,王洛彩,郑国喜,夏珍珍[3](2020)在《山东滕州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与产业振兴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充分发挥滕州马铃薯的比较优势与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放大滕州马铃薯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笔者对近年来滕州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与产业振兴策略进行分析。文章总结了滕州马铃薯产业绿色发展的成效,指出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地域因素制约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发展、品种研发与种植技术水平有待提升、规模经营管理水平依然偏低、种植面积扩大与经济效益矛盾凸显、异常气候频发等问题。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注重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大品种研发与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市场服务机制与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异常气候监测预警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与营造宣传氛围等对策建议。
马良[4](2020)在《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榆林市小杂粮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嵌入案例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农业产业化理论体系,对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产业模式、影响因素深入剖析,从自然与市场机制方面对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形成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榆林小杂粮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从米脂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和定边县荞麦产业发展的实例说明:借助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品牌优势以及网络平台,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优化结构、加强品种更新和技术推广、壮大龙头企业等切实措施,以及优质评价、文化价值挖掘等创新性方式,不断提高小杂粮综合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使榆林市小杂粮产业走订单化农业、文化型农业和“出口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必将对榆林市农业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驱动作用,发展前景广阔。(2)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仍然存在。目前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做精做细小杂粮产业的协调运作机制尚未成型。其次,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原产地分散、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动力业务水平和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此外,优质小杂粮产区的“龙头企业”“企业+基地”“基地+农户”的立体化产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市场的衔接度和连续性不强。最后,榆林市小杂粮的品牌效应和市场营销需要进一步打造和升级,“出口型”小杂粮的份额需要进一步加大。(3)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良种良法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精深加工、政策体系完善、产销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第一,加大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根据资源匹配优势,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第二,大力支持小杂粮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保障优质小杂粮产品的供给。第三,建立小杂粮全产业链的政策引导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农户的积极性。第四,发展小杂粮精细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小杂粮产品提质增效。第五,加大电子商务开发经营力度,大力支持品牌创建,推动产供销产业体系的完善。
胥玉[5](2020)在《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孜州地域辽阔,光、热等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多样,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氛围,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和优势。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合理调整甘孜州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以甘孜州特色农业为研究对象,应用SWOT-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维度全面分析了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限制其发展的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真梳理了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总结了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总体上甘孜州农业呈现出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化布局已具雏形;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特色优质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品牌效应;特色农业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甘孜州特色农业选择进行了细致分析,剖析了高原蔬菜、牦牛、青稞和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深入分析,指出了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自身发展面临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农业劳动力缺乏,且文化素质低下;农业科技推广不力、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升级甘孜州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生产条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扩展销售渠道;加快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涉农人员的素质;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工作。期望本研究成果对促进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实现甘孜州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有所裨益。
忻州市人民政府[6](2020)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忻政发[2020]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忻州——黄土丘陵、农牧交错、高原风光、千古文化。虽立地条件艰苦,但产业特色明显,享有中国杂粮之都、特优名品之乡等美名。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和农业的聚集功能不断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新型产业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吴晓东[7](2019)在《乡村振兴的立法问题研究 ——以巴彦淖尔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018年2月24日发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乡村振兴方略定方向、寻思路的顶层设计,是新时代下实现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行之路。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办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乡村振兴政策的稳步实施以及乡村全面振兴、“富强美”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法律的护航,将乡村振兴的有利政策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发挥法律对政策的指导作用和保障作用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尽快出台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能够有效保障我国乡村振兴目标顺利实现的《乡村振兴法》。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的河套平原腹地,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大市,巴彦淖尔市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尚需解决。本文选取巴彦淖尔市为调研城市,以该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举措及所存在问题为研究对象,所采取的调研方式主要为实地走访与实地调查。研究意义在于通过阅读文献及实地走访发现在实际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更深刻地把握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从而从立法层面提出有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并对我国《乡村振兴法》的立法原则、指导思想、章节布局框架以及乡村振兴法律体系的构建等内容进行合理构想。本文首先结合近年国家政策对我国目前所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进行阐述,在广泛阅读现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确定基本的研究思路与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研究过程当中的创新点与难点。其次,分析我国历史上曾进行的几次乡村治理运动,并分析美国、法国、印度、日本、韩国、荷兰所进行的乡村治理运动,总结提炼国外之兴农运动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然后结合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巴彦淖尔市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概述并评估实施效果。再次,对笔者通过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乡村劳动力流失严重、“三大部队”成主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产业弱小、集体经济亟需壮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以及资金管理问题严重等。并结合调研情况,对巴彦淖尔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所存在如上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缺乏法律的强制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的执行强度不足、城镇化进程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制度不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老化、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削弱、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亟需改革以及涉农财政支持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为了有效破解这些问题,最为重要以及根本的解决方法便是加快进行乡村振兴的相关立法工作。最后,结合调研情况以及上述分析,对我国乡村振兴相关立法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从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大力建设农业产业平台、着力协调城镇化进程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精心培育农业品牌、强化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民及农村工作干部的教育力度几个方面对构建我国乡村振兴法律体系的重点切入点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前述论证,从我国《乡村振兴法》的立法定位和基本框架、乡村振兴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乡村振兴法律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及内涵、着力加大相关配套法律的制定及修改等方面进行立法构想。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离不开农村的全面振兴。当前基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所突显的问题若仅通过现有政策是很难调和的,只有抓紧制定《乡村振兴法》及构建乡村振兴法律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切实有效地保证我国乡村振兴最终目标的顺利实现。
晏蕾[8](2017)在《会泽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马铃薯作为第四大粮食作物,其营养价值高,种植效益好,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脱贫致富都具有重大意义。会泽县30%左右耕地种植马铃薯,特别是山区、半山区,马铃薯既是农民主要粮食作物又是主要的经济来源,马铃薯品质和产量关系到这些地区农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会泽县作为云南省马铃薯生产第二大县,其常年种植面积在70万亩以上,2016年种植面积达80.2万亩,总产量164.0万吨,产值约29.5亿元,国家级种薯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是我国南方地区规模较大的种薯生产基地。2014年,会泽县马铃薯“一户一分地”良种扩繁被列为省部级现代农业示范点。会泽县马铃薯生产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外界的认可,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正式实施,会泽马铃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会泽县具有马铃薯生产良好的自然条件,其政府支持力度大,制定健全的激励和扶持政策,种植面积和单产逐年提高,其主要栽培品种4个,种植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会泽县作为国家级种苗快繁和种薯生产基地,其品种资源丰富,科研设备和良繁体系健全。多年来,虽然会泽各级政府将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来抓,会泽县马铃薯生产依然面临诸多问题:1)基础设施薄弱,灌溉设施欠缺、贮藏条件差;2)生产出的商品薯品种单一,专用型品种少;3)参与马铃薯生产多为散户且自身的素质不高,很难抵御市场风险,经常是“好一年差三年”,导致农户种植的积极下降;4)服务体系不完善,销售不畅通,生产出来的马铃薯多以低廉的价格销售出去。以上这些问题影响了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收益,阻碍了会泽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进程。为此,会泽县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有利于马铃薯生产的举措,对马铃薯产业进行全方位的领导和督促。品种合理布局;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繁育设施,结合农业标准化,围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原则,利用良种良法,提高马铃薯质量与产量;完善服务系统实现生产与销售无缝对接,使会泽县的马铃薯走出大山,进入市场实现产品增值。另外,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实现马铃薯高产值。企业与农户对接一方面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问题,另一方面也更好的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能够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陈曦[9](2016)在《曲靖市会泽县特色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地处金沙江东岸,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土壤贫瘠以及部分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至今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为了百姓脱贫致富,立足会泽山区农业县的特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应是当前的重要方向。为此,本文主要以会泽特色食用农产品产业为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走访等研究方法和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对会泽县的特色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展开调查,在结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发展对策,为会泽县未来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会泽特色食用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基本形成了打高原牌、走特色路,立足资源优势,提升传统产业,做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多功能开发、多业态创新,形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多元化发展产业化格局。2、特色食用农产品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优势产业逐渐形成。一是马铃薯产业模效益显现;二是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三是水果产业向高精端发展;四是水产产业取得重点突破。2016年会泽特色食用农产品共实现产值48.41亿元,其中以马铃薯产业实现产值占比最大,为30.03亿元,占比62%。3、特色食用农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部分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以原料销售居多,缺乏精加工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滞后,产业效益低下;二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培育不足,产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持续发展能力弱。三是产品市场培育不足,产品品牌没有形成,市场公信力和竞争力不足;四是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的探索才刚起步,产品网络营销手段和能力滞后。五是产业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滞后,传统种养手段居多;六是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知识欠缺,农业技术普及不足等。研究对策如下:1、加强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和顶层设计,如聚焦优势产业,制定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办法;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培育的激励政策;企业新产品研发、专利申报、品牌建设等的激励机制;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机制等,提高制度保障能力。2、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以数据为支撑,通过对马铃薯、蔬菜、水果等产业的环境因子、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产品营养与健康功能等的分析,寻找产品特色和优势,寻找产品买点,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3、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项目的组织和申报,加强农业科技的培训力度与广度,提高农民和企业员工的科技素质,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4、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如加强建设企业专家工作站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的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和应用能力。5、按照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思路,积极加强马铃薯、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和网络交易平台的建设,让本土产品的信息与全国的信息及时衔接,提高市场交易的主动权。6、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积极发展电商,为农产品交易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提高互联网服务农业产业的能力。7、因地制宜,科学制定食用农产品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有效应对产业发展难题。8、把精准扶贫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是会泽许多典型贫困乡镇的写照,因此,发展食用农产品产业必须结合乡镇实际,落实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立足长远脱贫致富。
黄甲辰[10](2013)在《对锡林郭勒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文中认为马铃薯是锡林郭勒盟栽培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近几年栽培面积逐年扩大,2012年播种面积达6.4万公顷,占全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5.6%,同时,在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栽培技术及产量提高上亦有突破性的进展,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显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铃薯产业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凸显,突出表现在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亟待提高。本文旨在通过进一步分析锡林郭勒盟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围绕马铃薯种植、加工、储藏等方面提出几点意见。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做优做强会泽马铃薯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做优做强会泽马铃薯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昭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
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支撑脱贫攻坚情况 |
3 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
3.1 坚持规划引领,明确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定位 |
3.1.1 因地制宜、错位发展。 |
3.1.2 突出主导地位,科学编制主导产业规划。 |
3.1.3 兼顾区域特色,统筹其他特色产业规划布局。 |
3.2 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机制,全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
3.3 强化农林科技专家挂联,加快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 |
3.4 加强宣传推介,聚焦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品牌打造 |
4 主要经验 |
4.1 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定位,持续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4.2 加强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
4.3 育“龙头”、强主体,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4.4 抓住“三品一标”认证核心,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绿色食品牌” |
4.5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 |
5 得到的启示 |
5.1 组织建设方面 |
5.2 体系建设方面 |
5.3 以“三个全覆盖”为抓手,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的关键 |
6 下一步发展建议 |
6.1 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6.2 进一步探索联农带农新机制新路径 |
6.3 狠抓单点突破带全局,稳步有序推进产业兴旺 |
6.4 进一步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6.5 进一步挖掘资源内涵,做强、做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旅游业 |
6.6 进一步壮大“三农”工作队伍,补齐专业化短板 |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分工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3.4 创新理论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5.1.2 障碍度分析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山东滕州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与产业振兴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马铃薯产业绿色发展成效 |
1.1 注重规划引领,指明马铃薯产业发展方向 |
1.2 实施项目带动,培育精品特色示范园区 |
1.3 注重技术研发,助推马铃薯绿色可持续发展 |
1.4 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
1.5 创新物质装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
1.6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马铃薯储运加工能力 |
2 存在的主要短板与制约因素 |
2.1 地域因素制约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发展 |
2.2 品种研发与种植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
2.3 农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依然偏低 |
2.4 种植面积扩大与经济效益矛盾凸显 |
2.5 异常气候频发制约马铃薯安全生产 |
3 对策建议 |
3.1 注重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
3.2 加大品种研发与发展绿色可持续栽培技术模式 |
3.3 深化农村改革,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
3.4 完善市场服务机制与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
3.5 健全异常气候监测预警体系 |
3.6 优化发展环境与营造宣传氛围 |
(4)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小杂粮研究概况 |
1.3.1 国外小杂粮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小杂粮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
2.1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
2.1.1 小杂粮是榆林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2.1.2 小杂粮生产水平稳定 |
2.1.3 小杂粮是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
2.2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
2.2.1 产地分散,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难 |
2.2.2 产品深加工落后,市场流通不畅 |
2.2.3 产业协作机制未成型,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 |
第三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及案例分析 |
3.1 自然资源优势 |
3.2 小杂粮品种品牌优势 |
3.3 小杂粮种植增产潜力和种植资源优势 |
3.4 小杂粮独特的饮食文化优势 |
3.5 小杂粮显着的市场价格优势 |
3.6 龙头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的逐步构建 |
3.7 创新电子商务营销窗口的崛起 |
3.8 小杂粮生产促进农业生态建设 |
3.9 案例分析 |
3.9.1 案例一:米脂县小杂粮产业发展 |
3.9.2 案例二:定边县荞麦产业发展 |
第四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思路与对策 |
4.1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方向 |
4.1.1 选育小杂粮区域适生品种 |
4.1.2 集成小杂粮抗旱增效关键技术 |
4.1.3 扩充小杂粮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 |
4.2 榆林市小杂粮发展思路与目标 |
4.2.1 榆林市小杂粮发展思路 |
4.2.2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目标 |
4.3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4.3.1 重视良种良法推广,提高生产效率 |
4.3.2 强化优质杂粮示范种植基地建设,保障名优特产品供给 |
4.3.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
4.3.4 发展小杂粮精细加工,做优做靓小杂粮产品 |
4.3.5 加强品牌建设力度,构建现代化产销体系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1.1 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
5.1.2 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瓶颈仍然存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特色农业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特色农业概念 |
2.1.2 特色农业的特征 |
2.1.3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3 产品差异化理论 |
2.2.4 农业多功能理论 |
3 甘孜州农业发展现状 |
3.1 甘孜州简况 |
3.1.1 甘孜州区域简介 |
3.1.2 甘孜州资源简况 |
3.1.3 甘孜州社会简况 |
3.2 甘孜州农业发展概况 |
3.2.1 农业产业发展态势 |
3.2.2 甘孜州特色农业 |
4 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
4.1 PEST和 SWOT简介 |
4.2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4.2.1 政治环境分析 |
4.2.2 经济环境分析 |
4.2.3 社会环境分析 |
4.2.4 技术环境分析 |
4.3 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发展机遇 |
4.3.4 威胁分析 |
5 甘孜州特色农业分析 |
5.1 甘孜州特色农业选择方法 |
5.2 甘孜州特色农业选择原则 |
5.2.1 比较优势原则 |
5.2.2 市场需求原则 |
5.2.3 效益最大化原则 |
5.3 甘孜州特色农业选择分析 |
5.4 甘孜州特色农业产业分析 |
5.4.1 高原蔬菜产业 |
5.4.2 牦牛产业 |
5.4.3 青稞产业 |
5.4.4 马铃薯产业 |
6 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6.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
6.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6.3 销售渠道不畅,营销手段单一 |
6.4 经营主体量少质弱,文化程度低 |
6.5 技术创新滞后,管理水平落后 |
7 加快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
7.1 升级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生产条件 |
7.2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优势农业发展 |
7.3 强化特色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
7.4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其素质 |
7.5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乡村振兴的立法问题研究 ——以巴彦淖尔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国外文献综述 |
四、研究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基本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难点 |
(一) 本文的创新点 |
(二) 本文的难点 |
第一部分 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需要法律保驾护航 |
一、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含义 |
(一) 产业兴旺旨在繁荣农村经济 |
(二) 生态宜居旨在协调经济生态关系 |
(三)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 |
(四) 治理有效旨在提升战略实施效果 |
(五) 生活富裕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 |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标 |
四、部分省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有政策概述 |
五、民国时期乡村治理变革的历史经验及法律启示 |
(一) 民国时期主要乡村治理变革运动概述及其历史经验 |
(二) 民国时期乡村治理变革的法律启示 |
六、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探索及其历史经验 |
(一) 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探索 |
(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运动的法律启示 |
七、国外乡村振兴运动的经验及法律启示 |
(一) 美、法和印度等国的兴农经验及法律启示 |
(二) 日本韩国的兴农经验及法律启示 |
(三) 荷兰城乡规划的经验及法律启示 |
第二部分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问题与成因探析 |
一、巴彦淖尔市概况 |
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所取之措施概述 |
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之实施效果评估 |
四、问卷调研情况概述 |
五、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问题探析 |
(一) 乡村劳动力流失严重,“三大部队”成主力 |
(二)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
(三) 农村产业弱小,集体经济亟需壮大 |
(四)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 |
(五) 乡村振兴中的资金管理问题严重 |
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成因探析 |
(一) 缺乏法律的强制力保障,现有兴农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 |
(二) 城镇化进程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失 |
(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制度不完善 |
(四) 农业产业结构老化,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削弱 |
(五) 农村基层组织涣散亟需改革 |
(六) 涉农财政支持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三部分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法工作,建立乡村振兴法律保障体系 |
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立法的必要性分析 |
(一) 推进乡村振兴相关立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
(二) 推进乡村振兴相关立法是为新时代一系列改革举措寻找合法性依据的需要 |
(三) 推进乡村振兴相关立法是保障与巩固政策施行的需要 |
(四) 推进乡村振兴相关立法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平衡各方利益关切的需要 |
(五) 推进乡村振兴相关立法是增强广大农民群体生活幸福感与自豪感的需要 |
(六) 推进乡村振兴相关立法是在当前制度框架下进行合理制度创制与完善的需要 |
二、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立法的可行性分析 |
(一) 理论基础 |
(二) 政策支持 |
(三) 现实基础 |
三、《乡村振兴法》及乡村振兴法治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
(一) 民主科学与依法原则 |
(二) 农业与农村优先发展原则 |
(三) 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 |
(四) 城乡融合发展原则 |
(五) 绿色发展原则 |
四、《乡村振兴法》及乡村振兴法治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 |
五、构建乡村振兴法律体系的主要切入点 |
(一) 高度重视产业发展 |
(二) 大力建设农业产业平台 |
(三) 着力协调城镇化进程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
(四) 精心培育农业品牌 |
(五) 强化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
(六) 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队伍建设 |
(七) 加大对农民及农村工作干部的教育力度 |
六、《乡村振兴法》的立法定位及基本框架 |
(一) 我国《乡村振兴法》的立法定位 |
(二) 《乡村振兴法》的基本内容及框架设想 |
七、着力加大相关配套法律的制定及修改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会泽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外种植研究情况 |
1.2 国内种植情况及加工情况 |
1.3 国内马铃薯生产研究情况 |
1.4 国内对马铃薯主粮化的相关研究 |
1.4.1 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意义 |
1.4.2 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困境 |
1.4.3 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对策 |
1.4.4 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分析 |
2.1 研究思路、目标和内容 |
2.1.1 研究思路 |
2.1.2 研究目标 |
2.1.3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分析 |
2.3.1 云南马铃薯产业现状 |
2.3.2 会泽马铃薯产业现状 |
2.3.3 会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 |
2.3.4 会泽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 会泽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
3.1 提高觉悟,加强领导 |
3.2 把握重点,增加投入 |
3.3 开拓创新,抓好生产 |
3.4 完善体系,优化服务 |
3.5 加大培训,提升素质 |
3.6 良种良法、提高产量 |
3.7 优化贮藏、减少损耗 |
3.8 树立品牌、提质增效 |
3.9 发展深加工,促进主粮化 |
3.10 “镰刀湾”地区,马铃薯替代 |
3.11 建立产业损害监测预警 |
3.12 会泽马铃薯连作障碍 |
3.13 会泽马铃薯发展目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曲靖市会泽县特色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农产品的涵义 |
2.2 农产品的范围 |
2.3 主导产业的概念 |
2.4 产业结构及其分类 |
2.5 农产品质量安全 |
3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特色食用农产品发展现状调查 |
3.1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简介 |
3.1.1 自然条件 |
3.1.2 历史条件 |
3.1.3 经济与政治情况 |
3.2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特色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 |
3.2.1 会泽县农业及特色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概况 |
3.2.2 会泽县马铃薯产业地位 |
3.2.3 会泽县马铃薯产业现状 |
3.2.4 马铃薯产业政策现状 |
3.2.5 马铃薯产业相关技术措施现状 |
3.2.6 主要栽培品种现状 |
3.3 研究的结论 |
4 曲靖市会泽县特色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曲靖市会泽县农产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2 农产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
4.1.3 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农产品产生问题的原因 |
4.2.1 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
4.2.2 思想观念及政府体制改革的滞后 |
4.2.3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法律法规执行不力 |
5 会泽县特色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对策 |
5.1 针对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
5.1.1 发展龙头产业,重视品牌经营 |
5.1.2 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农产品发展 |
5.1.3 落实政府优惠政策,政府加大投入 |
5.2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
5.2.1 健全农业环境保护,加大宣传、监督力度 |
5.2.2 措施落实,农业生产安全常抓不懈 |
5.2.3 实施农产品质量保障工程,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
5.3 针对特色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对策 |
5.3.1 加大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升级 |
5.3.2 组织农业生产者,加大产业化进程 |
5.3.3 合理培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
5.4 针对特色优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 |
5.4.1 马铃薯品种对策 |
5.4.2 马铃薯种植规模对策 |
5.4.3 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农业新技术应用 |
5.4.4 龙头企业培育对策 |
5.4.5 精深加工对策 |
5.4.6 市场开发对策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对锡林郭勒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1. 自然资源状况 |
2. 马铃薯产业现状 |
二、马铃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销售中介组织不健全, 作用不明显。 |
2. 马铃薯储藏能力薄弱。 |
3. 加工转化能力弱, 产业化水平低。 |
4. 旱地马铃薯栽培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 |
5. 种薯质量良莠不齐。 |
6. 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品牌少, 市场竞争力弱。 |
三、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
1. 正确认识2011年的马铃薯市场销售风波, 坚持做优做强马铃薯产业不动摇。 |
2. 做好锡盟马铃薯产业的规划编制工作。 |
3. 逐步建设规范的马铃薯种脱毒薯繁育体系。 |
4. 在种植方面。 |
5. 在储藏方面。 |
6. 在加工转化方面。 |
7. 在营销方面。 |
8. 在有关马铃薯项目方面。 |
9. 要加强马铃薯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和技术培训工作。 |
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做优做强会泽马铃薯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昭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启示[J]. 葛璟,李翔,丁利民,黄可,阮俊光,凌成琼,高朝文,夏应飞,李怀龙,凌英.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9)
-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山东滕州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与产业振兴策略分析[J]. 杨宁,王跃华,石丽,秦竞,王洛彩,郑国喜,夏珍珍. 农学学报, 2020(12)
- [4]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5]甘孜州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 胥玉.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7]乡村振兴的立法问题研究 ——以巴彦淖尔市为例[D]. 吴晓东. 云南大学, 2019(03)
- [8]会泽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对策[D]. 晏蕾.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7)
- [9]曲靖市会泽县特色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曦. 云南农业大学, 2016(04)
- [10]对锡林郭勒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J]. 黄甲辰. 现代农业,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