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池设计施工应注意的要点

工业水池设计施工应注意的要点

一、工业水池在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宸[1](2020)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艺术类展园景观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我国园林展规模及数量皆处于急速上升期,更好地提升展园整体质量成为重点研究内容,但以往研究以地方展园为主,对艺术类展园综合性研究较少。本文选取2019年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8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展园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理论归纳法对园林展及展园相关概念进行分析,明确本文艺术类展园的研究范畴。并以参与者的视角进行综合性的实地调研,根据展示内容将案例分为4种,针对案例的主题立意、平面布局、空间营造、植物布局进行分析及类比,客观、全面地归纳艺术类展园主题意境、空间结构与景观节点的景观特色要点。以期填补室外展园设计研究的不足,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一定举措及新的思路,促进园林展更好的健康发展。主要结论如下:(1)艺术类展园是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展示内容精炼,不断推动园林相关行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园林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未来艺术类展园数量及种类将呈上升趋势。(2)艺术类展园会根据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的思考角度,形成各具风格的展园。我国园林展中的文化类展园可以此为立足点,结合各区域特色文化,有效地取缔固有缺乏创新的表现形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展园,以此促进各地区文化交流。(3)展园的设计是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形成,设计主题是展园核心,其次,由于展园面积较小,整体空间结构的营造是骨架,应是设计中期的重点关注点。进而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有序的空间序列。并且利用冷暖色调的变化等增强体验感的设计手法,将感官体验上升至情感体验,丰富展园的空间感受。(4)设计后期主要分为3部分。植物景观是设计后期的着重点,应按照展园整体氛围突出植物自然表现或象征意义;其次,景观节点应利用简单的景观元素形成载体清晰明确地表达主题,并且注重各景观元素间的共存性,保证突出主体;另外细节是形成高质量展园的重要因素,可利用不同事物的二次创新以及细部的精细工艺,最终形成内外兼修的艺术类展园。

赖世贤[2](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提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刘龙[3](2020)在《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旧工业区随着城市的更新升级迎来了再生利用的契机。然而旧工业区再生利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生态安全问题,粗放式再生利用策略使得厂区遗留污染渗透扩散,施工过程污染加剧,旧建筑能耗普遍过高,节能技术应用不当以及生态资源侵蚀等现象频发,这对本就脆弱的厂区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应用生态化的改造策略,提升再生利用使用性能,创造更安全的空间环境,强化项目生态安全效益是旧工业区再生利用的发展趋势。为客观反映旧工业区生态安全状态,把握再生利用过程生态安全薄弱点,针对性的提升旧工业区项目的生态安全状态,文章基于课题组对全国22个城市近110个旧工业再生利用项目的调研数据整理,对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旧工业区再生利用理论与生态安全理论进行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现存问题,对旧工业区再生利用生态安全理论进行分析,梳理生态安全理念下旧工业区再生利用的价值、再生模式与必要性。(2)基于课题组调研数据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根据PSR模型构建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生态安全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资料灰度较强、指标层次性明显且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构建了熵权值修正层次分析法与灰色聚类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3)以深圳华侨城旧工业区再生利用项目为例,利用建立的评价体系对案例进行全寿命期生态安全评价,验证了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根据评价结果所暴露出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既有生态资源保护优化、厂区污染治理、施工污染控制、绿色节能技术应用和卫生消防安全管理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通过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的研究,归纳了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敏感点,为相关项目在开发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提供生态安全改善思路,丰富了旧工业区再生利用生态安全领域研究成果。

李立红[4](2020)在《浅析单元组合式水池结构自防水施工中的注意事项》文中指出通过对单元组合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池与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池在几个方面的对比,总结得出了单元组合式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自防水施工在各个环节中应注意的事项,并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具体施工方法。

孙泽寰[5](2019)在《寿光市净水厂工程混凝土性能及施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用水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给水行业希望提高水质净化标准,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寿光市城乡集中供水地表水利用工程位于山东省寿光市,是为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保护地下水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重点民生工程。工程设计使用年限50年,日处理规模10万m3/d,工程造价1.37亿元。本文依托于该工程,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混凝土施工方案与施工技术和施工后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试验研究了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为工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研究了水胶比、膨胀防腐剂掺量、粉煤灰掺量、砂率以及胶凝材料用量对混凝土工作性、抗压强度及抗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随着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砂率和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而随着膨胀防腐剂掺量的增大而降低。混凝土的7d和28d抗压强度随着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随着膨胀防腐剂掺量和砂率的增大展示出先增加再降低的规律。适中掺量的膨胀防腐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混凝土的抗渗性随着粉煤灰掺量和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大而增强,砂率对于抗渗性的影响相对较小。针对净水厂蓄水结构的高墙体和底板两种结构的特点与要求,对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合理可靠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要点。施工过程中,应用、改进了四项工艺和施工技术。橡胶止水带定位木盒提高了止水带的安装质量,克服了传统工艺止水带处漏水的弊病。三段式可拆卸对拉螺栓的应用,改进了以往连杆螺栓孔洞引发池体漏水、连杆钢筋锈蚀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质量通病。池壁喷淋养护和框架柱滴灌养护的应用对于提高混凝土的养护效果、节约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工程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检测,研究施工方案的效果。对浇筑施工后的预留混凝土试件进行了抗渗性和抗压强度检测,结果表明抽样的部位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压强度均达到设计要求。混凝土结构的满水试验结果表明,24h的满水后的渗水量均小于设计要求,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抗渗性能。净水厂实体构筑物混凝土性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表明工程所用的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及施工技术是有效的。

毛志平[6](2019)在《特高压换流变火灾时本体强排油方案研究及可行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不断成熟,直流输电在电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以来换流站消防隐患不断凸显,严重威胁直流系统的稳定运行。换流变作为大型充油设备,当发生火灾事故时,内部储存的变压器油在高温情况起到助燃作用,存在加大火势、延长火灾时间、增加灭火难度及火势蔓延等风险,造成邻近换流变及其他设备卷入火灾,最终造成无法人为控制火势和灭火的局面,给整个换流站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研究如何在换流变火灾初期将换流变本体内部储存的大量绝缘油快速转移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特高压换流变强排油创新思路,并通过多个真型试验证明其可行性:1)通过真型变压器燃烧及排油试验证明火灾时排油切实能够防止火势蔓延和降低灭火难度;2)通过现场事故油池真型排水试验证明排油后不会导致事故油池溢水或溢油,从而导致火势蔓延;3)通过对强排油设备的耐火试验证明强排油设备在火焰直接燃烧下仍能够正确动作从而达到及时排油的目的。本研究根据上述思路提出了特高压换流变强排油创新方案:利用换流变现有手动排油阀门,在不停运或短时停电的情况下完成电动阀加装改造,实现换流变起火后,运行人员可远程打开电动阀,达到在2小时内将本体储油排空(至少本体油位排至阀侧套管升高座以下)的目的,避免换流变顶部长时间溢油加大火势,减少助燃效果和燃烧介质,并能够有效阻止油火混合物通过套管进入阀厅和火势蔓延,限制换流变火灾范围,达到防止事故扩大和降低灭火难度的目的。该研究为防止换流变火灾扩大和降低灭火难度等方面的措施提供新的思路,首开特高压换流站燃烧过程中强排油的先河,值得在所有特高压换流站或常规换流站推广普及,并可和各大换流站交流分享消防工作经验,共同完善优化强排油研究,最终将其列入特高压换流站和变电站消防典型措施,同时可根据强排油措施建立健全有效的消防安全防范应急机制,进一步强化特高压换流站和变电站消防应急处理能力。

夏欣欣[7](2019)在《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防水泵系统是消防灭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的消防规范中,仅对消防水泵的性能要求及其控制方式有一些条文规定和要求;在国内外文献中也大都针对某一项功能进行分析和创新,缺少对消防水泵系统中个体与整体之间影响或关联及整个系统的研究。本文对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及相关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按消防水泵系统的运行工艺流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有:1.分析规范建议数据与实际计算设计参数之间的差异,特别是高层建筑消火栓系统,在高层和低层同时使用消火栓灭火时,影响高层水压,提出选泵时应注意的问题,保证满足消防水泵系统流量及扬程要求。2.分析计算水龙带的褶皱的水头损失,引入“局部阻力相邻影响系数”确定总阻力系数。在消火栓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对水龙带及内部水体进行受力分析,应用迭代方法计算求解水龙带沿程截面椭圆形状、沿程水头损失及流量,分析水压对水龙带截面形状、单位长水头损失沿程变化规律及流量的影响。3.消防水泵选型、备用泵设置与多泵组合。提出应优先采用比转速较低的水泵,大中型建筑等场所不同系统用水差异较大时应分别设置消防水泵机组。多级多出口水泵适用于多个出口消防用水量差异不大,或多个出口非同时消防供水的情况。消防主泵设置备用泵比稳压泵设置备用泵更为重要。采用“比较年综合价格计算法”确定多泵组合与稳压泵系统最优组合方案。4.吸水管和供水管优化分析。为保证消防水泵装置气蚀余量(NPSH)始终大于必需气蚀余量(NPSH),,吸水管除了按规范常规设计外,还应充分了解管件、阀门特性,减少水头损失;归纳出“价格比较差值计算法”用于确定供水管与管网连接方式,并总结了布管要点,以降低维护难度,保证系统安全。5.从环境要求、控制方式与维护管理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保证消防水泵系统运行可靠性。消防水池温度不能过低(防结冰)、消防控制柜环境温度不能过高(小大30℃)、环境湿度不能过大(防结露);消火栓旁按钮应能直接启动水泵;维护管理应有可行的制度保证,宜采用互联网技术远程监控。确保消防灭火时消防水泵系统安全可靠。6.消防水泵系统发展趋势探讨。消防水泵系统小型化,自动灭火系统应用更广泛。超高层建筑的消防水系统设计尽可能采用常高压方式(例如高位水池)更为安全可靠。利用互联网技用术,智能技术,采用远程监控等方式作为消防水泵系统管理手段。本文结论和成果可为消防水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与改造及相关标准、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林旭舟[8](2019)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咨询审查要点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实施,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对提升通行车辆的用户体验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与管理水平,提升公路运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系统工程,融合了多种信息技术,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包括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闭路电视技术、供配电技术及交通工程技术等,具有较高的技术集成度。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系统、供配电照明系统及隧道机电系统,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系统,是同步协调,共同发展的。如何做好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在前期阶段的咨询审查工作,提高设计文件质量,保证设计深度成为近几年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一大难题。机电工程各系统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又紧密联系,在初步设计阶段不仅要注意设计的全面性,更要重点关注方案的合理性,经济的节约性,统筹兼顾;在施工图设计审查阶段,应该进行更为细致的审查工作,全面审查施工图中的各个细节,重点关注各专业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予以纠正,同时兼顾设计文件对施工的指导性及可操作性,通过咨询审查保证设计达到应有的深度与水平,确保在施工阶段机电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后期的运营及维护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通过对青海省现有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针对目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机电系统各专业的需求分析及优化目标,结合近几年的项目总结出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各专业的咨询审查要点,通过不断优化与完善,便于在今后的咨询审查工作中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进行针对性的咨询优化。本文最后以实例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高速公路机电咨询审查要点总结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必要性。为今后其他高速公路项目机电工程的咨询审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综合提高青海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设计水平与咨询审查水平。

靳聪毅[9](2019)在《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当代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十三五”发展纲要、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的出台,我国铁路交通实现快速发展。铁路客站作为城市交通节点与活动中心,与城市、民众的联系正日益紧密,客站的规划设计将影响到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民众的出行活动;同时,伴随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交通出行、环境治理、资源开发等问题,积极推动城市紧凑化建设并提高交通参与量成为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客站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与城市的协同关系仍较为薄弱,站城协同效率有待提高。对此,本文立足当代城市紧凑化发展与高铁交通建设背景,以城市铁路客站为研究对象,以站城融合发展为研究主线,围绕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客站规划设计展开研究,从交通、社会、环境等层面系统探讨了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设计定位、规划建设及站城协同方式等重要内容,并对影响客站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展开详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与优化建议。最后,结合对国内外客站案例的对比分析,探索了符合国情的新时代铁路客站的设计构想与发展方向。论文分四部分对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客站规划设计展开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包括1、2两章,为论文的研究基础与背景,其中第1章为绪论,第2章则分析了推动站城融合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相关要素,明确了城市紧凑化发展对交通的迫切需求及铁路交通参与其中的重要意义。提出紧凑城市建设下的城区多元化发展、土地集约化利用、交通综合化建设、产业协调化布局是推动站城融合的现实背景;而交通技术的进步与铁路客站的更新,亦迎合了紧凑城市的发展策略,成为推动站城融合的基础要素;论文围绕铁路交通与城市发展、民众生活的紧密关系,系统论述了持续推进站城融合的重要性,结合绪论中的研究成果,共同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做好研究基础。第二部分为第3章,围绕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规划建设与协同方式展开研究,系统研究了客站的设计定位、选址规划、建设布局及站城协同方式等内容,明确了客站应以何种角色、通过何种方式介入城市并与之构建良好的协同关系。首先,客站的设计定位应考虑地区、城市及站域发展的综合需求,通过城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的不同选址来带动城市发展、改善交通环境、推动区域更新;其次,客站的建设布局应结合环境、交通等要素,以立体化或半立体化形态来完善客站的功能体系、提高站城协调能力;再者,推动站城融合亦要求二者在交通、社会、环境等层面建立多元化协同关系,通过构建客站枢纽协同城市交通建设、引导客站枢纽与民众生活良好协同、确保客站枢纽与城市环境整体协同等方式,形成客站与城市、民众的整体协同关系,构建起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规划设计的研究框架,为后文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第三部分为第4章,在明确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角色定位及与城市协同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影响客站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展开研究。首先,对内外交通资源的吸纳与整合是巩固客站交通优势、强化站城交通协同的重要基础,通过站城道路衔接、全面引入综合交通并与客站形态良好结合,形成有序的客站交通组织,并利用换乘大厅与换乘单元的构建提高内外交通的衔接、换乘能力;其次,在站内空间的开发建设中应注重对纵向空间的高效利用,以协调站内各功能空间的构成关系,迎合客站空间的立体化、复合化趋势;再者,在站外空间设计中应通过“强-弱”协调方式来处理站前广场与客站建筑的规划设计,通过立体开发与功能整合使广场融入周边环境并提高站房建筑的主体地位,形成主次有序、和谐统一的站外环境;最后,还要结合使用者需求来指导客站空间设计,从环境营造、服务提升、设施改善等方面推动客站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第四部分为第5、6章,论文选取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客站案例展开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客站的发展模式及站城关系的差异性。围绕我国的交通节点型、日本的区域中心型、欧美的城市触媒型等客站发展模式,重点对其设计理念、规划布局及站城协同方式展开研究,总结出不同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可鉴之处,形成对我国铁路客站发展现状及站城关系的清晰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研究,总结了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规划设计的理念、原则、流程及构建形态,对新时代我国铁路客站的规划设计策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与探索。综上所述,目前站城融合理念在我国铁路客站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较为分散,缺乏整体认识与协调组织,但随着我国城市化推进与高铁交通发展,其实施条件已日渐成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站城融合理念全面引导铁路客站规划设计,是满足当下中国城市紧凑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迎合高铁交通建设需求的重要举措。论文归纳、整理了有关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规划设计的研究内容,形成了相应的研究脉络与内容框架,并由此探索了新时代我国铁路客站的规划设计策略与发展方向,对当代铁路客站的更新发展及与城市协同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徐旖旎[10](2018)在《LY换流站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全国电网建设不断发展,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以其输送距离长、送电容量大、传输稳定性优良、可以灵活控制等各种优势在我国具有美好的前景。其中,换流站作为直流输变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直流输变电体系中能够完成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的转换,并满足电力传输体系对于安全、稳定和质量等各方面要求。但是,换流站因施工时间长,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市场价格经常产生变动,这造成其施工成本也复杂多变,成本控制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并且随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逐渐推进,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目标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实施成本控制,对于减少施工成本,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职工对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能够促进企业转变生产经营体制,并且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生存、发展与壮大。因此,如何有效的控制施工阶段的施工成本成为电力施工企业目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成本控制理念入手,基于我国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以LY换流站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为例,以国内外良好的成本控制理论为基础以及国内外的现状为依托,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根据LY换流站工程建设项目的现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以及影响项目成本控制的因素,有针对的对利弊两方面都进行研究,分阶段地从各个角度和方向对项目成本控制提出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对工程建设项目成本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

二、工业水池在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水池在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艺术类展园景观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园林展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1.1.2 园林展的积极影响
        1.1.3 艺术类展园在园林展中的重要地位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综合研究法
        1.5.4 理论归纳法
2 会展园林展园相关概述
    2.1 基本概念及相关概述
        2.1.1 园林展基本概念及分类
        2.1.2 世园会的发展及分类
        2.1.3 展园的概念及其发展
    2.2 会展园林展园的分类
        2.2.1 文化类展园
        2.2.2 产品类展园
        2.2.3 园艺类展园
        2.2.4 艺术类展园
    2.3 展园设计的理论基础
        2.3.1 关注自然与人文条件
        2.3.2 诠释多样的空间意境
        2.3.3 刻画丰富的细部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北京世园会及艺术类展园概况
    3.1 北京世园会概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自然条件
        3.1.3 展园概况
        3.1.4 意义及影响
    3.2 艺术类展园概况
        3.2.1 区位分析
        3.2.2 自然条件
        3.2.3 展园概况
        3.2.4 展园特性
    3.3 本章小结
4 北京世园会艺术类展园案例分析
    4.1 展示生态理念的展园
        4.1.1 轻干预与群落生态
        4.1.2 “森林之花”
        4.1.3 英国大师园——“新丝绸之路”
        4.1.4 同向类比
    4.2 表达生活情怀的展园
        4.2.1 心理庇护与都市农业
        4.2.2 “折纸”花园
        4.2.3 “生物迷宫”
        4.2.4 同向类比
    4.3 探索生命意义的展园
        4.3.1 情感舍予与时光流逝
        4.3.2 “生命之阶”
        4.3.3 荷兰大师园——“时光园”
        4.3.4 同向类比
    4.4 阐释地域文化的展园
        4.4.1 山水画与桃花源
        4.4.2 丹麦大师园——“YUAN”
        4.4.3 日本大师园——“桃源乡”
        4.4.4 同向类比
    4.5 展园类比与难点总结
        4.5.1 展园营造交叉类比
        4.5.2 展园落地难点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艺术类展园景观特色要点
    5.1 主题意境的形成——“求同存异,融会贯通”
        5.1.1 契合展会主题
        5.1.2 融入在地文化
    5.2 空间结构的营造——“协调统一,情感升华”
        5.2.1 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
        5.2.2 烘托多元的空间氛围
    5.3 景观节点的构建——“极简精致,少即是多”
        5.3.1 去形式化的植物景观
        5.3.2 由繁入简的主题元素
        5.3.3 生动形象的细部刻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个人简历
导师简历
致谢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安全意识提升
        1.1.2 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1.1.3 旧工业区改造的生态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2.生态安全与旧工业区再生利用相关理论研究
    2.1 旧工业区再生利用理论
        2.1.1 旧工业区概念
        2.1.2 旧工业区再生利用概念
    2.2 生态安全理论
        2.2.1 生态安全概念
        2.2.2 生态安全评价系统
    2.3 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理论
    2.4 生态安全视角下旧工业区再生利用研究
        2.4.1 生态安全视角下旧工业区再生利用特点
        2.4.2 生态视角下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必要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建立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PSR模型
    3.3 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筛选
        3.3.1 再生利用决策设计阶段指标筛选
        3.3.2 再生利用建设施工阶段指标筛选
        3.3.3 再生利用运营维护阶段指标筛选
        3.3.4 全寿命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建立
    3.4 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3.5 本章小结
4.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评价
    4.1 评价方法选取
        4.1.1 经典评价方法
        4.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指标权重确定
        4.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4.3.1 灰色聚类法原理概述
        4.3.2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保障对策建议
    6.1 再生利用决策设计阶段
        6.1.1 既有生态资源保护与优化
        6.1.2 原厂区污染治理
    6.2 再生利用建设施工阶段
        6.2.1 施工过程污染控制
        6.2.2 绿色节能技术应用
    6.3 再生利用运营维护阶段
        6.3.1 公共卫生管理
        6.3.2 消防安全管理
    6.4 本章小结
7.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4)浅析单元组合式水池结构自防水施工中的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元组合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池的特点
    1.1 结构的整体性较差
    1.2 对地基的处理要求较高
    1.3 施工工艺复杂
    1.4 施工缝的设置与处理质量要求高
    1.5 变形缝的设置与施工很关键
2 背景项目简介
3 关键部位施工操作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3.1 地基处理
    3.2 施工工艺确定
    3.3 变形缝处止水带安装及混凝土浇筑
    3.4 壁板水平施工缝的设置
    3.5 水平施工缝与变形缝交叉处的细部构造处理
    3.6 变形缝密封膏的施工
4 结论

(5)寿光市净水厂工程混凝土性能及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混凝土的渗透性及影响因素
        1.3.1 混凝土耐久性破坏因素
        1.3.2 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因素
        1.3.3 混凝土渗透性的评价方法
    1.4 混凝土抗渗性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性能研究
    2.1 原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2.3.1 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
        2.3.2 混凝土配合比
    2.4 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及抗渗性
        2.4.1 水胶比的影响
        2.4.2 膨胀防腐剂掺量的影响
        2.4.3 粉煤灰掺量的影响
        2.4.4 砂率的影响
        2.4.5 胶凝材料用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净水厂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研究
    3.1 净水厂混凝土施工技术与存在的问题
    3.2 底板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3.2.1 底板混凝土施工方案概述
        3.2.2 底板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3.2.3 底板混凝土施工效果
    3.3 高墙体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3.3.1 高墙体混凝土施工方案概述
        3.3.2 高墙体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3.3.3 高墙体混凝土施工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净水厂混凝土构筑物抗渗性能研究
    4.1 净水厂混凝土的抗渗性
    4.2 净水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4.3 净水厂混凝土结构的抗渗性
        4.3.1 满水试验条件和准备工作
        4.3.2 满水试验方法
        4.3.3 满水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特高压换流变火灾时本体强排油方案研究及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主要工作
2 电力变压器排油试验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对象
    2.3 静态排油试验
        2.3.1 试验前准备
        2.3.2 220 千伏变压器排油试验步骤
        2.3.3 110 千伏变压器Φ80 管排油试验步骤
        2.3.4 220 千伏变压器Φ150 管排油试验结果
        2.3.5 220 千伏变压器Φ80 管排油试验结果
        2.3.6 110 千伏变压器Φ80 管排油试验结果
        2.3.7 静态排油试验结果分析
        2.3.8 静态排油试验结论
    2.4 燃烧排油试验
        2.4.1 试验场地设计及设备安装
        2.4.2 变压器油加热及油枕排油时间测量
        2.4.3 试验步骤
        2.4.4 燃烧排油试验结果
        2.4.5 燃烧排油试验结果分析
        2.4.6 燃烧排油试验结论
    2.5 本章小结
3 特高压换流变强排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3.1 祁连-韶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介
    3.2 韶山换流站消防配置及应急预案
        3.2.1 消防配置
        3.2.2 应急预案
    3.3 韶山换流站事故油池排水能力排查及快速排油可行性分析
        3.3.1 韶山站事故排油系统组成
        3.3.2 事故油池排水能力排查
        3.3.3 事故排油系统各部分排水能力分析
        3.3.4 韶山站水消纳真型试验情况
    3.4 电动阀耐火能力可行性分析
        3.4.1 试验对象及试验地点条件
        3.4.2 试验工装
        3.4.3 试验步骤
        3.4.4 试验详细记录
        3.4.5 试验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特高压换流变强排油的试点应用
    4.1 强排油方案要求
        4.1.1 一般要求
        4.1.2 设计要求
    4.2 强排油方案
        4.2.1 重庆ABB换流变压器本体排油技术方案
        4.2.2 特变衡变换流变压器本体排油技术方案
        4.2.3 二次及电源部分技术方案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消防水泵系统分类、适用情况与设计规定
    2.1 消火栓水泵系统
    2.2 自动喷水灭火水泵系统
    2.3 消防水炮水泵系统
    2.4 泡沫水泵系统
    2.5 其他消防水泵系统
3 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
    3.1 消防水泵基本参数常规确定方法分析
    3.2 灭火时水龙带局部褶皱的影响
    3.3 水平水龙带过流断面非圆形的影响
    3.4 按能量平衡原理计算确定消火栓系统同时高低层供水时的工况点
    3.5 水泵配置选型的影响
    3.6 备用泵设置
    3.7 吸水管设计
    3.8 供水管设计
    3.9 消防水泵系统的多泵组合
    3.10 稳压泵系统(装置)设置确定
4 消防水泵系统环境、控制与维护
    4.1 环境要求
    4.2 控制方式
    4.3 维护管理
5 消防水泵系统发展趋势探讨
    5.1 消防水泵系统的独立化和小型化
    5.2 超高层建筑消防水泵系统设计要点
    5.3 消防水泵系统远程监控应用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咨询审查要点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咨询
        1.2.1 国内工程设计咨询业的发展历史
        1.2.2 设计咨询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我国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青海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发展状况
        1.3.2 青海省公路机电系统存在问题
    1.4 青海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计咨询的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结构及需求分析
    2.1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
        2.1.1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组成及功能
        2.1.2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2.2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
        2.2.1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组成及功能
        2.2.2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需求分析
    2.3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
        2.3.1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
        2.3.2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2.4 高速公路供配电照明系统
        2.4.1 高速公路供配电照明系统组成及功能
        2.4.2 高速公路供配电照明系统存在的问题
    2.5 隧道机电系统
        2.5.1 隧道监控系统
        2.5.2 隧道通风系统
        2.5.3 隧道照明系统
        2.5.4 隧道供配电系统
        2.5.5 隧道消防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计咨询审查要点
    3.1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咨询审查思路
    3.2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咨询审查优化理念
    3.3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计咨询审查要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海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计咨询审查实例
    4.1 青海省加定(青甘界)至海晏(西海)公路工程概况
    4.2 高速公路道路机电系统审查实例
    4.3 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审查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成果
    5.2 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致谢
参考文献

(9)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当代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化问题日益严峻
        1.1.2 我国铁路交通步入快速发展期
        1.1.3 铁路客站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效率不足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紧凑城市(Compact city)
        1.2.2 站城融合(Integration of station and city)
        1.2.3 铁路客站(Railway station)
        1.2.4 协同方式(Cooperative mode)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紧凑城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关于站城一体开发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关于铁路客站规划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框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推动站城融合的现实背景及相关要素分析
    2.1 城市空间的变革发展
        2.1.1 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2.1.2 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
        2.1.3 城市交通系统的完善
    2.2 城市铁路客站的沿革
        2.2.1 萌芽阶段:以功能需求为主
        2.2.2 成长阶段:彰显多样的风格
        2.2.3 更新阶段:体现实用的价值
        2.2.4 成熟阶段:建立高效的协同
    2.3 我国铁路交通的全面发展与铁路站点的更新建设
        2.3.1 普铁网络的优化
        2.3.2 高铁网络的普及
        2.3.3 铁路客站的更新
    2.4 铁路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2.4.1 铁路交通是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环节
        2.4.2 铁路客站是城市交通网络的支撑节点
        2.4.3 客站枢纽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助力引擎
    2.5 持续推进站城融合与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2.5.1 符合紧凑城市的建设需求
        2.5.2 迎合公交都市战略的实施
        2.5.3 贴合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规划建设及协同方式研究
    3.1 客站的设计定位分析
        3.1.1 客站的区域定位
        3.1.2 客站的城市定位
        3.1.3 客站的站域定位
    3.2 客站的选址规划分析
        3.2.1 客站选址的影响因素
        3.2.2 客站的选址规划模式
        3.2.3 客站的选址规划原则
    3.3 客站的建设布局研究
        3.3.1 影响客站建设布局的各类空间要素
        3.3.2 客站的建设布局模式
        3.3.3 客站的建设布局原则
    3.4 多元化的站城协同方式分析
        3.4.1 交通层面:依托客站枢纽协同城市交通体系建设
        3.4.2 社会层面:引导客站枢纽与民众生活良好协同
        3.4.3 环境层面:确保客站枢纽与城市环境的整体协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规划设计关键要素研究
    4.1 日益紧密的站城关系推动铁路客站变革发展
        4.1.1 影响客站变革发展的主导要素
        4.1.2 站城关系的强化对客站发展的影响
    4.2 对内外交通资源的吸纳与整合
        4.2.1 与城市道路系统的有效衔接
        4.2.2 全面引入城市公交系统
        4.2.3 与客站空间形态的良好结合
        4.2.4 协调有序的客站交通组织
        4.2.5 换乘大厅与换乘单元的引入
    4.3 客站交通流线的一体化组织
        4.3.1 客站交通流线的构成
        4.3.2 客站交通流线的组织方式
        4.3.3 客站交通流线的组织理念
    4.4 对站内空间的集中开发与综合利用
        4.4.1 高效、快捷的交通空间
        4.4.2 便利、舒适的服务空间
        4.4.3 对纵向空间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
    4.5 融入城市环境的站外空间设计
        4.5.1 满足城市需求的站前广场建设
        4.5.2 站前广场的规划布局原则
        4.5.3 站前广场的规划布局模式
        4.5.4 协调城市环境的客站建筑设计
        4.5.5 站城融合发展下的客站建筑设计策略
        4.5.6 “强-弱”协调设计概念的引入
    4.6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客站空间设计
        4.6.1 高效、协调的外部空间设计
        4.6.2 动态、灵活的内部空间设计
        4.6.3 客站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铁路客站的发展模式及站城关系研究
    5.1 我国铁路客站的“交通节点”发展模式及特点分析
        5.1.1 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现状
        5.1.2 “交通节点”模式的实例分析
        5.1.3 “交通节点”模式的特点分析
    5.2 日本铁路客站的“区域中心”发展模式及特点分析
        5.2.1 日本铁路客站的发展现状
        5.2.2 “区域中心”模式的实例分析
        5.2.3 “区域中心”模式的特点分析
    5.3 欧美铁路客站的“城市触媒”发展模式及特点分析
        5.3.1 欧美铁路客站的发展现状
        5.3.2 “城市触媒”模式的实例分析
        5.3.3 “城市触媒”模式的特点分析
    5.4 不同客站的规划设计特点及站城关系的差异性分析
    5.5 不同的客站发展经验所带来的启示
        5.5.1 构建完善的城市公交系统并良好衔接客站枢纽
        5.5.2 强调客站功能的综合开发及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5.5.3 注重对客站空间立体化、集约化、高效化的开发与使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策略及发展方向
    6.1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理念
        6.1.1 可持续理念
        6.1.2 协同理念
        6.1.3 以人为本理念
    6.2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原则
        6.2.1 以协调城市环境为基础
        6.2.2 以助力城市发展为目标
        6.2.3 以满足民众需求为保障
    6.3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构想
        6.3.1 前期策划:基于城市需求引导客站设计定位
        6.3.2 初期方案:依托设计草案体现站城协同关系
        6.3.3 设计优化:推动客站各功能要素协调、整合
        6.3.4 工程建设:降低对城市环境、民众生活的影响
        6.3.5 运营管理与使用后评价:多方合作保障客站平稳运作
        6.3.6 改造与更新:立足时代发展确保站城动态协同
    6.4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功能结构关系
        6.4.1 交通功能的强化与完善
        6.4.2 客站空间的立体开发与综合利用
        6.4.3 客站内外空间的开放式设计
        6.4.4 城市功能的引入与整合
        6.4.5 打造与生活接轨、与时代同步的客站空间环境
    6.5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发展方向
        6.5.1 城市中心的既有铁路客站
        6.5.2 城市周边的新建高铁客站
        6.5.3 串联城区的城际铁路客站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LY换流站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创新点
第2章 成本控制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成本控制概述
        2.1.1 成本控制的概念
        2.1.2 成本控制的原则
        2.1.3 成本控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2.2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构成
        2.2.1 按照费用构成要素划分
        2.2.2 按照工程造价的形成划分
    2.3 相关文献综述
第3章 LY换流站工程建设项目概况及成本管理现状
    3.1 项目概况
    3.2 换流站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现状与问题
第4章 LY换流站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标准
    4.1 施工阶段工期计划
    4.2 施工阶段成本预算
    4.3 施工阶段成本检查点计划
第5章 LY换流站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因素与方法
    5.1 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
        5.1.1 市场经济方面的因素
        5.1.2 经营管理方面的因素
    5.2 成本控制方法
        5.2.1 挣值分析方法的应用
        5.2.2 成本失控原因及改进措施
第6章 LY换流站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与保障措施
    6.1 成本控制措施
    6.2 成本保障措施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工业水池在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艺术类展园景观特色研究[D]. 王宇宸.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3]旧工业区再生利用全寿命期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D]. 刘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浅析单元组合式水池结构自防水施工中的注意事项[J]. 李立红. 石油化工建设, 2020(02)
  • [5]寿光市净水厂工程混凝土性能及施工工艺研究[D]. 孙泽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特高压换流变火灾时本体强排油方案研究及可行性分析[D]. 毛志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夏欣欣. 扬州大学, 2019(06)
  • [8]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咨询审查要点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D]. 林旭舟. 长安大学, 2019(08)
  • [9]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当代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研究[D]. 靳聪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10]LY换流站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研究[D]. 徐旖旎. 山东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工业水池设计施工应注意的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