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17型水玻璃注浆材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强,刘韬[1](2021)在《风化花岗混合岩富水段隧道突泥涌水灾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云南省某隧道在风化花岗混合岩富水段发生的突泥涌水事故,在对灾害成因及发展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灾害处治方案,并通过实际施工效果及后期监测量测对方案进行验证,主要结论如下:雨季集中降雨、地表汇水地形、围岩差异风化及水稳性差是诱发突泥涌水的环境因素;突泥涌水灾害发展迅猛,应急处治施工难以开展,应加强超前地质探测工作,以提前防范为主;处治方案应分轻重缓急有序开展,并遵循"排堵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前期以排为主,后期以堵为主;帷幕注浆施工应适当加大注浆压力,并可考虑多次补注浆施工。
何克扬,蓝东杰,廖巧玲[2](2021)在《山区隧道突泥处治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某山区公路隧道施工为背景,针对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出现的塌方、涌泥等现象,采用C6超前钻探技术全面探测前方溶洞溶腔规模、大小、形状以及围岩情况,在初支变形段增设护拱,采用大管棚及小导管对溶腔段进行注浆加固处理,并施作止浆墙,后续对溶腔泵送C25混凝土进行加固,在规定时间内安全有效地处治了突泥病害,无安全事故发生,效果显着,确保隧道顺利实现贯通。
张书源[3](2021)在《顶煤破坏区沿空煤巷支护与煤柱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蔡春乔[4](2021)在《回弹法推定北方地区Ⅳ类灌浆料抗压强度试验研究》文中指出
张雨[5](2021)在《海底隧道水力流态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杨海平,刘宗华,李世阳[6](2021)在《香炉山3-1号隧道不良地质分析及综合处理》文中提出香炉山隧洞3-1号支洞具有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多表现为碎裂结构和镶嵌结构,差异分化明显,岩石分类无规律性,有深部的富水,全风化及地下水发育的特点。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施工,加强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工序,特别是掌子面超前地质钻孔作为具体情况信息的反馈,可及时发现特殊不良地质的位置及规模,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对于地下富水地段总体思路和原则是"预防第一、以堵为主、堵排结合、限量排放,统筹兼顾",提前引排地下水,是防止突水、涌水、突泥的有效措施,为保证开挖洞壁的稳定,对不良地质、节理裂隙发育的应及时注浆加固,防止牵引式塌方及初期支护变形。
杨志斌[7](2021)在《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快速截流机理及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文中提出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发生后,钻孔控制注浆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可以解决传统过水巷道动水截流工程量大、工期长且易产生次生灾害等技术难题,但其仍不能达到根治突水区域再次发生突水灾害的可能,为此后期还需开展突水通道截流或突水含水层堵源预注浆治理工作。目前,钻孔控制注浆动水快速截流理论研究远滞后于工程实践,突水通道截流或突水含水层堵源预注浆治理效果难以判断。因此,开展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快速截流机理及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论文以水文地质学、流体力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对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治理模式、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机理和突水通道截流或突水含水层堵源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开展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考虑矿井淹没水位、突水因素和井巷空间位置三类基本因素,对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治理条件进行了分类,并阐明了各种动水治理条件的难易程度。结合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突水灾害特征,对两者动水治理模式进行了划分。(2)归纳了保浆袋囊钻孔控制注浆动水快速截流的主控因素及其适用条件,建立了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涌水与阻水模型和注浆建造水力模型,开发出了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大型模拟试验系统,可实现5m宽、4m高、动水流量2000m3/h的过水巷道在不同矿井淹没水位、不同突水水源水位条件下的快速截流模拟试验,其中突水水源水压最高可达5MPa。(3)开展了水灰比、水玻璃浓度和水泥单液浆与水玻璃体积比对凝胶时间、结石率和结石体强度非交互作用配比试验,得到钻孔控制注浆浆液抵抗动水冲刷最优配比参数为W:C取1,水玻璃浓度取30°Bé,C:S取100:30和100:50,其中C:S为100:30时,用于袋内充填注浆,C:S为100:50时,用于袋外控制注浆。(4)基于保浆袋囊钻孔控制注浆动水快速截流物理模拟和CFD-DE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揭示了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机理是保浆袋囊能够使双液浆在袋囊之间控制运移扩散,并快速与巷道顶板堆积接顶,提前完成部分骨料铺底和充填阶段,加快巷内空气快速排出巷外,使得阻水体具有高阻弱渗阻水性能。(5)建立了突水通道截流或突水含水层堵源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模型,并结合在实际注浆堵水工程案例中的应用,检验了该定量评价模型的可行性。
宋瑞霞,赵永虎,米维军,韩侃,蒋育华[8](2021)在《帷幕注浆在富水大跨度黄土隧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富水大跨度黄土隧道施工中出现大变形、易于塌方等工程难题,结合银西高铁已建成驿马1号隧道富水黄土地段现场帷幕注浆试验和室内试验结果,分析帷幕注浆在富水大跨度黄土隧道围岩加固及改善稳定性方面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帷幕注浆压力随注浆时间呈"急剧增长—缓慢增长—轻微下降—急剧增长"的四阶段变化趋势,洞内帷幕注浆能够有效填充注浆范围黄土层内孔隙并挤压密实,减缓黄土渗透性,降低围岩含水状态,明显改善注浆范围内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物理力学参数平均增幅可达10%~35%。帷幕注浆可以有效减小洞内围岩变形量约20%~70%,能够减轻掌子面土体溜滑、拱顶塌方等灾害。通过帷幕注浆,增强了开挖面的自稳性,提高了围岩的可塑性,提升围岩强度与整体稳定性。研究成果不仅指导现场施工,同时对优化黄土隧道的支护体系提供了依据,对同类特征隧道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杨腾添,李恒,周冠南,郭稳[9](2021)在《软弱地层敞开式TBM超前注浆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实现敞开式TBM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的机械化超前加固,降低软弱破碎地层中的隧洞塌方和TBM卡机风险,在传统敞开式TBM的基础上,引入超前钻注一体化装备,并建立配套的TBM超前加固技术。同时,为明确敞开式TBM钻注一体机超前加固效果,以阿勒泰某引水隧洞为背景,采用midas对加固前后敞开式TBM在2个特征循环段中的盾顶压应力及围岩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实测数据对比研究超前加固技术的可靠性。结果表明:1)采用超前加固措施效果明显,同一位置处的盾顶压应力降幅达10%~90%; 2)实测钢护盾顶部压应力同加固后的数值计算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数值差异量控制在20%内,计算结果可靠性较高; 3)采用钻注一体机进行超前注浆加固,能够满足岩体加固的要求,可提高施工效率。
王灵海[10](2021)在《城市管廊盖挖快速装配支护一体机施工力学效应及参数优化分析》文中认为我国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政府对城镇化的质量要求日益提升,市政管网工程全部入廊乃发展所趋,城市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规模将与日俱增。但当下综合管廊的主流施工方法,或在建设期间对城市地面“开膛破肚”,或不能长距离施工、不能超浅埋施工,不具普遍性。故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亟需一种兼具通用性、高质量、高效益、经济性、绿色环保的现代化施工方法。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地下空间施工快速装配支护技术”(2018YFC0808705)课题组联合研发的城市综合管廊机械化施工新装备——盖挖快速装配支护一体机的设备功能条件,采用数值计算、工程试验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一体机施工关键环节的力学效应及其对城市周边地层的影响作用规律,并对一体机的设计、施工参数优化提供建议。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研究一体机掘进过程中掌子面的稳定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掌子面放坡选型、插刀超前支护控制、连续降雨各因素对掌子面稳定性的作用影响程度及规律,并分析了各工况下掌子面土体的变形特征,以探究较优的开挖模块设计与掘进施工参数。(2)分析一体机机尾脱出后的地层变形规律及特征,以此为依据提出对肥槽及时回填材料的力学性能要求,据此要求及一体机机尾回填作业的工程特点比选可行的回填工艺,再根据各具体工艺对机尾地层的变形控制效果作具体的分析,研究单次回填时机等因素对机尾地层变形影响的作用规律,以探究较优的回填工艺与作业参数。(3)进行了一体机的工程应用试验,实时监测场地地层变形、一体机掘进状态与管节结构装配后的状态。一者对比分析一体机试验段地层变形监测值、原方案明挖段监测值、基于上述两点研究结论所提出的一体机优化工法的模拟计算值三者之间的差异,研究一体机在实际应用中对周边地层的变形控制能力并验证上述研究成果。二者通过监测分析一体机的下卧地基处理问题,为一体机进一步的研发优化提供参考。
二、817型水玻璃注浆材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17型水玻璃注浆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风化花岗混合岩富水段隧道突泥涌水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灾害概况及成因分析 |
2.1 突泥涌水概况 |
2.2 突水涌泥成因分析 |
1) 季节性降水。 |
2) 沟谷汇水地形。 |
3) 围岩差异风化及水稳性差。 |
4) 拱部塌方持续发展。 |
3 综合处治方案研究 |
1) 地表塌坑处治。 |
2) 洞内排水、清淤。 |
3) 洞内初期支护加固。 |
4) 帷幕注浆及管棚施工。 |
5) 破墙进行开挖施工。 |
4 处治效果 |
4.1 注浆效果分析 |
4.2 监控量测分析 |
5 结论 |
(2)山区隧道突泥处治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隧道病害说明 |
2 C6超前钻探 |
3 突泥处治技术 |
3.1 泵送混凝土 |
3.2 导洞开挖前进行径向补强注浆 |
3.3 第一阶段施工 |
3.4 第二阶段施工 |
3.5 第三阶段施工 |
3.6 初支变形段处理 |
3.7 排水设施 |
4 监控量测 |
5 结语 |
(6)香炉山3-1号隧道不良地质分析及综合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不良地质类型 |
2.1 地质复杂,岩层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
2.2 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高 |
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与风险 |
4 综合处理措施 |
4.1 开展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
4.2 地下水处理 |
4.2.1 超前堵水灌浆施工要求 |
4.2.2 超前灌浆孔设计参数 |
4.3 软弱带加固 |
4.4 防止塌方的措施 |
4.5 防止支护变形的措施 |
4.6 开挖措施 |
5 异常情况处理措施 |
5.1 钻孔遇渗涌水处理 |
5.2 灌浆中断处理 |
5.3 串浆、冒浆、漏浆处理 |
5.4 大耗浆孔段处理 |
5.5 围岩稳定观测 |
6 结语 |
(7)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快速截流机理及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注浆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
1.2.3 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
1.2.4 注浆模拟试验研究现状 |
1.2.5 注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治理影响因素与模式 |
2.1 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治理影响因素 |
2.1.1 矿井淹没水位对动水治理的影响 |
2.1.2 突水因素对动水治理的影响 |
2.1.3 井巷空间位置对动水治理的影响 |
2.2 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治理模式 |
2.2.1 巷道突水灾害动水治理模式 |
2.2.2 工作面突水灾害动水治理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3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主控因素与概念模型 |
3.1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典型案例 |
3.1.1 单孔单袋控制注浆案例 |
3.1.2 单孔双袋控制注浆案例 |
3.2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主控因素 |
3.3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涌水与阻水模型 |
3.3.1 突水通道涌水模型 |
3.3.2 过水巷道阻水模型 |
3.4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注浆建造水力模型 |
3.4.1 保浆袋水力模型 |
3.4.2 阻水段水力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模拟试验系统研发 |
4.1 模拟试验系统设计原理 |
4.1.1 模拟试验意义与目的 |
4.1.2 相似准则与设计原理 |
4.2 模拟试验功能系统设计 |
4.2.1 功能要求 |
4.2.2 概念设计 |
4.3 模拟试验设备系统组成 |
4.3.1 系统设计 |
4.3.2 设备组成 |
4.4 模拟试验流程与功能验证 |
4.4.1 试验流程 |
4.4.2 功能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模拟试验 |
5.1 浆液结石体特性配比试验 |
5.1.1 浆液初凝时间与结石率配比试验 |
5.1.2 浆液结石体强度配比试验 |
5.2 保浆袋囊变形移动规律及其对巷道流场变化特征试验 |
5.3 保浆袋囊对骨料快速灌注作用机制试验 |
5.4 保浆袋囊对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快速封堵作用机制试验 |
5.5 不同阻水体阻水能力差异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6 过水巷道动水快速截流数值模拟 |
6.1 软件简介与计算原理 |
6.1.1 软件简介 |
6.1.2 数值模拟控制方程 |
6.2 动水抛袋试验数值模拟 |
6.2.1 模型结构与参数 |
6.2.2 工况条件 |
6.2.3 保浆袋囊运移规律及巷道流场变化特征 |
6.3 保浆袋囊对阻水体快速建造机制数值模拟 |
6.3.1 模型结构与参数 |
6.3.2 工况条件 |
6.3.3 保浆袋囊对阻水体快速建造机制分析 |
6.4 不同阻水体阻水能力差异试验数值模拟 |
6.4.1 模型结构与参数 |
6.4.2 工况条件 |
6.4.3 保浆袋囊对骨料堆积体阻水能力差异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煤层底板突水灾害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 |
7.1 煤层底板突水灾害注浆治理工况 |
7.2 突水通道截流或突水含水层堵源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模型 |
7.2.1 评价指标选择 |
7.2.2 评价方法选择 |
7.2.3 数学模型建立 |
7.3 突水通道截流效果定量评价 |
7.3.1 现场测试方案 |
7.3.2 测试结果定性分析 |
7.3.3 测试结果定量分析 |
7.3.4 突水通道截流效果定量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帷幕注浆在富水大跨度黄土隧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帷幕注浆方案与注浆过程分析 |
2.1 注浆方案 |
2.2 注浆过程分析 |
3 帷幕注浆效果与机理分析 |
3.1 注浆效果现场观测 |
3.2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变化 |
3.3 隧道围岩变形分析 |
3.4 注浆对围岩加固与稳定性提升的机理探讨 |
4 结论 |
(9)软弱地层敞开式TBM超前注浆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述 |
1.1 工程背景 |
1.2 地质概况 |
2 超前钻注一体机加固技术 |
2.1 超前钻注一体机 |
2.2 钻机成孔及注浆 |
3 数值仿真计算 |
3.1 3D模型建立 |
3.2 数值分析参数 |
3.3 数值分析工况 |
4 数值结果与分析 |
4.1 隧洞顶部围岩变形 |
4.2 塑性应变区 |
4.3 护盾压应力分布 |
5 结论与建议 |
(10)城市管廊盖挖快速装配支护一体机施工力学效应及参数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发展现状 |
1.2.2 城市综合管廊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城市综合管廊现代化施工新装备的研发 |
1.2.4 明挖掌子面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5 机尾回填地层变形控制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盖挖快速装配支护一体机掘进掌子面稳定性分析研究 |
2.1 概述 |
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2.2.1 正交分析设计 |
2.2.2 数值模型与分析工况 |
2.2.3 模型计算参数 |
2.3 掌子面稳定性的正交分析 |
2.3.1 单坡组正交处理数据分析 |
2.3.2 台阶组正交处理数据分析 |
2.3.3 正交分析结论 |
2.4 掌子面土体变形分析 |
2.4.1 土体位移特征 |
2.4.2 潜在滑动面特征 |
2.4.3 插刀插入对掌子面变形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盖挖快速装配支护一体机机尾脱出地层变形控制研究 |
3.1 概述 |
3.2 一体机机尾脱出后地层变形特征 |
3.2.1 机尾脱出未回填时的地层变形特征 |
3.2.2 机尾脱出回填后的地层变形特征 |
3.3 不同回填方案下的机尾地层变形控制分析 |
3.3.1 回填方案的比选 |
3.3.2 传统夯实回填机尾地层变形控制分析 |
3.3.3 预拌流态固化土回填机尾地层变形控制分析 |
3.3.4 部分同步注浆回填机尾地层变形控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盖挖快速装配支护一体机工程应用试验及分析 |
4.1 概述 |
4.2 盖挖快速装配支护一体机工程试验 |
4.2.1 试验段工程概况 |
4.2.2 一体机初代机型设备概况 |
4.2.3 一体机工程试验应用概况 |
4.2.4 主要监测内容与方法 |
4.2.5 一体机优化工法的仿真模拟 |
4.3 地层变形监测与对比分析 |
4.3.1 基坑顶部沉降位移监测分析 |
4.3.2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分析 |
4.3.3 深层侧向位移监测分析 |
4.4 一体机掘进监测与分析 |
4.4.1 一体机掘进姿态监测分析 |
4.4.2 插刀应力监测分析 |
4.4.3 一体机推进力监测分析 |
4.5 管节结构不均匀沉降监测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817型水玻璃注浆材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风化花岗混合岩富水段隧道突泥涌水灾害研究[J]. 胡强,刘韬. 交通科技, 2021(05)
- [2]山区隧道突泥处治施工技术[J]. 何克扬,蓝东杰,廖巧玲. 西部交通科技, 2021(07)
- [3]顶煤破坏区沿空煤巷支护与煤柱参数优化研究[D]. 张书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回弹法推定北方地区Ⅳ类灌浆料抗压强度试验研究[D]. 蔡春乔.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5]海底隧道水力流态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D]. 张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6]香炉山3-1号隧道不良地质分析及综合处理[J]. 杨海平,刘宗华,李世阳. 云南水力发电, 2021(06)
- [7]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动水快速截流机理及预注浆效果定量评价[D]. 杨志斌.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8]帷幕注浆在富水大跨度黄土隧道中的应用[J]. 宋瑞霞,赵永虎,米维军,韩侃,蒋育华.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1(02)
- [9]软弱地层敞开式TBM超前注浆加固技术研究[J]. 杨腾添,李恒,周冠南,郭稳.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1(05)
- [10]城市管廊盖挖快速装配支护一体机施工力学效应及参数优化分析[D]. 王灵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