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祝清勇,宋承汝,滕军放[1](2021)在《自发性颅内低压并发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附四例报道)》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发性颅内低压(SIH)并发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3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4例SIH并发C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文献检索(数据库为PubMed及中国知网、万方,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纳入35例同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4例患者的首发表现均为直立性头痛,其中例1头痛缓解后再发直立性头痛,余3例加重为持续性头痛并癫痫发作;例1为上矢状窦及皮质静脉血栓形成,例3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例2和例4为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26例文献病例描述了头痛特征改变,其中加重为持续性头痛和仍保持直立性头痛者均为12例(46.15%),头痛消失2例(7.69%);最常见的新发症状为癫痫(17例,48.57%)和肢体无力(10例,28.57%)。31例患者(4例收治病例+27例文献病例)记录了治疗后出血变化情况,其中17例行单纯抗凝治疗患者中出血变化发生比例较14例行其他治疗患者明显增高(7/17vs. 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硬膜外血贴联合抗凝治疗的5例患者均没有出血变化。结论 SIH并发CVT的头痛特征多样,头痛性质的改变并非可靠的症状标志。SIH病程中若出现痫性发作、肢体无力等新发症状,需警惕CVT的发生。对于SIH并发CVT,应重视SIH的病因治疗和关注抗凝治疗后的出血风险。
叶志刚[2](2020)在《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低颅压综合征患者20例,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诊断的方式是采用MRI扫描成像仪)及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放射影像学诊断),每组患者各10例,观察两组中患者确认脑部疾病的准确率以及MRI扫描仪的成像情况。结果观察组中通过MRI扫描可看出患者的脑脊液压力的测量结果与影像学表现例如硬脑膜强化、硬膜下积液、静脉窦扩张、脑结构下垂等的表现,而对照组中通过放射诊断以上状态均无清晰显示,故观察组成像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通过MRI扫描仪观察低颅压综合征脑部微小变化的概率为100.00%,而对照组中通过放射诊断观察低颅压综合征脑部微小变化的概率为70.00%,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诊断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诊断中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影像学依据,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林志毅,陈文新,余明钿,葛华,张艳敏[3](2019)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脑脊液间隙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患者放射性核素脑脊液间隙显像(RNC)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9例SIH患者,均经腰椎穿刺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99Tcm-DTPA,行多时相脑脊液间隙显像,对99Tcm-DTPA异常分布处加做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及MRI扫描。综合分析RNC的影像学特点。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RNC可通过显示脊髓或鼻部脑脊液漏点等直接征象诊断SIH;也可通过观察脑脊液循环过程异常,如:显像剂上升缓慢,难以抵达脑池、大脑凸面、上矢状窦等及膀胱、肾脏早期显像等间接征象诊断SIH. RNC检出脑脊液漏17例。直接脑脊液漏患者12例,其中颈、胸段9例,脑脊液鼻漏2例,大流量脑脊液漏(腰段)患者1例。RNC正常者2例。MRI[阳性率为58.8%(10/17)]与RNC[阳性率为88.2%(15/17)]对SIH低颅压诊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1,P>0.05);12例RNC检出漏口的相应部位MRI仅检出1例。结论 RNC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征象协助SIH的病因诊断,在脑脊液漏口检出上明显优于MRI,并可反映脑脊液漏的流量,便于个体化治疗,在SIH的诊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田月玲[4](2018)在《1.5T 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1. 5 T磁共振成像(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自发性低颅压患者26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设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颅MRI检查,统计两组脑桥和乳头体间距、脑桥腹侧和中脑夹角、直窦(SS)和大脑大静脉(VOG)夹角、VOG和大脑内静脉(ICV)夹角。结果观察组脑桥和乳头体间距、脑桥腹侧和中脑夹角、SS和VOG夹角、VOG和ICV夹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经1. 5 T MRI检查可见显着改变,且脑桥和乳头体间距、脑桥腹侧和中脑夹角、SS和VOG夹角等均缩小,在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李小磊,杜迎春,石伟纲,高延伦,陈少武,秦得营,王红旭,薛文俊[5](2017)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临床症状、脑脊液、影像学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分析38例临床确诊的SIH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影像学、治疗与随访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存在直立位头痛,伴随恶心或呕吐68.4%、颈强直78.9%、头晕或眩晕47.4%、耳鸣或听力下降7.9%、视觉症状(视力障碍、畏光、复视)10.5%。94.7%患者侧卧位脑脊液压力<60mmH2O。头颅MRI检查总体阳性率73.3%,弥漫性硬脑膜增厚及强化最常见,其他表现依次为硬膜下积液、脑下沉和垂体增大等。结论直立位头痛症状、侧卧位脑脊液压力<60mmH2O及MRI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SIH最具意义,头颅MRI增强检查是临床诊断SIH主要的无创检查方式之一。治疗以脚高头低卧床休息及补液治疗为主,大多数预后好,少数需硬脑膜修补治疗。
史立信,臧颖卓,何斌,王清涛,孙夏青,张林燕,张文超,王传海[6](2016)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42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总结42例确诊为SIH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和诊治过程。结果 42例SIH患者中,出现体位相关性头痛的41例(97.62%)、水平侧卧位脑脊液(CSF)压力<60mm H2O,26/27(96.30%);MRI显示脑下垂16例(38.10%)、硬膜下积液11例(26.20%)、静脉窦充盈扩张18例(42.86%)、脑垂体增大4例(9.52%)、硬脑膜弥漫均匀强化39例(92.86%)。采用补液、抗脉络丛血管痉挛及止痛、镇静等治疗40例,血贴疗法治疗2例,随访12年无复发,均治愈。结论 SIH的诊断需满足3个方面:1.体位相关性头痛;2.符合以下至少1项:1侧卧位CSF:压力<70mm H2O;2 MRI影像学具有SEEPS五联征之一或(和)硬脑膜弥漫、对称、连续、均匀强化,静脉窦弥漫或局限充盈扩张增强;3具有活动性CSF漏的证据及伴随神经症状;3.除外继发性低颅压的各种常见原因、诱因如颅脑损伤、脊髓麻醉、腹泻等病史。但有少数病例缺乏上述典型特征,应引起足够重识,避免漏诊、误诊。本病可内科综合疗法治疗,效果不佳者行CT脊髓造影(CTM)检查,有CSF漏者确定漏点后行血贴疗法、封堵CSF瘘口及外科手术治疗,经正规治疗本病预后良好。
杨德,李鱼,王子军[7](2016)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血肿一例》文中指出低颅压综合征(Intral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IHS)是脑脊液压力在60 mm H2O(1 mm H2O=0.098 k Pa)以下时,以体位性头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分原发性(自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以硬膜或腰椎穿刺后多见。本病临床并不少见,但同时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血肿者罕见。现报道一例我院诊治的低颅压综合征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
胡嘉云,胡娅涛,王继华,顾翠,冯磊,王美红,李蓉,张平[8](2015)在《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34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是指原因不明的、侧卧位腰穿颅内压低于60mmH 2O(1mm H2O=0.0098k Pa)的一组少见临床综合征,其典型临床特点为头痛与体位改变有关,坐位及站立活动时出现或加重,卧床休息后缓解或消失,部分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现将我科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
贺雯,宋海燕,岳霞,刘斌,高尚[9](2015)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5月确诊的16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6例患者均出现体位性头痛,可伴恶心、呕吐、头晕、听力下降、耳鸣、复视,面部麻木、视物模糊。头CT正常6例,硬膜下积液9例,硬膜下积血1例,脑室变窄2例。颅脑MRI表现为硬脑膜弥漫强化12例、硬膜下积液10例、硬膜下积血3例,脑下沉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疑似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腰穿脑脊液压力均低于60 mmH2O,可呈无色透明或淡红、淡黄色,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含量不同程度升高。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均好转出院,随访均痊愈。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体位性头痛、MRI弥漫性硬脑膜强化为其显着特点。保守疗法、自身血硬膜外注射法,手术治疗等方式是处理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朱江,冯国栋,赵斌,刘瑞[10](2015)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2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门急诊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2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有体位性头痛,伴头晕、恶心、呕吐、颈部疼痛、耳鸣、听力下降,均无颅脑外伤史、手术史等。6例由外院转入,曾误诊为小脑扁桃体下疝2例,枕神经痛、硬膜下出血、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各1例,误诊率50%。入院后12例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压力均<60 mm H2O,白细胞数增高4例,蛋白增高5例)以及头颅MRI检查结果(7例正常,4例硬膜下积液,3例"脑下沉"改变,2例硬脑膜明显强化)综合分析,确诊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确诊后11例给予保守治疗症状好转,1例行人工硬脑膜覆盖术症状缓解,出院,随访预后均良好。结论对以体位性头痛就诊的中年女性首先要考虑该病,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及时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并结合影像学改变综合分析,及早确诊并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二、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观察组MRI脑脊液压力与影像学表现 |
2.2 对比两组诊断脑部变化概率 |
3 讨论 |
(4)1.5T 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组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影像学特征 |
2.3 治疗及预后 |
3 讨论 |
(6)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42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临床资料 |
2.影像学检查 |
3.腰椎穿刺CSF检测 |
4.例举病例 |
5.治疗措施 |
6.随访 |
7.误诊误治回顾 |
讨论 |
(7)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血肿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讨论 |
(10)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2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结果 |
3讨论 |
四、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发性颅内低压并发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附四例报道)[J]. 祝清勇,宋承汝,滕军放.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09)
- [2]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叶志刚. 罕少疾病杂志, 2020(01)
- [3]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脑脊液间隙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分析[J]. 林志毅,陈文新,余明钿,葛华,张艳敏.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9(04)
- [4]1.5T 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田月玲. 河南医学研究, 2018(20)
- [5]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分析[J]. 李小磊,杜迎春,石伟纲,高延伦,陈少武,秦得营,王红旭,薛文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03)
- [6]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42例[J]. 史立信,臧颖卓,何斌,王清涛,孙夏青,张林燕,张文超,王传海.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06)
- [7]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血肿一例[J]. 杨德,李鱼,王子军. 海南医学, 2016(03)
- [8]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34例临床分析[J]. 胡嘉云,胡娅涛,王继华,顾翠,冯磊,王美红,李蓉,张平. 云南医药, 2015(06)
- [9]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J]. 贺雯,宋海燕,岳霞,刘斌,高尚. 中国现代医生, 2015(32)
- [10]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2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J]. 朱江,冯国栋,赵斌,刘瑞. 临床误诊误治,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