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淀粉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1](2021)在《纤维素骨架支撑的高吸水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化石资源的枯竭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物质可降解材料的利用越来越受到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使用的高吸水性材料大多数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由于合成类高吸水性材料的成本高、潜在毒性大,其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差,存在潜在的环境危害。因此,基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吸水材料的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纤维素是最丰富的生物质材料,其来源广泛,是许多产品的理想原料。将纤维素掺入到高吸水性材料中,既能减少石油原料的用量,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又能使其具备可生物降解性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以漂白竹浆为纤维素来源,通过复合纤维素酶+低温碱尿素体系预处理得到改性竹浆纤维,再以改性竹浆纤维素为原料分别制备纤维素骨架支撑的高吸水性树脂、半互穿网络高吸水性树脂以及纤维素树脂/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并着重探究材料的吸水和保水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改性竹浆纤维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探究。以竹浆为原料,通过复合纤维素酶+低温碱尿素体系预处理得到改性竹浆纤维(Modified bamboo pulp fiber,简称 MBPF),进一步将丙烯酸(Acrylic acid,简称 AA)接枝到改性竹浆纤维上,制备了一种新型纤维素骨架支撑的高吸水性树脂(MBPF-g-PAA)。主要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酸成功接枝到竹浆纤维上,纤维素作为骨架增强了树脂内部多孔结构,树脂的吸水效果有明显改进;在优化合成条件下,MBPF-g-PAA的吸水倍率最高达980.87 g/g。此外,MBPF-g-PAA的溶胀行为与溶液的pH和盐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种类有关。受金属阳离子“电荷屏蔽效应”的影响,不同阳离子盐溶液对树脂溶胀的影响依次为:Na+>K+>NH4+>Mg2+>Ca2+>Fe3+。2.改性竹浆纤维/PVA半互穿网络高吸水树脂的探究。在MBPF-g-PAA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简称PVA),成功合成了具有半互穿网络结构的高吸水性树脂(MBPF-g-PAA/PVA)。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单体AA与纤维素主链发生了接枝反应,PVA链在整个聚合物网络中相互渗透并通过氢键作用与网络结合。在最佳反应条件下,MBPF的含量为2g、AA的含量为16g、KPS的含量为0.6wt%、NMBA的含量为0.06wt%、AA的中和度为65%以及PVA的含量为6 wt%时,MBPF-g-PAA/PVA在蒸馏水中的最大平衡吸水倍率为1329.35g/g。同时,树脂在溶液中的溶胀行为受外界溶液特性的影响,符合二级溶胀动力学模型。3.纤维素树脂/海藻酸钠复合微球的探究。以MBPF-g-PAA为原料,利用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简称SA)和氯化钙表面快速交联的方法制备纤维素/海藻酸钠复合微球(MBPF-g-PAA/SA)。主要研究结果表明,由MBPF、AA和SA合成的复合微球形态较好,大部分呈球形,分散性较好,粒度分布均匀,放大3000倍后呈现出清晰均匀的微孔结构。同时,MBPF-g-PAA/SA的最佳合成条件为:注射器口径2.0 mm、CaCl2溶液的浓度0.5 wt%以及海藻酸钠和高吸水性树脂的质量比2:1,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复合微球最大平衡吸水倍率为78.5 g/g。在合成反应中,高吸水性树脂的含量对复合微球的吸水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而注射器口径控制了包裹在海藻酸钠“蛋壳”结构中树脂的含量,对复合微球的吸水倍率起到促进作用。
胡健[2](2020)在《接枝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采用可溶性淀粉和硅藻土为改性原料,制备三种不同的复合型高吸水性树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丙烯酸(AA)为单体,以可溶性淀粉(SS)为接枝改性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PAA-SS,考察了AA/SS质量比、AA中和度、APS用量、MBA用量对树脂吸水耐盐性能的影响。以AA单体质量为基准,AA/SS质量比4、AA中和度85%、APS用量0.15 wt%、MBA用量0.05 wt%时,在去离子水和0.9 wt%Na Cl溶液中吸水倍率和吸盐倍率分别为1365g.g-1和112 g.g-1。PAA-SS树脂对Pb2+的吸附容量为231.2 mg/g,对Cu2+的吸附容量为236.8 mg/g。(2)以丙烯酸为单体,引入无机粘土材料硅藻土(DE)改性制备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PAA-DE,考察了AA/DE质量比对树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当AA/DE质量比为15:1时,所制备的树脂表面呈现出交联密度适中,大孔状三维网络结构,树脂对0.9 wt%Na Cl溶液的吸盐倍率达128 g.g-1;吸附重金属性能较好:对Pb2+离子的脱除率为86.74%,对Cu2+的脱除率为91.57%。(3)以丙烯酸为单体,可溶性淀粉、硅藻土为改性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复合改性的淀粉接枝/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PAA-SS-DE,研究其制备参数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AA/SS/DE质量比为15:4:1,APS用量0.15 wt%,MBA用量0.05 wt%,AA中和度85%的优化制备条件下,所制得的PAA-SS-DE树脂对Cu2+的吸附选择性优于吸附Pb2+,相应的吸附容量和脱除率分别为236.0 mg/g,94.43%和247.2 mg/g,98.89%。
张楠[3](2020)在《淀粉接枝/二元共聚改性聚丙烯酸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论文针对传统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结构及性能的缺陷,采用淀粉接枝改性、二元共聚改性以及可逆断裂-加成链转移聚合与点击反应结合法,以丙烯酸、丙烯酰胺、烯丙基磺酸钠、淀粉等为原料制备改性高吸水性树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表征微观结构,对树脂吸水保水等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以淀粉、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主要材料,采用接枝改性法制备了淀粉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树脂制备工艺参数为:引发剂和交联剂添加量分别为2 wt%和0.5 wt%、AM/AA摩尔比为3:8、单体/淀粉质量比为8:1、丙烯酸中和度为85%。优化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对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的吸收倍率分别为1089.6 g/g和80.5g/g。AM/AA摩尔比对树脂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AM/AA摩尔比增加,树脂的网孔增大、网络密度减小,分子间范德华力和氢键增强,提高了树脂的保水性能。(2)以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分别为引发剂和交联剂,采用二元共聚法在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结构中引入亲水性磺酸基,制备出丙烯酸AA-烯丙基磺酸钠SAS共聚型高吸水性树脂。采用单因素法对反应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当丙烯酸:烯丙基磺酸钠质量比为10:2时,所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对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的吸收倍率分别为1378.9 g/g和98.8 g/g;与纯聚丙烯酸钠树脂相比,共聚型和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和耐盐性分别提高了40.1%和34.3%。(3)为解决传统自由基聚合制备高吸水性树脂交联结构不规整问题,采用可逆断裂-加成链转移聚合法(RAFT)与点击反应结合的方法,初步探索了网络结构可控的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探讨了精确调控树脂网络结构的方法。
陈健[4](2019)在《秸秆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可降解吸水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纤维素基吸水材料具有轻度交联的网状结构,分子链上有强的亲水基团,如羟基、羧基、酰胺基等,能够快速吸水,并有很好的吸水保水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食品和医药用品等方面。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属于纤维素的一种衍生物,有较强的耐盐性、保水性和pH值稳定性好,目前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多以丙烯酸类单体接枝共聚制备吸水材料,但可生物降解性能不好。本文分别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或HPMC与秸秆复合为原料,分别溶解在NaOH/尿素溶液中,加入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NGDE)并进行反应,经离心水洗纯化后再冷冻干燥,得到吸水材料。研究了反应的因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用量、NGDE的用量、NaOH的用量、尿素的用量、秸秆的用量、秸秆的粒径、反应的温度)对吸水材料性能的影响,寻找最优的方案;考察了吸水材料吸液时溶液的类型、pH值、温度等影响;进行了吸液速率、保水性能(常温条件、加压条件和土壤包覆)和重复吸水性能的测定;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热失重分析法(TGA)对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对材料的降解性能进行了分析。4gHPMC溶于100gNaOH/尿素/水溶液中(质量比4:6:90),NGDE的用量13ml,在55℃下反应1h,制得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吸水倍率最佳,吸自来水倍率为17.3g/g,吸0.9%NaCl溶液的倍率为7.4g/g,吸人工尿的倍率为8.5g/g。2.5gHPMC和80100目的秸秆粉末3.5g溶于100gNaOH/尿素/水溶液中(质量比7:12:81),NGDE的用量为13ml,在55℃下反应1h,制得的秸秆粉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吸水倍率最佳,吸自来水倍率为22.4g/g,吸蒸馏水倍率为32.8g/g,吸0.9%NaCl溶液的倍率为8.5g/g,吸人工尿的倍率为10.6g/g。两种吸水材料具备良好的保水性和重复吸水的性能。FTIR分析表明HPMC与NGDE发生交联反应,秸秆粉末部分溶入NaOH/尿素/水溶液并参与交联反应;XRD分析表明衍射幅度下降,结晶区被破坏,材料呈非晶态结构发展;SEM表征了材料的表面具有密集和连续的孔洞结构,孔的结构分布均匀,具备很好的吸水保水能力;TGA分析表明吸水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好,热失重起始温度高。初步研究了两种吸水材料在土壤的降解性,在不同的土层的降解率为林地土>街道土>农田土,林地土的菌落种群要优于街道土和农田土。HPMC吸水材料在农田土中90d能降解30%以上,街道土中90d能降解42%左右,林地土中90d能降解50%左右;秸秆复合HPMC吸水材料在农田土中90d能降解40%左右,街道土中90d能降解50%左右,林地土中90d能降解56%左右,因为秸秆中含有未反应完全的糖分、无机盐和粗蛋白等,这些物质的分解速率较快。TGA试验表明了材料整体的热稳定性好,随着降解的时间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
方士鑫[5](2019)在《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以及水体污染等原因,水资源短缺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高吸水性材料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有效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高吸水性树脂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加强海洋的利用和开发,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如何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以虾蟹壳等下脚料为原料制备的壳聚糖,是一种来源丰富、无毒无害、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天然多糖。以壳聚糖为原料制备高吸水性树脂,因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水性以及生物活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研究以壳聚糖为原料,通过不同的化学修饰方法,制备多种壳聚糖衍生物。并以壳聚糖衍生物为骨架,通过接枝共聚的手段,将亲水性的单体接入到壳聚糖衍生物骨架上,制备了多种新型高吸水性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固态核磁、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新型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并对新型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以氯乙氨盐酸盐和壳聚糖为原料制备的支链状的壳聚糖衍生物氨乙基壳聚糖,并以壳聚糖衍生物为骨架制备了高吸水性树脂。该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性能、保水能力、吸水速率等性能均好于同样制备条件下,直接以壳聚糖为原料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最大吸水倍数可达700倍左右。氨乙基的引入为接枝聚合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接枝位点和交联位点,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新型高吸水性树脂具有更加发达和致密的孔结构,这些孔结构增大了与水接触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了其吸水能力和吸水速率。致密的网络结构还为高吸水性树脂提供了良好的机械强度,最大压缩模量可达54KPa。(2)以不同取代位点的壳聚糖硫酸酯为骨架,通过接枝共聚的方法将丙烯酸、丙烯酰胺接入骨架中,制备了多种高吸水性树脂。由于壳聚糖分子结构中的部分羟基和氨基被磺酸基团取代,树脂的接枝率下降,造成了该类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能力略有下降。但具有较高电离倾向的-SO3H的引入,降低了高吸水性树脂网络对盐溶液的敏感性,从而提高了其在阳离子溶液中的吸水能力,且随着磺酸基团的取代度的提高,树脂的耐盐性能越好,C2,3,6-位壳聚糖硫酸酯表现出了更好的耐盐能力,在浓度为1%的AlCl3溶液中具有20g/g的溶胀能力。不同取代位点的壳聚糖硫酸酯,在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过程中也有影响,3位取代的硫酸酯表现出了更好的吸水能力,吸水能力为405g/g。(3)以具有抗菌性能的壳聚糖衍生物,氨基吡啶壳聚糖为骨架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在保证了高吸水性树脂良好的吸水、保水等性能的同时,通过抗菌基团的引入,制备了具有抗菌性能的新型高吸水性树脂。抑菌实验表明,该高吸水性树脂对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最大抑菌效率分别可以达到66%和71%。(4)以不同羧甲基化位点的壳聚糖衍生物为骨架,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3种高吸水性树脂产品。采用FT-IR、XRD、TG-DSC等手段,对产品进行了一系列表征,证实了高吸水性树脂的成功制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树脂的表观形貌进行了观察,羧甲基壳聚糖为骨架制备的SAP产品表面具有直径更大且更加发达的孔结构,发达的多孔结构对树脂的吸水能力、吸水速率均有提高作用,最大吸水倍率可达628g/g。本文以不同壳聚糖衍生物为骨架,研究了壳聚糖衍生化在制备高吸水性树脂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不同的衍生物对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原有的机械强度不足、耐盐性差、抗菌活性缺乏等缺点进行了改进。良好的性能可以拓宽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空间,同时为设计特定性能的新型高吸水性树脂提供了依据。
郑优萍[6](2019)在《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高吸水树脂是一种高度聚合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因其高吸水高保水性能在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我国干旱缺水地区,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羧甲基纤维素(CMC)和腐殖酸钠(SH)为原料,以过硫酸钾(KSB)为引发剂,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与丙烯酸(AA)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吸水性能良好且具有SH缓释功能的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制备过程中各因素对其吸液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热失重(TGA)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溶液pH、环境温度和粒径对其吸水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其保水性能和重复吸水能力,并利用动力学模型对其吸水过程进行拟合,探究其吸水过程及机理。将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和市售普通丙烯酸型树脂施用在土壤中,对比其不同用量下土壤相对含水量、pH值、团粒结构、容重、电导率(EC)和有机质等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MC-g-PAA/SH最佳合成条件为:丙烯酸和CMC的质量比8.89,SH2.0 g,MBA 0.02 g,KSB 0.16 g,丙烯酸中和度为70%,反应温度75℃,在该条件下产品在蒸馏水、自来水和0.9%NaCl溶液中的吸水倍率分别为901.4 g/g、470.8 g/g和341.6 g/g。(2)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在pH=8的溶液中吸水倍率最高,为851.3g/g;环境温度对树脂产品的吸水性能影响不大,树脂温度适应范围较宽;随着树脂粒径的不断减小,其在蒸馏水和0.9%NaCl溶液中的吸水倍率都有明显的增加。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凝胶在自然条件下的保水率降到1%以下所需时间是300 h;当离心机转速达到4000 r/min时,树脂的保水率仍然高达88.80%。CMC-g-PAA/SH高吸水树脂五次使用吸水倍率为417 g/g,是第一次的46.28%。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在不同溶液中的吸水动力学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树脂产品的初期吸液速率为蒸馏水>自来水>0.9%NaCl溶液。(3)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在蒸馏水中具有SH缓释功能,在前3天释放较快,之后速度趋于平缓,第5天之后基本没有SH再释放出来。(4)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和市售丙烯酸树脂施用量分别为0.5%和0.25%时,土壤的相对含水量最高。在土壤中多次使用后,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土壤含水量要高于市售树脂。(5)CMC-g-PAA/SH高吸水树脂能够有效改良土壤,增强了土壤电导率,对土壤的pH影响较小,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并有一定的疏松作用,改善了土壤容重和团粒结构,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林立[7](2018)在《耐盐抗压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首先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N-羟甲基丙烯酰胺(HAM)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主要原料,结合前期工作基础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方法,制备三种高吸水性树脂。然后通过对三种树脂的性能进行比较得到一种性能最优的耐盐高吸水性树脂,并且对该树脂的聚合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其次将工艺条件优化后的树脂进行表面交联处理,制备耐盐抗压高吸水性树脂。最后利用这种树脂初步研制出一种吸汗容量高的防脚泡鞋垫。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 P(AA-co-NAM)、P(AA-co-HAM)和 P(AA-co-AMPS)三种耐盐高吸水性树脂,利用傅里变换叶红外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热失重研究了三种树脂的化学结构以及表面形态。采用物理方法测试了三种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盐水)倍率、保水(盐水)率以及一定压力条件下的保水(盐水)率。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耐盐高吸水性树脂都有良好的吸液能力和保液能力,其中P(AA-co-AMPS)性能最佳,吸水(盐水)倍率可达900g/g和100g/g以上。(2)对上述合成的P(AA-co-AMPS)进行聚合工艺条件优化,对AA与AMPS的质量比、AA中和度、NMBA用量以及APS用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了各个因素对P(AA-co-AMPS)吸水(盐水)倍率的影响。运用L16(44)正交实验对以上四个因素进行系统考察,经方差分析得出最优聚合工艺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单体质量比为4:1、中和度为80%、NMBA用量为0.06wt%以及APS用量为0.35wt%即为最佳聚合工艺组合。经重复验证实验,最佳聚合工艺条件组合下,P(AA-co-AMPS)的吸水倍率达到1344.3g/g,吸盐水倍率达到145.1g/g。(3)将丙三醇与去离子水配制成交联液对上述制备的P(AA-co-AMPS)进行表面交联处理得到一种“核-壳”结构,研究丙三醇浓度和反应温度对P(AA-co-AMPS)吸水(盐水)倍率以及加压吸盐水率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热失重研究了该改性树脂的化学结构及表面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丙三醇用量为16.2wt%,反应温度为112℃时,P(AA-co-AMPS)的综合吸液性能最好。(4)设计并初步制造出一种用于高强度负重行军的防脚泡鞋垫,以人体足底压强分布为依据,由上至下设置三层结构,上下层为透气吸湿的粗棉布层,中层为分布一定数量填充孔的EVA发泡层,并以一定比例填充上述经表面交联处理的P(AA-co-AMPS)树脂和木粉用以吸汗保汗,层间使用自制的酮亚胺固化环氧胶贴合。研究结果表明,该鞋垫在30kPa压强下,单只鞋垫吸汗容量可达29.8g。
杜丛会[8](2016)在《半纤维素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对绿色生活的向往,在衣着方面由原来的保暖型向舒适、健康、环保型逐渐转变。原有的服装面料多以合成纤维为主,其存在舒适度低、环保性差等缺点,而粘胶纤维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但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液处理成为粘胶纤维产业的瓶颈,尤其半纤维素废碱液可生化性较差,若直接排放,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和大量资源的浪费。因此,为初步解决此问题,本文以半纤维素废碱液为原料合成半纤维素类高吸水树脂,实现变废为宝之目的。为确定半纤维素类高吸水树脂的合成方法,分别选用常规水浴加热法、微波辐射法及超声辅助微波辐射法,以半纤维素废碱液及AA为主要原料合成半纤维素接枝AA高吸水树脂。通过单因素法系统的研究了3种方法合成中的物料配比及反应条件对半纤维素接枝效果及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分别得出了较适宜的配方及反应条件,通过FT-IR分析表明,3种方法均合成了目标产物。综合考虑3种方法合成过程中的反应速率及产物的吸水性可知,实验室规模下,合成半纤维素接枝AA高吸水树脂的较适宜方法为微波辐射法,该法反应速率较快,产物吸水性较好,其中吸蒸馏水率637g.g-1,吸自来水率321g.g-1,吸生理盐水率95g.g-1,吸人工尿液率为35g.g-1,吸水速率较快,约需100min,吸水即可达到饱和状态,且保水能力及复用性能较好。为改善常规水浴加热法合成的半纤维素接枝AA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分别引入SSS、NMA、HPA及TEGDA功能单体对其进行改性,合成4种改性树脂,通过探讨功能单体的用量对吸水率的影响,确定了较适宜用量,并将改性树脂与改性前的树脂进行吸水性对比,表明,改性树脂的吸水性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引入SSS的改性树脂的吸水率及吸生理盐水率分别为862g.g-1、132g.g-1,均可达到改性前树脂的3倍左右,且吸水饱和时间从原来的200min缩短到120min,吸水速率提高近1倍;引入HPA的改性树脂失水8h后,保水率高达40%左右。因此,功能单体的特殊结构对树脂的吸水性有一定的影响,结合树脂表面结构进行分析可知,一定范围内,随树脂表面粗糙程度及比表面积的增加,树脂的吸水率、吸水速率有所提高。综上可知,利用半纤维素废碱液,合成了半纤维素类高吸水树脂,该类树脂的成功合成,意味着半纤维素废碱液有望得以高效利用,既可解决粘胶纤维生产厂家的一大难题,又为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高吸水树脂。
秦雪丽,徐敏强,胡枫霞,常春[9](2015)在《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高吸水性树脂在国内外的发展,并着重综述了淀粉类、纤维素类、海藻酸类、壳聚糖类、蛋白质类等几种常见的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和应用领域,并以淀粉和纤维素类高吸水性树脂为例介绍了反应原理。在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一章综述了几种常见制备方法,在纤维素类高吸水性树脂中概述了预处理的重要性并简单介绍了几种预处理的方法。最后,结合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现状对其今后的发展加以展望。
陈雷[10](2012)在《反相悬浮体系中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功能高分子聚合物,它具有吸水性能好、保水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农林园艺、生理卫生等行业。本文以糊化态木薯淀粉,丙烯酸/丙烯酸钠单体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系统的研究了树脂吸液评价条件、反应体系稳定性及扩大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评价树脂吸液性能时较适宜的应用条件为:滤网孔径为100目的网筛过滤,树脂颗粒粒径范围为96~180μm,初始加水量与树脂质量比大于2400:1,水介质pH值为7;(2)搅拌速率范围为300~350 rpm,油水体积比为2:1~2.75:1,分散剂Span-80和Tween-80质量比为3:1~4:1,且是单体质量的6.67%,及引发剂过硫酸钾、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助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聚乙二醇4000(PEG-4000),其用量分别是单体质量的3.3%、0.2%、40%和15%以上。在这些适宜的条件范围内,形成了稳定的反相悬浮体系,所合成的树脂最大吸蒸馏水倍率可达到1067 g·g-1,吸生理盐水倍率为76g·g-1;(3)通过傅立叶红外(FTIR)分析证明丙烯酸单体成功接枝于木薯淀粉分子骨架上;由扫描电镜(SEM)分析可知,亲油性分散剂Span-80比亲水性分散剂Tween-80的位阻效应更大,更易阻碍颗粒间团聚;通过热重(TG)分析可知,该聚合物热稳定性较好;(4)完成了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的10倍放大实验。当搅拌速率为150~180 rpm时,体系产生漩涡程度较小,操作状态稳定;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最适宜的工艺条件为中和度70%,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分别占单体质量的0.25%、3.3%,且交联剂为最显着的影响因素,合成的树脂最大吸蒸馏水倍率为1190 g·g-1;废溶剂分液后直接被重复利用,反应体系稳定,该工艺减少了环己烷蒸馏回收次数,即减少了蒸馏所消耗的能量,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
二、淀粉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淀粉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纤维素骨架支撑的高吸水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 |
1.2.1 纤维素 |
1.2.2 半纤维素 |
1.2.3 木质素 |
1.3 高吸水性树脂概述 |
1.3.1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 |
1.3.2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1.3.3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
1.4 纤维素骨架支撑的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目的及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改性竹浆纤维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部分 |
2.2.1 竹浆纤维预处理 |
2.2.2 改性竹浆纤维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 |
2.2.3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测定 |
2.2.4 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MBPF-g-PAA的形成机理 |
2.3.2 MBPF-g-PAA的FT-IR分析 |
2.3.3 MBPF-g-PAA的XRD分析 |
2.3.4 MBPF-g-PAA的热稳定性分析 |
2.3.5 MBPF-g-PAA的形貌分析 |
2.3.6 MBPF-g-PAA的XPS分析 |
2.3.7 反应物的质量比对MBPF-g-PAA吸水倍率的影响 |
2.3.8 MBPF-g-PAA的吸水性、溶胀重复性和保水性分析 |
2.3.9 粒径对MBPF-g-PAA吸水倍率和保水倍率的影响 |
2.3.10 盐溶液的质量分数对MBPF-g-PAA吸液倍率的影响 |
2.3.11 pH值对MBPF-g-PAA吸水倍率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改性竹浆纤维/PVA半互穿网络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部分 |
3.2.1 竹浆纤维预处理 |
3.2.2 改性竹浆纤维/PVA半互穿网络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
3.2.3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测定 |
3.2.4 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MBPF-g-PAA/PVA的FT-IR分析 |
3.3.2 MBPF-g-PAA/PVA的XRD分析 |
3.3.3 MBPF-g-PAA/PVA的热稳定性分析 |
3.3.4 MBPF-g-PA/PVA的形貌分析 |
3.3.5 合成条件对MBPF-g-PAA/PVA吸水(盐)倍率的影响 |
3.3.6 MBPF-g-PAA/PVA的溶胀行为及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4 纤维素树脂/海藻酸钠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部分 |
4.2.1 纤维素树脂/海藻酸钠复合微球的制备 |
4.2.2 复合微球性能的检测和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滴头口径对MBPF-g-PAA/SA吸水性能的影响 |
4.3.2 海藻酸钠和高吸水性树脂的质量比对吸水性能的影响 |
4.3.3 CaCl_2溶液的浓度对MBPF-g-PAA/SA吸水性能的影响 |
4.3.4 MBPF-g-PAA/SA合成条件的正交优化 |
4.3.5 MBPF-g-PAA/SA的FT-IR分析 |
4.3.6 MBPF-g-PAA/SA的形貌分析 |
4.3.7 MBPF-g-PAA/SA的孔隙结构分析 |
4.3.8 粒径对MBPF-g-PAA/SA吸水倍率和保水倍率的影响 |
4.3.9 MBPF-g-PAA/SA的热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建议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接枝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吸水性树脂 |
1.1.1 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特点 |
1.1.2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 |
1.1.3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1.1.4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
1.1.5 高吸水性树脂存在的问题 |
1.1.6 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
1.2 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改性研究 |
1.2.1 提高耐盐性 |
1.2.2 提高凝胶强度 |
1.2.3 改善降解性能 |
1.3 淀粉接枝改性高吸水性树脂 |
1.3.1 反应机理 |
1.3.2 淀粉接枝改性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
1.4 硅藻土改性高吸水性树脂 |
1.4.1 反应机理 |
1.4.2 硅藻土改性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药品及设备 |
2.2.2 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
2.2.3 高吸水性树脂性能测试 |
2.2.4 高吸水性树脂微观结构及形貌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制备工艺的优化 |
2.3.2 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制备工艺的优化 |
2.3.3 保水性能 |
2.3.4 吸附性能 |
2.3.5 红外光谱表征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药品及设备 |
3.2.2 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
3.2.3 高吸水性树脂性能测试 |
3.2.4 高吸水性树脂微观结构及形貌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 |
3.3.2 丙烯酸与硅藻土质量比对树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3.3 保水性能 |
3.3.4 吸附性能 |
3.3.5 红外光谱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淀粉接枝/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药品及设备 |
4.2.2 淀粉接枝/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
4.2.3 高吸水性树脂性能测试 |
4.2.4 高吸水性树脂微观结构及形貌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淀粉接枝/硅藻土改性树脂吸附条件的优化 |
4.3.2 淀粉接枝/硅藻土改性树脂制备参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3.3 不同改性高吸水性树脂宏观性能比较 |
4.3.4 红外光谱表征 |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情况 |
(3)淀粉接枝/二元共聚改性聚丙烯酸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吸水性树脂概述 |
1.2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保水机理 |
1.3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 |
1.4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1.5 结构清晰的聚合物制备 |
1.5.1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概述 |
1.5.2 RAFT聚合用于分子设计 |
1.5.3 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 |
1.6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 |
1.6.1 吸水和耐盐性能 |
1.6.2 保水性和pH敏感性 |
1.6.3 其它性能 |
1.7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
1.7.1 SAP在农业中的应用 |
1.7.2 SAP在医疗卫生用品中的应用 |
1.7.3 SAP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1.7.4 SAP在建筑中的应用 |
1.8 选题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及创新性 |
1.8.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1.8.3 论文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章 淀粉-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药品及设备 |
2.2.2 反应机理 |
2.2.3 淀粉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
2.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
2.2.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2.4.2 热重分析(TG) |
2.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4.4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液性能测试 |
2.2.4.5 保水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正交试验设计 |
2.3.2 结构和形貌表征 |
2.3.2.1 红外光谱 |
2.3.2.2 热重 |
2.3.3 AA与AM摩尔比对树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2.3.4 AA与AM摩尔比对树脂保水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丙烯酸-烯丙基磺酸钠共聚型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药品及设备 |
3.2.2 反应机理 |
3.2.3 丙烯酸共聚烯丙基磺酸钠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
3.2.4 高吸水性树脂的表征 |
3.2.5 溴值滴定法测反应单体转化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AA/Na高吸水性树脂工艺条件的优化 |
3.3.2 PAA/Na-SAS高吸水性树脂工艺条件的优化 |
3.3.2.1 单体滴加速率对树脂性能及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
3.3.2.2 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水性和耐盐性的影响 |
3.3.2.3 反应温度对树脂吸水性和耐盐性的影响 |
3.3.2.4 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水性和耐盐性的影响 |
3.3.2.5 丙烯酸中和度对树脂吸水性和耐盐性的影响 |
3.3.2.6 AA与SAS比例对对树脂吸水性和耐盐性的影响 |
3.3.3 结构和形貌表征 |
3.3.3.1 红外光谱 |
3.3.3.2 热重分析 |
3.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控网络结构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药品及设备 |
4.2.2 链转移剂DMAT的制备 |
4.2.3 DMAT的炔基化改性制备DMAA |
4.2.4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反应制备聚丙烯酸 |
4.2.5 结构表征 |
4.2.5.1 核磁测试 |
4.2.5.2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
4.2.5.3 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4.2.5.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DMAT的结构表征 |
4.3.2 DMAA的结构表征 |
4.3.3 聚丙烯酸的表征 |
4.3.3.1 红外表征 |
4.3.3.2 PAA分子量及其分布的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情况 |
(4)秸秆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可降解吸水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的发展现状 |
1.2.1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
1.2.2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的简介 |
1.2.3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的发展 |
1.2.3.1 国外发展 |
1.2.3.2 国内发展 |
1.3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的应用 |
1.3.1 农林园艺的应用 |
1.3.2 医疗卫生的应用 |
1.3.3 建筑方面的应用 |
1.3.4 食品工业方面的应用 |
1.3.5 其他方面的应用 |
1.4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的工艺线路 |
1.4.1 醚化与交联 |
1.4.1.1 醚化 |
1.4.1.2 交联 |
1.4.1.3 醚化与交联的结合 |
1.4.2 接枝共聚 |
1.4.2.1 纤维素直接接枝共聚 |
1.4.2.2 纤维素醚化后接枝共聚 |
1.4.2.3 复合改性 |
1.5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可降解性能的研究 |
1.5.1 土壤掩埋法 |
1.5.2 堆肥法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的意义 |
1.6.2 研究的内容 |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方案与性能测试 |
2.1 实验方案 |
2.2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吸水保水性能的测定 |
2.2.1 吸水能力的表示方法和测定 |
2.2.1.1 自然过滤法 |
2.2.1.2 滤袋法 |
2.2.1.3 薄片法 |
2.2.2 吸盐、吸尿倍数的测定 |
2.2.3 不同pH值溶液下的吸水能力 |
2.2.4 不同温度下的吸水能力 |
2.2.5 吸液速率的测定 |
2.2.6 保水性能的测定 |
2.3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重复吸水能力的研究 |
2.4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的表征分析 |
2.4.1 红外光谱(FT-IR)表征分析 |
2.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4.3 热失重(TGA)试验 |
2.4.4 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3章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制备与分析 |
3.1 原料和试剂 |
3.1.1 实验原料 |
3.1.2 仪器和设备 |
3.2 实验部分 |
3.2.1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制备原理 |
3.2.2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制备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交联剂的用量对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吸水倍率的影响 |
3.3.2 反应温度对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吸水倍率的影响 |
3.3.3 氢氧化钠和尿素的含量对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吸水倍率的影响 |
3.3.3.1 氢氧化钠的影响 |
3.3.3.2 尿素的影响 |
3.3.4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不同溶液的吸液性能 |
3.3.5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不同pH值的吸水性能 |
3.3.6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不同温度的吸水性能 |
3.3.7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吸液速率 |
3.3.8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保水能力 |
3.3.8.1 自然条件下的保水能力 |
3.3.8.2 加压条件下的保水能力 |
3.3.9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重复吸水能力 |
3.4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表征分析 |
3.4.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
3.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秸秆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制备与分析 |
4.1 原料和试剂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仪器和设备 |
4.2 实验部分 |
4.2.1 秸秆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实验原理 |
4.2.2 秸秆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制备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原料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
4.3.1.1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用量的影响 |
4.3.1.2 秸秆粉末用量的影响 |
4.3.1.3 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NGDE)用量的影响 |
4.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3.3 不同目数的秸秆粉末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
4.3.4 不同溶液对吸液倍率的影响 |
4.3.5 不同pH值溶液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
4.3.6 不同温度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
4.3.7 秸秆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吸液速率 |
4.3.8 保水性能的测定 |
4.3.8.1 常温条件下的保水性能 |
4.3.8.2 加压条件下的保水性能 |
4.3.8.3 土壤里的保水性能 |
4.3.9 重复吸水能力的测定 |
4.4 秸秆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表征分析 |
4.4.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
4.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土壤掩埋法降解实验 |
5.2.1 主要原料 |
5.2.1.1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 |
5.2.1.2 土地掩埋需要的土样 |
5.2.2 实验过程 |
5.2.2.1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样品的制备 |
5.2.2.2 土壤掩埋法降解和降解率的计算 |
5.2.3 结果讨论 |
5.3 热失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5)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吸水性树脂 |
1.1.1 高吸水性树脂概述 |
1.1.2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 |
1.1.2.1 合成系高吸水性树脂 |
1.1.2.2 天然系高吸水性树脂 |
1.1.3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保水机理 |
1.1.4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 |
1.1.4.1 吸水能力 |
1.1.4.2 保水能力 |
1.1.4.3 耐盐能力 |
1.1.4.4 pH敏感性 |
1.1.4.5 机械强度 |
1.1.4.6 其他特性 |
1.1.5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
1.1.5.1 SAP在卫生用品中的应用 |
1.1.5.2 SAP在农业中应用 |
1.1.5.3 SAP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1.1.5.4 SAP在药物运输中的应用 |
1.1.5.5 SAP在伤口敷料的应用 |
1.1.5.6 SAP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
1.2 甲壳素与壳聚糖 |
1.2.1 甲壳素和壳聚糖概述 |
1.2.2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评价 |
1.2.2.1 脱乙酰度 |
1.2.2.2 分子量及其分布 |
1.2.2.3 溶液性质 |
1.2.3 壳聚糖的化学修饰及其衍生物 |
1.2.3.1 羧甲基壳聚糖 |
1.2.3.2 壳聚糖硫酸酯 |
1.2.3.3 壳聚糖季铵盐 |
1.2.3.4 接枝共聚 |
1.2.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1.2.4.1 医药卫生 |
1.2.4.2 农业 |
1.2.4.3 食品工业 |
1.2.4.4 纺织业 |
1.3 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综述 |
1.3.1 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种类 |
1.3.1.1 壳聚糖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 |
1.3.1.2 壳聚糖基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
1.3.1.3 壳聚糖与其他多糖共混制备高吸水性树脂 |
1.3.2 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
1.3.3 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 |
1.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氨乙基壳聚糖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内容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壳聚糖衍生物及高吸水性树脂的的制备 |
2.2.3.1 氨乙基壳聚糖(AEMCS)的制备 |
2.2.3.2 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 |
2.2.4 高吸水性树脂的表征 |
2.2.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2.4.2 固态核磁分析(Solid state NMR) |
2.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2.4.4 热重分析(TG) |
2.2.4.5 扫描电镜(SEM) |
2.2.4.6 机械强度 |
2.2.5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测试 |
2.2.5.1 溶胀性能测试 |
2.2.5.2 吸水速率 |
2.2.5.3 耐盐能力测试 |
2.2.5.4 pH敏感性 |
2.2.5.5 保水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2 热稳定性分析(TG-DSC)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4 固态核磁分析(Solid State ~(13)C NMR) |
2.3.5 扫描电镜分析(SEM) |
2.3.6 机械强度测试 |
2.3.7 吸水性能表征 |
2.3.7.1 AEMCS含量的影响 |
2.3.7.2 引发剂含量对吸水能力的影响 |
2.3.7.3 交联剂含量对吸水能力的影响 |
2.3.8 吸水速率 |
2.3.9 pH敏感性 |
2.3.10 耐盐能力 |
2.3.11 保水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壳聚糖硫酸酯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内容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不同取代位点壳聚糖硫酸酯制备 |
3.2.3.1 C_(2,3,6)-位壳聚糖硫酸酯的制备 |
3.2.3.2 C_(3,6)-位壳聚糖硫酸酯的制备 |
3.2.3.3 C_(3)-位壳聚糖硫酸酯的制备 |
3.2.4 壳聚糖硫酸酯接枝丙烯酸共聚丙烯酰胺 |
3.2.5 高吸水性树脂结构表征 |
3.2.5.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2.5.2 固态核磁分析(Solid State ~(13)C NMR) |
3.2.5.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2.5.4 热重分析(TG) |
3.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2.6 高吸水性树脂性能测试 |
3.2.6.1 吸水能力测试 |
3.2.6.2 保水能力测试 |
3.2.6.3 耐盐能力测试 |
3.2.6.4 pH敏感性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外光谱分析 |
3.3.2 元素分析 |
3.3.3 固态核磁分析 |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
3.3.5 热重分析 |
3.3.6 扫描电镜 |
3.3.7 吸水能力 |
3.3.8 耐盐能力 |
3.3.9 pH敏感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氨基吡啶壳聚糖接枝丙烯酸共聚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内容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全脱乙酰壳聚糖的制备(HDCS) |
4.2.4 氨基吡啶壳聚糖的制备(PACS) |
4.2.5 氨基吡啶壳聚糖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PACS-SAP) |
4.2.6 PACS-SAP的结构表征 |
4.2.6.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2.6.2 热重分析(TG-DSC) |
4.2.6.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4.2.6.4 X射线衍射(XRD) |
4.2.7 PACS-SAP的性能测试 |
4.2.7.1 吸水能力测试 |
4.2.7.2 保水能力测试 |
4.2.7.3 耐盐能力测试 |
4.2.7.4 反复使用能力测试 |
4.2.7.5 抗菌能力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壳聚糖衍生物及高吸水性树脂合成机理 |
4.3.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4.3.4 热重分析(TG-DSC) |
4.3.5 表面结构表征 |
4.3.6 不同反应条件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水能力的影响 |
4.3.6.1 PACS含量的影响 |
4.3.6.2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4.3.6.3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
4.3.6.4 丙烯酸丙烯酰胺用量的影响 |
4.3.7 保水能力 |
4.3.8 耐盐能力 |
4.3.9 重复使用能力 |
4.3.10 抗菌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取代位点羧甲基壳聚糖高吸水性树脂及其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内容 |
5.2.1 原料 |
5.2.2 仪器 |
5.2.3 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 |
5.2.3.1 N,O-羧甲基壳聚糖(N,O-CMCTS)的制备 |
5.2.3.2 O-羧甲基壳聚糖(O-CMCTS)的制备 |
5.2.3.3 N-羧甲基壳聚糖(N-CMCTS)的制备 |
5.2.4 羧甲基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
5.2.5 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
5.2.5.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5.2.5.2 固态核磁分析(Solid State ~(13)C NMR) |
5.2.5.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5.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5.2.6 高吸水性树脂性能测试 |
5.2.6.1 吸水能力 |
5.2.6.2 pH敏感性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5.3.2 固态核磁分析(SSNMR) |
5.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5.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5.3.5 吸水能力与吸水速度 |
5.3.6 pH敏感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吸水树脂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
1.3.1 淀粉系 |
1.3.2 纤维素系 |
1.3.3 合成树脂系 |
1.4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 |
1.4.1 溶液聚合法 |
1.4.2 反相悬浮聚合法 |
1.4.3 辐射聚合法 |
1.5 腐殖酸简介 |
1.5.1 腐殖酸概述 |
1.5.2 腐殖酸在农业上的应用 |
1.5.3 腐殖酸制备高吸水树脂研究进展 |
1.6 高吸水树脂在农林业的应用 |
1.6.1 抗旱保水 |
1.6.2 保肥增效 |
1.6.3 改善土壤性能 |
1.6.4 防止土地沙漠化及绿化沙漠 |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
2.2.2 正交试验设计 |
2.2.3 吸水性能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合成工艺研究 |
2.3.2 正交试验 |
2.3.3 吸液率测试 |
2.4 小结 |
第3章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性能评价与表征 |
3.1 试验方法 |
3.1.1 不同因素对吸水能力的影响 |
3.1.2 吸液速率 |
3.1.3 保水性能 |
3.1.4 重复吸水性能的测定 |
3.1.5 吸水动力学研究 |
3.1.6 高吸水树脂中SH缓释性能的测定 |
3.1.7 高吸水树脂的结构表征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因素对吸水能力的影响 |
3.2.2 吸液速度 |
3.2.3 保水性能 |
3.2.4 重复吸水性能 |
3.2.5 吸水动力学研究 |
3.2.6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中SH缓释功能的测定 |
3.2.7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结构表征 |
3.3 小结 |
第4章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4.2.2 高吸水树脂重复使用对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4.2.3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4.2.4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pH的影响 |
4.2.5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
4.2.6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4.2.7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一) |
致谢(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耐盐抗压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吸水性树脂的概述 |
1.2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 |
1.3 高吸水性树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 |
1.4.1 合成树脂系高吸水性树脂 |
1.4.2 淀粉系高吸水性树脂 |
1.4.3 纤维素系高吸水性树脂 |
1.5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1.5.1 反相悬浮聚合法 |
1.5.2 水溶液聚合法 |
1.5.3 反相乳液聚合法 |
1.5.4 辐射聚合法 |
1.6 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
1.6.1 红外光谱法(IR) |
1.6.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1.6.3 热重分析法(TGA) |
1.6.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1.6.5 X-射线衍射(XRD) |
1.6.6 核磁共振(NMR) |
1.6.7 其他表征方法 |
1.7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
1.7.1 农林园艺方面的应用 |
1.7.2 卫生用品方面的应用 |
1.7.3 土木建筑方面的应用 |
1.7.4 其它方面的应用 |
1.8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1.8.1 选题依据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2 实验试剂 |
2.2.3 样品表征与测试 |
2.2.4 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红外光谱分析 |
2.3.2 室温条件下吸水(盐水)倍率 |
2.3.3 室温条件下保水(盐水)率 |
2.3.4 特定温度下保水(盐水)率 |
2.3.5 压力下的保水(盐水)率 |
2.3.6 扫描电镜分析 |
2.3.7 热失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的聚合工艺条件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2 实验试剂 |
3.2.3 样品表征与测试 |
3.3 不同聚合工艺条件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
3.3.1 单体质量比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
3.3.2 中和度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
3.3.3 交联剂用量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
3.3.4 引发剂用量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
3.4 合成P(AA-co-AMPS)的聚合工艺条件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表面交联处理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2 实验试剂 |
4.2.3 样品表征与测试 |
4.2.4 表面交联P(AA-co-AMPS)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4.3.2 丙三醇用量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
4.3.3 表面交联温度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
4.3.4 扫描电镜分析 |
4.3.5 热失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耐盐抗压高吸水性树脂在防脚泡鞋垫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配方 |
5.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
5.2.5 EVA发泡片材的制备 |
5.2.6 环氧胶的制备 |
5.2.7 防脚泡鞋垫的结构设计与初步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5.3.2 EVA发泡片材泡孔形貌分析 |
5.3.3 EVA发泡片材力学性能分析 |
5.3.4 防脚泡鞋垫吸汗性能测试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8)半纤维素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吸水树脂的研究进展 |
1.1.1 高吸水树脂的国外研究进展 |
1.1.2 高吸水树脂的国内研究进展 |
1.2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
1.2.1 淀粉类高吸水树脂 |
1.2.2 纤维素类高吸水树脂 |
1.2.3 合成类高吸水树脂 |
1.3 高吸水树脂的主要合成方法 |
1.3.1 常规合成方法 |
1.3.2 辐射聚合法 |
1.4 高吸水树脂的结构、吸水机理及吸水性改进方法 |
1.4.1 高吸水树脂的结构特点及吸水机理 |
1.4.2 外部溶液对高吸水树脂吸水性的影响 |
1.4.3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改进方法 |
1.5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5.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半纤维素接枝AA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2.1 实验原理 |
2.2 实验过程 |
2.2.1 实验主要原料 |
2.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3 实验技术方案 |
2.3 半纤维素的接枝效果及树脂的吸水性测试方法 |
2.3.1 半纤维素的接枝效果测试方法 |
2.3.2 树脂的吸水性测试方法 |
2.4 仪器分析方法 |
2.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4.2 扫描电镜分析(SEM)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常规水浴加热法及微波辐射法合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对半纤维素接枝效果及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
2.5.2 超声辅助微波辐射法中超声功率及反应时间对半纤维素接枝效果及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
2.5.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5.4 不同方法合成所得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3.1 实验过程 |
3.1.1 实验主要原料 |
3.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3 实验技术方案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SSS用量对半纤维素-AA-SSS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
3.2.2 NMA用量对半纤维素-AA-NMA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
3.2.3 HPA用量对半纤维素-AA-HPA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
3.2.4 TEGDA用量对半纤维素-AA-TEGDA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
3.2.5 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的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2.6 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与改性前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类型 |
1.1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 |
1.2纤维素类高吸水性树脂 |
1.3海藻酸类 |
1.4壳聚糖类 |
1.5蛋白质类 |
2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
2.1在农林方面的应用 |
2.2在日常用品中的应用 |
2.3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
2.4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
2.5其他应用 |
3展望 |
(10)反相悬浮体系中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吸水性树脂 |
1.1.1 高吸水性树脂研究发展状况 |
1.1.2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 |
1.1.3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
1.1.4 高吸水性树脂生产和消费状况 |
1.2 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 |
1.2.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
1.2.2 淀粉接枝改性研究 |
1.2.3 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合成方法 |
1.3 研究的热点与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评价方法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过滤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
2.3.2 树脂粒径对结果的影响 |
2.3.3 加水用量对结果的影响 |
2.3.4 吸水温度对结果的影响 |
2.3.5 pH值对结果的影响 |
2.3.6 不同吸液介质对结果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步骤 |
3.2.2 产品性能测定及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搅拌速率对反应的影响 |
3.3.2 油水比对反应的影响 |
3.3.3 分散剂对反应的影响 |
3.3.4 助剂对反应的影响 |
3.3.5 交联剂对反应的影响 |
3.3.6 引发剂对反应的影响 |
3.4 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结构表征 |
3.4.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3.4.3 热重(TG)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的扩大实验研究 |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2 扩大实验方案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搅拌速率的调整 |
4.3.2 正交试验分析 |
4.3.3 溶剂回收再利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淀粉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纤维素骨架支撑的高吸水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力.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2]接枝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胡健.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淀粉接枝/二元共聚改性聚丙烯酸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楠.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秸秆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可降解吸水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D]. 陈健.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5]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方士鑫.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 [6]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郑优萍.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耐盐抗压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其应用[D]. 林立. 福州大学, 2018(03)
- [8]半纤维素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杜丛会.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4)
- [9]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J]. 秦雪丽,徐敏强,胡枫霞,常春. 广州化工, 2015(16)
- [10]反相悬浮体系中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D]. 陈雷. 广西大学, 2012(05)
标签:高吸水性树脂论文;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论文; 纤维素结构论文; 丙烯酸聚合物论文; 淀粉糊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