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无力、意识障碍、无法说话

四肢无力、意识障碍、无法说话

一、肢体无力、意识障碍、言语不能(论文文献综述)

黎敏,傅晓凤,张井艳,陈金波,王雪贞[1](2021)在《颈内动脉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颈内动脉(ICA)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报道我院1例ICA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以发作性意识障碍起病,症状反复,发作时双上肢震颤,双下肢无力伴站立及行走不能,血管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狭窄率约70%。搜索既往报道的ICA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患者20例,常见临床表现有肢体无力、眩晕及视物模糊等,影像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ICA狭窄或闭塞。结论:临床上,ICA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相对罕见,对反复发作意识障碍的患者,行头颅MRA或脑血管造影筛查颈内动脉系统病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2](2021)在《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文中指出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 定义:脑血管病及其不同亚型的概念及分类比较复杂,因此在阐述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定义时,先对相关概念作一简介[1, 2, 3]。(1)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广义上讲,病损累及脑、脊髓、视网膜及周围神经;狭义上讲,病损主要累及脑。根据病理可以分为缺血性、出血

王诗雨,赵绚,李婷,朱小颖,张礼萍,戚小红[3](2021)在《局灶运动抑制性发作5例患儿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局灶运动抑制性癫痫儿童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提高对此类癫痫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住院收治的5例有局灶运动抑制性癫痫患儿脑电图特点、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结果 5例患儿中男4例、女1例,起病年龄从2岁3月龄至9岁不等,5例均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发作期间意识清楚,2例伴感觉异常,1例出现言语不能,持续时间数秒至十分钟不等。4例脑电图可见对侧中央、顶、颞为主导联异常放电,1例脑电图未监测到痫样放电,进一步行脑磁图可见对侧中央区少量棘波。1例头颅核磁共振发现右侧顶叶皮质胶质神经元肿瘤。2例给予奥拉西平治疗后无发作,1例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后发作减少(随访5年无发作),2例出现加用奥卡西平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1例手术评估后行癫痫手术治疗,1例行肿瘤切除术,术后发作明显减轻。结论局灶运动抑制性癫痫较少见,易被误诊或漏诊,需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

庞祖宜[4](2021)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影响,探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针灸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于2020年8月-2021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神经重症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病房纳入40例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通督调神针刺法+常规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主穴:百会、神庭、印堂、水沟、承浆、廉泉、劳宫、涌泉。配穴辨证加减,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间隔15分钟行针1次,5次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天,至少完成8次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方案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制定。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结束时、2个疗程结束时进行评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缩减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评价意识水平,评价治疗2个疗程结束时的清醒率、清醒时间及并发症,治疗结束1月进行电话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康复情况。此外,在治疗前后采用头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以评估其脑血流情况,采用连续脑电图评估其脑功能变化。结果:两组各脱落1名受试对象,最终完成病例数3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脑梗死分型、中医证型、纳入前是否行手术或介入治疗、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病史、意识水平状态及治疗前NIHSS评分、NIHSS意识水平条目评分、缩减GCS评分、FOUR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1.主要结局指标(1)NIHSS量表评分①组内比较:治疗组在1个疗程结束时、2个疗程结束时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2个疗程结束时NIHSS评分较1个疗程结束时NIHSS评分降低(P<0.01),对照组1个疗程结束时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P>0.05),2个疗程结束时NIHSS评分较1个疗程结束时NIHSS评分变化不大(P>0.05),2个疗程结束时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提示通督调神针刺法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疗效更佳,起效更快的趋势。②组间比较:治疗组1个疗程结束时NIHSS量表评分的降低幅度与对照组相近(P>0.05),在第2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体现出对NIHSS量表评分的改善疗效更优的趋势(P<0.01),提示治疗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较对照组有优势,但需要治疗的积累。(2)NIHSS量表意识水平评分①组内比较:治疗组的NIHSS意识水平评分在各个观察点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对照组NIHSS量表意识水平评分在第1个疗程结束时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P>0.05),第2个疗程结束时NIHSS量表意识水平评分与第1个疗程结束时相比变化不大(P>0.05),2个疗程时NIHSS量表意识水平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提示通督调神针刺组在改善意识水平方面起效更快的趋势。②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个疗程结束时对NIHSS量表意识水平评分的改善与对照组相仿(P>0.05),治疗组2个疗程结束时NIHSS量表意识水平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2.次要结局指标(1)缩减GCS量表评分①组内比较:治疗组1个疗程结束时缩减GC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近(P>0.05),2个疗程缩减GCS量表评分较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对照组在各个观察点较治疗前均未显示出缩减GCS评分的明显变化(均P>0.05),提示治疗组对缩减GCS评分有明显改善的趋势,但起效需一定治疗次数的累积,对照组在两个时间点缩减GCS评分变化不明显。②组间比较: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治疗组缩减GCS评分的升高趋势明显,对照组升高的幅度则较为平缓。两组在1个疗程结束时对于缩减GCS评分的改善相差不大(P>0.05);第2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的缩减GC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对缩减GCS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的趋势,对睁眼反应及运动反应的改善更有优势。(2)FOUR量表评分①组内比较:治疗组在第1个疗程结束时较治疗前FOUR量表评分升高不明显(P>0.05),在第2个疗程结束时较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P<0.01),对照组在各个观察点均未显示出FOUR量表评分的明显变化(均P>0.05),提示治疗组对睁眼、运动反应、脑干反射及呼吸情况方面的改善疗效有明显改善作用,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②组间比较:两组在第1个疗程结束时对FOUR量表评分改善的疗效相当(P>0.05),第2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对FOUR量表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对改善睁眼、运动反应、脑干反射及呼吸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需治疗的累积。(3)意识水平状态比较1个疗程结束时两组对意识水平状态的改善疗效相仿(P>0.05),2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意识水平状态主要为神清、嗜睡状态,体现出治疗组对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状态的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4)椎-基底动脉血流均速2个疗程结束时,行组内比较,两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均速差异较治疗前差异不明显(均P>0.05);2个疗程结束时,组间比较显示两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不大(均P>0.05),提示两组对于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患者后循环脑血流情况的改善疗效相当。(5)GOS量表预后分级治疗结束1月进行随访,治疗组的康复情况主要集中在GOS分级的Ⅲ-Ⅴ级,对照组主要集中在GOS分级的Ⅱ-Ⅳ级,提示治疗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3.总体疗效评价(1)清醒情况比较2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清醒率为68.4%,平均清醒时间为(5.15±2.27)天,对照组清醒率为42.1%,平均清醒时间为(5.88±2.70)天,统计学结果提示两组对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患者清醒率、清醒时间的改善作用相近(均P>0.05),但清醒人数和清醒率均较对照组呈现出更高的趋势,提示治疗组对于意识恢复的促进方面疗效可能优于对照组的趋势。(2)神经功能恢复疗效判定2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为52.6%,提示治疗组在促进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呈现出疗效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4.并发症分析2个疗程治疗结束时,两组进行并发症对比,治疗组肺炎、静脉血栓及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均呈现出较对照组少的趋势,提示通督调神针刺法对预防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患者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疗效。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患者,呈现出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意识水平状态、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趋势,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可能有一定疗效,有助于下一步的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练志润[5](2021)在《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病例分析及“风毒脚气”诊疗规律文献挖掘》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在中医理论中,“风病”内涵广泛,涉及肢体、诸窍、脏腑、神志等病位,包括偏枯、风痱、风懿、风毒脚气、头面诸风、风痉、风癫、风痹等疾病,常常涉及神经系统疾病。但由于“风病”历来缺乏明确的定义、证候要素、诊断标准,例如小续命汤方证下的“诸风”、侯氏黑散方证下的“大风”皆指代不明,故严重阻碍了风邪致病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其中,“风毒脚气”是“风病”的主要分支之一,指以“突然下肢屈弱不能动”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疾病,是晋唐时期论治痿证的重要辨治体系,主张治以续命汤等“风方”,具有较大借鉴意义和临床价值。虽然近现代诸医家已从风痱的角度临床证实了该法的有效性,但由于受金元往后诸多医家的影响,“痿证不用风药”仍是主流认识。“风毒脚气”的辨治体系仍有诸多空白有待挖掘和明确。目的:探索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的临床特点、证候要素以及可能的诊断要点,总结“风药”在神经系统疾病上的运用规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归纳“风毒脚气”的证候要素、诊断要点,揭示晋唐时期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为扩展痿证的中医论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课题分为前后相关的两部分。1.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病例分析研究:纳入了临床医师经验性诊断为“风病”(本课题中皆纳入神经系统疾病)并使用相应“风方”的患者,前瞻性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西医诊断、辅助检查、中医医案、治疗前后症状舌脉变化等信息,整理出“风病”的临床特征、临床证候、舌脉特点、可能的诊断要点,以及用“风方”治疗“风病”的诊治、选方规律。2.基于文献挖掘的“风毒脚气”诊疗规律研究:《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二书所载“风毒脚气”的方证及方药名称统一化后,逐条录入Excel表格中,若某方证或方药存在则记为“TURE”,反之记为“FALSE”,所得数据导入Clementine 12.0,设定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60.0%,最大前项数为1-3,对数据进行Apriori关联分析,同时构建网络图,通过所得Excel数据统计结果、关联分析结果及网络图,探讨“风毒脚气”的核心症状、常见伴随症状群、诊断要点、方证方药对应关系等问题。结果:1.“风病”可涉及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至少包括神经系统血管病变、感染性或炎性神经系统病变、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神经系统变性病、神经-肌肉接头病变、脊髓创伤、脊髓占位等。2.“风病”涉及的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包括偏瘫、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双下肢无力、言语不利、饮水呛咳、面瘫、舌瘫、眩晕、共济失调、感觉减退、认知功能下降、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嗜睡、精神恍惚、肢体躯干痹痛、肢体麻木、抑郁不乐等。上述症状经正确的“风药”“风方”治疗后可好转。本研究中,偏于阳热的兼挟症与偏于阴寒的兼挟症比例约1.44:1;部分患者可伴有外感症状,但外感症状并非必须存在。3.“风病”舌象、脉象多样,缺乏明显特征性舌象、脉象。不同舌质出现频次如下:舌淡嫩(1,代表出现次数,下同)、舌淡红(12)、舌红(2)、舌暗红(3);不同舌苔出现频次如下:苔白(16)、苔黄(3)、苔薄(11)、苔厚(8)、苔腻(3)、苔水滑(1)、舌干(3)。“风病”涉及阴阳两类脉象,阳脉约占47%,包括浮(9)、数(7)、滑(9)、大(2)、实(1);阴脉约占53%,包括沉(2)、缓(11)、涩滞(3)、细(2)、弱(2)、微(1)、弦(9)、紧(1)、硬(1),而非传统意义上“风病则脉浮”。4.“风毒脚气”方证中,缓弱不遂、痹痛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78%及70%,其余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有:挛急(22%)、皮肉不仁(22%)、气上气急气满(20%)、水肿肿胀(19%)、心中呕恶不欲食(17%)、小腹厚重不仁(13%)、发热(13%)等。其中缓弱不遂、痹痛、四肢不仁、挛急、水肿肿胀、气上气急气满等症状常组合出现。5.“风毒脚气”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桂枝(59)、茯苓(50)、防风(45)、生姜(43)、甘草(48)、独活(34)、附子(33)、杏仁(30)、人参(32)、白术(37)、当归(36)、川芎(30)、麻黄(27)、细辛(29)、防己(25)、秦艽(22)、干姜(28)、芍药(23)、橘皮(24)等。常用药可大致分为祛风类、清热类、补气健脾类、养血活血类、补益肝肾类、降气理气类、利水渗湿类等。结论:1.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或证候群往往高度提示“风病”的诊断,此时即可在方证对应、燮理阴阳等原则指导下,选用续命汤、侯氏黑散等“风方”治疗。临床上发病急骤或急性发病的疾病对“风病”诊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由于“风病”的内涵与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存在诸多重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验对辅助“风病”进一步明确诊断存在一定价值。兼挟症、舌象、脉象等证候由于缺乏特异性,故一般不单独作为“风病”的诊断要点,但在选方用药时具有参考意义。2.突发下肢无力为诊断“风毒脚气”的特异性症状,若伴有肢体痹痛、挛急、不仁、水肿肿胀、小腹厚重不仁,甚至气上冲胸,则进一步支持该病的诊断。某些现代医学疾病与该病概念存在重叠,具有一定提示和补充作用。总言之,急性发病特点、“风毒脚气”症候群存在、某些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明确,是“风毒脚气”诊断的三个要点。在明确“风毒脚气”诊断的基础上,即可择用《千金方》《外台秘要方》相关论治体系方药进行治疗,以祛风散邪、清解热毒、养血通络、益气补肾等法为主。

赵倩煜[6](2021)在《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MSA-C 型、P 型之间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差异,以期对MSA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与临床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症状与脑区间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探究MSA患者脑神经元活动、网络连接的变化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2)本研究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出发,结合相关量表及fMRI检查,旨在观察补肾益髓法治疗MS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3)在任务态fMRI技术下,观察针刺太溪穴(KI3)对MSA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补肾益髓法中针刺穴位的作用机制及针刺穴位特异性,为脑髓-脑气-脑神的阐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通过fMRI技术,探究MSA患者与HC脑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差异,基于感兴趣区域进行全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选择种子点测量其与各脑区间的FC程度,以探索不同脑区间活动的差异性。并对全脑大尺度网络连接进行分析,以探讨全脑的FC属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将不同脑区之间的FC与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Unifie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Rating Scale,UMSA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临床症状、认知水平与脑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对不同亚型MSA患者的脑神经元自发活动差异进行对比。(2)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SA患者,通过对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 总分(Ⅰ+Ⅱ)、多系统萎缩非运动量表(Multiple System Atrophy-Non-Motor Symptom Scale,MSA-NMSS)、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自我评价量表(Over 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ale,OABSS)、卧立位血压评分差异,评价补肾益髓法对MSA患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卧立位血压、小便症状的影响,细分成亚组进行探讨。并随机选取患者行治疗前后fMRI检查,评价补肾益髓法的作用机制,与前期纯中药治疗研究的MSA患者进行对比,观察脑功能活动的差异。(3)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于fMRI技术下针刺,并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针感测评。观察针刺太溪穴对MSA患者脑受损区域的影响,与针刺MSA患者非经非穴、针刺HC太溪穴的脑功能区域进行比较。结果:(1)从神经元自发活动而言,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小脑后叶、左楔叶神经元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降低,双侧距状回、舌回、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眶部额下回、楔前叶、左楔叶、右中央前回的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降低,且与UMSARS量表评分呈负相关。但大脑可通过大量投射联系对小脑进行代偿,可能出现左小脑前叶、双侧小脑后叶的ALFF值增加。从局部FC而言,与HC对比,MSA患者的脑FC在右颞下回、颞中回,双侧小脑后叶、眶部额下回、额下回三角部、额中回、扣带回后部,左楔前叶、辅助运动区减低。在双侧顶上小叶、中央后回升高。且额中回与楔前叶的功能连接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从全脑网络FC而言,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感觉运动网络与皮质下网络FC增强,皮质下网络与视觉网络FC增强,额顶区控制网络与DMN的FC受损;从亚型分析而言,MSA-P型较C型在左枕中回、顶下缘角回、角回、枕上回的ALFF值增加。双侧小脑后叶,左颞下回、颞中回、角回、枕中回的ReHo值增加。(2)治疗1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张力增高评分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增长幅度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从分组而言,病情严重程度越高,进展度也相对较快。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疲乏、尿频、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OABSS总评分较治疗前小幅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次数较前减少,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血压看,患者卧位收缩压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位收缩压也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均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卧立位收缩压、舒张压压差均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评分均较前升高,且亚组2升高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评分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泌尿系功能、张力增高、腿部灵活度、身体摇晃较前评分略降低,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评分较前有所升高,但增长幅度仍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肌肉酸痛、流涎、直立位(或坐位)头晕/晕厥、尿频、尿不尽、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记忆力减退均较前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MSA-NM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的患者占总人数的82.61%。OABSS总评分较前有所增加,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较前增加,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膀胱因神经源性损害导致的小便异常,症状不易缓解。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卧立位收缩压压差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压差也较前减少,但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从fMRI而言,补肾益髓法治疗后MSA患者楔前叶和顶叶上回的ReHo增加,与纯中药治疗相比,枕叶神经元活动的局部激活更加显着。(3)从针感测评可知,针刺后的针感多在捻针时出现,且HC有针感的人数多于患者,尤其是放电感一项,VAS评分也显着高于患者。而患者自觉刺痛的人数多于HC,且患者和HC针刺感觉均以酸、麻、胀、放电感、刺痛为主。VAS评分均为中度得气感,基本感觉大致相同。针刺KI3后MSA患者双侧丘脑、尾状核的ALFF值增加,双侧舌回、距状回、小脑后叶,左枕中回、枕下回、颞中回、颞上回,右梭状回ReHo值降低,未见ReHo值增加脑区。而假针刺后仅出现右侧舌回ReHo值降低,证明了穴位特异性的存在。此外,针刺KI3可使HC的小脑前叶、纹状体、丘脑、海马ReHo值增加,ReHo值降低区域与MSA真针刺基本相同。结论:(1)MSA存在小脑前叶、小脑后叶、颞中/下回、眶部/三角部额下回、额中回、顶上小叶、中央后回、扣带回后部、楔前叶、辅助运动区神经元自发活动与全脑网络连接的异常,可能是MSA运动障碍与认知水平下降、情绪异常的基本神经机制,有望成为MSA临床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同时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以及其脑髓损害、脑气不足、脑神失守的生理状态。(2)补肾益髓法可延缓患者病情进展,且越早治疗,病情进展度越慢。同时该方法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对于患者立位收缩压具有显着的提升作用,也可以改善因体位变化导致的血压差,降低晕厥和跌倒的发作。而补肾益髓法干预治疗后MSA患者视觉区域的感知和躯体运动的连接被加强,使患者跌倒、身体摇晃、记忆力下降得到改善。与纯中药治疗相比视觉代偿增强,从评分上表现为对跌倒的改善更优。(3)针刺后HC与运动、记忆相关的脑区被即刻激活,而MSA相关脑区的ReHo值未见改变,从侧面印证了患者脑神经元损失的严重程度。白质纤维连接的损害,运动、认知相关脑区的萎缩,与脑髓损伤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脑髓的补益耗时较长,因此针刺后无法即刻见效。而MSA针刺后大量脑区出现神经元自发性活动的改变,从侧面印证了脑神的存在。针刺KI3对视觉区域的调节作用,也可能与脑气的推动有关。因此本研究再次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并且针刺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脑髓-脑气-脑神而改善临床症状,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郑静维,彭斌[7](2020)在《综合医院院内新发卒中的临床特征——附116例资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内非卒中原因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卒中的科室分布及可能的原因,为制定院内卒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内非神经内科、非卒中原因住院期间发生卒中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科室分布、患者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发生及确诊时间、危险因素、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和结局等特点。结果院内卒中共116例,男性多于女性(1.19∶1),平均年龄(56.0±17.7)岁,以缺血性卒中为主(60.34%,70/116),主要分布于血液内科20例(17.24%),神经外科15例(12.94%),急诊综合、内科重症监护室各8例(6.90%),普通内科、心内科各7例(6.04%),呼吸内科6例(5.18%),免疫内科、肾内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各5例(4.31%)。61.21%发生在住院7 d以后,多为安静起病,以肢体无力/麻木或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常合并多种卒中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常见原因有:心脏疾病、血压过低、围手术期、感染、凝血功能异常等;出血性卒中常见原因有:凝血功能障碍、围手术期、血压升高、血液透析等。院内卒中总体结局不佳,院内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率低(2.86%,2/70)。结论综合医院院内卒中发病因素多种多样,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及时全面评估患者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做针对性处理,避免诱发因素,对预防院内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鹏飞[8](2020)在《芪丹化瘀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古方拓展的自拟芪丹化瘀汤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康复科进行住院治疗,符合该次研究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共62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传统西药、常规针灸、对症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丹化瘀汤进行治疗,以住院后3天、21天为试验观察节点。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thel Index,BI)和血流变指标,将治疗前后各项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t检验,科学评价芪丹化瘀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中医临床疗效,将入院第3天及住院后21天的临床表现进行中医症候评分,除治疗无效及恶化均为有效,得出结论:试验组中医症候有效率:93.5%,对照组中医症候有效率83.8%。2)NIHSS评分:经过配对t检验,试验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均得到降低,试验组的NIHSS评分降低更显着,试验组症状改善更明显。治疗后NIHSS评分(14.39±0.49)低于该组治疗前评分(17.58±0.26,t=10.98,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评分(14.59±0.59,t=9.13,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评分均得提高,试验组的FMA评分升高更显着,肢体活动更灵活。试验组治疗后FMA评分(80.32±2.33)高于该组治疗前评分(60.12±2.25,t=-14.20,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评分(69.59±2.93,t=-11.92,p<0.05)。4)两组患者BI指数均得到提高,试验组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强。试验组治疗后BI指数(59.19±3.50)高于该组治疗前指数(40.97±4.10,t=-17.34,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指数(57.19±4.24,t=-12.74,p<0.05)。5)试验组和对照组都可以调节血液黏度和D二聚体。结论: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芪丹化瘀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的降低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液黏度及D二聚体,提高FMA评分和BI指数。

余炎炎[9](2020)在《成人起病型神经元包涵体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NOTCH2NLC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成人起病型神经元包涵体病(adult-onset 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adult-onset NIID)是一种罕见的以不同类型细胞核内出现包涵体为特点的神经系统变性病。本研究总结我们中心具备皮肤活检和基因诊断明确的一组患者,回顾性分析NIID临床影像和病理的特点,并总结NIID患者的特征性临床特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诊断为NIID的12例患者。收集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2例患者进行皮肤组织病理活检观察其病理变化,应用免疫染色观察p62和泛素在细胞内的表达和分布;对12例患者提取DNA,用重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epeat-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P-PCR)的方法对NIID患者及对照进一步验证有无重复突变。结果:1、12例成人型核内包涵体患者男性6例,女性6例,比例1:1。其中有家族史的有3例,散发型9例。年龄在57-73岁之间,平均年龄66.0±4.7年,发病年龄47-73岁,平均发病年龄57.3±6.5年,从起病到就诊的时间持续1到10年不等,在5年内就诊者占50%。12例患者中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发作性脑病(3/12,25.00%),其次为认知功能障碍(2/12,16.67%),震颤(2/12,16.67%),头痛(2/12,16.67%)、呕吐(2/12,16.67%)、排尿障碍(1/12,8.33%)。12例患者中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为缓慢进展的认知功能减退(9/12,75.00%),其次为发作性脑病(6/12,50.00%)、排尿功能障碍(6/12,50.00%)、肢体无力(6/12,50.00%)、肢体感觉障碍(5/12,41.67%)、震颤(3/12,25.00%)、共济失调(3/12,25.00%)、瞳孔缩小(2/12,16.67%)。2、共收集到12例患者的颅脑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其中11例患者的MRI表现皮髓质交界区曲线样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且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上可见广泛对称的白质高信号改变,有3例患者累及胼胝体部,有1例患者显示皮质肿胀和增强。3、12例患者行皮肤活检,11例患者组织病理示: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后均可在汗腺导管上皮细胞、脂肪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内发现嗜酸性的核内包涵体,电镜下包涵体为细丝状缠绕结构,不具有膜结构,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可以在细胞核内发现p62和泛素沉积形成的包涵体。而1例患者HE染色中可见细胞核呈异染状,整个核内充满嗜酸性沉积,异染的核也是p62阳性。电镜发现有细胞核内呈均质状,未见染色体,放大可见短卷毛样细丝改变。4、基因结果示NOTCH2NLC基因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的GGC重复表达。共有12例患者可获得其DNA。重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epeat-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P-PCR)验证12例患者均发现NOTCH2NLC基因动态突变。结论:1、根据我们的研究,发作性脑病有较大的提示价值。但发作性脑病的范畴可能需要扩展,比如发作性的头痛、发作性的呕吐、发作性的发热,很可能都要纳入。这些发作性的症状,很可能是NIID的一种临床表现,而不要局限于发作性脑病这么一个局限的范畴而导致临床诊断的偏倚。2、目前临床上,过度的强调飘带征对NIID的诊断价值,但不论是根据文献还是我们的数据,不一定是每一例NIID患者都有飘带征。如果过分依赖此指征,可能会导致我们漏诊或诊断的偏倚。此外,对称性的脑白质病变,胼胝体的DWI高信号以及后部皮层的水肿和强化,也是部分NIID患者的头颅MRI特点。3、皮肤活检仍然是NIID最简便易行的病理诊断手段,P62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简便灵敏的方式,在一定的意义上可替代电镜的检测。4、NOTCH2NLC基因5’UTR区GGC重复扩增为NIID患者的致病变异。

王帅帅[10](2020)在《一种适合基层医院LVDS筛查工具的制作与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开发一个简单的筛查工具,能快速、有效地预测LVDS患者。2.评估该工具的实际使用价值。对象与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急性缺血性卒中(314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这些患者在入院后接受了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头颈CTA、头颅MRA、DSA检查。将客观性强的临床表现如意识障碍、凝视麻痹、高级智能障碍、肢体瘫痪、言语障碍、面瘫、舌瘫、巴氏征作为筛查脑大血管重度狭窄或者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患者初选指标。根据患者血管检查资料将纳入患者分为LVDS组和非LVDS组。计算各项初选指标对LVDS患病率影响系数(即权重系数),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筛查指标。计算筛查指标权重系数,确定分值,制作筛查工具。2.使用该筛查工具对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入院后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并有完整脑血管资料患者(693例)进行评分。根据血管资料将患者分为LVDS组与非LVDS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获得筛查工具曲线下面积AUC。利用截断值图,计算出该筛查工具的最佳截断值(判断LVDS患者标准)。评估该筛查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结果:1.纳入314例患者初选指标权重系数:意识障碍3.33、凝视麻痹2.88、高级智能障碍2.49、肢体瘫痪1.32、言语障碍1.17、面瘫1.4502372、舌瘫1.17、巴氏征1.32。筛查指标权重系数:意识障碍3.38、凝视麻痹3.23、高级智能障碍2.42、肢体瘫痪1.62、言语障碍1.35。制作出筛查工具CGC-FAST量表。2.纳入患者693病例进行评估,大血管病变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占30%。CGC-FAST筛查工具最佳截断值≥3分时Youden指数最高(0.64),即该工具判断LVDS标准≥3分,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9、0.95、0.87、0.87。CGC-FAST量表的AUC为0.84、准确性为0.73。结论:CGC-FAST量表作为一种简单、快速、有效识别LVDS患者的筛查工具更适用于无法快速进行血管评估的基层医院。

二、肢体无力、意识障碍、言语不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肢体无力、意识障碍、言语不能(论文提纲范文)

(1)颈内动脉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局灶运动抑制性发作5例患儿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
    2.2 EEG特征
    2.3 影像学结果
    2.4 治疗情况
3 讨论

(4)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于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认识
        1.1.1 急性脑梗死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研究
        1.1.2 意识的概念
        1.1.3 意识障碍的概念及分类
        1.1.4 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
        1.1.5 意识障碍的病因
        1.1.6 急性脑梗死后神经缺损功能的评估
        1.1.7 意识障碍的评估与监测
        1.1.8 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治疗方法
    1.2 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研究现状
        1.2.1 中医病名及病位概述
        1.2.2 急性脑梗死后意识障碍的病因及病机
        1.2.3 中医药治疗
        1.2.4 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中医认识
    1.3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案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分组和治疗方法
        2.2.3 观察项目及指标
        2.2.4 不良反应/不良事件
        2.2.5 安全性评价
        2.2.6 并发症记录
        2.2.7 伦理学与知情同意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9 随访
        2.2.10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对比
        3.1.1 病例完成情况
        3.1.2 基线水平分析
    3.2 疗效评定比较
        3.2.1 主要结局指标
        3.2.2 次要结局指标
        3.2.3 总体疗效评定
    3.3 两组并发症分析
    3.4 两组不良反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西医认识
        4.1.1 意识障碍的定位
        4.1.2 梗死灶的部位、大小与意识障碍
        4.1.3 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治疗难点及研究意义
    4.2 中医对于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认识
    4.3 选穴依据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意识障碍患者NIHSS评分的改善及疗效评估
        4.4.2 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意识障碍患者清醒情况及意识水平状态的改善
        4.4.3 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意识障碍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4.4.4 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意识障碍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4.4.5 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
        4.4.6 并发症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病例分析及“风毒脚气”诊疗规律文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风论治神经系统疾病及续命类方临床运用进展
        参考文献一
    综述二: 中医治疗“风毒脚气”及痿证的论治思想梳理
        参考文献二
前言
第一章 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病例分析
    第一节 病例分析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病例分析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神经系统相关“风病”证候要素分布
    第三节 病例分析研究讨论
        1. “风病”证候、舌脉讨论
        2. “风病”的诊断要点讨论
        3. 续命类方临床运用探讨
        4. 侯氏黑散临床运用探讨
        5. “风毒脚气”相关病例讨论
        6. “风病”诊断用药的思维模式
第二章 基于文献挖掘的“风毒脚气”诊疗规律研究
    第一节 文献数据挖掘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文献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1. 《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脚气”方证症状分布
        2. “风毒脚气”症状关联情况
        3. “风毒脚气”用药情况
        4. “风毒脚气”相关症状用药关联情况
    第三节 文献数据挖掘研究讨论
        1. “风毒脚气”中医证候讨论
        2. “风毒脚气”病因病机讨论
        3. “风毒脚气”用药原理讨论
        4. “风毒脚气”诊断要点讨论
        5. “风毒脚气”与痿证鉴别点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认识
        1、多系统萎缩的定义、历史溯源与流行病学研究
        2、多系统萎缩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研究
        3、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4、影像学及其他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5、西医治疗
        6、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研究
        1、古代文献对多系统萎缩病名的认识
        2、多系统萎缩的病因病机
        3、中医治疗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理解多系统萎缩及太溪穴的选穴依据
        1、MSA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2、针刺太溪穴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3、太溪穴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临床资料
        4、研究方案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补肾益髓法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临床资料
        4、研究方案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针刺多系统萎缩患者太溪穴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临床资料
        4、研究方案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综合医院院内新发卒中的临床特征——附116例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临床资料收集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人口学资料
    二、院内卒中类型
    三、院内卒中发生科室分布及原发病情况
    四、院内卒中发生及确诊时间
    五、院内卒中的危险因素
    六、院内卒中的临床特点
    七、院内卒中的影像学表现
    八、院内卒中发生的可能原因
    九、治疗及预后
讨论

(8)芪丹化瘀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1.5 研究结果与分析
    1.6 讨论
    1.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9)成人起病型神经元包涵体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NOTCH2NLC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2 一般病史及检查
    2.3 影像学
    2.4 病理标本的获取及处理
        2.4.1 活体取材
        2.4.2 皮肤活检组织学染色
        2.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4.4 免疫荧光染色
        2.4.5 电镜病理检查
    2.5 基因检测
        2.5.1 外周血白细胞DNA的提取
        2.5.2 重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Repeat-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P- PCR)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临床资料
        3.1.1 临床表现
        3.1.2 皮肤改变
        3.1.3 瞳孔改变
        3.1.4 实验室检查
        3.1.5 典型病例
        3.1.5.1 病例 1(P1)
        3.1.5.2 病例 2(P7)
    3.2 影像结果
    3.3 病理结果
        3.3.1 普通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查结果
        3.3.2 免疫荧光染色
    3.4 基因结果
        3.4.1 RP-PCR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成人型NIID的临床表现
    4.2 成人型NIID的头颅MRI特点
    4.3 成人型NIID的病理特点
    4.4 成人型NIID的基因特点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参考文献

(10)一种适合基层医院LVDS筛查工具的制作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制作LVDS筛查工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对象分组
        1.2.2 评估初选指标
        1.2.3 确定筛查指标
        1.2.4 制作筛查量表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初选指标比较
        2.2 初选指标对LVDS患病率影响系数
        2.3 筛查指标对LVDS患病率影响系数
        2.4 筛查量表CGC-FAST量表
第二部分 评估筛查量表
    1 对象与方法
        1.1 收集病例,记录数据
        1.2 评估筛查工具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筛查指标比较
        2.2 纳入患者评分概况
        2.3 评估CGC-FAST表的价值
        2.4 CGC-FAST表阳性预测值趋势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1.部分评估病例
    2.部分权重病例
综述 脑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筛查评估及再通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
    前言
    1 筛查评估
        1.1 概况
        1.2 评估量表
    2 再通治疗及预后
        2.1 静脉溶栓
        2.2 动脉溶栓
        2.3 机械取栓术
        2.4 补救性支架植入
        2.5 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
        2.6 抗凝治疗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肢体无力、意识障碍、言语不能(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内动脉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J]. 黎敏,傅晓凤,张井艳,陈金波,王雪贞.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12)
  • [2]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9)
  • [3]局灶运动抑制性发作5例患儿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分析[J]. 王诗雨,赵绚,李婷,朱小颖,张礼萍,戚小红.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1(07)
  • [4]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D]. 庞祖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神经系统相关风病病例分析及“风毒脚气”诊疗规律文献挖掘[D]. 练志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D]. 赵倩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综合医院院内新发卒中的临床特征——附116例资料分析[J]. 郑静维,彭斌.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04)
  • [8]芪丹化瘀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原鹏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成人起病型神经元包涵体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NOTCH2NLC基因分析[D]. 余炎炎. 南昌大学, 2020(07)
  • [10]一种适合基层医院LVDS筛查工具的制作与评估[D]. 王帅帅.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四肢无力、意识障碍、无法说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