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曲县植物区系基本特点及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荣,古锐,王柯入,南措,周春昊,张植玮,胡定建[1](2021)在《四川省盐边县种子植物区系分析》文中认为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对盐边县种子植物区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盐边县野生种子植物有111科、453属、778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6属、8种,被子植物106科、447属、770种。科有10个分布类型,8个变型,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比值为1.84∶1,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属有15个分布类型,20个变型,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比值为0.96∶1,2种成分比例相当。盐边县有33种珍稀濒危保护种子植物,包括1种濒危植物、1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3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盐边县的种子植物丰富,分布类型跨度大,应当加强保护。
张紫依,黄履山,陈广财,徐凤翠,和太平[2](2021)在《广西隆安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文中提出为给隆安县野生种子植物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广西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以广西隆安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其地理成分特征和区系过渡性质,分析其与7个邻近植物区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隆安县野生种子植物物种丰富,有171科756属1 497种。裸子植物4科4属5种,被子植物167科752属1 492种(双子叶植物141科606属1 218种,单子叶植物26科146属274种)。科属分布区类型多元,热带成分的比重高于温带成分。R/T值计算结果表明,区系有强烈的热带性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该区系与广西下雷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宾阳县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贵州省云台山的亲缘关系较远。
董鹏[3](2021)在《江苏种子植物区系与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区系地理学主要研究区域内植被分类群的区系成分组成,及植物整体的多样性与区系性质。系统发育区系学在系统发育树的基础上,研究某一地区的系统发育特征,并探究植被组成与演变历史。本研究结合植物区系地理学与系统发育区系学对江苏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展开研究。在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区域调查记录,最终形成了13市95个区(县)的植物分布数据库,根据吴征镒等对科和属区系的划分,研究植被分类群的物种多样性与性质组成;通过聚类方法,将江苏地区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单元;通过phylomatic建立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的基础上,比较地理单元之间及不同生长类型(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结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江苏地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特征。通过资料收集与重点区域调查记录的方法,对江苏地区野生种子植物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江苏地区野生种子植物共有150科739属1934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6种,被子植物147科734属1928种。对科和属进行等级划分,研究区种子植物中寡种科与单种科占45.33%、20.67%;寡种属与单种属占42.22%与54.67%。江苏地区种子植物科与属的区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科的区系类型共有13个,属的区系类型共有14个。在科的角度(非世界广布型,下同),热带性质成分比例是58.42%,温带性质成分比例是27.72%,科的区系组成具有热带亲缘性;在属的角度,热带性质成分比例是38.38%,温带性质成分比例是59.63%,温带性质属占主导地位。研究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具有过渡性;植被组成较为复杂。(2)江苏地区地理单元划分。基于95个区(县)的植物分布数据进行地理单元聚类划分,聚类结果显示江苏地区被划分为4个地理单元,地理单元Ⅰ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地理单元Ⅱ以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地理单元Ⅲ与地理单元Ⅳ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地理单元区域内物种多样性随纬度的上升而减少。依据吴征镒等对属地理成分的划分研究种的区系组成特征,比较4个地理单元种的区系组成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纬度的上升,世界广布型与温带性质型分布类型占比上升,热带性质分布类型占比下降。4个地理单元的森林类型差异较大;4个地理单元的植物区系组成变化明显,具有显着的过渡性。(3)江苏种子植物系统发育区系特征。基于phylomatic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研究了4个地理单元的系统发育区系特征,结果显示4个地理单元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变化相似,随纬度的上升而降低。为排除物种数量对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影响,对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得到SES-PD值,地理单元Ⅰ与地理单元Ⅱ的SES-PD值更高,分别为-2.22与-3.35。根据NRI指数解释系统发育结构,地理单元Ⅰ的NRI值为-1.49,地理单元Ⅱ的NRI值为-0.38,这两个地理单元系统发育结构为离散型;地理单元Ⅲ的NRI值为1.88,地理单元Ⅳ的NRI值为2.25,这两个地理单元系统发育结构为聚集型。地理单元Ⅰ与地理单元Ⅱ内植被分类群更加的悠久古老、进化潜力较高;地理单元Ⅰ内物种间竞争最为激烈,地理单元Ⅳ内物种亲缘关系最近。(4)江苏地区木本与草本植物的系统发育区系特征。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是植被组成的主要部分,对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系统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分布格局。研究结果,4个地理单元中草本植物丰富度均远高于木本植物丰富度,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均随纬度的上升而将下降。地理单元Ⅰ的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SES-PD值最高,其中木本植物的SES-PD值为-2.34,草本植物的SES-PD值为-10.54。根据NRI指数解释系统发育结构,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NRI值均不等于0,它们的组成结构不是随机形成的;所有地理单元中木本植物的NRI值小于0,系统发育结构为离散型;草本植物中仅有地理单元Ⅰ的NRI值大于0,系统发育结构为聚集型但并不显着,其余地理单元草本植物系统发育结构为离散型。地理单元Ⅰ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植被组成更加古老,保留了更多的遗传信息;4个地理单元的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在系统发育树上的位置都分散,木本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更远,草本植物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对江苏地区种子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进行了分析,在聚类划分形成的4个地理单元中,地理单元Ⅰ与地理单元Ⅱ系统发育多样性高,此部分区域植被组成更加古老,并具有更高的进化潜力,其植物更具有保护价值与意义,建议在江苏地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应重点关注;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的设计不仅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更要保护系统发育的多样性与完整性。本研究为区域植物与植被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武龙[4](2021)在《陕西省劳山林区植物多样性及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省劳山林区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既是森林草原向草原植被过渡的重要生态交错区,也是陕西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好和生物多种性最为丰富的区域,在保障陕西北部国土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调查、植物标本鉴定和分析,研究了本区植物地理成分多样性及资源植物的数量特征,旨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资源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区共有植物718种,隶属于97科360属。其中裸子植物2科4属6种;被子植物95科356属712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80科276在属550种,单子叶植物15科80属162种。(2)本区植物区系的优势科有8科,占总科数的8.25%;表征科有3科,占总科数3.1%;优势属有19属,占总属数的5.51%,表征属有11属,占本总属数的3.09%。(3)本区植物生活型共有4个大类、8个小类,即常绿和落叶的乔、灌木,多年生、二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及藤本植物,其中以草本植物占优势;乔、灌木多为落叶的种类,藤本植物种类较少。(4)本区共有保护植物19种,隶属于10科16属,其中裸子植物仅有杜松1种,被子植物共有18种,隶属于9科15属。从保护级别看,本区有珍稀濒危植物4种,隶属于4科4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隶属于7科13属;陕西地方保护植物7种,隶属于3科7属。(5)本区共有资源植物238种,其中淀粉及糖类45种,纤维植物23种,芳香植物12种,鞣料植物24种,油脂植物35种,树脂、树胶和橡胶植物15种,经济昆虫的寄主植物2种,药用植物82种。
李雄[5](2020)在《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岭山脉西北侧的越城岭中段,属于云贵高原东缘向南岭山地及江南丘陵过渡的三岔口,山体广袤,区系的交汇与过渡强烈,区系成分复杂。越城岭植物资源破碎化严重,是植物区系研究上的薄弱地带,本研究从植物区系的特有性和过渡性着手,能一定程度反应这一重要山脉对植物的扩散分布的影响,阐述该山脉植物区系特点。此外,珍稀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中之重,评估统计保护区珍稀植物的资源现状,可为该区的珍稀植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自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于东安舜皇山开展八次野外调查,共采集标本1276号,2606余份,拍摄彩色图片6030余张,通过查阅以往采集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出东安舜皇山种子植物名录,对研究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组成、特有现象、地理联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本区在植物区系区划中位置;评估了本区的珍稀植物的资源现状和保护价值,并提出了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安舜皇山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共记录有野生种子植物162科716属1692种(含种下单位),其中裸子植物5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57科708属1681种,被子植物构成了研究区主要的区系成分,其科属种分别占湖南植物的78.11%、35.58%和34.52%。2、东安舜皇山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在科级水平上热带分布占主要优势,为45.30%,R/T值为1.9,在属级水平上两者基本持平,R/T值为0.8,缺乏典型的热带性的科属,而且寡种科寡种属丰富,东亚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种类丰富,在属级水平上共占18.30%,这些表现为典型的亚热带区系性质。3、东安舜皇山植物区系过渡现象明显,深受华中区系影响,在狭域分布的物种分析中以雪峰山脉-越城岭分布的植物占主要优势,其中许多华中成分物种向南扩散到此,其次与南岭山地植物区系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少量黔桂地区的物种渗入到舜皇山。4、东安舜皇山属于越城岭中段,与雪峰山余脉八十里大南山接壤,山体连绵宽广,两地区系植物相互渗透影响,植被类型与植物种类相似,分布有共同的狭域特有种,表明越城岭-南山这一高大山体的植物有着共同的形成历史,在植物区系区划中应划分为南岭植物亚省西南岭县为宜。5、东安舜皇山珍稀植物共计1 10种,对其保护价值、生态学习性、种群特征和受胁情况进行了统计,重点分析了其中具有特殊保护价值植物的资源现状,同时提出植物资源保护建议。6、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湖南省分布新记录植物六种,分别是彭县雪胆(Hemsleya pengxianensis)、台湾悬钩子(Rubus formosensis)、龙胜吊石苣苔(Lysionotus heterophyllus var.lasianthus)、灰帽薹草(Carex mitrata)、贵州黄堇(Corydalis parviflora)和羽脉赤车(Pellionia incisoserrata)。
唐忠炳[6](2019)在《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及野生果树资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寻乌县位于江西东南端,地处赣、闽、粤三省交汇处,是南岭山地组成部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该地发现了大量的热带植物区系成分,这些发现引起了江西植物学者的关注,寻乌也成为了江西植物区系研究上的“海南岛”。60多年来,对该地区的植物调查从未停止,然而这些调查并没有持续和系统研究。为此,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对寻乌县种子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标本采集,累计采集标本2341号。鉴定和查阅以往标本共计10000余份,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出了完整的寻乌县种子植物名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本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性质、特征、与相关地区的区系联系。本文利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西南部植物区系进行了分区。最后,在区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详细掌握的物种类型和分布特点,结合当地果树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寻乌野生果树资源的特点和营养价值,为后续的果树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得到的结论如下:(1)寻乌县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寻乌县种子植物多样性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70科、757属、2056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7科、10属、13种;被子植物163科、747属、2043种。科、属的区系成分分析表明,170科,可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及5个变型。757属,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19个变型。(2)热带亚洲成分丰富。热带亚洲分布是本区系中最丰富的成分之一,该分布类型有88属,占非世界属的12.7%仅次于泛热带分布属。表明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古热带植物区系具有密切联系。(3)植物区系过渡现象明显。主要表现在寻乌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度区域,是南北植物区系交汇区。同时,境内海拔落差较大,导致区系成分在海拔梯度上也呈现出明显的过度现象,这种现象进而反应在水平方向上。(4)特有种丰富。仅在南岭山地东段分布的南岭山地特有种有:尖萼红山茶Camellia edithae、突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elevaticostata、福建山矾Symplocos fukienensis,还有长尾半枫荷Liquidambar caudata、细柄半枫荷Liquidambar chingii等种,这些成分也是南岭山地植物区系的标志性成分之一。仅在寻乌地区分布的特有种有:寻乌寒竹Gelidocalamus xunwue-nsis、毛籽红山茶Camellia trichosperma、寻乌阴山荠Yinshania sinuata subsp.qianwuensis、江西褐毛四照花Cornus ferruginea var.Jiangxiensis、江西全唇苣苔Deinocheilos jiangxiense。这些特有种也是南岭山地特有种重要组成之一。这些成分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寻乌县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为物种分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区划。通过对江西南部(赣州)18个县区128个华南植物区系代表种的分布进行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将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划分为三个区域:寻乌区、三南区、寻乌-龙南以北区。同时,在吴征镒植物区系区划系统中,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归属于该系统的两个地区,即南岭山地地区和华东地区,其中寻乌区归属于南岭东段亚地区,是南亚热带北缘地区,也是南亚热带植物区系重要组成部分。三南区归属于粤北亚地区。寻乌-龙南以北区归属于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6)新记录类群。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寻乌有江西新记录科1科,Ixonanthaceae黏木科;江西新记录属4属,Brainea苏铁蕨属、Ixonanthes粘木属、Hypserpa夜花藤属、Cheirostylis叉柱兰属;江西新记录种24种(包括种以下等级),Brainea insignis苏铁蕨、Beilschmiedia tsangii网脉琼楠、Neolitsea cambodiana var.glabra香港新木姜子、Cheirostylis chinensis中华叉柱兰、Stauntonia trinervia三脉野木瓜、Hypserpa nitida夜花藤、Helicia longipetiolata长柄山龙眼、Laurocerasus aquifolioides冬青叶桂樱、Laurocerasus marginata全缘桂樱、Laurocerasus undulata f.pubigera毛序尖叶桂樱、Lecanthus pileoides冷水花假楼梯草、Lecanthus pileoides歧序楼梯草、Castanopsis hystrix红锥、Microtropis gracilipes密花假卫矛、Viola changii张氏堇菜、Ixonanthes reticulata粘木、Diospyros eriantha乌材、Ardisia ensifolia剑叶紫金牛、Trachelospermum dunnii锈毛络石、Melodinus suaveolens山橙、Scutellaria subintegra两广黄芩、Scutellaria tenax韧黄芩、Salvia filicifolia蕨叶鼠尾草、Ilex sterrophylla华南冬青。(7)果树资源种类丰富,果实类型多样。寻乌县野生果树共有26科45属188种(含种以下等级)。野生果树果实类型共有7类。其中,重要野生果树资源代表种Vaccinium bracteatum乌饭树氨基酸种类丰富,含17种氨基酸且氨基酸总量地理变异较大。
李伟[7](2019)在《奕川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现状分析》文中指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和相关研究是国家和地区摸清资源家底,开展林业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栾川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栾川县林木种质资源全面详细的调查,探究栾川县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并对野生林木资源按其用途和价值进行归类总结,最后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栾川县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的相关结果如下:(1)栾川县共调查到栽培利用树种(品种)67科151属332种132品种,栽培资源可分为城镇绿化树种、非“城镇四旁”树种、造林树种、集中栽培树种,其中城镇绿化树种61科121属229种22品种,非城镇四旁树种64科138属288种118品种,以栾树、香椿、臭椿、柿树、山茱萸等乡土树种为主。栾川县分布较广的造林树种有日本落叶松、油松、华北落叶松等,日本落叶松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油松飞播林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集中栽培树种多以经济林树种为主,计27科36属43种24品种。(2)古树名木种类、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栾川县有古树名木31科、53属、83种,共计1124 株(不含古树群),其中黄连木 Pistacia chinensis(186 株)、胡桃Juglans regia(173株)、柿Diosprosk aki(26株)、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82株)、槐Sophora japonica(44株)、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81株)、槲栎 Quercus 54 株)、橿子栎Quercus baronii(29 株)、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27株)、旱柳Salix matsudana(26株)。分布有古树群落1 8处,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上。(3)栾川县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18种,Ⅱ1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种,Ⅲ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28种。(4)栾川县野生木本植物67科169属529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6属9种,分别占总科属种的5.97%、3.55%、1.7%。被子植物63科163属520种,分别占总科属种的94.03%、96.45%、98.3%。区系中的优势科为蔷薇科、忍冬科、豆科、虎耳草科等9科,含61属277种,占总种数的52.36%。优势属有菝葜属、小檗属、鹅耳枥属、绣线菊属等20属,含221种,占总种数的41.78%。(5)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以温带分布型为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科的地理分布型包含10个分布区类型和8个分布区变型,属的地理分布包括13个分布区类型,8个分布区变型,科的R/T值为1.27,属的R/T值为0.44,既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与热带地区的联系,也表明该区系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的特点。同时,栾川县野生木本植物生活型以落叶树种为主,也表明了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6)植物区系成分古老,具有特有性。该区区系成分中分布有许多如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桦木科 Betulaceae、椴树科 Tiliaceae、杨柳科 Salicaceae、鼠李科 Rhamnaceae、松属Pinus、铁杉属Tsugca、侧柏属Platycladus、红豆杉属Taxus等起源古老的科属,其中杜仲科Eucommiaceae、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是区系中重要的单型科。古老科属在区系中的广泛分布表明了该区系的古老性特征,同时该地区区系中分布有特有科1科,特有属1 1属,特有种37种。(7)栾川县具有开发潜力的野生木本植物资源众多。野生油料木本植物72种,隶属于29科,糖料植物19种,野生果树116种,药用植物45种,野菜植物70种。另外,还有农药植物资源、芳香植物资源、鞣质植物资源。
徐玉洋[8](2019)在《兴山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文中指出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山区,南邻三峡,北接神农架,境内种子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区系构成复杂。通过将兴山县全域划分为28个10km×10km的工作网格,对全县开展了以网格为单元的种子植物物种调查。在实地采集的3450份野生种子植物标本以及参考标本馆17035份相关植物标本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记录的9287条植物物种地理分布点位数据,对兴山县种子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与周边山脉的区系联系以及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分布与保护现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为兴山县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科学资料,也为我国后续开展以县域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提供了示范。研究结果主要有:(1)兴山县域内共有种子植物145科705属1883种(含标本馆引证标本655种),占全湖北省种子植物总数的33.33%。其中有裸子植物16种,隶属于6科12属;被子植物1867种,隶属于139科693属。该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分布型在科级水平上共包含12个分布型;在属级水平上,兴山县不仅拥有我国所分布的15个分布型,还包括21个变型。不同的地理成分在兴山县相互渗透,植物区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2)兴山县种子植物在水平尺度上总体呈现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地理分布特征,在万朝山、龙门河附近的网格内物种数最高。在垂直海拔梯度上,随海拔的升高,该县种子植物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科属种的数量均在700-1000m海拔段内最高,表现出明显的单峰分布格局。在兴山县的种子植物中,所含种数高于50种的大型科仅有5科,所含种数高于20种的大属也仅有7属,其分别占总科数的3.45%和总属数的0.99%。物种数少于10种的科(单种科和寡种科)与物种数少于5种的属(单种属和寡种属)分别占到全县总科数的63.45%和全县总属数的90.21%。兴山县种子植物呈现出物种的多样性与脆弱性并存的特征。(3)兴山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中,在科级水平上,热带分布型的科有63科,占总科数的43.45%;温带分布型的科有40科,占总科数的27.59%,热带成分在该县呈优势地位。在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中,该县热带分布型共242属,占总属数的34.33%;温带分布型共379属,占总属数的53.76%。在各海拔段内温带分布型的属占比始终高于热带分布型的属,且呈现出随海拔升高而两者占比差距逐渐增大的特征。因此,该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主要以温带性质为主,但具有由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水分和热量是影响该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垂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素。通过与周边山脉的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进行比较,发现兴山县与五朵峰、漳河源、七姊妹山的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相似,同属于华中植物区系。(4)兴山县境内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共有32种,散布在全县26个网格内。其中,在万朝山、龙门河附近的W15号和W16号网格内分布最为集中。该县境内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受潜在威胁程度较高,其中大部分地区的保护缺位、资源开发活动的破坏、无节制的采集利用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开发是兴山县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蔚萍[9](2018)在《基于区系分析的太原市域园林绿化树种适宜性及乡土木本应用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发展和园林城市的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在《太原植物志》的基础上,对太原市区绿地植物进行摸底调查,对市域各县区的植物进行选线调查,对市域内其他重点地区植物种类进行重点调查,全面地掌握了太原市市域范围的植物种类,在统计的基础上对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园林应用对太原市域全部517种木本植物进行评价,筛选兼具观赏性和生态性的优良园林绿化树种和有较大绿化潜力的野生木本植物,为园林绿化树种应用提供建议。对太原市域种子植物进行调查统计,得到以下结论:(1)数量较丰富,大科占优势地位。太原市域共有种子植物117科608属1641种,大科主要有菊科、蔷薇科、禾本科、毛茛科、豆科、百合科、杨柳科等,这些大科的许多种在群落中常为优势种或建群种。(2)区系地理成分丰富,以温带分布为主,具有明显过渡性特征。(3)区系起源较为古老。含有许多原始类群和孤立类群,种系分化系数为2.69,单型属13属。(4)特有性程度较低,太原市域有17个中国特有属,16个中国特有种,31种山西特有种。(5)珍稀濒危植物较多。太原分布的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1种,山西珍稀濒危植物38种。对太原市域的绿化木本植物的应用进行评价,从生态性、适应性、观赏性、栽培特性三个层次,25个评价指标,对244种市区绿化木本植物(包括124种乡土绿化木本植物)的应用进行评价,选出了Ⅰ级乔木有12种,其中乡土 9种;Ⅱ级乔木35种,其中乡土有19种:Ⅲ级乔木77种,其中乡土 38种;Ⅳ级乔木29种,其中乡土 10种。Ⅰ级灌木3种,乡土 2种,Ⅱ级灌木20种,其中乡土有12种;Ⅲ级灌木24种,其中乡土有10种;Ⅳ级灌木有35种,其中乡土有17种;Ⅰ级藤本6种,其中乡土有4种;Ⅱ级1种,是乡土种,Ⅳ级藤本2种,都是乡土种。对太原市域乡土植物采用生态性、观赏性和适应性3个评价层次进行园林适宜性进行评价,对255种乡土木本植物进行筛选,Ⅰ级乔木3种,Ⅱ级乔木2种,Ⅲ级乔木23种,Ⅳ级乔木67种。Ⅰ级灌木有4种,Ⅱ级灌木17种,Ⅲ级灌木67种,Ⅳ级灌木68种。Ⅰ级藤本2种,Ⅲ级藤本2种,Ⅳ级藤本4种。
姜利琼[10](2018)在《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云南省迤阻山位于滇中高原偏向西南,本研究区域以绿汁江与元江为边界,东至依施河与亚尼河,南至俄德河。迤阻山的植被类型从季雨林到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都有分布,且具有多样的地理环境特征和较大的海拔落差,但前人对本区植物的调查和研究都较少。本研究通过不同季节的野外调查、标本的采集鉴定和文献查阅,形成了迤阻山的种子植物名录。共计种子植物141科576属993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其中裸子植物5科7属9种,被子植物136科569属984种。基于本研究确定的该区域139科,561属,972种野生种子植物的区系分析表明:(1)综合科、属、种三级水平的统计分析,迤阻山地区的现代植物区系主要是由热带亚洲成分、东亚成分及中国特有成分构成。从种一级的水平上看,热带种所占的比例远超过温带种所占的比例,并且热带种大部分是典型的热带亚洲分布或者泛热带分布的种类。另一方面,所占据比例较大的中国特有种大多为西南片区并且向南分布较远的热带种,由此可以看出,迤阻山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属于亚热带植物区系。(2)迤阻山区系过渡性特征明显,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区系结。许多过去一般认为只分布到云南南部或者西南部的一些种类,如海桑科的八宝树(Duabanga grandiflora)、山龙眼科的深绿山龙眼(Helicia nilagirica)、天料木科的斯里兰卡天料木(Homalium ceylanicum)、大戟科的异序乌桕(Falconeria insignis)、卫矛科的滇南美登木(Maytenus austroyunnanensis)、紫葳科的西南猫尾木(Markhamia stipulata)、兰科的密花玉凤花(Habenaria furcifera)和白肋线柱兰(Zeuxine goodyeroides)、翅子藤科的风车果(Pristimera cambodiana)、鼠李科的海南翼核果(Ventilago inaequilateralis)、马钱科的度量草(Mitreola petiolata)等都在本区有分布,本研究揭示了这些类群的最北界分布,为热带成分沿深切河谷向高纬度地区嵌入分布提供了典型例证。(3)通过迤阻山种子植物的综合分析以及与邻近5个地区--小百草岭、西隆山、轿子雪山、无量山和苍山5的植物区系进行科属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发现与小百草岭的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具有比较相似的区系性质。(4)从迤阻山分布的3个东亚特有科,37个东亚特有属,以及170个东亚特有种来看,本研究区域的区系应该属于东亚植物区的一部分。本区在东亚植物区系区划中的地位是:东亚植物区(ⅢEast Asiatic Kingdom)---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ⅢE.Sino-Himalayan forest subkingdom)---云南高原地区(ⅢE13.Yunnan plateau region)---滇中高原亚地区(ⅢE13a.Central Yunnan plateau subregion)。本论文还对外来物种的种类分布及防控措施,以及珍稀濒危种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另外基于该区域资源植物调查整理,对其保护利用提出建议。
二、阳曲县植物区系基本特点及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曲县植物区系基本特点及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广西隆安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2.1 数据处理 |
1.2.2 植物区系相似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区系的组成 |
2.2 植物区系科、属的组成 |
2.3 植物科、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2.3.1 科的区系地理成分 |
2.3.2 属的区系地理成分 |
2.4 区系过渡性质分析 |
2.5 与邻近地区区系的比较分析 |
2.5.1 区系比较分析 |
2.5.2 主成分相似性分析 |
2.5.3 聚类相似性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3)江苏种子植物区系与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植物区系地理学概述 |
1.1.2 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理论 |
1.1.3 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进展 |
1.1.4 系统发育区系学在物种保护中的运用 |
1.2 研究区介绍 |
1.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1.2.2 研究区域区系地理学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野生种子植物名录收集 |
2.2 研究区植物区系分析 |
2.3 地理单元划分 |
2.4 系统发育树构建 |
2.5 分类群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结构 |
2.6 地理单元的相似性比较 |
3.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物种的基本组成 |
3.1.1 科内属的组成分析 |
3.1.2 科内种的组成分析 |
3.1.3 属内种的组成分析 |
3.2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3.2.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
3.2.2 优势科的统计 |
3.2.3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3.2.4 优势属的统计 |
3.3 地理单元划分 |
3.3.1 区域基础数据整理 |
3.3.2 地理单元划分 |
3.3.3 地理单元植被类型组成 |
3.4 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 |
3.4.1 分类群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 |
3.4.2 物种组成与系统发育组成相似性 |
3.4.3 系统发育结构 |
3.4.4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 |
3.4.5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系统发育结构 |
3.5 江苏地区植物保护现状 |
4.结论与讨论 |
4.1 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特点 |
4.2 地理单元划分 |
4.3 系统发育区系特征 |
4.4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系统发育特征 |
4.5 植物保护的建议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学成果 |
参考文献 |
(4)陕西省劳山林区植物多样性及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内涵 |
1.2.2 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 |
1.2.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
1.2.4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数据处理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背景 |
2.2.1 地形和地貌 |
2.2.2 土壤和水系分布 |
2.3 区域气候特征 |
2.3.1 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数 |
2.3.2 气温分布 |
2.3.3 降水分布 |
2.4 植被 |
第三章 植物生物多样性 |
3.1 植物区系组成多样性 |
3.1.1 植物区系组成的数量特征 |
3.1.2 植物区系科、属的数量特征 |
3.2 优势与表征类群多样性 |
3.2.1 优势科与表征科多样性 |
3.2.2 优势属与表征属多样性 |
3.3 植物生活型多样性 |
3.4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 |
3.4.1 科的地理成分多样性 |
3.4.2 属的地理成分多样性 |
3.5 保护植物多样性 |
3.5.1 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 |
3.5.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 |
3.5.3 受威胁植物的多样性 |
3.5.4 地方重点保护植物多样性 |
3.6 小结 |
第四章 资源植物多样性及保护利用 |
4.1 淀粉及糖类植物多样性 |
4.2 纤维植物 |
4.3 芳香植物 |
4.4 鞣料植物 |
4.5 油脂植物 |
4.6 树脂、树胶和橡胶、硬橡胶植物 |
4.7 经济昆虫的寄主植物 |
4.8 药用植物 |
4.9 植物多样性保护 |
4.10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植物区系组成多样性 |
5.1.2 优势与表征类群多样性 |
5.1.3 植物生活型多样性 |
5.1.4 保护植物多样性 |
5.1.5 资源植物多样性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与对象 |
1.2 植物区系的研究内容 |
1.3 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
1.4 植物区系研究意义 |
1.5 湖南植物区系研究 |
1.6 湖南东安舜皇山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地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与水文 |
2.4 土壤特征 |
2.5 植被概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 |
3.2.2 名录确定与数据分析 |
3.2.3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
4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4.1 种子植物科的统计与分析 |
4.1.1 科的大小统计与分析 |
4.1.2 科分布类型的统计与分析 |
4.1.3 小结 |
4.2 种子植物属的统计与分析 |
4.2.1 属的数量特征 |
4.2.2 优势属和表征属 |
4.2.3 属分布类型统计与分析 |
4.2.4 小结 |
4.3 植物区系区划中的位置 |
4.3.1 具有指示作用的优势植被 |
4.3.2 与周围山脉的区系联系及特有现象 |
4.3.3 区系区划 |
5 珍稀植物保护 |
5.1 珍稀植物分布现状 |
5.2 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种类 |
5.2.1 资源冷杉 |
5.2.2 华南五针松 |
5.2.3 报春苣苔 |
5.2.4 极小种群物种 |
5.2.5 其他特有植物 |
5.3 保护建议 |
5.4.1 加强保护区管理,建立生态监测站 |
5.4.2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植被群落的正向演替 |
5.4.3 发挥公众保护能力,培养专业人才 |
6 区系新资料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东安舜皇山种子植物名录 |
附录B 东安舜皇山植被照 |
附录C 东安舜皇山部分植物照 |
附录D 区系中局限分布的特有种 |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及野生果树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
1.1.2 植物区系研究的对象 |
1.1.3 植物区系研究的内容 |
1.1.4 植物区系学的任务 |
1.2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1.2.1 萌芽阶段 |
1.2.2 建立阶段 |
1.2.3 变革阶段 |
1.2.4 多学科融合阶段 |
1.3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1.3.1 西方主导阶段 |
1.3.2 我国区系研究起步阶段 |
1.3.3 创新发展阶段 |
1.4 江西省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1.5 寻乌县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
1.6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寻乌县的自然条件及其特点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貌特征 |
2.3 气候特征 |
2.4 土壤特征 |
2.5 植被特征 |
第3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调查路线及采集区域布设 |
3.2.2 采集路线与调查 |
3.2.3 室内标本整理鉴定与名录统计 |
3.2.4 数据统计及区系分析 |
3.2.5 野生果树资源统计分析及重要野生果树代表种化学成分测定 |
3.3 技术路线 |
第4章 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4.1 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
4.2 寻乌县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
4.2.1 科的数量结构特征 |
4.2.2 优势科的统计分析 |
4.2.3 科的地理成分统计分析 |
4.2.4 科的区系特点小结 |
4.3 寻乌县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分析 |
4.3.1 属的数量结构特征 |
4.3.2 优势属的统计分析 |
4.3.3 属的地理成分统计分析 |
4.3.4 属的区系特点小结 |
4.4 寻乌县种子植物种的区系分析 |
4.4.1 华南植物区系成分代表种的选定方法 |
4.4.2 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区划分析 |
4.4.3 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归属探讨 |
4.4.4 小结 |
4.5 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
4.5.1 聚类分析 |
4.5.2 主成分分析 |
第5章 寻乌县植物区系新记录 |
5.1 江西省新记录科 |
5.2 江西省新记录属 |
5.3 江西省新记录种 |
5.4 小结 |
第6章 野生果树资源分析 |
6.1 野生果树资源种类调查分析 |
6.1.1 寻乌县野生果树资源种类 |
6.1.2 寻乌县野生果树的类型 |
6.1.3 寻乌县野生果树生活型组成 |
6.2 重要野生果树资源代表种乌饭果实化学成分-氨基酸的测定 |
6.2.1 野果(乌饭树)取样与测定方法 |
6.2.2 化学成分-氨基酸种类分析 |
6.2.3 氨基酸含量地理变异分析 |
6.3 野生果树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议 |
6.3.1 开发利用现状 |
6.3.2 建议 |
第7章 结论 |
7.1 寻乌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7.2 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区划与归属 |
7.3 寻乌县野生果树资源特点 |
附录 |
附录 1 植被情况 |
附录2 寻乌县种子植物科所含属种大小组成统计表(属;种) |
附录3 江西南部(赣州)18 个县区128 个华南植物区系成分代表种的分布表 |
附录4 寻乌县新记录植物 |
附录5 寻乌县种子植物名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奕川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种质资源的研究 |
1.1.1 种质资源的相关概念 |
1.1.2 国外关于种质资源的研究 |
1.1.3 国内关于种质资源的研究 |
1.2 植物区系的相关研究 |
1.2.1 植物区系概念 |
1.2.2 植物区系地理学含义及内容 |
1.2.3 国内外关于植物区系的历史和现状 |
1.3 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
1.3.1 植物资源特征 |
1.3.2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
1.3.3 国外关于植物开发研究 |
1.3.4 我国关于植物开发研究 |
2 引言 |
2.1 选题依据 |
2.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3 研究区概况 |
3.1 地理位置 |
3.2 自然条件 |
3.2.1 气候条件 |
3.2.2 地形地貌、水文 |
3.2.3 土壤 |
3.2.4 森林资源 |
3.3 社会经济概况 |
3.3.1 行政区划 |
3.3.2 经济发展 |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4.2.1 调查方法 |
4.2.2 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
5 结果与分析 |
5.1 栾川县林木资源现状 |
5.1.1 野生林木资源现状 |
5.1.2 栽培利用林木资源现状 |
5.1.3 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
5.1.4 珍稀濒危林木资源 |
5.2 栾川县常见森林植被类型 |
5.2.1 常见针叶林 |
5.2.2 针阔叶混交林 |
5.2.3 常见阔叶林 |
5.3 野生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
5.3.1 植物区系科的统计分析 |
5.3.2 植物区系属的统计分析 |
5.3.3 特有种的分析 |
5.3.4 野生木本植物生活型 |
5.4 栾川县野生林木资源开发利用 |
5.4.1 栾川县观赏绿化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4.2 栾川县药用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4.3 栾川县淀粉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
5.4.4 栾川县具有开发潜力的野生木本植物资源 |
5.5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5.5.1 存在问题 |
5.5.2 解决对策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8)兴山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进展 |
1.2.2 兴山县植物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状况 |
2.1.4 土壤条件 |
2.1.5 水文水系 |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2.1 资料搜集与整理 |
2.2.2 野外调查 |
2.2.3 数据处理 |
2.2.4 数据分析 |
2.2.5 技术路线 |
第3章 兴山县种子植物的物种组成 |
3.1 物种组成 |
3.2 空间分布 |
3.2.1 水平地理分布格局 |
3.2.2 垂直海拔梯度分布格局 |
3.2.3 兴山县种子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
3.3 科的数量统计分析 |
3.3.1 科的数量统计分析 |
3.3.2 优势科与表征科 |
3.4 属的数量统计分析 |
3.5 生活型谱 |
第4章 兴山县种子植物的地理成分分析 |
4.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
4.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4.3 地理成分沿海拔梯度变化 |
4.3.1 热带成分沿海拔梯度变化 |
4.3.2 温带成分沿海拔梯度变化 |
4.3.3 地理成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
4.4 兴山县种子植物区系与省内周边山脉关系 |
第5章 兴山县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及其保护研究 |
5.1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物种组成 |
5.2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分布特征 |
5.3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网格分布状况 |
5.4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现存的问题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兴山县种子植物名录 |
附录2:野外调查及标本照片 |
致谢 |
(9)基于区系分析的太原市域园林绿化树种适宜性及乡土木本应用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引言 |
1 城市园林绿化树木应用研究进展 |
1.1 城市种子植物区系研究及其对园林绿化的作用 |
1.2 城市绿化植物应用适宜性与树种规划研究 |
1.3 城市园林绿化乡土树种应用潜力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太原市自然地理概况及绿化现状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区划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特征 |
2.1.5 土壤 |
2.1.6 植被概况 |
2.2 园林绿化与树种应用现状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3.1 调查方法 |
3.1.1 调查范围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2 区系类型划分 |
3.2.1 科的区系成分分析 |
3.2.2 属的区系成分分析 |
3.3 木本植物适宜性和应用潜力评价的层次分析法 |
3.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2 指标分析指标说明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太原市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4.1.1 植物区系的科属种组成 |
4.1.2 植物区系分析 |
4.1.3 特有性、稀有植物和濒危植物 |
4.1.4 太原市域植物区系特征 |
4.2 木本植物园林绿化适宜性评价 |
4.2.1 构造判断矩阵 |
4.2.2 评价与分级 |
4.2.3 太原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适宜性 |
4.3 太原市域乡土植物园林应用潜力评价 |
4.3.1 构造判断矩阵 |
4.3.2 评价与分级 |
4.3.3 乡土植物的绿化适宜性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致谢 |
(10)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新平县植物采集简史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考察时间和区域 |
1.3.2 文献查阅及标本鉴定 |
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 |
2.4 土壤类型 |
2.5 植被状况 |
2.5.1 季雨林 |
2.5.2 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 |
2.5.3 暖温性针叶林 |
2.5.4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
2.5.5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与苔藓矮林 |
第三章 区系分析 |
3.1 植物区系概述 |
3.2 科的统计分析 |
3.2.1 科的数量结构分析 |
3.2.2 植物群落区系特征科的分析 |
3.2.3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3.3 属的统计与分析 |
3.3.1 属的数量结构分析 |
3.3.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3.4 种的统计及分析 |
3.4.1 种的分布区类型概论 |
3.4.2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第四章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地位及来源 |
4.1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比较 |
4.1.1 与大姚小百草岭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
4.1.2 与金平西隆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
4.1.3 与禄劝轿子雪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
4.1.4 与景东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
4.1.5 与大理苍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
4.1.6 小结 |
4.2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点、性质及地位 |
4.3 迤阻山现代植物区系的来源 |
4.4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
4.5 新记录 |
4.6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
4.6.1 保护植物生存现状 |
4.6.2 保护建议 |
第五章 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及外来植物的防控措施 |
5.1 资源植物 |
5.1.1 迤阻山药用植物 |
5.1.2 迤阻山观赏植物 |
5.1.3 迤阻山材用植物 |
5.1.4 迤阻山蜜源植物 |
5.1.5 迤阻山果树植物 |
5.1.6 迤阻山油脂植物 |
5.2 外来植物防控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6.1 种子植物区系研究部分 |
6.2 资源植物与外来植物 |
6.3 存在的问题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部分资源植物展示 |
附录5 新发现--部分最北界新分布种展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阳曲县植物区系基本特点及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盐边县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 丁荣,古锐,王柯入,南措,周春昊,张植玮,胡定建.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06)
- [2]广西隆安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 张紫依,黄履山,陈广财,徐凤翠,和太平. 广西林业科学, 2021(05)
- [3]江苏种子植物区系与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D]. 董鹏.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4]陕西省劳山林区植物多样性及保护利用研究[D]. 武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李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及野生果树资源研究[D]. 唐忠炳.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奕川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现状分析[D]. 李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8]兴山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D]. 徐玉洋. 湖北大学, 2019(05)
- [9]基于区系分析的太原市域园林绿化树种适宜性及乡土木本应用潜力研究[D]. 蔚萍.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10]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D]. 姜利琼.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