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冬性春甘蓝新品种黔甘2号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关志林[1](2020)在《甘蓝型油菜生态型分化的遗传基础解析》文中指出甘蓝型油菜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在长期驯化栽培过程中产生了广泛的变异。根据油菜开花对低温的需求将其分为3种生态类型:冬性油菜(WORs)、春性油菜(SORs)和半冬性油菜(SWORs),其生态型分化的基础尚不明确。甘蓝型油菜是异源四倍体物种,基因组复杂,尽管已发布多个品种基因组草图,但其质量和代表性不足以满足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品种改良的需求。本研究中,我们结合多种测序技术对中双11(ZS11)等代表3种不同生态型的8个甘蓝型油菜品系进行了测序和de novo组装,得到了的8个高质量参考基因组,鉴定了开花相关基因及相关的PAV,并结合开花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及8个油菜品系春化前后共5个时期叶片的转录组测序,确定了调控油菜开花期的关键基因,初步揭示了甘蓝型油菜生态型分化的遗传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8个甘蓝型油菜品系包括2个冬油菜品种(Quinta和Tapidor)、2个春性油菜品种(Westar和No2127)和4个半冬性油菜品系(ZS11、Gangan、浙油7号、胜利油菜)。分别对这8个品系进行Pac Bio和Illumina测序及de novo组装,并以Hi C测序辅助组装和矫正,获得8个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基因组大小为1.001-1.003Gb,contig N50为2.1-3.1Mb,scaffold N50为50.90-57.88 Mb;与Darmor-bzh v4.1相比,连续性和完整性大幅度提升。ZS11与另外7个油菜品系之间存在187-394万个单核苷酸变异(SNP)和97-148万个小片段插入/缺失(In Del)变异以及1.8-3.4万存在/缺失变异(PAV),PAV片段累计长度达77-150Mb,与PAV相关的基因有1,619-4,810个。2. 利用拟南芥280个开花基因在ZS11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204个同源基因,平均每个拟南芥开花基因在ZS11中有4.3个同源基因。甘蓝型油菜中不同开花基因拷贝数差异表明同源基因内发生了加倍、丢失;春化途径及开花关键调控因子拷贝数扩张,有利于甘蓝型油菜整合环境因子调控开花时间。3. 对210份油菜关联分析群体的2个春环境、3个冬环境开花期进行GWAS分析,在冬环境鉴定到8个显着性位点,在春环境鉴定到38个显着性位点(其中3个位点与冬环境重叠),共鉴定到60个开花基因,其中在两个以上环境鉴定到10个基因,包括Bna A02.FT、Bna A05.FPA、Bna A10.FLC等。4. 将ZS11的1,204个开花基因(基因区及上下游各10Kb序列)与另外7个品系的对应基因进行比较,共鉴定到15,173个PAV,总长超过16Mb(含冗余),平均长度1,083bp。去冗余后,共有670个基因存在PAV,其中149个开花基因在基因区存在PAV,两个冬油菜共有6个基因(Bna A02.FLC、Bna A03.FLCb、Bna A07.AGL1、Bna A09.GA1、Bna A10.FLC、Bna C04.AAT)在基因区含PAV,两个春油菜也有6个基因(Bna A03FCA、Bna A03.VGT1、Bna A06.TEL2、Bna A08.EIF2、Bna C01.PBP1、Bna A03.CRP)在基因区含PAV,推测上述12个基因不仅参与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还可能与生态型分化相关。5. 对8个油菜自交系中10个Bna.FLC及6个Bna.FT基因区及启动子区进行了精细比对,在Bna A10.FLC、Bna A02.FLC、Bna A03.FLCa、Bna A03.FLCb和Bna C02.FLC中共鉴定到12个PAV,主要为转座子插入。其中,Bna A10.FLC、Bna A02.FLC和Bna A03.FLCb中的PAV与油菜的开花时间和生态型类型密切相关。Bna A02.FLC和Bna C02.FLC存在拷贝数变异(CNV)。而Bna A03.FLCa及Bna A02.FT、Bna A07.FTa、Bna C02.FT等3个Bna.FT在非编码区存在多个PAV,但基因结构均未发生改变,可能与生态型分化无关。6. 分析8个油菜品系春化前后5个时期的叶片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3个Bna.FT基因(Bna A02.FT、Bna A07.FTa和Bna C06.FT)和5个Bna.FLC(Bna A10.FLC、Bna A02.FLC、Bna A03.FLCa、Bna A03.FLCb和Bna C02.FLC)在油菜开花调控中起主要作用。Bna A03.FLCa可能参与开花调控,无生态型特异性,与油菜的生态型分化无关,另外4个Bna.FLCs m RNA转录水平在不同生态型材料中差异显着,与生态型分化相关。在开花前,Bna A10.FLC在春油菜中不表达,在冬油菜中m RNA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半冬性油菜,是油菜开花及不同生态型分化的主要控制基因。Bna A03.FLCb也是调控油菜开花及不同生态型分化的关键基因,但m RNA转录水平相对较低。此外,Bna A02.FLC和Bna C02.FLC的春化前m RNA转录水平高,两个基因的PAV和CNV导致了各生态类型品种间开花期差异,是影响开花期的微调基因。7. 基于BN-NAM群体6个冬环境和2个春环境的开花期对Bna A02.FLC、Bna A10.FLC和Bna C02.FLC影响开花期的效应进行了比较,发现在不同的环境中,这3个Bna.FLC对开花的调控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有功能的非春型Bna A02.FLCNS在冬、春环境均能推迟开花,能造成开花期10天以上的变异。在冬、春环境中,半冬型Bna A10.FLCSW比Bna A02.FLCNS对开花的推迟效应弱。在春环境,Bna A10.FLCSW推迟开花作用明显,在Bna A10.FLCS、无Bna C02.FLC背景下推迟开花效应最大,能产生5天左右的变异。Bna C02.FLC基因的效应可能弱于Bna A02.FLC。综上,5个Bna.FLC(Bna A10.FLC、Bna A02.FLC、Bna A03.FLCa、Bna A03.FLCb和Bna C02.FLC)和3个、Bna A07.FTa和)在油菜开花调控中起主要作用;其中,Bna A10.FLC是油菜开花及不同生态型分化的主要控制基因,Bna A10.FLC、Bna A02.FLC、Bna A03.FLCb和Bna C02.FLC基因区及启动子区的PAV和CNV变异对油菜开花期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对油菜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黄毅[2](2013)在《甘蓝新组合0807的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按照甘蓝品种发展趋势,依托现有繁育技术,将提高冬性,增加产量,增强抗病性作为选育越冬型春甘蓝新组合的标准。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新组合0807选育过程,不同处理对授粉结实率的影响,甘蓝组织培养技术,以及提高制种产量的方法和甘蓝杂一代无公害种植技术。1.甘蓝新组合0807的选育选择适合的甘蓝育种材料进行系统选育,获得符合要求的自交不亲和系,经配组、筛选、品比,繁育出丰产稳产、抗病性强、冬性强、品质高的越冬春甘蓝新组合0807。2.不同处理对甘蓝新组合0807授粉结实率的影响花期喷5%NaCl溶液可显着提高甘蓝授粉结实率,根外施0.2%磷酸二氢钾加0.2%硼砂加0.2%硫酸锌能显着提高自交不亲和系的结籽率,改善种子质量。3.甘蓝新组合0807原种茎尖组培繁育体系的研究组培苗成活率为95%,组培繁育产量高出常规繁殖39.8%,组培方式亲本后代生活力强,发芽率高,组培苗后代生长势强。4.不同处理对甘蓝新组合0807制种的影响覆盖地膜处理的种株冻死株率为2%,冻伤株率为4%,冻死株率比根际培土减少60.0%,冻伤株率减少71.4%,种株返青快、长势好。覆盖地膜感病株数比根际培土减少60%,病死株数减少50%,制种产量比根际培土要高出22.8%左右;打顶可使种株花期提前9天,花期缩短9天;割球可使种株花期提前5天。5.甘蓝无公害GAP种植技术研究利用HACCP原理,从越冬春甘蓝播种、育苗、定植、大田管理、采收、运输等关键环节着手,制定甘蓝新组合0807无公害GAP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王庆彪[3](2013)在《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球甘蓝简称甘蓝,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蔬菜作物。中国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展甘蓝新品种选育以来,先后有200多个不同类型新品种通过审(认、鉴)定。但许多甘蓝品种的系谱尚不清楚,对甘蓝育成品种的系谱研究与我国主要农作物相比相差甚远。通过系谱分析不仅能够发现育成品种更替演变规律,总结出在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和组合配制上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在育种中重要的骨干亲本。在此基础上解析骨干亲本的遗传构成,挖掘其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特异染色体位点和区段并揭示其遗传效应,将有利于提高甘蓝育种工作中亲本选配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创造新的骨干亲本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在对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甘蓝骨干亲本01-20及其姊妹系、衍生系以及由01-20和自交系96-100构建的DH群体,发掘骨干亲本01-20特异的染色体位点和区段并利用QTL揭示其遗传效应,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系统总结分析了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的系谱。1982~2012年中国共报导育成甘蓝品种219个,其中杂交种183个,所占比例为83.56%,尤其是近10年来育成品种中杂交种占96.74%;扁球型品种最多,为108个。对目前亲本来源清楚的176个杂交种的亲本组成进一步分析表明,176个杂交种来自261个直接亲本,可以追溯到67个我国地方品种和104个国外引进品种。其中黑叶小平头衍生品种最多(38个),其次是北京早熟(27个)。系谱分析发现亲本选配时不同地理来源或者植物学性状差异较大的两个亲本组配能够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并结合国内育成的几个重要甘蓝主栽品种的亲本组配特点,探讨在甘蓝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组合配制上的规律和特点。绘制了‘黑叶小平头21-3’、‘北京早熟01-20’两个甘蓝骨干亲本的系谱图。2、利用978对EST-SSR引物,2173对Scaffold-SSR引物和707对Indel引物在DH群体的双亲01-20和96-100间进行筛选,获得273对SSR和261对Indel多态性引物,将这些标记全部用于遗传图谱构建,获得了一张包含406个标记的甘蓝遗传图谱,包含9个连锁群,总长度为934.06cM,平均间距2.3cM。根据共有标记实现连锁群与甘蓝9条染色体的对应。3、在此图谱的基础上,根据2011-2012两年三季田间调查结果对甘蓝株型、叶片、叶球、种子、品质和抗性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共检测到与32个数量性状相关的QTL171个,其中与株型、叶片性状相关的QTL有58个,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38个;与叶球性状相关的QTL57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共38个;与叶色、球色相关的QTL38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26个;与抗性和叶球品质相关的QTL11个,贡献率大于10%的有10个;与角果和种子相关的QTL7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5个;并且有15个性状的26个QTL在至少两季调查结果中能够重复检测到。这些QTL的定位为下一步骨干亲本01-20特异染色体位点的性状关联和遗传效应分析奠定了基础。4、在多条染色体上出现了不同性状QTL成簇聚集现象。其中Chr.1上55.9~60.9cM处聚集了与株型和叶片、叶球性状相关的QTL分别为9个、7个;Chr.3上88~92cM处聚集了与株型和叶片、叶球、球色相关性状QTL分别为5个、7个、1个;Chr.7上27.8~30.9cM处聚集了与球色、叶球相关性状QTL分别为2个、4个;Chr.9上58.6~61.5cM处聚集了与叶色、叶球相关性状QTL各3个,与品质、抗性相关性状QTL3个。这些染色体区段为将来进行QTL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甘蓝育种过程中相关联性状的辅助选择提供分子依据。5、通过对骨干亲本01-20及其姊妹系和亲本材料的表型性状研究发现,骨干亲本01-20的表型特征在于综合性状优良,与其他姊妹系相比没有明显的缺陷,既继承了其原始亲本北京早熟的早熟性特征,又在株型、叶色、球色和品质性状方面有所提高。对6个姊妹系基因组SSR/Indel位点多态性比较分析发现,01-20具有1个特异位点,01-07-258具有1个特异位点,01-20和01-07-258共同区别于其他姊妹系的特异位点有6个。利用QTL定位结果,其中5个特异染色体位点与农艺性状关联并揭示其遗传效应,表现为骨干亲本材料外叶色绿,株型紧凑、叶球圆正,中心柱较细,球叶脆嫩。其中Chr.3上Indel64位点和Chr.9上Indel353位点具有明显的不同性状聚集和染色体区段效应,是骨干亲本01-20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染色体位点和区段。
王庆彪,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张扬勇,刘玉梅,孙培田,吕红豪[4](2013)在《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文中提出调查总结了1982—2012年中国育成的结球甘蓝品种,对这些品种的系谱资料、亲本组成及亲本选配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2—2012年中国共报道育成甘蓝品种219个,其中杂交种183个,占83.56%,尤其是近10年来育成品种中杂交种占96.74%;扁球形品种最多,为108个。对目前亲本来源清楚的176个杂交种的亲本组成进一步分析表明,176个杂交种来自261个直接亲本,可以追溯到67个中国地方品种和104个国外引进品种。其中‘黑叶小平头’衍生品种最多(38个),其次是‘北京早熟’(27个)。系谱分析发现亲本选配时不同地理来源或者植物学性状差异较大的两个亲本组配能够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并结合国内育成的几个重要甘蓝主栽品种的亲本组配特点,总结归纳几个甘蓝主栽品种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配置组合上的规律和特点。绘制了‘黑叶小平头21-3’和‘北京早熟01-20’两个骨干亲本的系谱图。
秦文斌,王志建,涂安君,戴忠良,孙春青,潘永飞[5](2012)在《春甘蓝新品种春甘2号的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认为介绍了春甘蓝新品种春甘2号的选育、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孟平红,李苍山,杨军,肖仕昌,潘德怀,胡丰雪,郑美荣,曾令明,张万萍[6](2012)在《贵州主要蔬菜抗旱生产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从2009年至2012年连续出现严重干旱,对需水量较大的蔬菜作物造成了极大影响,蔬菜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研究贵州的蔬菜抗旱生产技术意义重大,迫在眉睫。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省秋季、冬季及春季主要蔬菜的抗旱栽培措施,为贵州省及周边地区的广大蔬菜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张琦,程滨,赵瑞芬,张一弓[7](2011)在《不同品种核桃仁的脂肪酸与氨基酸含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在山西种植的20个核桃品种核桃仁的脂肪酸和氨基酸组分及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核桃仁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5种脂肪酸,含量依次为: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达到90%左右;亚油酸(ω-6)/α-亚麻酸(ω-3)基本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类膳食中(ω-6)(/ω-3)的推荐值(5~10)∶1;不同品种脂肪酸组成无差异、含量有差异。20个品种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氨基酸种类相同,总体含量有差异。
刘彩虹,武永慧,王翠仙[8](2011)在《耐贮运甘蓝种质资源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利用优异的甘蓝1代杂种创新育种材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从百惠等国外甘蓝品种创新耐贮运性好的种质资源,取得了很好的进展。采用多次单株选择与分类标记的方法,经过5代的选育,选出了5个各有特点、性状又基本稳定的自交不亲和性好的株系。在球形、球的大小上获得了不同的类型;在熟性方面获得了偏早熟和偏晚熟的类型;在耐贮运性、抗病性方面保留了原品种的优点。
吴康云,郭惊涛,邓英,孟平红,龙云春[9](2011)在《夏秋甘蓝新品种黔甘6号的选育》文中认为黔甘6号系结合贵州甘蓝育种和生产实际,利用3404、7206两个自交不亲和系配组育成的杂交新组合。20072008年在贵阳、水城等县(市)进行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黔甘6号比对照中甘8号早熟58 d,每667 m2平均增产10.4%,结球紧实,经济性状优良,适宜在贵州省的中、高海拔及其他省份相似地区栽培。
戴忠良,张振超,肖燕,秦文斌,姚悦梅,潘永飞,王建华[10](2010)在《春甘蓝新品种春甘2号的选育》文中研究指明春甘2号是由两个自交不亲和系99-2-2-4-1和02-2-1配制成的春甘蓝一代杂交新品种。该杂交种早熟,从定植到商品成熟历时150 d左右,耐抽薹性强;产量达55500 kg/hm2左右,比对照品种春丰增产10%以上;叶球近圆形,质地脆嫩,品质优良,商品性好;单球质量1.2 kg左右。长江流域10月上旬播种,翌年4月中下旬5月收获。
二、强冬性春甘蓝新品种黔甘2号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冬性春甘蓝新品种黔甘2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甘蓝型油菜生态型分化的遗传基础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甘蓝型油菜简介及其基因组研究进展 |
1.1.1 甘蓝型油菜生态型分化 |
1.1.2 甘蓝型油菜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
1.1.3 结构变异对作物主要农艺性状具有重要作用 |
1.2 拟南芥开花调控研究进展 |
1.3 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材料种植及主要农艺性状表型考察 |
2.3 DNA的提取方法 |
2.4 DNA测序及基因组组装、注释 |
2.5 ZS11基因组中开花基因鉴定 |
2.6 关联分析群体基因型分析 |
2.7 转录组测序分析 |
2.8 转录组测序分析 |
2.9 转录组测序分析 |
2.10 序列分析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8 个甘蓝型油菜自交系的主要农艺性状 |
3.2 测序数据统计 |
3.3 8 个甘蓝型油菜基因组组装 |
3.4 8 个甘蓝型油菜基因组比较分析 |
3.5 ZS11基因组中开花相关基因的鉴定 |
3.6 关联分析鉴定甘蓝型油菜中开花期相关位点 |
3.7 8 个甘蓝型油菜参考基因组中开花相关基因的PAV挖掘 |
3.8 甘蓝型油菜中FLC和 FT基因PAV变异鉴定及分析 |
3.8.1 甘蓝型油菜中FLC基因PAV变异鉴定及分析 |
3.8.2 油菜中FT基因结构变异鉴定及分析 |
3.9 Bna.FT和 Bna.FLC基因在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及生态型分化中的作用 |
3.9.1 2 018-2019年油菜生育期田间环境温度统计 |
3.9.2 5个Bna.FLC和3个Bna.FT基因春化过程中m RNA转录水平变化 |
3.9.3 4个Bna.FLC与甘蓝型油菜生态型分化 |
3.9.4 Bna A10.FLC、Bna A02.FLC和 Bna C02.FLC对油菜开花期的影响 |
4 讨论 |
4.1 8 个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为遗传学研究及育种提供了资源 |
4.2 PAV等结构变异在基因组中普遍存在,对表型有重要影响 |
4.3 4个Bna.FLC基因与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 |
4.4 甘蓝型油菜中其它开花相关基因挖掘 |
5.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附表及附图 |
附录 Ⅱ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 |
致谢 |
(2)甘蓝新组合0807的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甘蓝新组合0807的选育 |
2.1.1 技术路线 |
2.1.2 材料 |
2.1.3 自交不亲和系选育 |
2.1.4 杂交组合配组 |
2.2 播期试验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杂交组合抗病性试验 |
2.3.1 供试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4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甘蓝授粉结实率的影响试验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5 甘蓝制种根外追肥效果试验 |
2.5.1 供试材料 |
2.5.2 试验方法 |
2.6 原种组培快速繁育试验 |
2.6.1 供试材料 |
2.6.2 试验方法 |
2.7 地膜覆盖制种栽培试验 |
2.7.1 供试品种 |
2.7.2 试验方法 |
2.8 甘蓝制种蕾期打顶试验 |
2.8.1 供试材料 |
2.8.2 试验方法 |
2.9 甘蓝制种割球试验 |
2.9.1 供试材料 |
2.9.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0807自交不亲和系选育 |
3.2 杂交组合经济性状观察 |
3.3 0807及亲本的植物学性状 |
3.4 0807主要优势特性 |
3.4.1 产量比较 |
3.4.2 抗病性比较 |
3.4.3 品质比较 |
3.4.4 耐寒性比较 |
3.5 不同处理对0807授粉结实率的影响 |
3.5.1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0807授粉结实率的影响 |
3.5.2 根外施肥对0807自交不亲和系授粉结实率的影响 |
3.5.3 根外施肥对0807种子萌发的影响 |
3.6 0807原种组培快速繁育体系研究 |
3.6.1 0807原种组培繁育 |
3.6.2 组培对亲本采种量的影响 |
3.6.3 组培对0807亲本后代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6.4 组培对0807亲本后代种苗生长的影响 |
3.7 不同处理对甘蓝制种的影响 |
3.7.1 地膜覆盖对甘蓝制种的影响 |
3.7.2 打顶对甘蓝制种的影响 |
3.7.3 割球对甘蓝制种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因素对品种自交不亲和系授粉结实率的影响 |
4.2 组培对原种繁育的影响 |
4.3 不同处理对对甘蓝繁育种株花期调整的研究 |
4.4 甘蓝无公害GAP种植技术研究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A 0807杂一代无公害GAP种植技术规程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国甘蓝引入和育种概况 |
1.1.1 甘蓝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 |
1.1.2 中国甘蓝的种质基础 |
1.1.3 中国甘蓝育种概况 |
1.1.4 中国甘蓝主要栽培类型及市场变化 |
1.2 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研究 |
1.2.1 主要农作物系谱分析及研究内容 |
1.2.2 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的意义 |
1.3 骨干亲本研究进展 |
1.3.1 骨干亲本现象 |
1.3.2 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3 骨干亲本的表型特征 |
1.3.4 骨干亲本重要染色体区段的遗传效应 |
1.3.5 利用骨干亲本进行 QTL 定位 |
1.4 数量性状 QTL 定位 |
1.4.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1.4.2 数量性状 QTL 定位 |
1.5 甘蓝类蔬菜作物遗传连锁图谱与 QTL 研究进展 |
1.5.1 甘蓝类蔬菜作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1.5.2 甘蓝类蔬菜重要农艺性状的 QTL 定位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概况 |
2.2.2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的亲本组成 |
2.2.3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亲本组配特点 |
2.2.4 甘蓝育种中的骨干亲本 |
第三章 甘蓝重要农艺性状 QTL 定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田间试验设计 |
3.1.3 农艺性状调查 |
3.1.4 基因组 DNA 提取 |
3.1.5 PCR 反应体系与程序 |
3.1.6 引物来源 |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田间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3.2.2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2.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3.2.4 甘蓝重要农艺性状 QTL 定位 |
3.2.5 不同性状 QTL 成簇聚集分布 |
3.2.6 高质量 QTL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四章 甘蓝骨干亲本 01-20 的遗传效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姊妹系及其亲本农艺性状比较 |
4.2.2 骨干亲本 01-20 特异染色体位点 |
4.2.3 特异染色体位点的农艺性状关联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系谱分析的研究内容 |
5.2.2 中国甘蓝种质基础 |
5.2.3 甘蓝系谱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和启发 |
5.2.4 偏分离现象 |
5.2.5 遗传图谱质量分析 |
5.2.6 QTL 分析的准确度和精确性 |
5.2.7 多个不同性状 QTL 成簇分布现象 |
5.2.8 甘蓝类蔬菜重要的 QTL |
5.2.9 QTL 定位与特异染色体位点在育种中的利用 |
5.2.10 甘蓝骨干亲本研究中面临的问题 |
5.3 创新点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概况 |
2.2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的亲本组成 |
2.2.1 国内地方品种作为亲本之一育成的品种 |
2.2.2 国外引进种质资源作为亲本之一育成的品种 |
2.3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亲本组配特点 |
2.3.1 不同地理来源亲本组配 |
2.3.2 不同球形亲本组配 |
2.3.3 国内育成的几个重要甘蓝主栽品种及亲本组配特点 |
2.4 甘蓝育种中的骨干亲本 |
2.4.1 黑叶小平头21-3 |
2.4.2 北京早熟01-20 |
3 讨论 |
3.1 中国甘蓝种质基础 |
3.2 骨干亲本研究 |
3.3 甘蓝系谱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和启发 |
(5)春甘蓝新品种春甘2号的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春甘2号 |
1.1 母本 |
1.2 父本 |
1.3 配制组合 |
1.4 特征特性 |
1.5 经济效益 |
2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
2.1 播种 |
2.2 露地育苗 |
2.2 穴盘育苗 |
2.3 定植 |
2.4 田间管理 |
(6)贵州主要蔬菜抗旱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灾后蔬菜需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
1.1 在土蔬菜的抗旱措施 |
1.1.1 保水 |
1.1.2 灌溉 |
1.1.3 科学施肥 |
1.1.4 加强病虫防治 |
1.2 蔬菜补种模式要科学 |
1.3 新技术的应用 |
1.3.1 节水灌溉技术 |
1.3.2 集中育苗 |
1.3.3 化学调控技术 |
1) 使用抗旱剂。 |
2) 使用保水剂。 |
1.4 保住重点, 加强防范, 严防旱后灾害 |
2 旱期主要蔬菜的播期安排、品种选择和栽培方式 |
3 主要蔬菜的栽培要点 |
3.1 甘蓝类蔬菜 |
3.1.1 结球甘蓝 (莲花白) |
1) 春甘蓝: |
2) 夏秋甘蓝: |
3) 冬甘蓝: |
3.1.2 花菜 |
3.2 白菜类蔬菜 |
3.2.1 大白菜 |
3.2.2 菜苔 (菜心) |
3.3 根菜类蔬菜 (萝卜、胡萝卜) |
3.3.1 春夏反季节栽培 |
3.3.2 正季栽培 |
3.4 绿叶蔬菜 |
3.4.1 莴笋 |
3.4.2 叶用莴苣 (生菜) |
3.4.3 芹菜 |
3.4.4 菠菜 |
3.5 葱蒜类蔬菜 |
3.5.1 香葱 |
3.5.2 大蒜 |
3.5.3 大葱 |
3.6 豆类蔬菜 |
3.6.1 豌豆 |
3.6.2 蚕豆 |
(7)不同品种核桃仁的脂肪酸与氨基酸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脂肪酸的测定 |
1.3.1. 1 核桃油的提取 |
1.3.1. 2 甲酯化 |
1.3.1. 3 气相色谱条件 |
1.3.2 氨基酸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核桃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2.2 不同品种核桃仁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结论 |
(8)耐贮运甘蓝种质资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F1的选择与留种 |
1.2.2 多次单株选择法与分类标记[1] |
1.2.3 兼选自交不亲和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经济性状的分离与选择效果 |
2.1.1 F2的分离与选择 |
2.1.2 F3的分离与选择 |
2.1.3 F4的分离与选择 |
2.1.4 F5各株系性状趋于稳定 |
2.2 自交不亲和性的选择结果 |
2.3 有代表性的5个优良株系 |
3 讨论与小结 |
(9)夏秋甘蓝新品种黔甘6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
2 试验结果 |
2.1 品比试验 |
2.2 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 |
3 主要特征特性 |
4 栽培技术要点 |
(10)春甘蓝新品种春甘2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
1.1 亲本选育 |
1.2 杂交组合配制 |
2 选育结果 |
2.1 熟性 |
2.2 商品性 |
2.3 耐抽薹性、抗寒性 |
2.4 产量与产值 |
3 品种特征特性 |
4 栽培技术要点 |
4.1 适期播种 |
4.2 培育壮苗 |
4.3 大田定植 |
4.4 大田生产管理 |
4.5 收获 |
四、强冬性春甘蓝新品种黔甘2号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蓝型油菜生态型分化的遗传基础解析[D]. 关志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2]甘蓝新组合0807的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D]. 黄毅.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4)
- [3]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D]. 王庆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4]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J]. 王庆彪,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张扬勇,刘玉梅,孙培田,吕红豪. 园艺学报, 2013(05)
- [5]春甘蓝新品种春甘2号的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秦文斌,王志建,涂安君,戴忠良,孙春青,潘永飞.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9)
- [6]贵州主要蔬菜抗旱生产技术[J]. 孟平红,李苍山,杨军,肖仕昌,潘德怀,胡丰雪,郑美荣,曾令明,张万萍.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6)
- [7]不同品种核桃仁的脂肪酸与氨基酸含量分析[J]. 张琦,程滨,赵瑞芬,张一弓. 山西农业科学, 2011(11)
- [8]耐贮运甘蓝种质资源创新研究[J]. 刘彩虹,武永慧,王翠仙. 山西农业科学, 2011(11)
- [9]夏秋甘蓝新品种黔甘6号的选育[J]. 吴康云,郭惊涛,邓英,孟平红,龙云春. 种子, 2011(06)
- [10]春甘蓝新品种春甘2号的选育[J]. 戴忠良,张振超,肖燕,秦文斌,姚悦梅,潘永飞,王建华. 江西农业学报,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