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特征

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特征

一、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肖雅茗[1](2021)在《吕潜诗歌研究》文中指出吕潜因“诗书画三绝”而被世人称颂,他的绘画、书法深受历代书画家宝爱,其名常载于艺术类典籍。相较之下,其诗名长久以来湮没不显,目前学界尚未对吕潜诗歌进行系统性研究。吕潜家世清贵,早披宫锦,其诗今存四百余首,多作于甲申之后,取材广博,风格多样,诗本性情,情感深挚,穷而益工。本文主要以吕潜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吕潜在战乱中被迫流落他乡,亲身经历了朝代鼎革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为下层劳动人民发声,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到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背景下启蒙思想的影子。本文将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吕潜诗歌的主要内容、文学价值、文献价值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研究。首先,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对吕潜诗歌进行辑佚和考辨。其次,以各类方志史籍为主干,以吕潜诗歌为材料支撑,补写完善其生平行迹和交游状况,其中交游着墨最多,试图从吕潜与友人的交往中探究其丰富细腻的遗民心理,揭示清初汉人士大夫观念的流变,并依托诗歌文本确定吕潜的遗民类型。吕潜之诗总体上呈现雅健清新的面貌,还有的以沉着翔实的笔调详述明末战乱时期的历史故实,描摹剧烈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因欲归无路而不得不依栖于治安之境的士绅阶层明遗民的生存处境与内心世界。吕潜之诗是人生经历和江山血泪写就,现实主义特色鲜明,以诗补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通过挖掘吕潜诗歌的主题倾向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史料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并为巴蜀文学文献、巴蜀古代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佐证材料。另外,本文以吕潜诗歌为依据考辨部分方志史籍之失,或为史籍的记载提供更丰富的文献支撑。最后,详细分析吕潜诗歌的诗学趣尚、诗歌风格特色以及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将吕潜作为明清易代之际文学史上的一个个案,考察时代变迁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展开一幅广阔而生动的明代遗民生活图景,进一步展现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

王智洋[2](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刘子铭,吴思雨[3](2021)在《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格局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江西省580余位历史名人为研究对象,用GIS技术分析方法,从时空视角揭示江西历史名人分布特征,深入剖析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的驱动因子。研究发现:江西历史名人核心-边缘空间特征明显,呈"山"字型分布格局,环盆地、平原和沿江分布显着;吉安历史名人数量最多,形成最主要的核心集聚区,其次是赣州和南昌,形成次级核心区;状元、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军事将领和重要政治人物在空间上均呈凝聚型分布特征;军事将领重心位于赣南地区,其他类型名人重心均集中在中部地区;宋明清及近现代是江西名人形成的主要时期,宋朝主要以文学家和政治人物居多,明朝以状元和重要政治人物为主,军事将领则集中在清朝及近现代。从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政治、经济、交通、移民)等方面分析江西名人时空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及演化机理。

胡杨[4](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指出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邱春美[5](2021)在《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台湾屏东内埔的陈硕仟家族为对象,进行田野调查与访谈,并以小区域地方往上追溯到大的时空,如何由内埔到竹田之陈氏来台祖为核心,往上追溯到粤、闽、赣;并对陈硕仟家族在台湾文化的价值提出新的论点。为探讨家谱祖系的发展,本文提出家族研究的创新理论“气根雁行说”,说明来台祖陈硕仟先生的名字、生卒年、官职生涯、来台原因等,并就其家族后裔代表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考。包括对于颍川堂、栋对、祖牌、后裔作品等用字的辨析;以及对陈氏相关拓垦、义民精神、祭祀公业(“公尝”、“尝会”)进行厘清与分析等等。依据本研究的分析,印证了两岸血缘密切,确实无法切割,并且彰显家族研究对后代子孙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方面,包括:一、敬祖崇宗,流传祖德,如何让家族组织对族人感受到温暖与爱;二、观古鉴今,感恩惜福;三、家族与祭祀公业的永续经营;四、家训传家与数据库建立。这些方面对未来的家族研究均极具挑战性,并值得后续的关注。

田帅[6](2021)在《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明晰其价值,是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与基础。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是讲中国故事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而红色遗产是其重要的载体。延安现在是众多革命根据地中红色遗址保存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城市。但现有延安红色遗产主要根据自身属性或保护级别划分,未能直接体现背后的文化主题,并且对其整体价值认知、遗产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以遗产价值内涵为基础构建体系,旨在通过主题明确的体系框架与遗产重组为后续相关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提供思路。本文首先根据红色遗产的定义、延安时期及其前后重要事件时间节点,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其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调研,划分延安红色文化历史时期,并梳理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脉络;再次,为了价值概括的准确性、代表性,通过比较不同角度对延安红色遗产价值的研究,选择以毛泽东对延安高度概括为基础,完善价值认知角度,体现“革命圣地”主题的同时,对延安红色遗产价值内涵进行认知,为后续构建遗产体系提供支撑;接着,确定要素梳理时空范围,结合红色遗产分类研究,以《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分类为主,补充、细化延安红色遗产类型并系统梳理,明晰遗产历史信息及意义,为构建遗产体系奠定基础;最后,综合主题阐释法与价值主题体系构建方法,构建“价值主题——遗产主题——遗产载体”的体系,并得出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在此基础上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延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出原则性设想。

米丹[7](2021)在《基于网络大教据的庐山旅游意象季节变化研究》文中认为庐山在改革开放之初曾是我国旅游业龙头景区之一,但是近年来其旅游业发展速度趋缓,致使其在全国名山景区中的地位逐渐被黄山等其他传统名山和张家界等新兴名山所取代。多年来庐山在游客心目中“避暑胜地”的形象已趋于固化,这使得旅游季节性成为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力。庐山旅游意象季节变化研究不仅能识别各季节庐山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帮助庐山景区通过调整旅游产品,淡化旅游季节性。还能发现各季节庐山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帮助庐山景区优化管理和服务,提升景区美誉度和游客忠诚度。本研究利用“八爪鱼采集系统”获取了携程网等5家网站2017年—2020年间关于庐山风景区的游客评论,利用ROST CM6.0软件的词频分析、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等功能模块对各季节庐山旅游评论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归纳出庐山四季旅游意象的共性与个性,并探究了旅游意象季节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庐山旅游意象高频词按表达对象可分为6类,分别为旅游吸引物类、旅游体验类、时空与天气类、管理与服务类、旅游交通类、出游伙伴类。(2)庐山四季旅游意象有一些共同点。各季节游客对三叠泉、五老峰、含鄱口等景点的关注度都比较高。景区公交车与缆车为游客印象最深的交通工具。虽然各季节游客普遍认为庐山景色优美、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值得一去,但是他们也都指出庐山景区存在门票价格过高、景点二次售票等突出问题。(3)四季庐山旅游意象各具特色。春季游客对票务制度的感知强于其他季节,门票定价过高、景点二次售票、节假日客流增加情况下景区秩序混乱、工作人员态度不够热情等因素给游客带来了不良体验。夏季游客对景区内管理与服务总体上较为满意,但景区内客流量处于持续高峰状态与食宿价格上涨给游客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秋季游客对景区管理与服务方面存在较多的负面评价,特别在国庆节期间,由于排队时间过长,乘车秩序混乱以及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劲等因素严重影响旅游体验,导致游客认为与庐山5A级旅游景区形象不符,部分游客表示无重游意愿。冬季游客反映景区内出租车运营市场欠规范的负面评价较其他季节增多。(4)旅游意象季节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舒适度的季节差异、自然景观的季节差异。社会因素包括节假日的季节差异、景区管理因素的季节差异。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为庐山景区提出了3条建议:(1)庐山景区应通过整顿业态市场、优化票务制度、科学规划景区交通网络、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以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2)庐山景区可通过大力开发茶文化、诗词文化、宗教文化、冰雪文化来打造淡季旅游产品,以使庐山旅游业“淡季不淡”。(3)建议庐山景区通过在各类媒体上加大庐山整体形象宣传力度、增加节事活动举办频率、制定细分市场营销计划等方式进一步塑造庐山“全季节”旅游形象。

熊青兰[8](2021)在《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指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将博物馆资源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校外资源的学习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是推进基层历史教学实践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地方史资源可以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历史学习情境,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阐述江西各地方博物馆资源的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价值以及在教学应用中必须遵循的相关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向江西各地方学生发放问卷,了解江西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根据不同馆内资源呈现的形式进行分类,并深入分析不同类别资源的独特性。之后在江西地方博物馆资源中选用契合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地方博物馆资源,与2016年统编版初中教材进行知识整合和教学案例设计。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开展地方博物馆资源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分析历史课堂氛围的呈现、学生历史学习成果的反馈、教育实践反思日记等深入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列出该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如: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深入分析初中学生心理特征、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等。江西地方博物馆资源与初中历史教材的结合实际上是用地方博物馆资源来弥补历史教材中不易理解、不过多阐述的史实证明,进一步帮助学生发散历史思维逻辑,从时空观念上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培养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杨艳[9](2021)在《保山石刻研究》文中提出石刻文献作为文学和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史料之一,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和科考研究价值。从数量上看,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从内容上看,材料丰富,体式繁杂。研究范围十分广阔,涵盖史学、哲学、文学、经学、经济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书法学、美术学;以及天文、地理、测绘、水利、建筑、医药等科学技术领域。目前学界对保山石刻的资料整理较少,研究内容也比较浅泛,因此对保山石刻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本文以云南保山出土或保存于保山境内的各种石刻文献为研究对象,包括现存于保山的碑碣、摩崖、墓志、经幢石柱铭刻、造像题字、石刻画像题字等石刻文字,分为五个部分对保山石刻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专项研究。分别为绪论、保山石刻文献时空分布、保山石刻的学术价值、保山石刻与明代张氏家族、保山石刻中的诗碑。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缘由、相关名词概念的界定、目前保山石刻的研究现状;明确了保山石刻研究的研究对象、概念是开展本项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资料来源,可靠度和真实度,掌握古今中外的石刻研究现状有助于研究的资料搜素与整理。最后列出本文所采用的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是保山石刻文献时空分布。石刻文献的形成必定与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的形成等有联系。本章四节,首先指出保山石刻文献资料整理中存在的一碑多名、文献着录不全等问题,并探讨其原因,再对保山石刻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接着介绍保山石刻的形制分类与典型范例,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按时间和空间为划分标准对保山石刻文献的历史分布进行梳理分析。确定石刻的主要形制分类是研究石刻文献的前提和基础,也为后世学术价值等的研究提供基础可靠的材料。第二章是保山石刻的学术价值。结合第一章第三节保山石刻的形制的相关内容,分四节从保山石刻的文物价值、社会价值、史学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结合多学科的研究角度及观点,对保山石刻的学术价值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章是保山石刻与明代张氏家族。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家族数不胜数,保山石刻文献中留存了明朝着名文学家族张志淳等人的事迹,本章以这些材料为中心,探讨张志淳和他的儿子张含的文学表现,以探讨保山石刻文献之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亦可大概对保山家族文学的文体特征有相关的了解与判断。第四章是保山石刻中的诗碑。保山石刻中内容丰富,诗碑是其中一种较为有特色的碑文。诗碑多为李根源、赵藩、杨振鸿、李曰垓等名人所作,其中不乏很多着名诗人、书法家及艺术家等。通过对保山石刻文献中诗碑所涉人物的生平事迹、行迹及功绩等的考察研究,体悟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有助于后世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迟明坤[10](2021)在《新时代云南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革命文化在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而红色旅游的出现为革命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红色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从整体上来看,红色旅游起步较晚,在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云南省为例来研究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以创新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来分析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时空特征、红色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等,提出革命文化资源有效的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建议。首先,本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说明,对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界定与解释,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其次,通过大量书籍和文献对云南省的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基本摸清了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家底。并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资源分类,分析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时空分布、保护保存情况等,对云南省的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总结和评价。第三,分析云南省红色旅游开发现状,对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况、时空分布、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利用波士顿矩阵法分析云南省红色旅游的国内外客源市场,对云南省的红色旅游客源市场进行目标定位。最后,在对云南省的革命文化资源、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红色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四大理念、四大原则、6条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提出了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讲解+体验+多组合开发模式”,并对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空间上的整合,设计了7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以期望促进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实现云南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吕潜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吕潜生平及交游
    第一节 吕潜的生平及着述概况
    第二节 吕潜交游考
        一、吕潜与其族亲的交游
        二、吕潜与明遗民及隐士的交游
        三、吕潜与仕清汉臣的交游
        四、吕潜与方外之人的交游
第二章 吕潜诗歌题材内容分析
    第一节 题画诗
    第二节 纪游诗
    第三节 即事感怀诗
        一、羁旅之愁忧时伤世
        二、安稳闲适隐居生活
        三、思念亲人怀念家国
    第四节 凭吊诗
    第五节 咏物诗
第三章 吕潜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诗学渊源
    第一节 吕潜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赡博浑融的用典和化用
        二、比拟新奇,诗本性情
    第二节 吕潜诗学渊源分析
        一、家学渊源
        二、清初“陶、杜并举”诗学观
        三、效慕王维,推尊唐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一、审美与怀旧
        二、休闲与娱乐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四、遁世逃避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格局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最邻近距离指数
        1.2.2 变异系数
        1.2.3 标准差椭圆
        1.2.4 Kernel空间密度分析
2 江西名人时空分布特征
    2.1 江西名人总体分布特点
    2.2 江西不同类型名人空间分布类型
3 江西名人分布特点成因
    3.1 自然地理条件是名人产生的基础
    3.2 经济、政治是名人形成的重要推力
    3.3 教育是名人成长的关键
    3.4 移民是名人成长重要的外部条件
4 结论与讨论

(4)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名词释义与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陈硕仟家族之时空溯源
    第一节 客家民系之主要脉络嬗变
    第二节 陈硕仟远祖、上祖祖系史略
    第三节 陈硕仟相关族谱系略
    第四节 提出气根雁行说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陈硕仟人物考及家族来台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以来对台湾之移民变迁
    第二节 陈硕仟辨考及其家族来台拓垦
    第三节 陈硕仟家族之支派系谱、祭祀公业
    第四节 参与伯公祭祀以祈福敬祷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陈硕仟祖堂创建、重修与维护
    第一节 陈硕仟家族祖堂
    第二节 陈氏祖堂堂号、栋对之辨析
    第三节 陈氏祖堂碑文、祖牌与画像
    第四节 陈氏祖堂重建、倾颓管理之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台湾陈硕仟家族的重要活动
    第一节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第二节 后裔之生命书写与传播
    第三节 家族记忆的内涵传承
    第四节 海内外社会之流衍与挑战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陈氏家训家风
    第一节 义门陈、台湾陈之家训
    第二节 受莆田陈俊卿、陈文龙之影响
    第三节 对台湾陈城富、陈明富之熏陶
    第四节 后裔认知及社会名流之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1.1.2 延安红色遗产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讲好“延安红色遗产”的故事所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关于红色遗产的研究
        1.4.2 关于延安红色遗产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
        1.5.1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认知
        1.5.2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延安红色文化历史脉络梳理
    2.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西北革命根据地时期(1921 年 7 月-1935 年 9 月)
        2.1.1 陕西武装起义与西北工农革命军的创立
        2.1.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
        2.1.3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2.2 延安时期(1935 年 10 月-1948 年 3 月)
        2.2.1 红军到达陕北至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5 年 10 月-1937 年 9 月)
        2.2.2 陕甘宁边区成立至抗日战争胜利(1937 年 9 月-1945 年 8 月)
        2.2.3 抗日战争胜利至中共中央离开陕北(1945 年 9 月-1948 年 3 月)
    2.3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 年 4 月-1949 年 10 月)
    2.4 本章小结
3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认知
    3.1 不同角度论述比较
        3.1.1 历史研究
        3.1.2 党建研究
        3.1.3 红色文化研究
    3.2 价值认知角度确定
    3.3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内涵
        3.3.1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期”
        3.3.2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的“试验区”
        3.3.3 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3.3.4 延安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3.3.5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和“总后方”
    3.4 本章小结
4 延安红色遗产要素梳理
    4.1 梳理范围
        4.1.1 时间范围
        4.1.2 空间范围
    4.2 要素分类
        4.2.1 红色遗产的一般分类
        4.2.2 《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红色遗产分类
        4.2.3 基于《保护规划》的延安红色遗产要素分类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
    5.1 以价值主题为线索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方法
        5.1.1 理论方法
        5.1.2 体系构成
    5.2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
        5.2.1 “中国共产党‘奋斗期’”系列遗产
        5.2.2 “新民主主义‘试验区’”系列遗产
        5.2.3 “红军长征‘落脚点’”系列遗产
        5.2.4 “抗日战争‘出发点’”系列遗产
        5.2.5 “解放战争‘转折点’和‘总后方’”系列遗产
    5.3 基于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的展示设想
        5.3.1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
        5.3.2 延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图录
附录2 表录
附录3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
致谢

(7)基于网络大教据的庐山旅游意象季节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庐山旅游业发展速度趋缓
        1.1.2 网络评论大数据正成为旅游营销决策的重要参考
        1.1.3 旅游季节性为旅游业显着的外在特征之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旅游意象
        2.1.2 旅游季节性
        2.1.3 网络文本数据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情感理论
        2.2.2 网络传播理论
        2.2.3 旅游季节性理论
    2.3 国内外旅游意象研究进展
        2.3.1 旅游意象的内涵与结构
        2.3.2 旅游意象的类型及演进过程
        2.3.3 旅游意象测量方法
        2.3.4 旅游意象影响因素
        2.3.5 旅游意象对游客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3 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3.1 庐山概况及其旅游业现状
        3.1.1 庐山简介
        3.1.2 庐山风景区旅游业现状
    3.2 研究设计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采集
        3.2.3 数据筛选
        3.2.4 数据处理
4 庐山旅游意象季节变化特征
    4.1 庐山旅游意象词频分析
        4.1.1 庐山旅游意象高频词提取与分类
        4.1.2 四季高频词的共性与个性
    4.2 庐山旅游情感意象分析
        4.2.1 庐山旅游情感意象分析方法与数据
        4.2.2 庐山四季情感意象共性与个性
    4.3 庐山旅游意象语义网络分析
        4.3.1 庐山旅游意象语义网络结构
        4.3.2 庐山四季旅游意象语义网络共性与个性
5 庐山旅游意象季节变化驱动力分析
    5.1 自然因素
        5.1.1 气候舒适度季节差异
        5.1.2 自然景观季节差异
    5.2 社会因素
        5.2.1 节假日分布季节差异
        5.2.2 景区管理与服务因素季节差异
6 庐山旅游经营优化建议
    6.1 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提高游客满意度
        6.1.1 整顿旅游市场
        6.1.2 优化景区票务制度
        6.1.3 打造精品民宿与特色美食
        6.1.4 科学规划景区内交通网络
        6.1.5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意识
    6.2 创新旅游产品以提高庐山淡季旅游吸引力
        6.2.1 茶文化特色旅游
        6.2.2 诗词文化特色旅游
        6.2.3 宗教文化特色旅游
        6.2.4 冰雪文化特色旅游
    6.3 努力塑造“全季节”庐山旅游形象
        6.3.1 加强庐山整体形象宣传
        6.3.2 提高节事活动举办频率
        6.3.3 精准确定各季节旅游市场营销方向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庐山四季旅游意象高频词特征
        7.1.2 庐山四季旅游意象共性
        7.1.3 庐山四季旅游意象个性
        7.1.4 庐山旅游意象季节变化的驱动因素
        7.1.5 庐山旅游经营管理优化建议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创新
        7.2.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江西省地方博物馆与初中历史教学
    第一节 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节 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第二章 江西省地方博物馆资源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
    第一节 江西省地方博物馆的资源概况
    第二节 与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的有效整合
    第三节 与八年级《中国历史》教材的有效整合
第三章 江西省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第二节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设计
    第三节 在初中历史课外教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设计
第四章 江西省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第一节 地方博物馆资源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第二节 合理运用地方博物馆资源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部分博物馆资源展示
致谢

(9)保山石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保山
        二、石刻与碑刻
        三、保山石刻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石刻研究
        二、云南省石刻研究
        三、保山石刻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保山石刻文献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保山石刻的篇名问题
    第二节 保山石刻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保山石刻的形制
        一、石碣
        二、碑
        三、墓志铭
        四、摩崖石刻
    第四节 保山石刻的历史分布
        一、保山各类石刻的时间分布
        二、保山现存各类石刻的空间地域分布
第二章 保山石刻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文物价值
        一、石刻原本及价值
        二、拓本及价值
    第二节 文化价值
    第三节 史学价值
    第四节 文学艺术价值
第三章 保山石刻与明张氏家族
    第一节 张氏世系
    第二节 张志淳
    第三节 张含
        一、人物生平
        二、尊古仿唐的独特诗风
        三、张含墓志铭
第四章 保山石刻中的诗碑
    第一节 邓子龙、刘綎的戍边报国诗
    第二节 杨振鸿的忧国忧民诗
    第三节 李根源感怀先烈诗
    第四节 李曰垓的行迹卫国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时代云南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4.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革命文化
        2.1.2 革命文化资源
        2.1.3 红色文化
        2.1.4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系
        2.1.5 红色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创新理论
第3章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分析
    3.1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基础性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数据分析
    3.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时空分布研究
        3.2.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2.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3.3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总结与评价
        3.3.1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特征
        3.3.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评价
第4章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4.1 云南省概况
        4.1.1 自然环境
        4.1.2 社会经济环境
    4.2 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4.3 云南省红色旅游概述
        4.3.1 红色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
        4.3.2 红色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成为云南的旅游名片
        4.3.3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升
    4.4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4.4.1 红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4.4.2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4.4.3 云南省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5章 云南省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5.1 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5.1.1 研究方法和模型
        5.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1.3 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5.1.4 入境旅游市场空间分布分析
    5.2 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5.2.1 国内客源市场总体分析
        5.2.2 国内客源市场构成分布
        5.2.3 国内旅游市场目标定位
        5.2.4 红色旅游市场细分
第6章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6.1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念
        6.1.1 革命文化理念
        6.1.2 文旅融合理念
        6.1.3 可持续发展理念
        6.1.4 创新发展理念
    6.2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6.2.1 资源融合、科学发展原则
        6.2.2 政府主导、突出重点原则
        6.2.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6.2.4 创新体验、提高质量原则
    6.3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6.3.1 讲解+体验+多组合开发模式涵义
        6.3.2 讲解+体验+多组合开发模式内容
    6.4 云南省红色旅游路线开发
        6.4.1 专题红色旅游路线
        6.4.2 精品旅游路线
    6.5 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5.1 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内涵
        6.5.2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
        6.5.3 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6.5.4 培养红色旅游专业人才
        6.5.5 培养云南省红色旅游产业体系
        6.5.6 加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吕潜诗歌研究[D]. 肖雅茗.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3]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格局特征分析[J]. 刘子铭,吴思雨. 江西科学, 2021(03)
  • [4]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D]. 邱春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D]. 田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网络大教据的庐山旅游意象季节变化研究[D]. 米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江西省为例[D]. 熊青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保山石刻研究[D]. 杨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新时代云南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研究[D]. 迟明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江西历史名人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