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质醇的动态变化与夜间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国华[1](2021)在《支气管哮喘患者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分析宁德市闽东医院96例支气管轻度持续期哮喘患者和100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支气管哮喘轻度持续期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1(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nnone receptor 1,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方法1、通过分析宁德市闽东医院96例支气管哮喘轻度持续期患者和100健康对照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分布,对比二者基线差异性;2、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手段测定两组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的多态性,进一步探究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哮喘组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ACT评分、mMRC评分、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PEF昼夜变异率、FEV1、FEV1/Pred、FEV1/FVC、PD20-FEV1、FeNO、血EOS、血皮质醇、血IL-2、血总Ig E、皮肤过敏原阳性个数、过敏指数等指标;3、哮喘组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分析哮喘组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治疗前后的ACT评分、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PEF昼夜变异率、FEV1/Pred(%)、PD20-FEV1、FeNO、血EOS、血IL-2、血总Ig E、血皮质醇等指标等指标;结果1、本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轻度持续期患者与健康者的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都观察到了单核苷酸多态性,表现为GG基因型(野生纯合型)、GT基因型(杂合突变型)以及TT基因型(纯合突变型),并且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病人的性别、年龄以及哮喘患病史不存在显着关联(P﹥0.05);我们得出,由于GT和TT基因型的病人数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利用显性模型,把上述两种基因型进行合并,再进一步分析。2、哮喘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CT评分、mMRC评分、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PEF昼夜变异率、FEV1、FEV1/Pred、FEV1/FVC、PD20-FEV1、FeNO、血EOS、血皮质醇、血IL-2、血IgE、皮肤过敏例数以及过敏指数等指标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3、哮喘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的ACT以及日夜间症状的评分、PEF昼夜变异率、FEV1/Pred(%)均存在显着差异;但对于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来说,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GG基因型与GT/TT基因型哮喘病人的PD20-FEV1存在显着差异(P<0.05);4、哮喘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eNO、血EOS、血IL-2、血Ig E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和治疗前相比,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的GG基因型与GT/TT基因型哮喘病人治疗后的血皮质醇存在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人群中均存在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以GG基因型多见,GT和TT基因型检出率较少。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哮喘病人的症状,提高病人的肺功能,改善气道高反应性。
蒋艳丽[2](2019)在《夜间哮喘的中西医诊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西医治疗夜间哮喘主要以激素为主,但其不良反应大,患者依从性差。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夜间哮喘,疗效较好。具体经验为:中药辨证治疗,主要代表方为乌梅丸;中西医结合肺康复,包括呼吸导引操、八段锦、六字诀、弹力带操、四肢联动等,由专业医生及护士测定运动功能及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指导训练;脏腑推拿联合中药热罨包及体外膈肌起搏,可促进腹部气血循环、调整气机、温通经络、活血理气,从而改善膈肌循环,消除膈肌疲劳,增加潮气量,改善肺通气功能;"三穴五针法",通过中医针灸能有效缓解气道阻塞程度,改善肺功能。
侯海燕[3](2018)在《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夜间哮喘患儿的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夜间哮喘患儿的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夜间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吸氧、解痉、平喘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和沙丁胺醇2.5 mg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患儿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和异丙托溴铵250μg雾化吸入治疗,每天2次,疗程7 d,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相关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和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喘息、咳嗽、气促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患儿肺功能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异丙托溴铵治疗儿童夜间哮喘,可以缩短哮喘患儿的喘息症状和体征的持续时间,改善患儿的肺功能。
金琳羚,张希龙[4](2018)在《夜间哮喘发病机制及特殊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夜间哮喘是哮喘的一种普遍现象和重要临床类型。夜间哮喘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哮喘控制不佳、睡眠质量下降及白天嗜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哮喘的死亡率。因此,探求夜间哮喘的发病机制,在治疗上根据其夜间变化规律调整相应的给药时间和剂量,具有重要意义。
顾一航[5](2017)在《葡萄籽原花青素辅助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抗氧化中药单体OPC辅助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目的:哮喘是一类以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葡萄籽原花青素(oligomericproanthocyanidins,OPC)是从葡萄籽中提取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对多种疾病(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功能不全、肿瘤等)具有保护作用,但在哮喘中的研究甚少。本实验旨在探讨OPC对哮喘患者的炎症指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67例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作为常规治疗的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及OPC高、中、低剂量干预组,药物干预持续8周;分别于受试前、干预第4周末、第8周末检测FeNO水平、诱导痰EOS%及外周血IgE含量。结果:OPC干预4周后,FeNO、痰EOS%、血IgE三项指标仅高剂量组显着下降(P<0.05);持续干预8周后,血IgE项目的中、高剂量组显着下降(P<0.05),而FeNO、痰EOS%两项指标中则各干预组均显着下降(P<0.05)。结论:OPC可有效抑制气道炎症、改善致敏状态,有望为哮喘的预防和治疗开辟新的思路。第二部分OPC抗氧化治疗对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目的:哮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OPC通过清除体内ROS,抑制气道炎症、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而提高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将60例接受常规治疗的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8周的口服OPC干预治疗。两组患者受试前、后均需进行生命质量评估。结果:干预治疗8周后,研究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总分及各项评分)相较对照组均有显着提高(P<0.05)。结论:OPC以抗氧化性为药理作用基础,在抑制气道炎症同时,还能发挥保护心脑血管、改善心理状况等作用,可显着提高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
陈敏[6](2016)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热哮证与皮质醇、血清总IgE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检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皮质醇、血清总IgE的水平,试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热哮证两种证型患者体内病理生理变化。从中西医结合理论出发,阐明冷、热哮证与皮质醇、血清总IgE的相互联系,从微观辨证角度探索中医辨证的物质基础,以加强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有机结合。为辨证诊断客观化、统一化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收集中医四诊资料完成后,依照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分别纳入冷哮证组、热哮证组。选取冷哮证患者30例、热哮证患者30例,及门诊健康志愿者3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所有实验的受试对象均于上午8时采集2管空腹肘静脉血5ML,经高速离心机离心后,分离血清2ML,分别保存于-30℃超低温冰箱中待测,直至完成皮质醇及血清总IgE水平的测定。皮质醇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总IgE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研究结果:1.哮喘发作组(330.06±143.41),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皮质醇水平(494.90±129.2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哮证组(268.83±125.00)与热哮证组(371.50±137.21)皮质醇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着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冷哮证组皮质醇下降水平低于热哮证组皮质醇水平(P<0.05)。2.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总IgE水平(61.67±21.15)比较,哮喘发作组血清总IgE水平(434±177.23)明显增高(P<0.05);冷哮证组(535.56±174.13)血清总IgE水平及热哮证组(326.47±101.56)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冷哮证组血清总IgE水平高于热哮证组(P<0.05)。3.冷、热哮证组皮质醇水平与血清总IgE水平之间无相关性。研究结论:皮质醇及血清总IgE与支气管哮喘中医冷热哮证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检测皮质醇及血清总IgE水平可作为中医哮病临床辨证分型的参考之一。
刘谦[7](2016)在《乌梅丸治疗夜间哮喘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夜间哮喘、乌梅丸的文献研究,基于“厥阴欲解时”理论,对乌梅丸治疗夜间哮喘进行临床观察,探讨乌梅丸对于夜间哮喘(下半夜1-7点发作)的疗效,并总结导师运用乌梅丸的证治经验,以期阐明乌梅丸治疗夜间哮喘(下半夜1-7点发作)的规律及作用,为中医药治疗夜间哮喘提供借鉴。方法:在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中,收集符合夜间哮喘(下半夜1-7点发作)诊断并且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证的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乌梅丸治疗,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治疗,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观察时点的中医证候疗效、夜间哮喘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积分以及ACT评分,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两组有效率在统计学方面有差异,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夜间哮喘发作次数:治疗后两组患者夜间哮喘(下半夜1-7点发作)发作的次数均有减少,治疗组的减少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对各单项主要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单项主要症状评分(喘息、喉间哮鸣、胸闷、咳嗽)均有所改善,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病例组间对比,但无统计学意义。(4)ACT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ACT评分均有明显提高,治疗组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安全性观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乌梅丸以及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均可以改善夜间哮喘(下半夜1-7点发作)的症状、减少夜间哮喘的发作次数,达到控制夜间哮喘发作的目的,但乌梅丸的疗效优于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研究启示中医药(乌梅丸)在防治夜间哮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薛岳珍,郭建军[8](2014)在《噻托溴铵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夜间哮喘》文中认为哮喘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乃至社会问题,由此所引起的社会负担和医疗卫生花费已使许多政府、家庭和个人不堪重负,并且严重影响了哮喘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因哮喘死亡的患者中接近70%发生在夜间睡眠时。本文应用噻托溴铵联合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夜间哮喘疗效确切,值得推广。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
蔡栩栩,尚云晓[9](2013)在《儿童夜间支气管哮喘》文中研究表明夜间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哮喘的一种普遍现象和哮喘的一种重要临床表型。夜间哮喘的发生是哮喘控制不佳或病情更为严重的表现,严重影响哮喘儿童身心健康。因此,应掌握儿童夜间哮喘的临床特征,重视儿童夜间哮喘的诊断,在治疗上应根据哮喘的夜间变化规律,做相应的时间和剂量调整,对哮喘夜间疾病状态的研究有助于对哮喘的整体认识和治疗。
杜懿杰[10](2012)在《若干同证疾病(伴或不伴抑郁)部分炎症及HPA轴相关指标的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针对肾阳虚和非肾阳虚型支气管哮喘(B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分为伴抑郁与不伴抑郁组,从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两方面,探讨各组患者血清/血浆、诱导痰、唾液中部分炎症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异病同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并进一步研究抑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判断病情、指导治疗等方面提供依据,为深入研究异病同证、异病同治和中医证候等打下基础。研究方法:选取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现代医学诊断为BA. COPD和NSCLC的患者;选取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证及非肾阳虚证并进行抑郁分型;另选取年龄、性别匹配,无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人群和单纯抑郁症人群作为对照组。同时排除合并肺部其他疾病的患者;一个月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一个月内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等治疗的患者。在固定时间点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诱导痰、唾液、24h尿液,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abel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Bio-Plex悬液芯片检测痰上清液和血清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总IgE (Total immunoglobulin E, t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白介素(Interleukin, 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干扰素(Interferon, IFN)-γ水平等,观察患者炎症指标变化情况;同时用放免法检测血及唾液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icotropic hormone, 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CRH);用放免法检测24h尿游离皮质醇(urinary free cortisol, UFC)、24h尿17-羟皮质类固醇(尿17-羟)、尿17-酮类固醇(尿17-酮)等指标,评估HPA轴功能水平。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相同证型BA、COPD、NSCLC患者部分炎症及HPA轴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对照研究1.一般资料:符合现代医学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的有效病例共184例,另选取4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本研究中共收集:BA患者66例,其中肾阳虚组36例,非肾阳虚组30例;COPD患者63例,其中肾阳虚组37例,非肾阳虚组26例;NSCLC患者55例,其中肾阳虚组28例,非肾阳虚组27例。各组患者的性别比、平均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异病同证的BA、COPD、NSCLC患者部分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2.1肾阳虚证BA.COPD.NSCLC患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肾阳虚BA组血tIgE、痰ECP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肾阳虚COPD组血TGF-β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肾阳虚BA组、肾阳虚COPD组血ECP、痰IgE均升高(P<0.05),痰IFN-γ降低(P<0.05),肾阳虚COPD、肾阳虚NSCLC组血IFN-γ降低(P<0.05)。肾阳虚COPD痰TGF-β高于正常对照组,肾阳虚NSCLC组血IL-6、TNF-α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2非肾阳虚证BA、COPD、NSCLC患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非肾阳虚BA痰ECP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ECP、血和痰tIgE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非肾阳虚COPD血TGF-β高于其他各组(P<0.05),痰tIgE、TGF-β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和痰IFN-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非肾阳虚NSCLC组血IFN-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同病异证的BA、COPD、NSCLC患者部分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3.1肾阳虚证与非肾阳虚证BA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肾阳虚与非肾阳虚BA组血和痰ECP、tIg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肾阳虚组痰IFN-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2肾阳虚证和非肾阳虚证COPD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肾阳虚COPD血EC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阳虚和非肾阳虚COPD血和痰TGF-β、痰tIgE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和痰IFN-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3肾阳虚证和非肾阳虚证NSCLC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肾阳虚NSCLC血IL-6高于其他各组,血和痰TNF-α、痰TGF-β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阳虚和非肾阳虚组血IFN-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4.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的BA、COPD、NSCLC患者HPA轴功能指标比较:肾阳虚证BA、COPD、NSCLC组24h UFC、尿17-羟、尿17-酮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阳虚证BA组尿17-酮还低于非肾阳虚BA组(P<0.05),而非肾阳虚证COPD组尿17-羟也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5.异病同证的BA、COPD、NSCLC患者HPA轴功能昼夜节律比较:肾阳虚NSCLC晨8点血皮质醇低于其余各组(P<0.05)。6.同病异证的BA、COPD、NSCLC患者HPA轴功能昼夜节律比较:6.1BA、COPD、NSCLC肾阳虚与非肾阳虚患者血清皮质醇昼夜节律:肾阳虚各组次日晨8点血皮质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非肾阳虚组(P<0.05)。肾阳虚COPD及NSCLC组晨8点血皮质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非肾阳虚组(P<0.05)。6.2BA、COPD、NSCLC(?)肾阳虚与非肾阳虚患者唾液皮质醇昼夜节律:肾阳虚BA组下午4点唾液皮质醇低于正常及非肾阳虚组(P<0.05)。6.3BA、COPD、NSCLC肾阳虚与非肾阳虚患者血浆ACTH昼夜节律:肾阳虚BA组晨8点、下午4点及次日晨8点血ACTH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非肾阳虚组(P<0.05)。肾阳虚COPD组晨8点、下午4点及午夜0点血ACTH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非肾阳虚组(P<0.05)。肾阳虚NSCLC组下午4点及午夜0点血ACTH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非肾阳虚组(P<0.05)。6.4BA、COPD、NSCLC肾阳虚与非肾阳虚患者唾液ACTH昼夜节律:肾阳虚COPD组午夜0点唾液ACTH明显低于正常及非肾阳虚组(P<0.05)。6.5BA、COPD、NSCLC肾阳虚与非肾阳虚患者血浆CRH昼夜节律:肾阳虚BA组晨8点和次日晨8点血CRH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非肾阳虚组(P<0.05)。肾阳虚COPD组午夜0点和次日晨8点血CRH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非肾阳虚组(P<0.05)。肾阳虚NSCLC组下午4点及午夜0点血CRH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非肾阳虚组(P<0.05)。6.6BA、COPD、NSCLC肾阳虚与非肾阳虚患者唾液CRH昼夜节律:肾阳虚COPD组晨8点唾液CRH低于其他各组(P<0.05)。7. BA、COPD和NSCLC患者血、诱导痰、唾液中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7.1血清和诱导痰中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血清ECP和诱导痰ECP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r=0.18,P=0.03)。7.2血与唾液HPA轴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血清皮质醇和唾液皮质醇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r=0.29,P=0.02),血浆ACTH和唾液ACTH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r=0.18,P=0.03)。7.3炎症因子与HPA轴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血清TNF-α、血清IL-6均与血清皮质醇呈较为明显的负相关(r=-0.17,P=0.03;r=-0.17,P=0.04),诱导痰IL-6还与唾液皮质醇呈较为明显的负相关(r=-0.22,P=0.01)。第二部分BA、COPD、NSCLC伴与不伴抑郁患者部分炎症及HPA轴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对照研究1.一般资料符合现代医学诊断及抑郁分型的有效病例共200例,另选取4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本研究共收集:BA患者64例,其中伴抑郁组23例,不伴抑郁组41例;COPD患者61例,其中伴抑郁组28例,不伴抑郁组33例;NSCLC患者54例,其中伴抑郁组25例,不伴抑郁组29例;单纯抑郁症患者21例。各组患者的性别比、平均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伴有抑郁的BA、COPD、NSCLC患者各组间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BA伴抑郁组痰ECP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COPD伴抑郁组血TGF-β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A伴抑郁组血ECP、TNF-α、血和痰tIgE均升高(P<0.05),血IFN-γ降低(P<0.05),COPD伴抑郁组血ECP、痰tIgE、痰TGF-β升高,血IFN-γ降低(P<0.05)。NSCLC伴抑郁组血TNF-α升高,血IFN-γ降低(P<0.05)。3. BA, COPD, NSCLC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炎症因子比较3.1BA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BA伴抑郁血ECP、痰CRP、痰ECP高于其他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A伴抑郁组血和痰tIgE升高(P<0.05),血IFN-γ降低(P<0.05),与抑郁症组相比,BA伴抑郁组血TNF-α,TGF-β,IFN-γ降低(P<0.05)3.2COPD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COPD伴抑郁血TGF-β高于其他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伴抑郁组血ECP和痰tIgE升高(P<0.05),血IFN-γ降低(P<0.05),与抑郁症组相比,COPD伴抑郁组血ECP升高,TNF-α降低(P<0.05)。3.3NSCLC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NSCLC伴抑郁血TNF-α高于正常对照组,血IFN-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4. BA、COPD、NSCLC伴与不伴抑郁患者HPA轴功能指标的比较4.1伴抑郁BA、COPD、NSCLC患者HPA轴功能指标比较:BA、COPD、NSCLC伴抑郁组24h UFC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抑郁症组(P<0.05),BA伴抑郁和COPD伴抑郁组尿17-酮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抑郁症组,而抑郁症组尿17-羟高于其他各组(P<0.05)。4.2BA、COPD、NSCLC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24h UFC变化情况比较:BA伴抑郁及不伴抑郁组24h UFC均低于正常组和抑郁症组(P<0.05),COPD伴抑郁及不伴抑郁组24h UFC均低于正常组和抑郁症组(P<0.05),而NSCLC伴抑郁组24h UFC低于正常组和抑郁症组(P<0.05)。4.3BA、COPD、NSCLC患者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尿17-羟变化情况比较:BA伴及不伴抑郁,COPD伴及不伴抑郁尿17-羟均低于抑郁症组(P<0.05),而NSCLC伴抑郁组尿17-羟低于抑郁症组(P<0.05)。4.4BA、COPD、NSCLC患者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尿17-酮变化情况比较:BA伴及不伴抑郁尿17-羟均低于抑郁症组(P<0.05),COPD伴及不伴抑郁尿17-羟均低于抑郁症组(P<0.05),COPD伴抑郁组尚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NSCLC伴抑郁组尿17-羟低于抑郁症组(P<0.05)。5. BA、COPD、NSCLC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HPA轴功能昼夜节律指标:5.1BA伴与不伴抑郁患者HPA轴功能昼夜节律指标的比较:BA伴抑郁晨8点、下午4点唾液皮质醇低于其他各组(P<0.05),次日晨8点血和唾液ACTH低于其他各组(P<0.05)。5.2COPD伴与不伴抑郁患者HPA轴功能昼夜节律指标的比较:COPD伴抑郁组晨8点和次日晨8点唾液皮质醇低于其他各组(P<0.05),晨8点血和唾液ACTH低于其他各组(P<0.05)。5.3NSCLC伴与不伴抑郁患者HPA轴功能昼夜节律指标的比较:NSCLC伴抑郁晨8点和次日晨8点唾液皮质醇低于其他各组(P<0.05),下午4点血ACHT、次日晨8点唾液ACTH(?)氏于其他各组(P<0.05)。6. BA、COPD、NSCLC患者肾阳虚证与抑郁的关系:6.1BA患者肾阳虚与抑郁的关系:在不伴抑郁(HAMD量表评分0-8分)的BA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44.4%,在轻度抑郁(HAMD量表评分9-16分)的BA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50%,在中度抑郁(HAMD量表评分17-24分)的BA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55.6%,在重度抑郁(HAMD量表评分25-32分)的BA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60%,而在极重度抑郁(HAMD量表评分高于33分)的BA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COPD患者肾阳虚与抑郁的关系:在不伴抑郁(HAMD量表评分0-8分)的COPD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54.5%,在轻度抑郁(HAMD量表评分9-16分)的COPD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54.5%,在中度抑郁(HAMD量表评分17-24分)的COPD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63.6%,在重度抑郁(HAMD量表评分25-32分)的COPD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NSCLC患者肾阳虚与抑郁的关系:在不伴抑郁(HAMD量表评分0-8分)的NSCLC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41.4%,在轻度抑郁(HAMD量表评分9-16分)的NSCLC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42.9%,在中度抑郁(HAMD量表评分17-24分)的NSCLC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60%,在重度抑郁(HAMD量表评分25-32分)的NSCLC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71.4%,而在极重度抑郁(HAMD量表评分高于33分)的NSCLC患者中,肾阳虚患者占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 BA、COPD、NSCLC患者炎症因子分泌增多,辨证为肾阳虚证、伴抑郁组尤为明显,但其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各有异同,而HPA轴功能则普遍明显降低或呈现紊乱趋势,肾阳虚组、伴抑郁组HPA轴功能则低下和紊乱的趋势更为明显。(2)“异病同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肾阳虚证型的BA、COPD、NSCLC患者IFN-γ均明显降低,HPA轴功能也明显降低或呈现紊乱趋势。(3)“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并非完全相同,如肾阳虚BA组血tIgE、痰ECP升高,肾阳虚COPD组则表现为血和痰TGF-β升高,肾阳虚NSCLC则表现为IL-6和TNF-α升高,异病前提下的同证在病理生理改变上必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表现出共性与个性。(4)肾阳虚证与抑郁密切相关,BA、COPD、NSCLC患者合并抑郁时,中医辨证为肾阳虚的可能性更大,反之,BA、COPD、NSCLC患者辨证为肾阳虚,其伴抑郁的可能性也更大。
二、皮质醇的动态变化与夜间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质醇的动态变化与夜间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支气管哮喘患者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RHR1与临床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夜间哮喘的中西医诊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夜间哮喘的中医病因病机 |
1.1 夜间加重 |
1.2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
1.3 寅时,肺主气 |
1.4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 |
1.5 聚于胃,关于肺 |
2 西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 夜间哮喘的时间生物学指标 |
2.2 胃食管反流病 |
2.3 室内环境 |
2.4 其他因素 |
3 夜间哮喘的治疗方法 |
3.1 西医治疗方法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
3.2.1 药物 |
3.2.2 中西医肺康复 |
3.2.3 脏腑推拿联合中药热罨包及体外膈肌起搏 |
3.2.4 “三穴五针法” |
4 结语 |
(3)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夜间哮喘患儿的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定 |
1.6 疗效判定标准[5]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儿肺功能比较 |
3 讨论 |
(4)夜间哮喘发病机制及特殊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夜间哮喘的发生机制 |
1.1 气道副交感神经活性的改变 |
1.2 气道反应性的增加及气道平滑肌的收缩 |
1.3 昼夜节律的变化及生物钟基因的影响 |
1.4 睡眠相关的外源性因素影响 |
1.5 β2-AR的多态性 |
1.6 共患疾病的影响 |
1.6.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1.6.2 胃食管反流 |
2 夜间哮喘的特殊治疗———时间疗法 |
(5)葡萄籽原花青素辅助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抗氧化中药单体OPC辅助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OPC抗氧化治疗对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热哮证与皮质醇、血清总IgE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健康对照组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
3.1 调查内容 |
3.2 实验步骤 |
3.3 质量控制 |
3.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哮喘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皮质醇水平 |
2.2 各组哮喘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总IgE水平 |
2.3 各组哮喘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皮质醇与血清总IgE相关性分析 |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1.1 皮质醇与支气管哮喘 |
1.2 总IgE与支气管哮喘 |
2.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1 关于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现代医家对支气管哮喘辨证依据 |
3. 支气管哮喘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相关性 |
4. 皮质醇、血清总IgE与冷热哮证间关系分析 |
4.1 皮质醇与冷热哮证关系 |
4.2 血清总IgE与冷热哮证关系 |
4.3 皮质醇、血清总IgE与冷热哮证 |
5. 本课题的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乌梅丸治疗夜间哮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夜间哮喘的研究 |
1.1 夜间哮喘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1.2 夜间哮喘病因病机的研究 |
1.3 夜间哮喘的治疗 |
2. 中医对夜间哮喘的认识 |
2.1 祖国医学对夜间哮喘发病机制的探索 |
2.2 夜间哮喘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退出、脱落或终止试验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观察项目及方法 |
3.1 安全性观察 |
3.2 疗效性观察 |
3.3 疗效评价标准 |
3.4 观察方法 |
4. 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治疗前一般情况 |
5.2 治疗后各项临床资料对比 |
6. 安全性评价 |
7. 研究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乌梅丸的来源及应用 |
3. 乌梅丸现代应用研究 |
4. 从厥阴欲解时运用乌梅丸 |
5. 乌梅丸的现代药理研究 |
6. 导师运用乌梅丸的临床经验分析 |
7. 典型案例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噻托溴铵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夜间哮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若干同证疾病(伴或不伴抑郁)部分炎症及HPA轴相关指标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相同证型BA、COPD、NSCLC患者部分炎症及HPA轴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对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4. 病例纳入标准 |
5. 病例排除标准 |
6. 病例剔除标准 |
7. 试剂和耗材 |
8. 诱导痰技术方法 |
9. 唾液分析技术方法 |
10. 血样本采集及处理 |
11. 检测指标 |
12. 实验步骤 |
13. 肺功能指标检测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BA、COPD、NSCLC患者入组分流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各组BA、COPD、NSCL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3. 异病同证的BA、COPD、NSCLC患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 |
4. 同病异证的BA、COPD、NSCLC患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 |
5. 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的BA、COPD、NSCLC患者HPA轴功能指标比较 |
6. 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的BA、COPD、NSCLC患者HPA轴功能指标昼夜节律比较 |
7. BA、COPD和NSCLC患者血、诱导痰、唾液中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第二部分 BA、COPD、NSCLC伴与不伴抑郁患者部分炎症及HPA轴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对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抑郁诊断 |
4. 病例纳入标准 |
5. 病例排除标准 |
6. 病例剔除标准 |
7. 试剂和耗材 |
8. 诱导痰技术方法 |
9. 唾液分析技术方法 |
10. 血样本采集及处理 |
11. 检测指标 |
12. 实验步骤 |
13. 肺功能指标检测 |
1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BA、COPD、NSCLC伴与不伴抑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3. 伴抑郁的BA、COPD、NSCLC患者部分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 |
4. BA、COPD、NSCLC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 |
5. BA、COPD、NSCLC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HPA轴功能指标的比较 |
6. BA、COPD、NSCLC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HPA轴功能指标昼夜节律比较 |
7. BA、COPD、NSCLC患者肾阳虚证与抑郁的关系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发表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校期间发表或即将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皮质醇的动态变化与夜间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气管哮喘患者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 郭国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夜间哮喘的中西医诊治探讨[J]. 蒋艳丽. 中医学报, 2019(11)
- [3]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夜间哮喘患儿的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J]. 侯海燕. 儿科药学杂志, 2018(10)
- [4]夜间哮喘发病机制及特殊治疗的研究进展[J]. 金琳羚,张希龙.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03)
- [5]葡萄籽原花青素辅助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D]. 顾一航.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6]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热哮证与皮质醇、血清总IgE关系的临床研究[D]. 陈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乌梅丸治疗夜间哮喘的临床观察[D]. 刘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噻托溴铵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夜间哮喘[J]. 薛岳珍,郭建军.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4(04)
- [9]儿童夜间支气管哮喘[J]. 蔡栩栩,尚云晓.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04)
- [10]若干同证疾病(伴或不伴抑郁)部分炎症及HPA轴相关指标的对照研究[D]. 杜懿杰. 复旦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