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GVHD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恒,吴涛[1](2021)在《趋化因子受体CCR5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中的研究》文中认为趋化因子受体CCR5(CC chemokine receptor 5)属于β趋化因子受体,表达于人体多种免疫细胞表面,与配体特异性结合发挥募集趋化免疫细胞定向迁移的作用,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的发生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逐渐成为移植免疫研究的热点。文章就CCR5的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信号传递及CCR5在aGVHD防治中的相关研究进行讨论。
苏龙[2](2021)在《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之一,化疗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部分复发难治患者需要接受更强烈的治疗方案,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CT)。然而,复发仍旧是急性白血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治疗后骨髓残留白血病细胞是复发的根源所在。与髓外复发相比,骨髓复发患者治疗困难,长期预后差。因此,如何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对于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整体预后,甚至实现治愈白血病的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造血与免疫细胞发育、迁移及功能维持中均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参与了造血细胞发育、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向骨髓归巢及其在骨髓微环境中的定居。此外,CXCL12/CXCR4在急性白血病细胞向骨髓迁移及其在骨髓中的定居亦发挥关键性作用。骨髓微环境通过多种机制,如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维持免疫抑制状态,保护HSC免受损伤从而维持正常造血及机体必要时的应急造血。骨髓微环境同样对白血病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使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耐药,同时可抵抗免疫治疗。阻断CXCR4可动员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从而可增强化疗药物与分子靶向药物的杀伤效果。然而,阻断CXCR4联合化疗对临床患者治疗的效果改善有限,考虑与化疗不能有效杀伤耐药细胞或白血病干细胞有关。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杀伤耐药细胞或白血病干细胞的联合治疗手段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的前期研究已发现,CXCR4拮抗剂可增强异基因淋巴细胞回输(allogeneic lymphocyte infusin,ALI)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versus-leukemia,GVL)效应。然而,该研究采用的是人造白血病(人CD34+细胞转染MLL-AF9基因),可能存在一定的细胞特异性。采用免疫缺陷小鼠构建疾病动物模型,小鼠无完整免疫系统,因此,无法评估在完整免疫系统存在情况下,阻断CXCR4是否能够增强GVL效应。此外,CXCR4阻断对allo-H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与供体细胞植入是否有影响,仍有待研究以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确定CXCR4阻断是否可增强ALI与allo-HCT后GVL效应、是否对GVHD及供体造血细胞植入有影响,从而为开展后续临床试验提供直接证据与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患者标本构建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transplants,PDX)模型,待外周血可检测到白血病细胞后,给予ALI。免疫细胞活化后给予CXCR4拮抗剂AMD3100治疗,治疗后检测外周血和/或组织中的白血病细胞水平。采用多种小鼠allo-HCT模型,以小鼠原代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作为靶细胞,研究移植后给予AMD3100对GVL效应的影响。建立小鼠急性(BALB/c小鼠→C57BL/6小鼠)与慢性(BALB/c小鼠→CB6F1小鼠)GVHD模型,研究CXCR4阻断对GVHD病程的影响。采用小鼠allo-HCT模型研究CXCR4拮抗剂对供体造血细胞植入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临床患者B细胞ALL(B-cell ALL,B-ALL)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发现,白血病细胞表面均高表达CXCR4。采用患者标本构建PDX模型发现,CXCR4拮抗剂AMD3100可动员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峰值为给药后3小时。2.采用3例患者标本建立PDX模型,给予1次或2次ALI联合AMD3100治疗。结果发现,PDX小鼠骨髓中的B-ALL细胞对ALI抵抗,而AMD3100可明显促进ALI对患者B-ALL细胞的杀伤,且可有效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3.在PDX模型中,当外周血白血病负荷较高时,可先行化疗预处理,降低白血病负荷,然后再给予ALI联合CXCR4拮抗剂治疗,同样可有效清除白血病细胞,包括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4.小鼠T-ALL与AML细胞亦高表达CXCR4,AMD3100可明显动员上述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动员的峰值时间为给药后3小时。采用小鼠allo-HCT模型证明,移植后给予AMD3100可明显增强GVL效应,尤其在低白血病细胞情况下,该治疗方案可取得非常高的无病缓解率,使约85%的受体小鼠长期存活。5.采用小鼠急性与慢性GVHD模型证明,移植后短时间给予AMD3100对小鼠体重变化、生存率、GVHD临床评分及靶器官病理表现均无明显影响。6.采用小鼠非清髓性allo-HCT模型证明,移植后给予AMD3100可促进供体造血干祖细胞在受体小鼠骨髓中的植入。结论临床患者与小鼠白血病细胞均高表达CXCR4,阻断CXCR4可显着动员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CXCR4阻断可明显增强ALI与allo-HCT后GVL效应,并可有效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使受体小鼠获得高的无病缓解率。移植后短时间给予CXCR4拮抗剂对急性与慢性GVHD均无明显影响,且可促进供体来源造血干祖细胞的植入。
谭永红[3](2021)在《SUFU基因多态性对地中海贫血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患者SUFU(rs17114808)单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的不同基因型对地中海贫血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Graft-versus-host Disease,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4例地中海贫血患儿进行基因型检测,在预处理前采集外周血标本,送检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该位点SNP基因型,并结合临床资料应用SPSS软件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组在移植后植入成功率、血细胞植活时间、急性GVHD总发生率及其受累器官、慢性GVHD及其受累器官、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血症、尿BK病毒感染、细菌/真菌感染及总生存率等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研究共纳入地中海贫血患儿44例,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02月28日,无患儿资料缺失,中位随访时间15月(83天~29月),所有患者中位移植年龄为4岁(2岁~11岁),平均移植年龄为(4.8±2.4)岁。1年总生存率是95.4%,总共死亡2例,移植相关死亡率为4.55%。所有44例患儿的SUFU基因型中CC型有13例(29.55%),CT型23例(52.27%),TT型8例(18.18%),与欧洲个体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较大。CC组、CT/TT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92.31%、96.7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在移植后,CC组II-IV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46.15%,显着高于CT/TT组(19.35%),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植入成功率、血细胞植活时间、急性GVHD总发生率及其受累器官、慢性GVHD及其受累器官、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血症、尿BK病毒感染、细菌/真菌感染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治愈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的方法,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生存率达90%以上。2、在地中海贫血儿童患者中,SUFU(rs17114808)位点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与欧洲个体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种族相关。3、患儿SUFU(rs17114808)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基因型的差异对于地中海贫血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总发生率无显着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为CC可能是增加地中海贫血患儿移植后发生II-IV度a GVHD的不利因素。4、a GVHD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是使尿BKV复制增加的危险因素。
覃淑一[4](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卵巢癌预后相关趋化因子挖掘及风险模型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挖掘卵巢癌预后相关趋化因子,构建多基因预后相关预测模型,探究趋化因子在卵巢癌预后中的意义,为卵巢癌防治方案的优化提供新的参考。[方法]首先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公共数据库中下载卵巢癌组织样本和正常卵巢组织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及临床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使用R语言Bioconductor中的limma包,进行卵巢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应用pheatmap包、ClusterProfiler包绘制差异基因聚类热图和GO富集分析。接着使用R语言的intersect函数挖掘差异表达基因中具有差异表达的趋化因子,并使用survfit函数进行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筛选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的趋化因子,再将得到的趋化因子用于构建Cox模型并优化,使用模型利用中位值将卵巢癌样本分为高低风险组,应用分组及ROC曲线验证Cox模型的有效性。最后使用CIBERSORT算法分析卵巢癌免疫细胞比例并比较卵巢癌高低风险组各类型免疫细胞占比,结合R语言rcorr函数对模型中的趋化因子进行免疫细胞相关性分析。[结果]1.R软件limma包分析卵巢癌与正常卵巢组织样本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现卵巢癌与正常卵巢组织样本间共有681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085个,下调基因3728个。2.R语言ClusterProfiler对6813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GO分析包括了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es,BP)、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s,CC)及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s,MF)三个方面。BP相关的内容有细胞外基质组织、细胞外组织、细胞黏附、细胞粘性等;CC相关有胶原蛋白细胞外基质、细胞连接等;MF相关的是细胞外基质结构、糖胺聚糖结合、肌动蛋白结合等。3.应用R语言的intersect函数挖掘卵巢癌中差异表达的趋化因子发现共有差异表达趋化因子 27 个,分别为 CCL2,CCL3,CCL4,CCL5,CCL7,CCL8,CCL11,CCL14,CCL20,CCL21,CCL25,CCL26,CCL27,CCL28,CXCL1,CXCL5,CXCL6,CXCL8,CXCL9,CXCL10,CXCL11,CXCL12,XCL13,CXCL14,CXCL16,CXCL17,XCL2。4.单因素Cox和Kaplan-Meier Plotter生存分析与卵巢癌预后相关的趋化因子,发现共有6个与卵巢癌生存预后相关的趋化因子,分别是CCL25,CXCL13,CCL8,CXCL9,CXCL11,CXCL10(P<0.05),其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好。5.卵巢癌预后相关差异表达趋化因子CCL25,CXCL13,CCL8,CXCL9,CXCL11,CXCL10纳入多因素分析中构建卵巢癌风险模型,发现CXCL10、CXCL11、CXCL13和CCL25等4个趋化因子最终参与模型建立。利用模型将卵巢癌患者分为高风险危组和低风险危组,高风险组患者4个趋化因子表达水平、总体生存率显着低于低风险组(P<0.05)。6.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验证该风险模型的准确性,发现1年、3年及5年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3、0.617、0.653,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功能。7.利用CIBERSORT算法计算卵巢癌高风险组、低风险组患者22种免疫浸润细胞比例,并分析卵巢癌组织中CXCL10、CXCL11、CXCL13、CCL25与各类型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发现,与低风险组卵巢癌患者相比,高风险组的卵巢癌患者组织中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增多。卵巢癌预后模型中的四种趋化因子CXCL10、CXCL11、CXCL13、CCL25与M1型巨噬细胞均呈正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58、0.581、0.469、0.539,P值分别为:2.04E-06、5.25E-05、4.47E-08、0.045,CCL25与M2型巨噬细胞呈负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438,P=0.00045。CXCL13与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呈负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428,P=2.23E-05,CCL25、CXCL13与中性粒细胞呈负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58、-0.381,P=0.016、P=0.014。[结论]1.本研究筛选出卵巢癌差异表达基因6813个,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与通路分析,可为卵巢癌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挖掘出卵巢癌差异表达趋化因子27个,预后相关差异表达趋化因子6个,筛选出参与构建风险模型的趋化因子4个,应用该4个趋化因子构建了卵巢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对该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了评估,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功能。3.高风险组的卵巢癌患者组织中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等免疫浸润细胞显着增多,CXCL10、CXCL11、CXCL13和CCL25与卵巢癌组织中免疫浸润细胞具有相关性,趋化因子可能通过免疫浸润细胞影响卵巢癌发生、发展,影响患者预后。
江慧敏[5](2021)在《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高危因素和血清生物标志物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清髓性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和对预后的影响,并通过前瞻性研究探索具有潜在预测价值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0月之间,于安徽省立医院首次接受单份UCB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3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以脐血回输的当天为移植后0天。通过观察移植后植入、aGvHD及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分析比较Ⅱ-Ⅳ度aGvHD-和aGvHD+患者在人口统计学、移植物和植入特征方面的差异,寻找潜在的高危因素。分析aGvHD的发生对总生存(OS)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的影响。2.跟踪观察31例血液病患者在接受清髓性脐血移植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病情况,并于移植后0天、7天、14天、21天和28天收集外周血血清标本,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sST2、REG3α、IL-6、IL-8和TNFR1浓度变化,并分析其与aGvHD为主的移植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1.清髓性UCBT后aGvHD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234例接受UCBT治疗的恶性血液病的患者中,134例为男性,100例为女性,中位年龄为16(IQR,8-32)岁。原发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88.04%)。共106名患者出现aGvHD,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21(IQR,16-29)天,皮肤和胃肠道aGvHD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23.1%(95%CI,17.9-28.7%)和31.6%(95%CI,25.8-37.6%),Ⅱ-Ⅳ度和Ⅲ-Ⅳ度aGvHD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32.5%(95%CI,26.6-38.5%)和24.8%(95%CI,19.4-30.5%)。单因素分析显示:Ⅱ-Ⅳ度aGvHD-和aGvHD+患者在HLA配型相合程度(HR=2.348,P=0.012)、输注的总有核细胞(HR=1.055,P=0.036)、CD34+细胞数量(HR=1.157,P=0.003)和是否发生PES(HR=2.052,P=0.011)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HLA配型低于7/8位点相合(HR=2.924,95%CI,1.389-6.154,P=0.005)、偏高的CD34+细胞数(>1.77×105/kg,HR=1.183,95%CI1.045-1.338,P=0.008)和PES的发生(HR=1.790,95%CI 1.022-3.137,P=0.042)是Ⅱ-Ⅳ度aGvHD的独立危险因素。Ⅲ-Ⅳ度aGvHD与患者移植相关死亡率的升高(P<0.001)和总生存率的降低(P<0.001)显着相关。2.PES-和PES+组患者UCBT后各时间点上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GvHD+患者的血清sST2和TNFR1水平高于aGvHD-患者,D28 sST2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36)。血清sST2与TNFR1浓度在D0、D21和D28分别表现为低度相关(rs=0.458,P=0.019)、中度相关(rs=0.633,P=0.005)和高度相关(rs=0.821,P=0.023),且均呈现正相关。结论:1.aGvHD是不含ATG清髓性预处理的UCBT后常见的并发症,以皮肤和胃肠道最常累及。2.供受者HLA配型低于7/8相合、输注的CD34+细胞数偏高(>1.77×105/kg)和PES是Ⅱ-Ⅳ度aGvHD的独立危险因素。3.Ⅲ-Ⅳ度aGvHD的发生与移植相关死亡率增加和总体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4.清髓性的脐血移植早期,患者外周血血清中sST2和TNFR1水平呈正相关。5.移植后D28 sST2水平升高与aGvHD的发生密切相关。
谢梦晗[6](2020)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断性生物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t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疗许多恶性、非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由于移植预处理方案的优化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的进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生存率较前明显提高。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后期非复发死亡(non recurrent death,NRD)的主要原因之一,可累及人体多个靶器官,造成不同程度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残疾,极度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相似,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炎症反应,常见的病理反应为纤维化。临床表现通常以局限性或广泛性器官受累为主要表现,累及器官主要包括皮肤、消化道、眼睛、肝、肺、生殖道、筋膜、关节、淋巴造血系统等。cGVHD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症状、靶器官病理检查及2014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诊断标准。在 cGVHD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缺乏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形式和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尤其当临床表现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症状重叠时更加难以鉴别。对于cGVHD的诊断大多依赖临床医生经验及受累靶器官的病理活检,如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时能够明确诊断并及时干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因此寻找特异性较强的生物标志物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患者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因素,为及早预测cGVHD发生提供参考;选择对诊断cGVHD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为诊断cGVH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从2015年01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三病区行allo-HSCT患者共11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采集血液标本。根据是否发生cGVHD将患者分组,其中cGVHD组患者69例,无cGVHD组患者18例,其余25例患者失访或复发,另招募健康对照组18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诊断、供受者性别、供者类型、HLA位点相合度、预处理方案等因素对发生cGVHD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法对3组血浆蛋白SGK1、ROCK2、CCL15、TGFβ、IL17表达水平进行测量,分析它们在3组中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及可能临床意义。结果1、在112例患者中cGVHD的发生率为61.6%,中度cGVHD的发生率较高46.38%(32/69),发生cGVHD的69例患者中28.99%(20/69)患者发生过aGVHD。cGVHD最多累及的部位依次为:皮肤、肝脏、粘膜、消化道、肺、血液系统、关节。2、发生cGVHD组平均年龄为35.35±11.02(岁),无cGVHD组平均年龄为26.22±5.72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GVHD在同胞全相合及无关供者全相合患者中的发生率为69.57%(32/46),低于非全相合的发生率为90.24%(3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性别、诊断、供受者性别、供者类型、预处理方案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SGK1血浆蛋白在cGVHD组表达水平为122.30±9.72pg/ml、ROCK2血浆蛋白在cGVHD组表达水平为342.30±35.22pg/ml,明显高于无cGVHD组(P<0.05),在多器官受累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单器官受累患者(P<0.05),ROCK2、SGK1浓度在不同靶器官中表达无差异(P>0.05)。其中ROCK2蛋白浓度在重度cGVHD中高表达(P<0.05)。4、重度cGVHD患者生存时间为14.5个月,比轻度(20个月)及中度(19个月)cGVHD患者生存时间短(P<0.05),年龄、HLA位点、SGK1蛋白浓度、ROCK2蛋白浓度对生存时间无显着影响(P>0.05)。
窦报敏[7](2020)在《脊髓CXCL1-CXCR2介导针刺足三里抗炎性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针刺CFA(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AIA(Adjuvant Induced Arthritis,佐剂性关节炎)炎性痛大鼠双侧足三里可升高血液中CXCL1(The chemokine(C-X-C motif)ligand 1,趋化因子CXC配体1)含量,且血液中CXCL1参与针刺镇痛,同时脊髓中CXCL1含量也升高。本研究在针刺双侧足三里对AIA大鼠镇痛有效的平台上,旨在探究针刺足三里上调AIA大鼠血液中CXCL1是否作用于脊髓发挥镇痛作用,并阐明脊髓中CXCL1及其受体CXCR2(The chemokine(C-X-C motif)receptor 2,趋化因子CXC受体2)介导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针刺抗炎性痛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针刺对脊髓CXCL1蛋白和基因含量的影响:采用0.1ml CFA右侧足底皮内注射,建立CFA诱导的AIA炎性痛模型,观察针刺双侧足三里对AIA大鼠造模侧热辐射痛的影响;在针刺第7天后取脊髓,采用ELISA方法检测脊髓CXCL1含量的变化,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脊髓CXCL1m RNA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脊髓背角CXCL1的平均荧光强度。2.血液CXCL1的作用器官筛查: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采用染料Alexa Fluor750(AF750)标记CXCL1重组蛋白,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通过Perkin Elmer3D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实时动态观测血液中CXCL1增高后在全身的富集部位,尾静脉注射后即刻及活体观测结束后解剖取大鼠各器官进行离体观测。3.调控脊髓CXCL1介导针刺镇痛效应:采用鞘内注射CXCL1中和抗体及CXCL1重组蛋白,不同程度的降低针刺组脊髓中CXCL1含量,或升高模型组脊髓中CXCL1浓度,观察对热辐射痛及脊髓致痛因子COX2含量的影响。4.脊髓CXCL1-CXCR2脱敏参与针刺镇痛机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脊髓部位全蛋白及膜蛋白CXCR2的含量、下游致痛物质COX2(Cyclo-oxygen-ase 2,环氧和酶2)和PGE2(Prostaglandin E2,前列腺素E2)的含量;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脊髓部位CXCR2m RNA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脊髓背角CXCR2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将CXCL1、CXCR2分别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神经元细胞的标记物Neu N共染,确定CXCL1及CXCR2在脊髓的表达细胞;采用Western-Blot检测脊髓脱敏蛋白GRK2(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2,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6(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6,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β-Arrestin1/2(Beta-Arrestin1/2,抑制蛋白β-Arrestin1/2)含量变化。探索针刺调控CXCL1-CXCR2信号通路的镇痛机制。结果:实验一:针刺双侧足三里可改善AIA大鼠炎性痛,发现针刺上调的脊髓CXCL1主要来源于血液。1.针刺具有镇痛效应: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相对于盐水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降低(P<0.01);针刺可升高造模侧热辐射痛阈值,从针刺第一天起效(P<0.01),一直持续到第7天(P<0.01);提示针刺可改善AIA大鼠炎性痛。2.脊髓CXCL1蛋白含量的变化: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CL1含量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CXCL1含量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CXCL1含量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针刺可上调脊髓CXCL1蛋白含量。3.脊髓背角CXCL1平均荧光强度: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及针刺组CXCL1平均荧光强度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CXCL1平均荧光强度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针刺可上调脊髓背角CXCL1蛋白含量。4.脊髓CXCL1 m RNA含量的变化: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CXCL1 m RNA含量升高,模型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L1 m RNA有升高趋势,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对脊髓产生CXCL1影响较小。5.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血液中升高的CXCL1可随血液循环通过血-脊髓屏障及血脑屏障进入脊髓与脑,脊髓中升高的CXCL1部分来源于血液中的CXCL1;提示血液CXCL1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实验二:脊髓CXCL1介导针刺镇痛效应6.中和脊髓CXCL1的调控结果:(1)足底热辐射痛阈值:与针刺组相比,针刺+低剂量CXCL1中和剂组第一天针刺后1h、6h、20h及第二天针刺后1h均降低,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高剂量CXCL1中和剂组第一天针刺后1h、6h、20h均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天针刺后1h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2)脊髓致痛因子COX2: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针刺+高剂量CXCL1中和剂组COX2含量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低剂量CXCL1中和剂组COX2含量上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高剂量CXCL 1中和剂组COX2含量变化不明显,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低剂量CXCL1中和抗体可明显拮抗针刺镇痛效应。7.重组脊髓CXCL1的调控结果:(1)足底热辐射痛值:与模型组比较,模型+低剂量CXCL1重组蛋白组第一天针刺后1h、6h、20h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天针刺后1h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高剂量CXCL1重组蛋白组第一天针刺后1h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第一天针刺后6h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一天针刺后20h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天针刺后1h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脊髓致痛因子COX2: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高剂量CXCL1重组蛋白组,COX2含量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模型+重组蛋白高剂量组COX2含量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高剂量CXCL1重组蛋白可模拟针刺镇痛效应。实验三:针刺升高脊髓CXCL1可能促使脊髓CXCR2受体脱敏8.针刺具有镇痛效应: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相对于盐水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降低(P<0.01);针刺可升高造模侧热辐射痛阈值,从针刺第一天起效,一直持续到第7天,针刺第1-5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6-7天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针刺可改善AIA大鼠炎性痛。9.脊髓全蛋白CXCR2的变化: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CXCR2含量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含量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可下调脊髓全蛋白CXCR2的含量。10.脊髓膜蛋白CXCR2的变化: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CXCR2升高,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针刺可下调脊髓膜蛋白CXCR2的含量。11.脊髓背角CXCR2的平均荧光强度: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CXCR2平均荧光强度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组平均荧光强度变化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CXCR2平均荧光强度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可下调脊髓背角CXCR2的含量。12.脊髓CXCR2m RNA的变化: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CXCR2m RNA升高,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m RNA降低,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对脊髓产生CXCR2影响较小。13.脊髓CXCL1及CXCR2的表达细胞:CXCL1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及神经元细胞(Neu N)均有共染;CXCR2与神经元细胞(Neu N)有共染,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没有共染;提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表达CXCL1,神经元细胞表达CXCR2。14.脊髓脱敏蛋白的变化:与盐水组比,针刺组GRK2、GRK6、β-Arrestin1/2升高,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GRK2、β-Arrestin1/2升高,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GRK6未升高(P>0.05);提示针刺不影响脊髓脱敏蛋白的含量。15.脊髓致痛因子COX2、PGE2的变化:(1)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COX2升高,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OX2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PGE2升高,针刺组降低,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PGE2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可下调脊髓致痛因子COX2、PGE2的含量。结论:1.基于针刺双侧足三里改善AIA大鼠炎性痛效应,发现血液升高的CXCL1是针刺上调脊髓CXCL1的重要来源。2.脊髓中CXCL1参与针刺镇痛。3.针刺升高脊髓CXCL1可促使脊髓CXCR2受体脱敏,下游致痛因子COX2、PGE2下降,发挥镇痛作用4.针刺导致脊髓部位CXCL1-CXCR2受体脱敏的机制与GRK6通路无关,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究。
陈婷[8](2019)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HSCT)是治疗血液肿瘤的最佳手段之一,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是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安全。移植物抗宿主病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进展快,病情危重,导致移植后患者的早期死亡。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迁延不愈,病程甚至长达数年,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GVH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病理活检,但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理活检的有创性,严重影响了GVHD的早期诊疗。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筛查简单快速易行,具有无创性,而且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的病理免疫状态,有利于对GVHD发病的预警以及对机制的研究,因此,进行GVHD血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检测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1.建立GVHD小鼠模型:选用SPF级雄性C57BL/6(H-2b)小鼠作为供体鼠,取股骨、胫骨骨髓和脾脏;SPF级雌性BALB/C(H-2d)小鼠作为受体鼠。经650 cGy 60Coγ线行全身辐照。然后分为对照组及aGVHD组(实验组)两组。对照组小鼠在尾静脉注射供体鼠骨髓细胞5x10^6/只,aGVHD组小鼠(实验组)另外加入供体鼠脾脏细胞1x10^6/只。2.在aGVHD动物模型中检测10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动态变化,筛选出与急性GVHD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选取我中心发生急性GVHD和没有发生急性GVHD的患者各20例,运用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及验证10种生物标志物在GV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探索生物标志物在急性GVHD发病中的价值。3.选取我中心发生慢性GVHD的30例患者,没有发生慢性GVHD的60例患者,运用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患者的12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变化。筛选出与慢性GVHD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并且评价生物标志物在GVHD的发生发展,疾病严重程度,不同靶器官中的意义。结果:1.经650 cGy 60Coγ线全身辐照,实验组的受体鼠中加用供体鼠骨髓细胞+脾脏细胞后,移植后第14天,FISH技术检测小鼠的供体干细胞成功植入,实验组小鼠出现脱毛,体重下降,弓背,腹泻等GVHD表现。2.通过10种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对照组相比较,aGVHD小鼠模型和急性GVHD患者中均发现IL-2,TLR4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TGF-β同时在急性GVHD小鼠和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3.通过对12种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对照组相比较,慢性GVHD患者中观察到CXCL9,CXCL13,CCL11,CCL17,MPIF-1/CCL23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CXCL13,CCL17在重度cGVHD的患者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XCL9在皮肤、CCL17在肝脏中的表达明显增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受体鼠经650 cGy 60Coγ线全身辐照,用供体鼠骨髓细胞+脾脏细胞输注的方法可以成功构建aGVHD小鼠模型。2.IL-2,TLR4,TGF-β这三种生物标志物可作为早期预测、诊断急性GVHD发生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对临床应用有参考价值。3.CXCL9,CXCL13,CCL11,CCL17,MPIF-1/CCL23五种生物标志物联合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评估慢性GVHD发生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其中CXCL13,CCL17可以作为预测重度cGVHD发生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CXCL9,CCL17可以为不同靶器官损害提供辅助参考。
黄小丽[9](2019)在《芦可替尼治疗cGVH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芦可替尼治疗cGVHD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42例cGVHD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芦可替尼治疗,研究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5月1日。根据2014年NIH专家共识诊断标准及严重程度分类,具体cGVHD患者治疗方案可以分为2种:(1)当cGVHD患者受累器官为皮肤、口腔、眼睛、关节、生殖道时,在原有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加用折算量芦可替尼5mg/日(当患者体重≤25kg或当芦可替尼与强效CYP3A4抑制剂或者氟康唑合并给药时总剂量减半),1月后评估疗效,若无好转,加量至,5mgbid,每日总量不超过20mg,最终疗效评估达CR或最佳疗效再持续1月后开始减量,6月-12月内减停完毕;(2)当cGVHD患者受累器官为肺部、肝脏、胃肠道等,在原有免疫抑制剂基础上予折算量芦可替尼5mg/日+甲泼尼龙1mg/kg/d治疗,1月后评估疗效,若无好转,芦可替尼加量至5mg bid,每日总量不超过20mg,疗效评估达CR或最佳疗效开始缓慢减停甲泼尼龙(每周减总量的1/8),激素减停后开始芦可替尼减量,6月-12月内芦可替尼减停完毕。分别于cGVHD患者使用芦可替尼治疗后1月、3月评估患者疗效。[结果]1.42例cGVHD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了男性19例,女性23例,中位年龄为23岁(3岁-55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1月(4月-40月)。2.纳入本研究42例患者中,移植后共19例患者出现aGVHD,其中Ⅰ度-Ⅱ度 15 例(35%),Ⅲ 度-Ⅳ 度 4 例(9.5%)。3.42例cGVHD患者中轻度cGVHD患者有12例,中度cGVHD患者23例,7例为重度cGVHD。其中皮肤受累37(88.1%)例,肝脏受累4(9.5%)例,口腔受累12(28.6%)例,眼睛受累4(9.5%)例,胃肠道受累5(11.9%)例,肺部受累6(14.3%)例,关节和筋膜受累3(7.1%)例,生殖道受累1(2.3%)例。4.42例cGVHD患者使用芦可替尼治疗1月后皮肤、口腔、眼睛、胃肠道、肝脏、肺部、关节 ORR 分别为 73.8%、83.3%、91.7%、80%、100%、83.3%、0%。芦可替尼治疗3月后皮肤、口腔、眼睛、胃肠道、肝脏、肺部、关节ORR分别:100%、100%、100%、80%、100%、83.3%、100%。总体反应疗效评估治疗后 1 月、3 月 ORR 分别为 85.7%(36/42)、95.2%(40/42)。5.本研究过程中有6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其中有1例患者肺部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最终进展死亡。有4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有12例患者出现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或病毒拷贝数持续上升;有8例患者出现明显骨髓抑制。6.本研究随访时间内,有4例(9.5%,4/42)患者死亡,其中1例于随访至第5月时疾病复发,于随访第7月死于白血病复发。1例cGVHD患者由于重度肺部感染治疗效果欠佳,最终死亡。1例患者于随访第7月出现肺部cGVHD(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症),疗效不佳,肺部症状进展死亡。1例患者由于胃肠道cGVHD控制不佳,于随访第5月疾病进展死亡。本研究随访时间内,6月、12月OS分别为 95.2%(40/42)、90.5%(38/42)。[结论]芦可替尼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具有显着疗效,同时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不良反应低,但可预防、可耐受。
唐波[10](2018)在《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首次尝试用树鼩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为肝移植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型的,与人类基因型及免疫系统同源性更高,且更为经济实用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在Kamada报道的“二袖套”法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对总共60只树鼩进行随机分组为供体组和受体组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树鼩存活率,并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建立稳定的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定型手术成功率为90.00%(27/30),树鼩24h存活率为76.67%(23/30),3 天存活率为 60.00%(18/30),1 周存活率为 30.00%(9/30),最长存活时间为11天。3例手术失败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麻醉过深,气胸死亡各1例。24h内死亡4例,其中1例因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死亡原因不明。术后存活超24h死亡23例,原因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15例,占65.22%,其它为:胆道梗阻1例,腹腔感染2例,肝叶坏死1例,不明原因4例。[结论]1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难度及操作复杂性比大鼠肝移植更大,综合影响因素更多。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娴熟的显微镜操作是影响肝原位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的关键。2树鼩肝移植模型成功建立为本研究的创新点,目前未见报道,首次成功用树鼩建立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作为一种新型动物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改良“二袖套”法在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模型稳定可靠,为今后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运用于肝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表达和迁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2(SDF-1)趋化功能及其受体CXCR4表达的影响,为移植排斥体内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组:Rapacymin药物组、DMSO对照组和空白组。采用MTS细胞增殖实验,观察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存活及状态的影响;用细胞迁移运动实验检测雷帕霉素对人源性重组CXCL12所诱导树鼩淋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CXCR4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但对树鼩的淋巴细胞的迁移有抑制作用。同时雷帕霉素可下调树鼩淋巴细胞的CXCR4基因表达。[结论]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表达水平可影响淋巴细胞迁移,为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在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及趋化因子受体阻止剂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表达的差异性,阐明肝移植急性排斥中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CXCL12/CXCR4)轴调控淋巴细胞迁移发挥的作用和机理等系列问题。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临床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急性排斥反应,促进移植物存活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1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部分。2实验分组;(1)对照组,A组(n=25):正常树鼩作为对照;(2)排斥组,B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3)AMD3100组,C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静脉注射AMD3100,1mg/kg/day;(4)雷帕霉素(Rapacymin,RAPA)抑制组,D组(n=25)。术后1、3、5、7d随机处死5只,收集血液、肝脏、脾脏标本。留下5只观察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3 实验室常规指标测定:收集各组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血清,使用血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P,ALT,AST,TB水平。4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CXCR4:分别在肝移植术后1d,3d,5d,7d,收集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检测。5移植物组织形态及病理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并分析CXCL12的表达情况。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CXCL12(SDF-1)蛋白量。7组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与检测各组移植肝的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 C、D组树鼩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B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各组与 A 组比较,(P<0.05)。2树鼩肝移植术后实验室常规检查指标:对比各组树鼩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相关指标。血清TP同时间点各组之间相比较,B、C、D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TP开始下降,但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B组呈持续性下降,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开始恢复,呈上升趋势,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D组3d后,TP上升略高于C组,但两组统计无差异(P>0.05)。B组,C组,D组术后血清TB,ALT,AST,急剧上升,与A组在1d,3d,5d,7d同期比较,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B组持续性升高,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肝功能开始恢复,略有上升趋势,但较平缓,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外周脾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术后1d、3d,B、C、D组间脾脏淋巴CXCR4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5d、7d各时间点,C、D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4移植肝脏形态学检测:采用Banff分级对移植肝脏AR的程度进行分级,A组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肝脏组织结构正常;B、C、D组1d肝小叶结构基本完好,肝细胞基本无变性、坏死,汇管区仅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未发生排斥;B组移植术后Id排斥不明确,在术后第3、5、7 d分别发生了轻度(Ⅰ级)、中度(Ⅱ级)、重度(Ⅲ级)排斥;C、D组术后3天到10天内,有少数发生了轻度AR。B组与C,D组同期比较排斥反应更为严重(P<0.05)。B组,术后3d可有明确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5免疫组化检测肝脏CXCL12表达:术后第7d B组CXCL12在肝脏细胞表达最高,C组、D组肝细胞CXCL12表达少,C组、D组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正常组织也有较少量的CXCL12表达,但与B组、C组、D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树鼩外周血浆中CXCL12蛋白的表达:肝移植后`d,B组,C组,D组血清CXCL12表达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移植术后3d,B组血清中CXCL12快速上升,与术前`d的表达水平相比较,有显着差别(P<0.05),并随时间上调。C组、D组表达水平在术后5d,7d天上升缓慢,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表达水平低(P<0.05)。CXCL12蛋白的表达变化与RA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80。7 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术后第1d各组树鼩移植肝内CXCR4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第3d、5d、7d各时段A组、C组、D组树鼩淋巴细胞表达CXCR4蛋白明显低于B组(P<0.05)。C组、D组术后CXCR4蛋白表达高于A组(P<0.05),而C组、D组两组之间第3d、5d、7d 比较CXCR4蛋白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树鼩与人同源性较好,可用人的相关试剂应用在树鼩实验研究上,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证实树鼩肝移植模型可应用于肝移植的系列实验研究中,并具有物种的优越性和价值。2树鼩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研究证实,正常肝组织有CXCL12表达,急性排斥时,可与CXCR4协同发生淋巴细胞、炎性细胞迁移至移植物,引起移植肝功能不全或受损。3趋化因子受体抑制剂AMD3100可阻断CXCL12/CXCR4轴在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向移植物浸润,减轻急性排斥反应。4雷帕霉素可抑制CXCL12人重组蛋白诱导的树鼩淋巴细胞迁移。其相关可能的机制为:雷帕霉素可下调CXCL12的激活与表达,并影响CXCR4受体的表达,以调控CXCL12/CXCR4信号通路所介导的淋巴细胞的运动能力,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5肝移植后CXCL12/CXCR4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强度有关,可评估免疫排斥反应状态。6 CXCL12血清中持续高表达可较敏感地预示肝移植急性排斥发生。检测血清CXCL12表达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敏感的早期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为临床监测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可通过CXCL12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判断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
二、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GVHD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GVHD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
1.2 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 |
1.2.1 CXCL12/CXCR4概述 |
1.2.2 CXCL12/CXCR4在生理过程与病理状态中的作用 |
1.3 CXCR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
1.3.1 CXCR4在AML细胞向骨髓归巢及定居中的作用 |
1.3.2 AML细胞CXCR4的表达与调控 |
1.3.3 CXCR4表达与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
1.3.4 CXCR4作为AML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
1.4 CXCR4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
1.4.1 CXCR4在ALL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
1.4.2 ALL细胞CXCR4的表达与调控 |
1.4.3 CXCR4与ALL细胞髓外浸润 |
1.4.4 CXCR4在ALL中的预后意义 |
1.4.5 CXCR4作为ALL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
1.5 CXCL12/CXCR4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
1.5.1 阻断CXCR4在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 |
1.5.1.1 阻断CXCR4与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 |
1.5.1.2 阻断 CXCR4 与 allo-HCT 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 |
1.5.1.3 其他阻断 CXCR4 的动员剂 |
1.5.2 阻断CXCR4在allo-HCT预处理中的应用 |
1.5.3 阻断CXCR4在allo-HCT后的应用 |
1.6 总结与展望 |
第2章 阻断CXCR4增强异基因淋巴细胞回输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患者白血病样本与异基因淋巴细胞样本采集 |
2.2.2 实验动物 |
2.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
2.2.4 主要溶液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临床患者白血病细胞分离 |
2.3.2 患者来源异种移植模型(PDX)构建 |
2.3.3 异基因淋巴细胞分离与回输 |
2.3.4 AMD3100皮下注射 |
2.3.5 小鼠外周血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 |
2.3.6 牺牲小鼠检测各脏器白血病细胞 |
2.3.7 统计学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本研究3例B-ALL患者临床特征 |
2.4.2 患者B-ALL细胞CXCR4表达及其体内动员反应 |
2.4.3 ALI来源的正常B细胞在PDX小鼠体内快速消失 |
2.4.4 ALI联合AMD3100可有效清除PDX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 |
2.4.5 化疗预处理桥接ALI联合AMD3100可有效清除高白血病负荷PDX模型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 |
2.5 讨论 |
第3章 阻断CXCR4增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细胞 |
3.2.2 实验动物 |
3.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
3.2.4 主要溶液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原代白血病小鼠的构建 |
3.3.2 小鼠allo-HCT |
3.3.3 AMD3100皮下注射 |
3.3.4 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检测 |
3.3.5 受体小鼠各脏器流式检测 |
3.3.6 统计学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Notch1-T-ALL与MLL-AF9-AML细胞CXCR4表达与体内动员反应 |
3.4.2 AMD3100增强allo-HCT后GVL效应 |
3.4.3 AMD3100与allo-HCT后受体小鼠外周血供体T细胞扩增有关 |
3.4.4 AMD3100与allo-HCT后受体小鼠外周血供体CD8+记忆T细胞扩增有关 |
3.5 讨论 |
第4章 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宿主病与供体造血细胞植入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细胞 |
4.2.2 实验动物 |
4.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
4.2.4 主要溶液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原代T-ALL种子小鼠的构建 |
4.3.2 流式染色检测调节性T细胞 |
4.3.3 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4.3.4 AMD3100皮下注射 |
4.3.5 小鼠急性与慢性GVHD模型的评估 |
4.3.6 小鼠活体骨髓穿刺 |
4.3.7 组织病理检测 |
4.3.8 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检测 |
4.3.9 受体小鼠各脏器流式检测 |
4.3.10 统计学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小鼠骨髓免疫细胞CXCR4的表达及其对AMD3100的动员反应 |
4.4.2 AMD3100对allo-HCT后急性GVHD的影响 |
4.4.3 AMD3100对allo-HCT后慢性GVHD的影响 |
4.4.4 AMD3100对allo-HCT后供体细胞植入的影响 |
4.5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的学术业绩 |
致谢 |
(3)SUFU基因多态性对地中海贫血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地中海贫血概述 |
1.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概述 |
1.3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概述 |
1.3.1 急性GVHD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
1.3.2 急性GVHD的诊断及治疗 |
1.4 急性GVHD预测及诊断研究现状 |
1.5 SUFU简介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对象选择标准 |
2.1.2 研究指标的设置 |
2.1.3 SUFU rs17114808 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 |
2.1.4 纳入对象的基本资料 |
2.2 移植过程相关防治方案 |
2.2.1 干细胞移植类型 |
2.2.2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 |
2.2.3 供者干细胞动员及采集 |
2.2.4 干细胞移植相关并发症预防及治疗 |
2.2.5 GVHD的预防 |
2.3 移植结果判定 |
2.3.1 血细胞植活及评估 |
2.3.2 评价指标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所有患者的移植结果 |
3.2 患者SUFU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3.3 SUFU不同基因型组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比较 |
3.4 SUFU不同基因型血细胞植入时间比较 |
3.5 SUFU不同基因型移植后GVHD总体的比较 |
3.6 SUFU不同基因型移植后a GVHD的比较 |
3.7 SUFU不同基因型移植后c GVHD的比较 |
3.8 SUFU基因型与其他移植结果 |
3.8.1 SUFU基因型与移植后EBV/CMV感染 |
3.8.2 SUFU基因型与移植后尿BK病毒感染 |
3.8.3 SUFU基因型与细菌、真菌感染 |
3.9 SUFU基因型对总体生存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aGVHD预测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生物信息学卵巢癌预后相关趋化因子挖掘及风险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卵巢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高危因素和血清生物标志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脐血移植方案及流程 |
2.4 aGvHD的定义和分度标准 |
2.5 其他观察指标及定义 |
3.结果 |
3.1 患者、移植物特征及植入结果 |
3.2 UCBT后 aGvHD的发生情况 |
3.3 发生Ⅱ-Ⅳ度aGvHD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3.4 Ⅱ-Ⅳ度aGvHD对预后的影响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探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移植流程 |
2.3 生物标志物的测定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患者、移植物特征和移植结果 |
3.2 脐血移植后早期并发症 |
3.3 移植后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断性生物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预处理方案 |
1.3 支持治疗 |
1.4 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
1.5 植活标准 |
1.6 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
1.7 cGVHD的诊断及分级 |
1.8 cGVHD的治疗 |
1.9 血浆标本采集 |
1.10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11 实验步骤 |
1.1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GVHD发生情况 |
2.2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2.3 ELISA数据结果分析 |
2.4 cGVHD发生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2.5 慢性cGVHD的发生程度对无原发病复发生存时间的影响 |
2.6 其他因素与生存时间 |
3 讨论 |
4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脊髓CXCL1-CXCR2介导针刺足三里抗炎性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针刺足三里对AIA大鼠脊髓CXCL1 的影响及其来源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 调控脊髓CXCL1对针刺镇痛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脊髓CXCL1—CXCR2 脱敏的针刺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趋化因子介导疼痛的研究进展 |
1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概况 |
2 趋化因子与疼痛的关系 |
3 调节趋化因子介导针灸镇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建立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章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
2.1 引言 |
第一部分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第二部分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
2.4 材料与方法 |
2.5 结果 |
2.6 讨论 |
第三章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血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
学位论文自评表 |
致谢 |
(9)芦可替尼治疗cGVH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芦可替尼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迁移和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GVHD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趋化因子受体CCR5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中的研究[J]. 刘恒,吴涛. 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1(04)
- [2]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D]. 苏龙. 吉林大学, 2021(01)
- [3]SUFU基因多态性对地中海贫血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的影响[D]. 谭永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基于生物信息学卵巢癌预后相关趋化因子挖掘及风险模型构建[D]. 覃淑一.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高危因素和血清生物标志物探究[D]. 江慧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断性生物标志物研究[D]. 谢梦晗. 郑州大学, 2020(02)
- [7]脊髓CXCL1-CXCR2介导针刺足三里抗炎性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窦报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 陈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芦可替尼治疗cGVH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黄小丽.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D]. 唐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5)
标签: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论文; 急性髓性白血病论文; 生物治疗论文; 脊髓炎论文; 白血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