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误诊21例临床分析

乳腺癌误诊21例临床分析

一、乳腺癌误诊2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娇[1](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于远航[2](2020)在《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以下均简称为GM)是以在乳腺小叶为中心,周边可见多灶性微脓肿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非干酪样坏死,坏死性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又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临床上除了病理为诊断的“金标准”外,无其他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为乳腺癌等疾病,从而导致失治误治,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目的:本文第一部分对于GM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尽可能的抓住GM的病因学和诊治的关键。同时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GM的临床研究下一步的方向。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已经治愈的GM患者,以及借鉴近十年对于主题是对GM诊治进行分析的1048例患者,对其一般情况、发病特点和原因、诊治特点及后期随访复发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认识,积累对该病的临床经验,对此后开展对该病的其他研究做一个基础,为今后开展该病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方法:第一部分于中英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和“granulomatous mastitis”为关键词,1988年-2019年2月的全面检索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进行综述。第二部分1.在中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为关键词搜索,用“分析”为在结果中二次搜索,根据纳排标准最终剩余20篇文献,提取其中共1048例患者的相关信息。2.收集从2016年12月-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乳腺外科门诊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共60例,通过查阅病历资料,门诊及线上进行随访的调查,了解其情况,与文献中的1048例,共1108例患对其部分一般情况和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检查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第一部分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临床经验总结。结果:1.我院60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范围25-44岁,其中25岁-35岁的患者居多,占总数的68.3%,其中BMI不在正常范围值的有文献中1048例患者最大65岁,最小16岁,主要集中在25-40岁。年龄段分布广,跨度大。本病全年均可发病,季节不限,本院研究中重要集中在夏季多发。文献研究中提到秋季多发。2.多数发生在断乳后2.5年内的初产妇和经产妇。研究中有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共有235例,占研究总数的23%。单侧乳房多发,双侧发病在研究中只有20例双乳发病,其余都是单侧乳房发病,且在本院60例研究中有左乳多于右乳,其中涉及单象限发病的有39例,主要集中在外上象限。两个象限以上发病的21例,其中有3例患者全乳房发病。病灶大小主要为5-10cm,有32例(53.3%)3.本研究中本院患者病程7d-14个月,平均3.03个月。本院将该病分肿块型,脓肿型,窦道型,混合型。60例患者中,于外院就诊治疗过的有53名患者,来我院时处于肿块型的有23例(38.3%),脓肿型的15例(25.0%),窦道型的13例(21.7%),混合型的9例(15.0%);4.本研究60例患者中先天乳头畸形有24例,患过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有19例,15例有患侧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或精神类药物的患者有8例等。文献回顾中,哺乳期乳腺炎史有239例,先天乳头畸形或凹陷有223例,患侧外伤史50例,流产史53例,药物史34例,泌乳素增高28例等。5.进行相关检查过程中,60例本院患者患侧乳房导管扩张48例(80%),液体流动(液性暗区)44例(73.3%),患侧淋巴结肿大22例(36.7%)。文献中报道了427超声结果,其中82例被误诊为乳腺癌,其余主要以不规则低回声结节或肿块为主,部分显示液性暗区,脓肿形成,考虑炎性包块等。性激素检查中,异常患者不正常项出现69次,其中32例(53.3%)泌乳素不在正常范围内。60例患者中,有43例做了细菌培养+药敏,42例无菌生长,1例分泌物为含有金色葡萄球菌。文献中也有也有129例出现炎细胞浸润,怀疑恶变26例,误诊率较高。7.文献中采用的治疗,有抗生素、中药、激素、引流、外敷、手术等,术式主要为手术区段切除、单纯肿物切除、皮下腺体切除、乳房重建术、乳房全切术等。本院治疗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中药+手术治疗,第二种是中药+引流+手术治疗。中药辨证论治,引流采取普通切开引流术伴搔扒换药,手术为清创缝合术。两种治疗年龄、病程、分型、象限分布、伴随症状中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相同,有比较意义。中药+手术组治愈9例,显效12例,中药+引流+手术治愈24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100%,两组在整体疗效(P=0.00<0.05),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证明两组有效果,且效果明显;在乳房外形上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病灶最长径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组内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显差异,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前的最长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后最长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说明中药+引流+手术组在诊对术后病灶大小上优于中药+手术组。8.通过门诊、微信平均随访22.46±8.834月,中药+手术组原位置复发2例(3.3%),经过切开引流后再行清创缝合术后痊愈,随访未见复发;中药+引流+手术组随访期间未见原位置复发情况。结论:1.本病的近年来的发病趋势升高,且一般为女性,也有男性患者(但由于病人数量有限,本院未对男性病人进行统计)。2.该病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3.四季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夏季多发。4.一般都是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精神类药物,外伤,泌乳素增高、促排卵、口服性激素类药物、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肥胖、吸烟等不良习惯等提示可能有GM的发病相关因素。5.双乳均可发病,单侧多发,本研究中左侧多发,四个象限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外上象限多发。6.发病时主要是以初期以乳房肿块伴疼痛,后期发展破溃流脓形成窦道或瘘管且经久不愈,且发展过程迅速。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咳嗽、关节肿痛、四肢红斑、乳头溢液等症状。7.该病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可行初步诊断,但病理检查时GM的诊断金标准。8.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是目前本作者认为最值得推广的办法之一,本研究中认为中药+引流+手术方案更优。9.本病极易复发,切除范围要斟酌而定,选择手术时机,保持乳房外形美观也是治疗考虑范畴的重要范畴之一。术后也要一定时间内的药物调理,防止复发。

毛勤香[3](2017)在《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发病率低,异质性高,不同的特殊型癌其临床过程和预后也有所不同。查阅国内外报道,目前多是对其中某一型的某一个方面如病理、影像等方面的单独探讨,有些特殊型乳腺癌甚至多只有个案报道,研究资料局限,尚无大样本的影像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作为临床工作的指导。本课题回顾性分析一组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探讨其相对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不同特征,以期术前能作出更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更准确的判断肿瘤的生长、复发、转移、治疗前后改变及预后提供影像学方面的依据。由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是最常见的一组特殊型浸润性癌,而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恶性程度高,本课题一并进行重点对照分析。[研究对象与方法]1.病例资料第一部分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106例,包括浸润性小叶癌4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7例;分泌型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癌9例;浸润性筛状癌6例;神经内分泌癌9例;髓样癌3例;小管癌8例,1例双侧发病;粘液癌12例;第二部分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小叶癌41例;第三部分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7例,三部分均与同时期随机抽取的作为对照组的浸润性导管癌100例进行对照分析。2、研究方法2.1设备及方法X 线摄影采用 Siemens(Mammomat Novation)及 Hologic(Selenia Dimensions)全数字化乳腺机,术前摄头尾位、内外斜位,部分加摄侧位片及局部点压放大摄影,均全自动曝光。超声采用Philiph IU 22超声诊断仪,实时线阵高频探头,频率7.5-10MHz,均行乳腺和双侧腋窝扫描。术后均行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分析。2.2阅片标准由两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行回顾双盲法阅片,诊断标准参考2003年第四版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报告和数据系统(ACRBI-RADS),意见不一时,与上级医师讨论统一诊断。2.3报告分类以BI-RADS为标准完成报告的描述及分类,分为0-6类。2.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年龄间的对照采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影像征象间的对照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第一部分:1、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X线表现为单纯肿块偏多,而IDC多为钙化伴肿块/局灶性不对称,特殊型浸润性癌椭圆形/圆形、分叶状肿块比例(45.3%)高于 IDC(24.4%);2、出现钙化的特殊型癌总钙化率(37.4%)及其恶性钙化率(50%)均低于IDC(57%,73.7%),线样分支状钙化率(7.5%)低于IDC(17.5%);区域性和段样/线样分布率(22.5%)低于IDC(43.8%);3、特殊型癌超声混合回声(7.2%)、后方回声增强(9.6%)稍高于IDC(3.8%、3.8%),混合回声团块的最短径(>4.5cm)、X线和超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率(100%、50%、83.3%)均明显高于 IDC(0%、0%、0%),高龄率(≥51 岁)特殊型癌(83.3%)明显高IDC(33.3%);4、特殊型癌X线和超声诊断低估率(25.2%,23.1%)均高于IDC(11%,3.8%);诊断低估主要集中于形态规则肿块及结构扭曲:5、特殊型癌Luminal A型率(27.1%)高于IDC(2%),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率(10.3%,3.7%)低于IDC(22.0%,8.0%),淋巴结转移率(31.8%)低于 IDC(54.0%)。第二部分:1、浸润性小叶癌主要表现为单纯肿块(34.1%),而IDC多为钙化伴肿块/局灶性不对称,X线肿块形态、边缘、密度与浸润性导管癌无统计学意义:ILC结构扭曲和局灶性不对称比例(25.0%,13.6%)高于IDC(9.1%,2.7%);2、浸润性小叶癌线样分支状钙化比例(6.7%)低于IDC(17.5%),中间型钙化比例(33.3%)高于IDC(14.0%),区域性、段样/线样分布比例(0.0%,20.0%)低于 IDC(14.0%,29.8%);3、超声浸润性小叶癌肿块边缘浸润/毛刺状比例(93.1%)高于IDC(54.4%),后方回声衰减比例(75.9%)高于IDC(29.1%),二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浸润性小叶癌结构扭曲和局灶性不对称的Luminal A型占比(27.3%,30%)均高于IDC(0.0%,0.0%),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比例(9.1%,0.0%)均低于 IDC(30.0%,37.5%);5、浸润性小叶癌诊断低估率(19.5%)高于IDC(11.0%),诊断低估主要集中于结构扭曲和局灶性不对称。第三部分:1、浸润性微乳头状癌(52.4%)和浸润性导管癌(46.4%)X线均以钙化伴局灶性不对称/肿块多见,IMPC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比例(26.7%)高于IDC(4.7%);2、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间型钙化率(33.3%)高于IDC(14.0%),段样/线样分布率(8.3%)低于IDC(29.8%);3、浸润性微乳头状癌ER和PR均呈高表达(82.4%,52.9%),分子分型三阴性率(0.0%)低于IDC(8.0%);4、浸润性微乳头状癌>5cm肿块比例(33.3%)明显高于IDC(3.5%);淋巴结III级转移率(47.0%)高于IDC(14.0%);5、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本组2例低诊断,1例诊断为BI-RADS3类为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晰肿块,1例BI-RADS4a类为成簇中间型钙化。[结论]1、特殊型癌X线单纯肿块偏多,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率高于IDC;钙化少见,恶性钙化形态及分布低于IDC;超声混合回声团、后方回声增强较IDC多见,部分病例结合X线和临床可推测其病理类型;总体而言,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良恶性病变有一定重叠,诊断低估率高于IDC,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分子分型LuminalA型和Luminal B型占比较IDC高。2、浸润性小叶癌X线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边缘毛刺状肿块,与IDC鉴别困难;其次为结构扭曲和局灶性不对称,分子分型Luminal A型高于IDC,结构扭曲不易显示且诊断易被低估;中间型钙化比例高于IDC,线样分支状钙化和区域性、段样/线样分布低于IDC;超声后方回声衰减和边缘浸润/毛刺状较IDC多见,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联合运用2种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仍需病理检查。3、浸润性微乳头状癌X线和超声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伴钙化多见,与IDC鉴别困难;当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晰肿块时,与良性肿瘤鉴别困难;中间型钙化率高于IDC,段样/线样分布比例低于IDC;浸润性微乳头状癌>5cm肿块明显高于IDC,Ⅲ级以上淋巴结转移率高于IDC,恶性程度高。

邬梦云[4](2016)在《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 GM)病人及国内核心期刊报道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例,了解其发病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情况,提高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认识,积累临床经验,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以“肉芽肿”、“乳腺炎”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1986-2015年30年间国内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肉芽肿性乳腺炎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搜集2009年5月-2015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住院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通过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对比文献报道病例,对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结果:1.从1986年2015年共选取了98篇关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治文献,共报道了2770例病例,其中7例(0.25%)男性,2763例(99.75%)女性,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为33.96岁。本院54病例中均为女性患者,在本院的病例报道中发病年龄在24-50岁之间,以31-35岁多发。2.本院有孕产史的患者占96.3%,有哺乳史的患者占79.6%,文献报道有孕产史的病例为97.8%,有哺乳史的病例为93.2%,且大部分于停止哺乳后3-5年内发病。3.本院的54例病例中有乳腺炎病史有4例,1例有垂体微腺瘤病史。文献回顾中可发现乳腺炎病史有38例文献,42例有乳房外伤史,13例患者有口服精神类药物史,49例患者有口服避孕药史,5例患者有垂体微腺瘤病史,2例患者高泌乳素血症。4.本院对41例患者行性激素检查,其中12例(29.3%)泌乳素均较正常值高。本院GM患者超重病人19例,占35.2%,肥胖病人12例,占22.2%,35.7%患者血脂异常。5.本院病例中GM的病程从4天到4年,平均5.83±10.18个月,文献报道的病程从2天到10年,平均病程为7.5个月。6.本院双侧发病患者7例,占13.0%,文献23例双侧发病的病例报道。本院累及2个及2个象限以上的有45例,占83.3%,文献报道病变累及2个及2个象限以上的病例122例,占29.4%。本院肿块平均长径为8.36cm,文献报道肿块的平均长径为4.20cm。本院位于左乳44.4%,位于右乳42.6%,文献报道位于左乳56.6%,位于右乳43.3%,本院单纯以肿块就诊的病例仅有10例,占18.5%。本院病例中溃后期患者26例,占48.1%,收集病例中已有窦道形成的病例26例,占48.1%,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的病例18例,占33.3%7.本院报道了16例(29.6%)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文献报道了399例腋窝淋巴结肿大的病例,本院病例中有19例(35.2%)乳头畸形的患者,可见乳头溢液4例(7.4%);文献报道了225例乳头畸形的病例和106例乳头溢液的病例。8.本院24例送检病人中有4例(16.7%)细菌培养阳性,文献也有报道23例菌培阳性的病例。9.文献报道的误诊病例以乳腺癌为多,报道了322例。10.本院54例病例均采用中药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式,2例(3.7%)复发,复发后均行区段切除术后治愈,未见二次复发。结论:1.近5年病例报道急剧上升,提示本病发病率上升及广大医者对本病的认识日益加深有关。2.GM绝大多数发生于女性,GM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从青年到老年均可发病,但相对集中于30余岁,考虑与GM的发病因素相关。育龄期经产妇女为GM的主要发病人群。3.催乳素升高、肥胖、血脂异常、乳腺炎病史、药食物过敏史、口服避孕药史、乳房外伤史提示可能为GM发病的相关因素。4.GM的发病较为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并且有延绵难愈的特点。病程3个月内较多。5.病变部位左右相当,外上位置的肿块分布显着多于其余3个象限。6.GM患者可伴有结节性红斑,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畸形,乳头溢液等伴随症状。7.本院GM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复发率低,手术联合中药效果显着。

二、乳腺癌误诊2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误诊2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GM的病因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文献整理
    1 引言
    2 流行病学
        2.1 国外流行病学
        2.2 国内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和增加发病几率的因素
        3.1 西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1.1 自身免疫
        3.1.2 炎性反应
        3.1.3 激素水平改变
        3.1.3 避孕药
        3.1.4 其他
        3.2 中医的病因病机
    4 临床表现
        4.1 发病部位和好发部位
        4.2 临床症状和体征
        4.2.1 主要临床表现
        4.2.2 伴随症状
    5 诊断
        5.1 符合临床表现
        5.2 辅助检查
        5.2.1 实验室检查
        5.2.2 影像学检查
        5.3 病理检查
    6 鉴别诊断
        6.1 乳腺癌
        6.2 炎性乳腺癌
        6.3 急性感染性乳腺炎或乳房脓肿
        6.4 浆细胞性乳腺炎
        6.5 乳房结核
        6.6 结节病
    7 治疗
        7.1 手术治疗
        7.2 非手术治疗
        7.2.1 激素治疗
        7.2.2 中医治疗
        7.2.3 其他治疗
    8 随访与复发
第二部分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临床回顾
    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病例资料来源
        1.1 检所关键词
        1.2 相关检索数据库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检索步骤
        2 临床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
        2.2 选择患者标准
        2.3 诊断标准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外形评价标准
        2.6 观察指标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年龄分布
        1.2 患者BMI值
        1.3 发病季节
        1.4 婚育史、哺乳史
        1.5 既往史
        1.6 过敏史
        1.7 家族史
        2 临床症状与体征
        2.1 发病部位
        2.2 病程
        2.3 临床症状和体征
        2.4 外院治疗及诊断情况
        3 辅助检查
        3.1 实验室检查
        3.2 影像学检查(以基本的超声检查为主)
        3.3 病理学检查
        4 治疗
        4.1 中药运用
        4.2 根据一般资料就行基线分析:
        5 随访与复发
讨论
    1 一般资料讨论
    2 发病机制讨论
    3 临床症状讨论
    4 诊断讨论
    5 治疗讨论
    6 本研究中治疗方式的优势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问题及展望
        2.1 课题方面的不足
        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中引用病例的文献来源
附录二 收集病例调查问卷
综述 肉芽肿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语表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病机
        2.1 免疫
        2.2 炎性
        2.3 超敏
        2.4 避孕药
        2.5 其他
        2.6 中医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3.1 主要症状
        3.2 伴随症状
    4 辅助检查
        4.1 实验室检查
        4.2 影像学检查
    5 病理
        5.1 细胞学
        5.2 冰冻
        5.3 组织病理学
    6 鉴别诊断
        6.1 浆细胞性乳腺
        6.2 乳腺癌
        6.3 良性乳腺肿块
        6.4 乳腺结核
        6.5 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
        6.6 乳腺脂肪坏死
        6.7 结节病
        6.8 韦格氏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
        6.9 猫抓病
    7 治疗
        7.1 手术
        7.2 激素
        7.3 抗生素
        7.4 抗结核
        7.5 免疫抑制剂
        7.6 病因治疗
        7.7 针吸
        7.8 观察
        7.9 中医治疗
    8 随访与复发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1.2 临床资料来源
        1.3 疾病诊断标准
        1.4 疗效评价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分析方式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发表数量及病例数分析结果
        2.2 一般资料
        2.3 临床症状及体征
        2.4 辅助检查
        2.5 分期分型
        2.6 诊断
        2.7 治疗
        2.8 随访
    3 讨论
        3.1 文献及病例数
        3.2 一般资料
        3.3 临床症状及体征
        3.4 辅助检查
        3.5 分期分型
        3.6 诊断
        3.7 治疗
        3.8 随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乳腺癌误诊2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D]. 于远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D]. 毛勤香.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5)
  • [4]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D]. 邬梦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乳腺癌误诊21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