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职业示范校有标准有规矩(论文文献综述)
朱洲[1](2021)在《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伟大实践中,党的干部队伍工作从研究探索到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过程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光辉,又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党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提出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化了党管干部、组织选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修改完善党章,先后两次修订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自我革命的优秀传统鞭策下,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此淬炼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遵循。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及其建设等进行概念界定。重点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在理性甄别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分析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体现和价值所在。第三,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能力、作风以及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基本经验。第四,总结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在特点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包括: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在形式上是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等。提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贡献,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立的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第五,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内容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张皓轩[2](2021)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西凭祥市L镇三所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它是教学上沿袭下来的经常实行的规矩,符合学校工作的规律,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教学常规管理是开展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手段,它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组织、协调与监督机制,是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管理的活动,保障日常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乡村基础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研究较为有限。以地区的相关文件和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内容细则为参照基础,调查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和理清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完善与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内容与方式,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丰富乡村教育发展相关理论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为深入了解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真实现状,本研究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来获得探索现状与发现问题的维度。首先借助于文献研究,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常规管理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范围;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教学常规管理这三大核心概念进行了探讨与界定,将教学常规的内容划分成:课程设置常规,课堂教学常规,教学教研常规三个方面;并明确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现状考察的四个主要维度:管理主体,管理结构,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然后以访谈法为主,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观察法为辅的方式,来获得被调查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现状数据。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L镇下两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一个教学点中三名校长和三名教师作为访谈调查对象,以此来了解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现状;并从学校中选取四个班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进一步证实教师在课堂教学常规方面的现状。将现场观察法贯穿于整个调查过程之中,作为调查获得数据与材料的补充。通过对调查所获得的访谈材料、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观察材料进行整理,进而在现状的客观描述和总结中发现,所调查的三所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为:管理主体权责不明,且缺乏教师参与;管理结构不健全,且职位与职能不匹配;管理内容脱离学校实际,且无法落地实施;管理方法依赖上级检查,且管理局面被动。结合访谈中的内容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群体间的非正式关系削弱教学常规管理的效力;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匮乏;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校本化缺失;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干预不当。基于以上的问题总结与分析,笔者从教师角度,学校管理者角度,学校整体角度,教育管理部门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学校自身要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校本管理体系,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常规管理。其次,学校还要强化教师团队建设,利用家校合力优化监督环境。再次,乡村小规模学校之间要统整课程资源,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最后,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当放权,以校为本,完善师资补偿机制,并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提供充足经费支持。
欧阳月明[3](2021)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党性教育。注重加强党性教育是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进程中,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要顺利进行伟大斗争,成功应对大变局,进而深入推进伟大事业,圆满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于能否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当前,党内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缺失、纪律意识淡薄,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迎来许多新机遇、新契机、新变化,面临不少新挑战、新任务、新课题,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大命题。党性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提高党性教育质量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党员干部为研究对象,以党性教育为研究主题,以提高质量为研究视角,在阐述内涵特征,遵循理论渊源,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经验教训,分析现实际遇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前提。第二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主要阐述党性、党性教育、党性教育质量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分析、党性教育培训等概念的逻辑关联,以及梳理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三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主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重点阐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梳理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五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主要分析苏共亡党亡国中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做法、发达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经验借鉴,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第六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主要论述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短板,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第七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主要论述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指向、主要原则以及评估维度。第八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主要从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拓展途径、健全机制、增强合力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范卫卫[4](2021)在《关怀伦理视角下昆明市A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培养具有关怀品质的教师,使幼儿成为“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且值得爱的人”,营造关怀的班级环境是提高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质量、营造关怀型班级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关怀伦理为视角,聚焦幼儿园班级管理,以昆明市A幼儿园C班为个案,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法、非参与式观察、访谈法展开研究;以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借鉴已有文献对幼儿教师的班级管理观念和行为进行研究,整体上探究A幼儿园C班教师班级管理方面的情况。首先,笔者在关怀伦理视角下通过访谈和观察获取C班幼儿教师的班级管理观念和行为在班级规则、奖惩、班级管理方法、幼儿自我管理、班级环境创设五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C班幼儿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观念层面表现为:强调规则并注重情感;重视奖惩并关注过程;讲求方法并关注情境;突出能力并尊重差异、重视环境并升华环境。C班幼儿教师班级管理的行为层面表现为:尊重幼儿作为规则制定的主体且关注规则执行中幼儿的需要;奖惩以对幼儿的认可为基础且关注幼儿的体验和感受;对话贯穿于方法实施过程且方法的使用考虑幼儿差异;对幼儿自我管理做到情理并重且适度引导和支持;班级环境创设和营造体现了安全与接纳、自主与温暖。其次,在现状概括及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C班幼儿教师班级管理的效果:教师的班级管理体现了情理交融;及时关注幼儿的感受和回应;注重以幼儿为本的班级精神环境创设;善用对话进行班级管理。研究对C班幼儿教师班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问题概括为教师的认识既缺乏广度又不够深入;观念与行动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教师未重视幼儿作为关怀主体的价值;环境关怀不足在班级管理中仍存在。分析并将原因归结为:社会文化重的关怀缺失;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关怀不足;A幼儿园以情感为导向的教育未落到实处、A幼儿园缺乏系统的班级管理工作的培训、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本身的琐碎和复杂;C班教师对关怀伦理未形成系统、全面认识,教师之间尚未形成一致的态度和行动。最后,提出优化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策略。首先,促进教师向关怀型教师迈进。通过始于知:重视教师观念层面的广度和深度;达于行:指导并鼓励教师树立积极的榜样;促于思:关注教师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来实现。其次,关注幼儿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重视幼儿的关怀体验,鼓励幼儿积极地表达;打造实践关怀的课程,师幼共营关怀型班级。最后,营造关怀的班级环境,通过关注和审视班级的物质环境,坚守和净化关怀的精神环境来实现。
江河[5](2021)在《课程统整视域下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实施研究》文中提出少先队活动课的有效实施对于少先队员真正受到组织教育、健康快乐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阶段少先队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受重视、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探索从课程统整的视角出发来实施少先队活动课既是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少年儿童培养要求的呼唤,也符合《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少先队改革方案》《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工作条例(试行)》等政策文件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少先队活动课落实难的问题。在少先队活动课实施过程中,H省一些小学积极创新实施形式,将少先队活动课与语文、数学、音乐等校内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统整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在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选取H省11个地市的22所小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课程统整视域下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实施研究,在阐明“课程统整视域下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实施”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主体、过程、保障、效果四个方面的状况进行调查,了解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主体认知,统整实施的主题与内容、场所、方式、评价,统整实施的人力、物力、经费、制度保障情况以及统整实施的效果。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发现课程统整视域下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统整实施的主体认知模糊、过程存在欠缺、保障不够充分、效果有待深化。在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之后,从加强学校对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支持力度、提升教师统整实施的意识和能力、尊重队员在统整实施中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了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进一步提升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的统整实施提供指导。
李梦媛[6](2021)在《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雅”“俗”作为审美范畴,在中国历史上被普遍用于人物臧否和艺文鉴评。“雅”有正统、官方、优美、文雅、典雅等含义,“俗”则有风俗、流俗、粗俗、浅俗、庸俗等含义。立足具体的历史语境,结合社会文化及时代思潮,古代书法雅俗观在其生成与递嬗中的意涵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而书法美的意义和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证实。综合来看,古代书法“雅俗”品评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聚焦于“书”,“雅俗”是对笔墨语言及风格形式的评价;聚焦于“书家”,“雅俗”是对主体精神及人格学养的评价;二者并不割裂。通过对历代书论的爬梳,雅俗观既是书家对雅正传统和书脉统绪的认定,又包涵着书家高雅的精神旨趣和超越尘俗的审美理想。关于书法“雅俗”的探讨,可追溯到东汉,魏晋南朝在对书法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形成了诸多围绕“雅俗”的相关范畴、概念及命题。到了唐朝,随着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加之孙过庭等在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得到了确立,帖学的雅正传统得以明确;其后,张怀瓘较为客观且辩证的看待王羲之书法,对书法“雅俗”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辨析,并提出“与众同者俗物”。宋明书法雅俗观大抵呈现三种旨趣:其一,北宋文人极重“雅俗”区分,探讨围绕主体德性学问之“雅俗”展开,以书写自然、表达自我精神为“不俗”;其二,“道统”影响下,朱熹、郝经、赵孟頫等人求雅求正、崇尚古法,郑枃、项穆致力于对书法正脉及书学统绪的梳理与总结;其三,心学背景下,“真”“生”“拙”“丑”“奇”等范畴成为理论讨论重心,主体之真性情、真本色成为破“俗”的方法论。清代碑学范式下,传统书学观和品评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碑学的合法化也导致了书法雅俗观的丕变。由于“雅俗”意涵也不是恒定不变的,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相互转化,书法中还有着“过雅则俗”和“化俗为雅”的问题。
方桐清[7](2020)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都脱胎于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只有四十年。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大学文化缺失、职业文化不强的客观现实,高等性、职业性都不够使得“类型”和“重要”双不显。文化育人弱化导致立德树人虚化,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文化育人泛化。而现有研究成果零散,总体缺少基础框架,不足以指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课题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主要样本,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实施文化育人,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高职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予“5B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基层职业性”;我国对高职给予“复姓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高等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文化共性,同时具有“职业性”个性价值追求。文化育人定位决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性质,文化育人特性反映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面貌,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对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具有反作用。因此,文化育人定位和特性价值追求的向度即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应然目标。从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的维度分析,其价值取向均有四个向度。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是:以“职业性”特质人才为培养目标,走校企“双主体”文化育人之路,在合作中正视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的现实不融,规避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人的道德、理性、真善美形成的文化因子,有效耦合育人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自此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随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对技术精神的双压制、社会文化对育人文化的深融合、外来文化对高职文化的反思间性等影响,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特质文化形态。以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为评判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递进式发展特征和递进式文化育人价值目标。从对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实践效度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随递进式发展任务划分为随性、工具性、理性、特性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以经济与高职互动为演进动力,是“适应—调整—再适应”的演进过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虽然仍存在不少现实矛盾,但是从宏观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存在向度摇摆阻碍类型彰显之囧。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实践情况看,弱化并制约其彰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主要问题包括:融入工业文化因素比较泛化、注入企业文化要素比较主观、培养优秀企业精神重视不够、关注文化间性存在盲目性碎片化。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果。影响其彰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彰显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需要从内容、载体、路径、传播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卢晶晶[8](2020)在《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知行合一,并为这一优秀传统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知行合一中蕴含着崇尚实践、重视实践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道德觉悟,引导大学生实践,促使认知和实践达到合一,因此将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势在必行的。知行合一实质上是“知什么”和“如何行”,那么大学生知行合一就是大学生如何将科学的认识运用并指导实践,从而在行动中检验对认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理论课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首先,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知行合一的内涵进行界定,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历代领导人的知行观为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从而使知行合一的理论更加科学和充实。其次,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体现着国家的整体教育风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这也是教育者的职责,因此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大学生认知和行为存在的不知不行、知而不行、知而错行和行非所知这四类知行背离问题,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大学生自身主体意识薄弱、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家庭教育的错位这四方面对大学生知行冲突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对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一是遵循知行合一融入原则的基础上,把融入的教学理念、融入方法、融入内容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完善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四个重要方面;二是尝试从学生自身和环境合力探索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李超[9](2020)在《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宋朝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推动下,医药的法律与制度获得了全面发展。立法规制之下,形成了涵盖医者、医院与药品管理领域的完整制度。病者有其医,医者有其责,制药有其规。良性的医药秩序,是确保两宋时期三百余年间,医患关系总体平稳的重要原因。总体上讲,区别于以往以专题或个案的研究方法,全文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了宋代通过立法手段,全面架构起医药管理秩序。医者、病者、医院、药商、药局等这些主体在宋代医药法律体系中遵循着各自的规范,有序运行。文章改变以往单纯从社会史、医药史的路径去解读宋代医药问题的研究方法,而是另辟蹊径从法经济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宋代的医药法律体系的积极效益与有限性价值。宋代通过法律构建了官府医者自中央到地方的准入体系,设置了对官府医者的遴选、考核、职责等具体制度。对官府医者而言,宋政府体制内的法律管控是官府医者行医合法性的保障,同时也是对其身份、地位的确认。宋政府通过法律建立了对编外医者的管控,强调其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确立了宋代对执行公务职吏的“参公式”管理范式。宋政府通过法律设置了民间草泽医者、女性医者、僧道医者执医的合法性,并确认了国家对医术卓越者的赏识和任用,从而对民间向医风气的形成起到导向性的作用。法律管控下的宋代医者,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形成了宋代相对平稳的医疗秩序。在宋代法律的引导下,民间渐渐形成了民风向医的风气,民众逐渐形成了对医者的信赖,促进了宋代独特的医患关系的形成。但是,在这种法律体制管控之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官府医者的公益属性、市场属性被淡化,甚至抹杀;医而入仕的法律政策,的确起到了引导社会向医的主流风气,但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些士人投机钻营的契机;法律政策的不稳定,不连贯性,导致巫医坑害民众性命、钱财的事例不可能穷尽。宋代设置了自上而下的医疗机构体系,既有医疗管理机构,又有医学教育机构;既有综合性医院,亦有专科性医院;既有宫廷医院,亦有普通平民医院;既有地方医院,亦有军队专科医院;此外,更是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官办药局。在宋代医疗体系的建构中,体现出政府的官方主导格局。在国家“信用背书”的前提下,宋代的医疗体系初步具有了实现“效率医疗”的基础性条件。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宋代的医药机构在制度落实中,的确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因制度缺乏整体性、延续性的必要设计,影响了医药机构发展的规模性、整体性格局。宋代对药材市场进行管控,从对药材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把关,进而对药材税收进行调控,干预药材的对外贸易,打击假伪药材的泛滥。在确立国家对药材市场的主导管理的同时,客观上的确对药品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宋代药业法律制度在落实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至于宋代药材走私现象、药材作伪现象并未禁绝。整体上看,在医药法律的调整下,宋代的医疗领域表现出崇尚医学、责任政府、社会福利以及政府理性等特点。宋代的医药在获得国家高度认可的同时,亦获得了医药法律的有利支撑,从而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格局。
熊珍秀[10](2020)在《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政以德”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一直秉持的重要政治思想,也是以德治国的主要内容。在党的政治建设中,政德建设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做好表率作用,来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良好的党风促进社风民风。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为了落实新时代干部队伍的重大责任,树立良好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发挥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重视领导干部队伍的政德建设。结合领导干部政德本身政治性、导向性、自律性的特征,从大德、公德、私德三方面来概括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主要内容。明大德是领导干部政德的最高要求,要求领导干部对党忠诚,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守公德是领导干部政德的基础要求,必须坚持为民服务,做到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公道正派;严私德是领导干部政德的根本要求,做到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修身齐家,管好亲人、朋友及身边工作人员。通过对当前领导干部政德的现状的分析,少数领导干部表现出大德之魂不牢、对党忠诚不够纯粹,公德之基不稳、为民理念不够强化,私德之本不正、自我约束不够严格。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受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加之不完善的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相关机制体制、不到位的家风建设以及少数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不足。由此,着重探讨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途径尤为必要,一是加强学用并重,将学习理论知识和注重实践锻炼结合,增强领导干部履职能力,提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实效;二是通过领导干部的选用、政德考核、监督合力等制度的不断完善,形成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制度保障;三是从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和优秀的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强化领导干部的规矩意识,严管自己,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严管家人和身边人,营造良好家风。
二、河北职业示范校有标准有规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职业示范校有标准有规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观点、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1.4.1 核心观点 |
1.4.2 创新点 |
1.4.3 重点及难点 |
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
2.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
2.1.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 |
2.1.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 |
2.1.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2.2.1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2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3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3 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 |
2.3.1 中国传统吏治思想的传承 |
2.3.2 中华传统吏治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
2.4 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1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2 非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1.1 突出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 |
3.1.2 强调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 |
3.1.3 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
3.1.4 服从真理,改正错误 |
3.1.5 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山头主义 |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2.1 注重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精神 |
3.2.2 强调一切听从党安排 |
3.2.3 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 |
3.2.4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
3.2.5 经验教训 |
3.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3.1 强调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方针 |
3.3.2 强调党员干部具备开拓进取精神 |
3.3.3 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党性锻炼 |
3.3.4 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
3.3.5 强调党员干部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
3.3.6 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4.1 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 |
3.4.2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3.4.3 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 |
3.4.4 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五大体系 |
3.4.5 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3.4.6 组织选拔与群众拥护有机统一 |
3.4.7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 |
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
4.1 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 |
4.1.1 对党绝对忠诚 |
4.1.2 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 |
4.1.3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4.2 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
4.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4.2.2 坚定理想信念 |
4.2.3 干群平等 |
4.2.4 不谋私利 |
4.3 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 |
4.3.1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选人用人 |
4.3.2 坚持民主集中制 |
4.3.3 任人唯贤 |
4.3.4 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 |
4.3.5 完善考核评价使用机制 |
4.3.6 注重干部来源广泛性代表性 |
4.4 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
4.4.1 注重实绩 |
4.4.2 突出胜任力 |
4.4.3 注重实践锻炼 |
4.4.4 强调斗争精神 |
4.4.5 注重班子整体建设 |
4.5 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
4.5.1 密切联系群众 |
4.5.2 理论联系实际 |
4.5.3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4.5.4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
4.5.5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4.5.6 惩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
4.6 干部队伍的纪律建设 |
4.6.1 模范遵守纪律 |
4.6.2 自觉接受监督 |
4.6.3 实行问责制度 |
4.6.4 开展反腐败斗争 |
4.6.5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5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 |
5.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 |
5.1.1 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 |
5.1.2 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 |
5.1.3 与时俱进丰富完善 |
5.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精髓 |
5.2.1 干部是党的正确路线确定后的决定因素 |
5.2.2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及杜绝个人依附 |
5.2.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暨任人唯贤 |
5.2.4 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干部问题 |
5.2.5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5.2.6 干部权责一致 |
5.2.7 干部成长体现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统一 |
5.2.8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
5.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价值 |
5.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5.3.2 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3 建立了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干部队伍 |
6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和创新发展 |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境遇 |
6.1.1 世情的深刻变革引发新的国际力量博弈 |
6.1.2 国情的深刻变革要求统揽和推进“四个伟大” |
6.1.3 党情的深刻变革激励全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
6.1.4 社情的深刻变革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6.2.2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6.2.3 全面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本领能力 |
6.2.4 建立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 |
6.2.5 健全科学选拔任用机制 |
6.2.6 加强监督管理狠抓作风 |
6.2.7 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
6.2.8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
6.2.9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西凭祥市L镇三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乡村基础教育薄弱 |
2.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
3.当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困境 |
4.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问题凸显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研究现状 |
2.关于“教学常规管理”的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教学常规 |
2.教学常规管理 |
3.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
(二)教学常规管理理论基础 |
1.科学管理理论 |
2.人本管理理论 |
3.校本管理相关理论 |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价值诉求 |
(一)建立与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
(二)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形成 |
(三)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手段 |
(四)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三、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方法 |
(五)调查实施 |
四、调查现状描述 |
(一)管理主体 |
(二)管理结构 |
(三)管理内容 |
1.课程设置常规 |
2.课堂教学常规 |
3.教学教研常规 |
(四)管理方法 |
五、问题总结与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1.管理主体权责不明,且缺乏教师参与 |
2.管理结构不健全,且职位与职能不匹配 |
3.管理内容脱离学校实际,且无法落地实施 |
4.管理方式依赖上级检查,且管理局面被动 |
(二)原因分析 |
1.非正式关系削弱教学常规管理效力 |
2.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匮乏 |
3.教学常规管理校本化缺失 |
4.教育管理部门干预不当 |
六、研究对策与建议 |
(一)以人为本,彰显教学常规管理人文情怀 |
1.了解教师需求,注重教师发展 |
2.评价多样合理,管理注入情怀 |
(二)以校为本,教育行政部门适当放权 |
1.减政减负,转变行政管理理念 |
2.适当放权,凸显学校管理职能 |
(三)统整学校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
1.统整乡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资源 |
2.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成长平台 |
(四)强化学校教师团队建设,家校合力优化监督环境 |
1.强化教师团队建设,形成良好工作氛围 |
2.丰富家校沟通形式,形成家校监督合力 |
(五)构建校本教学常规管理体系,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
1.建立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组织结构 |
2.制定完善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
(六)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经费供给,完善师资配备机制 |
1.保障学校教育经费供给,助力学校基础设施完善 |
2.完善师资补偿机制,网络教育技术予以辅助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二: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教师访谈调查提纲 |
附录三: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校长访谈调查提纲 |
附件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现状观察提纲 |
致谢 |
(3)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重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 |
2.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内涵 |
2.1.1 党性与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内涵 |
2.1.2 党性教育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内涵 |
2.1.3 质量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内涵 |
2.1.4 新时代的内涵 |
2.2 党性教育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联 |
2.2.1 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 |
2.2.2 党性教育与党性锻炼 |
2.2.3 党性教育与党性分析 |
2.2.4 党性教育与党性教育培训 |
2.2.5 党性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 |
2.2.6 党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
2.3 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 |
2.3.1 党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
2.3.2 党性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
2.3.3 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要求 |
2.3.4 党性教育具有渗透的独特功能 |
2.3.5 党性教育具有内在的科学规律 |
第3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1.2 列宁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1 毛泽东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2 邓小平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3 江泽民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4 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3.1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3.3.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
3.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
第4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 |
4.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 |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2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
4.2.1 坚持正确路线、把握发展方向 |
4.2.2 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理论武装 |
4.2.3 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
4.2.4 服务中心任务、强化问题导向 |
4.2.5 体现从严从实、融入日常经常 |
第5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 |
5.1 从苏共亡党亡国看苏共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 |
5.1.1 曲解、淡化甚至丢弃马克思主义 |
5.1.2 忽视党的宗旨教育 |
5.1.3 缺乏正确的党史教育 |
5.1.4 对党忠诚教育缺失 |
5.1.5 党性教育走形式、假大空 |
5.2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借鉴 |
5.2.1 越南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2.2 朝鲜劳动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2.3 老挝人民革命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2.4 古巴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批判借鉴 |
5.3.1 美国共和党、民主党的党性教育 |
5.3.2 德国、法国、英国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
5.3.3 日本、新加坡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
第6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 |
6.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意义 |
6.1.1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
6.1.2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
6.1.3 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
6.1.4 进行伟大斗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举措 |
6.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机遇挑战 |
6.2.1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生动实践带来的新契机 |
6.2.2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
6.2.3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形势带来的新变化 |
6.2.4 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员队伍变化带来的新任务 |
6.2.5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
6.2.6 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课题 |
6.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短板 |
6.3.1 党性的宣传阐释有所滞后 |
6.3.2 党性教育认识误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
6.3.3 党性教育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娱乐化倾向 |
6.3.4 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问题仍然突出 |
6.3.5 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 |
6.3.6 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 |
第7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 |
7.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
7.1.1 求真务实的理念 |
7.1.2 与时俱进的理念 |
7.1.3 全面从严的理念 |
7.1.4 分类施教的理念 |
7.1.5 贯通协同的理念 |
7.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目标指向 |
7.2.1 根本目标和基本目标 |
7.2.2 统一目标和分类目标 |
7.2.3 宏观目标和具体目标 |
7.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原则 |
7.3.1 政治引领与服务大局相结合 |
7.3.2 思想改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
7.3.3 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7.3.4 丰富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 |
7.3.5 集中学习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
7.3.6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
7.4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评估维度 |
7.4.1 党性教育的适用度 |
7.4.2 党性教育的满足度 |
7.4.3 党性教育的保障度 |
7.4.4 党性教育的有效度 |
第8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
8.1 丰富党性教育内容 |
8.1.1 深化党性教育需求调研 |
8.1.2 精心抓好重点内容教育 |
8.1.3 认真抓好基本内容教育 |
8.2 创新党性教育方法 |
8.2.1 坚持运用讲授式方法 |
8.2.2 广泛运用渗透式方法 |
8.2.3 倡导运用案例式方法 |
8.2.4 深入运用互动式方法 |
8.2.5 积极运用典型式方法 |
8.2.6 大胆运用体验式方法 |
8.3 拓展党性教育途径 |
8.3.1 加大集中培训力度 |
8.3.2 抓好集中教育活动 |
8.3.3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
8.3.4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
8.3.5 用好实践锻炼平台 |
8.3.6 发挥环境影响作用 |
8.3.7 注重加强自我教育 |
8.4 健全党性教育机制 |
8.4.1 健全党性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
8.4.2 健全党性教育保障机制 |
8.4.3 健全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
8.4.4 健全党性教育宣传研究机制 |
8.5 增强党性教育合力 |
8.5.1 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
8.5.2 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 |
8.5.3 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 |
8.5.4 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
8.5.5 加强党性教育的工作统筹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关怀伦理视角下昆明市A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忽视幼儿的问题亟待关注 |
二、班级管理要求幼儿教师提高关怀素养 |
三、在关怀伦理视角下研究幼儿园班级管理忽视幼儿的问题有重要价值 |
四、个人的研究兴趣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分析框架 |
第二章 A幼儿园及其C班概况 |
第一节 A幼儿园概况 |
一、亲文化·活教育 |
二、讲求专业情意,注重人文关怀 |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注入情感的管理 |
第二节 A幼儿园C班概况 |
一、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
二、自主与约束并存的班级 |
三、共促师幼成长的管理 |
第三章 关怀伦理视角下A幼儿园C班教师的班级管理观念分析 |
第一节 A幼儿园C班教师的班级管理观念 |
一、C班幼儿教师班级管理之班级规则观念 |
二、C班幼儿教师班级管理之奖惩观念 |
三、C班幼儿教师班级管理之管理方法观念 |
四、C班教师班级管理之幼儿自我管理观念 |
五、C班教师班级管理之班级环境创设观念 |
第二节 A幼儿园C班教师的班级管理观念分析 |
一、强调规则并注重情感 |
二、重视奖惩并关注过程 |
三、讲求方法并关注情境 |
四、突出能力并尊重差异 |
五、重视环境并升华环境 |
第四章 关怀伦理视角下A幼儿园C班教师的班级管理行为分析 |
第一节 A幼儿园C班教师的班级管理行为 |
一、C班教师班级规则的执行 |
二、C班教师的奖惩行为 |
三、C班教师班级管理方法的实施 |
四、C班教师对幼儿自我管理之管理 |
五、C班教师的班级环境创设 |
第二节 A幼儿园C班教师的班级管理行为分析 |
一、教师的管理行为体现着关怀关系 |
二、教师的管理行为渗透着“非理性” |
三、教师的管理行为赋予班级活力 |
四、教师的班级管理行为反映了管理观念 |
第五章 关怀伦理视角下A幼儿园C班班级管理的效果、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关怀伦理视角下A幼儿园C班班级管理的效果 |
一、C班的班级管理体现了情理交融 |
二、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感受和回应 |
三、注重以幼儿为本的班级精神环境创设 |
四、教师善用对话进行班级管理 |
第二节 关怀伦理视角下A幼儿园C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C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二、C班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关怀伦理视角下优化A幼儿园C班班级管理的建议 |
第一节 促使教师向关怀型教师迈进 |
一、始于知:重视教师观念层面的广度和深度 |
二、达于行:指导并鼓励教师树立积极的榜样行为 |
三、促于思:关注教师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改进 |
第二节 关注幼儿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
一、重视幼儿的关怀体验,鼓励幼儿积极地表达 |
二、打造实践关怀的课程,师幼共营关怀型班级 |
第三节 营造充满关怀的班级环境 |
一、关注和审视班级的物质环境 |
二、坚守和净化关怀的精神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课程统整视域下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社会发展对少年儿童培养要求的呼唤 |
1.1.2 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统整实施 |
1.1.3 解决学校少先队活动课落实难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课程统整 |
1.4.2 少先队活动课 |
1.4.3 课程实施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1.6.1 研究创新点 |
1.6.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课程统整视域下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实施基本状况 |
2.1 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主体认知 |
2.1.1 绝大部分学校管理者赞同统整实施 |
2.1.2 绝大多数教师愿意为了学生发展参与统整实施 |
2.1.3 少先队员大都喜爱统整实施的课程 |
2.2 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过程 |
2.2.1 统整实施的主题与内容围绕队员的发展 |
2.2.2 统整实施的场所多是集中在校园内 |
2.2.3 统整实施的方式侧重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
2.2.4 统整实施的评价主要取决于教师 |
2.3 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保障 |
2.3.1 统整实施的人力保障较为到位 |
2.3.2 统整实施可利用的资料和物理空间资源较丰富 |
2.3.3 统整实施有少部分经费且主要来自于校长安排 |
2.3.4 统整实施相关制度建立有待健全 |
2.4 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效果 |
2.4.1 少先队活动课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
2.4.2 少先队员提升了核心素养 |
2.4.3 教师统整实施的意识与能力有所提升 |
第三章 课程统整视域下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课程统整视域下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主体认知模糊 |
3.1.2 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过程存在欠缺 |
3.1.3 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保障不充分 |
3.1.4 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效果有待深化 |
3.2 课程统整视域下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学校对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支持力度不足 |
3.2.2 教师缺乏对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主动学习 |
3.2.3 队员在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
第四章 课程统整视域下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实施的优化策略 |
4.1 学校加强对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支持力度 |
4.1.1 提升校长课程统整实施的领导力 |
4.1.2 加强对教师统整实施的相关培训 |
4.1.3 积极争取家长对统整实施的配合 |
4.1.4 建立健全统整实施相关制度 |
4.2 教师主动提升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意识与能力 |
4.2.1 树立团教协作意识与理念 |
4.2.2 丰富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方法 |
4.2.3 完善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评价 |
4.2.4 充分挖掘和利用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资源 |
4.3 尊重队员在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中的主体地位 |
4.3.1 师生共同参与少先队活动课统整实施的全过程 |
4.3.2 以队员的发展需求为核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之选题缘起 |
二、本课题之相关研究概述 |
三、本课题之研究问题与内容 |
四、本课题之研究路径及方法 |
第一章 “雅俗”之文化原论 |
第一节 何为“雅”“俗” |
一、“雅”之义 |
二、“俗”之义 |
第二节 先秦时期关于“雅”“俗”命题的郄视 |
一、“由礼则雅”“中和”:儒家雅俗观及其对雅正审美的基奠 |
二、“独异于人”“贵真”:道家雅俗观及其对脱俗审美的妊育 |
第二章 汉唐:书法雅俗观的萌蘖与生成 |
第一节 “离经而趋俗”:赵壹“雅俗”的提出及其反艺术立场 |
第二节 魏晋“雅”的意涵构成 |
一、“规矩”“工巧”:“雅”与“法” |
二、“书乃吾自书”:魏晋风度与雅士的贵族精神 |
第三节 南朝“优劣”论辩中的书法雅俗观 |
一、“锺、张、羲、献”:“妍雅”与“古雅”的公案 |
二、“寒乞”与“一纸不可得”:士庶身份与雅俗评判 |
第四节 唐代雅俗观的多维度阐发 |
一、“尽善尽美”:唐太宗与书法雅正传统的确立 |
二、“文质彬彬”:孙过庭“雅”的旨趣 |
三、“妙各有最”“众同者俗”:张怀瓘雅俗批评的发微 |
第三章 宋明:书法雅俗观的发展与衍化 |
第一节 “唯不可俗”:北宋文人的雅趣范式与反俗精神 |
一、对书法传统的承续及对新楷模的推扬 |
(一)《淳化阁帖》以“二王”为雅正经典 |
(二)欧阳修统绪意识下的书学救弊 |
(三)苏、黄对传统的认识及对颜真卿继正脉的阐扬 |
二、“与秋霜争严”“万卷书气象”:德性学问向度的雅俗标准 |
三、文人的雅趣之旨与“不俗”的核心表达 |
(一)“举措自若”:贵“自然” |
(二)“不践古人”:以“精神为上” |
第二节 道统的深化与以“正”为雅的统绪观的发展 |
一、“游艺不苟”“自然而中”:朱熹的道学立场与书学正统观 |
二、“心正”“则古”:郝经、赵孟頫论书的雅正之度 |
三、《衍极》与《书法雅言》:书法正统谱系的梳理与总结 |
第三节 “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正统观的动摇与雅俗观的变奏 |
一、“真”“生”“拙”“丑”:“违礼从情”的“貌俗心雅” |
(一)徐渭“越俗越雅”论与书学“求真面”的脱俗主张 |
(二)董其昌以“生”破“熟俗” |
(三)傅山“宁拙毋巧”的雅俗观 |
二、“以奇为正”与“正极奇生”:对“奇正”的不同诠释 |
(一)董其昌以“正局”为俗、以“奇宕”为雅 |
(二)傅山“正入变出”理论的拈出 |
三、“奴”:作为“俗”的内涵流变与士人反“奴俗”的话语表征 |
第四章 清代:范式的变革与书法雅俗观的捩变 |
第一节 经典另立:前碑派雅俗观的质疑与反叛 |
一、金石考证的遗惠与对汉碑的推崇和美感赋予 |
二、对正统权威之“雅”的非议与推重非名家的审美转向 |
第二节 秩序重塑:碑学视野下雅俗观的建构 |
一、从阮元对“书统”的新排列看其对雅俗的诠释 |
二、包世臣碑帖观中的雅俗倾向 |
(一)“篆分遗意为上”与“以右军为至奇”:评判的两面性 |
(二)以俗为雅:火镰店招牌字“优入妙品” |
三、康有为“碑学入缵大统”下的雅俗观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
2.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要义诠释 |
2.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
2.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定位 |
2.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向度目标 |
2.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 |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 |
3.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渊源 |
3.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 |
3.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宏观成就和向度之囧 |
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现状考察 |
4.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
4.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
4.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
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归因 |
5.1 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 |
5.2 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 |
5.3 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 |
5.4 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 |
5.5 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 |
6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彰显策略 |
6.1 凝练职业精神标签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核心精神 |
6.2 打造职业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显示度 |
6.3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交流打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彰显路径 |
6.4 建立职业文化高效传播机制推进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深化 |
6.5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浓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氛围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知行合一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三、大学生“知行合一”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
三、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的理论指导 |
第三节 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
一、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具有相关性 |
二、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
三、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具有共通性 |
第三章 大学生知行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一节 大学生知行的现实冲突 |
一、不知不行 |
二、知而不行 |
三、知而错行 |
四、行非所知 |
第二节 大学生知行存在冲突的原因 |
一、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
二、大学生自身主体意识薄弱 |
三、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影响 |
四、家庭教育的错位与落后 |
第四章 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
第一节 确立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二、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相结合 |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第二节 完善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
一、树立知行合一融入的教学理念 |
二、改善知行合一融入的方法 |
三、夯实知行合一融入的内容 |
四、打造知行合一的师资队伍 |
第三节 强化大学生“知行合一”的主体意识 |
一、打好理论基础 |
二、善于自我批评 |
三、强化自律意识 |
第四节 形成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合力 |
一、营造知行合一的家庭环境 |
二、建设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环境 |
三、优化知行合一的社会环境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来源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
四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宋代的官府医者 |
第一节 翰林医官院医官 |
一、翰林医官院医官的遴选 |
二、翰林医官院医官的职责与考核 |
三、翰林医官院医官的编制与员额 |
四、翰林医官的迁转 |
第二节 宋代的太医局医官 |
一、太医局教师及医官的遴选 |
二、太医局医官的基本教学职责 |
第三节 宋代的尚药局医官 |
一、尚药局医官的遴选 |
二、尚药局医官的迁转 |
第四节 宋代的御药院医官 |
一、御药院医官的员额编制 |
二、御药院医官的医药职责与法律责任 |
三、御药院医官的迁转 |
第五节 宋代地方医官 |
一、宋代地方医官的员额设置与配套制度 |
二、宋代地方医官的遴选 |
三、宋代地方医官注重实效的考核 |
第六节 宋代的军医 |
一、宋代专职军医类型 |
二、宋代军队临时辅助医员的基本类型 |
三、小结 |
第七节 法经济学视野下宋代对医官管理的效益分析 |
一 从立法目的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
二 从立法时机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
三 从立法技术角度分析法律效益 |
结语 |
第二章 宋代处于特殊地位的医者 |
第一节 执行公职的编外医者 |
一、宋代法医 |
二、宋代为病囚治病的医人 |
第二节 宋代儒医 |
一、宋代儒医现象释源 |
二、宋代发展儒医的法理基础 |
三、宋代对儒医的选任 |
四、法律对宋代儒医的影响 |
第三章 宋代民间医者 |
第一节 宋代民间草泽医 |
一、宋代民间草泽医的出众医技 |
二、宋代对草泽医的擢拔 |
三、小结 |
第二节 宋代僧道医 |
一、宋代的僧医 |
二、宋代道医的治疗特色与医疗对象 |
三、宋政府对僧医、道医的擢拔与奖励 |
小结 |
第三节 宋代的女性医者 |
一、宋代女性医者的分流 |
二、宋代女性医者的价值在司法领域获得肯定 |
三、法律制度下宋代女性医者的生存空间 |
第四节 宋代的巫医 |
一、宋代巫医释源 |
二、宋代法律猛烈打击下的巫医 |
三、宋代法律夹缝中生存的巫医 |
四、宋代法律治理巫医的实际效果 |
第五节 宋代法律对民间医者管控效益的实现途径 |
一、强调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 |
二、汲取法律的动态效益 |
第四章 宋代医者被信仰现象与宋代医患关系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宋代医者“被信仰”现象研究 |
一、宋代医者形象“被信仰”现象概述 |
二、宋代法律促使医者“被信仰”合法化 |
三、宋代医者形象“被信仰”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宋代的医患关系问题研究 |
一、宋代医患关系的基本特点 |
二、宋代医者群体的特点 |
三、宋代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界定 |
四、法律调整下的宋代医患关系的现代价值 |
第五章 宋代医药机构研究 |
第一节 宋代的医药行政管理机构 |
一、礼部祠部司和太常寺医案的医疗行政管理职能 |
二、翰林医官院的医事管理职能 |
第二节 宋代的医药教学机构 |
一、太医署的设置及职能 |
二、太医局的沿革及基本格局 |
三、太医学的设置及基本制度模式 |
第三节 宋代的医院体系 |
一、综合性门诊医院的体系格局 |
二、宫廷医院的体系设置 |
三、贫民日常住院、养护机构的基本特色 |
四、地方性兽医专科医院的设立与发展 |
五、军队医院设立的基本格局情况概述 |
六、行业性医院——病囚院的基本制度分析 |
第四节 宋代医药机构体系的整体特点分析 |
一、宋代医院惠及整个社会,官方主导地位加强 |
二、宋代医院数量增多,出现了医院的职能区分且管理规范 |
三、宋代贫民医院兼具医疗与济贫的功能 |
四、宋代医学教育引导宋代社会的向医之风 |
五、宋代医院职能重叠 |
六、宋代医院建设缺乏延续性 |
七、宋代一些医院表现出强烈的非专业色彩 |
第五节 宋代官药局运转制度有限性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宋代官药局的诞生背景 |
二、官药局的法律成本分析 |
第六章 宋代对药业的法律管控 |
第一节 宋代药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
一、宋代药业情况概述 |
二、宋代药材的供给来源 |
三、宋代药材的用途 |
第二节 宋代对药材市场的法律管控 |
一、宋代药材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
二、宋代药材的税收法律制度 |
三、宋代药材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
四、宋代疫病时期对药材的法律管控 |
五、宋代国内药业的广告和商标制度 |
第三节 法经济学视野下宋代假药治理的法律效益分析 |
一、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行为激励效益 |
二、注重利用法律对药材全流程监控,动态化监管 |
三、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威慑功能 |
四、注重发挥药业法律的产权效益 |
五、注重对官办药局制度化监控 |
小结 |
结语 |
一、展现出国家的“尚医”特征 |
二、展现出国家的“责任”特征 |
三、展现出国家的“福利”特征 |
四、展现出国家的“理性”特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 |
第1章 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
1.1 领导干部政德的相关内涵 |
1.1.1 道德的内涵 |
1.1.2 政德的内涵 |
1.1.3 领导干部政德的内涵 |
1.2 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性 |
1.2.1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有利于落实新时代干部队伍的重大责任 |
1.2.2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有利于树立良好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
1.2.3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有利于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 |
第2章 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
2.1 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
2.1.1 明大德 |
2.1.2 守公德 |
2.1.3 严私德 |
2.2 领导干部政德的特点 |
2.2.1 政治性 |
2.2.2 导向性 |
2.2.3 自律性 |
第3章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的政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3.1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的政德存在的问题 |
3.1.1 大德之魂不牢,对党忠诚不够纯粹 |
3.1.2 公德之基不稳,为民理念不够强化 |
3.1.3 私德之本不正,自我约束不够严格 |
3.2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的政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负面影响 |
3.2.2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3.2.3 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相关机制不完善 |
3.2.4 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不到位 |
3.2.5 少数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不足 |
第4章 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途径 |
4.1 坚持学用并重,增强领导干部履职能力 |
4.1.1 学习理论知识,提升政德修养水平 |
4.1.2 理论付诸行动,提高政德建设实效 |
4.2 完善政德机制,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 |
4.2.1 明确选人用人标准 |
4.2.2 完善领导干部政德考核制度 |
4.2.3 坚持党内、社会和群众监督同向发力 |
4.3 强化规矩意识,严管个人和身边人 |
4.3.1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 |
4.3.2 传承红色基因,管好自己和身边人 |
4.3.3 注重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河北职业示范校有标准有规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 朱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西凭祥市L镇三所学校为例[D]. 张皓轩.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D]. 欧阳月明. 南昌大学, 2021(02)
- [4]关怀伦理视角下昆明市A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个案研究[D]. 范卫卫.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课程统整视域下H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实施研究[D]. 江河. 河北大学, 2021(02)
- [6]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D]. 李梦媛.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D]. 方桐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8]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卢晶晶.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法律视域下的宋代医药问题研究[D]. 李超. 河北大学, 2020(03)
- [10]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研究[D]. 熊珍秀.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