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低聚糖真可以防癌、抗癌吗?(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15)在《复合型黑蒜通便功能饮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黑蒜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本课题利用其润肠通便功能将其与低聚木糖复合,研究复合型黑蒜通便功能饮料的加工工艺和配方,并进一步研究了该饮料的杀菌工艺、流变特性及润肠通便等功能。分析测定了黑蒜的组成,结果表明:水分含量48.57%±1.36%、还原糖29.39%±0.14%,总酸 4.02%±0.02%,蛋白质 10.90%±0.17%,脂肪 1.01%±0.15%、灰分 2.35%± 0.06%。经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黑蒜饮料加工工艺流程为:黑蒜→精选→加水打浆→粗滤→配料→离心→灌装→杀菌→分段冷却→成品;最佳工艺配方为:黑蒜与水1:8打浆,粗滤后每100mL黑蒜汁中添加白砂糖5.0%、阿斯巴甜0.015%、CMC0.40%、β-环糊精0.20%、低聚木糖0.55%。在复合型黑蒜通便功能饮料加工工艺和配方确定后,对其杀菌工艺的条件进行摸索,结果表明,黑蒜饮料最佳杀菌工艺为10℃是温度条件下加热升温3min,并保持恒温加热10min,此时,达到最短的杀菌时间和最好的杀菌效果。对黑蒜饮料的流体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5℃以下的温度条件下,黑蒜饮料属于牛顿流体类型,在55℃和65℃的温度条件下,属于胀塑性流体类型。流变特性可用幂律方程描述,温度对大蒜低聚糖饮料粘度的影响可以使用阿累尼乌斯方程表示。采用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的方法研究了黑蒜饮料的通便功能,结果表明,黑蒜饮料能够明显促进便秘模型小鼠小肠推进作用,明显缩短首粒黑便时间,能显着增加6h内排便粒数和重量,而且,对于肠道有益菌乳杆菌具有明显促进增殖的作用,对于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则增殖作用不明显。综合结果表明,黑蒜饮料具有润肠通便功效。
林榕姗[2](2012)在《细菌型豆豉发酵机理及功能性研究》文中提出豆豉(lobster sauce)是以黑豆或黄豆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调味品,既可作调味料又可以直接食用。豆豉含丰富的可溶性氮、可溶性糖、维生素A、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及大豆低聚糖、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褐色色素类、大豆多肽等多种功能因子。细菌型豆豉大多是利用纳豆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等在较高温度下繁殖于蒸熟的大豆上,借助其蛋白酶生产出风味独特的食品。而作为细菌型豆豉的典型代表山东水豆豉,目前尚未见到对其发酵机理及生理功能的系统研究及报道。本文以山东临沂民间自然发酵的自制豆豉为研究对象,对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益酵菌株的筛选鉴定、发酵过程豆豉成分变化及豆豉生理活性物质进行研究,以期筛选得到符合制曲要求的微生物,为进行纯种发酵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水豆豉的营养和生理功能进行深入了解及发掘,扩大中国豆豉被消费者认同范围及促进市场前景的发展。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如下:(1)细菌型豆豉发酵菌群多样性分析提取豆豉发酵不同时间的豆豉总DNA,采用对大多细菌16S rDNA基因V3区具有特异性的引物对GC-357F和517R,进行PCR扩增,将长约160bp的扩增产物使用变性剂浓度梯度为30%到60%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分离,最后对电泳谱图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引物对27F-FAM,1492R对豆豉总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MspI酶切,对酶切产物进行测序及OUT分析。根据DGGE及T-RFLP分析可知,细菌型豆豉在发酵过程中,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较低且比较稳定,优势菌群特征明显。以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群,发酵时间7d为宜。(2)细菌型豆豉优势菌株的筛选及益酵菌株鉴定通过常规平板培养方法,将发酵过程豆豉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及菌落计数。通过菌体形态、菌落特征观察,筛选得到11株细菌,初步确定B1、B2、B3、B4、B5、B7为芽孢杆菌,NB1、NB2、NB3、NB4为非芽孢杆菌,C1为球菌。通过耐盐性实验及耐热性实验,确定益酵菌株为B1、B2、B3、B4、B5、C6、B7等7株菌。经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可确定B1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B2为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B3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B4为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B5为耐热芽孢杆菌(B.kalodurans)、B7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C6为溶酪大球菌(Macrococcus caseolyticus)。(3)细菌型豆豉发酵过程成分分析在发酵过程中,对发酵不同时间内的豆豉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其中水分、脂肪、蛋白质、总糖、还原糖及粗纤维呈下降趋势;灰分、pH值、总酸,氨基氮、游离氨基酸等呈上升趋势,其中总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大。表明经过发酵豆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4)细菌型豆豉生理活性物质分析在发酵过程中,对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蛋白酶的酶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豆豉发酵液中纤维素酶活维持较低水平,而蛋白酶活呈现增长的趋势。将筛选得到的7株菌及豆豉提取液进行纳豆激酶酶活测定,B5、B4等菌株均表现出较高的酶活特性。豆豉提取液因杂质等因素影响,酶活有所降低,但仍比C6、B3、B2、B7、B1等纯菌发酵液的酶活有明显的提高。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豆豉中异黄酮染料木素糖苷和大豆苷元糖苷的转化率分别达到69.07%和54.54%,使产品的生理功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对豆豉发酵液进行MDA值及SOD值测定,其中全血中MDA值显着下降,血清中SOD活性显着增高。表明豆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蔡曼儿,孙翰,薄芯[3](2010)在《中国传统发酵大豆制品的营养》文中研究表明对几种中国传统大豆发酵制品做了简单分析,并与非发酵大豆制品和国外发酵豆制品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中国传统大豆发酵制品的营养更丰富。同时指出大豆发酵制品目前存在着含盐量过高的问题,会对人体有不良影响。提出企业应在此基础上运用保健食品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深入研究大豆发酵食品活性成分结构,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含盐量,满足人们的需要。
杨虎[4](2007)在《云南野生羊肚菌多糖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Pers.]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它营养丰富并含有多种功能成分,多糖就是其中的代表。本论文选用云南野生羊肚菌子实体作为材料,对其水溶性多糖的含量测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条件以及物理化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预试实验发现:温度、时间、提取次数、料水比是影响热水法提取羊肚菌子实体多糖的主要因素。单因素实验表明,随提取温度的升高,多糖的得率逐渐提高;随提取时间的延长或料水比的降低,多糖得率先增加后降低;随提取次数的增加,多糖得率先急剧增加而后增加幅度变得不明显,当提取时间在2~3h、料水比在1:40时提取效果较好。对水提之后的残渣进一步用0.5mol/LNaOH常温浸提过夜,获得碱提水溶性多糖和碱提碱溶性多糖,但两种多糖得率非常低,分别为0.82%和0.54%。进一步通过正交实验对水提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后发现,料水比1:50,提取时间2h,提取次数为3次,温度95℃时多糖的得率最高。提取实验同时还发现羊肚菌浓缩提取液与冷的95%乙醇以1:4体积比混合时,多糖的沉淀效果最好。在以上条件下多糖得率可达4.96%。(2)将热水提取获得的羊肚菌粗多糖用蒸馏水溶解后进行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40×500mm)层析。分别用蒸馏水、0.1mol/LNaOH溶液和0.2mol/LNaOH溶液阶段梯度洗脱,获得三种洗脱产物,MEP-1、MEP-2和MEP-3,它们的得率分别为12.40%、3.10%和5.94%。然后将羊肚菌多糖MEP-1用双蒸水溶解后,进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分子筛柱(16×1000mm)层析,上样量为20mg,用双蒸水洗脱,流速为2ml/5min,每管收集2ml,收集34~48管洗脱液,浓缩干燥后得到羊肚菌多糖MEP-1纯品,得率为1.58%。(3)羊肚菌多糖MEP-1纯品经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柱(16×1000mm)进行层析时所得到的洗脱曲线是单一对称的峰。将羊肚菌多糖MEP-1纯品在室温下进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系统,TSK-Gel G4000PWXL柱(7.8×300mm,4um)),以纯净水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柱压为1.5MP,温度25℃,示差检测,发现也只有单一的峰出现。可见,实验所得羊肚菌多糖MEP-1纯品为单一组分多糖。(4)羊肚菌多糖MEP-1纯品呈现白色粉末,无气味,比旋光度[α]D20为+257.0(C=0.001,H2O);水溶性好,属于中性多糖。羊肚菌多糖MEP-1纯品不含淀粉,是非淀粉类多糖,不含有单糖、糖醛酸、蛋白质,多酚类物质和核酸等,平均分子质量为43.652KD。纸层析分析发现羊肚菌多糖MEP-1纯品组成的单糖中可能含有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红外色谱分析发现该多糖是以β-型糖苷键相连接的杂多糖,单糖组成中可能还含有木糖。
二、大豆低聚糖真可以防癌、抗癌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低聚糖真可以防癌、抗癌吗?(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型黑蒜通便功能饮料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大蒜概况 |
1.1.1 大蒜的介绍 |
1.1.2 大蒜的营养成分 |
1.1.3 大蒜的保健功能 |
1.1.4 大蒜的加工现状与市场前景 |
1.2 黑蒜概况 |
1.2.1 黑蒜的概念 |
1.2.2 黑蒜的化学成分 |
1.2.3 黑蒜的保健功能 |
1.2.4 黑蒜的加工现状及市场前景 |
1.3 低聚木糖 |
1.3.1 低聚木糖的概念 |
1.3.2 低聚木糖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效 |
1.4 饮料概况 |
1.4.1 饮料的定义 |
1.4.2 饮料的分类 |
1.4.3 饮料研究现状 |
1.5 便秘概述 |
1.5.1 便秘的定义 |
1.5.2 便秘的分类 |
1.5.3 便秘的危害 |
1.5.4 便秘的治疗 |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黑蒜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
2.2.1 水分的测定 |
2.2.2 还原糖的测定 |
2.2.3 总酸的测定 |
2.2.4 蛋白质的测定 |
2.2.5 脂肪的测定 |
2.2.6 灰分的测定 |
2.3 黑蒜饮料制作工艺的研究 |
2.3.1 黑蒜饮料工艺流程 |
2.3.2 黑蒜饮料精滤方法研究 |
2.4 黑蒜饮料配方的确定 |
2.4.1 黑蒜饮料配方的单因素实验 |
2.4.2 黑蒜饮料配方的正交实验 |
2.5 黑蒜饮料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
2.5.1 黑蒜饮料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5.2 黑蒜饮料脂肪含量的测定 |
2.5.3 黑蒜饮料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2.5.4 黑蒜饮料元素含量的测定 |
2.6 黑蒜饮料杀菌工艺的研究 |
2.6.1 黑蒜饮料升温时间的确定 |
2.6.2 黑蒜饮料杀菌时间的确定 |
2.6.3 不同杀菌时间饮料pH值测定 |
2.6.4 不同杀菌时间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2.6.5 不同杀菌时间饮料粘度的测定 |
2.6.6 不同杀菌时间饮料色泽的测定 |
2.6.7 不同杀菌时间饮料感官评价 |
2.6.8 不同杀菌时间饮料微生物学检验 |
2.7 黑蒜饮料流变特性的研究 |
2.7.1 黑蒜饮料流体类型的研究 |
2.7.2 温度对饮料粘度的影响 |
2.8 黑蒜饮料润肠通便功效研究 |
2.8.1 实验动物 |
2.8.2 剂量选择及分组 |
2.8.3 受试物对小肠运动实验小鼠体重的影响 |
2.8.4 受试物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及结果判定 |
2.8.5 受试物对排便实验小鼠体重的影响 |
2.8.6 受试物对首粒黑便时间、粪便粒数和重量的影响及结果判定 |
2.8.7 受试物对肠道微生物实验小鼠体重的影响 |
2.8.8 受试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结果判定 |
2.9 黑蒜饮料贮藏实验研究 |
2.9.1 贮藏期间黑蒜饮料pH值的变化 |
2.9.2 贮藏期间黑蒜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2.9.3 贮藏期间黑蒜饮料粘度的变化 |
2.9.4 贮藏期间黑蒜饮料色差的变化 |
2.9.5 贮藏期间黑蒜饮料感官指标的变化 |
2.9.6 贮藏时间黑蒜饮料微生物指标的变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黑蒜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
3.2 黑蒜饮料制作工艺确定 |
3.2.1 黑蒜饮料精滤方法的确定 |
3.2.2 黑蒜饮料工艺流程 |
3.3 黑蒜饮料配方确定 |
3.3.1 黑蒜饮料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2 黑蒜饮料正交实验结果 |
3.3.3 黑蒜饮料验证实验结果 |
3.4 黑蒜饮料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3.4.1 黑蒜饮料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
3.4.2 黑蒜饮料脂肪含量测定结果 |
3.4.3 黑蒜饮料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 |
3.4.4 黑蒜饮料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
3.5 黑蒜饮料杀菌条件的确定 |
3.5.1 升温时间的确定 |
3.5.2 杀菌时间的确定 |
3.5.3 不同杀菌时间对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 |
3.6 黑蒜饮料流体特性研究 |
3.6.1 黑蒜饮料流体类型的确定 |
3.6.2 黑蒜饮料流变类型拟合情况 |
3.6.3 温度对黑蒜饮料粘度的影响 |
3.7 黑蒜饮料通便实验结果 |
3.7.1 受试物对小肠运动实验小鼠体重的影响结果 |
3.7.2 小肠推进率实验结果 |
3.7.3 受试物对排便实验小鼠体重的影响结果 |
3.7.4 排便实验结果 |
3.7.5 受试物对肠道微生物实验小鼠体重的影响结果 |
3.7.6 肠道微生物实验结果 |
3.8 黑蒜饮料贮藏实验结果 |
3.8.1 pH值变化研究 |
3.8.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研究 |
3.8.3 粘度变化研究 |
3.8.4 色差变化研究 |
3.8.4.1 27℃贮藏条件下黑蒜饮料色度值变化的研究 |
3.8.4.2 37℃贮藏条件下黑蒜饮料色度值变化的研究 |
3.8.4.3 47℃贮藏条件下黑蒜饮料色度值变化的研究 |
3.8.5 感官指标变化研究 |
3.8.6 微生物指标变化研究 |
4 结论 |
4.1 黑蒜主要成分含量 |
4.2 黑蒜饮料加工工艺及配方确定 |
4.3 复合型黑蒜通便功能饮料的通便功效研究 |
4.4 黑蒜饮料相关特性研究 |
4.5 黑蒜饮料贮藏期间品质变化规律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2)细菌型豆豉发酵机理及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大豆资源概况与消费需求 |
1.1.1 中国大豆供应情况 |
1.1.2 国内大豆消费分析 |
1.2 大豆营养素及生理活性物质 |
1.2.1 大豆基本营养素 |
1.2.2 大豆生理活性物质 |
1.2.2.1 异黄酮 |
1.2.2.2 大豆皂苷 |
1.2.2.3 胰蛋白酶抑制剂 |
1.2.2.4 植物固醇类 |
1.2.2.5 植酸盐 |
1.3 大豆制品行业发展状况 |
1.4 中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营养及功能 |
1.4.1 豆豉 |
1.4.1.1 豆豉的营养价值及生理功能 |
1.4.2 酱油 |
1.4.2.1 酱油的营养价值及生理功能 |
1.4.3 腐乳 |
1.4.3.1 腐乳的营养价值及生理功能 |
1.4.4 豆酱 |
1.4.4.1 豆酱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 |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5.1 细菌型豆豉发展概况 |
1.5.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5.2.1 细菌型豆豉发酵微生物的研究 |
1.5.2.2 细菌型豆豉生产工艺研究 |
1.5.2.3 细菌型豆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1.5.2.4 细菌型豆豉生理功能研究 |
1.5.2.5 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1.5.2.6 PCR-DGGE 与 T-RFLP 技术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品 |
2.1.2 引物 |
2.1.3 试剂 |
2.1.4 仪器 |
2.2 方法 |
2.2.1 细菌型豆豉发酵菌群多样性分析 |
2.2.1.1 DNA 提取 |
2.2.1.2 DGGE 实验方法 |
2.2.1.3 T-RFLP 实验方法 |
2.2.2 细菌型豆豉优势菌株的筛选及益酵菌株鉴定 |
2.2.2.1 微生物的分离及纯化 |
2.2.2.2 益酵菌株筛选 |
2.2.2.3 益酵菌株鉴定 |
2.2.3 细菌型豆豉发酵过程成分分析 |
2.2.3.1 水分测定 |
2.2.3.2 pH 值测定 |
2.2.3.3 总酸测定 |
2.2.3.4 蛋白质测定 |
2.2.3.5 还原糖测定 |
2.2.3.6 粗脂肪测定 |
2.2.3.7 灰分测定 |
2.2.3.8 粗纤维的测定 |
2.2.3.9 氨基氮的测定 |
2.2.3.10 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测定 |
2.2.4 细菌型豆豉生理活性物质分析 |
2.2.4.1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2.2.4.2 蛋白酶活性测定 |
2.2.4.3 纳豆激酶活性测定 |
2.2.4.4 异黄酮含量测定 |
2.2.4.5 抗氧化活性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细菌型豆豉发酵菌群多样性分析 |
3.1.1 PCR 扩增 |
3.1.2 DGGE 图谱结果分析 |
3.1.3 T-RFLP 结果分析 |
3.1.3.1 PCR 扩增 |
3.1.3.2 PCR 产物纯化 |
3.1.3.3 T-RFLP 数据的 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析 |
3.1.3.4 T-RFLP 各指数分析 |
3.2 细菌型豆豉优势菌株的筛选及益酵菌株鉴定 |
3.2.1 细菌型豆豉发酵过程中菌落总数 |
3.2.2 细菌型豆豉优势菌株筛选 |
3.2.3 益酵菌株筛选 |
3.2.4 益酵菌株的鉴定 |
3.3 细菌型豆豉发酵过程成分分析 |
3.3.1 水分及总酸含量 |
3.3.2 脂肪及蛋白质含量 |
3.3.3 还原糖及总糖含量 |
3.3.4 pH 值 |
3.3.5 灰分及粗纤维含量 |
3.3.6 氨基氮含量 |
3.3.7 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 |
3.4 细菌型豆豉生理活性物质分析 |
3.4.1 纤维素酶活测定 |
3.4.2 蛋白酶活测定 |
3.4.3 纳豆激酶酶活测定 |
3.4.4 异黄酮含量测定 |
3.4.4.1 提取条件对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3.4.4.2 异黄酮测定 |
3.4.5 抗氧化活性测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中国传统发酵大豆制品的营养(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 |
1.1 大豆的营养素 |
1.1.1 蛋白质 |
1.1.2 脂肪 |
1.1.3 碳水化合物 |
1.1.4 矿物质和维生素 |
1.1.5 大豆异黄酮 |
1.1.6 大豆皂苷 |
1.2 大豆的营养医疗功效 |
2 中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 |
2.1 酱油 |
2.1.1 酱油的营养价值 |
2.1.2 酱油的保健功能 |
2.2 豆豉 |
2.2.1 豆豉的营养价值 |
2.2.2 豆豉的保健功能 |
2.3 腐乳 |
2.3.1 腐乳的营养价值 |
2.3.2 腐乳的保健功能 |
2.4 豆酱 |
2.4.1 豆酱的营养价值 |
2.4.2 豆酱的保健功能 |
3 国外大豆发酵食品 |
3.1 日本纳豆 |
3.1.1 纳豆的营养价值 |
3.1.2 纳豆的保健功能 |
3.2 日本酱汤 |
4 大豆发酵制品与大豆非发酵制品的对比 |
4.1 总异黄酮含量的对比 |
4.2 发酵豆制品中的у-氨基丁酸含量对比 |
5 中国传统大豆发酵制品的现状及问题 |
5.1 中国传统大豆发酵制品的现状 |
5.2 中国传统大豆发酵制品的问题 |
6 中国传统大豆发酵制品的开发研究及改进 |
6.1 中国传统大豆发酵制品的开发研究 |
6.1.1 褐蘑菇风味酱油 |
6.1.2 铁强化酱油 |
6.1.3 扇贝裙边酱油 |
6.1.4 沙棘酱油 |
6.2 HACCP体系在中国传统大豆发酵制品的应用 |
(4)云南野生羊肚菌多糖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 羊肚菌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引言 |
2.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2.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原料 |
3.2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第4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云南野生羊肚菌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
4.2 云南野生羊肚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
4.3 云南野生羊肚菌多糖 MEP-1 的纯度鉴定 |
4.4 云南野生羊肚菌多糖 MEP-1 的性质研究 |
第5章 结论 |
5.1 羊肚菌多糖含量的测定 |
5.2 云南野生羊肚菌多糖的提取 |
5.3 云南野生羊肚菌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纯度鉴定 |
5.4 羊肚菌多糖的性质研究及结构的初步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大豆低聚糖真可以防癌、抗癌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型黑蒜通便功能饮料的研究与开发[D]. 李鑫.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1)
- [2]细菌型豆豉发酵机理及功能性研究[D]. 林榕姗.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1)
- [3]中国传统发酵大豆制品的营养[J]. 蔡曼儿,孙翰,薄芯. 中国酿造, 2010(02)
- [4]云南野生羊肚菌多糖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D]. 杨虎. 西南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