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加强社区国防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勇,李翠珍,刘轩甫,张林,张金辉,谢鹏[1](2020)在《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对策研究——以抚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区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强大国防的构建和强军梦的实现。本文针对目前社区国防教育资源闲置与不足并存的现状,从成立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领导机构、组建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信息库、多途径筹措经费、构建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服务共享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
马文璐[2](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防要隘中天堑,寰宇称雄是此关”。国防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如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波折、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必将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20年1月,教育部召开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专题调研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握教育事业规律性,深化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是坚持走强军之路的必然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谋划工作,切实将其上升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全局的高度来抓紧抓好。当前,高校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阵地,要把习近平强军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习近平关于国防教育的论述作为“魂”和“纲”,贯穿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各个方面。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其次,界定了国防教育的相关概念,并以理论基础为依据,明确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再次,结合辽宁省国防教育取得的成效,对辽宁省6所高校的大学生及18所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究辽宁省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针对相关问题和待解决的困难,探讨研究并提出了从加强思想引领、完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和军训、加强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和丰富教育载体、健全机制和完善保障制度五个方面提出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中就包含着国防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这对高校国防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国防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指导,切实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刘亮亮[3](2020)在《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管理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热门理念和模式,在当代教育管理中也被广泛采用,美国则是教育项目管理的最早策源地和当代应用最为普遍和成效显着的国家。在今日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几乎所有体现美国国家教育意志和导向需要的教育事务和相应资源,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独立事项为基本单元,设计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项目来加以推进和管理的。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完整性质和内涵是什么?何以如此之先地在美国土地上原创性生成并有序地发展成长为体现甚至代表当代教育管理走向的教育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协调和处理教育国家行政干预和社会市场运作的矛盾中有何优势和局限,能否为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乃至体制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启示和借鉴?对这些当代教育项目管理根本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思考,自然也就使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笔者的考察研究视野,成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首选。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科学统一的方法论指导下,以教育社会生态理念为基本研究范式,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纵向比较法,按着教育项目管理形态由单项到体系的演化的基本进程和轨迹,对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演进背景、现实实践、成效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阶段梳理考察,在简要把握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二战前萌芽成型奠定的基础上,对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初)、系统整合(20世纪60年代中—80年代初)、体系优化(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和创新提升(21世纪初—今)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力求揭示其逐步铺开、连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是在二战前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萌芽成型所奠定的基础上起步的。现实教育的分散性发展条件、形态和格局,国家机器的天然教育使命、责任和权力,宪法的国会征税权与社会福利保障责任的明确规定,为联邦政府对教育进行直接有力但有限的项目管理干预提供了历史的必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战前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进入了重点创设阶段,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国会于1944年通过颁布了《退役军人权利法》和1958年《国防教育法》,为联邦政府创设了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和国防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及其管理模式,开始了运用教育项目管理对高等教育进行直接干预的重点探索。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有力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事关全局的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法合规、切实适用的机制和抓手,也为联邦政府更加积极全面的教育直接干预提供了基本模式与良好示范。当然,这种直接动用联邦政府力量对眼前的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直接的干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应急性、权宜性和局部性的局限或不足。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到系统发展阶段。经过二战后的迅速调整与强势拓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社会进入到空前繁荣时期,“民权运动”也应时而生、风起云涌。这不仅使联邦政府财力雄厚,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为联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创造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需求。两法和随后国会一系列教育法案中陆续出台的大量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到少数民族教育,从移民教育到国际教育等,可谓遍及教育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直至1979年联邦教育部的设立。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的创设和实施与整个教育系统对应一致、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全层次、全类型的全员性发展,也为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性优化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基础和资源。随着联邦教育项目的系统化设置与实施,在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美国教育全面完整发展的同时,其固有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显露了出来,特别是随着联邦教育部对联邦教育项目直接干预的日渐加强,各个教育项目实施运行的孤立性、形式化、行政化、各自为政性和发展不平衡性日渐突出,促使和要求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配合,不断增强所有联邦教育项目的有机体系性,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由此进入体系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东石油危机,也大大地削弱了美国联邦政府资助教育项目的能力。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过分干预,开始了“新联邦主义”教育计划,通过《1981年综合预算调节法》消减和整合联邦教育项目,减少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和干预措施,将联邦政府各部门分散化管理的项目转换为联邦教育部的集中化管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乔治·布什总统上台,联邦政府再次调整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结构优化,强化教育项目的相互衔接、体系性与弹性,制定了总揽全局、明确整体目标、优化和提升教育项目总体效能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对接,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也更加广泛,成为“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在1993年《政府绩效和成果法》的影响下,教育部开始注重业绩文化和问责文化的建立,加强联邦教育项目的绩效评估,促进联邦教育项目的结构改进和质量提升。进入21世纪,伴随着“9·11”事件的发生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缓和各类社会问题和提升教育质量,联邦政府在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管理体系对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体现、支撑和合理合法化的作用,开始了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的创新提升新阶段。国会密集立法加大教育拨款力度,仅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就专门为教育投入了1000多亿美元,其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为536亿美元的州财政稳定基金项目,包括486亿美元的公式拨款项目和50亿美元的竞争性拨款项目,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联邦教育项目财政管理支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中设置推行的体系化教育项目把社会全员发展作为国家责任和终极目标,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完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联邦政府创设实施的STEM系列科技教育项目,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覆盖的“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把美国国家社会的发展与高科技、全球化和生态化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就美国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教育项目管理蓝图。上述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表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产生、发展和最终成为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既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特定的教育社会生态体系之中,即早期教育分散化发展的起步及后续格局、相应的文化理念和现实教育实践,更得益于美国社会全员普遍具有的能动参与干预意识和行动力;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既不是行政部门拍脑门的忽发奇想、权力任性的结果,也不是墨守成规、固执经验的因因相袭,而是按照教育行动的完整结构和展开过程,立法先行,职能明确,权责对应,事财一体,科学设计,不断创新提升,最终形成健全而富有活力的、国家行政合理干预和社会市场积极运作有机一体的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由此启示借鉴,当会大有脾益。
彭志华[4](2019)在《新型国防教育基地与村(社区)民兵连融合建设的路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抓好村(社区)国防教育是实现全民国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把全民国防需求下的新型国防教育基地建设与民兵调整改革实践下的村(社区)民兵连建设融合起来抓建,能够实现军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对两者融合建设具体路径的探索,可以为新时代的国防教育工作开展和新型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杨蕾[5](2019)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在全民国防教育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背景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有着广阔发展空间。诸多课程公司、高校与行业联盟对建设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有着浓厚兴趣。经过近10年发展,现已有多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上线运行,部分高校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建设与之匹配的线上与线下混合翻转课堂。诚然,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在提升学习效果、开拓学习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等方面之实效较传统课堂而言,确有提升。然而,随着学习需求的不断细化和分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数量有增加、质量还不够”的情况。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鲜有在理论层面上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作探讨,也未对课程实际运行情况开展长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为此,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出发,总结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作学理性探讨。同时,调查研究已上线课程的运行情况,寻找当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并针对课程群建设乏力、课程师资匮乏、课程运行质量一般甚至低下等困境作原因分析。最后,并通过综合课程建设理论、实际建设情况与教育技术发展实际,提出从课程要素建设、课程开发、课程师资培养与课程运行策略等四个维度出发,探讨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对策,促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质量提升。
李成超[6](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勇尚武、精忠报国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安全、维系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国民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也呈现出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特征,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传承培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培育弘扬并实现尚武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升华,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优秀群体,应该不辱使命,在继承和弘扬尚武精神中起到示范作用。尚武精神应当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和自觉意识,引领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向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建设力量。因此,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内涵、特征、功能、新时代意蕴及培育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亟待应答的问题。本文围绕“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这一主题,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体系建构与实践策略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历史流变,探讨了尚武精神的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和新时代意蕴,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精神培育理论为依据,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建构尚武精神要素的结构模型,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现状,借鉴中华文化和国外尚武精神培育的经验,提出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原则与路径。第一章绪论。依据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弘扬尚武精神,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需要”的观点。明确了“建构尚武精神要素结构模型,探索本质、特征、功能和培育体系,调研尚武精神及培育现状,提出培育原则与路径”的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是:厘清尚武精神内涵和时代意蕴,拓展尚武精神研究领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为尚武精神培育实践提供思路和策略;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崇德尚武、自强不息、担当作为、精忠爱国的意志品质;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学术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着研究整体性不足、研究深度不足、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明晰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尚武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精神及其培育的思想,为尚武精神培育奠定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结构论、目的论,为尚武精神培育提供了直接的学理基础;其他学科相关的集体记忆理论、意志教育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精神培育思想,为尚武精神培育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借鉴;高等院校在精神培育方面的先进理念,为尚武精神培育理论和策略提供了直接的理念来源。第三章尚武精神流变及时代意蕴。辨析尚武精神的相关概念及其与武术精神、国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关系。本章梳理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流变过程,归纳探析了尚武精神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特征,提出了从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修养观等五个维度理解和把握尚武精神的功能。历史观视野下尚武精神是推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民族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凝聚社会力量、维护民族统一的重要基础;国家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维系国家安全、扞卫国家主权的精神动力;文化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修养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涵养个人道德人格、塑造民族性格的道德源泉。本章分析了尚武精神在国家、社会及个体层面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在国家层面上,具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军事安全的价值;在社会层面上,具有价值引领和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在个人层面上,为个体发展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和高级的自我实现,培养个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锻造个体坚韧意志、提高实践能力,提升个体的品位、情操和行为。本章最后提出了尚武精神的新时代意蕴。在国家层面上,尚武精神体现为国家总体安全观关照下的国家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意识;在社会层面上,尚武精神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照下的社会稳定意识、公平法治意识,包含维护法治秩序与社会稳定、扬善除恶(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正义等内容;在个人层面上,尚武精神体现为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习武尚勇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投笔从戎精神等。第四章尚武精神要素结构模型建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的原理,将尚武精神结构分为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和行为(取向)要素,并讨论了上述四种要素关涉的相关内容。以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为横轴、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为纵轴,构建出3*4的结构矩阵,每个结构要素中赋予一个最核心的元素或概念。本研究对各个要素进行了阐释,构建起了相应的培育目标,为尚武精神培育的内容体系给出了系统参照。其中,认知要素包括自立自强、公正法治、独立安全等核心元素,情感要素包括英雄崇拜、崇尚正义、家国情怀等核心要素,意志要素包括自强不息、坚持正义、精忠爱国等核心要素,行为要素包括刚健有为、匡扶正义、忠勇报国等核心要素。本研究还分析了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要素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统一体,共同构成了尚武精神的要素结构。认知要素是前提,情感要素和意志要素是必要条件,影响认知要素的转化。行为要素是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的体现,反过来对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意志要素有强化作用。第五章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现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认知及培育现状,运用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东中西部6所高校9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实证调研。结合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逻辑结构维度,以及大学生对传统尚武精神和新时代尚武精神的认识维度,运用人口学等相关变量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尚武精神进行现状描述和特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初步得出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及其培育现状的一系列结论。通过调研,本文分析了家庭、学校、国家、社区、社会团体、媒体等培育主体在尚武精神培育过程的作用,了解了新时代大学生主动参与家庭等主体培育工作的积极程度和差异性存在。本章还总结梳理了体现或反映新时代尚武精神内涵的个人或集体案例。第六章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策略。本研究梳理了斯巴达、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有关尚武精神培育思想和实践。依据尚武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尚武精神培育的实践,本章提出了尚武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即“坚持系统建构,提升客体认知”“坚持正面教育,升华客体情感”“坚持文化引领,锤炼客体意志”“坚持实践教育、引导客体行为”。本章提出了尚武精神的培育路径,即“认知建构—情感培育—意志培养—行为引导”。其中,认知建构路径,就是重点帮助大学生掌握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情感培育路径,就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作用,培养提升大学生的英雄崇拜、崇尚正义、家国情怀等情感品质,本章着力从发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讲好英雄故事,发挥重大节日作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意志培养路径,就是磨练客体的意志、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坚持正义、精忠爱国等意志品质,提出了体育训练课程、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等三种主要方法;行为引导路径,就是要发挥好教育载体媒介桥梁作用和社会团体的群体效应,本研究提出了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和发挥社团群体作用的路径方式。结语。研究不足:在文献梳理方面,本研究存在搜集到的文献数量较少、领域相对单一、材料甄别又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在模型建构方面,将大量反映尚武精神品质的元素按照3*4要素结构矩阵依次归类时,可能存在重复归类或归类不确切的情况;在调查研究方面,对研究工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可能存在问题设计词不达意的情况。研究展望:(1)把尚武精神培育置于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思考。新时代意味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前景光明,挑战严峻。(2)把尚武精神培育置于社会舆论大语境下思考。尚武精神是一个在社会实践,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其内涵的时代意蕴也随之发展。(3)把尚武精神培育置于高校“三全育人”的过程中思考,充分展现出尚武精神培育的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性。
徐东波[7](2018)在《高校参与社区国防教育建设研究——以南京市社区为例》文中指出高校与社区在职能逻辑上存在共生性,具体分析二者有关社区国防教育的建设动力,有利于初步明确社区国防教育的基本理论。在以南京市四社区为样本对象的调查中,进一步发现社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在形式和宣传上存在待改进之处,其实施内容在不同社区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失衡现象,更重要的是缺乏对实施对象的"理解"和有的放矢。对此,应从社区国防教育的师资团队、内容改进和宣传渠道等方面多管齐下。
林旭[8](2014)在《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区国防教育教师是社区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社区完成国防教育目标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城市社区国防教育的师资队伍仍不健全,专门的理论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以厦门市为例,通过向社区国防教育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及访谈,获得厦门市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现状的相关数据和资料。根据调查的数据,参照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体系(规模目标、.结构目标和素质目标),分析当前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数量严重不足且来源单一、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缺乏培训、管理和保障)。结合有关国防教育和社区教育以及师资问题的文献研究,提出建设一定规模的专兼职社区国防教育教师队伍;探索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选拔的原则和途径以及师资队伍培养的措施,建立教师长期培养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规范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聘任(资格认证、聘任原则和聘任办法)和管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管理);健全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保障制度(组织机构保障、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为解决当前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张维平[9](2012)在《关于《上海市国防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2012年6月6日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文中研究指明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就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上海市国防教育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作如下说明:一、修订的必要性《上海市国防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1992年8月20日经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李峻峰[10](2012)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探析——基于贵州省毕节市城市社区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社区国防教育的发展面临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并存的矛盾:一方面,作为社区国防教育主要实施者的各级社区组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自身缺乏开展社区国防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另一方面,各驻区学校、驻军、企业、机关、
二、浅谈加强社区国防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加强社区国防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对策研究——以抚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立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领导机构,统一协调调配社区国防教育资源 |
2 组建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信息库,为开展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
3 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 |
4 构建社区国防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
(2)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生国防教育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防的基本内涵 |
2.1.2 高校国防教育概念界定 |
2.1.3 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防教育理论 |
2.2.3 习近平强军思想 |
2.2.4 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 |
2.3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
2.3.1 有利于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 |
2.3.2 有利于我国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
2.3.3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
3.1 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1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政策依据 |
3.1.2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践探索 |
3.2 辽宁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取得的成效 |
3.2.1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得到加强 |
3.2.2 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 |
3.2.3 具有辽宁特色的国防教育活动初见成效 |
3.3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视不够 |
3.3.2 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
3.3.3 军事技能训练亟需加强 |
3.3.4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
3.3.5 个别国防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
3.4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部分大学生国防意识淡漠 |
3.4.2 军事训练场地与设施缺乏 |
3.4.3 国防教育经费不足 |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
4.1 加强思想引领,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 |
4.1.1 凝心铸魂,通过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 |
4.1.2 固本培元,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国防观念 |
4.1.3 润物无声,通过营造浓厚国防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 |
4.2 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及军事技能训练 |
4.2.1 规范军事理论课程教材编写和审查 |
4.2.2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融入课程体系 |
4.2.3 优化军训内容,增强军训实效性与时代性 |
4.2.4 加强高校对课程和训练的统一管理与领导 |
4.3 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
4.3.1 重视专业化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
4.3.2 解决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 |
4.3.3 加强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
4.4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育实践载体 |
4.4.1 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
4.4.2 结合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
4.4.3 加强高校与部队、企业、社区之间的共建 |
4.5 健全国防教育机制,完善国防教育保障制度 |
4.5.1 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强化制度支撑 |
4.5.2 落实国防教育工作考评与监督机制 |
4.5.3 加大国防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设施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3)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育项目 |
(二)美国联邦教育项目 |
(三)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演变历程的分期依据 |
(二)各章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本论文的创新点 |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至20 世纪60 年代初)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奠基 |
一、美国建国前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萌芽 |
二、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项目管理的雏形生成 |
第二节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实践 |
一、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的创设 |
二、国防研究奖学金项目的创设 |
三、国际交流与教育项目的创设 |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 |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成效 |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问题 |
第二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系统整合(20 世纪60 年代中至80 年代初)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背景 |
一、“民权运动”的兴起与“伟大社会”建设 |
二、联邦管理体制的变革 |
三、从联邦教育总署到联邦教育部的管理探索 |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实践 |
一、初中等教育法中的系列教育项目的设置与运作 |
二、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的系列化运作 |
三、关注社会地位处境不利人群项目的创设 |
四、职业教育项目管理的调整 |
五、影响援助项目的创设 |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 |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成效 |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问题 |
第三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至20 世纪末) ··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背景 |
一、教育项目管理固有局限的逐渐显露 |
二、教育项目管理主体的“门户”之行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实践 |
一、1981 年《综合预算调节法》对项目管理的改革 |
二、教育项目管理向早期教育干预层面的延伸 |
三、教育项目管理向优质学校示范引领层次的拓展 |
四、教育项目管理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跨越 |
五、教育灵活性示范项目的设立 |
六、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反复调整 |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 |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成效 |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问题 |
第四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创新提升(21世纪初至今)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背景 |
一、苏东剧变与世界体系的震荡 |
二、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新挑战 |
三、教育升级创新的新需要 |
第二节 联邦政府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实践 |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战略的升级与落实 |
二、强化联邦对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的操控 |
三、项目引导各地构建STEM学习生态系统 |
四、“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全球覆盖 |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 |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成效 |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问题 |
结语 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启示 |
一、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教育社会生态的文化土壤 |
二、联邦运作的法制化为教育项目管理提供合法性权威 |
三、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全员主体的能动参与和干预 |
四、结构清晰精细的教育项目科学设计 |
五、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不断探索、创新与提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新型国防教育基地与村(社区)民兵连融合建设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型国防教育基地的新功能 |
1. 功能的创新 |
2. 功能的构建 |
3. 功能的延伸 |
二、新型国防教育基地与村(社区)民兵连融合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1. 功能统一互补 |
2. 场地共建共享 |
3. 人员双向可用 |
三、新型国防教育基地与村(社区)民兵连融合建设的路径探索 |
1. 把握机遇抓建 |
2. 结合实际抓建 |
3. 打造核心抓建 |
(5)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创新点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的核心概念及概况 |
第一节 在线开放课程 |
一、从“MOOC”到“在线开放课程” |
二、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分析 |
三、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基本条件 |
第二节 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与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之比较 |
一、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 |
二、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 |
三、两类课程的关系 |
第三节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概况 |
一、必修课程建设 |
二、选修课程建设 |
三、讲座课程建设 |
四、国外高校国防教育相关MOOC建设概况 |
第二章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理论与困境 |
第一节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设计与开发 |
一、课程建设主体和类型 |
二、课程制作主体与技术 |
三、课程平台与课程团队 |
四、开发有效的课程结构 |
五、选择“合规”的课程内容 |
六、设置丰富的课程资源 |
第二节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运行模式与评价机制 |
一、运行模式 |
二、混合翻转教学 |
三、课程评价机制 |
第三节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运行现状 |
一、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 |
二、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运行现状 |
第四节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困境与成因 |
一、视频质量有待整体提升 |
二、线下课堂未能完全激发学习兴趣 |
三、低质平台带来教育负面 |
四、课程评价的体系性不够 |
第三章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策略 |
第一节 多要素复合引领课程创新建设 |
一、打造高匹配度的建设主体 |
二、改善课程平台的学习生态 |
三、完善课程审核标准 |
第二节 多路径合力支持课程开发 |
一、结合院校实际开发课程 |
二、依靠地域特色设置课程 |
三、依托校企协同建设课程 |
第三节 多模式助力国防教育师资建设 |
一、构建“学校——军队”联合培养模式 |
二、依托两类共同体培养师资 |
三、基于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培养师资 |
第四节 多重运行策略支撑课程实施 |
一、利用翻转课堂增强教学效果 |
二、重塑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
三、创新融合在线教育与仿真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与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案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尚武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及其培育的思想 |
2.1.1 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思想 |
2.1.2 关于精神演变与作用的思想 |
2.1.3 关于精神实践性的思想 |
2.1.4 关于灌输的理论 |
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精神培育的思想 |
2.2.1 毛泽东的相关论述 |
2.2.2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 |
2.2.3 江泽民的相关论述 |
2.2.4 胡锦涛的相关论述 |
2.2.5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 |
2.3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 |
2.3.2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 |
2.4 其他学科相关理论 |
2.4.1 集体记忆理论 |
2.4.2 意志教育理论 |
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精神培育的思想 |
2.6 高校精神培育的先进理念 |
2.7 小结 |
第三章 尚武精神的流变及时代意蕴 |
3.1 相关概念及关系辨析 |
3.1.1 相关概念 |
3.1.2 关系辨析 |
3.2 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历史流变 |
3.2.1 先秦萌芽与正式形成 |
3.2.2 秦汉发展与盛唐高峰 |
3.2.3 宋明清式微衰落 |
3.2.4 近代复兴 |
3.2.5 现当代振兴 |
3.3 尚武精神特征 |
3.3.1 时代性特征 |
3.3.2 民族性特征 |
3.3.3 实践性特征 |
3.4 尚武精神功能 |
3.4.1 历史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 |
3.4.2 民族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 |
3.4.3 国家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 |
3.4.4 文化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 |
3.4.5 修养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 |
3.5 尚武精神价值 |
3.5.1 国家层面的价值 |
3.5.2 社会层面的价值 |
3.5.3 个人层面的价值 |
3.6 尚武精神的新时代意蕴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要素结构模型建构 |
4.1 尚武精神培育过程理论阐释 |
4.1.1 尚武精神的认知要素 |
4.1.2 尚武精神的情感要素 |
4.1.3 尚武精神的意志要素 |
4.1.4 尚武精神的行为要素 |
4.2 尚武精神要素结构模型 |
4.2.1 要素模型的结构阐述 |
4.2.2 要素之间关系的阐释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及培育现状 |
5.1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及培育调查分析 |
5.1.1 问卷设计 |
5.1.2 抽样方案 |
5.1.3 分析方法 |
5.1.4 问卷分析 |
5.1.5 小结 |
5.2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案例 |
5.2.1 携笔从戎,青春无悔 |
5.2.2 抗震救灾,勇挑重担 |
5.2.3 见义勇为,舍生取义 |
5.2.4 固强补弱,强化意志 |
5.2.5 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策略 |
6.1 尚武精神培育借鉴 |
6.1.1 斯巴达尚武精神培育借鉴 |
6.1.2 俄罗斯尚武精神培育借鉴 |
6.1.3 日本尚武精神培育借鉴 |
6.1.4 德国尚武精神培育借鉴 |
6.2 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原则 |
6.2.1 坚持系统建构,提升客体认知 |
6.2.2 坚持正面教育,升华客体情感 |
6.2.3 坚持文化引领,锤炼客体意志 |
6.2.4 坚持实践教育,引导客体行为 |
6.3 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路径 |
6.3.1 认知构建路径 |
6.3.2 情感培养路径 |
6.3.3 意志培育路径 |
6.3.4 行为引导路径 |
结语 研究进展、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进展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附: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研究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校参与社区国防教育建设研究——以南京市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区国防教育建设动力分析 |
(一) 高校的建设动力 |
1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
2扩展专业实践场所的需要 |
(二) 社区的建设动力 |
1社区职能的履行 |
2全民国防教育的要求 |
二高校参与社区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 南京市社区国防教育的开展情况 |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1社区国防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不够 |
2社区国防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
三改进高校参与社区国防教育的基本对策 |
(一) 建设高水平社区国防教育团队 |
(二) 严格审核, 丰富社区国防教育内容 |
(三) 拓宽社区国防教育宣传渠道 |
(8)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概述 |
第一节 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体系 |
第三节 城市社区国防教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
第二章 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的过程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调查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
第三节 调查的实施过程 |
第三章 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第二节 当前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
第三节 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加强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建设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社区国防教育教师队伍 |
第二节 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选拔和培养 |
第三节 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聘任和管理 |
第四节 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10)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探析——基于贵州省毕节市城市社区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毕节市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现状 |
(一) 人力资源整合现状 |
1.工作队伍整合现状 |
2.师资队伍整合现状 |
3.志愿者整合现状 |
(二) 物力资源整合现状 |
1.社区自有物力资源整合现状 |
2.学校、驻军、企事业单位物力资源整合现状 |
(三) 财力资源整合现状 |
(四) 组织资源整合现状 |
1.社区居民委员会整合现状 |
2.社区民间组织整合现状 |
(五) 制度建设整合现状 |
(六) 社区意识整合现状 |
二、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存在问题 |
(一) 政府推动力不足 |
(二) 社区自身整合能力不强 |
(三) 社区成员归属感和认同感淡薄 |
(四) 资源闲置和浪费情况突出,利用率和开放度不高 |
(五) 资金投入少,融资渠道狭窄 |
(六) 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低,居委会协调力不从心 |
(七) 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资源整合缺乏政策法规的规范和保障 |
三、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对策 |
(一) 加大政府推动力度 |
(二) 加大与学校、驻军、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共享力度 |
(三) 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优化社区志愿者结构 |
(四) 培养社区意识,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五) 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发挥社团的凝聚作用 |
(六) 拓展筹资途径,多渠道筹措经费 |
(七) 建立社区国防教育资源信息库,为整合提供决策依据 |
(八) 建立切实可行的督导和评价机制 |
(九) 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平台 |
(十) 盘活“红色”资源,用好“红色”教材 |
四、浅谈加强社区国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对策研究——以抚州市为例[J]. 宋建勇,李翠珍,刘轩甫,张林,张金辉,谢鹏. 现代商贸工业, 2020(29)
- [2]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D]. 马文璐.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3]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D]. 刘亮亮. 河北大学, 2020(08)
- [4]新型国防教育基地与村(社区)民兵连融合建设的路径探索[J]. 彭志华. 改革与开放, 2019(17)
- [5]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D]. 杨蕾. 东南大学, 2019(05)
- [6]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研究[D]. 李成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7]高校参与社区国防教育建设研究——以南京市社区为例[J]. 徐东波.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24)
- [8]城市社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林旭. 厦门大学, 2014(08)
- [9]关于《上海市国防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2012年6月6日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J]. 张维平.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12(06)
- [10]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国防教育资源整合探析——基于贵州省毕节市城市社区的现状分析[J]. 李峻峰. 大家,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