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氢和氧为起点平衡化学方程式

以氢和氧为起点平衡化学方程式

一、以氢、氧为起点配平化学方程式(论文文献综述)

徐秀娟[1](2021)在《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重点。化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各国教育专家和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在2017年颁布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将化学核心素养划分为五个维度,并对各维度的内容和水平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最具化学学科特色的维度,而且该维度的发展良好程度决定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情况。因而,对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教学意义。通过查阅“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相关文献发现,尽管化学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化学核心素养的关注度在不断攀升,但主要是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以及实施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具体的教学案例研究,缺乏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出的策略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对实际教学提供科学、有效地指导。由于目前尚未颁布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程,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高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关于初中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文通过理论借鉴、概念界定,以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依据,结合对中考化学试题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分析,参照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构建了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框架,编制了信效度良好的测试工具,并对九年级毕业生实施测量,收集和分析数据,以此了解初中生的该维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依据学生在该维度的核心素养发展中存在的薄弱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经验中的具体实例提出较为有效地培养策略,以期能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周艳琼[2](2021)在《高一化学学情诊断结果可视化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关注学生”、“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重视,这要求教师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五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查,促使知识为本转向素养为本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学习情况。学情诊断是研究和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师进行学情诊断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性。如何科学的进行学情诊断,将诊断结果清晰的呈现尤为重要,对于提高课堂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高一化学学情诊断结果可视化的教学研究课题并开展实践研究,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学情诊断内容及方法的参考。本文分析了学情、教学手段可视化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对学情、学情诊断、可视化等概念进行界定,以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视觉思维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对高中化学学情诊断的依据、内容和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三个方面对学情诊断内容进行论述,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五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已有的关于化学学科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相关的知识构建了学情诊断内容框架,研究将诊断结果可视化呈现的方式,提出基于学情诊断结果可视化发展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教学策略:(1)以可视化的诊断结果为依据,科学制定教学目标;(2)以可视化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3)以已学内容测试结果为导向,及时调整监控机制。为检验研究所提出的学情诊断结果可视化和基于学情诊断结果可视化提出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桂林市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采用纸笔测验法分析教学效果与不足,重点分析知识、能力、素养维度以及学习成绩方面的发展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将诊断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可以帮助教师直观掌握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水平的达成情况,加深教师对学情诊断结果的印象,准确了解学生的疑点和盲点,有针对的进行教学设计,促使教学高效进行。(2)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不同教学内容知识、能力、素养发展的维度有所差异,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表现在概念理解能力、符号表征能力、定量计算能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化学成绩有了一定的提升,实验班成绩整体优于对照班。由于研究时间、研究对象以及研究中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局限性,本研究提出的学情诊断的内容、诊断结果可视化呈现的方式、教学策略仍有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空间,所得的结论仍需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陈洁[3](2021)在《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化学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原电池”教学为例》文中指出

王立秀[4](2021)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初,党中央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作出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决策。二十年来,该项决策促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着重大的革新与变迁。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教育者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材编写也相应经历了从过去“一纲一本”到现在“一标多本”的新的变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框架下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套高中化学教材。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当前全球范围内都在探索各自领域内适应世界发展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顺势而为,提出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新的课程目标。新教材课程标准实施的蓝本,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工具。如何尽可能的发掘教材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如何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成为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建构了教材比较模型,使用该模型对三个版本的必修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找出了三个版本教材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方面的异同点,以期为广大教师科学地使用新教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版本教材都较高的契合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2.在内容选择方面,鲁科版尤其重视凸显化学核心观念,明确教材承载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和知识进阶。人教版更注重关注社会生活体现科技发展态势。苏教版更注重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3.在内容组织方面,鲁科版教材整个体系与课标内容标准吻合得非常好。人教版更强调学科逻辑顺序。苏教版强调新知识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顺序。4.在内容呈现方面,苏教版教材栏目最丰富,尤其注重拓展视野;图片呈现了更完善的知识结构及知识原理,强调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灵活的,更易迁移应用的;综合运用型习题占比都相当高,体现出教材对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注重。鲁科版各栏目使用频数相对均衡;识记理解题最多,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强调能力的发展以夯实的基础知识奠基;实验类图片相对丰富。人教版更注重实验探究类栏目设置;社会发展与生活类和科学技术类图片最多;实践活动类的习题占比最高;关注社会生活,强化学生体验,发展综合能力。结合比较结论,提出了以下教材使用建议: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结合课程标准,理解教育理念;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充分应用教材内容,合理进行改造补充;充分应用教材情景素材,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因生制宜进行灵活选择,适当融合力求精益求精。

周静林[5](2021)在《基于逆向设计促进学生微粒观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化学新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必修阶段教学要求突出化学基本观念的统领作用,微粒观作为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对于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逆向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微粒观,以实现新课标对高中化学的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素养落地。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微粒观”“逆向教学设计”进行概念界定,以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指导,对“逆向教学设计”“化学微粒观教学”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教师“教学设计现状”访谈,发现当前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偏经验、偏考点,在教学评价上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通过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当前学习自主性不强,缺乏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微粒观理解水平偏低。结合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教学要求,对逆向教学设计三阶段流程进行优化,提出包含化学学科特点的“逆向教学设计六步骤”流程:(1)重组教学内容;(2)明确大概念教学要求;(3)预设结果,定制目标;(4)教学评价准备;(5)制定学习体验;(6)收集证据与反思,并对每个步骤相关要点做简要介绍。同时提出三点教学策略:(1)微粒观教学实验化,驱动宏微关联认识;(2)微粒观教学直观化,提供微观本质认识;(3)微粒观教学模型化,提升三重表征认识。为检验教学流程、策略的可行性,以“离子反应”为教学载体,选择百色市某高中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研究过程采用了化学日常学习表现评价和课堂观察评价,对学生的微粒观理解水平进行前、后测考查,分析学生微粒观浅层识记、领会知能、分析应用三个理解水平的发展情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行为进行师生共评,分析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同时收集学生入学成绩,两次月考成绩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逆向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理解而展开的教学设计,相较于传统教学设计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微粒观的深层次理解,提升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逆向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活动设计方式,学生参与度高,课堂表现中实验班相较于对照班更加活跃;(3)逆向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评价目标、活动开发更有针对性,能够有效催化学生微粒观建构,促进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观念建构和素养形成是一个长期、内隐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追踪研究。由于实践时间较短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的步骤及结论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李红[6](2021)在《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生产联系紧密,不仅是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理论,而且是高中化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化合物更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是考查化学其他模块知识的重要载体。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科素养。但是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且杂乱,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相关计算等难以掌握,学起来还比较枯燥,应用起来更为困难。为此,本文先是查阅大量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相关文献,发现关于研究关于元素化合物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的数不胜数,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伊宁市某所的165名学生进行调查,在学生的视角下,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做了现状调查,为了进一步深入剖析其困难原因,依旧选择这165名学生,再次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问卷调查。在现状调查中,分别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及对教师的反馈等方面,利用spss24.0对现状问卷调查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同时利用此软件对成绩与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解决难题的方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困难原因之一是与学生自身有很大的关联,分析得出学生在元素化合物中学习由学生自身影响造成的困难成因有:(1)运用化学用语薄弱,学习习惯差;(2)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当;(3)学习元素化合物兴趣倦怠,心态消极;(4)学习元素化合物动机不足。根据分析元素化合物知识点问卷调查中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变化幅度,得出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困难的另一原因是体现在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如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及实验等知识突然增多;元素化合物学习与化学计算相结合考查;元素化合物与氧化还原反应相结合考查。笔者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1.针对学生自身影响因素的策略有(1)加强化学用语书写规范,培养学习习惯;(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培养迁移能力(3)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4)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内在动力;2.针对知识本身复杂性影响的策略有(1)理清元素主脉络,培养学习思维(2)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3)加强计算方法传授,重视示范作用。望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陈荣达[7](2021)在《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随着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再一次被着重提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现实需求。而“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本研究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为支撑,分别对初高中课标与教材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间的衔接进行了分析;对高一新生进行了有关初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以及化学学习状态的问卷调查;并对初高中化学教师分别进行了访谈,最后得出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存在的困难有:学习内容重难点差异大,难点跨度大;教师教学方式差异大,衔接教学交流与研究不足;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主动性不强。根据这些困难给出“增设教学研讨,加强反馈交流”、“研读课标教材,把脉学业要求”、“注重学生实验,兴趣能力共升”、“加强学法指导,顺适高中节奏”等衔接教学策略,以及三则教学案例,最后进行衔接教学实践,得出采用衔接教学案例和运用教学策略的实验班级,其成绩好于对照班级,二者存在显着性差异,对一线化学教师开展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但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存在样本容量不够大、问卷编制不是特别严谨等不足之处,后期还需继续改进与修正。

蒋欣恬[8](2020)在《人教版选修6课本实验在高三复习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当前高三复习课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反思。目前高三化学教学会用一学年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复习,通常以一轮复习梳理基础知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重难点,三轮复习套卷提升做题能力的模式进行。内容以教师讲解和大量习题演练为主,方式单一,学生容易感到倦怠,导致复习效果不尽人意,不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往往体现在学生做实验题、化工题无处下手,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难得高分。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现用人教版化学教材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课堂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高三复习课中引入实验可以带动学生复习热情、提升课堂效率、培养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到试题考察上,对学生是十分有帮助的。为了在课堂中加入合理的实验,对实验的可行性、安全性、探究性以及实验与教材的联系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与其去改进必修课本中的实验或引用试题中的实验,不如将人教版选修6《实验化学》中的实验加以设计带入课堂。《实验化学》一书按照物质性质及其转化的学科思维构建教材内容,从学生已有化学知识出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实验研究贯通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强化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研究尝试用人教版选修6《化学实验》中的实验作为部分高三复习课的载体,递进式问题为引领,多角度的评价机制为激励进行高三化学复习。本文从实验与复习课的相关着作中寻找理论支撑,遵从考纲要求,通过文献检索、调查问卷、访谈的方法,并向一线教师学习求教,设计了适用于复习课的实验课堂。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用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纸测验要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评价策略。从实验设计、实验反思、习题演练三个方面出发,以“氯气的生成及其性质的微型实验”以及“氢氧化铝的制备”两个实验的教学设计对实验复习课教学模式进行说明,用课题探究的形式对复习实验课的实验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并在课后进行教学跟踪。以三个月为观察周期,4个班为样本,从月考成绩以及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对实验复习课的可行性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设计与改进实验过程中多智元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研究发现,作为本次实验班的两个班平均分和优分率得到很大提升,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实验期待值较高,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与认知有冲突的现象有着高昂的探究热情。选修6《化学实验》中实验的整合运用、探究深化实验设计等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认识,加深各模块之间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三复习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钟保英[9](2020)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比较研究 ——基于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的课堂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为课堂上很多引起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有效教学行为都以问题为开端,而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前提,所以研究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研究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和关键。本研究基于18节课堂观察,利用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评价量表对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评价工具。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修改和补充,进一步丰富了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评价量表,并对二级维度(亦称“题项”或“题目”)内容进行解读,提出了题项具体的分值划记的操作参照依据。利用SPSS 25.0软件进行信效度检验,最终确定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评价量表。(二)选取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各一名,分别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三类课中具有代表性的9个常规教学新授课为研究课例,对课例进行梳理分析,提取问题样本,并利用评价量表和二级维度等级评判参照表对1002个问题样本记分。(三)利用SPSS 25.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统计数据对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如下:1.同样的常态课中专家型教师设计的问题数量多于新手型教师。总体上、不同类型课例(含三个类型9个课题内容)教学中、问题的内容设计维度(F1)和问题功能设计维度(F2)上专家型教师的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显着优于新手型教师。2.《氮的氧化物》和《乙醇》的F11题项,《离子反应》、《化学反应的限度》和《甲烷》的F24题项,《乙烯》的F25题项上,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限度》的F11题项,《离子反应》的F23题项,《化学反应的限度》和《乙醇》的F25题项上,没有差异。3.专家型教师平均得分最高的题项是F21,最低的是F23,新手型教师平均得分最高的题项是F12和F21,最低的是F23。两者在问题内容及表述科学准确、引起学生注意上较有效,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方面有待提高。(四)结合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比较分析结论,得出问题设计有效性的启示,提出了有关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思考,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更加有效的设计问题提供参考。

刘妍[10](2020)在《基于元素观建构的高中化学课堂观察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化学基本观念就是指学生经过对化学知识的概括、提炼、迁移、应用形成独特的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意识。元素观是让学生形成从元素的视角看待物质以及物质之间转化,它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的始终,可以说元素观是形成一切化学观念的前提。如何进行基于元素观建构的教学是化学教育者持续关注的主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实际教学过程中专家型教师渗透元素观的教学策略,因此选择符合本研究目的的山西省某重点中学的两位专家型教师为研究对象,以高中化学必修一教科书为例,探讨了必修一教科书元素观内涵。对“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钠、铝、铁元素的重要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硅、氯、硫、氮及其化合物、“氨硝酸硫酸”共计11个内容主题的22节课进行细致分析,通过课堂观察法、文本分析法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总结归纳出两位专家型教师元素观建构的教学策略。结果显示,专家型教师会通过联系已有知识渗透从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元素观。通过构建关系图形成从化合价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更本质分类的元素观。通过类比学习深化元素组成相似的物质化学性质也相似的元素观。通过实验探究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等教学策略深化从元素组成和元素价态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元素观。

二、以氢、氧为起点配平化学方程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氢、氧为起点配平化学方程式(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新课改下初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2 “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1.1 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的研究
        2.1.2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和教学设计的探索
        2.1.3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研究
    2.2 关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研究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1.2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3.2 理论基础
        3.2.1 建构主义学习
        3.2.2 SOLO分类理论
        3.2.3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4 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内容表征的具体研究
    4.1 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对化学课标及教材的分析
        4.1.1 高中化学课标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解读
        4.1.2 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对初中化学教材和课标的分析
    4.2 中考试题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分析
    4.3 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4.4 新建构的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框架
5 研究工具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工具设计
    5.3 可靠性分析
        5.3.1 效度
        5.3.2 信度
    5.4 研究实施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对素养水平的整体分析
        6.1.1 对问卷部分的分析
        6.1.2 对测试结果整体总分及各水平总分的分析
    6.2 对问卷内容的分析
        6.2.1 水平1 题目的分析
        6.2.2 水平2 题目的分析
        6.2.3 水平3 题目的分析
        6.2.4 水平4 题目的分析
7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启示
    7.3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一化学学情诊断结果可视化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1.1.2 课堂教学实践的需求
    1.2 研究现状
        1.2.1 学情研究现状
        1.2.2 教学手段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情
        2.1.2 学情诊断
        2.1.3 可视化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2 有效教学理论
        2.2.3 视觉思维理论
3 学情诊断的设计
    3.1 学情诊断的依据
        3.1.1 课程标准的要求
        3.1.2 教材内容的安排
        3.1.3 学生发展的需求
    3.2 学情诊断的内容
        3.2.1 学习新内容应掌握的知识
        3.2.2 学习新内容应具备的能力
        3.2.3 学习新内容应具有的素养
        3.2.4 学情诊断内容框架
    3.3 学情诊断的方法
    3.4 学情诊断结果可视化
    3.5 基于学情诊断结果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3.5.1 以可视化的诊断结果为依据,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3.5.2 以可视化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3.5.3 以已学内容测试结果为导向,及时调整监控机制
4 教学实践研究
    4.1 实践目的
    4.2 实践时间与对象
    4.3 实验变量及控制
    4.4 学情诊断及教学实施
        4.4.1 离子反应
        4.4.2 氧化还原反应
    4.5 实施效果与分析
        4.5.1 知识、能力、素养发展情况分析
        4.5.2 教学实践前后成绩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学情诊断内容框架
    附录 2 前测试题
    附录 3 离子反应诊断题
    附录 4 离子反应测试题
    附录 5 氧化还原反应诊断题
    附录 6 氧化还原反应测试题
    附录 7
    附录 8
致谢

(4)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识
        1.1.2 新课标的出台
        1.1.3 教材的多样化
        1.1.4 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
    1.2 研究目的
        1.2.1 论证三版本必修教材与新课标的契合度
        1.2.2 论证三种版本必修教材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
        1.2.3 比较三版本必修教材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差异
        1.2.4 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认识教材的新视角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实践价值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中外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2.2.1 对教材编排体系的研究
        2.2.2 对教材难度的研究
        2.2.3 对教材具体内容的对比研究
        2.2.4 对教材渗透的思想或蕴含的素养元素的研究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核心素养
        2.3.2 化学核心素养
        2.3.3 教材
第3章 教材比较模型的建构
    3.1 文献中的教材分析比较模型概述
        3.1.1 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模型
        3.1.2 从教材建构的角度构建分析模型
        3.1.3 从素养发展的角度建构分析模型
    3.2 当前教材分析比较模型中的分析指标体系梳理
    3.3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教材比较模型
        3.3.1 模型建构
        3.3.2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科书特征
        3.3.3 教材分析比较指标体系
第4章 三版本必修教材具体分析
    4.1 内容选择与学科核心素养
        4.1.1 内容选择契合性比较
        4.1.2 内容选择探究性比较
        4.1.3 内容选择人文性比较
        4.1.4 内容选择时代性比较
    4.2 内容组织与学科核心素养
        4.2.1 教材体系结构比较研究
        4.2.2 具体内容的组织编排
    4.3 内容呈现与学科核心素养
        4.3.1 栏目比较
        4.3.2 图片比较
        4.3.3 课后习题比较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绪论
        5.1.1 内容选择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5.1.2 内容组织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5.1.3 内容呈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5.2 建议
        5.2.1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5.2.2 结合课程标准,理解教育理念
        5.2.3 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5.2.4 充分应用教材内容,合理进行改造补充
        5.2.5 充分应用教材情景素材,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5.2.6 因生制宜进行灵活选择,适当融合力求精益求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版本必修教材内容选择
附录二: 三版本教材具体知识的组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逆向设计促进学生微粒观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1.1.2 微粒观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1.1.3 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逆向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1.2.2 “微粒观”教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微粒观
        2.1.2 逆向教学设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
        2.2.2 最近发展区
        2.2.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3 基于逆向教学设计发展学生微粒观的教学设计
    3.1 逆向教学设计的原始框架
        3.1.1 阶段一:预期结果
        3.1.2 阶段二:评估证据
        3.1.3 阶段三:学习计划
    3.2 化学学科逆向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3.2.1 步骤一:重组教学内容
        3.2.2 步骤二:明确大概念教学要求
        3.2.3 步骤三:预设结果,定制目标
        3.2.4 步骤四:教学评价准备
        3.2.5 步骤五:制定学习体验
        3.2.6 步骤六:收集证据与反思
    3.3 促进学生微粒观发展的教学策略
        3.3.1 微粒观教学实验化,驱动宏微关联认识
        3.3.2 微粒观教学直观化,提供微观本质认识
        3.3.3 微粒观教学模型化,提升三重表征认识
4 基于逆向教学设计发展学生微粒观的教学实践
    4.1 实践目的
    4.2 实践对象
    4.3 变量与控制变量
        4.3.1 自变量
        4.3.2 因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实践研究过程
    4.5 逆向教学设计案例
        4.5.1 案例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4.5.2 案例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课堂观察分析
        5.1.1 课堂观察量表编制
        5.1.2 检测数据收集
        5.1.3 课堂观察量表数据分析
    5.2 微粒观理解水平分析
        5.2.1 测查工具的编制
        5.2.2 检测数据收集
        5.2.3 微粒观理解水平前测分析
        5.2.4 微粒观理解水平后测分析
    5.3 教学前后化学成绩对比分析
        5.3.1 入学成绩分析
        5.3.2 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
        5.3.3 第二次月考成绩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课堂观察评价量表
附录4 微粒观理解水平前测试题
附录5 微粒观理解水平后测题
附录6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化学试卷
致谢

(6)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基于不同版本化学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地位
        1.1.2 基于新课标中对元素化合物的要求
        1.1.3 基于五年内高考中(全国二卷)元素化合物的考查
        1.1.4 基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认知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化学学习困难研究现状
        1.3.2 元素化合物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学习困难界定
        2.1.2 化学学习困难界定
        2.1.3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第3章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成因调查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 调查问卷的实施与回收
    3.4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3.5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5.1 元素化合物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5.2 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点解答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
    4.1 学生自身影响
        4.1.1 运用化学用语薄弱,学习习惯差
        4.1.2 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当
        4.1.3 学习元素化合物兴趣倦怠,心态消极
        4.1.4 学习元素化合物动机不足
    4.2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4.3 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身的复杂性的影响
        4.3.1 化学方程式、物质的性质及实验等突然增多
        4.3.2 元素化合物学习与化学计算相结合
        4.3.3 元素化合物学习与氧化还原相结合
第5章 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教学策略
    5.1 针对学生自身影响提出的策略
        5.1.1 加强化学用语书写规范,培养学习习惯
        5.1.2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
        5.1.3 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5.1.4 关注学生健康,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5.2 针对知识自身复杂性提出的策略
        5.2.1 理清元素主脉络,培养学习思维
        5.2.2 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
        5.2.3 加强计算方法传授,重视示范作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3.初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的现实需求
        4.“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已有研究的启示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案例分析法
        5.实验研究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研究价值
        1.研究创新之处
        2.研究价值
一、理论基础及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理论基础
        1.最近发展区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衔接
        2.衔接教学
        3.“金属及其化合物”
二、初高中化学课标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衔接分析
    (一)初高中化学课标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的分布
        1.初中课标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分布
        2.高中课标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分布
    (二)“金属及其化合物”在“活动建议”与“情境素材”中的呈现分析
        1.在初中课标“活动建议”与“情境素材”中的呈现分析
        2.在高中课标“活动建议”与“情境素材”中的呈现分析
        3.对比总结分析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学业要求”中的衔接分析
        1.初中课标中的“学业要求”与核心素养维度
        2.高中课标中的“学业要求”与核心素养维度
        3.对比总结分析
    (四)总结
三、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衔接分析
    (一)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编排体系
        1.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编排体系
        2.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编排体系
    (二)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栏目设置
        1.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栏目设置
        2.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栏目设置
    (三)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衔接分析
        1.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梳理
        2.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衔接
四、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实践前期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内容的设计
        1.学生问卷的设计
        2.教师访谈的设计
    (五)调查过程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1.高一新生对初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
        2.高一新生化学学习状态调查结果分析
        3.初三化学教师“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访谈分析
        4.高一化学教师“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访谈分析
五、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存在的困难分析
    (一)学习内容重点差异大,难点跨度大
        1.初高中宏微侧重不同,学业要求差异大
        2.初高中知识有断层,难度跨越大
    (二)教师教学方式差异大,衔接教学交流与研究不足
        1.初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差异大
        2.初高中化学教师衔接教学交流不足
        3.初高中化学教师衔接教学研究不足
    (三)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主动性不强
        1.“前预后顾”意识不足
        2.“听记难协调”听课方法不当
        3.归纳整理意识不强
        4.自主学习能力不够
六、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一)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策略
        1.增设教学研讨,加强反馈交流
        2.研读课标教材,把脉学业要求
        3.注重学生实验,兴趣能力共升
        4.加强学法指导,顺适高中节奏
    (二)钠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案例分析
        1.钠及其化合物知识分析
        2.钠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策略
        3.活泼的金属单质钠衔接教学案例(片段)
    (三)铁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案例分析
        1.铁及其化合物知识分析
        2.铁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策略
        3.铁及其氧化物衔接教学案例(片段)
    (四)铝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案例分析
        1.铝及其化合物物知识分析
        2.铝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策略
        3.铝和铝的氧化物接教学案例(片段)
七、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的实践
    (一)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
        2.实验假设
        3.实验方法
        4.实验对象
    (二)实验过程
    (三)实验结果
        1.第二次月考成绩分析
        2.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四)实验结论
研究结论、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一新生“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2 初中化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高中化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高一年级化学第二次月考试卷
附录5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人教版选修6课本实验在高三复习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人教版选修6《实验化学》可用于复习课的理论基础
    2.2 多元智能理论
    2.3 建构主义理论
第3章 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问卷设计思路与实施
    3.4 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第4章 教学实践
    4.1 实验复习课模式概述
    4.2 教学案例
    4.3 多元化实验评价
第5章 教学效果和结论
    5.1 成绩对比分析
    5.2 学生评价
    5.3 结论
    5.4 注意事项
    5.5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学案
    附录3 “海带中提取碘”学生成果展示
    附录4 研究成果展示
致谢
参与课题

(9)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比较研究 ——基于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的课堂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问题提出
        1.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颁布
        1.1.2 高中化学课堂问题设计的低效、无效现象
        1.1.3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发布
    1.2 研究现状
        1.2.1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
        1.2.2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
        1.2.3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探索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4.2 促进不同成长阶段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专业化成长
        1.4.3 推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和课程改革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课堂教学有效性
        2.1.2 问题设计
        2.1.3 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
    2.2 理论基础
        2.2.1 有效教学理论
        2.2.2 问题教学理论
    2.3 研究工具
        2.3.1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评价量表”的编制
        2.3.2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评价量表”等级解读
        2.3.3 工具信效度
第3章 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课例分析与问题评判
    3.1 样本选取
    3.2 课例分析
        3.2.1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类课例分析
        3.2.2 “元素及其化合物”类课例分析
        3.2.3 “有机化合物”类课例分析
    3.3 课例梳理与问题统计
        3.3.1 课例梳理
        3.3.2 问题统计
    3.4 问题评判与数据处理
第4章 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总体比较与分析
    4.1 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总体比较与分析
    4.2 不同课型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总体比较与分析
    4.3 不同维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总体比较与分析
        4.3.1 问题内容设计维度的有效性总体比较与分析
        4.3.2 问题功能设计维度的有效性总体比较与分析
第5章 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内容设计有效性比较与分析
    5.1 不同课型问题的内容设计有效性的比较与分析
        5.1.1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类
        5.1.2 元素及其化合物类
        5.1.3 有机化合物类
    5.2 三个题项问题的内容设计有效性的比较与分析
第6章 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功能设计有效性比较与分析
    6.1 不同课型问题的功能设计有效性的比较与分析
        6.1.1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类
        6.1.2 元素及其化合物类
        6.1.3 有机化合物类
    6.2 五个题项问题的功能设计有效性的比较与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思考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基于元素观建构的高中化学课堂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是培养化学学科素养的途径
        1.1.2 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
        1.1.3 建构化学基本观念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课堂观察法
        1.5.3 文本分析法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化学基本观念的研究
        2.1.1 理论研究
        2.1.2 实践研究
    2.2 关于元素观的研究
        2.2.1 元素观基本内涵研究
        2.2.2 元素观教学实践研究
    2.3 研究启示
3 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
    3.1 理论基础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2 认知结构理论
        3.1.3 有意义学习理论
    3.2 核心概念
        3.2.1 中学化学元素观的基本内涵
        3.2.2 教学策略
4 元素观建构的教科书内容分析
    4.1 必修一教科书元素观内涵
    4.2 必修一教科书体现的元素观
        4.2.1 必修一教科书中元素观的呈现思路
        4.2.2 必修一教科书中内容主题和元素观内涵的关系
5 研究方案与设计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方法与过程
    5.4 研究数据的处理
6 基于元素观建构的课堂观察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物质的分类》的结果与分析
        6.1.1 视频内容的整理
        6.1.2 教学策略分析
    6.2 《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与分析
        6.2.1 视频内容的整理
        6.2.2 教学策略分析
    6.3 《钠及其化合物》的结果与分析
        6.3.1 视频内容的整理
        6.3.2 教学策略分析
    6.4 《铝及其化合物》的结果与分析
        6.4.1 视频内容的整理
        6.4.2 教学策略分析
    6.5 《铁及其化合物》的结果与分析
        6.5.1 视频内容的整理
        6.5.2 教学策略分析
    6.6 《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结果与分析
        6.6.1 视频内容的整理
        6.6.2 教学策略分析
    6.7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结果与分析
        6.7.1 视频内容的整理
        6.7.2 教学策略分析
    6.8 《硫的氧化物》的结果与分析
        6.8.1 视频内容的整理
        6.8.2 教学策略分析
    6.9 《氮的氧化物》的结果与分析
        6.9.1 视频内容的整理
        6.9.2 教学策略分析
    6.10 《氨的实验室制备》的结果与分析
        6.10.1 视频内容的整理
        6.10.2 教学策略分析
    6.11 《硫酸硝酸的氧化性》的结果与分析
        6.11.1 视频内容的整理
        6.11.2 教学策略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探讨了必修一教科书元素观内涵
        7.1.2 实证归纳了专家型教师促进元素观建构的教学策略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以氢、氧为起点配平化学方程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研究[D]. 徐秀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一化学学情诊断结果可视化的教学研究[D]. 周艳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化学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原电池”教学为例[D]. 陈洁. 宁夏大学, 2021
  • [4]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比较研究[D]. 王立秀. 扬州大学, 2021(09)
  • [5]基于逆向设计促进学生微粒观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D]. 周静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困难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李红.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7]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研究[D]. 陈荣达. 渤海大学, 2021
  • [8]人教版选修6课本实验在高三复习中的实践研究[D]. 蒋欣恬. 西南大学, 2020(05)
  • [9]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比较研究 ——基于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的课堂观察[D]. 钟保英.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基于元素观建构的高中化学课堂观察研究[D]. 刘妍.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以氢和氧为起点平衡化学方程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