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金属飞机结构的修理记实(论文文献综述)
宣善勇[1](2020)在《复合材料修理飞机金属结构技术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疲劳裂纹和腐蚀损伤会导致飞机结构性能明显衰退,这不仅增加了航空公司的维修成本,还给航空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在修理飞机金属结构裂纹损伤和延长老龄飞机寿命方面,实用性强的复合材料修理飞机金属结构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复合材料修理飞机金属结构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进展,对修理用复合材料、表面处理、修理设计、修理工艺等技术进行阐述,最后对我国复合材料修理飞机金属结构技术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祖光然,裴扬,侯鹏[2](2020)在《飞机战伤抢修评估与设计方法综述》文中认为飞机战伤抢修(ABDR)是提高飞机生存力与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战伤抢修技术研究覆盖飞机全寿命阶段。回顾了战伤抢修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别从战伤评估、战伤抢修设计、战场维修与保障等3方面总结了战伤抢修体系要点,重点综述了战伤抢修预评估技术、战伤现场评估技术、战伤抢修设计准则与原则、战伤抢修设计与评价方法、战场快速维修技术、战场保障方法等方面的理论与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来体系对抗与智能化作战环境,结合目前战伤抢修需求,提出了包括先进材料结构飞机战伤抢修技术、直升机战伤抢修技术、飞机战伤评估智能技术等战伤抢修技术研究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倪楠楠,卞凯,夏璐,顾伟凯,温月芳[3](2019)在《先进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未来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的高空、长航时、强机动性、功能性、经济性等各种高性能需求,先进复合材料在国内外无人机上的应用愈加广泛;但我国无人机研制中采用复合材料的比例和技术水平较国外尚存在一定差距,复合材料制件成本是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介绍无人机在国内外发展的历程,概述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应用,总结无人机复合材料的一些关键技术,提出了问题和建议并指出发展趋势。为了加快我国复合材料在无人机行业应用的步伐,应在引进国外自动化技术的同时,坚持以工艺可行性和稳定性为出发点进行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以降低复合材料结构成本,并积极发展各种液体成型技术、仅真空袋非热压罐材料(bag vacuum only-out of autoclave, BVO-OoA)材料和工艺以及对传统模压工艺进行改进研究。
徐欢,殷晨波,李向东,王子朋[4](2019)在《复合材料胶粘修复界面的载荷传递仿真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胶接修复工艺是飞机结构修理的重要工艺之一,为了研究胶黏工艺对修复效果的影响规律,探索最佳的工艺参数,本文建立胶粘修复的三维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对胶粘修复界面载荷传递进行分析,讨论补片材料、补片厚度、胶层剪切模量和胶层厚度对胶接修复的影响。仿真结果证明补片材料为硼/环氧树脂时,胶粘失效风险最小;补片较厚时,胶接修复效果好,但补片过厚会削弱胶接修复的效果;胶黏剂剪切模量越大越有助于损伤区域的修复,工程应用中建议选用剪切模量较高的胶黏剂;胶层较厚时会增大胶层发生缺陷的概率从而减弱修复效果,建议合理选取厚度较小的胶层。最后提出修复界面的表面处理、复合材料端部的溢胶以及倒角处理均有益于修复结构的载荷传递,缓和胶粘界面应力水平,降低胶层失效的风险。
梁凤飞,金迪,何勇[5](2019)在《复合材料结构修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国内外复合材料修理技术现状和复合材料结构修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修理要求、修理对象、修理的无损检测、修理容限及修理方法等,并介绍了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飞机金属结构及复合材料技术在基础设施加固、修复中的应用。
王宇灿[6](2019)在《复合材料胶铆混合修理力学特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复合材料越来越高比例的应用在飞机结构中。复合材料损伤不可避免的出现,对复合材料机身维修技术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变得意义重大。目前,关于胶铆混合修理结构的研究较少,且现存的绝大多数研究局限在有限元仿真与理论解析,对胶铆混合修理结构的实际失效模式、破坏部位、修理效果以及危险部位、破坏原因还不清楚。因此,本文针对复合材料飞机蒙皮,设计、制作、并完成了胶铆混合修理试验件的单轴拉伸实验,并运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中的APDL命令流建立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进行了数值解析计算。通过科学实验研究与有限元仿真辅助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不同修理方式以及不同损伤尺寸对修理结构件拉伸性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制作了无损板、60mm与30mm损伤孔径的胶接修理板和胶铆混合修理板五组试验件,并在单轴拉伸载荷下完成了实验。(2)对比分析无损板试验件、60mm与30mm损伤孔径胶接修理试验件和胶铆混合修理试验件的失效强度、失效模式、断口损伤形貌,结果表明:胶铆混合修理方式的修理效果优于胶接修理的修理效果,胶铆混合修理的破坏模式为最外侧铆钉孔处断裂、胶接修理的破坏模式为母板中部断裂,不同修理方式下试验件断口损伤形貌相同,60mm与30mm损伤孔径关于胶铆混合修理试验件影响的差别不太明显。(3)以五组试验件为基础,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完成了仿真数值计算。对比分析无损板模型、60mm与30mm损伤孔径胶接修理板模型和胶铆混合修理板模型中母板、补片、胶层的应力云图和应力值,得出胶铆混合修理结构破坏最有可能出现的位置以及发生破坏的影响因素是应力集中;60mm和30mm损伤孔径胶铆混合修理模型的应力分布和危险部位相同。通过拟合胶铆混合修理模型中母板应力与损伤孔径的关系曲线,分析了损伤孔径大小与胶铆混合修理方式下修理效果的关系;孔径对修理效果的影响较小,要求不太严格时,可以忽略损伤孔大小的影响。
王仁亮[7](2019)在《基于光纤光栅的智能补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复合材料补片修理技术是一种具有嵌入式感受机构的修理技术,即通过将应变、压电或光纤等传感器嵌在复合材料补片内部的方式实现智能复合材料补片。该技术方法能够实现金属损伤结构补强修理的同时,可通过补片内置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控修理部位的健康状态。光纤光栅传感器以其重量轻、体积小、抗电磁干扰、绝缘、耐腐蚀、耐高温、传输距离远等优异的性能,在各行业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探索一种适用于飞机结构裂纹修补的智能补片为目标,在研究腐蚀损伤结构复合材料胶修理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原理的智能复合材料补片修理技术方法,即通过将光纤传感器嵌在复合材料补片内部的方式实现智能复合材料补片,并将所制备的补片应用于直升机旋翼载荷的测试中。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比分析了现有复合材料修复金属损伤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飞机损伤结构智能修补和测量的方法。(2)结合飞机补片测量的需求以及光纤光栅的特点,对智能补片测量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从铝合金测试试件的基本尺寸、裂纹尺寸以及光纤光栅的布置方式和嵌入方案等方面设计了光纤光栅智能补片,以及从材料的选择和修补工艺两个方面的角度对智能补片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3)对所制备的光纤光栅智能补片进行了性能测试,证明了复合材料修补对结构的强度增强作用以及用FBG传感器监测裂纹扩展的方法是可行的。(4)将研究的智能补片应用于直升机旋翼载荷的测试应用中,并与电阻应变片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在多数工况下数据相关性达到90%以上,测试效果较好。
赵书寒[8](2019)在《基于渐进损伤理论的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复合材料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损伤,所以往往需要对损伤部位进行修补。复合材料的挖补修理是通过去除损伤材料并添加补片填充进行修理的技术,旨在通过尽可能少地挖去原结构的材料,较好地恢复结构损伤前的外形、强度及刚度,满足力学性能的要求。由于复合材料结构在工况中不但会受到静载,还经常会受到疲劳载荷的影响,所以研究挖补结构的疲劳性能也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对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静强度及疲劳剩余强度进行探究。首先,以三维渐进损伤理论为基础,基于三维失效准则建立挖补结构的模型,对模型进行静拉伸载荷下的仿真,探查修补结构的失效损伤过程,并对修补结构的最终失效强度进行预测,预测数据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其次,本文选取了补片尺寸、胶层厚度、挖补孔角度等主要影响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它们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对挖补修理中参数的选择提出建议。最后,对挖补修理结构的疲劳性能进行简单的研究。依据疲劳渐进损伤理论编写程序,通过施加一定次数的疲劳载荷,观察结构的疲劳损伤扩展过程。预测承受疲劳载荷后结构的疲劳剩余强度,并与静强度进行对比。同时,探究了补片尺寸,胶层厚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此外,还进行了两级疲劳加载的研究。
张移山,王遵,王智[9](2015)在《基于Lamb波的修补后损伤结构健康监测方法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损伤对结构中Lamb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对用复合材料补片修补后的金属损伤结构的健康监测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在用复合材料补片对含裂纹的铝合金试件进行修理后,在复合材料补片周围安装了3个压电陶瓷传感器。压电陶瓷传感器在试验中的响应数据被周期性的记录下来。为了描述修补后损伤金属结构的健康状态,定义了3种基于传感器响应数据的损伤指数。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波形相关性的损伤指数可更好的描述修补结构的损伤发展过程。研究结论在某型飞机疲劳试验中得到了应用。
侯成莉[10](2011)在《基于剩余寿命的金属板/复合材料胶接修补优化设计》文中指出对于大量现役飞机,大部分为铝合金结构,经过多年的飞行产生了大量的损伤,其中多数为疲劳裂纹和应力腐蚀裂纹。为了延长受损飞机的使用寿命确保飞机的飞行安全,必须对受损构件进行更换或修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空军发展了一种新的结构修理技术,即采用复合材料补片对飞机损伤结构进行胶接修理,此项技术凭借其胶接结构重量轻、应力集中小、维修成本低和大大延长使用寿命等优点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已在多种军用和民用飞机上得到了应用。针对受损飞机的延寿问题,本文以现役飞机结构中大量使用的铝合金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受损金属裂纹板的修理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试验数据,借鉴传统的James-Anderson方法,给出一种用于确定复合材料修补的带裂纹LF21铝板应力强度因子的试验方法;接着,用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材料胶接修补含中心裂纹的金属板进行数值分析,得到的形式因子与试验方法得到的形式因子相比较;最后,针对含中心裂纹的铝合金板,基于损伤容限的观点,研究了复合材料修补片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对裂纹板剩余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同时,对复合材料补片的尺寸进行优化设计,寻找最佳临界尺寸,以使裂纹扩展寿命达到最长,修补效果最好。
二、用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金属飞机结构的修理记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金属飞机结构的修理记实(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材料修理飞机金属结构技术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复合材料修理飞机金属结构技术的应用 |
2 国内复合材料修理飞机金属结构技术的应用 |
3 结语与建议 |
(2)飞机战伤抢修评估与设计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战伤抢修技术体系发展现状 |
2 战伤抢修评估方法 |
2.1 飞机目标毁伤评估 |
2.1.1 战伤抢修预评估 |
2.1.2 现场评估 |
2.2 战伤抢修性效能评估 |
3 战伤抢修设计理论与方法 |
3.1 战伤抢修设计准则 |
3.1.1 固有抢修性设计准则 |
1)战伤评估类设计准则 |
2)战伤修复类设计准则 |
3.1.2 外部抢修性设计准则 |
3.2 战伤抢修设计原则 |
3.3 战伤抢修设计评价方法 |
4 战伤抢修维修与保障 |
4.1 战伤抢修过程 |
4.2 抢修训练相关技术 |
4.3 战场快速维修技术 |
4.4 战伤抢修保障 |
5 战伤抢修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
6 结论 |
(3)先进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人机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
1.1 美国无人机发展情况 |
1.2 以色列无人机发展情况 |
1.3 我国无人机发展情况 |
2 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应用 |
2.1 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复合材料应用 |
2.2 高机动攻击战斗机复合材料应用 |
2.3 垂直起降无人直升机上复合材料应用 |
2.4 其他无人机上复合材料应用 |
3 无人机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
3.1 低成本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
3.1.1 低成本材料技术 |
3.1.2 低成本设计技术 |
3.1.3 低成本的成型技术 |
3.2 复合材料整体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
3.3 结构/功能一体化成型技术 |
3.4 3D打印增材成型技术 |
3.5 低成本制造工装技术 |
3.6 快速低成本的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技术 |
4 国内无人机复合材料应用存在的问题 |
5 结束语 |
(4)复合材料胶粘修复界面的载荷传递仿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胶粘修复界面失效原理 |
2 胶粘界面载荷传递的数值模拟 |
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 胶层沿其厚度方向的等效应力分布规律 |
2.3 胶层载荷传递的影响因素 |
2.3.1 补片材料 |
2.3.2 补片厚度 |
2.3.3 胶层剪切模量 |
2.3.4 胶层厚度 |
3 胶层载荷传递的改善 |
3.1 复合材料补片端部溢胶处理 |
3.2 复合材料补片端部倒角处理 |
4 结论 |
(5)复合材料结构修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修理前准备 |
1.1 修理要求 |
1.2 修理对象 |
1.2.1 缺陷 |
1.2.2 损伤 |
1.3 修理的无损检测 |
1.3.1 目视检测法 |
1.3.2 敲击检测法 |
1.3.3 超声波检测技术 |
1.4 修理容限 |
2 修理方法 |
2.1 机械连接修理 |
2.2 胶接修理 |
2.2.1 贴补法 |
2.2.2 挖补法 |
2.2.3 注射法 |
3 复合材料技术修理的应用 |
3.1 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飞机金属结构 |
3.2 复合材料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 |
4 结语 |
(6)复合材料胶铆混合修理力学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复合材料结构特点 |
1.2.1 结构特点 |
1.2.2 环境影响 |
1.3 复合材料混合修理的方法原则、工艺及失效 |
1.3.1 复合材料混合修理方法 |
1.3.2 复合材料混合修理工艺 |
1.3.3 胶铆混合修理失效形式 |
1.4 复合材料混合修理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合材料修理有限元建模理论基础 |
2.1 复合材料修理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
2.1.1 各向异性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
2.1.2 各向异性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
2.1.3 各向同性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
2.1.4 单层板的应力-应变关系 |
2.1.5 各向异性单层板应力-应变关系的方向转换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材料修理拉伸性能实验 |
3.1 试验件设计 |
3.1.1 试验件编号规则 |
3.1.2 试验件材料及尺寸 |
3.2 实验条件 |
3.2.1 实验设备及温度条件 |
3.2.2 测试方法 |
3.3 实验过程 |
3.4 实验结果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材料修理拉伸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4.1 胶铆修理板、胶接修理板和无损板对比 |
4.1.1 失效强度对比 |
4.1.2 失效模式对比 |
4.1.3 断口破坏形貌对比 |
4.1.4 对比结论 |
4.2 60mm与30mm损伤孔径胶铆修理板对比 |
4.2.1 破坏载荷对比 |
4.2.2 破坏模式对比 |
4.2.3 断口失效形式对比 |
4.2.4 对比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材料修理有限元仿真分析 |
5.1 ANSYS三维有限元建模 |
5.1.1 几何模型、单元类型、材料属性 |
5.1.2 网格划分方法 |
5.1.3 接触类型及算法 |
5.1.4 边界条件和加载 |
5.2 不同修理方式下的模型应力对比 |
5.2.1 母板应力对比 |
5.2.2 胶层应力对比 |
5.2.3 补片应力对比 |
5.3 损伤孔径对胶铆混合修理模型应力的影响 |
5.3.1 母板应力分析 |
5.3.2 胶层应力分析 |
5.3.3 补片应力分析 |
5.3.4 钉载分配分析 |
5.3.5 损伤孔径对母板最大应力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基于光纤光栅的智能补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水平和趋势 |
1.2.2 国内发展状况、水平和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纤光栅智能补片测量理论 |
2.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及性能测试 |
2.1.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
2.1.2 光纤光栅性能测试 |
2.2 智能补片测量理论 |
第3章 光纤光栅智能补片设计与制备 |
3.1 智能补片测试试件结构设计 |
3.1.1 试件尺寸设计 |
3.1.2 光纤传感器嵌入方案 |
3.2 智能补片测试试件制备 |
3.2.1 修补材料选择 |
3.2.2 修补工艺技术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光栅智能补片性能测试 |
4.1 试验方法及设备简介 |
4.2 静强度试验 |
4.2.1 不同试件力学性能对比 |
4.2.2 光纤光栅补片性能测试 |
4.3 疲劳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纤光栅补片在载荷测试中的应用 |
5.1 旋翼载荷测量方法 |
5.1.1 基本弯矩理论 |
5.1.2 光纤光栅传感器布置 |
5.1.3 确定预扭角 |
5.1.4 挥舞/摆振载荷解耦 |
5.2 静载荷标定测试 |
5.3 动载荷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 |
6.3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8)基于渐进损伤理论的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复合材料的结构损伤及修理方法 |
1.2.1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及破坏性能研究 |
1.2.2 复合材料的贴补修理 |
1.2.3 复合材料的挖补修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贴补修理的研究 |
1.3.2 关于挖补修理的研究 |
1.3.3 现阶段关于胶接修理结构的疲劳性能研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渐进损伤理论 |
2.1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本构方程 |
2.2 复合材料结构承受疲劳载荷时的应力分析 |
2.3 复合材料结构的失效判定准则 |
2.3.1 复合材料结构的静拉伸失效准则 |
2.3.2 复合材料结构的疲劳失效准则 |
2.4 复合材料结构的材料性能退化 |
2.4.1 复合材料的性能突降模式 |
2.4.2 复合材料的性能渐降模式 |
2.5 复合材料胶接修补结构的胶层损伤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试验 |
3.1 试验设备与环境 |
3.1.1 试验设备 |
3.1.2 试验夹具 |
3.2 试件制备 |
3.3 试验过程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静拉伸强度分析 |
4.1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
4.1.1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模型的静拉伸渐进损伤分析流程 |
4.1.2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模型的建立 |
4.2 可行性验证 |
4.3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静强度预测 |
4.3.2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应力场分析 |
4.3.3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损伤演化分析 |
4.4 修补参数对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影响 |
4.4.1 挖补尺寸对挖补效果的影响 |
4.4.2 胶层厚度对挖补效果的影响 |
4.4.3 挖补角度对挖补效果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疲劳分析 |
5.1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剩余强度分析流程 |
5.2 疲劳载荷对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影响 |
5.2.1 挖补结构的疲劳累积损伤过程 |
5.2.2 挖补结构在疲劳载荷下的刚度渐降过程 |
5.3 修补参数对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疲劳剩余强度的影响 |
5.3.1 挖补尺寸对疲劳剩余强度的影响 |
5.3.2 胶层厚度对疲劳剩余强度的影响 |
5.4 两级加载下挖补修理结构的剩余强度探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Lamb波的修补后损伤结构健康监测方法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过程 |
2 试验结果和讨论 |
2. 1 在损伤试件内部传导的Lamb波 |
2. 2 损伤指数的定义 |
2. 3 疲劳试验过程中损伤指数的发展变化 |
3 在某型飞机全机疲劳试验中的应用 |
4 结论 |
(10)基于剩余寿命的金属板/复合材料胶接修补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复合材料胶接修理技术概述 |
1.2.1 胶接修理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2 胶接修理技术的优缺点 |
1.2.3 复合材料胶接修补金属飞机的优缺点 |
1.3 复合材料胶接修理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研究方法概况 |
1.3.2 国内外典型实例 |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损伤容限设计和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基础 |
2.1 损伤容限设计概述 |
2.2 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基础 |
2.2.1 断裂类型 |
2.2.2 应力强度因子 |
2.3 恒幅循环载荷下疲劳裂纹扩展寿命 |
第三章 复合材料胶接修补 CCT 板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试验方法 |
3.1 试验细节与方法 |
3.1.1 试验件与材料 |
3.1.2 James-Anderson 方法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3 复合材料修补CCT 板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有效性验证 |
3.4 比较数值模拟分析与实验分析所得的形式因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材料修补 CCT 板数值分析 |
4.1 模型单元类型介绍 |
4.1.1 SOLID186 单元 |
4.1.2 内聚力模型和INTER204 单元 |
4.1.3 APDL 语言 |
4.2 复合材料修复前后的有限元模型 |
4.2.1 修补结构的几何尺寸和材料性能 |
4.2.2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4.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结果和分析 |
4.3.1 未修补裂纹板应力场分析 |
4.3.2 修补结构应力场分析 |
4.3.3 修补结构剩余疲劳寿命分析 |
4.4 疲劳寿命的有限元法和James-Anderson 经验公式预测方法比较 |
4.5 结论 |
第五章 CCT 板/复合材料胶接修补优化设计 |
5.1 优化设计方法及过程 |
5.2 优化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用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金属飞机结构的修理记实(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材料修理飞机金属结构技术的应用进展[J]. 宣善勇. 化工新型材料, 2020(11)
- [2]飞机战伤抢修评估与设计方法综述[J]. 祖光然,裴扬,侯鹏. 航空学报, 2020(06)
- [3]先进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应用[J]. 倪楠楠,卞凯,夏璐,顾伟凯,温月芳. 航空材料学报, 2019(05)
- [4]复合材料胶粘修复界面的载荷传递仿真优化[J]. 徐欢,殷晨波,李向东,王子朋. 宇航材料工艺, 2019(03)
- [5]复合材料结构修理研究[J]. 梁凤飞,金迪,何勇. 中国胶粘剂, 2019(05)
- [6]复合材料胶铆混合修理力学特性实验研究[D]. 王宇灿.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7]基于光纤光栅的智能补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仁亮.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8]基于渐进损伤理论的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性能分析[D]. 赵书寒. 郑州大学, 2019(09)
- [9]基于Lamb波的修补后损伤结构健康监测方法的试验研究[J]. 张移山,王遵,王智.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5(12)
- [10]基于剩余寿命的金属板/复合材料胶接修补优化设计[D]. 侯成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