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侯天保[1](2021)在《当代中国出版史中出版属性的变与不变》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出版业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频共振中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重大体制变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出版业的有序、渐次、深度引入,中国出版市场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持续性"大转型",其中出版属性的内涵也经历了从单一到丰富的变迁,即有着政治—商品—产业—服务的逐步深化。本文认为出版是一种兼具政治属性、商品属性、产业属性、服务属性的媒介,出版属性变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政府—市场关系博弈下的产物。在探索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出版管理体制过程中,出版属性的不变说明对政治属性的强调和要求始终在加强,出版属性的变则体现了经济属性在当代中国出版史中不同重大发展阶段的典型性特征和跨越式成长,从而呈现出中国出版工作中的政治主导功能、产业成长规律和融合实践路径。
任成金,何颖[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山东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农村文化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逐渐减弱,娱乐功能、经济功能开始释放,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我们以中共中央、山东省委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的调整和农村文化的发展变迁为线索,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村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历史的回顾与梳理,以期对新时代农村文化发展有所裨益。
温丽华[3](2020)在《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战场,面对大量网络信息鱼目混珠,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也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为此研究社会思潮在网络传播的方式及其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引导,保证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与网络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开展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透过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现象去看本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网络信息,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传播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矛盾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及引导的要素、特征、模式、原则和方法,全文包括导论、正文的六章内容和结语。导论部分提出了本论题研究的缘起及其重要性,阐述了国内外对“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并论述了本论题的研究方法及重难点、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概述。首先分析社会思潮和网络社会的内涵,阐述了社会思潮的科学定义和各要素组成,以及网络的定义与特征;其次对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进行概述,分析了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两种表现形式,以及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特征;最后对社会思潮的网络引导进行概述,界定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对象,同时分析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呈现出阶级性与交互性的并存、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破与立的统一等特征。第二部分阐述了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理论基础与借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和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为本论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传播学中有效传播的五大原则、整体互动传播模式理论、威廉斯的媒介文化理论,心理学中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等为本论题提供了理论借鉴。第三部分是对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现状分析。论题阐述了网络中广泛传播的几种社会思潮以及它们带来的不良影响,包括威胁国家的长治久安、动摇群众的“四个自信”、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经历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包括注重用马克思主义评析网络上的多元社会思潮、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动力作用、注重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建设、注重引导方式的与时俱进等。随后,阐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面临的挑战,包括主导力不足、创新力不足、协同力不足和出现“圈层化”,并分析这些挑战背后的原因。第四部分尝试构建社会思潮网络引导“主体互动”模式。在分析了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切入,构建“主体互动”的社会思潮网络引导模式。文章分析了“主体互动”模式的基本结构,包括核心圈层、次要圈层和边际圈层,详细阐述了“主体互动”模式的三大要素,即引导者、受众和重要平台。最后从引导者的角度分析如何促进互动和协同,主要包括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主管部门的协同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与实践引领作用、发挥主流媒体的融合作用、发挥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的风向标作用。第五部分论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原则。阐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实现引导、在扬弃发展中凝聚共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即结合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筹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促进引导者与受众的共同发展;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即结合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原则、推动大众化与时代化的融合原则、实现多元载体的一体化发展原则。第六部分探索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方法。结合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原则,从扩大红色阵地、转化灰色阵地、压缩黑色阵地的角度阐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方法。一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方法,包括网络文化产品开发法、网络品牌打造法、网络服务供给法;二是提高辨析社会思潮能力的方法,包括网络交互对话法、网络舆情引导法、网络监管治理法;三是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技巧,包括化整为零法、以小见大法和情景模拟法。结束语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的未来展望。开展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落脚点在于更好地开展社会思潮网络引导。要推进社会思潮网络引导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现象,从现象出发总结本质。这些内在的本质是可认识的,但也是隐蔽、开放、变化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入脑、入心、入行。
王赛凡[4](2020)在《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档案宣传工作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民档案意识和推动依法治档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我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国家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都对档案事业的创新与转型成长有了新的要求,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档案宣传工作转型迫在眉睫,加快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的的档案宣传工作转型是很必要的。本文首先是对文化自信、传统档案宣传工作与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档案宣传工作转型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进一步总结传统档案宣传工作的文化融合性、技术性与求新性等特点,概括出传统档案宣传工作在宣传内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可改进之处,并辅以我国历年档案宣传工作要点中与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梳理。接着,从档案宣传内容和档案宣传方式等方面分析档案宣传工作要点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明确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以文化自信为指导的指导思想,和文化导向性、文化服务等的基本原则,从把握好促进增强“文化自信”转型方向、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衔接等的转型内容上进行综合考虑。最后,提出以开放的理念进行档案宣传、以新型档案馆聚焦文化功能等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转型的具体策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做出贡献。
张慧玲[5](2020)在《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文中提出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新政权开始接管上海,接管上海旧广播电台即属接管工作之一。上海人民政府通过对不同性质的广播电台采用不同的接管办法,顺利地完成了上海电台新旧性质的转换。其中原上海公营电台被没收,大部分私营电台依旧存在,私营电台的广播内容较之前却有所变化,教育与服务节目需占一定的比例,以配合国家建设等宣传。由于私营电台的商业性质,其经营管理与政府的管制标准存在差距。因此,出于巩固新政权的需要,政府开始有步骤地对私营电台进行改造,首先组织成立具有公私合营性质的联合广播公司;其次,上海人民电台对具有私营性质的联合广播公司进行收购,上海的电台由此改造完成。随着对电台管制步骤的推进,广播节目发生变化,沪剧播音时间随着私营电台的减少和广播周率的合并逐渐下降;另外,为配合社会主义的宣传,沪剧播音剧目中现代戏有所增多。所有电台改造完成后,上海的电台进入国营化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广播电台的管理。广播工作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在大跃进时期、“文革”前夕和“文革”期间,广播电台的政治色彩浓厚。沪剧播音节目也不例外,现代戏占主导地位,经典传统剧目或被积压,或被禁止播出。在“文革”前夕,诸多经典剧目甚至被归入“坏”节目行列,直接限制了沪剧题材的多样化发展,节目驱于单一,广播艺术呈现僵化的特点。在新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广播工作的调整,促进了广播节目的开放。沪剧新剧目的创作、旧剧目的开放以及沪剧新人的培养,为沪剧播音提供了剧目与人才,广播电台亦为沪剧本身及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在沪剧播音繁荣景象的背后,由于受到电视媒体、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及听众收听爱好的变化等影响,沪剧播音开始出现了危机。新时期下,沪剧播音出现生机与危机并存的局面。
顾秀莲[6](2019)在《守正创新 凝心聚力 不断谱写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新篇章——在全国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文中研究表明同志们:这次全国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会议是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豪情满怀喜迎新中国70华诞的重要时刻召开的。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
本刊编辑部[7](2018)在《《吉林教育(综合)》2018年宣传工作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中共吉林省教育厅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省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吉教办[2018]24号)和中共吉林省教育厅党组《2018年全省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要点》(吉教办[2018]25号),制定《吉林教育(综合)》2018年宣传工作要点。2018年《吉林教育(综合)》宣传工作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宣传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吉林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条主线,突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新亮点、新举措、新成效,写好教育宣传"奋进之笔",营造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马炜[8](2017)在《“五个一工程”奖与主旋律长篇小说的生产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转型、社会思想文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九十年代初,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思想方针。文艺界将这一方针落实到"五个一工程"奖中,通过评选主旋律文艺,引导文艺领域主流意识形态。1995年江泽民提出要重点抓好文学"三大件",长篇小说因体裁优势,成为"主旋律文学"生产的重点落实对象。本文通过对主旋律长篇小说精品《抉择》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分析,指出主旋律长篇小说生产能使作家本人、作协、出版社以及地方宣传部等都获得丰厚回报,使主旋律长篇小说在政治效应和经济效益上获得双重丰收。
李丹慧[9](2016)在《分朋引类:中国分化苏联东欧集团再探讨(1964—196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走向分裂,中国将建立国际反美帝统一战线的外交战略,调整为既反关帝又反苏修,着手建立国际反苏修统一战线。为实现此目标.毛泽东提出了"第二中间地带"等理念。中国确立了分化修正主义集团,集中一切力量孤立和打击苏修的对东欧方针,试图分化社会主义阵营中属于苏联势力范围的罗、德、波、捷、匈、保东欧六国。罗马尼亚成为中国构建反苏阵线中的间接同盟军;东欧另五国则在中苏关系破裂后基本配合莫斯科的对华政策,与苏联形成了抗衡中国的苏东集团。
李宗建[10](2013)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运动进程中,“宣传工作”从来就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执政资源的宣传思想工作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和调整,以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持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为主要线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体系、表达方式、运行机制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发生转变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和理论分析。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进程作为宏大的历史背景,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这一实践活动本身作为相对独立开放的系统,着重考察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发生转变的实践历程和基本脉络,重点把握宣传思想工作为何转变、转变什么及转变轨迹,即理念内容有无重大转换,表达方式有无重大变化,运行机制有无重大调整,与外部环境是否动态协调。基于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本身,寻找宣传思想工作发生转变的节点,进而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实践历程作出阶段划分,从而在历史动态中把握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过程和运作逻辑。首先,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理论问题作出分析和说明。将“宣传”视作一种国际现象和世界运动,探究“宣传”在西方的演变轨迹,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探寻理解“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渊源。同时以“革命导向”、“价值重塑”、“凝聚共识”为线索在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中找寻“宣传思想工作”概念演变的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中全景式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本质属性。其次,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向度和效度,既受到宣传思想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影响,更受到该实践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导向性的制约,而这往往又是通过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在构成要素与系统功效体现出来。文章将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内涵的分析解构为内容体系的解释力、表达方式的亲和力、运行机制的现代性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等四个方面。同时,从党面临执政考验的直接反应、实现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的思想保证、社会历史环境变动的客观要求等三个方面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再次,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和转变进行历史梳理,划分为改革开放以前与改革开放以来两个大的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以服务“革命”为导向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与实践基本成熟和定型,这是分析建国后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起点;1949年到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启并拓展了执政条件下“价值重塑型”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与奠基;1957年到1978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呈现出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运动式宣传的特殊景象,经历了宣传思想工作与阶级斗争“互强”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大致经历四个基本的阶段:1978年到1989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拨乱反正”中开启“转轨”之路,进入随改革开放进程而“转轨变型”的阶段;1989年至1992年,“政治风波”凸显宣传思想工作“极其重要的地位”,宣传思想工作进入全面反思和整顿时期;1992年到2002年,宣传思想工作开启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调整与重大变革;2002年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宣传思想工作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实现新的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后,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路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总结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经验教训和提炼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宣传思想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而提出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基本趋向和路径选择。将考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历程所得到的启示提炼成“四个理性认识”,即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规律,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执政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体现党的意志与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关系,理性认识党的“宣传形象”与执政能力提高的关系。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路径选择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构建扎根中国实践的宣传话语体系,积极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范围,切实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手段,逐步完善宣传思想工作的体制机制。
二、2000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出版史中出版属性的变与不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版政治属性:1949—1976 |
二、出版政治属性+商品属性:1977—2000 |
三、出版政治属性+产业属性:2001—2012 |
第一,从行业领导讲话中零星出现到列入官方年度工作要点。 |
第二,从政学两界的出版产业研究到进入出版管理的部门规章文件。 |
第三,从出版产业发展司的机构设置到数字出版产业的提上日程。 |
第四,出版市场主体的基本确立与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运作的重要进展。 |
四、出版政治属性+服务属性:新征程、新时代 |
五、余 论 |
(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村文化的转型(1978-1995) |
(一)农村文化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 |
(二)农村文化建设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相配合 |
(三)农村文化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逐渐减弱,娱乐功能、经济功能开始释放 |
(四)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始出现 |
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村文化的初步发展(1996-2005) |
(一)通过文化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支持 |
(二)通过城市文明的辐射作用来推动农村文化消费观念变化和升级 |
(三)推动农民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 |
三、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村文化的初步繁荣(2006-今) |
(一)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 |
(二)政府扶持引导与农民自办相互协调 |
1. 山东各级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农村文化有力扶持。 |
2. 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也被充分激发出来。 |
(三)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传统保护并重 |
(四)农村文化生活和农民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
(3)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论题研究缘起及价值 |
(一)本论题研究的缘起 |
(二)本论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二、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本论题的研究方法 |
(二)本论题研究的重难点 |
(三)本论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概述 |
一、社会思潮和网络的内涵 |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 |
(二)网络的内涵 |
二、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内涵 |
(一)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表现形式 |
(二)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特征 |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内涵 |
(一)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对象 |
(二)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特征 |
第二章 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理论基础与学科借鉴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 |
(三)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
二、传播学的理论借鉴 |
(一)有效传播的五大原则 |
(三)整体互动传播模式 |
(三)威廉斯的媒介文化理论 |
三、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
(一)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 |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三)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
第三章 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现状分析 |
一、网络中广泛传播的社会思潮及其不良影响 |
(一)网络中广泛传播的社会思潮 |
(二)网络中广泛传播的社会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 |
二、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实践经验 |
(一)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经验总结 |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面临的挑战 |
(一)网络引导的主导力不足 |
(二)网络引导的创新力不够 |
(三)网络引导的协同力较弱 |
(四)网络“圈层化”导致引导效果不佳 |
第四章 社会思潮网络引导“主体互动”模式探索 |
一、“主体互动”模式的内涵 |
(一)主体间性: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新视角 |
(二)“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标准 |
(三)“主体互动”模式的基本结构 |
二、“主体互动”模式的要素分析 |
(一)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引导者 |
(二)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受众 |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主要平台 |
三、引导者之间的互动与协同 |
(一)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主管部门的协同作用 |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与实践引领作用 |
(三)发挥主流媒体的融合作用 |
(四)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风向标作用 |
第五章 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原则 |
一、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原则 |
(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 |
(二)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实现引导 |
(三)在扬弃发展中凝聚共识 |
二、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 |
(一)结合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
(二)统筹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 |
(三)促进引导者与受众的共同发展 |
三、坚持“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
(一)结合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
(二)推动大众化与时代化的融合 |
(三)实现多元载体的一体化发展 |
第六章 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方法 |
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以扩大红色阵地 |
(一)网络文化产品开发法 |
(二)网络品牌打造法 |
(三)网络服务供给法 |
二、提高辨析能力以转化灰色阵地、压缩黑色阵地 |
(一)网络交互对话法 |
(二)网络舆情引导法 |
(三)网络监管治理法 |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中的技巧 |
(一)化整为零法 |
(二)以小见大法 |
(三)情景模拟法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课题 |
致谢 |
(4)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背景 |
1.1.2 社会背景 |
1.1.3 法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2 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 文化自信 |
2.2 档案宣传 |
2.3 传统档案宣传工作和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 |
2.4 档案宣传工作转型 |
2.5 档案文化价值 |
3 传统档案宣传工作现状 |
3.1 传统档案宣传工作现状 |
3.1.1 传统档案宣传工作的特点 |
3.1.2 传统档案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历年档案宣传工作要点内容演化 |
4 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转型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4.1 指导思想 |
4.2 基本原则 |
4.2.1 文化服务性原则 |
4.2.2 开放性原则 |
4.2.3 谨慎性原则 |
4.2.4 渐进原则 |
4.2.5 满足公共利益的原则 |
4.2.6 针对性原则 |
5 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转型内容 |
5.1 把握好以“文化自信”为指导的转型方向 |
5.2 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衔接的宣传方式 |
5.3 依“文化自信”内容丰富档案宣传内容 |
5.4 人才培养上随新时期发展而发展 |
6 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转型具体策略 |
6.1 培养档案意识,以开放的理念进行档案宣传 |
6.2 以新型档案馆聚焦文化功能,以宣传促文化自信 |
6.3 宣传特色文化,提升文化精神 |
6.4 以鲜活的档案文化产品,生动诠释文化自信 |
6.5 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档案宣传品牌 |
6.6 注重档案宣传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
6.7 完善档案宣传的相关法规与政策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理论方法与史料来源 |
四、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接管与改造时期的沪剧播音(1949-1953) |
第一节 上海旧广播电台被接管前后 |
一、政府对旧广播电台的接管办法 |
二、旧广播电台被接管后的播音情况 |
第二节 私营电台改造时期的沪剧播音 |
一、从私营到公私合营时期 |
二、私营电台改造完成之际 |
小结 |
第二章 政治运动频繁时期的沪剧播音(1954-1976) |
第一节 上海电台国营化初期的沪剧播音 |
一、广播工作的改进与沪剧播音 |
二、沪剧播音的回升 |
第二节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的沪剧播音 |
一、广播大跃进与沪剧播音 |
二、广播工作的调整与沪剧播音 |
第三节 “文革”前夕及“文革”期间的沪剧播音 |
一、“文革”前夕沪剧播音革命化 |
二、“文革”时期的沪剧播音 |
小结 |
第三章 市场化时期的沪剧播音(1977-1990) |
第一节 广播电台节目调整与改革 |
一、广播节目的改观 |
二、综合文艺节目的创办 |
第二节 沪剧播音与听众反映 |
一、沪剧播音剧目变化 |
二、沪剧播音新人辈出 |
三、听众收听爱好的变化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吉林教育(综合)》2018年宣传工作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系统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 |
二、中小学立德树人工作宣传 |
1. 宣传中小学生“明德知礼工程”、中小学校“时事新闻课”、“研学旅行”实践育人活动、青少年校园足球、“百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以及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 |
2. 宣传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成果。 |
三、教育系统加强党建工作宣传 |
1. 宣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经验做法、成效典型。 |
2. 宣传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情况。 |
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宣传 |
1. 宣传解读我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有关政策。 |
2. 宣传解读中考改革政策, 重点宣传中考录取计分科目改革试点地区的经验做法。 |
3. 宣传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高中教师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全员培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建设等。 |
4. 按照省统一部署宣传高考制度改革工作。 |
5. 宣传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
五、教育质量提升宣传 |
1. 宣传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
2. 宣传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
3. 宣传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
六、教育民生工程宣传 |
1. 宣传教育民生实事。 |
2. 宣传教育脱贫攻坚。 |
3. 宣传校园安全稳定。围绕打造“平安和谐稳定校园”专项工作, 宣传校园校车安全保障工程、“平安校园”建设、应急疏散演练、安全知识教育、传染病防控、校园食品安全、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等。 |
(8)“五个一工程”奖与主旋律长篇小说的生产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个一工程”奖——“弘扬主旋律”文艺政策的具体落实 |
二、主旋律长篇小说的生产与传播 |
结语 |
(10)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述评 |
二、国外对中国共产党“宣传”的研究述评 |
三、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框架安排和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宣传的时代”:国际视野与中国历程 |
一、由“中性”走向“贬义”:20世纪西方社会的“宣传” |
二、从“斗争”走向“僵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宣传” |
三、从“革命”走向“改革”: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宣传”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述要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宣传工作”的论述 |
二、列宁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述要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演变 |
一、“革命导向”:新中国成立前“宣传思想工作”相关概念的转换 |
二、“价值重塑”: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演变 |
三、“凝聚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宣传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演化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与动力机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解析 |
一、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内容体系的阐释力 |
二、提升宣传思想工作表达方式的亲和力 |
三、把握宣传思想工作运行体制机制的转换力 |
四、保持宣传思想工作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
一、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党面临执政考验的直接反应 |
二、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实现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的思想保证 |
三、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社会历史环境变动的客观要求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前宣传思想工作的奠基与探索 |
第一节 1949年以前:以服务“革命”为导向的宣传思想工作 |
一、中共成立初期:“激发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
二、土地革命时期:“对内管理政治教育,对外发动群众斗争” |
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对共同思想进行联合,对敌对思想进行斗争” |
第二节 1949-1957:执政条件下“价值重塑型”宣传思想工作的奠基 |
一、“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宣传任务的“轴心” |
二、全民范围的“思想改造”: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形式 |
三、“整合——控制”型宣传机制:意识形态的“集中化”传输 |
第三节 1957-1978: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运动式宣传思想工作 |
一、宣传思想工作与阶级斗争“互强”的过程 |
二、“运动——混乱”型宣传机制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与调整 |
第一节 1978-1989:宣传思想工作的“转轨变型” |
一、宣传思想工作在“拨乱反正”中开启“转轨”之路 |
二、服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 |
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贯穿宣传思想工作的主线 |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布局 |
五、宣传体制的改革与宣传媒介的现代化 |
第二节 1989-1992:全面反思和整顿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 |
一、“政治风波”凸显宣传思想工作“极其重要的地位” |
二、摆脱“姓资姓社”的争论,宣传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 |
三、宣传思想工作“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四、不搞大批判,促进思想理论健康发展 |
五、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与“以正面宣传为主” |
六、加大改革开放宣传的分量,为经济建设“帮忙鼓劲” |
第三节 1992-200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宣传思想工作 |
一、宣传思想工作调整与转变的历史背景 |
二、宣传思想工作基本理念与思路形成的过程 |
三、新闻宣传的理念提升与功能拓展 |
四、丰富和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党性原则 |
五、对宣传媒介管理与经营的新思路 |
第四节 2002年以来:“以人为本”理念导向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 |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总体进程 |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重点突破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路向 |
第一节 考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历程所得到的启示 |
一、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规律 |
二、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执政党与宣传媒介的关系 |
三、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体现党的意志与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关系 |
四、理性认识党的“宣传形象”与执政能力提高的关系 |
第二节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
一、国际国内形势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新要求新期待 |
二、当前宣传思想工作转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路径选择 |
一、构建扎根中国实践的宣传话语体系 |
二、积极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范围 |
三、切实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手段 |
四、逐步完善宣传思想工作的体制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2000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出版史中出版属性的变与不变[J]. 侯天保.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1(03)
- [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J]. 任成金,何颖.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D]. 温丽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转型发展研究[D]. 王赛凡.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5]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D]. 张慧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守正创新 凝心聚力 不断谱写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新篇章——在全国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 顾秀莲. 中国火炬, 2019(04)
- [7]《吉林教育(综合)》2018年宣传工作要点[J]. 本刊编辑部. 吉林教育, 2018(11)
- [8]“五个一工程”奖与主旋律长篇小说的生产传播[J]. 马炜.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4)
- [9]分朋引类:中国分化苏联东欧集团再探讨(1964—1965)[J]. 李丹慧.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16(02)
- [10]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D]. 李宗建. 南开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