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中春夜,天上鹤梦

洞中春夜,天上鹤梦

一、洞里春宵空鹤梦 桃花溪水念刘郎——曹唐《仙子洞中有怀刘阮》赏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瑜[1](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晋如意[2](2020)在《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刘阮遇仙”故事最早记录在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一书中,一直广为流传,到唐代吟咏更甚,并产生了专咏“刘阮遇仙”故事的三大词牌,从这些词牌及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阮遇仙”故事对唐宋词发展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词牌名出发,从四个方面分析三大词牌在唐宋词中的生成与发展:首先,分析“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产生。《天仙子》最晚产生于盛唐时期,到五代有较多词作出现,但体制尚未定型。《忆仙姿》与《阮郎归》产生于五代时期,虽词作较少,但体制却已定型。三大词牌在创作之初,就有着不同的声情特点。第二,通过对唐五代“刘阮遇仙”相关词作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此故事在词中有着新的叙述特点。不仅对本事进行了故事元素、情节模式、人物形象上的综合改造,还将“桃源”故事与女冠文化融入其中,使得“刘阮遇仙”故事更加动人。第三,分析“刘阮遇仙”三大词牌在宋代的发展与成熟。“刘阮遇仙”词牌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众多同调异名现象,《天仙子》的体制在宋代定型,《忆仙姿》、《阮郎归》体制也更加成熟。而在声情特点上,三大词牌在继承五代词作韵部使用的基础上,对新的韵部进行尝试,呈现出多样的声情特点。第四,分析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主题承变。宋代以三大词牌创作的词,继承了五代时期以恋情为主的特色,并从男女不同角度阐述深情。除恋情之外,三大词牌在宋代还扩展出咏物、伤春、送别、羁旅、隐逸、长寿等诸多主题,使得“刘阮遇仙”词牌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空间。

王娟[3](2017)在《古典四大爱情名剧融化唐宋诗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为元明清戏曲之代表作,剧中都表现出融入大量唐宋诗词的现象,迄今学界对于这四部剧中融化诗词的现象关注度不均。首先,本论文对前人论说较少的部分予以补充,对不全面的地方予以深化,并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比较四大爱情名剧融化诗词现象;再者,从文学发展进程的角度论述融化诗词的现象;最后,从文艺学的角度对融化诗词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第一章对四大爱情名剧融化诗词的手法进行分类,即用“融化”二字囊括所有体现出诗词因素的曲文,将之划分为两大类——引用、化用。再对如何引用细分为单篇引用与重叠引用,对如何化用细分为——偷语、偷意、偷势。第二章从宏观上分别论述四大爱情名剧融化诗词的特征,即通过比较四部剧中各自对唐宋诗词的融化现象,进而发现时代对四部作品影响与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第三章从微观上论说四大爱情名剧融化诗词的艺术效果,指出作者借诗词之语典、事典形成典雅含蓄之美、借诗词之情与景渲染戏曲之意境、借诗词之境设计情节。第四章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作者喜欢融入诗词,首先,受语言本身存在的模拟现象的影响,也是剧作家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的表现;之后,分别从剧作家文人身份、剧中人物身份、及受众的特征这几个方面论述。

郑瑶[4](2014)在《试论晚明文学思潮背景下的闽中诗派》文中认为晚明闽中诗派产生于明代文学复古与反复古争鸣的高潮时期。面对范古和师心的两大文学思潮,以及两大流派发展中衍生出来的利弊得失,他们提出重振诗歌风雅,力图寻求一种协调、健康的诗歌发展道路。晚明闽中诗派主张范古,其取法对象逐渐得到拓宽;他们同时又强调性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从而走出泥古不化和叫嚣跳浪的僵局。本文将晚明闽中诗派置于当时文学思潮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试图通过对一些重要作家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的研究,窥测晚明闽中诗派面貌乃至整个晚明文坛的走向,从而建立起晚明闽中诗派在文坛上的历史坐标。

吴华峰[5](2013)在《厉鹗及其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清代诗人厉鹗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对其人生经历、处世心态、生平着述、文学交游、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实践诸方面展开全面探讨,在此基础上考察他在雍正、乾隆前期诗坛上的特色与地位,力图清晰展现出厉鹗在清代诗坛这一特殊时段的独特风貌与认识价值。厉鹗出身低微,亦无家学渊源。但这样一个貌似与主流社会相隔甚远的贫寒文士,仍然受到来自于时代和社会多方的影响。他曾经因为参加科举数次北上,虽均未得中,却成为他一生中重要的经历,对他的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在康、雍、乾三朝严密的文化与思想钳控背景下,以及本身所具有的淡泊名利的性格,两股合力促使厉鹗最终选择了一种远离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以布衣终生。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文化与文学活动之中,除了诗词之外,厉鹗着述颇丰,是清代文人集学者与诗人身份合二而一的典型。康熙末至乾隆初的清代诗坛,在野诗人群体声势浩大。他们以杭州、扬州、天津等地为核心,彼此之间声气互通,构成了独特的诗学史景观。厉鹗是杭州湖南诗社的领袖,他中年坐馆于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亦是韩江诗社中的骨干成员,晚年与天津水西庄文人频繁往来,其诗坛地位为三地文人所公认。厉鹗的文学交游,反映了雍乾时期在野诗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及诗歌创作情况,时人因此将以他为中心、及受到他创作影响的文人称为“浙派”。由于受到人生经历的局限,厉鹗的诗歌题材与内容并不广泛。他的诗歌不仅是其个人生活的展示,同时也是盛世承平的缩影,表现出一种大时代下的小境界。山水诗在厉鹗诗歌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尤以擅长刻画杭州山水而着称。人们研究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诗作上。实际上除了山水诗之外,他的游仙诗、悼亡诗、咏史诗、题画诗以及咏物诗亦各有特点,并鲜有人提及。本文将其诗歌内容统筹在“内部心灵的开掘”、“外部世界的审美关照”、“艺术化人生的建构”三个主题之下加以探讨,对其诗歌内容作全面而深入的展示。“唐宋兼宗”、“尚清”、“重学”是厉鹗诗学思想的核心,他的诗学思想与诗歌艺术结合非常紧密。其“唐宋兼宗”的内核是在唐诗,特别是中晚唐诗歌的基础上,吸收宋诗的长处。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厉鹗的诗歌具有转益多师的特点,单纯以“宋派”视之,或说其只学习南宋小家,有失偏颇。由于人品与诗品的结合,厉鹗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都将“清”作为他的艺术追求,他的诗歌也具有“清幽”、“清雅”、“清丽”等不同风貌。厉鹗推崇以学为诗的创作方法,他乐于在诗歌中展示学识。尤其于典故运用方面,突破前人剪裁经、史入诗的惯例,扩大了诗歌用典的来源。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试图将“尚清”与“重学”融合一体的努力与尝试。本文的最后部分从三个不同角度入手来审视厉鹗在雍、乾诗坛上的地位。其一,探讨厉鹗对前代王士禛稹、朱彝尊诗歌批判继承的问题。对于厉鹗与朱、王的关系,人们历来只注意其不同,有“于新城、长水外别绪一灯”之说,实际樊榭诗与二人诗作同大于异。其二,从时人对厉鹗《移居诗四首》的唱和过程,来考察厉鹗诗歌传播的情况。其三,辨析厉鹗与沈德潜之间的关系。指出沈德潜与厉鹗始亲后疏的原因,在于朝野诗坛的对立,藉此考察乾隆前期官方文人对厉鹗诗歌的态度。厉鹗生前文名甚着,他的诗歌创作在其身后依然嗣响不断,是清诗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一环。对这一个案的研究,也有利于深化对整个清代中期诗坛的认识。

张一南[6](2011)在《晚唐齐梁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时代为晚唐、题材上倾向于侧艳、艺术手法上倾向于客观描摹的一批诗歌为研究对象。涉及到李商隐、温庭筠、李群玉、唐彦谦、吴融、韩偓等诗人。这批诗歌往往被与齐梁诗风联系在一起,故本文称其为“晚唐齐梁体”。这批作品是晚唐诗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这与其本身题材轻艳而多受批评有关。然而,这批作品时代上处于唐代近体诗系统发展的最后阶段,其师法的对象齐梁却是近体诗的萌芽阶段。在这种首尾的相接中,可能蕴藏着近体诗系统中某些本质性、原初性的因素,这一点,正是晚唐齐梁体的研究价值所在。本文即试图超越题材、意象的表象,在更本质的层面上分析晚唐齐梁体诗歌的特点,进而探讨晚唐齐梁体与齐梁诗歌的异同。本文探讨了晚唐齐梁体的范围、形式、审美意识、句法、生命观、形象塑造等具体问题,从多个角度对这一诗体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对描述近体诗的特性、鉴定诗歌流派所处的阶段及探讨继承古典的得失都有一定启发意义。

赵婷婷[7](2007)在《曹唐游仙诗论稿》文中研究指明曹唐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尤以游仙诗闻名于世。本文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将曹唐的游仙诗置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横向考察,同时联系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游仙诗作进行纵向比较,以期对曹唐游仙诗作出尽可能客观详细的分析和评价。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将游仙诗从先秦至唐的发展演变作以总体上的概述,并针对学术界对曹唐生平及其诗集的研究状况作以总结性的述略。第二章,结合晚唐乱世的社会历史背景、唐代道教盛行和唐传奇的兴盛对游仙诗发展的影响,分析曹唐游仙诗的创作背景。第三章,论述曹唐游仙诗的思想内容特点。曹唐的游仙诗具有世俗化、人性化的特点,诗中塑造的仙人形象也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点。本文将其创作动机归纳为:“借游仙之作,纪人间之悲欢离合”、“借幻想之翅膀,抒发超现实之理想”、“借彼岸之世界,寄托对现实之不满”、“借写艳情之诗,营造心灵之乌托邦”、“借仙境别有洞天之塑造,构建自我的灵魂家园”五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说明。第四章,阐述曹唐游仙诗在艺术特色上的独特之处。其词语清丽、叠字的大量运用、属对清切,以及独具创造力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笔法细腻深刻等等,都是曹唐游仙诗在艺术创作上的显着特色,十分具有深入挖掘的艺术价值。

赵永源[8](2006)在《遗山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遗山词代表了金元词的最高成就。二十世纪以来,词学界多从思想内涵、艺术风格、词学主张、词史地位等视角,对遗山的词学成就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和研究。然遗山作为金元词坛的巨擘,在宋金元词的交融、沟通、流变和延续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和至为关键的作用,在中国词史上理应占得显着的一席。遗山论词尊苏、辛,重情性,崇尚自然真淳,讲究含蓄隽永,又不弃婉约清新,故其词言情述怀,往往能率真自然;含蓄委婉,韵味深隽;且能用俗为雅,雅俗兼备。金元词坛宗唐之风炽盛,金元词人从用字、用句、用意等不同角度全面学唐。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大诗人尤得喜好,特别是杜甫备受尊崇,在金元词人的作品中尊杜用杜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以唐人为指归”的风气下,遗山搦笔填词自是为唐风所沾染,词集中拈用唐人诗句者所在多有,其结果使他的词篇蕴藉和婉,与宋代词人周邦彦檃括唐诗后的浑厚和雅交相辉映。当然,遗山词宗唐最为成功的地方表现在他对杜甫诗歌的接受和融化。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独特系统的杜诗学理论,使得遗山把杜甫作为自己诗词创作时规模、取法的对象。遗山不仅诗可称“杜陵嗣响”,其词亦堪称“杜陵嫡派”。在他的词集中大量采用、熔铸老杜诗句自不必说,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地融入杜诗,把杜诗的诸种风格特别是老杜雄浑沉郁、激昂顿挫等主导风格化入词中,并切实地为表情达意服务。总之,他的词颇得老杜神韵。这与周邦彦追求格律的拗折而近于老杜又是很不相同的。而在学杜这一点上遗山尤可与辛弃疾称为同调。对这么一个重要词人的研究理所当然地还要以较为深厚信实的文献整理为基础,其中包括版本的梳理、作品的系年、作品的校勘笺注等等。遗山词集名《遗山乐府》,又名《遗山先生新乐府》,其版本主要有一卷本、三卷本、五卷本等三个不同的系统,在词篇数目、词作编序、词前小序、部分文字等方面,都有些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至于《遗山乐府》中某些词的作年,完全可以通过以词证词、以诗证词、以文证词以及对作品具体解读等比较实用的方法,作出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一部《遗山乐府》存词三百八十馀首,汇集多种版本加以校勘,在此前提下逐篇笺其本事出处、释其典章制度、注其人名、地名等,如此,作品研究、理论阐释也就有了既厚实又可靠的文献根基。

张振谦[9](2006)在《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文化观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教与文学艺术关系甚密。从宗教角度分析文学本体产生、发展、繁荣、消亡的原因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唐中后期(约公元785年-870年)道教与爱情诗创作的关系,并从这一角度阐释中晚唐柔婉绮丽诗风的宗教文化要素与其在宗教文化思想史、诗歌史上的意义。 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时代崇道氛围的濡染、道教房中术——长生术对文人爱情意识的催化、道教世俗化等方面对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文化原因进行探索;第二章,从个案研究出发,重点分析中晚唐女冠诗人的爱情诗和文人爱情诗与道教之联系。第三章,着重从道教文化角度诠释中晚唐爱情诗的具体艺术表现手法。第四章,从跨文化和跨文体的角度,谈及了与儒、佛相比,道教文化对中晚唐爱情诗歌独有的亲缘关系以及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倾向对唐宋婉约词的影响。 笔者以为,探讨这一问题,一方面有助于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去观照中晚唐爱情诗,为中国古代爱情诗最高峰的到来找到了另外一个宗教文化原因;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晚唐爱情诗的文学史地位,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我国古典爱情诗最高峰时期的文学、文化价值。

邱昌员[10](2004)在《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关注的是唐代文言小说与唐代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试图用唐诗文化、唐诗精神来阐释解读唐代小说,发掘唐代小说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寻绎唐代小说繁荣兴旺的成因,探究唐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后代小说的深远影响等。 唐代文言小说是在兴盛繁荣的唐诗文化氛围中发展成熟的,因而受到了诗歌多方面的辐射和渗透。这首先表现在创作小说的是一代诗人,他们用诗的精神和诗的激情来观照小说,关注小说的消遣娱乐特性和审美愉悦特性,提出了“小说戏谑说”和“小说奇味说”等新颖的小说观念。他们学习、借鉴诗歌想象虚构、词藻运用、抒情言志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以培育小说着意好奇、文辞华艳、叙述婉曲、情思热烈等审美特征,使唐代小说挣脱了对史传的依附而成就了一种新兴文体的灵魂和品格。他们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常常直接引入诗赋韵语,并把人物的描写和刻划、情节的设计和配合、环境氛围的渲染和衬托与浓烈的情感抒发融为一体,营构了圆融浑成的诗的意境,为小说增添了诗的意趣,使小说的叙事职能、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都有着浓厚的诗的质性,洋溢着诗意之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民族形式的开端和发生。 唐代文言小说作为诗歌时代的小说,创作它的是一代诗人,接受它的也是诗人群体。共同的行为方式、精神心理和文学风习促进了唐代小说创作群体和接受群体间的交流,为唐代小说营造了良好的创作和接受氛围,促进了唐代小说的发展。同时,诗还成为了唐代小说重要的传播媒介,唐代小说借助诗歌走近了平民百姓,诗歌也因此扩大了自身的影响。 唐代小说对唐代诗人的生活和唐人的诗歌也作了多侧面的记录和反映,它们再现了唐代文人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诗歌活动,唐代诗人的仕宦生涯、情爱艳遇和文化生活都在小说中得到生动的展示,唐代诗歌的物质与精神价值、现实与历史功能、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都被唐代小说一一揭示。 总之,唐代小说与唐诗有着共同的精神旨趣,它们都反映了唐人昂扬向上、自信乐观的时代精神,抒发了唐人丰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唐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唐代小说和唐诗一样都是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都是唐代气象和时代风貌的载体。

二、洞里春宵空鹤梦 桃花溪水念刘郎——曹唐《仙子洞中有怀刘阮》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洞里春宵空鹤梦 桃花溪水念刘郎——曹唐《仙子洞中有怀刘阮》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唐宋词中“天台仙女”形象的研究
        (二)关于唐宋词中“刘阮遇仙”典故运用的研究
        (三)关于“刘阮遇仙”故事与相关词牌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五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
    第一节 《天仙子》
        一、“刘阮遇仙”故事的传播与初盛唐士人的神女情结
        二、《天仙子》的生成与体制
        三、《天仙子》与天台二女的仙化
    第二节 《忆仙姿》与《阮郎归》
        一、“刘阮遇仙”故事的传咏与晚唐五代创制新词的风气
        二、《忆仙姿》的生成与体制
        三、《阮郎归》的生成与体制
第二章 唐五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叙述创造
    第一节 本事叙述的改造
        一、故事元素的丰富和转换
        二、故事情节的删改和强化。
        三、故事人物的形象变革
    第二节 “桃源”故事的融合
        一、“桃源”仙化与“刘阮遇仙”的情境契合
        二、“桃源”化的遇仙地点与意象组合
    第三节 女冠文化的结合
        一、女冠、女仙与西蜀词人
        二、仙女身份下的女冠与《女冠子》内容的交汇
第三章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成熟
    第一节 同调异名的大量产生
        一、求新求变与误用混用
        二、异名现象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体制与声情的变化
        一、《天仙子》
        二、《忆仙姿》
        三、《阮郎归》
第四章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主题承变
    第一节 恋情主题的丰富
        一、女子深闺独处的寂寞
        二、男子寻欢作乐的风流
    第二节 多重主题的拓展
        一、咏物
        二、伤春
        三、羁旅
        四、隐逸
        五、别离
        六、长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古典四大爱情名剧融化唐宋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及方法
        选题缘起
        研究现状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节 诗词曲之历时同源性与文体互渗性
        历时同源性
        文体互渗性
第一章 四大爱情名剧融化诗词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融化”分类与四大名剧融入诗词表现
        直接引用与间接化用
        四大名剧融入诗词表现
    第二节 直接引用的手法
        直接引用——狭义的引用
        单篇引用与重叠引用
    第三节 间接化用的手法——偷语、偷意、偷势
        偷语
        偷意
        偷势
第二章 四大爱情名剧融化诗词的特征及历时发展性
    第一节 《西厢记》融化诗词特征
    第二节 《牡丹亭》融化诗词特征
    第三节 《长生殿》融化诗词特征
    第四节 《桃花扇》融化诗词特征
    第五节 四大爱情名剧融诗词的历时发展性
第三章 四大爱情名剧融化诗词的艺术效果
    第一节 借诗词语典及事典形成戏曲的典雅含蓄之美
    第二节 借诗词之情与景渲染戏曲之意境
    第三节 借诗词之境设计戏剧情节
第四章 四大爱情名剧融化诗词的创作心理
    第一节 “心摹前构”与“味外之味”
        心摹前构
        味外之味
    第二节 身份认同的呈现
    第三节 人物形象与题材内容的限定
    第四节 受众群体的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试论晚明文学思潮背景下的闽中诗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成果
    三、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晚明文学思潮与闽中诗派概说
    第一节 晚明文学思潮概说
    第二节 晚明闽中诗派概说
第二章 晚明闽中诗派的兴起
    第一节 兴起时期闽中诗派交游的概况
    第二节 倡导风雅之音的诗歌理论
    第三节 兴起时期的诗歌创作
第三章 晚明闽中诗派的兴盛
    第一节 兴盛时期闽中诗派的交游概况
    第二节 闽中诗派兴盛时期扩张风雅的诗歌理论
    第三节 兴盛时期闽中诗派的诗歌创作
第四章 晚明闽中诗派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 继续发展时期闽中诗派的交游概况
    第二节 继续发展时期闽中诗派的诗学主张
    第三节 继续发展时期闽中诗派的诗歌创作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厉鹗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目的
第一章 厉鹗的生平、性情与着述
    第一节 从科举经历看厉鹗的“出”“处”抉择
        一、厉鹗的科举经历
        二、科举经历与厉鹗的出、处抉择
    第二节 盛世背景下的双重心态
    第三节 枯寂与洒脱:不谐于俗的人生
        一、“心迹浑如过腊僧”
        二、“洒落真如白石仙”
    第四节 厉鹗着述考
    小结
第二章 厉鹗的文学交游圈
    第一节 厉鹗与杭州文人群体
        一、江干文士和武林七子
        二、南屏诗社群体
    第二节 厉鹗与扬州文人群体
        一、厉鹗的前期扬州交游
        二、韩江诗社与《韩江雅集》
    第三节 厉鹗与津门文人及当湖吟社群体
        一、厉鹗与津门文人
        二、厉鹗与当湖文人
    小结
第三章 厉鹗诗歌的题材与主题
    第一节 内部心灵的开掘
        一、游仙诗
        二、悼亡诗
    第二节 外部世界的审美观照
        一、山水诗
        二、咏史诗
    第三节 艺术化人生的建构
        一、题画诗
        二、咏物诗
    小结
第四章 厉鹗的诗学观及其诗歌艺术风貌
    第一节 唐宋兼宗视角下的诗歌渊源论
        一、厉鹗“唐宋兼宗”的诗学观
        二、心仪孟郊、贾岛
        三、“如公伟人不可见,只有文字千年存”——瓣香苏轼
        四、“唐宋兼宗”视角下的多重渊源
    第二节 厉鹗尚“清”的审美观及其诗歌创作
        一、心迹双清:从《双清阁诗集序》谈起
        二、未有不至于清而可言诗者
        三、厉鹗诗歌清境的多元化风貌
    第三节 厉鹗重“学”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
        一、书斋意趣与厉鹗诗歌的文人化色彩
        二、厉鹗诗歌的典故运用
        三、性情与学问之间:翁方纲对厉鹗的批评与认同
    小结
第五章 厉鹗与雍、乾诗坛
    第一节 “于新城、长水外别续一灯”的历史语境及意义
        一、众口一词的论调
        二、寒者之衣:神韵诗风的下移
        三、典雅与博学:厉鹗接受朱彝尊的两个维度
    第二节 厉鹗在雍乾诗坛地位之一例:以《移居诗四首》为中心
        一、《移居诗四首》及其和作
        二、《移居诗四首》及和作分析
        三、《移居诗四首》唱和之内涵与意义
    第三节 朝野离立:厉鹗与沈德潜关系辨
        一、初次结识及诗学观之分野
        二、朝、野离立背景下的诗学矛盾
        三、《国朝诗别裁集》对厉鹗的定位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厉樊榭年谱补编
附录二: 《樊榭山房集》佚文辑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晚唐齐梁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晚唐齐梁体的界定
    第一节 前人对晚唐诗人学习齐梁的指认
    第二节 晚唐齐梁体创作群的界定及其简介
    第三节 晚唐齐梁体诗风涉及的范围
    第四节 晚唐齐梁体诗人对齐梁体创作的看法
第二章 晚唐齐梁体对齐梁诗歌体裁的模仿
    第一节 "诗依齐梁体格"——从省试诗题看"熟精《文选》理"的含义
    第二节 晚唐齐梁体诗人表现于诗题的拟齐梁体作品
    第三节 从三韵诗创作看晚唐齐梁体诗人对元和的反拨
    第四节 唐代近体拟乐府的出现规律及晚唐齐梁体诗人在其中的位置
    第五节 艳体歌行的声律化——以温庭筠乐府为例
    第六节 齐梁咏物诗在晚唐的回响
第三章 从比喻模式看晚唐齐梁体诗性意识与前代诗歌的异同
    第一节 从李贺诗出发——问题的提出及比喻模式的划分
    第二节 解道澄江静如练——从比喻看齐梁到初唐的诗性意识
    第三节 齐梁式比喻的对比——汉魏盛唐的比喻
    第四节 叶想衣裳花想容——李白的比喻
    第五节 天街小雨润如酥——元和诗人的比喻
    第六节 晚唐齐梁体的比喻
第四章 从句式结构看晚唐齐梁体律诗的句法特征
    第一节 从名词句的使用看温李五言诗的诗史位置
    第二节 冷静与激情——名词句与"二一二"句式
    第三节 从意象并置看李商隐七律中的对仗
    第四节 温庭筠小令句法浅析
    第五节 其他晚唐齐梁体作品的句法
第五章 晚唐生命观与齐梁体创作
    第一节 坟墓与皮囊——齐梁与晚唐生命观的差异
    第二节 柳腰与云发——晚唐齐梁体中女性的两种身份
    第三节 永生与情爱——从生命观角度解读晚唐齐梁体仙道诗
    第四节 情爱中的永恒——世俗题材中的生命观
第六章 赋题、体物与缘情
    第一节 晚唐齐梁体对赋题传统的继承
    第二节 晚唐齐梁体的体物艺术
    第三节 晚唐齐梁体的缘情艺术
    第四节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从形象塑造角度简析晚唐齐梁体的发展困境
全文结论
参考书目及征引文献
后记

(7)曹唐游仙诗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章 游仙诗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从先秦至隋游仙诗发展演变
    第二节 唐代游仙诗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曹唐及其游仙诗研究述略
第二章 曹唐游仙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晚唐乱世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唐代道教的兴盛对游仙诗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唐传奇对游仙诗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曹唐游仙诗的思想内容特色
    第一节 曹唐游仙诗的创作动机
    第二节 曹唐游仙诗的思想内容特色
第四章 曹唐游仙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曹唐游仙诗表现手法特色
    第二节 曹唐游仙诗创作方法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8)遗山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上编 考证篇
    第一章 遗山词研究之现状
        第一节 初具规模的词集整理
        第二节 全面平实的作品研究
        一、思想内涵
        二、艺术风格
        三、词学主张
        四、词史地位
    第二章 《遗山乐府》版本源流考
        第一节 一卷本《遗山乐府》
        第二节 三卷本《遗山乐府》
        一、《疆村丛书》本
        二、《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本
        第三节 五卷本《遗山乐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遗山乐府》作年考
        第一节 元遗山的生平与他的词创作
        第二节 遗山早年期词篇作年考
        一、现存最早的词篇——《摸鱼儿》(恨人间)
        二、《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的作年
        第三节 遗山壮年期词篇作年考
        一、《水调歌头》(滩声荡高壁)之作年
        二、同调(相思一尊酒)之作年
        三、同调(牛羊散平楚)之作年
        四、《水龙吟》(少年射虎名豪)之作年
        五、《最高楼》(商於路)之作年
        六、《满庭芳》(妆镜韶华)之作年
        七、《八声甘州》(许君祠)之作年
        八、《清平乐》(垂杨小渡)之作年
        第四节 遗山中年期词篇作年考
        一、《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之作年
        二、《江城子》(河山亭上酒如川)之作年
        三、《沁园春·除夕二首》之作年
        四、关于《八声甘州》(玉京岩)的作年
        五、《浣溪沙》(绿绮尘埃试拂弦)之作年
        六、《南乡子》(少日负虚名)之作年
        第五节 遗山晚年期词篇作年考
        一、《木兰花慢》(赋招魂九辩)之作年
        二、《前调·游三台二首》之作年
        三、《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之作年
        四、《鹧鸪天》(临锦堂前春水波)之作年
        五、《清平乐》(悲欢聚散)之作年
        六、前调(琼枝瑶草)之作年
        七、《谒金门》(罗衾薄)之作年
        八、《感皇恩》(天外想春来)之作年
        九、《太常引》(东园歌管日相娱)之作年
        第六节 本章小结
中编 论述篇
    第四章 遗山词发微
        第一节 遗山词的词史地位
        一、在宋金词沟通中的遗山词
        二、在金元词延续中的遗山词
        三、为明清时代所接受的遗山词
        第二节 遗山词的独特性
        一、元遗山是在具体词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词创作的金代最重要的词人
        二、与元遗山的词学主张相联系,其词往往体制兼备
        三、遗山词之融化唐诗与学杜
        四、遗山之“史”意识对其词创作亦有莫大的影响
        五、金元之际文人歌酒狎妓风气在遗山词中时有反映
        六、清代两大词评家论遗山词之细微差别,恰可显现其独特性
    第五章 遗山的词学理论及其词创作
        第一节 遗山中年时期的词学观
        一、渊雅深厚——遗山心目中的宋词
        二、兼容豪放与婉约——遗山的词学立场
        第二节 遗山晚年时期的词学观
        一、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词体创作论
        二、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词贵天然论
        三、洒然而笑、慨焉以叹——词体感发论
        第三节 遗山词与他的词学理论主张
        一、吟情咏怀,率真自然
        二、含蓄蕴藉,韵味隽永
        三、用俗为雅,雅俗兼备
    第六章 宗唐风气下的遗山词
        第一节 “以唐诗为指归”的金元诗坛
        第二节 遗山融唐诗入词之特色
        一、金元词人喜用唐人诗
        二、遗山融唐诗入词概况
        三、遗山词融化唐诗之特色
        第三节 遗山词之尊杜学杜
        一、“学至于无学”——遗山的杜诗学理论
        二、尊杜学杜对遗山词风的浸染
        三、遗山词之学杜与清真词之学杜
        四、遗山词之学杜与苏、辛同归一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下编 文献整理篇
    凡例
    《遗山乐府校注》卷一
        水调歌头(山家酿初熟)
        二 (滩声荡高壁)
        三 (石坛洗秋露)
        四 (云山有宫阙)
        五 (长安夏秋雨)
        六 (空漾玉华晓)
        七 (黄河九天上)
        八 (相思一尊酒)
        九 (形神自相语)
        十 (苍烟百年木)
        十一 (牛羊散平楚)
        摸鱼儿(笑青山)
        二 (恨人间)
        三 (问莲根)
        木兰花慢(流年春梦过)
        二 (拥都门冠盖)
        三 (赋招魂九辩)
        四 (对西山摇落)
        五 (拥岩岩双阙)
        六 (渺漳流东下)
        水龙吟(少年射虎名豪)
        二 (旧家八月池台)
        三 (素丸何处飞来)
        四 (接云千丈层崖)
        五 (百年同是行人)
        沁园春(腐朽神奇)
        二 (再见新正)
        贺新郎(赴节金钗促)
        最高楼(商於路)
        玉漏迟(淅江归路杳)
        满江红(天上飞乌)
        二 (老树荒台)
        三 (江上洼尊)
        四 (汉水方城)
        五 (元鼎诗仙)
        六 (画戟清香)
        七 (枕上吴山)
        八 (一枕馀酲)
        念奴娇(云间太华)
        永遇乐(绝壁孤云)
        声声慢(林间鸡犬)
    《遗山乐府校注》卷二
        石州慢(击筑行歌)
        二 (儿女篮舆)
        洞仙歌(青钱白璧)
        二 (黄尘鬓发)
        满庭芳(妆镜韶华)
        八声甘州(许君祠)
        二 (玉京岩)
        江城子(蜀禽啼血染冰蕤)
        二 (姚家池馆魏家邻)
        三 (醉来长袖舞鸡鸣)
        四 (春风花柳日相催)
        五 (草堂潇洒淅江头)
        六 (司花着意压春魁)
        七 (纤条嫋嫋雪葱笼)
        八 (众人皆醉屈原醒)
        九 (二更轰饮四更回)
        十 (河山亭上酒如川)
        十一 (来鸿去燕十年间)
        十二 (旗亭谁唱渭城诗)
        十三 (河堤烟树渺云沙)
        十四 (行云冉冉度关山)
        三奠子(上高城置酒)
        二 (怅韶华流转)
        行香子(漫漫晴波)
        感皇恩(金粉拂霓裳)
        二 (梦寐见并州)
        促拍丑奴儿(朝镜惜蹉跎)
        二 (朱麝掌中香)
        三 (无物慰蹉跎)
        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
        二 (苎萝坊里青骢驻)
        婆罗门引(素蟾散彩)
        江梅引(墙头红杏粉光匀)
        玉楼春(吹台萧瑟行云暮)
        定风波(白水青田万顷秋)
        二 (白发相看老弟兄)
        蝶恋花(一片花飞春意减)
        二 (牢落羁怀愁有信)
        三 (负郭桑麻秋课重)
        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
        二 (世故迫人无好况)
        三 (自笑此身无定在)
        四 (邂逅一尊文字饮)
        五 (明月清风无尽藏)
        六 (一段江山英秀气)
        七 (自笑此身无定在)
        八 (世事悠悠天不管)
        九 (醉眼纷纷桃李过)
        十 (荷叶荷花何处好)
        十一 (紫玉双华相照映)
        十二 (阿楚新来都六岁)
        十三 (昨日半山亭下醉)
        十四 (夏馆秋林山水窟)
        十五 (试上古城城上望)
        江月晃重山(塞上秋风鼓角)
        虞美人(桐阴别院宜清昼)
        二 (樱桃元是仙郎种)
        小重山(醉尽春风意未阑)
        二 (酒冷灯青夜不眠)
        鹊桥仙(孤根渐暖)
        二 (梨花春暮)
        三 (槐根梦觉)
        惜分飞(人见何郎新来瘦)
        南乡子(一雨浣年芳)
        二 (烟草入西州)
        三 (风雨送春忙)
        四 (少日负虚名)
        五 (幽意曲中传)
        六 (楼观郁嵯峨)
        七 (促坐烛花红)
        八 (花谱得新名)
        踏莎行(微步生尘)
        桃源忆故人(楚云不似阳台旧)
    《遗山乐府校注》卷三
        《鹧鸪天》(临锦堂前春水波)
        二 (桂子纷翻浥露黄)
        三 (零落栖迟感兴多)
        四 (瘦绿愁红倚暮烟)
        五 (总道忘忧有杜康)
        六 (楼上歌呼倒接 )
        七 (月窟秋清桂叶丹)
        八 (十步宫香出绣帘)
        九 (煮酒青梅入坐新)
        十 (姚宋光明到此家)
        十一 (候馆灯昏雨送凉)
        十二 (憔悴鸳鸯不自由)
        十三 (天上腰肢说馆娃)
        十四 (小字缭绫写欲成)
        十五 (自在晴云覆苑墙)
        十六 (复幕重帘锦作天)
        十七 (八茧吴蚕剩欲眠)
        十八 (好梦初惊百感新)
        十九 (少日骊驹白玉珂)
        二十 (拍塞车箱满载书)
        二十一 (长恨箫声隔粉墙)
        二十二 (酒兴浓于琥珀浓)
        二十三 (短发如霜久已拚)
        二十四 (华表归来老令威)
        二十五 (抛却浮名恰到闲)
        二十六 (只近浮名不近情)
        二十七 (枕上清风午梦残)
        二十八 (总道狙公不易量)
        二十九 (白白红红小树花)
        三十 (偃蹇苍山卧北冈)
        三十一 (复幕重帘十二楼)
        三十二 (颜色如花画不成)
        三十三 (一日春光一日深)
        三十四 (玉立芙蓉镜里看)
        三十五 (百啭娇莺出画笼)
        三十六 (澹澹青灯细细香)
        三十七 (着意寻春苦未迟)
        品令(西斋向晓)
        浪淘沙(诗句入冥搜)
        二 (云外凤凰箫)
        三 (春瘦怯春衣)
        四 (金翠画屏山)
        五 (杨柳日三眠)
        六 (芳树翠烟重)
        南柯子(画扇香微远)
        二 (粉澹梨花瘦)
        三 (阀阅真王后)
        西江月(悬玉微风度曲)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二 (玄都观里桃千树)
        太常引(五云楼观日华东)
        二 (渚莲寂寞倚秋烟)
        三 (官街杨柳絮飞忙)
        四 (十年流水共行云)
        五 (衣冠人物渺翩翩)
        眼儿媚(阿仪丑笔学雷家)
        朝中措(连延村落并阳崖)
        二 (春闺寂寂掩苍苔)
        三 (卢沟河上度旃车)
        四 (时情天意枉论量)
        五 (醉来长铗为谁弹)
        六 (樱桃花下玉亭亭)
        七 (夹衣晨起怯新霜)
        八 (瑞云浮动酒波红)
        九 (良宵一刻抵千金)
        十 (御香新拆紫囊封)
        阮郎归(漫郎活计拙于鸠)
        二 (帝城西下望西山)
        三 (别郎容易见郎难)
        清平乐(香团娇小)
        二 (溪头来去)
        三 (江山残照)
        四 (垂杨小渡)
        五 (离肠宛转)
        六 (兰膏香聚)
        七 (香凝娇聚)
        八 (悲欢聚散)
        九 (丹书碧字)
        十 (娇莺娅姹)
        十一 (琼枝瑶草)
        浣溪沙(百折清泉绕舍鸣)
        二 (一夜春寒满下厅)
        三 (墙外桑麻雨露深)
        四 (万顷风烟入酒壶)
        五 (芍药初开百步香)
        六 (日射云间五色芝)
        七 (湖上春风散客愁)
        八 (锦带吴钩万里行)
        九(芳草垂杨长乐坡)
        十 (梦绕桃源寂寞回)
        十一 (绿绮尘埃试拂弦)
        古乌夜啼(花中闲远风流)
        点绛唇(沙际春归)
        二 (绿澹香浓)
        三 (玉叶璁珑)
        四 (痛负花期)
        五 (梦里梁园)
        六 (国艳天香)
        七 (生死论交)
        八 (十六芳年)
        诉衷肠(万人如海一身藏)
        二 (升平责望富民侯)
        三 (行斋活计五车书)
        采桑子(儿家门户重重掩)
        谒金门(罗衾薄)
        好事近(梦里十年心)
    《遗山乐府校注》卷四
        朝中措(骊珠光彩照燕南)
        满江红(问柳寻花)
        又(桃李漫山)
        念奴娇(小山招饮)
        摸鱼儿(忆元龙)
        又(问楼桑)
        八声甘州(半仙亭)
        蝶恋花(春到桃源人不到)
        又(梅信初传金点小)
        醉花阴(候馆青灯淡相对)
        凤凰台忆吹箫(宝靥留香)
        感皇恩(水上觅红云)
        又(天外想春来)
        临江仙(膝上添丁郎小小)
        又(连日湖亭风色好)
        又(壮岁论交今晚岁)
        又(谁唤提壶沽美酒)
        摊破浣溪沙(锦瑟华年燕子楼)
        浣溪沙(欹枕寒鸦处处新)
        又(画出清明二月天)
        朝中措(添盆新喜万家传)
        又(芳苞初破紫霞杯)
        又(秋鸿社燕偶相逢)
        又(添丁名字入新收)
        秋色横空(松液香凝)
        思仙会(人无百年人)
        渔家傲(午醉醒来春欲去)
        喜迁莺(云雷天造)
        鹧鸪天(沙岸萦回入草泥)
        定风波(熊耳东原汉故宫)
        又(离合悲欢酒一壶)
        又(五色莲盆玉雪肌)
        又(何处如今更有诗)
        婆罗门引(短衣匹马)
        又(峄山霁雪)
        又(商於六里)
        梅花引(绿华仙萼彩云间)
        惜奴娇(画扇高秋)
        乐府乌衣怨(香冷云兜)
        又(绣佛长斋)
        江城子(杏花开过雪成团)
        又(江山诗笔仲宣楼)
        清平乐(春风倾倒)
        又(小桥流水)
        太常引(田园松菊自由身)
        又(水光林影入凭栏)
        又(东园歌管日相娱)
        水龙吟(两年金凤城边)
        又(汉家金粟堆空)
        木兰花慢(又东门送客)
        又(澹西园暮景)
        又(要新声陶写)
    《遗山乐府校注》卷五
        临江仙(昨日故人留我醉)
        鹧鸪天(宿酒消来睡思清)
        又(绿袖垂肩士女图)
        阮郎归(峥嵘秋气动千崖)
        玉楼春(秋灯连夜寒生晕)
        又(流光不受长绳系)
        又(秋风茅屋浮云巘)
        又(人间鬓发随秋换)
        又(惊沙猎猎风成阵)
        又(惜花长被花枝恼)
        又(楚娘最瘦腰围小)
        江城子(吐尖绒缕湿胭脂)
        定风波(小□香来醉梦中)
        清平乐(村墟潇洒)
        浣溪沙(秋气尖寒酒易消)
        又(一片青天举棹过)
        又(梦里还惊岁月遒)
        又(一片烟蓑一叶舟)
        又(为爱刘翁驻玉华)
        虞美人(花心苦被春摇荡)
        鹧鸪天(八月卢沟风路清)
        又(饮量平常发兴偏)
        又(身外虚名一羽轻)
        南乡子(衰思怯登楼)
        点绛唇(连夜春寒)
        浪淘沙(何处挽春还)
        朝中措(惊弦裂石笔生华)
        点绛唇(红袖凭阑)
        又(把酒留春)
        又(玉蕊轻明)
        鹧鸪天(着意朝云复暮云)
        江城子(梅梅柳柳闹新晴)
        临江仙(清晓千门开寿宴)
        又(杨柳池塘桃李径)
        青玉案(熙春堂下花无数)
        南乡子(迟日惠风柔)
        玉楼春(谪仙暂下金銮殿)
        减字木兰花(瑞云仙雾)
        朝中措(香轻红浅露梅腮)
        西江月(骨相匿犀秀发)
        声声慢(香浮椒柏)
        满庭芳(腊雪融酥)
        朝中措(帘旌烘日绣波翻)
        千秋岁(玳筵晨启)
        念奴娇(严陵台畔)
        蓦山溪(梁州夏早)
        一井金(绿阴清昼)
        浣溪沙(修竹移阴未出墙)
        瑞鹤仙(熏风弦上奏)
        千秋岁)(双纹彩袖)
        瑞鹤仙(熏风□院宇)
        喜迁莺(清和时序)
        西江月(物外神仙风骨)
        浣溪沙(借守陪京尺五天)
        又(琼压为浆玉作巵)
        黄鹂遶碧树(鸳瓦霜轻)
        满庭芳(丹染吴枫)
        念奴娇(一年好处)
        折丹桂(秋风秋露清秋节)
        永遇乐(龙阁先分)
        洞仙歌(千崖滴翠)
        蝶恋花(最是一年秋好处)
        朝中措(金风飘拂莹蝉光)
        虞美人(一杯薄酒休辞醉)
        玉楼春(烟炉不断腾金兽)
        卜算子(寿酒不论杯)
        点绛唇(玉宇沉沉)
        瑞鹤仙(四山秋气爽)
        鹧鸪天(寿菊才开□□□)
        满庭芳(偃屈霜青)
        南歌子(暖日烘晴昼)
        鹧鸪天(万古寒光太白精)
        踏莎行(月挂琼钩)
        金菊对芙蓉(银烛摇红)
        满江红(寒日春温)
        南乡子(梅雪弄芳馨)
        水龙吟(玉梅含腊传香)
        满江红(雪坞霜林)
        满庭芳(绛阙凌风)
        鹧鸪天(内府清虚息万缘)
        又(鹤驭来从玉帝前)
        减字木兰花(幕天席地)
        蝶恋花(急鼓初钟催报晓)
        玉楼春(风穿绣幙红波皱)
        满庭芳(十里轻阴)
        蓦山溪(群花烂熳)
        南乡子(人日过三日)
        满江红(腊后春前)
        江城子(绿阴庭院燕莺啼)
        烛影摇红(红叶翻阶)
        朝中措(年年重五近佳辰)
        好事近(梅润乍晴天)
        青玉案(虾须帘上铜钩小)
        天仙子(水曲桥平双燕语)
        点绛唇(帘卷荷香)
        鹧鸪天(袅袅香风响佩环)
        又(五福仙娥月殿来)
        蝶恋花(玉宇生凉秋恰半)
        感皇恩(浓露湛秋容)
        念奴娇(金神按节)
        鹧鸪天(彩舞萱衣喜气新)
        画堂春(月娥来自广寒宫)
        点绛唇(冰雪神人)
        愿双成(绣帘高卷沉烟细)
        柳梢青(玉嫩红娇)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遗山词与杜甫诗对照表
    附录二 遗山词补遗
    附录三 《遗山乐府》序跋
    附录四 遗山词总评
主要参考文献

(9)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文化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晚唐爱情诗道教文化成因之初探
    第一节 时代崇道氛围和道教文化心理背景的濡染
    第二节 房中术、长生术对中晚唐爱情意识的催化
    第三节 道教在中晚唐的世俗化对爱情诗歌的影响
第二章 中晚唐女冠爱情诗作与文人“羡仙——美人”情结
    第一节 女冠诗人的生活及其与爱情诗歌创作之关系
    第二节 女冠诗人爱情诗歌探析
        一、“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李冶的爱情诗歌
        二、“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薛涛的爱情诗歌
        三、“以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鱼玄机的爱情诗歌
        四、刘采春、晃采、元淳及其它女冠诗人的爱情诗歌
    第三节 文人与女冠交往、酬唱诗歌中的恋情倾向
    第四节 文人爱情诗(包括悼亡诗)与道教的互动关系
        一、“半缘修道半缘君”——元镇、白居易的爱情诗与道教之因缘
        二、李贺爱情诗与道教的关系
        三、李商隐爱情经历与学道之关系及其爱情诗创作
        四、曹唐游仙诗中的恋情成分探析
第三章 中晚唐爱情诗歌艺术表现形式的道教文化诊释
    第一节 道教意象、道教典故在爱情诗中的运用
    第二节 道教上清派“存思想神法”对爱情诗歌想象力的影响
    第三节 道教上清派“隐书之道”对爱情诗隐语手法的启示
    第四节 道教(典籍)语言对爱情诗歌言语词藻的定式影响
第四章 与儒、佛比较中看道教和中晚唐爱情诗独有的亲缘关系——兼论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倾向对唐宋婉约词的影响
    第一节 道教与中晚唐爱情诗独有的亲缘关系——与儒、佛作比较
    第二节 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文化倾向对唐宋婉约词的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后记

(10)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资料综述
        一、 古代文人对这一论题的认识
        二、 现代学者对这一论题的考察
        三、 当代学者对这一论题的论析
    第二节 本文的论析视野和研究思路
        一、 本文的论析视野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唐代文言小说的诗意审美
    第一节 融入唐代文言小说中的诗歌之美(上)
        一、 融入唐代文言小说中的诗歌之定量分析
        二、 融入唐代文言小说中的诗歌之体类
        三、 唐人融诗入小说的历史发展
        表一: 唐代文言小说单篇作品融入诗歌数量统计表
        表二: 唐代文言小说集融入诗歌数量统计表
        表三: 融入唐代文言小说中的各体诗歌数量统计表
    第二节 融入唐代文言小说中的诗歌之美(下)
        一、 融入唐人小说中的优秀诗歌审美
        二、 与小说情节关联的诗歌
        三、 作为小说非情节性附缀的诗歌
        四、 融诗入小说的成因与美学评价
    第三节 唐代文言小说的诗的意境之美(上)--单篇小说作品选析
        一、 李朝威《洞庭灵姻传》
        二、 许尧佐《柳氏传》
        三、 李景亮《李章武传》
        四、 沈亚之《湘中怨解》
    第四节 唐代文言小说的诗的意境之美(下)--小说集作品选析
        一、 牛僧孺《玄怪录》
        二、 郑还古《博异志》
        三、 李玫《纂异记》
        四、 袁郊《甘泽谣》
    小结
第二章 唐代诗人与文言小说的创作、接受和传播
    第一节 唐代诗人与小说创作
        一、 一代科举士子写小说
        二、 唐代诗人的小说创作--诗人小说
        三、 唐代文言小说中的诗人意识
        四、 唐前唐后诗人的小说创作
        表四: 唐代小说家存诗情况统计表
    第二节 唐代诗人与小说接受
        一、 接受群体与“奇”--拥有与创作群体一样的诗心灵性
        二、 接受群体与小说创作--参与聚谈
        三、 接受群体与小说故事的再创作--配传而诗
    第三节 唐人小说观念与诗歌理论
        一、 好“奇”、尚“异”的自我标榜--唐人小说观念的史学原则疏离与诗文精神回归
        表五: 以“奇”、“异”、“怪”为名的唐代文言小说集
        表六: 以“奇”、“异”、“怪”为名的唐代单篇文言小说
        二、 资“解颜”、“助谈笑”及“戏谑”--小说消遣娱乐功能的关注与诗教庇护
        三、 小说“奇味说”与诗歌“滋味说”和“韵味说”--小说理论与诗歌理论的呼应和共鸣
    第四节 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的传播
        一、 文因诗作--诗歌作品的先期创作与流传为小说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 诗缘文起或诗随文起--诗歌创作本来就有着帮助小说传播的目的
        三、 小说故事用作诗歌典故--诗歌“携带”着小说故事传播
    小结
第三章 诗与唐代文言小说文体特征的形成
    第一节 唐代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
        一、 唐代文言小说文体特征概述
        二、 唐代文言小说文体特征形成的史传阻力
        三、 唐代文言小说文体特征形成的诗赋推力
    第二节 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的虚构
        一、 诗歌的虚实形神观和浪漫主义传统与唐代文言小说之虚构
        二、 唐代小说故事的诗赋渊源
        三、 唐代小说的诗歌、诗人故事大都出于虚构
    第三节 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的华艳之美
        一、 诗赋与唐代文言小说叙事语言的形成
        二、 诗与唐代文言小说描叙性艺术手段的发生发展
        三、 唐代文言小说叙述婉曲和词藻华艳文体特征的最终形成
    第四节 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的主观抒情
        一、 唐代小说是唐人丰富情感的新载体
        二、 唐代小说家抒情意识的自觉
        三、 唐人小说以“情”为作品的结构方式之一
        四、 唐人小说多以“悲剧”为作品之结局
    小结
第四章 唐代文言小说发展与唐诗演进之互动透视
    第一节 初兴期小说与初盛唐诗歌
        一、 初唐的文学变革--从诗文到小说
        二、 初兴期小说的现实特征与艺术创新--超越与开启之功
        三、 初盛唐诗文巨匠参与小说创作--张麓、张说的意义
    第二节 兴盛前期小说与中唐前期诗歌
        一、 从渊源关系看中西小说与叙事诗
        二、 中唐叙事诗的异军突起
        三、 中唐叙事诗的小说史意义
    第三节 兴盛后期小说与中唐后期诗歌
        一、 骈文的复兴与小说叙事语言的进一步“对语”化
        二、 有诗才而无诗篇流传的一批小说家
        三、 小说结集的意义--诗歌时代的“准专业”小说创作
        四、 文人情趣的渲染与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四节 衰落期小说与晚唐五代诗歌
        一、 诗歌精神的疏离与史学原则和宗教意识的回归
        二、 粗陋的因袭与必然的衰落
        三、 诗话体小说的兴起
    小结
第五章 唐代各类文言小说与同类诗歌之关系研究
    第一节 唐代爱情小说与唐代爱情诗、游仙诗
        一、 唐代爱情小说和爱情诗的共同繁荣
        二、 唐代人神恋小说与唐代爱情诗之“艳情仙化”
        三、 唐代爱情小说与唐代爱情诗之向俗趋向
    第二节 唐代历史小说与咏史诗
        一、 唐代诗歌中的咏史主题
        二、 唐代历史小说对咏史诗的依附之一--历史意识的追循
        三、 唐代历史小说对咏史诗的依附之二--咏史诗的融入
    第三节 唐代精怪小说与咏物诗
        一、 唐代精怪小说概况
        二、 唐代精怪小说对唐代咏物诗的艺术链接
        三、 精怪小说--小说之游戏笔墨与咏物诗--诗歌之大宗强类
    第四节 唐代豪侠小说与咏侠诗
        一、 唐代咏侠诗与豪侠小说共同铸就唐代侠文学的繁荣
        二、 咏侠诗为豪侠小说奠定的文学和文化基础
        三、 豪侠小说对咏侠诗的超越
    小结
第六章 唐代文言小说与唐代文人的诗歌活动
    第一节 唐代小说中的诗人群像
        一、 风流浪漫的前代和当代诗人
        二、 以歌妓婢妾为代表的女性诗人
        三、 吟诗作赋的仙道鬼魂
        四、 能诗善文的灵异精怪
    第二节 唐代文言小说反映的唐代诗人生活的侧面之一--诗与唐代文人的科考
        一、 以诗行卷干谒的小说故事
        二、 诗歌是唐人的竞争方式--以诗争夺科名的小说故事
        三、 以诗寄寓科考况味的小说故事
    第三节 唐代文言小说反映的唐代诗人生活的侧面之二--诗与唐代文人的情爱艳遇
        一、 唐代小说中的情爱故事多是“诗人之恋”
        二、 诗歌是唐人爱情婚姻的媒妁
        三、 品题歌妓竞风流
    第四节 唐代文言小说反映的唐代诗人生活的侧面之三--诗与唐代文人的聚谈
        一、 良宵佳会宜有诗--诗人结社之雏形
        二、 品文论诗是唐人聚谈的主要内容
        三、 诗人聚谈离不开歌舞演唱--唐人诗多“传乎乐章”
    小结
结语 唐代文言小说与唐诗精神
    一、 以“盛唐之音”为标识的唐诗精神
    二、 “小说亦如诗”--都是唐代气象的载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洞里春宵空鹤梦 桃花溪水念刘郎——曹唐《仙子洞中有怀刘阮》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D]. 晋如意.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1)
  • [3]古典四大爱情名剧融化唐宋诗词研究[D]. 王娟. 西北大学, 2017(02)
  • [4]试论晚明文学思潮背景下的闽中诗派[D]. 郑瑶.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5]厉鹗及其诗歌研究[D]. 吴华峰. 南京大学, 2013(04)
  • [6]晚唐齐梁体研究[D]. 张一南. 北京大学, 2011(10)
  • [7]曹唐游仙诗论稿[D]. 赵婷婷. 吉林大学, 2007(03)
  • [8]遗山词研究[D]. 赵永源.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9]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文化观照[D]. 张振谦. 暨南大学, 2006(06)
  • [10]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D]. 邱昌员. 上海师范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洞中春夜,天上鹤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