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联盟互信探讨

企业战略联盟互信探讨

一、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相互信任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高思芃[1](2020)在《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全球化,科技发展呈现迅猛态势,国际竞争也愈发激烈。在过去十五年中,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中国目前在多数情况下仍被动执行国际或他国标准,标准竞争上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逐渐开始模仿国外创新联盟的成功经验,并逐渐认识到跨越组织边界,协调吸收外部创新资源,可获得“1+1>2”的协同效应。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关于企业标准创新、联盟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结论莫衷一是,并且在实践中企业联盟的成功率始终难以提高,标准竞争也常处于劣势。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当前时代背景及现实问题,基于SSP(战略-结构-绩效)研究范式,从高管团队层面切入,探究企业联盟能力对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揭示标准联盟网络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及高管团队注意力与政治技能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间的调节效应及被调节中介效应,在填补理论空白的同时,以期对中国企业创新联盟战略管理提供理论借鉴。本研究对战略选择、资源依赖、社会网络和高层梯队等理论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对现有关于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和高管团队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为了深入了解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和技术创新绩效的真实情况,本研究从长春、哈尔滨、苏州和深圳四地各选取一家制造业企业的高管团队进行调研访谈,展开案例研究分析。经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交互验证,确定核心构念,并进行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及理论模型构建。基于此通过相关文献支撑,进一步提出具体研究假设35个。随后,通过预调研对所设计量表进行修正,并主要对北京、深圳、上海、杭州、重庆、长春和哈尔滨这七个城市的制造业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最终共获得465份有效问卷。而后对所获得数据进行了样本特征分析、共同方法偏差、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多重共线性检验,再利用通过检验的有效数据,采用分层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SPSS的Process等方法对本文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35条假设中有34条得到了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企业联盟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本研究将联盟能力划分为5个维度进行具体验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间协调、协调联盟间、组织间学习、企业联盟主动性和企业联盟变革均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2)企业联盟能力对标准联盟网络具有正向影响。本研究将标准联盟网络划分为2个维度进行具体验证分析,企业间协调、协调联盟间、组织间学习、企业联盟主动性和企业联盟变革分别对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均具有正向影响。(3)标准联盟网络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在结论(1)和(2)的基础上,验证出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对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验证出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在企业间协调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协调联盟间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组织间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企业联盟主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的假设均得到支持,且均为部分中介效应;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在企业联盟变革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的假设也得到支持,且为完全中介效应。(4)高管团队的注意力与政治技能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之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高管团队注意力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高管团队注意力与企业联盟能力的交互通过标准联盟网络结构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假设成立,高管团队注意力与企业联盟能力的交互通过标准联盟网络关系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假设不成立。高管团队政治技能在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和标准联盟网络关系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的假设成立,并且高管团队政治技能与企业联盟能力的交互通过标准联盟网络,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假设成立。本文旨在探索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与高管团队注意力与政治技能之间的作用机理,创新点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1)丰富了社会网络与高层梯队理论的相关研究。依据战略选择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本研究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及企业内部的发展需要,进而并结合社会网络理论,认为标准联盟内与标准联盟间产生的直接或间接联结关系,促进各类资源进行共享与整合,基于此探讨标准联盟网络相关问题,发现在标准联盟中“强关系”的观点更加适用;并结合高层梯队理论,考虑高管团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探究其具备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构念注意力与政治技能在联盟战略中的影响。(2)明晰了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三者关系。基于SSP研究范式,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绩效”,并结合现有文献及案例分析对各研究构念进行界定与划分维度,通过解析联盟的全过程,详细探讨联盟能力各维度对标准联盟网络结构与关系的影响路径,以及明确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显着关系,以上内容在补充标准联盟网络相关领域理论空白的同时,打开了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三者关系的黑箱,也为企业在构建标准联盟网络、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方面提供依据。(3)采用文献、案例与大样本调查的多样性研究方法。本文既有详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且有案例研究作为佐证材料支撑,并结合了大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验证,研究方法在标准联盟网络及高管团队注意力等相关研究中比较具有创新性,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准确可靠。

吴言波[2](2020)在《联盟组合配置、知识耦合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能对现有技术范式形成颠覆,同时还可能对现有商业模式产生破坏。但面对技术范式转变与不稳定的客户需求现状,往往需要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与技能,使得外部网络成为技术研发中越来越重要的源泉。因此,企业选择不同行业属性或者跨越不同知识边界的成员构建联盟网络关系,来增强技术范式领域横向或者纵向的交叉融合,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当企业同时与多个合作伙伴保持直接的联盟关系时,就被称为联盟组合。联盟组合利于企业跨越联盟边界开展跨组织学习,并成为联盟间异质性知识和资源流动的有效载体。另外,它还有助于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避免企业陷入技术创新中的“锁定效应”。目前,已有研究文献关注到联盟组合配置给焦点企业带来的创新收益,但对联盟组合配置如何作用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及其具体作用情境,现有文献仍鲜有展开深入研究,且已有的研究中,其研究结论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为此,本文在借鉴和融合已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以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知识创造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等视角,紧密围绕“联盟组合配置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建立“联盟组合配置—知识耦合—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框架。并将以下三个子问题为主要核心线索来剖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焦点企业构建的联盟组合中,其联盟组合配置与自身的创新能力有何关系?(2)联盟组合配置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影响路径是什么?(3)不同联盟管理能力(合作前瞻能力和关系治理能力)对上述作用机制是否会产生不同影响?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对其进行了探究。1.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制造领域、生物领域、以及电子信息领域3家典型的企业,来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以源于实践的理论构想,初步形成了联盟组合配置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分析框架,并由此提出了本研究的初始假设命题,其指出:联盟组合中联盟伙伴多样性、关系联结强度、网络位置权力和共同愿景能通过提高辅助性知识耦合与互补性知识耦合,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基于所构建的初始理论分析模型,提出了联盟组合配置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并通过对385家本土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的采集,进一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对联盟组合配置、知识耦合与企业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联盟管理能力这一调节变量,从权变视角深入考察不同情境下联盟组合配置对知识耦合的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差异。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实证检验,最终形成了联盟管理能力(合作前瞻能力和关系治理能力)影响联盟组合配置与知识耦合关系的调节效应模型。基于以上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焦点企业所构建的联盟组合中,其联盟组合配置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实地访谈以及对385家企业的问卷研究表明,联盟组合中联盟伙伴多样性、关系联结强度、网络位置权力、共同愿景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2.联盟组合配置通过影响知识耦合进而作用于企业创新能力。本文通过结构方程对385家企业的数据建模发现:辅助性知识耦合在联盟伙伴多样性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成立,互补性知识耦合在联盟伙伴多样性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辅助性知识耦合和互补性知识耦合分别在关系联结强度、网络位置权力、共同愿景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联盟管理能力在联盟组合配置对知识耦合的作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385家企业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合作前瞻能力、关系治理能力分别对关系联结强度与辅助性知识耦合之间的调节作用没有获得支持外;合作前瞻能力和关系治理能力分别在联盟伙伴多样性、网络位置权力、共同愿景与辅助性知识耦合之间存在显着的调节作用;合作前瞻能力和关系治理能力分别在联盟伙伴多样性、关系联结强度、网络位置权力、共同愿景与互补性知识耦合之间存在显着的调节作用。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深化了对“联盟组合配置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其主要的研究贡献表现如下:1.进一步明确了联盟组合配置的内涵及维度。本文认为联盟组合配置是焦点企业通过联盟组合所能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质量、数量、以及多样性,获取网络资源的有效性,以及焦点企业在跨组织领域中地位的灵活性或稳定性。并从伙伴维度、关系维度、结构维度、认知维度四个方面,将联盟组合配置划分为联盟伙伴多样性、关系联结强度、网络位置权力和共同愿景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联盟伙伴多样性、关系联结强度、网络位置权力以及共同愿景的已有研究,开发联盟组合配置的测量量表并应用于本文的实证研究中,从而有助于弥补社会网络理论对联盟组合配置的解释空白,拓展社会网络理论的情景边境。2.解析了联盟组合配置如何作用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本质过程,推动了知识耦合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为联盟组合管理和创新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已有的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解析了联盟组合配置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系统地把联盟组合配置、知识耦合与企业创新能力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将知识耦合的本地知识和非本地知识、相似知识和异质性知识等性质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并按其性质将知识耦合提炼为辅助性知识耦合和互补性知识耦合两个重要方面。在探究“焦点企业的联盟组合配置如何发挥作用”这一研究命题基础上,打开并挖掘出联盟组合配置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的黑箱,在引入知识耦合(辅助性知识耦合和互补性知识耦合)作为不同维度的联盟组合配置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中介变量时,建立了“联盟组合配置—知识耦合—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框架。3.阐释了联盟管理能力对联盟组合配置与知识耦合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现有文献较少从联盟管理的权变视角来关注联盟组合配置的作用情境,本文认为联盟组合配置对知识耦合的作用效果,会受到联盟管理能力的影响而呈现出差异性的改变。因此,本文将联盟管理能力的两个维度(合作前瞻性和关系治理能力)作为调节变量,考察联盟组合配置对知识耦合关系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的联盟管理能力影响了联盟组合中的知识耦合机制,这一研究结论延伸了现有联盟组合和知识耦合研究的纵深度,并为焦点企业在不同的联盟管理能力下配置恰当的联盟组合战略和知识耦合方式提供了新的管理思维和实践指导。

吕环[3](2020)在《创新联盟治理机制、价值创造和联盟稳定性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发展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创新联盟战略能够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快速创新,因此建立创新联盟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企业创新联盟数量不断增长,但联盟失败解体比例却居高不下,联盟的稳定性比较弱,而联盟的不稳定会对资源产生极大的浪费。因此对创新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可忽视。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治理机制,价值创造和联盟稳定性的相关理论的梳理,围绕“创新联盟治理机制的概念和划分维度”、“创新联盟治理机制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和“价值创造在创新联盟治理机制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三个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通过访谈形式初步了解创新联盟治理机制,价值创造和联盟稳定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相关文献构建出三者之间的概念模型。然后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分析以验证概念模型中的各变量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梳理,将创新联盟治理机制划分为交易治理、关系治理、知识治理三个维度,价值创造划分为集体价值创造和附加价值创造两个维度,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1)关系治理对创新联盟稳定性存在正向影响;知识治理对创新联盟稳定性存在正向影响;交易治理对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不大。(2)集体价值创造和附加价值创造均对创新联盟稳定性产生正向影响。(3)交易治理对联盟集体价值创造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附加价值创造的影响不显着;关系治理对联盟集体价值创造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附加价值创造的影响不显着;知识治理对集体价值创造和附加价值创造都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4)创新联盟价值创造在治理机制和创新联盟稳定性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具体如下:集体价值创造在交易治理与创新联盟稳定性之间具有中介效应,附加价值创造在交易治理与创新联盟稳定性之间不具有中介效应;集体价值创造在关系治理与创新联盟稳定性之间具有中介效应,附加价值创造在关系治理与创新联盟稳定性之间不具有中介效应;集体价值创造和附加价值创造均在知识治理和创新联盟稳定性之间具有显着的中介效应。本文从创新联盟治理机制对创新联盟稳定性展开深入研究,同时引入集体价值创造和附加价值创造两个维度作为中介变量探究治理机制对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创新联盟治理机制、价值创造和联盟稳定性的理论研究,为创新联盟提升联盟稳定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梁瑞华[4](2020)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已有研究显示战略联盟信任度是影响联盟关系重要因素,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信任度其对联盟稳定性、联盟绩效等方面的影响,却忽视了联盟信任度会影响经营者在战略联盟中联盟战略行动的选择。联盟战略行动是指当联盟成立后,为了达到战略目标,就联盟的活动程序与联盟的资源配置整体等所采取与执行的战略选择,目前联盟信任度与经营者联盟战略行动的选择关系仍然没有被揭示。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农产品供应链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分销、信息等众多活动,这些众多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环环相扣,并且由于其区别于工业产品的独特性(品种繁多、流通量大、流通范围广、流通增值大、易损坏、时间性强等),决定了在基础设施、仓储条件、物流运输与技术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因而,供应链参与者与联盟之间的信任度尤其重要,也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交易效率。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以上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与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项流动的松散组织。在战略联盟研究领域,联盟关系是研究的重要焦点,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主要形态之一。相较于工业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有其自身独特性。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是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流通组织和流通渠道的统称。其中,流通组织是指农产品从生产结束后到消费者享用之前,介乎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类组织;流通渠道是指各个流通组织之间的结构和关系。由于供应链的参与者之间有着多方关系,对于改善和提升供应链体系,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农产品供应链的参与者会根据自身情况产生不同的联盟,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参与者之间大多时候是凭借多年稳固的合作关系以保持产品的供应稳定性与竞争力。国内的参与者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与自降成本来追求利润,导致供应链的发展停滞不前。联盟研究表明,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供应链联盟最大的差异在于农产品保存期较短、产品易腐坏,农产品供应链中产品的时间性更为重要,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与反应度要求更高。所以在成立供应链联盟时,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被看作为农产品联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高度的联盟信任度下,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交易效率会实现倍数提升。另一方面,在与不同的企业保持联盟关系时,需要对联盟之间的战略行动作出选择,而该选择会受到联盟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投入影响。在建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共同体时,成员之间的信任度是如何帮助联盟战略形成的,同样是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目前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作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二,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信任度投入影响战略行动的机制尚不清楚;第三,农产品供应链的战略行动的具体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联盟理论为基础,在中国具体情境下试图解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信任度是否会影响联盟战略行动;第二,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不同维度的信任度与战略行动的关系如何;第三,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信任度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机制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农产品供应链中经营者的稳定联盟关系为背景,针对我国1045家农产品供应链企业进行问卷发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检验,回答了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建设中,经营者在联盟关系中投入的信任度,会如何影响经营者在联盟战略中的行动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分成七章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提出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研究问题、研究路线与方法及篇章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五个部分:供应链理论文献、联盟组合文献、联盟管理文献、联盟信任度理论、联盟战略行动文献,联盟战略是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各部分文献综述中讨论最新的理论发展;第三章: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与战略联盟。对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现状、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与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论述;第四章: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本文中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战略模型和基本概念的定义做准确界定,参考国内外前沿文献对研究变量进行详细论述和理论支撑,为研究模型中变量关系作出定义;第五章:问卷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参数界定。在进行实证研究前对问卷样本修订、数据的收集方法、小样测试和相关参数界定评价;第六章:实证分析。对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修正,验证各项研究假设和所有中介变量;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主要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善意信任度正面影响联盟采用适应性战略行动;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能力信任度正面影响联盟采用形成性战略行动。其中,适应性战略是指运用低成本开发,该战略是企业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尝试扩大和利用资源基础的一种战略。形成性战略是指运用新资源开发新的机会,其主要目标是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的业务机会;第二,联盟信任度通过影响联盟组织制度设计来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即联盟组织制度设计在联盟信任度与联盟战略行动选择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研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战略联盟理论视角,构建并验证了联盟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理论框架,丰富和拓展了战略联盟的现有理论。在已有研究中,联盟信任度与联盟战略行动关系还未得到深度研究,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指出当联盟信任度投入后与联盟战略行动产生二元关系效果,本文认为联盟善意信任度投入后,相对应的是采取适应性联盟战略;当联盟能力信任度投入后,相对应的是采取形成性联盟战略;第二,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联盟信任度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机制与途径:联盟信任度通过影响联盟组织制度设计来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第三,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特殊性,为了增加联盟的竞争力,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应更多采用适应性战略或形成性战略;第四,本文的研究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农产品供应链作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民生工程与菜篮子工程,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完善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周杰[5](2019)在《竞合关系视角下的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竞争日趋全球化,技术革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企业必须快速地开发新产品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基于知识和速度的竞争使得企业考虑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采用合作创新的方式提升产品开发的速度。战略联盟合作创新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模式之一,成为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合作创新模式、影响因素、绩效等因而成为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研究的重点,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联盟理论的发展和战略联盟合作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要从参与联盟的企业层次来解释企业通过联盟获得的绩效差异,联盟能力的研究已被认为是战略联盟研究领域非常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之一,从联盟能力视角对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的机理进行解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为企业层次的一种重要的组织能力,联盟能力对于联盟成功、联盟绩效等方面的显着影响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但其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考虑到战略联盟中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从竞合视角考虑联盟管理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因此,本研究从竞合关系视角出发,针对联盟运行阶段的联盟管理能力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机理进行研究,构建了“联盟管理能力—企业间竞合关系—知识转移—合作创新绩效”的分析框架,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对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包括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理论,对战略联盟研究视角、竞合关系、合作创新、联盟能力和知识转移等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从联盟企业间的竞合关系视角出发,构建了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假设,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共收集调查问卷169份,采用SPSS17.0和AMOS21.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发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研究要求,进而采用多元层次回归、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等方法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联盟管理能力由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联系能力三个维度构成,企业间竞合关系包括合作、竞争两个维度。(2)联盟管理能力与合作显着正相关,与竞争显着负相关,即联盟管理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合作,越有利于缓解企业间的竞争。(3)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与知识转移都显着相关,合作与知识转移显着正相关,竞争与知识转移显着负相关,即企业间合作有助于知识转移的实现,而企业间竞争会对知识转移产生阻碍作用。(4)联盟管理能力通过影响企业间竞合关系影响知识转移,进而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竞争、合作在联盟管理能力和知识转移中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联盟管理能力通过企业间竞合关系(竞争、合作)和知识转移的连续中介作用影响合作创新绩效。与其他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着力构建“联盟管理能力—企业间竞合关系—知识转移—合作创新绩效”整合模型,借助连续中介模型挖掘出联盟管理能力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真实体现了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活动中企业间关系本质,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联盟管理能力对于联盟企业间竞合关系、联盟创新活动的影响,为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为战略联盟合作创新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2)本研究探讨联盟管理能力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机理,期望从联盟管理能力层面解释竞合关系所导致的合作创新绩效的差异,以破解基于竞合的创新困境。相较以往关于联盟能力的研究较多侧重于对联盟能力的解析以及对能力如何用于管理联盟的前端研究,且围绕联盟管理能力的实证性研究偏少的局限,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联盟管理的后端,剖析了联盟管理能力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深层次原因,研究有助于增强对联盟管理能力效用论的理论解释,基于联盟管理层面丰富战略联盟理论的内涵。(3)突破以往基于合作视角探讨联盟管理及其绩效作用的传统研究观点,以及少数基于竞争视角的联盟管理分析,整合上述两个视角引入竞合关系视角以深入解析联盟合作中潜藏竞争的动态关系本质,充分考虑竞争、合作关系对联盟活动产生的不同影响,探究联盟管理能力经由竞合关系影响合作创新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整合微观(企业)、中观(关系)层面挖掘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体现了企业与联盟之间的互动、共生。本文推进了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的进一步研究,丰富和完善了战略联盟合作创新、联盟能力、竞合关系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深度,对今后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也能够为企业的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龚新龙[6](2019)在《基于博弈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大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也成为了企业提高创新效率、快速取得创新技术的有效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取共享技术知识、实现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并提高企业的自身价值,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提升,从而实现企业成长,促进经济发展。本文首先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分别比较了美国、日本及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模式。发现美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而且合作范围也相对广泛,合作层次也更加深入;日本的技术研究组合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最有特点的一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形式规范、发展成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多以政府主导为主,企业和高校在联盟中的作用相对比较被动。然后,对产业技术联盟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包括:信任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在信任机制方面,我们发现在有限次性的博弈情况下,联盟内的各方如果想改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效率低下的处境,就要改变这种有限次性博弈的情况,使双方都进入重复博弈阶段,寻求将来的长远合作;在无限次博弈的情况下,当贴现率大于特定阈值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如果维持目前的选择,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发生多次合作以后,企业必定会采取信任策略;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过程中,如果奖惩力度越大,成员伙伴之间的不信任成本越高,那么联盟内成员伙伴的守信可能性也就越大,联盟各方采取信任策略的概率越大,可以形成良好的联盟信任机制。在知识共享机制方面,我们发现,只有当联盟的成员伙伴认为将知识共享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或等于知识不共享带来的收益时,联盟内的成员伙伴才会将知识进行共享。利益分配机制方面,我们发现企业和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利益分配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产出弹性系数,当企业的产出弹性系数越小,企业获得收益比例越大。最后,以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别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畜禽良种联盟的信任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畜禽良种联盟的信任机制主要取决于合作经历、企业声誉、合作愿景、企业家魅力及法律约束等方面的因素;知识共享机制主要取决于企业文化、企业拥有的资源与产权、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利益分配机制主要取决于人力、资产及资金方面的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率及抗技术风险的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并对如何建立畜禽良种联盟的信任机制、知识共享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方案。

才悦[7](2018)在《战略联盟企业管理风格差异、联盟冲突与伙伴可替代性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将企业的资源集中在一起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然而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联盟企业由于决策方式、沟通机制等管理风格方面的差异导致联盟冲突的产生,进而引发联盟伙伴可替代性问题的发生,使得联盟企业倾向于寻找更适合联盟合作的新伙伴,不利于原有战略联盟的运行与发展,从而降低联盟稳定性。因此,探究联盟企业管理风格差异、联盟冲突对伙伴可替代性的影响机理是有价值的。本研究在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战略联盟企业管理风格差异、联盟冲突、伙伴可替代性、信息共享程度和信任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联盟冲突和信息共享程度进行了维度划分。其次,探索管理风格差异、联盟冲突、信息共享程度、信任和伙伴可替代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建立以联盟冲突为中介变量的中介作用模型,在中介作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信息共享程度和信任作为调节变量构建管理风格差异、联盟冲突和伙伴可替代性关系的整体模型。在进行大样本抽样调查之前,本文先通过小样本的预问卷数据对各个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以提高数据质量。然后,本研究对418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管理启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战略联盟企业管理风格差异对任务冲突、过程冲突和关系冲突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战略联盟企业管理风格差异对伙伴可替代性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任务冲突、过程冲突和关系冲突分别对伙伴可替代性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任务冲突、过程冲突和关系冲突在管理风格差异和伙伴可替代性之间分别发挥部分中介的作用;不同程度的信息共享在管理风格差异和三种类型的联盟冲突之间起不同的调节作用;不同程度的信任在三种类型的联盟冲突和伙伴可替代性之间起不同的调节作用。信息共享程度负向调节管理风格差异与任务冲突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管理风格差异与关系冲突之间的关系,对管理风格差异与过程冲突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着。信任负向调节任务冲突和伙伴可替代性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关系冲突和伙伴可替代性之间的关系,对过程冲突和伙伴可替代性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着。

曾靖珂[8](2018)在《竞合联盟的竞争强度、创新方式与联盟治理机制的选择》文中提出随着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到基于战略联盟的开放式创新。然而,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组织间关系往往涉及到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具有竞争与合作的双元性,这种具有竞争与合作双元性的组织叫竞合组织。现有理论认为,竞合伙伴是创新、组织学习、互补能力以及关键资源的重要来源。但是,现有实证研究对竞合联盟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展现出不一致的结论,一些研究认为竞合联盟促进企业创新,一些研究认为竞合联盟阻碍创新。那么竞合联盟到底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企业又应该如何治理联盟中的竞合问题,以最大程度地从竞合联盟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在对文献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本课题总结并整合了现有关于竞合联盟、企业创新和联盟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框架,提出了联盟内的竞争强度影响企业探索型创新和应用型创新的实证模型。本研究认为,竞合联盟区别于纯合作联盟的关键在于竞争,联盟内的竞争强度会影响知识和资源在联盟伙伴间的流动,从而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更进一步的,不同的联盟治理形式对竞合联盟的竞争强度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有不同的调节作用。通过分析123家中国制造企业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竞合联盟合作中的竞争强度对探索型创新有负向影响,但对应用型创新有正向影响。契约型联盟治理会加强竞合联盟中的竞争强度对探索创新的负向影响。

仇新明[9](2016)在《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06年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在辛辛那提大学采用合作教育策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理念开始在美国大陆传播。二战后,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教育领域备受关注,英国的“教学公司计划”、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日本的“官产学”,都是这种人才培养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产学合作教育以来,在民间组织的推动下、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引导下,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迅速,合作模式多样化,但也出现不少问题,表现为: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合作缺乏有效的选择机制;合作主体之间契约机制不健全,未能形成对契约人的合作行为形成规范与约束;合作运行过程中,政府未能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政策,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及科技研发中未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导致产学研合作层次浅、时间短、效率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的效果与预期相去甚远。本世纪初,我国政府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基本建设,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适应创新型国家战略需求。产学研之间如何建立一个稳定、长效、持久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值得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考察发现,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效运行。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功能的实现取决于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的能否有效运行,包括产学研育人资源能否有效集聚、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及相应保障措施的供给。基于此,本文以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为切入点,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提出产学研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结成战略联盟的构想,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研究空间,探讨如何实现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效集聚、处于集聚状态的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如何实现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产学研组织由于组织性质差异,存在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与目标追求的冲突,而易引致联盟风险,如何应对联盟风险,维持联盟持续稳定,以保障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效运行。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内外部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产学研主体之间能否为对方提供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异质性资源,是促进产学研结成战略联盟培养人才的根本动力;资源交易费用的降低是促进战略联盟形成的直接动力;市场竞争是企业参与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的主要外力;政策鼓励是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合作培养的重要外部推力。如何针对企业参与联盟合作培养人才动力不足的现状,黏合驱动产学研三者合作的动力因素,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本研究从政、产、学、研四个方面建构了一体化的“棱锥形”联盟动力机制,即政府“推拉结合”双向引导,吸引企业参与联盟;大学与科研院所延伸科研链,改革科研评价体制,形成面向市场的科研机制,推动企业参与联盟;产学研组织联合制定企业技术研发、产品改进与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保障制度,保证联盟运行的资源需求。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合作盟友的选择、联盟模式的选择及产学研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过程。联盟选择的本质是资源异质、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的选择。盟友间的资源异质是联盟的基础,联盟模式影响联盟资源配置,而利益分配维系着联盟的稳定与持续运行,是联盟选择的核心。这三者的选择依次递进,始于盟友选择,终于利益分配方式选择。根据盟友选择的程序,将盟友的选择分为信息互通、优势比较、盟友选择与联盟合约的形成与签订四个阶段。根据联盟双方资源投入的情况与联盟主体的综合实力,联盟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产学研互为主导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研方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方(政府等组织)介入模式或政府协调模式。不同联盟模式有不同的利益分配模式。产学研互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研之间科研成果转化收益适宜混合支付的利益分配方式、产品开发收益适宜按股分利、技术改进适宜提成支付的方式;学研方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研之间在技术改进收益分配上适宜分期支付或利润提成的方式、产品开发收益分配上适宜按股分利的方式、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上适宜固定报酬的方式;企业方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中,技术改进收益适宜按股分利、产品开发收益适宜采用提成支付的方式、科研成果转化收益适宜采用混和支付的方式;第三方(政府等组织)介入模式中,产学研彼此根据根据项目研究中的贡献大小达成一定的利益分配契约,由政府分期支付,产学研按比例获取收益。人才培养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是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运行的中心。本研究从学习过程、导师指导、主体互动三个不同的维度探讨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中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基于价值链理论,从学校理论学习、科研院所科研训练及企业实践工作三个方面,建构多环节链式学习机制,高校的课堂教学与理论研究被视为人力资本“价值链”的源头,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中获取应用性知识的探索、创新能力的科研训练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及实践工作则为人力资本“价值链”增值环节。基于网络化理论,根据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利用产学研导师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建构由产学导师、学研导师、产学研导师联合指导构成的相互渗透、相互嵌入的多导师联合指导机制。基于创新型人才对隐性知识的需求,运用组织学习理论,利用科研院所与企业不同的资源环境,建构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由不同主体构成的多元互动机制。在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运行过程中,由于产学研主体之间文化思想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利益追求的冲突,使联盟的稳定受到威胁。本研究基于产学研的文化差异、利益冲突和本位功能区别三个维度,构建联盟调适机制为人才培养资源有效运行提供保障。对于产学研文化三个层面的差异,即表层的物质与行为文化层面、里层的制度文化层面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层面,通过深度会谈建立产学研组织信任关系、通过联盟中产学研文化的相互借鉴与吸收,实现产学研文化相互融合,抵御文化差异造成的联盟风险。对于产学研主体职能差异,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高校发起、企业配合、校企共商”产学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协调员”制度,协调人员流动,设立人才培养资源部,整合产学人才培养资源,在大学与科研院所之间,以人才需求为契机、科研项目的合作为抓手建立主体协调机制,使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降低产学研组织本位职能差异对联盟的冲击。针对产学研利益冲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降低联盟主体风险损失;实施利益补偿,对利益损失主体形成利益救济;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平衡利益差异;通过法律、政策、制度等保障措施的建设,保障产学研利益平衡,防御利益冲突产生的联盟风险,增强联盟风险防御能力。产学研战略联盟培养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不仅需要产学研主体之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异质性资源的高效配置,还需要政府积极创设有利的制度环境,鼓励、规范、引导合作,克服因社会环境的不确定而产生的各种风险,促进产学研主体在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上稳定、持续、高效的运转,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具体表现为:政府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系统,为产学研之间合作伙伴的选择提供系统的信息资源;组织专家,成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认证组织,考查合作的真实性与合作主体的匹配性;切实积极制定具体、明确的资金资助与产学研之间人才流动的支持政策;委托产学研合作组织开发公共项目;制定相关法律,保证各种资助政策的有效贯彻,监督产学研合作契约的公平、公正及违约的制裁。

于娟[10](2016)在《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科技进步加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产学研联盟是科技成果创造和转化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战略合作形式,其稳定运行是联盟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多数产学研联盟短期化现象严重,尤其是我国产学研联盟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高不稳定性联盟占比引发业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如何促进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形成、控制由扰动干扰引发的稳定性涨落,探究稳定性实现路径并设计实现机制以保障其稳定存在和运行,是我国产学研联盟实现高效运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产学研联盟为研究对象,以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内涵为切入点,以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动态演化过程为主线,剖析产学研联盟稳定性机理,探索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实现路径,并设计有效的实现机制。首先,论文剖析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梳理,一方面对产学研联盟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从创新主体和辅助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产学研联盟的主体及其在联盟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描述了产学研联盟的相关特征。另一方面基于系统学、生态学理论界定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内涵,剖析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特征及表现,阐述了稳定性的判别理论和依据,并基于自组织理论划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动态演化的形成、波动和恢复三个阶段。其次,论文探讨了产学研联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主体协同机理。从整体上阐述了主体协同动力和行为的引导驱动和整合互动本质;借鉴物理学理论构建动力模型分析联盟主体在情境动力、触发动力和使能动力的逐层推动下协同互动,并以无铅电子制造产学研联盟为例进一步阐释;从主体的研发努力和信任互惠角度构建收益函数来探究产学研联盟主体间协同关系,并以长城水下—哈工程产学研联盟为例进一步阐释;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在主体协同动力和行为的作用下促使产学研联盟稳定有序运行的原理和规律。第三,论文探析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运作涨落机理。从整体上阐述了运作涨落的扰动刺激本质,剖析干扰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内外部扰动刺激因素;基于生态学理论利用Logistic模型剖析了外部扰动在联盟中传播和扩散对联盟主体及整体稳定性的干扰;构建产学研联盟创新主体间合作行为和冲突行为的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探讨了内部扰动对联盟稳定有序运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产学研联盟事前形成的稳定性在内外部扰动下发生涨落波动的原理和规律。第四,论文探究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行为控制机理。从整体上阐述了行为控制的调节反馈本质,剖析了行为控制的主体和过程;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模型,剖析了创新主体相互约束下和政府调控下企业和学研机构的主体行为的演化状况;在此基础上,最后,揭示了产学研联盟主体共同应对外部环境扰动引发的稳定性随机涨落和控制内部主体扰动导致的稳定性涨落以促使联盟恢复稳定有序运行的原理和规律。第五,论文挖掘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实现路径。基于话语分析和理论研究建立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理论框架;运用投影寻踪和多重中介模型对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实现路径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挖掘出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两条基本路径,一是通过行为整合促使主体持续协同互动以保持产学研联盟的稳定有序运行,二是通过界面管理消除扰动并控制涨落以恢复产学研联盟的稳定有序运行。最后,为促进和保障产学研联盟稳定有序运行,在对产学研联盟稳定性机理和实现路径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实现机制。一方面基于创新主体的角度,从知识转移和利益分配两个方面,设计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激励机制;从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两个方面,设计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基于政府的角度,从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和考核评估三方面,设计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保障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明确了产学研联盟及其稳定性的概念和特性;沿着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动态演化过程,从动力和行为的角度剖析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主体协同机理,从外部环境扰动和内部主体扰动的角度探析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运作涨落机理,从创新主体和辅助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行为控制机理;从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动态发展脉络的角度,探究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实现路径,并通过系统分析设计了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激励—协调—保障”机制,为产学研联盟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

二、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相互信任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相互信任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战略选择理论
        2.1.2 社会网络理论
        2.1.3 资源依赖理论
        2.1.4 高层梯队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企业联盟能力相关文献回顾
        2.2.2 标准联盟网络相关文献回顾
        2.2.3 技术创新绩效相关文献回顾
        2.2.4 高管团队相关文献回顾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模型构建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3.1.2 研究方法选择
        3.1.3 案例选择
        3.1.4 数据收集
    3.2 案例分析
        3.2.1 信度与效度
        3.2.2 数据处理与呈现
    3.3 结果分析
        3.3.1 基于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核心概念界定
        3.3.2 基于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理论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4.1 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
    4.2 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
    4.3 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
    4.4 标准联盟网络的中介效应
    4.5 高管团队注意力的调节效应与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4.6 高管团队政治技能的调节效应与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原则
        5.1.2 问卷设计步骤
    5.2 调研样本选择
    5.3 变量测量
        5.3.1 企业联盟能力变量测量
        5.3.2 企业标准联盟网络变量测量
        5.3.3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变量测量
        5.3.4 高管团队注意力变量测量
        5.3.5 高管团队政治技能变量测量
    5.4 控制变量的选取
    5.5 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
    6.1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6.1.1 数据收集
        6.1.2 样本特征
    6.2 共同方法偏差
    6.3 信度和效度检验
        6.3.1 信度检验
        6.3.2 效度检验
    6.4 假设检验
        6.4.1 企业联盟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检验
        6.4.2 企业联盟能力与标准联盟网络的关系检验
        6.4.3 标准联盟网络中介效应的检验
        6.4.4 高管团队注意力调节效应及被调节中介效应的检验
        6.4.5 高管团队政治技能调节效应及被调节中介效应的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7.1 实证结果讨论
        7.1.1 企业联盟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7.1.2 企业联盟能力对标准联盟网络的影响分析
        7.1.3 标准联盟网络的中介效应分析
        7.1.4 高管团队注意力与政治技能的调节及被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7.2 管理启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性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2)联盟组合配置、知识耦合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关键概念界定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论文章节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联盟组合相关研究综述
        2.1.1 联盟组合的概念辨析
        2.1.2 联盟组合内涵界定
        2.1.3 联盟组合形成动因研究
    2.2 联盟组合配置研究综述
        2.2.1 联盟组合配置的内涵及来源
        2.2.2 联盟组合配置的构成要素
        2.2.3 联盟组合配置与企业创新的研究现状
    2.3 知识耦合相关研究综述
        2.3.1 知识耦合的内涵
        2.3.2 知识耦合构成要素
        2.3.3 网络视角下知识耦合的形成机制
    2.4 联盟管理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2.4.1 联盟管理能力的内涵
        2.4.2 联盟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
    2.5 研究述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盟组合配置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案例研究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设计
        3.2.1 案例选择
        3.2.2 数据收集
        3.2.3 数据分析过程
    3.3 案例企业简介
        3.3.1 东方电气集团
        3.3.2 丝丽雅集团
        3.3.3 长虹集团
    3.4 案例内数据分析
        3.4.1 联盟组合配置
        3.4.2 知识耦合
        3.4.3 企业创新能力
    3.5 跨案例比较研究
        3.5.1 联盟组合配置与知识耦合
        3.5.2 知识耦合与企业创新能力
        3.5.3 联盟组合配置与企业创新能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盟组合配置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
    4.1 联盟组合配置与企业创新能力
        4.1.1 联盟伙伴多样性与企业创新能力
        4.1.2 关系联结强度与企业创新能力
        4.1.3 网络位置权力与企业创新能力
        4.1.4 共同愿景与企业创新能力
    4.2 联盟组合配置与知识耦合
        4.2.1 联盟伙伴多样性与知识耦合
        4.2.2 关系联结强度与知识耦合
        4.2.3 网络位置权力与知识耦合
        4.2.4 共同愿景与知识耦合
    4.3 知识耦合与企业创新能力
    4.4 知识耦合的中介作用
    4.5 联盟管理能力的调节作用
        4.5.1 合作前瞻能力的调节作用
        4.5.2 关系治理能力的调节作用
    4.6 联盟组合配置对企业创新能力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原则
        5.1.2 问卷设计过程
        5.1.3 问卷防偏措施
    5.2 研究变量度量
        5.2.1 联盟组合配置
        5.2.2 知识耦合
        5.2.3 联盟管理能力
        5.2.4 企业创新能力
        5.2.5 控制变量
    5.3 问卷的预调研
        5.3.1 小样本分析方法
        5.3.2 小样本数据分析
        5.3.3 问卷定稿
    5.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5.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5.4.2 样本特征描述
    5.5 主要实证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1.1 联盟组合配置
        6.1.2 知识耦合
        6.1.3 联盟管理能力
        6.1.4 企业创新能力
    6.2 联盟组合配置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机理的验证
        6.2.1 初步数据分析
        6.2.2 初始模型构建
        6.2.3 整体模型的初步拟合
        6.2.4 整体模型的修正与确定
        6.2.5 中介效用的分析与验证
        6.2.6 模型效应分解
        6.2.7 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结果汇总
    6.3 联盟管理能力的调节作用验证
        6.3.1 相关分析
        6.3.2 模型回归分析
        6.3.3 回归结果汇总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联盟组合配置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
        6.4.2 知识耦合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
        6.4.3 合作前瞻能力的调节效应探讨
        6.4.4 关系治理能力的调节效应探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创新联盟治理机制、价值创造和联盟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和方法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主要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1.3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创新联盟
    2.2 治理机制
        2.2.1 治理机制内涵及维度
        2.2.2 交易治理、关系治理和知识治理
    2.3 价值创造
    2.4 联盟稳定性
        2.4.1 联盟稳定性的内涵
        2.4.2 联盟稳定性的测量
    2.5 创新联盟治理机制、价值创造与联盟稳定性关系
        2.5.1 治理机制与价值创造
        2.5.2 治理机制与联盟稳定性
        2.5.3 价值创造与联盟稳定性
    2.6 本章小结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1 治理机制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3.2.2 价值创造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3.2.3 治理机制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2.4 价值创造的中介效应
4 实证研究及结果讨论
    4.1 数据调查与收集
    4.2 变量测度
        4.2.1 治理机制的测量
        4.2.2 价值创造的测量
        4.2.3 联盟稳定性的测量
    4.3 分析方法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 信度与效度分析
        4.5.1 信度检验
        4.5.2 效度分析
        4.5.3 验证性因素分析
        4.5.4 区别效度
    4.6 结构方程模型
        4.6.1 模型分析
        4.6.2 模型拟合度检验
        4.6.3 模型假设检验
        4.6.4 中介效应检验
        4.6.5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4.7 实证结果讨论
        4.7.1 治理机制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4.7.2 价值创造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4.7.3 治理机制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4.7.4 价值创造的中介作用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管理启示
    5.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4)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选题背景
        二、现实意义
        三、理论意义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供应链战略理论研究
        一、供应链战略理论综述
        二、供应链战略理论评价
    第二节 联盟组合与联盟信任度文献回顾
        一、联盟组合理论
        二、联盟管理理论
        三、联盟信任度理论
        四、联盟战略行动理论
        五、联盟战略理论评述
第三章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与战略联盟
    第一节 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现状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
        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特点
        三、农产品供应链流通
    第二节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现状
        一、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二、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方向
    第三节 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理念
        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模式创新
        三、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创新发展策略与联盟战略
第四章 模型概念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概念
        一、联盟理论概念
        二、联盟组织间信任度分类维度
        三、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维度
    第二节 本文研究假设
        一、基本模型(路径分析)
        二、相关变量的符号、名称、指标来源或定义
第五章 问卷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参数界定
    第一节 问卷样本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
    第三节 相关参数界定
第六章 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基本资料与分析
        二、描述性统计
        三、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问卷信度分析
        一、信度量的信度分析
        二、各变量信度项总计统计
    第三节 效度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效度的解释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结构方程式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结构方程式简介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基本模型验证
    第五节 中介变量效应分析
        一、中介变量与Bookstrap中介检验判断说明
        二、中心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三、专门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四、制度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第六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类别对应关系分析结论
        一、假设检验结果
        二、类别对应关系分析结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研究变量的测量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5)竞合关系视角下的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基础理论
        2.1.2 知识基础理论
        2.1.3 动态能力理论
        2.1.4 社会交换理论
    2.2 战略联盟研究视角
    2.3 竞合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2.3.1 竞合的概念内涵
        2.3.2 竞合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2.3.3 竞合关系管理研究
        2.3.4 竞合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4 合作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2.4.1 合作创新概念
        2.4.2 合作创新模式
        2.4.3 合作创新影响因素
        2.4.4 合作创新绩效效应
    2.5 联盟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2.5.1 联盟能力的内涵
        2.5.2 联盟能力的组成
        2.5.3 联盟能力的构建
        2.5.4 联盟能力的绩效效应
    2.6 战略联盟知识转移相关研究综述
        2.6.1 知识属性与知识转移
        2.6.2 组织特征与知识转移
        2.6.3 伙伴间关系与知识转移
        2.6.4 知识转移的维度
        2.6.5 知识转移的绩效效应
    2.7 研究述评
    2.8 本章小结
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概念模型
    3.2 研究假设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的原则
    4.2 问卷设计的过程
        4.2.1 指标选取
        4.2.2 量表翻译
        4.2.3 征求专家意见
        4.2.4 小样本测试
    4.3 问卷指标
        4.3.1 联盟管理能力的测量题项
        4.3.2 企业间竞合关系的测量题项
        4.3.3 知识转移的测量题项
        4.3.4 合作创新绩效的测量题项
    4.4 本章小结
5 问卷大样本分析
    5.1 数据收集与描述
        5.1.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5.1.2 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5.2 大样本数据分析
        5.2.1 样本的效度检验
        5.2.2 样本的信度检验
        5.2.3 同源误差检验
    5.3 本章小结
6 假设检验
    6.1 联盟管理能力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
        6.1.1 多元层次回归分析
        6.1.2 整体关系模型及中介效应检验
    6.2 联盟管理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6.2.1 多元层次回归分析
        6.2.2 整体关系模型及中介效应检验
    6.3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4 本章小结
7 结果讨论
    7.1 战略联盟企业间竞合关系对知识转移的作用
    7.2 联盟管理能力对战略联盟企业间竞合关系的作用
    7.3 联盟管理能力对知识转移的作用
    7.4 联盟管理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管理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战略联盟合作创新调查问卷
    B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C 主持和参加的科研课题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基于博弈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理论基础
    2.2 博弈论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模式比较分析
    3.1 美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及模式
    3.2 日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及模式
    3.3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及模式
    3.4 不同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的比较
4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信任机制
    4.1 重复博弈的理论基础
    4.2 基于有限次博弈分析的信任机制构建
    4.3 基于无限次博弈分析的信任机制构建
    4.4 引入奖惩机制的信任机制博弈
    4.5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信任机制建立的障碍
    4.6 本章小结
5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共享机制
    5.1 演化博弈的理论基础
    5.2 基于博弈分析的知识共享机制构建
    5.3 本章小结
6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
    6.1 利益分配方式
    6.2 重复博弈的理论基础
    6.3 基于博弈分析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的案例分析
    7.1 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背景
    7.2 信任机制
    7.3 知识共享机制
    7.4 利益分配机制
    7.5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参研课题目录

(7)战略联盟企业管理风格差异、联盟冲突与伙伴可替代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辨析
    2.1 管理风格的理论分析
        2.1.1 管理风格的定义
        2.1.2 不同的管理风格识别
    2.2 联盟冲突的理论分析
        2.2.1 冲突和联盟冲突的定义
        2.2.2 联盟冲突的诱导因素
        2.2.3 联盟冲突的类型
    2.3 伙伴可替代性的理论分析
        2.3.1 伙伴依赖关系概述
        2.3.2 伙伴可替代性的定义
        2.3.3 伙伴可替代性的诱导因素
    2.4 信息共享程度的理论分析
        2.4.1 信息共享的定义
        2.4.2 信息共享的维度划分
    2.5 信任的理论分析
        2.5.1 信任的定义
        2.5.2 信任程度的分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模型构建及假设提出
    3.1 管理风格差异对伙伴可替代性的影响
    3.2 管理风格差异对联盟冲突的影响
    3.3 联盟冲突对伙伴可替代性的影响
        3.3.1 任务冲突对伙伴可替代性的影响
        3.3.2 过程冲突对伙伴可替代性的影响
        3.3.3 关系冲突对伙伴可替代性的影响
    3.4 联盟冲突的中介作用
    3.5 信息共享程度对管理风格差异与联盟冲突的调节作用
    3.6 信任对联盟冲突与伙伴可替代性的调节作用
    3.7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3.8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3.9 概念模型的提出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过程
        4.1.2 问卷基本结构
    4.2 变量测量
        4.2.1 管理风格差异的测量
        4.2.2 联盟冲突的测量
        4.2.3 伙伴可替代性的测量
        4.2.4 信息共享程度的测量
        4.2.5 信任的测量
        4.2.6 控制变量的测量
    4.3 问卷分析
        4.3.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4.3.2 同源偏差检验
        4.3.3 效度及信度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与管理启示
    5.1 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检验与分析
        5.1.1 相关性分析
        5.1.2 主效应回归分析
        5.1.3 联盟冲突的中介作用检验
        5.1.4 信息共享程度的调节作用检验
        5.1.5 信任的调节作用检验
        5.1.6 联盟冲突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5.1.7 信息共享程度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2 假设检验结果
    5.3 基于假设检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4 管理启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竞合联盟的竞争强度、创新方式与联盟治理机制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竞合理论的研究论述
    2.2 关于竞合联盟与企业创新的研究
    2.3 关于竞合联盟中竞争的研究
        2.3.1 关于竞合联盟中竞争的前因的研究
        2.3.2 关于竞合联盟中竞争的结果的研究
    2.4 关于联盟治理与企业创新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与假设
    3.1 联盟内竞争强度与探索型、应用型创新
        3.1.1 联盟内竞争强度与探索型创新
        3.1.2 联盟内竞争强度与应用型创新
    3.2 联盟治理与竞合联盟、企业创新
        3.2.1 关系型联盟治理与竞合联盟、企业创新
        3.2.2 契约型联盟治理与竞合联盟、企业创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调研设计与数据收集
    4.2 变量测量与数据预处理
        4.2.1 被解释变量:探索型创新和应用型创新
        4.2.2 解释变量:竞合联盟中的竞争强度
        4.2.3 调节变量: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
        4.2.4 控制变量
    4.3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3.1 信度检验
        4.3.2 效度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分析结果
    5.1 探索型创新模型和应用型创新模型
    5.2 联盟治理在探索型创新模型中的调节效应
    5.3 联盟治理在应用型创新模型中的调节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果讨论
    6.1 竞合联盟的竞争强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6.2 联盟治理对竞合联盟创新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2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研究进展
        1.3.2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研究进展
        1.3.3 产学研战略联盟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
        2.1.1 产学研合作
        2.1.2 产学研战略联盟
        2.1.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2 资源基础理论
        2.2.1 资源基础理论诞生的背景
        2.2.2 资源基础理论的形成
        2.2.3 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
        2.2.4 资源基础理论的适切性
    2.3 分析框架
第3章 国内外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分析
    3.1 国内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分析
        3.1.1 我国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类型
        3.1.2 我国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问题剖析
    3.2 国外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分析
        3.2.1 英国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3.2.2 美国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3.2.3 加拿大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3.2.4 日本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3.3 国外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启示
        3.3.1 政府:建立合作平台、完善政策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
        3.3.2 大学:人才培养结合市场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
        3.3.3 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协同培养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
第4章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合作培养动力分析
    4.1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合作培养的内部动力因素
        4.1.1 异质性资源
        4.1.2 交易成本
    4.2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合作培养的外部动力因素
        4.2.1 市场竞争
        4.2.2 政府政策
    4.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合作培养的动力机制构建
        4.3.1 政府“推拉结合”双向引导
        4.3.2 构建研发链,改革评价机制
        4.3.3 建立保障机制,整合培养资源
第5章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选择
    5.1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盟友选择
        5.1.1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盟友的选择原则
        5.1.2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盟友选择的条件
        5.1.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盟友选择的过程
    5.2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5.2.1 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5.2.2 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5.2.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类型
    5.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利益分配模式的选择
        5.3.1 利益分配模式选择的原则
        5.3.2 利益分配模式选择的类型
        5.3.3 利益分配模式的选择
第6章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运行
    6.1 链式学习机制
        6.1.1 链式学习机制构建
        6.1.2 大学人才培养链式学习机制运行
        6.1.3 科研院所人才培养链式学习机制的运行
        6.1.4 企业人才培养链式学习机制的运行
    6.2 导师联合指导机制
        6.2.1 导师联合指导机制构建
        6.2.2 产学导师联合指导机制运行
        6.2.3 学研导师联合指导运行机制
        6.2.4 产学研多导师联合运行机制
    6.3 多元互动机制
        6.3.1 多元互动机制构建
        6.3.2 产学人才培养互动机制运行
        6.3.3 学研人才培养互动机制运行
第7章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调适
    7.1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的文化协同
        7.1.1 产学文化协同
        7.1.2 学研文化协同
    7.2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的主体协调
        7.2.1 产学主体协调
        7.2.2 学研主体协调机制
    7.3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的利益平衡
        7.3.1 利益平衡原则
        7.3.2 利益平衡举措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8.2.1 可能的创新
        8.2.2 存在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2.1 产学研联盟的内涵
        2.1.1 产学研联盟的定义
        2.1.2 产学研联盟的主体
        2.1.3 产学研联盟的特征
    2.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内涵
        2.2.1 稳定性的界定
        2.2.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界定
        2.2.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特征及表现
    2.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判别
        2.3.1 演化博弈理论的概述
        2.3.2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判别
    2.4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动态演化阶段及机理
        2.4.1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动态演化阶段
        2.4.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形成阶段及主体协同机理
        2.4.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波动阶段及运作涨落机理
        2.4.4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恢复阶段及行为控制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主体协同机理
    3.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动力分析
        3.1.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动力的本质:引导驱动
        3.1.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动力要素
        3.1.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动力分析模型
    3.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行为分析
        3.2.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本质: 整合互动
        3.2.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行为要素
        3.2.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主体协同的行为分析模型
    3.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主体协同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运作涨落机理
    4.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运作涨落的基础分析
        4.1.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运作涨落的本质: 扰动刺激
        4.1.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运作涨落的扰动刺激因素
    4.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运作涨落的分析模型
        4.2.1 外部环境扰动下稳定性涨落的分析模型
        4.2.2 内部主体扰动下稳定性涨落的分析模型
    4.3 基于扰动刺激的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运作涨落机理分析
        4.3.1 外部环境扰动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运作涨落机理分析
        4.3.2 内部主体扰动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运作涨落机理分析
        4.3.3 内外部扰动刺激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运作涨落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行为控制机理
    5.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的基础分析
        5.1.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的本质: 反馈调节
        5.1.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的主体
        5.1.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的过程
    5.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的分析模型
        5.2.1 基本假设
        5.2.2 创新主体相互约束下行为控制模型
        5.2.3 政府调控下行为控制模型
    5.3 基于反馈调节的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行为控制机理分析
        5.3.1 创新主体相互约束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行为控制机理分析
        5.3.2 政府调控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行为控制机理分析
        5.3.3 创新主体和政府共同规范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行为控制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实现路径
    6.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概述
    6.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理论模型
        6.2.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话语探析
        6.2.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相关假设
    6.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实证模型
        6.3.1 投影寻踪模型
        6.3.2 多重中介模型
    6.4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路径的实证分析
        6.4.1 问卷及数据收集
        6.4.2 数据分析
        6.4.3 实证结果
        6.4.4 实现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实现机制
    7.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机制的分析构架
    7.2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激励机制
        7.2.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激励模型
        7.2.2 仿真分析
        7.2.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激励机制设计
    7.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协调机制
        7.3.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协调模型
        7.3.2 实证检验
        7.3.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协调机制设计
    7.4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保障机制
        7.4.1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保障模型
        7.4.2 仿真分析
        7.4.3 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实现的保障机制设计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相互信任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联盟能力、标准联盟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高思芃. 吉林大学, 2020(03)
  • [2]联盟组合配置、知识耦合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D]. 吴言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创新联盟治理机制、价值创造和联盟稳定性的关系研究[D]. 吕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4]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D]. 梁瑞华.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5]竞合关系视角下的战略联盟合作创新研究[D]. 周杰.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博弈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 龚新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战略联盟企业管理风格差异、联盟冲突与伙伴可替代性关系研究[D]. 才悦.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8]竞合联盟的竞争强度、创新方式与联盟治理机制的选择[D]. 曾靖珂.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研究[D]. 仇新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10]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研究[D]. 于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企业战略联盟互信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