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建工程路基拓宽和加高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胡少翔[1](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谈彤[2](2019)在《公路改扩建技术在甘孜州干线公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改扩建工程中,路基拓宽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均匀沉降问题,而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是公路改扩建工程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降低不均匀沉降是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拓宽技术的关键。以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成功技术为基础,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确定改扩建方案的办法,针对山区改扩建路工程相似性和特殊性,结合工程实例,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依据山区公路工程的特点和工后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剖析了山区公路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基本特点;研究在不同拓宽宽度及拓宽方式、不同填土高度和新老路基不同刚度模量比等工程条件下拓宽路基的沉降特点及其不均匀沉降规律;同时考虑山区地形地貌特点,探讨了山区平缓路段和斜坡路段在不同工程条件下拓宽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区别;研究了从新老路基结合处的破损理论出发,探讨了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新老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常见病害;结合瓦九路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实例,探讨了山区公路改扩建方案的选择及施工过程控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性。
任贵政[3](2019)在《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速公路的主干网建设基本完成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即将进入后高速公路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新建高速公路项目将会越来越少,而对之前的低等级公路、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将逐渐成为常态,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对公路改扩建项目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复杂地质条件(软土、全风化花岗岩等地质)、不良路基填料等情况下的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成高等级公路工程中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结合莲株高速升级改造工程项目采用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成果如下:(1)首先通过室内土工基础试验得出了项目沿线全风化花岗岩土样为含砂低液限粘土,强度仅符合下路堤填筑的要求,并通过室内承载板试验、静三轴试验,得出了该全风化花岗岩填料的弹塑性力学参数随含水率、压实度的变化规律。(2)然后对全风化花岗岩进行一系列的水泥改良试验研究,研究发现:经过4%水泥处理的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满足路基上路堤(94区)部位的填筑,经过8%水泥处理的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可以用于填筑路基的各个部位,水泥改良土的强度、刚度参数随水泥掺量的增大而不断增大。(3)接着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利用GeoStudio软件模拟了在长期的气候以及地下水位的影响下,路基建成以后内部的湿度场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候以及地下水位的影响,路基建成后内部湿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在建成3~5年以后,路基工会达到湿度平衡,基本上不再产生变化。(4)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利用ABAQUS软件模拟了含水率变化后,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改扩建工程在不同施工技术方案处治下的新老路基、地基以及路面表面的差异沉降变形状况,说明了处治方法的可行性。为复杂地质条件(软土、全风化花岗岩等地质)、不良路基填料等情况下的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成高等级公路工程中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靖[4](2018)在《西宁至互助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关键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交通量增长迅速,尤其是连接省会西宁市及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的“西宁至互助一级公路”,在青海旅游业的带动下交通量增长迅猛,近三年增长率达到16%~35%。可以说,现阶段青海省正面临着现有一级公路通行能力偏弱,旅游旺季和高峰期道路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需求的困境,并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为缓解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继续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西宁至互助一级公路的扩建迫在眉睫。针对高等级公路的改扩建,目前国内外尤其在国内也已经有很多的工程实践,也就是说高速公路的改扩建已不是技术空白。然而,高速公路改扩建不仅要考虑现场施工的要求和满足交通运输功能,更高的要求是制定科学、合理、适宜的改扩建方案,即改扩建工程要具有自有性,要适应于当地的人文、地理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公众生活的影响等,因此,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施方案直接套用此项目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西宁至互助一级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同样面临着诸如路基改扩建方案、路面拼接技术、旅游高峰期交通组织等技术难题,故对其做相关的研究与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西宁至互助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关键性技术研究具体如下:(1)改扩建路基路面技术。①拼接后新路基路面结构。路基总宽度为33.5m,上、中、下面层,封层、基层与底基层分别采用AC-13C SBS改性沥青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SBS改性沥青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TB-25的密级配沥青碎石,沥青同步碎石、水泥剂量5%和3.5%的水泥稳定碎石铺筑,厚度分别为4cm、5cm、8cm,1cm、18cm和30cm。②路面加宽形式及方案。尽量采用两侧加宽方式,对于条件受到限制的局部路段采用单侧加宽方式。③改扩建段路面补强结构。路面结构为上、中、下面层分别采用AC-13C SBS改性沥青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SBS改性沥青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及ATB-25的密级配沥青碎石铺筑,厚度分别为4cm、5cm以及15cm。(2)路基拼接及路基修筑控制标准。①路基拼接。新老路面之间的横向连接主要采取将原路基的边坡挖成台阶,在路基顶面及以下两到三台阶的顶面铺设土工格,将原硬路肩全部挖除,开挖成台阶等措施进行加强。②路基修筑控制标准。拼接完建后工后差异沉降量应小于1.7cm。(3)路面拼接防裂技术。针对本工程改扩建多样化拼接的特点,提出基层、面层裂缝综合防裂措施。对于抗裂材料优选,抗裂贴材料性、经济性及施工性方面均较为均衡,可作为路面抗裂材料。对于路面拼接防裂提升处治,通过加铺面层厚度来提高本项目沥青路面的抗反射裂缝的能力。(4)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交通组织方案应遵循不中断和少影响原则,既要考虑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对施工方案和设计方案的反作用,又要根据总体工程方案需要制定可行的交通组织方案。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西宁至互助一级公路扩能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与开展,进而达到其应有的功能目的。
邹志发[5](2018)在《改扩建高速公路主线纵断抬高路基拼宽方案研究 ——以惠盐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日益增加,原有高速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已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迫切需要扩大道路通行能力,旧路拓宽改建是目前我国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早期部分公路修筑时技术指标较低,路线纵坡指标调整、桥涵净空提高等因素使得改扩建过程中势必要对主线纵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单纯拓宽路基相比,纵断抬高段路基的拼宽方式、拼宽材料、施工工艺、差异沉降控制将更为复杂。本研究项目依托惠盐高速深圳段改扩建工程,针对主线纵断调整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主线纵断抬高段路基的拼宽方式、变形特性及影响因素、路基分区填筑的影响等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常见路基拓宽方式优缺点与实用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抬高路基单、双侧拓宽方案的工后沉降变形和差异沉降,研究结果表明:两侧加宽在总沉降以及差异沉降上均小于单侧加宽。结合惠盐高速深圳段改扩建工程的特点,提出抬高段路基采用双侧拓宽、半幅通车半幅施工、分区填筑的路基修筑方案。2.结合惠盐高速深圳段改扩建项目的特点,选取轻质土路基填筑、中分带挡土墙、中分带钢板桩、中分带加筋土挡墙四种路基修筑方案进行论证,分析认为悬臂式挡土墙施工速度快、挡墙质量易控制,当支护高度较低时具有经济优势。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纵断抬高段路基的支挡方案。3.建立了不同的路基分析模型,研究了地基刚度、路堤刚度、路基抬高高度等因素对路基变形特性的影响,提出纵断抬高段拓宽路基的变形可以分为新建道路和拓宽道路路基表面沉降量的叠加。研究结果表明:(1)纵断抬高段拓宽路基可采用充分压实新路基土以提高其回弹模量来减小不均匀沉降,但当新旧路基模量比超过1.0后,继续提高路基回弹模量对降低不均匀沉降作用不大;(2)地基处理措施对路基的沉降变形影响很大。当地基软弱时,采用地基处理对降低路基沉降非常有效,但过分提高地基处理措施可能会造成路中沉降大,拓宽部分沉降小,路面形成反坡;(3)对于路基抬高高度较小的软基路段,应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以减小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对于路基抬高高度较大的路段,则不应过分提高地基刚度,以免路面出现反坡。4.建立了路基分区填筑施工模型,研究了半幅通车半幅施工路基分期填筑时附加沉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路基的分期填筑会使已建道路产生明显的附加沉降,由于差异沉降的存在,路拱横坡度减小,可能会对路面排水和行车不利。5.研究结果表明,拼宽方式、拼宽材料、施工工艺、差异沉降控制是满足规范要求的,方案是可行的。
姚俊丽[6](2018)在《山区公路加宽路基沉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改扩建工程是应对交通量迅猛增加的有效方法。但新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是道路改扩建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差异沉降过大将会引发各种路基路面病害。新旧路基间的差异沉降是道路改扩建工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针对新老路基间的差异沉降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土工离心试验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山区公路加宽路基类型,采用FLAC3D建立模型,探讨了改扩建时拓宽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一般路基、路基旁增设路肩墙以及路堤坡脚支挡三种拓宽路基断面,在不同路基加宽宽度以及路基高度条件下路基差异沉降的变化,分析了新路基强度对差异沉降的影响。在三种不同的拓宽断面下,路基拓宽宽度和高度的变化对拓宽路基的差异沉降作用明显,路堤墙对沉降的变化影响较小,路肩墙的增设改变了路基表面的沉降变化规律,降低了拓宽路基的差异沉降。深入地分析了差异沉降变化规律,以及支挡结构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2)采用土工离心试验对拓宽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进行了对比分析,在不同的路基高度下,探讨了加筋以及填石对差异沉降的影响。新旧路基的差异沉降随路基高度的增大而变化明显,加筋虽对沉降的处治效果有限,但均衡了路基内部的不均匀沉降,填石料对于减小路基表面的差异沉降效果明显,降低了新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采用数值模拟验证,分析了采取不同工程措施降低路基表面差异沉降的影响。(3)通过FLAC3D,针对路基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在路面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路面的结构性要求提出了路基差异沉降的控制标准。在差异沉降控制指标值作用下,分析了模量及厚度的变化对路面各层附加应力的影响。
程海[7](2017)在《公路工程路基加宽施工技术要点分析》文中认为以肯尼亚西部的Timboroa至Eldoret公路改建拓宽路基施工技术为依托,在施工实践中总结了拓宽路基施工技术的要点。加宽公路路基能够延长其使用寿命,并承担由路面传递的行车荷载,使公路具备较强的通行能力及质量。在实际的路基加宽过程中,要依据实际工程背景,在施工前将准备工作做好,优化设计过程,提高工程质量,使路面具备较好的均匀性,并严格控制各个施工环节,从而使公路的使用期限得到有效延长。基于此,文章就公路工程路基加宽施工技术要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借鉴。
聂永涛[8](2017)在《湿陷性黄土地层拓宽路基增湿破坏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开展了许多大型的工程建设项目,地基处理的难度和深度逐渐变大,原有的设计及施工理念逐渐遭遇多方面的技术瓶颈,而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工程设计的突出难题是湿陷性评价、处治深度与剩余湿陷变形量的合理性控制等。本文以探讨新加宽路基增湿变形机理和建立新加宽路基荷载下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剩余湿陷量的控制标准为研究目标,基于土工离心模拟试验,开展了不同浸水增湿工况下,拓宽路基主要破坏模式及其支配规律研究;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拓宽路基发生破坏时,人工地基的湿陷量发生程度和处理深度的关系规律。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在降雨作用下,新路基的湿化破坏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首先是湿陷溶洞的出现,然后是路堤边坡出现裂缝,最终坡脚浸水湿化产生过大变形引发路面结构的破坏甚至滑坡。(2)在新路地基浸水和上部新路荷载的作用下,黄土地基发生了侧向挤出,当地基浸水湿化后,由于过大的挤出变形量,将引发地表的不均匀沉陷,进而可能会引发整个上部新路基的失稳破坏。(3)新路载荷产生的附加变形,对于老路路中,呈现出反盆形分布,即老路路中处最小,两侧新加宽路基及边坡处最大,这可能会导致新老路间产生沉降差,容易引发对原路基、路面的拉裂破坏。(4)由数值分析可知,路堤填土越高,湿陷性黄土层越厚,所采取的处理深度越大,最佳的处理深度能大幅减小路基的差异沉降;针对每一种黄土层厚度,随着处理深度的增加,基底地基承载力逐渐提高,对抵御黄土湿陷变形带来的路基沉降作用逐渐增大,从而使基底的湿陷量逐渐减小。
郝伟[9](2017)在《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堤防道路是以堤防工程作为道路基础,在堤顶、堤前或堤后铺筑路面结构的堤路结合工程,兼具道路交通和水利抗洪的作用。当前堤防道路建设快速发展,但由于在建设中功能规划不清,不少道路存在着设计指标依据不明,交通管理措施不合理,路幅布置不适应交通需求等规划、管理和设计方面的问题。论文在回顾、总结堤防道路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文献与现场调研、理论分析以及既有工程验证等多种技术手段,以道路临水的特殊性作为研究主线,从保证堤防道路防洪抢险的基本作用出发,以拓展道路功能为目的,构建了堤防道路功能分类分级体系,研究路幅设计方法,对路基湿度演变规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总结了路基设计要点。论文归纳了堤顶路、堤前路和堤后路3种堤路结合机理及特点,通过总结设计缺陷,提出堤防道路设计思路和方法,明确设计速度的关键参数。通过对堤防道路的抗洪抢险、堤防管理、交通运输、社会服务和配套设施的各项功能进行重点分析,提出了功能、等级和区位相结合的功能分类方法。按照各项功能的重要程度,将堤防道路分为防汛性道路,综合性道路,通行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4类,同时每一类按照堤防工程的级别和交通量的大小划分为23个等级。在功能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方法、设计特点和要求,以及防汛需求、交通功能、土地利用和景观绿化这4个影响因素。归纳堤防道路路幅形式及特征,针对堤防道路设计速度低、路幅窄的特点,计算和分析路幅组成要素的宽度和布置方法,给出了路幅设计指标,给出不同类型堤顶路15种典型路幅设计。由于常年或季节性受到水流冲刷和淘蚀,侵蚀部位随江河水位变化而变化,堤防道路路基湿度变化较为复杂。湿度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蒸汽凝结水,影响路基湿度的因素有水位高度、堤防型式、护坡结构、地下水位、筑堤材料、压实度以及路面覆盖。基于非饱和土理论,应用SEEP/W专业渗流软件建模,对堤防道路路基在不同的河流水位、堤身土质的渗透性能以及降雨影响下的湿度变化规律进行数值计算。计算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路基下部湿度影响显着;路基湿度受堤身土质渗透系数影响较大;降雨影响路床湿度明显,降雨历时和水位决定影响位置;路面覆盖可以有效降低降雨对上部路基湿度的影响。由于受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大,因此路基属于潮湿类,认为路基湿度场分布对路幅布置也有一定影响。根据堤防和道路的特点总结了边坡及防护、路基加宽、防渗、路基压实和路基排水设计要点。通过调查渭河堤防道路典型路段的客观环境和设计参数、堤路结合形式和功能分析、路幅设计和路基设计,分析表明调查结果与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一致。在部分段落发现的一些问题也能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加以改进和优化,进一步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吴静[10](2016)在《大兴安岭“塔漠”公路改扩建技术指标及施工技术研究(瓦西段)》文中认为我们在利用旧路进行改建的相关的经验、技术还略有不足,成本控制水平和责任意识、环保意识还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此本文研究旧路改建的综合技术处理是一个比较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尤其,本文所选路段有一定规模的冻土路段,对于新建冻土路段的冻土处理,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处在旧路改建中冻土路段的处理尤为困难,因此本文,着重从技术处理的细节入手,从选线、路基、路面、桥涵设计环评等方面着手,重点阐述不良地质路段的处理,重点桥涵上的特殊工艺的应用以及旧料利用新工艺,综上作为本文的创新点,能够为类似项目提供经验。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除自然条件外,还有许多诸如人口、风俗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如何妥善处理、把握好各方关系,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该项目主客观各项因素,通过对具体数据指标进行实地测量,最终确定出可行性较高的方案,通过对该项目的线路、技术指标以及桥涵、路基、路面的设计及建设方案等的研究,既保证路段在施工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少走弯路,也可供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借鉴,当然这些还需要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进行检验和调整,我们尤其要注意项目建设中的不良地质条件对建设的影响。
二、改建工程路基拓宽和加高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建工程路基拓宽和加高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
2.1 上位法及规范 |
2.2 制度建设 |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
2.5 国外研究现状 |
2.6 小结 |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电站规划情况 |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
3.2.1 农村移民安置 |
3.2.2 专业项目处理 |
3.2.3 库底清理 |
3.2.4 环境保护 |
3.2.5 投资完成情况 |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
3.3.1 档案管理体制 |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
3.3.7 评价和问题 |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4.4 对策建议 |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1.4 对策建议 |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2.4 对策建议 |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3.4 对策建议 |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4.4 对策建议 |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6.4 对策建议 |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7.4 对策建议 |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2)公路改扩建技术在甘孜州干线公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公路改建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路基沉降计算 |
1.2.2 扩宽路基不均匀沉降指标与标准 |
1.2.3 新老路基的联合处理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出现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原因及常见病害 |
2.1 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
2.1.1 新老路基的自身变形差异 |
2.1.2 新老路基的固结和沉降差异 |
2.1.3 扩建路基结合强度不足 |
2.2 山区公路改扩建新老路基的常见病害 |
2.2.1 路基破坏 |
2.2.2 挡防结构破坏 |
2.2.3 路面破坏 |
2.2.4 路面整体性能下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形式和方案的选择 |
3.1 高速公路改扩建总体规划 |
3.1.1 扩容方式与扩建方式比较分析 |
3.1.2 沪宁高速公路改扩建总体规划选择研究 |
3.1.3 京石高速公路改扩建总体规划研究 |
3.2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及其实现形式 |
3.2.1 单侧拼接 |
3.2.2 单侧平面分离 |
3.2.3 两侧拼接 |
3.2.4 两侧分离 |
3.2.5 组合形式 |
3.3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
3.3.1 扩建方案选择模型 |
3.3.2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其他工程拼接技术 |
4.1 路基拼接技术 |
4.1.1 特殊路基设计 |
4.1.2 路基拼接设计 |
4.2 路面结构技术 |
4.2.1 路面结构研究 |
4.2.2 老路面改建利用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路改扩建实用技术在省道215线康定瓦泽至九龙县城段工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施工组织措施 |
5.2.1 路基土石方 |
5.2.2 桥梁工程 |
5.2.3 涵洞及排水工程 |
5.2.4 路基防护工程 |
5.2.5 路面工程 |
5.3 扩宽路基的压实及搭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土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2 拓宽工程中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莲株高速公路沿线自然地理及地质情况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象、水文 |
2.2.3 地层岩性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2.2.5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
2.3 工程地质评价 |
2.3.1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
2.3.2 工程地质分区 |
2.3.3 沿线筑路材料质量评价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全风化花岗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3.1 概述 |
3.2 全风化花岗岩的物理性质试验 |
3.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
3.2.2 颗粒分析试验 |
3.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
3.2.4 击实试验 |
3.3 承载比(CBR)试验 |
3.4 抗剪强度试验 |
3.4.1 TSZ全自动三轴仪简介 |
3.4.2 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下全风化花岗岩的试件制备 |
3.4.3 试验数据结果及分析 |
3.5 回弹模量试验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4.1 概述 |
4.2 水泥改良原理 |
4.3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
4.3.1 界限含水率试验 |
4.3.2 击实试验 |
4.4 CBR试验 |
4.5 回弹模量试验 |
4.6 抗剪强度试验 |
4.7 小结 |
第五章 全风化花岗岩填方路基湿度场分析 |
5.1 引言 |
5.2 VADOSE/W模块简介 |
5.3 计算几何模型 |
5.4 路基湿度场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
5.4.1 湿度场模型参数 |
5.4.2 湿度场模型边界条件 |
5.5 路基湿度场数值结果分析 |
5.5.1 全风化花岗岩填方路基湿度场分析 |
5.5.2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内部湿度变化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
6.1 引言 |
6.2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6.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3.1 土体本构关系的选择 |
6.3.2 模型的假定条件 |
6.3.3 交通荷载的静力等效计算 |
6.3.4 计算断面和参数 |
6.3.5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6.3.6 加载填筑历时及固结过程 |
6.4 不同处治方法下的新老路基位移场数值结果分析 |
6.4.1 直接拼接状况下新老路基位移场分析 |
6.4.2 新老路基开挖台阶拼接技术的应用分析 |
6.4.3 土工格栅在新老路基拼接中的应用分析 |
6.4.4 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西宁至互助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关键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改扩建路基路面技术研究 |
2.1 原路面结构调查 |
2.1.1 依托工程概况 |
2.1.2 原路基结构 |
2.1.3 原路面结构 |
2.1.4 原路面使用性能检测评价 |
2.2 拼接后新路面结构 |
2.2.1 拼接后新路基结构 |
2.2.2 拼接后新建路面结构 |
2.3 路面加宽形式及方案研究 |
2.3.1 路面加宽形式 |
2.3.2 改扩建段路面补强结构 |
3 路基拼接及基于有限元模拟分析路面力学响应 |
3.1 路基加宽拼接常见病害和机理分析 |
3.1.1 路基加宽常见病害 |
3.1.2 病害形成机理分析 |
3.2 路基拼接 |
3.2.1 削坡 |
3.2.2 边坡台阶开挖 |
3.2.3 土工合成材料在路基拼接的应用 |
3.2.4 路基填筑材料及压实标准 |
3.3 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
3.4 汽车荷载引起的路面结构应力 |
3.4.1 汽车荷载作用在拼接处 |
3.4.2 汽车荷载作用在拼接右处 |
3.4.3 汽车荷载作用在拼接处和拼接右处 |
3.5 路基不均匀沉降安全范围 |
3.6 路基修筑控制标准 |
4 路面拼接防裂技术研究 |
4.1 路面拼接防裂技术要求 |
4.2 路面拼接抗裂材料 |
4.2.1 抗裂材料类型 |
4.2.2 抗裂材料优选 |
4.3 路面拼接防裂提升处治技术 |
4.3.1 预先处治基层和基层材料优选 |
4.3.2 增加面层厚度 |
4.3.3 应力吸收层 |
4.3.4 混凝土性能设计和优化 |
4.4 适合项目执行的路面抗裂性能提升措施 |
5 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研究 |
5.1 区域路网交通组织方案研究 |
5.1.1 施工组织方案原则 |
5.1.2 交通组织设计方案及比选论证情况 |
5.1.3 总体施工方案 |
5.1.4 交通组织运营状况分析 |
5.2 分流对象研究 |
5.3 分流路径研究 |
5.3.1 总体目标和原则 |
5.3.2 分流点设置研究 |
5.3.3 分流路径研究 |
5.4 路网分流可行性评估 |
5.4.1 项目及路网交通量预测 |
5.4.2 预测流量分析及相关道路服务水平 |
5.4.3 周边道路现状交通状况及通行能力分析 |
5.5 交通组织研究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改扩建高速公路主线纵断抬高路基拼宽方案研究 ——以惠盐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老路基差异沉降问题研究现状 |
1.2.2 差异沉降控制措施研究综述 |
1.2.3 路基拼宽方式研究现状 |
1.2.4 主线纵断调整段拼宽路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依托项目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况 |
2.1.1 路线走向 |
2.1.2 纵断调整情况 |
2.1.3 沿线软弱土及特殊土分布情况 |
2.1.4 原有公路路基使用状况 |
2.1.5 原有路基软基处理方案 |
2.1.6 各岩土层力学参数建议值 |
2.2 项目难点 |
第3章 纵断抬高路基拓宽方案 |
3.1 沉降计算的方法和理论 |
3.2 单双侧加宽的变形特性分析 |
3.2.1 分析手段的选择 |
3.2.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3 结果分析 |
3.3 双侧加宽与单侧加宽的优势比较 |
3.4 拓宽抬高路基分区填筑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线纵断抬高段路基支挡方案 |
4.1 路基填筑中的难点 |
4.2 抬高路基可采用的修筑形式 |
4.2.1 轻质土路基方案 |
4.2.2 中分带挡土墙方案 |
4.2.3 中分带钢板桩方案 |
4.2.4 中分带加筋土挡墙方案 |
4.3 纵断抬高段路基支挡措施的选择 |
4.3.1 挡墙适用性论证 |
4.3.2 不同抬高高度路基支挡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拓宽抬高路基变形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5.1 新旧路基模量比对路基变形特性的影响 |
5.1.1 模型的建立 |
5.1.2 结果分析 |
5.2 拓宽地基处理方式对路基变形特性的影响 |
5.2.1 地基处理工况 |
5.2.2 结果分析 |
5.3 路基抬高高度对路基变形的影响 |
5.4 拓宽抬高路基变形特性理论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路基分区填筑的影响分析 |
6.1 半幅抬高路基作用下路基的变形特性 |
6.1.1 分析模型的建立 |
6.1.2 结果分析 |
6.2 后抬高路基对已建成路基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7.2.1 纵断抬高段路基拼宽方案 |
7.2.2 纵断抬高段路基施工流程 |
7.2.3 地基表层处理要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山区公路加宽路基沉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山区公路拓宽路基差异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
2.1 路基拓宽主要病害及病害机理 |
2.1.1 公路加宽主要病害 |
2.1.2 病害机理 |
2.2 山区改扩建路基常见断面形式 |
2.3 路基不均匀沉降分析模型的建立 |
2.3.1 FLAC~(3D)软件 |
2.3.2 加宽路基分析几何模型 |
2.3.3 模型假定 |
2.3.4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2.3.5 材料的计算参数 |
2.3.6 沉降记录点 |
2.4 不同拓宽宽度路基沉降变化规律 |
2.5 不同拓宽高度路基沉降变化规律 |
2.6 路堤坡脚支挡下拓宽路基沉降变化规律 |
2.6.1 不同拓宽宽度路基沉降变化规律 |
2.6.2 不同拓宽高度路基沉降变化规律 |
2.7 路肩墙支挡下拓宽路基沉降变化规律 |
2.7.1 不同拓宽宽度路基沉降变化规律 |
2.7.2 不同拓宽高度路基沉降变化规律 |
2.8 加宽路基强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拓宽路基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
3.1 试验概述 |
3.1.1 引言 |
3.1.2 离心模型试验相似原理 |
3.2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模型的制作 |
3.3 试验量测 |
3.4 试验基本流程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3.5.1 开挖台阶对沉降的影响 |
3.5.2 加筋对沉降的影响 |
3.5.3 填石料对沉降的影响 |
3.6 数值模拟分析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 |
3.6.1 加筋对沉降影响的对比 |
3.6.2 填石对沉降影响的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及控制指标研究 |
4.1 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层的力学响应 |
4.1.1 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
4.1.2 沉降曲线的拟合 |
4.1.3 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层的影响 |
4.2 路面结构受力变形规律 |
4.3 按路面结构性要求确定差异沉降控制指标 |
4.4 差异沉降控制指标下的参数选择 |
4.4.1 路面各层结构模量的影响 |
4.4.2 路面各层结构厚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公路工程路基加宽施工技术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施工技术要点 |
3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3.1 工艺流程 |
3.2 操作要点 |
3.2.1 测量放样 |
3.2.2 旧路水沟和旧砌体处理 |
3.2.3 软土地基处理 |
3.2.4 路基排水施工 |
3.2.5 新旧路基台阶施工 |
3.2.6 新旧路衔接处理 |
3.2.7 路基填筑 |
3.2.8 路基压实 |
4 材料与设备 |
4.1 主要材料 (见表1) |
4.2 主要施工设备 (见表2) |
5 结语 |
(8)湿陷性黄土地层拓宽路基增湿破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公路拓宽工程研究现状 |
1.2.2 黄土的增湿湿陷理论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降雨条件下拓宽路基增湿破坏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 |
2.2.1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
2.2.2 离心模拟技术的相似性 |
2.2.3 离心模型试验的技术准则 |
2.3 试验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 |
2.3.1 离心机试验系统 |
2.3.2 数据采集系统 |
2.4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 |
2.4.1 试验目的 |
2.4.2 相似比的确定 |
2.4.3 模型试验方案 |
2.5 试验结果分析 |
2.5.1 新老路基表层沉降变形规律 |
2.5.2 新老路基内部变形规律 |
2.5.3 降雨条件下路基内部变形规律分析 |
2.5.4 降雨条件下拓宽路基的水分入渗和破坏机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拓宽路基荷载下深厚黄土地层浸水增湿模型试验 |
3.1 引言 |
3.2 人工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
3.2.1 人工湿陷性黄土的制备 |
3.2.2 人工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 |
3.2.3 人工湿陷性黄土的力学特性 |
3.3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 |
3.3.1 试验目的及内容 |
3.3.2 相似比的确定 |
3.3.3 地基浸水增湿试验方案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新老路堤表面沉降分析 |
3.4.2 新老路基地表沉降分析 |
3.4.3 新老路基坡脚水平位移分析 |
3.4.4 新路基荷载下地基内部变形规律分析 |
3.4.5 新路地基浸水入渗及破坏机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厚黄土地层剩余湿陷量的控制标准研究 |
4.1 引言 |
4.2 拓宽路面结构差异沉降计算模型 |
4.3 拓宽工程地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
4.3.1 地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的确立 |
4.4 有限元计算关键技术 |
4.4.1 软件简介 |
4.4.2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 |
4.4.3 模型计算的基本假设 |
4.4.4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4.5 材料参数设置 |
4.5 路堤填高 3.0m有限元结果分析 |
4.5.1 湿陷性黄土地层厚度为 8.0m |
4.5.2 湿陷性黄土地层厚度为 12.0m |
4.5.3 湿陷性黄土地层厚度为 16.0m |
4.5.4 湿陷性黄土地层厚度为 20.0m |
4.5.5 黄土地基剩余湿陷量的控制标准 |
4.6 路堤填高 5.0m有限元结果分析 |
4.6.1 不同工况下的地表沉降分析 |
4.6.2 不同工况下的地基有效处理深度分析 |
4.6.3 黄土地基剩余湿陷量的控制标准 |
4.7 路堤填高 8.0m有限元结果分析 |
4.7.1 不同工况下的地表沉降分析 |
4.7.2 不同工况下的地基有效处理深度分析 |
4.7.3 黄土地基剩余湿陷量的控制标准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及本文研究范围 |
1.2.1 堤防 |
1.2.2 堤防道路 |
1.2.3 本文研究范围 |
1.3 我国堤防道路发展概况 |
1.3.1 我国堤防道路发展历程 |
1.3.2 我国已建部分堤防道路概况 |
1.4 堤防道路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1.4.1 堤防道路规划存在问题 |
1.4.2 堤防道路交通管理存在问题 |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5.1 堤防工程建设现行法规和规范 |
1.5.2 国外堤防与道路建设结合情况 |
1.5.3 国内堤防道路建设与研究进展 |
1.5.4 道路功能分类方法 |
1.5.5 道路横断面设计 |
1.5.6 路基湿度状况模拟研究 |
1.6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主要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堤路结合机理与堤防道路设计方法 |
2.1 堤路结合机理 |
2.1.1 堤顶路 |
2.1.2 堤后路 |
2.1.3 堤前路 |
2.1.4 堤路园 |
2.2 堤防道路设计缺陷 |
2.2.1 堤防设计与道路设计脱节 |
2.2.2 缺乏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体系 |
2.2.3 路幅设计未能因地制宜 |
2.2.4 路基设计考虑不全面 |
2.2.5 附属设施设计不完善 |
2.3 堤防道路设计思路与方法 |
2.3.1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 |
2.3.2 堤防道路等级划分 |
2.3.3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 |
2.3.4 堤防道路路基设计 |
2.4 堤防道路主要设计参数 |
2.4.1 堤防道路设计速度 |
2.4.2 堤防道路平曲线半径 |
2.4.3 堤顶坡度 |
2.4.4 堤顶高程 |
2.5 小结 |
第三章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分级 |
3.1 堤防道路功能 |
3.1.1 明确堤防道路功能的意义 |
3.1.2 堤防道路功能分析 |
3.1.3 堤防道路功能整合 |
3.2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现状 |
3.3 堤防道路分类原则 |
3.3.1 以功能为依据,以满足防汛需求为前提 |
3.3.2 建立层次清晰、数量合理的分级体系 |
3.3.3 优化整合道路的多重功能 |
3.3.4 明确堤防道路的管理主体 |
3.3.5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3.4 堤防道路分类指标 |
3.4.1 堤防道路功能影响因素 |
3.4.2 堤防工程级别 |
3.4.3 堤防道路和与地方道路网的联系 |
3.5 堤防道路分类方法 |
3.5.1 功能、等级和区位相结合 |
3.5.2 不同重要性的功能相组合 |
3.6 堤防道路分类分级 |
3.6.1 堤防道路性质分类和功能定位 |
3.6.2 堤防道路等级划分 |
3.6.3 堤防道路分类体系 |
3.7 小结 |
第四章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 |
4.1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方法 |
4.1.1 路幅设计与堤路结合形式相适应 |
4.1.2 路幅设计不忘防洪安全 |
4.1.3 基于功能组合的路幅设计 |
4.2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4.2.1 防汛需求 |
4.2.2 交通功能 |
4.2.3 土地利用 |
4.2.4 景观绿化 |
4.3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特点和要求 |
4.3.1 与道路功能相适应,明确服务对象 |
4.3.2 平时服务群众,战时保卫安全 |
4.3.3 与堤防设施和沿线环境相协调,保持宜人尺度 |
4.3.4 结合堤防重视非对称设计,丰富断面形式 |
4.3.5 体现滨水特色,创建景观长廊 |
4.4 堤防道路路幅形式 |
4.4.1 土堤结合道路路幅形式 |
4.4.2 石堤或混凝土堤结合道路路幅形式 |
4.4.3 多级错层分离式 |
4.4.4 整体左右非对称式 |
4.4.5 路幅形式适用性 |
4.5 堤防道路路幅组成要素 |
4.5.1 机动车道宽度 |
4.5.2 非机动车道布置形式和宽度 |
4.5.3 路侧带布置形式和宽度 |
4.5.4 分隔带宽度 |
4.6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指标 |
4.7 堤顶路典型路幅设计 |
4.7.1 防汛性道路 |
4.7.2 综合性道路 |
4.7.3 通行性道路 |
4.7.4 景观性道路 |
4.8 小结 |
第五章 堤防道路路基湿度数值模拟与路基设计 |
5.1 堤防道路路基特点 |
5.1.1 工程特点 |
5.1.2 破坏类型 |
5.2 堤防道路路基湿度状态分析 |
5.2.1 湿度来源 |
5.2.2 影响因素 |
5.2.3 评价指标 |
5.2.4 土-水特征曲线模型(SWCC) |
5.3 数值模拟计算 |
5.3.1 河流水位及土质影响路基湿度分析 |
5.3.2 降雨及路面覆盖影响路基湿度分析 |
5.4 路基湿度对路幅设计的影响 |
5.4.1 堤防道路路基干湿类型 |
5.4.2 路基湿度影响路幅设计 |
5.5 堤防道路路基设计 |
5.5.1 边坡设计 |
5.5.2 边坡防护设计 |
5.5.3 加宽设计 |
5.5.4 防渗设计 |
5.5.5 路基压实 |
5.5.6 排水设计 |
5.6 小结 |
第六章 渭河堤防道路案例分析 |
6.1 渭河概况 |
6.2 宝鸡市城区堤防道路 |
6.2.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2.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2.3 路幅设计 |
6.2.4 路基设计 |
6.3 宝鸡市郊县堤防道路 |
6.3.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3.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3.3 路幅设计 |
6.3.4 路基设计 |
6.4 杨凌示范区堤防道路 |
6.4.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4.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4.3 路幅设计 |
6.4.4 路基设计 |
6.5 咸阳市郊县堤防道路 |
6.5.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5.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5.3 路幅设计 |
6.5.4 路基设计 |
6.6 西安城市段堤防道路 |
6.6.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6.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6.3 路幅设计 |
6.6.4 路基设计 |
6.7 渭南市城区段堤防道路 |
6.7.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7.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7.3 路幅设计 |
6.7.4 路基设计 |
6.8 功能分类和设计探讨及对策 |
6.8.1 功能定位方面 |
6.8.2 路线设计方面 |
6.8.3 路幅设计方面 |
6.8.4 路基设计方面 |
6.9 小结 |
结论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主要创新点 |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我国部分已建(在建)堤防道路工程概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大兴安岭“塔漠”公路改扩建技术指标及施工技术研究(瓦西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现状及背景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经济发展层面的意义 |
1.2.2 施工技术层面的意义 |
1.3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路线比选分析 |
2.1 选线一般原则 |
2.1.1 多方案选择 |
2.1.2 工程造价与营运、管理、养护费用综合考虑 |
2.1.3 处理好选线与农业的关系 |
2.1.4 处理好选线与林业的关系 |
2.1.5 路线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
2.1.6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影响 |
2.1.7 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 |
2.2 该项目路线分段选比分析 |
2.2.1 樟岭至阿木尔段(AK378+000~AK401+200) |
2.2.2 阿木尔、图强过境段(AK401+200~AK436+200) |
2.2.3 图强至漠河段(AK436+200~AK444+150) |
2.2.4 西林吉过境段(AK444+150~AK455+989.61)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漠公路改扩建技术指标研究 |
3.1 影响公路技术指标的因素分析 |
3.2 瓦西段公路影响技术指标的因素 |
3.2.1 本项目功能分析 |
3.2.2 地理位置 |
3.2.3 自然条件 |
3.2.4 交通量 |
3.3 塔漠公路技术指标 |
3.3.1 公路等级 |
3.3.2 设计速度 |
3.3.3 路基宽度 |
3.3.4 本项目所遵循的主要技术标准 |
3.3.5 建设规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塔漠公路改扩建路基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
4.1 塔漠公路改扩建路基设计 |
4.1.1 设计依据 |
4.1.2 路基高度 |
4.1.3 路基宽度及横断面形式 |
4.1.4 路基边坡坡率 |
4.2 塔漠路旧路改建路基施工技术 |
4.2.1 路基加宽工程施工技术 |
4.2.2 路基加高和纵断面改善的施工技术 |
4.2.3 路基边坡的整平和加固施工技术 |
4.2.4 旧路路基加宽施工技术方案 |
4.2.5 土工格栅在旧路加宽中的施工技术 |
4.3 段内不良地质路基施工技术分析 |
4.3.1 挖方路段涎流冰等病害的处治方案 |
4.3.2 路线内软土处置 |
4.3.3 路线内冻土的处置 |
4.4 本项目采取的旧料利用新工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塔漠公路桥涵工程设计理念研究 |
5.1 技术标准 |
5.2 沿线河流概况 |
5.3 本项目主要大型河流进行了桥梁孔径的初步确定 |
5.3.1 楚龙沟河大桥(AK402+576) |
5.3.2 阿木尔河大桥(AK403+671) |
5.3.3 图强大桥(AK435+638) |
5.3.4 老槽河大桥(AK450+465) |
5.4 桥涵设计方案 |
5.4.1 布设原则 |
5.4.2 布设情况 |
5.4.3 结构形式的选择 |
5.5 北极大桥设计要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塔漠公路改扩建路面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
6.1 本项目可利用路段旧路路面改建施工技术研究 |
6.1.1 老路面改建原则 |
6.1.2 旧路路面现状及病害处置 |
6.1.3 旧路路面改建的其他技术研究 |
6.2 本项目其他路段施工技术分析 |
6.2.1 路面面层 |
6.2.2 路面基层 |
6.2.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塔漠公路改扩建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
7.1 土地利用评价 |
7.2 环境影响及措施 |
7.2.1 环境影响分析 |
7.2.2 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
7.3 节能评价 |
7.3.1 公路营运期间的节能 |
7.3.2 影响燃油消耗的因素 |
7.3.3 能源消耗 |
7.3.4 节能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该项目施工技术领域的启示 |
8.2 该项目社会发展方面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四、改建工程路基拓宽和加高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2]公路改扩建技术在甘孜州干线公路中的应用研究[D]. 谈彤. 长安大学, 2019(01)
- [3]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任贵政.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4]西宁至互助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关键性技术研究[D]. 李靖.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5]改扩建高速公路主线纵断抬高路基拼宽方案研究 ——以惠盐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例[D]. 邹志发. 深圳大学, 2018(10)
- [6]山区公路加宽路基沉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分析[D]. 姚俊丽.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7]公路工程路基加宽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 程海. 福建建材, 2017(08)
- [8]湿陷性黄土地层拓宽路基增湿破坏机制研究[D]. 聂永涛. 长安大学, 2017(02)
- [9]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D]. 郝伟. 长安大学, 2017(01)
- [10]大兴安岭“塔漠”公路改扩建技术指标及施工技术研究(瓦西段)[D]. 吴静. 长安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