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数列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题(论文文献综述)
冷聪[1](2020)在《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标要求教学中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查也趋于数学应用方向。但由于教材编排、教师观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低下。本文针对当前教学应用价值取向缺失成因分析,结合具体实例,加强高中阶段数学应用教育,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自我教学能力的目的。其成因归纳于:(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重视实际问题的“数学化”,学生不能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2)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以考试替代评价”的观念长期引导教学,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没有精力也不愿把精力花在收集、整理、储备资料上,更愿意把精力用在去研读考纲、分析考点上,把教材等作为唯一的授课内容,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在于多做数学应用题,并没有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广泛地收集教学资源;(3)评价体制的欠缺,由于当前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评价体制的不合理,教师注重考分的高低而不是应用知识能力的强弱。为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途径:(1)强化教材的应用性内容教学,数学的应用价值来源于教材,要发挥教材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材蕴涵的数学思想,使教学大纲具体化。教师要使教学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节拍,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开拓学生视野,引发学生丰富联想,以人们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分析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2)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一方面,由于教师缺少用数学的意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困于知识的海洋,周而复始地做着“找题、做题、讲题”的工作。另一方面,教师整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远离了现实生活,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不敏感,导致应用意识不强。因此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教学意识,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者。其次,教师要注重知识产生的背景,通过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定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身边的现象中捕捉数学信息,寻找数学的影子,将其抽象成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4)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教学要求,培养自己从应用的角度去发现、思考问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利用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Excel、Flash等软件去分析问题,将现实生活的问题动态地呈现给学生。
武晓梅[2](2020)在《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特点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中师学生的生源较差,如何让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自我监控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的数学自我监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的特点及其干预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一,采用数学自我监控能力问卷对五年一贯制中师阶段一至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的自我监控特点。研究二,利用自我提问和自我解释整合策略对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进行自我监控干预。研究结果如下:(1)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总分,以及计划、管理、检验、评价四个维度都较低。(2)数学学习优秀中师生和学习不良中师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存在显着差异。(3)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存在性别、年级差异,不存在城乡差异。男性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显着高于女性,并且这种优势表现在计划、调节、检验和管理四个维度;三年级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显着高于一、二年级,一、二年级差异不显着,在计划、调节和管理三个维度三年级显着高于一、二年级,在评价维度二年级高于一年级,在检验维度各年级无显着差异。(4)实验组、控制组数学自我监控能力及各维度前测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后测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的数学自我监控能力总体水平偏低,尤其是在计划、管理、检验、评价四个维度;自我提问策略和自我解释策略的整合能有效提升学习不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总体水平。本文针对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建议:(1)强调对学习不良中师生的计划、管理、检验与评价能力的培养;(2)自我提问策略和自我解释策略的整合有助于进行自我监控策略的训练;(3)干预训练中注意学习不良中师生的性别差异;(4)干预训练中注意学习不良中师生的年级差异。
冯悦[3](2020)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关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现状分析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卢梭认为,能够在无声中滋养万物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行为在无形中悄悄的发生,默默地滋润着学生,开发着学生无尽的可能[1]。继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数学应用的重视与推广。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背景、意义与价值,重点是它的应用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2]。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和测试中均加入了实际应用问题,但大部分学生正答率较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较为欠缺。为调查学生应用题得分率低的原因及在教学中如何更合理地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了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实际应用问题的目的与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第二章:分析、整理了有关国内外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从两个方面介绍了高中数学实际应用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一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分析了什么是数学问题和什么是数学实际应用问题;二是教育心理学基础,包括弗莱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章:本章选取了山东省滨州市S中学高二年级教师及学生作为本次调研的调查对象,在对相关文献查阅与总结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关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现阶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虽有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但缺乏正确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真正实践较为困难。教师也认为学习数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但由于课时安排紧张,部分教师对新课标解读不够,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措施仍需开发。第五章:列举了人教A版高中数学中三个典型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案例,分别为《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基本不等式》。这三个数学模型在生活中应用的较为普遍,通过讲解知识的由来,呈现生活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第六章:对本文研究得到的结论进行整理、总结,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要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要积极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问题,用数学思维去分析实际问题。学生们还要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明确新课标对当代高中生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教师要精心备课,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国家对高中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贡献力量。
刘亚梅[4](2020)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数学起源于应用,其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用它作为基础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数学建模就是这样一座连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它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用该数学数学模型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建模了解程度不够,造成了数学建模教学没有被很好的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去,甚至在很多学校被忽略了,基于以上问题,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的现状,笔者在所任教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卷调查及访谈法,调查和分析了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希望能探索到将数学建模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可行性方法。本次研究立足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课内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为辅的思路进行。在课堂中通过三种途径:1.在概念、定理、公式新授课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2.在习题讲评课中引入数学建模方法;3.在课后复习总结中巩固数学建模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再辅以课外数学建模活动,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对以上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期待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并参与到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研究中来。
陈磊[5](2020)在《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建模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发展培养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诸多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中生数学建模教育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学校对于数学建模教育处于观望和困惑之中,教师缺乏数学建模相关素养和课程实践经验,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总体处于较低阶段。因此针对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现状,研究符合当代普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发展特点的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理论基础,明晰了国内外高中数学建模发展动态,梳理了高中数学中涉及的几类数学模型,调查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发展现状,并据此进行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提出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选取河南省两所普通高中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从主观角度调查数学建模能力自我评价,并对学生的五个数学建模维度能力:模型假设能力、模型构建能力、模型求解能力、模型分析能力、模型检验能力进行探索分析;结合客观测试卷测评分析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总体特征。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被测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维度能力发展极不均衡,其中数学建模模型检验能力稍好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模型求解能力和模型分析能力最差;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总体水平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且男生略高于女生,高二年级学生略高于高一年级学生,但差异并不明显。针对问卷和测试卷分数统计分析结果设计数学建模实践研究方案,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具体任务对高中生数学建模实验班进行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教学工作,案例的选取以高中教材、高考试题、社会热点问题为主。在数学建模案例实践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与后测,实验班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对照班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分析和后测分析。结果显示数学建模案例实践干预对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发展有较好促进作用,同时为高中数学建模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莉[6](2020)在《56岁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认知诊断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数学问题解决是学前数学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但相关的研究却比较薄弱。为了接轨国际儿童早期数学学习与评估的价值导向,更好地衔接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落实从数学问题解决的视角监测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以及从微观知识结构入手真正促进儿童数学学习的发展,本研究以5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数与运算”领域的问题解决为研究内容,尝试应用认知诊断理论与技术开发56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的认知诊断评估工具,并使用此工具开展认知诊断评估,以及基于认知诊断评估结果开展教育干预研究。研究一:开发《56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认知诊断测验》(简称CDTMPS测验)。首先,构建56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型。该认知模型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语义理解和数量推理3个认知成分以及下属的11个认知属性:基数概念、集合比较、10以内加减运算;合并型语义理解、结果未知型变化语义理解、变化未知型变化语义理解、一致型比较语义理解、非一致型比较语义理解;加减逆反推理、加法组合推理和一对多推理。其次,开发CDT-MPS测验。质量检验的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认知模型较为科学合理,CDT-MPS测验(正式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包含35道题,采用一对一口头测查及0-1计分,测试时间在30分钟左右。研究二:56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的认知诊断评估。考查56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的发展状况,了解CDT-MPS测验作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监测评估工具的价值。第一,以上海、湖南和河南三个地区13所城乡幼儿园的680名大班儿童为被试,开展认知诊断评估的横向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地区样本儿童的整体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好于对语义理解及数量推理的掌握;虽然三个地区城市样本儿童的整体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存在显着差异,湖南和河南地区城乡和农村样本儿童以及不同性别和不同等级幼儿园儿童的整体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但不同地区、城乡、性别和园所等级的样本儿童对11个认知属性的掌握均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第二,以上海地区4所幼儿园的245名大班儿童为被试,开展认知诊断评估的跟踪研究。分别在大班上学期和下学期进行两次CDT-MPS测试,间隔为7个月。结果表明:样本儿童的整体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显着提升,但对11个认知属性的掌握进步速度各不相同;一级幼儿园和二级幼儿园样本儿童的进步不存在显着差异;男孩的进步显着大于女孩。研究三:基于认知诊断评估结果开展教育干预研究。被试来自上海市同一所幼儿园两所大班的60名儿童,分为10以内加减运算、变化语义理解、加减逆反推理、加法组合推理和一对多推理五种干预,每种干预12名被试。以小组干预和个别干预相结合的方法,每种干预每周干预1次(每次3040分钟),共8次。结果表明:变化语义理解和加法组合推理两组的干预有显着效果;五种干预既有其各自有所需的不同核心经验,也有共同所需的基本数学技能及干预措施。综上,应用认知诊断评估开发学前数学领域的评估工具有其优势及难度,本研究为今后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经验;本研究开发的CDT-MPS测验可以为学前数学教育质量监测提供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教育行政机构从微观层面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园所数学教育的优势与不足;本研究为今后开展基于认知诊断评估结果的教育干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思考,但仍面临较大的挑战,需要更多的探索。
周冬梅[7](2020)在《高考数学应用题分析与展望——以近3年全国卷理科应用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强化对"应用意识"的考查,把高考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将是2020年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而高考数学应用问题承载着这一重要"使命".2020年高考数学应用题如何考?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高考日益临近的情况下,分析近3年高考全国卷理科试题考查特点和展望2020年高考命题趋势,对临考的复习颇有裨益.
万志豪[8](2020)在《高中师生数学建模观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认为数学的应用一直以来是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多年来各版课程标准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到现如今的“数学建模素养”,一直都在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过度形式化的数学。然而与数学建模在各版课程标准中地位不断提升相应的却是其在一线教学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虽然有缺乏建模素材、高中生知识储备不足、教师缺乏建模经验等客观原因,但究其缘由乃是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数学建模观,只有教师具备了正确的数学建模观,认识到了数学建模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数学建模的意识,才会愿意主动去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同样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数学建模观,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建模的学习之中。因此本文对重庆地区高中师生的数学建模观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了解师生数学建模观现状及存在的差异,通过对差异成因的分析,提出相应改善建议以促进数学建模在高中的开展。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数学建模、数学观等相关基础概念进行分析、整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本文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从学习背景、数学模型观、数学建模知识、数学建模价值、数学建模情感以及数学建模教学观(学习观)等6个维度对师生数学建模观进行调查分析。再次通过访谈法从定性的角度深入了解师生数学建模观。最后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师生数学建模观现状、差异及形成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改革措施及改善建议。通过研究具体得出以下结论:(一)重庆地区教师数学建模观除情感维度外整体表现良好,具备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能力,学生数学建模观整体表现不佳,具体存在对数学模型理解不准确、对数学建模价值认识不全面以及数学建模知识储备不充分等问题;(二)师生数学建模观与正确数学建模观之间存在显着偏差,具体在6个维度中,教师数学建模情感维度表现最为薄弱,说明教师对待数学建模积极性不高,学生数学模型观维度表现最差,说明学生对建模中的基本概念认识不清;(三)师生之间的数学建模观在各个维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数学模型观维度两者差异最大,数学建模情感维度两者差异最小,教师除数学建模情感维度外表现均优于学生。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自身素养提升、教学方式改革以及评价机制的变革等三方面共提出了多条建议及措施以促进师生完善自身数学建模观,为数学建模的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刘乃嘉[9](2020)在《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进一步到来,数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数学应用已经渗入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比如,2020年之初,钟南山团队正是应用了数学模型,预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流行趋势,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而教育是治国之本,在2017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应用意识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表现和外在要求。因此,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学会利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就迫切地需要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建设者。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各种专着及文献资料了解数学应用研究现状,并以杜威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的教学原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及测试卷。其次,分析了数学应用意识在近三年高考中的地位,揭示出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方向是有意识地将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成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借着教育实习的机会,笔者对延边二中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及测试卷调查,来考察学生实际已达到的数学应用水平及做数学应用题时所遇到的困难。同时,对高中部分数学教师进行访谈调查,旨在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学模式严重受限于应试教育,师生都还没有足够地关注数学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还比较缺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因此受到消极影响。同时,研究发现影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结为:教师、学生以及教材这三方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影响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成因,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给出了一些有效的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强化教师自身数学应用素养;鼓励学生发现和提问,增强数学应用的自信心;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建模能力;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促进实践能力提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异美。通过此次研究,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高中数学教学任务之一,并为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做贡献。
田永丽[10](2020)在《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改(2017版)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人们对高中教育的关注己从学生能否考上重点大学,转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建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亦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然而,笔者对铜仁市四所不同层次学校的高中生数学建模的学习情况及教学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数学建模教学在铜仁地区的高中阶段尚未落实,因此,如何在铜仁市高中课堂落实数学建模活动是一大难题。本文以铜仁市四所不同层次学校的高二、高三理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施情况、高中数学建模学习情况及高中生数学建模知识测试题为测评工具,旨在研究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以此探讨高中阶段数学建模教与学的解决策略。利用SPSS23.0对学生测试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四所不同层次学校的高中生的数学建模水平普遍较低,且男生的数学建模水平优于女生。综合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及测试卷,发现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受其内部及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学习态度;背景理解;知识经验;语言转译;数学建模体验;运算操作。外部因素包括:数学问题呈现形式;教师的不重视;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不重视。基于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了对应的提升策略:改变消极的学习态度;降低对背景理解的困难;补充相关的数学建模知识;提高语言转译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加强训练等。最后,本文针对调查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学建模教学的一些参考建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挖掘合适的建模素材。
二、与数列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数列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题(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2.相关研究现状 |
2.1 对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 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对课堂教学数学应用价值体现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3.高中数学应用教学的调查和分析 |
3.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3.2 学生调查统计情况及分析 |
3.3 教师调查统计情况及分析 |
4.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价值缺失的成因 |
4.1 教材的编排设计 |
4.2 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
4.3 当前的评价体制 |
5.优化课堂教学中数学的应用价值 |
5.1 强化教材应用性教学 |
5.2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
5.3 提高自身对数学应用教学意识 |
5.4 对策的有效性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特点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学习不良的概念界定 |
2.1.1 学习不良 |
2.1.2 数学学习不良 |
2.2 数学自我监控能力的概念界定 |
2.2.1 自我监控能力 |
2.2.2 数学自我监控能力界定 |
2.2.3 自我监控能力的结构 |
2.2.4 影响自我监控能力的相关因素 |
2.3 数学自我监控能力的调查研究 |
2.4 数学自我监控能力的干预研究 |
2.5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2.5.1 部分研究使用问卷的信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 |
2.5.2 已有研究的被试主要聚焦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
2.5.3 已有研究采用多种人口学变量作为自变量 |
2.5.4 已有研究的应变量主要为学习成绩 |
2.5.5 已有研究的干预策略有效 |
2.6 研究创新之处 |
第3章 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特征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工具 |
3.3.3 研究程序 |
3.4 研究结果 |
3.4.1 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总体特征 |
3.4.2 数学学习优秀学生与学习不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差异 |
3.4.3 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性别差异 |
3.4.4 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的年级差异 |
3.4.5 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城乡差异 |
3.5 讨论 |
3.5.1 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数学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特征 |
3.5.2 数学学习优秀学生与学习不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差异分析 |
3.5.3 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
3.5.4 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
3.5.5 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城乡差异分析 |
第四章 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干预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研究对象 |
4.3.2 研究工具 |
4.3.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4.1 实验组、控制组自我监控能力及各维度前测比较 |
4.4.2 实验组、控制组自我监控能力及各维度后测比较 |
4.4.3 实验组自我监控能力及各维度前后测比较 |
4.4.4 控制组自我监控能力及各维度前后测比较 |
4.5 分析讨论 |
4.5.1 数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干预方案 |
4.5.2 数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干预效果分析 |
4.5.2.1 自我提问的干预效果 |
4.5.2.2 自我解释的干预效果 |
第5章 建议 |
5.1 强调对学习不良中师生的计划、管理、检验与评价能力的培养 |
5.2 自我提问策略和自我解释策略的整合有助于进行自我监控策略的训练 |
5.3 干预训练中注意学习不良中师生的性别差异 |
5.4 干预训练中注意学习不良中师生的年级差异 |
第6章 综合讨论 |
第7章 研究结论 |
第8章 现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方向 |
8.1 研究存在的问题 |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数学学习问卷(数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问卷) |
附录2 解题过程的自我提问单 |
附录3 训练习题 |
附录4 自我提问训练-教师提问 |
致谢 |
(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关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现状分析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的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高中数学实际应用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什么是数学问题 |
3.1.2 什么是数学实际应用问题 |
3.2 教育心理学基础 |
3.2.1 弗莱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理论 |
3.2.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3.2.3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习理论 |
3.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四章 高中师生对数学应用题的认知程度及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4.2 问卷的设计 |
4.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3.1 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
4.3.2 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实际问题的案例研究 |
5.1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案例 |
5.1.1 案例展示 |
5.1.2 案例分析 |
5.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案例 |
5.2.1 案例展示 |
5.2.2 案例分析 |
5.3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案例 |
5.3.1 案例展示 |
5.3.2 案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高中生对数学应用题认知程度及解题能力现状调査 |
附录C 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现状调査 |
(4)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
1.数学模型概念的界定 |
2.数学建模概念的界定 |
3.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题的区别 |
(二)关于数学建模理论的研究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理论 |
3.问题解决理论 |
(三)国内外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1.国外数学建模研究历史与现状 |
2.国内数学建模发展现状 |
3.文献资料研究小结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四、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数学建模的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五、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 |
(一)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施计划 |
1.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 |
2.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原则 |
3.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
(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践 |
1.课堂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
2.课外数学建模活动 |
(三)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效果分析与总结 |
1.学生学习数学建模效果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总结 |
2.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成绩结果分析与总结 |
3.教学效果总结 |
六、结论、建议与反思 |
(一)主要结论 |
(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建议 |
(三)教学反思 |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1.研究的局限性 |
2.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前测试题 |
附录四 后测试题 |
后记 |
(5)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社会需要 |
1.1.2 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
1.1.3 评价体制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二章 高中数学建模概述及理论依据 |
2.1 高中数学建模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原型-模型 |
2.1.2 数学建模 |
2.1.3 数学建模思想 |
2.2 高中数学建模及建模教学研究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 |
2.2.2 元认知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 高中数学建模中涉及的几类模型 |
2.3.1 方程模型 |
2.3.2 函数模型 |
2.3.3 数列模型 |
2.3.4 概率统计模型 |
2.3.5 优化模型 |
2.3.6 几何模型 |
2.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原则 |
2.5 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划分 |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调查研究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3.1 问卷调查 |
3.3.2 测试题检测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素养维度分析 |
3.4.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总体特征 |
第四章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 |
4.1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流程 |
4.2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
4.2.1 高中教材中数学建模案例 |
4.2.2 高考试题中数学建模案例 |
4.2.3 社会生活中数学建模案例 |
4.3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证分析 |
4.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分析 |
4.3.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分析 |
4.3.3 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 |
第五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
5.1 社会层面 |
5.1.1 信息技术对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
5.1.2 行业输出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价值观 |
5.1.3 教育类综艺节目的开展 |
5.2 学校层面 |
5.2.1 学校需与时代接轨革新理念 |
5.2.2 学校需创建数学建模学习环境 |
5.2.3 学校需组织数学建模活动 |
5.3 教师层面 |
5.3.1 教师需时刻培养自身数学建模能力素养 |
5.3.2 教师需注重数学建模能力发展与数学成绩的关系 |
5.3.3 教师需开发适宜的数学建模案例 |
5.3.4 教师需注重常态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 |
5.4 学生层面 |
5.4.1 学生需夯实自身数学学习基础 |
5.4.2 学生需明晰数学建模与应用题的区别 |
5.4.3 学生需树立数学建模学习思维 |
5.4.4 学生需开阔数学建模学习视野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A) |
附录3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B) |
附录4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训练题 |
附录5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教师访谈 |
附录6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学生访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56岁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认知诊断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 |
1.4 研究问题 |
1.5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儿童早期的数学问题解决 |
2.2 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评估 |
2.3 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教育干预研究 |
2.4 已有研究的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3.2 5~6 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认知诊断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一) |
3.3 5~6 岁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认知诊断评估工具的应用(研究二) |
3.4 5~6 岁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的教育干预研究(研究三) |
3.5 研究伦理的规范 |
4 研究一5~6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认知诊断评估工具的开发 |
4.1 子研究一构建5~6 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型 |
4.2 子研究二编制5~6 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的认知诊断测验 |
4.3 子研究三检验认知模型及认知诊断测验的质量 |
4.4 研究一讨论 |
4.5 研究一结论 |
5 研究二5~6 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的认知诊断评估 |
5.1 子研究四5~6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的认知诊断评估(横向研究) |
5.2 子研究五5~6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的认知诊断评估(跟踪研究) |
5.3 研究二讨论 |
5.4 研究二结论 |
6 研究三基于认知诊断评估的数学教育干预对5~6岁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研究 |
6.1 基于认知诊断评估的数学教育干预的研究设计和实施 |
6.2 数学问题解决教育干预的结果与分析 |
6.3 数学问题解决教育干预的案例分析 |
6.4 研究三讨论 |
6.5 研究三结论 |
7 综合讨论 |
7.1 应用认知诊断理论开发学前数学领域的评估工具 |
7.2 基于认知诊断评估监测5~6 岁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
7.3 基于认知诊断评估开展教育干预研究 |
8 研究结论、不足及教育应用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8.3 教育应用与建议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附录1 儿童口语报告分析举例 |
附录2 《5~6岁儿童“数与运算”问题解决认知诊断测验》(正式版)的使用手册(部分) |
附录3 五种教育干预的进程、目标及内容举例 |
附录4 一对多推理干预的案例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高考数学应用题分析与展望——以近3年全国卷理科应用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题特点分析 |
1.试题分布列表 |
2.试题特点分析 |
二、命题趋势展望 |
三、解题方法指导 |
1.审题: |
2.建模: |
3.解模: |
4.还原: |
(1)消除心理障碍 |
(2)排除语言障碍 |
四、题型示例点拨 |
1.函数实际应用问题 |
2.数列实际应用问题 |
3.三角实际应用问题 |
4.几何实际应用问题 |
5.概率统计实际应用问题 |
五、教学感悟启示 |
(8)高中师生数学建模观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的意识存在缺失 |
1.1.2 课程标准中数学建模的地位日益凸显 |
1.1.3 数学教师对数学建模的认识严重不足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学建模的相关研究 |
2.1.1 数学模型 |
2.1.2 数学建模 |
2.1.3 高中数学建模 |
2.1.4 数学建模素养 |
2.2 数学观的相关研究 |
2.2.1 数学学习观 |
2.2.2 数学教学观 |
2.3 数学建模观的相关研究 |
2.3.1 教师的数学建模观 |
2.3.2 学生的数学建模观 |
2.4 数学建模观概念界定及维度划分 |
2.4.1 数学建模观概念界定 |
2.4.2 数学建模观维度划分 |
2.5 小结 |
3 高中师生数学建模观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3.1 调查问卷设计 |
3.3.2 访谈提纲设计 |
3.4 调查过程 |
3.4.1 问卷调查的开展 |
3.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 高中师生数学建模观现状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1 高中教师数学建模观调查问卷分析 |
4.1.1 高中教师数学建模观调查问卷单题分析 |
4.1.2 高中教师数学建模观调查问卷维度分析 |
4.2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观调查问卷分析 |
4.2.1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观调查问卷单题分析 |
4.2.2 高中学生数学建模观调查问卷维度分析 |
4.3 师生数学建模观差异及成因分析 |
4.3.1 师生数学建模观单题差异分析 |
4.3.2 师生数学建模观维度差异分析 |
4.3.3 师生数学建模观差异成因分析 |
4.4 师生数学建模观现状概述 |
5 促进师生完善数学建模观的建议与措施 |
5.1 全面提升教师数学建模素养,端正数学建模观 |
5.1.1 创设数学建模新型课堂,改变教师角色 |
5.1.2 创设数学建模校本课程,落实教学要求 |
5.1.3 开设教师专题研修班,制定严格考核标准 |
5.2 结合数学建模特点,制定相应教学方式 |
5.2.1 结合学生知识维度,设置年级分段教学 |
5.2.2 强化数学建模结构,深化建模系统方法 |
5.2.3 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准确提取关键信息 |
5.2.4 立足日常教学内容,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
5.3 建立完善评价机制,正向反馈激励学生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不足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建模观调查问卷 |
附录B:高中学生数学建模观调查问卷 |
附录C: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D:教研员访谈记录 |
附录E:学生访谈记录 |
致谢 |
(9)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述评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
3.1 主要概念界定 |
3.2 理论依据 |
第四章 数学应用意识在近三年高考中地位的分析 |
4.1 高考考纲中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 |
4.2 高考中与数学应用意识相关的题目的变化情况 |
第五章 对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5.1 学生问卷、测试卷调查实施及结果分析 |
5.2 教师访谈调查实施及结果分析 |
5.3 影响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因素分析 |
第六章 培养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 |
6.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强化教师自身数学应用素养 |
6.2 鼓励学生发现和提问,增强数学应用的自信心 |
6.3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建模能力 |
6.4 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促进实践能力提升 |
6.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异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调査问卷 |
附录C 高中生数学应用水平测试卷 |
附录D 教师访谈提纲 |
(10)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数学建模受到重视 |
1.1.2 课标对数学建模的关注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过程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高中生数学建模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 关于高中数学建模的教学与学习策略研究 |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1.1 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
3.1.2 数学建模的概念与过程 |
3.1.3 数学建模能力的含义 |
3.2 理论基础 |
3.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3.2.3 元认知理论 |
第4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的调查与研究 |
4.1 高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
4.1.1 学生问卷调查目的 |
4.1.2 学生问卷调查对象 |
4.1.3 数学建模问卷编制及分析 |
4.1.4 数学建模学习问卷总体分析 |
4.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1 教师问卷调查目的 |
4.2.2 教师问卷调查对象 |
4.2.3 数学建模教学实施问卷编制及分析 |
4.2.4 数学建模教学实施问卷总体分析 |
4.3 高中生数学建模测试卷的调查分析 |
4.3.1 测试卷调查目的 |
4.3.2 测试卷测试对象 |
4.3.3 高中生数学建模测试卷编制及分析 |
4.3.4 高中生数学建模测试卷结果分析 |
第5章 影响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成因分析 |
5.1 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 |
5.1.1 学习态度消极的成因分析 |
5.1.2 背景理解困难的成因分析 |
5.1.3 知识经验缺乏的成因分析 |
5.1.4 语言转译错误的成因分析 |
5.1.5 运算操作薄弱的成因分析 |
5.2 其他客观方面的因素 |
5.2.1 数学问题呈现形式的成因分析 |
5.2.2 教师不重视的成因分析 |
5.2.3 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不重视的成因分析 |
第6章 提高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对策 |
6.1 学习态度消极的解决策略 |
6.2 背景理解困难的解决策略 |
6.3 知识缺乏的解决策略 |
6.4 语言转译错误的解决策略 |
6.5 运算操作薄弱的解决策略 |
第7章 反思与总结 |
7.1 主要问题小结 |
7.2 高中数学建模的学习以及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数学建模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高中生数学建模知识测试题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与数列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D]. 冷聪. 西南大学, 2020(05)
- [2]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特点及其干预研究[D]. 武晓梅. 扬州大学, 2020(05)
- [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关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现状分析及案例研究[D]. 冯悦. 济南大学, 2020(05)
- [4]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亚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D]. 陈磊.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6]56岁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认知诊断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 李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高考数学应用题分析与展望——以近3年全国卷理科应用题为例[J]. 周冬梅. 教学考试, 2020(20)
- [8]高中师生数学建模观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万志豪.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9]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 刘乃嘉. 延边大学, 2020(05)
- [10]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 田永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