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公共汽车的技术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朱洪,刘莹,余柳,梁文博,江捷,叶倩,张升,赵明宇,傅淳,汪光焘,杨东援,边经卫,马林,殷广涛,景国胜,刘鹏,孙小丽,郭继孚[1](2021)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发展思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第27次研讨会》文中指出为寻找碳中和目标下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之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2021年第2次(总第27次)研讨会于2021年7月22日在厦门市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厦门市国土空间和交通研究中心、北京晶众智慧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论坛主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发展思路。会议围绕碳中和背景下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城市交通发展策略与实践、公共交通系统能耗排放测算、绿色低碳视野下城市交通未来的发展思路与方向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吴江月[2](2021)在《《更好的公共汽车,更好的城市:如何成功地规划、运营、获得高效的公共交通》解读》文中提出如果说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动脉,那么,快速便捷、准时准点、舒适安全且物美价廉的公共汽车服务,不仅可以促进当下城市系统的高效运行,更投射了未来城市永续发展的底层逻辑。曾经,公共汽车上摇晃的扶手和窗外远去的风景,构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城市记忆。然而,随着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张,轨道交通的持续升温,甚至是新型交通方式和技术的不断涌现,对公共汽车的记忆及其荣光正在逐渐黯淡。
薛淋双[3](2020)在《避难点容量限制下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交通疏散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城市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社会总体经济水平,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有利出行条件,但与此同时,行人的交通环境也愈发复杂。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短时间内某一场所聚集大量人流和车流的现象并不少见,例如各类大型城市活动、高峰期旅游以及各类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对道路交通运行、道路环境、社会秩序等造成了一系列的危害,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和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严重时更会危害大众的财产生命安全。当灾害发生时,行之有效的应急交通疏散组织方法可以将危险区域处的待疏散人群尽快转移至安全区域,使得应急交通疏散效率最大化,人群伤亡及财产损失最小化,避免造成二次灾难事故。本文将公共汽车及小汽车作为交通疏散工具,在城市道路网络背景下,考虑疏散车辆的路径决策过程即车辆路径问题(VRP),借助元胞传输模型(CTM)建立应急交通疏散数学规划模型,并且,充分考虑疏散终点的停车容量限制,构建带停车容量的混合交通应急疏散CTM模型,研究在CTM路网中车辆的流动与路径优化进而分析疏散效率。为求解所构建的模型并获得最优车辆路径,本文选用免疫遗传算法,针对基于VRP的应急交通疏散CTM模型,设计符合其特点的免疫遗传算法,具体包括确定编码方案、种群初始化方法、选择、交叉、以及变异算子等,并利用C++等编程计算,得到详细有序的应急交通疏散方案。最后,通过实例验证分析该模型的可行性,在实例分析中,充分考虑逆行车道及弱势群体优先权对分析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并对此类交通组织方式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得到可行且高效的包括车辆行驶路径在内的应急交通疏散方案。
贾迪[4](2020)在《北京公共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1924-1949)》文中认为民国时期,随着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以及西方交通技术的传入,北京开始建立起以电车和公共汽车为支撑的公共交通体系。北京的公共交通线路设计,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传统城市空间的分布规律。尽管如此,公共交通体系还是给城市空间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公共交通系统拓展了城市空间,推动了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并使城市活动突破城墙限制向外扩张。同时,公交体系还方便了职业群体的日常出行,扩大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北京城市空间在公共交通运行下的重构与演化,属于城市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亦是北京城市性质由封建王都向近代城市转变的表现之一。
陶丹[5](2020)在《《轻轨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十一个经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国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交通拥挤和堵塞。先后发展的城市公共汽车、地铁、城际列车等交通工具依然不能有效缓解城镇交通压力,因此我国交通状况亟需不断改善。本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交通与运输领域的权威着作《轻轨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十一个经验》(Light Rail Transit Systems:61 Lessons in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中的第四章和第六章,主要论述城市投资及轻轨可靠性的重要性,重点讨论了根据改进的成本收益来分析可靠性计算的方法。本报告以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中的两种基本策略下的七种翻译技巧为指导,从科技文本词汇层面、句子层面、语篇层面进行案例分析。科技文本存在的大量图像符号和表格,采取等值翻译方法,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对等;词汇层面存在大量的交通与运输领域的专业术语、人名、地名和其他机构名称以及大量的名词化词类结构,采取人名和地名的直接借用、交通与运输领域专业术语的仿造翻译、名词化词类结构的词性转换等较好地实现专业术语的汉译,丰富汉语词汇库;句子层面存在大量从句和被动语态,主要采取从句的直译和被动语态的调节,使得原文与译文实现等值;语篇层面逻辑性强,采取语法衔接的减译法和词汇衔接的增译法,确保语篇逻辑结构的完整和连贯。本报告旨在探究信息型科技类文本的汉译方法,为以后翻译类似文本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为交通与运输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一份可靠的读物资料,研读各个国家轻轨的发展状况以及经验教训,帮助交通与运输部门工作者制定合理、环保的交通与运输路线,改善我国现有的交通拥堵现象,为我国减轻交通压力献言献策。
呼兰[6](2020)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乌兰巴托市也在不断发展,从而吸引了大批蒙古国民离开其所在地而选择定居乌兰巴托市。然而,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速度却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在公众满意度方面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评估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并提出改善的建议,这对提升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目前的概况,构建了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以及得出了公众满意度隶属度矩阵结果。根据其评价结果,深入分析了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本文使用新的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因素,同时利用调查问卷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通过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出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介于一般满意与不满意之间。提出了提升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的应对策略,对进一步提升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共六个章节:第1章绪论,介绍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章介绍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3章分析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概况;第4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评价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的公众满意度;第5章分析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第6章根据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分析结果,制定出提升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的应对策略,最后对本文进行结论性概述。
陈士勇[7](2020)在《阜阳市公共汽车线路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公共交通已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方法。文章通过对阜阳市公共汽车线路数量、长度、曲折系数3个特征指标进行研究,发现阜阳公交线路存在重复系数较大、长度偏长、曲折系数偏大的问题,据此提出取消重复线路、增加高效线路、按调查乘客需求设计线路长度、进行局部线路调整、设置公交专用线路等整改措施。
朱林[8](2020)在《邯郸市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空间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客运站的功能系统由站前广场、站房和站场客运设施三个要素组成。站前广场作为铁路客运站联系城市的媒介和纽带,承担着交通枢纽、城市集散、市民交流、城市与社区景观、公共服务与防灾避难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铁路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换乘的主要场所。由于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与候车方式也随之改变,站前广场所要容纳的功能呈现多元化。导致设计初衷与现实使用之间存在矛盾,难以满足各类使用人群心理与生理等需求,站前广场功能差异化的出现,对站前广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迫切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评价现有的铁路客运站前广场是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后评价是指对已建成建筑物及其环境并使用一段时间后所进行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它关注的是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意见和需求。本文将此研究方法应用在邯郸市铁路客运站前广场,保证研究方式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逻辑性。研究范围确立为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普通铁路客运站与位于东部新区高速铁路客运站前广场。通过邯郸站与邯郸东站前广场空间系统来构建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的评价体系,并具体从广场的交通组织、功能布局、空间特征与人文环境营造四个层面进行评价研究。从使用者角度提出邯郸市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空间系统的优化策略。对邯郸市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的评价所反馈的优化建议将有助于对站前广场空间演进与发展的探讨,符合国内新型铁路客运站人性化设计的改进与发展趋势并为邯郸市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的改建今后发展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指导方向。
姚鑫博[9](2020)在《呼和浩特市区公共交通系统评价及优化布局研究》文中提出自17世纪公共交通概念产生以来,发展公共交通已逐渐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确保城市各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至关重要。随着呼和浩特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需求不断增长,城市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公共交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营服务质量较低、乘客满意度较差等。基于此,文章在对呼和浩特市区公共交通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模型进行优化布局,对呼和浩特市区公共交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公共交通系统的概念、构成、分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以及我国公共交通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构建了呼和浩特市区公共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分为基础设施条件、运营服务质量、乘客出行满意度三个评价模块,对每个指标进行了定义并给出具体量化方法和评价标准;利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评价法得出2012-2018年间公共交通系统综合得分情况,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将各评价指标对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利用ArcGIS软件建立呼和浩特市区公交数据库和道路网模型,并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呼和浩特市区公交场站、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分别进行优化布局。通过上述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2018年呼和浩特市区公共交通系统总得分为66.78分,整体评价结果为中等。其中基础设施条件68.42分(评价等级为中等)、运营服务质量59.89分(评价等级为差)、乘客出行满意度70.21分(评价等级为中等)。(2)2018年呼和浩特市区公共交通系统中基础设施条件评价等级为差的指标有3项,分别是线路重复系数、线路非直线系数、港湾式停靠站比例;运营服务质量评价等级为差的指标有5项,分别是公交出行分担率、万人拥有公交车车辆、高峰时段满载率、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高峰时段平均运行时速;乘客出行满意度评价等级为差的指标是公交到站时间是否准确。(3)2012-2018年间,呼和浩特市区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总得分57分(评价等级为差)提升到2018年总得分67.9分(评价等级为中),年均增长率为2.96%。其中基础设施条件由2012年得分50.6(评价等级为差)提升到2018年68.4分(评价等级为中),年均增长率为5.15%;运营服务质量由2012年49.4分(评价等级为差)提升到2018年60.5分(评价等级为中),年均增长率为3.43%。(4)在呼和浩特市区公共交通系统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基于呼和浩特市区道路网模型和建立的GIS公交数据库,利用ArcGI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优化。首先,对公交场站进行最大化设施点模型和最小阻抗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后得出32个最优公交场站;然后,将32个最优公交场站进行最短路径求解,得出主要公交线路,并结合实际情况增设辅助公交线路、微循环公交线路,以上公交线路共同组成最优公交线路;最后,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在不同等级公交线路上科学布设了2426个公交站点。
秦依[10](2020)在《基于城市共享交通的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通勤出行作为城市最主要的刚性出行,具有时空集聚性和周期往复性,对城市的交通资源供给水平提出了极大的考验,也是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最尖锐体现。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发展,职住分离程度逐步加深,平均通勤距离也不断增长,通勤出行对机动化交通方式的依赖性不断升高,通勤需求呈现多样个性化态势。从而引起了城市早晚高峰严重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通勤体验差等一系列问题,给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困扰。通勤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面临的严峻交通问题,多国多城均在积极寻求解决通勤问题的破冰点。近年来,城市共享交通的兴起给城市通勤交通僵局注入新的活力,逐渐在城市通勤出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带来的影响也渐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新常态下,打破体制壁垒,增强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与交通规划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为从根源上解决城市通勤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本文正是基于此特殊的交通发展时代背景,展开对于城市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研究。文章首先通过文献资料阅读以及公开行业数据整理,确定共享交通的定义与内涵,明确论文对于共享交通方式的研究对象为:共享自行车与网约车。然后结合行业统计数据分析共享交通的发展现状,确定共享交通业态发展已初步显现成熟态势,对于城市通勤出行有显着影响且其影响趋于稳定。其次,设计基于共享交通的城市居民通勤出行现状的“RP+SP”调查问卷,进而基于调查结果研究分析城市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角度剖析共享交通方式与传统通勤方式的竞争与协同关系,并构建基于通勤费用和时间的综合通勤成本效用函数以研究共享自行车与常规公交、私人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间的转换机理,同时结合调查数据分析共享交通对通勤出行方式结构以及通勤模式的影响。接着选取合适的自变量(影响因素),构建考虑面板数据的基于共享交通的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预测Mixed Logit模型,充分考虑了以通勤为目的出行的特点,通勤个体异质性以及同一通勤主体在单日通勤出行往返程的通勤方式选择行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运用南京市麒麟高新区通勤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标定,并就模型结果对通勤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效应以及共享交通在通勤出行方式选择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讨论。最后,基于论文研究成果,以城市交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脉络,探讨近期城市通勤交通现状提升、中期城市通勤出行方式结构优化、远期基于城市空间布局及土地利用的通勤交通发展策略,以实现城市整体有机协调、高效发展。
二、城市公共汽车的技术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公共汽车的技术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发展思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第27次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碳中和背景下上海交通发展策略 |
上海市交通领域碳达峰面临较大挑战 |
城市交通领域“双碳”目标实现路径 |
上海实现车辆全面电动化的路径和策略 |
探索构建需求响应的共享交通系统 |
坚持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 |
超(特)大城市交通碳中和发展战略思考 |
超(特)大城市交通碳排放达到亿吨量级 |
总量调控、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是实现城市交通碳中和的核心策略 |
北京碳交易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来可释放更大潜力 |
双碳目标下深圳城市交通发展的思考 |
趋势与挑战 |
策略与建议 |
碳达峰目标下公共交通系统能耗排放测算方法比选与实施建议 |
交通能耗和碳排放测算方法比选 |
考虑城市分区的公共交通运营效率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 |
基于绿色低碳理念的厦门交通体系实践与探索 |
厦门发展绿色低碳交通的实践 |
基于“双碳”目标的厦门城市交通体系构想 |
高精度交通信息仿真决策平台在低碳目标下的应用探索 |
系统架构 |
核心技术 |
应用探索 |
未来展望 |
绿色低碳视野下的城市交通 |
对“双碳”目标本质要求的认识 |
“双碳”目标背景下城市交通发展的内在要求 |
新发展阶段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实施对策 |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物理-社会-信息三元空间中的共同行动 |
把握好“双碳”背景下城市交通发展的三大原则 |
原则一:加强顶层设计 |
原则二:把握管控路径 |
原则三:要有底线思维 |
探明规律对症下药 |
“双碳”战略下城市交通发展的机遇 |
从源头上优化空间配置,从市场上寻求突破 |
多措并举促进碳中和 |
“双碳”背景下营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实践与探索 |
城市交通碳达峰、碳中和若干问题思考 |
未来中国城镇化和机动化的趋势 |
“双碳”背景下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问题 |
关注交通工具和运输组织模式的变革 |
交通实现“双碳”目标要加强多场景分析 |
(2)《更好的公共汽车,更好的城市:如何成功地规划、运营、获得高效的公共交通》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共汽车? |
何为优质的公共汽车服务? |
点评 |
(3)避难点容量限制下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交通疏散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应急交通疏散研究现状 |
1.2.2 元胞传输模型研究现状 |
1.2.3 车辆路径问题研究现状 |
1.2.4 逆向车道设置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应急交通疏散模型理论基础 |
2.1 元胞传输模型 |
2.1.1 元胞传输模型基本原理 |
2.1.2 元胞传输模型路段模型 |
2.1.3 元胞传输模型节点模型 |
2.2 车辆路径问题 |
2.2.1 车辆路径问题基本原理 |
2.2.2 车辆路径问题分类 |
2.2.3 车辆路径问题公式表达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VRP的应急交通疏散的元胞传输模型 |
3.1 基于CTM的容量限制动态疏散模型 |
3.2 基于CTM与 VRP的容量限制动态疏散模型 |
3.2.1 疏散模型中车辆流动机制模拟 |
3.2.2 疏散需求曲线预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4.1 免疫遗传算法理论 |
4.1.1 遗传算法 |
4.1.2 免疫遗传算法 |
4.2 免疫遗传算法设计 |
4.2.1 亲和度及抗体浓度评价算子 |
4.2.2 抗体编码方案 |
4.2.3 种群初始化 |
4.2.4 选择、变异、交叉算子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区域路网案例分析 |
5.1 城市区域路网建模 |
5.1.1 目标选取 |
5.1.2 区域路网CTM模型 |
5.1.3 基础数据准备 |
5.2 所提出模型的求解 |
5.3 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
5.4 逆向车道设置优化 |
5.4.1 疏散逆向车道 |
5.4.2 求解优化结果 |
5.4.3 优化结果分析 |
5.5 待疏散人员优先权设置优化 |
5.5.1 求解优化结果 |
5.5.2 优化结果分析 |
5.6 应急交通疏散策略与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北京公共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1924-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京传统城市空间与公交线路的分布 |
(一)传统城市空间的特点 |
(二)公共交通线路的分布 |
二、公共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展拓 |
(一)外城南部(18)的兴盛与繁荣 |
(二)对城墙界限的突破 |
三、职业群体生活空间的扩大 |
结 语 |
(5)《轻轨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十一个经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意义 |
1.3 理论指导 |
第二章 文本分析 |
2.1 文本来源 |
2.2 文本内容 |
2.3 原文文本特点 |
2.3.1 图像符号及专业术语多 |
2.3.2 长难句多 |
2.3.3 逻辑性强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1.1 平行文本的梳理 |
3.1.2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
3.1.3 术语库的建立 |
3.2 译中过程 |
3.2.1 充分理解原文 |
3.2.2 把握翻译难点 |
3.3 译后审校 |
3.3.1 自我审校 |
3.3.2 他人审校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图像符号、表格的等值翻译 |
4.2 词汇层面的翻译 |
4.2.1 人名、地名的直接借用 |
4.2.2 专业术语的仿造翻译 |
4.2.3 名词化词类结构的词性转换 |
4.3 句子层面的翻译 |
4.3.1 从句的直译 |
4.3.2 被动语态的调节 |
4.4 语篇层面的翻译 |
4.4.1 语法衔接的减译法 |
4.4.2 词汇衔接的增译法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启示与总结 |
5.2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源文本与译文本 |
附录2 术语表 |
附录3 平行文本 |
(6)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共交通 |
2.1.2 满意度指数 |
2.1.3 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 |
2.2 基础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4 层次分析法的理论 |
2.2.5 模糊集理论 |
3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概况 |
3.1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状况 |
3.1.1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类型 |
3.1.2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站现状 |
3.2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线路与客流状况 |
3.2.1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线路状况 |
3.2.2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客流状况 |
4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的分析 |
4.1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选取的原则 |
4.1.2 确定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指标的方法 |
4.1.3 调查收集和调查对象信息分析 |
4.1.4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评价的程序 |
4.1.5 构建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4.2.3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
4.2.4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
4.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3.2 模糊综合评价评价步骤 |
4.4 结果分析 |
5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存在的大问题 |
5.1.2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存在的小问题 |
5.2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
5.2.1 乌兰巴托市历史原因 |
5.2.2 人员素质原因 |
5.2.3 国家法律法规原因 |
5.2.4 国家财政的原因 |
5.2.5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车辆较少原因 |
5.2.6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车辆老化的原因 |
5.2.7 蒙古国缺少炼油厂原因 |
5.2.8 天气原因 |
5.2.9 公共交通里人数众多原因 |
6 提升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的应对策略 |
6.1 改善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服务硬件设施 |
6.1.1 改善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服务硬件设施 |
6.1.2 公共交通路线的建设 |
6.1.3 公共交通设备的增加和升级 |
6.1.4 加快地铁的建设 |
6.1.5 购买更多现代化的公共交通工具 |
6.2 注重公共交通服务软件建设 |
6.2.1 完善公共交通管理制度 |
6.2.2 建立健全公交服务运营机制 |
6.2.3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人员的素质 |
6.2.4 加大公共交通法律 |
6.2.5 降低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票价 |
6.3 完善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系统 |
6.3.1 加快公共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
6.3.2 创建在线公共交通收费系统 |
6.3.3 在乌兰巴托市的公共交通中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评价调差问卷1 |
附录B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2 |
附录C 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3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阜阳市公共汽车线路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阜阳市公共汽车线路现状 |
1.1 线路数量现状 |
1.2 线路长度现状 |
1.3 曲折系数现状 |
2 阜阳市公共汽车线路存在的问题 |
2.1 公共汽车线路数量的问题 |
2.2 公共汽车线路长度的问题 |
2.3 公共汽车线路曲折系数的问题 |
3 阜阳市公共汽车线路优化 |
3.1 阜阳市公共汽车线路数量优化 |
3.2 阜阳市公共汽车线路长度优化 |
3.3 阜阳市公共汽车曲折系数优化 |
4 结语 |
(8)邯郸市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空间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1 广场 |
1.3.2 广场的分类 |
1.3.3 研究范围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使用后评价与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相关理论研究 |
2.1 使用后评价理论 |
2.1.1 使用后评价 |
2.1.2 使用后评价功能 |
2.1.3 使用后评价价值 |
2.1.4 使用后评价操作模式 |
2.1.5 使用后评价量化结构与研究指标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使用后评价 |
2.2.2 铁路客运站前广场及使用后评价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邯郸市站前广场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 |
3.1 铁路客运站前广场评价模型构建 |
3.1.1 评价内容 |
3.1.2 评价目标 |
3.1.3 评价主体范围 |
3.1.4 评价研究设计 |
3.1.5 评价空间方式与时间方式 |
3.1.6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
3.2 铁路客运站前广场功能分析 |
3.2.1 交通空间功能 |
3.2.2 环境空间功能 |
3.3 站前广场使用者需求分析 |
3.3.1 广场物质环境的需求 |
3.3.2 广场行为环境的需求 |
3.4 构建站前广场评价因素结构模型 |
3.4.1 满意度评价因素集设计 |
3.4.2 信度检验评估 |
3.4.3 评价因素权重赋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邯郸站前广场调研与评价分析 |
4.1 邯郸市概况 |
4.2 邯郸站概况 |
4.2.1 历史沿革 |
4.2.2 邯郸站区位 |
4.2.3 广场空间形态 |
4.2.4 广场交通组织 |
4.2.5 广场地下空间 |
4.3 广场环境调研 |
4.3.1 休憩设施 |
4.3.2 服务设施 |
4.3.3 景观绿化设施 |
4.3.4 方向指示设施 |
4.3.5 卫生设施 |
4.3.6 地面铺装 |
4.3.7 无障碍设施 |
4.3.8 雕塑与周边建筑 |
4.4 使用方式评价 |
4.4.1 参与性观察结果与分析 |
4.4.2 行为地图法 |
4.5 广场调研问卷分析 |
4.5.1 使用者群体特征分析 |
4.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6 满意度评价 |
4.6.1 语义差异法(SD)分析 |
4.6.2 整体满意度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邯郸东站前广场调研与评价分析 |
5.1 邯郸东区背景 |
5.2 邯郸东站 |
5.2.1 邯郸东站概况 |
5.2.2 邯郸东站区位 |
5.2.3 广场空间形态 |
5.2.4 广场交通组织 |
5.2.5 广场地下空间 |
5.3 广场环境调研 |
5.3.1 休憩设施 |
5.3.2 服务设施 |
5.3.3 景观绿化设施 |
5.3.4 方向指示设施 |
5.3.5 卫生设施 |
5.3.6 地面铺装 |
5.3.7 无障碍设施 |
5.3.8 雕塑与周边建筑 |
5.4 使用方式评价 |
5.4.1 参与性观察结果与分析 |
5.4.2 行为地图法 |
5.5 广场调研问卷分析 |
5.5.1 使用者群体特征分析 |
5.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6 满意度评价 |
5.6.1 语义差异法(SD)分析 |
5.6.2 整体满意度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邯郸市站前广场空间优化策略 |
6.1 邯郸市站前广场评价总述 |
6.2 交通体系 |
6.2.1 广场交通体系设计原则 |
6.2.2 广场交通体系优化策略 |
6.3 功能空间 |
6.3.1 广场功能空间设计原则 |
6.3.2 广场功能空间优化策略 |
6.4 环境空间 |
6.4.1 广场环境空间设计原则 |
6.4.2 广场环境空间优化策略 |
6.5 人文环境 |
6.5.1 广场人文环境设计原则 |
6.5.2 广场人文环境优化策略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A 邯郸市站前广场使用后评价调研问卷 |
附录B 邯郸市站前广场使用后评价专家问卷 |
附录C 专家权重赋值表 |
(9)呼和浩特市区公共交通系统评价及优化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小结 |
1.3 研究范围 |
1.4 数据来源 |
2 公共交通系统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 |
2.2.1 常规公共交通系统 |
2.2.2 快速公共交通系统 |
2.2.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
2.2.4 辅助交通系统 |
2.3 公共交通系统的分类 |
2.3.1 按照运输量划分 |
2.3.2 按行驶速度划分 |
2.3.3 按行驶方式划分 |
2.3.4 按能源消耗划分 |
2.3.5 按费用划分 |
2.4 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
2.4.1 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
2.4.2 公共交通系统问题解决办法 |
2.5 我国发展公共交通的优势与不足 |
2.5.1 我国发展公共交通的优势 |
2.5.2 我国发展公共交通的不足 |
3 呼和浩特市区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
3.1 道路情况 |
3.2 交通拥堵情况 |
3.3 公共交通建设情况 |
3.4 公共交通数据分析情况 |
4 公共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4.1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4.3 指标定义及分析 |
4.4 指标无量纲化方法 |
5 公共交通系统评价模型与方法 |
5.1 公交交通系统评价原则 |
5.2 公共交通系统评价方法 |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客观赋权法——熵值法 |
5.3.2 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 |
5.3.3 最终权重的确定 |
5.4 公共交通系统综合评价 |
5.5 公共交通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5.5.1 公共交通系统评价结果横向分析 |
5.5.2 公共交通系统评价结果纵向分析 |
5.6 公共交通系统评价影响分析 |
5.6.1 灰色关联度模型建立 |
5.6.2 关联系数关联度的计算 |
6 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布局 |
6.1 公共交通数据库和道路网模型的建立 |
6.1.1 公共交通数据库的建立 |
6.1.2 道路网模型的建立 |
6.2 公交场站优化布局 |
6.2.1 公交场站设计要求 |
6.2.2 公交场站优化布局 |
6.2.3 公交场站优化结果分析 |
6.3 公交线路优化布局 |
6.3.1 公交线路设计要求 |
6.3.2 公交线路优化布局 |
6.3.3 公交线路优化结果分析 |
6.4 公交站点优化布局 |
6.4.1 公交站点设计要求 |
6.4.2 公交站点优化布局 |
6.4.3 公交站点优化结果分析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城市共享交通的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通勤交通研究 |
1.2.2 城市共享交通方式研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共享交通出行发展现状分析 |
2.1 城市共享交通的定义与内涵 |
2.2 城市共享交通发展现状 |
2.2.1 主要共享交通方式的市场运营现状 |
2.2.2 关于共享交通发展的相关政策 |
2.2.3 城市共享交通方式的使用现状分析 |
2.2.4 城市共享交通发展与通勤交通的关系 |
2.2.5 城市共享交通发展现状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
3.1 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现状调查方案设计及实施 |
3.1.1 调查目标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问卷设计 |
3.1.4 问卷调查结果 |
3.2 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
3.2.1 区域特性 |
3.2.2 交通方式特性 |
3.2.3 出行者特征 |
3.2.4 出行特性 |
3.2.5 通勤特性 |
3.3 共享交通方式对通勤交通影响机理分析 |
3.3.1 通勤交通方式间竞争关系研究 |
3.3.2 通勤交通方式间合作关系研究 |
3.3.3 通勤交通方式转换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共享交通的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模型研究 |
4.1 离散选择模型理论 |
4.1.1 离散选择模型理论基础 |
4.1.2 混合Logit模型与面板数据 |
4.2 基于城市共享交通的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模型的建立 |
4.2.1 考虑面板数据的ML模型建模流程 |
4.2.2 考虑面板数据的ML模型求解方法 |
4.2.3 ML模型的主要统计检验指标 |
4.3 实例分析 |
4.3.1 南京市麒麟高新区概况 |
4.3.2 麒麟高新区通勤现状特征 |
4.3.3 确定选择枝 |
4.3.4 模型变量及样本数据处理 |
4.3.5 模型标定 |
4.3.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共享交通的城市通勤交通发展策略探讨 |
5.1 城市通勤交通现状提升策略 |
5.1.1 缓解通勤交通拥堵 |
5.1.2 提升通勤交通服务水平 |
5.2 城市通勤出行方式结构优化策略 |
5.2.1 合理的城市通勤出行方式结构 |
5.2.2 共享交通方式的发展定位 |
5.2.3 基于共享交通的通勤方式结构优化策略 |
5.3 基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通勤交通提升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城市公共汽车的技术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发展思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第27次研讨会[J]. 朱洪,刘莹,余柳,梁文博,江捷,叶倩,张升,赵明宇,傅淳,汪光焘,杨东援,边经卫,马林,殷广涛,景国胜,刘鹏,孙小丽,郭继孚. 城市交通, 2021(05)
- [2]《更好的公共汽车,更好的城市:如何成功地规划、运营、获得高效的公共交通》解读[J]. 吴江月. 城市交通, 2021(03)
- [3]避难点容量限制下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交通疏散优化[D]. 薛淋双.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4]北京公共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1924-1949)[J]. 贾迪. 广东社会科学, 2020(04)
- [5]《轻轨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十一个经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陶丹. 湘潭大学, 2020(02)
- [6]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提升研究[D]. 呼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阜阳市公共汽车线路调查研究[J]. 陈士勇. 城市建筑, 2020(16)
- [8]邯郸市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空间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朱林.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9]呼和浩特市区公共交通系统评价及优化布局研究[D]. 姚鑫博.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基于城市共享交通的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方法研究[D]. 秦依.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