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嘉陵浙江医药核销资产(论文文献综述)
韦回奕[1](2013)在《资产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基于沪市A股制造业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上市公司也日益增多起来,人们开始注重对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学者都把研究重心放到了资产负债表的右端即资本结构,研究它对企业绩效及价值的影响,而对资产负债表的左端即资产结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较大的缺陷。资本结构是企业资金的来源,代表了企业筹措资金的结果,尽管资本结构部分能反映资产结构,但仍旧不能替代对资产结构的研究。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配置资产也已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深入研究资产结构能够发现配置资产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资产结构的优化使企业的资产得到更好地运行。企业的各种资产具有不同特点,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着不同的效用。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的基础,流动资产通过依附固定资产来辅助企业的生产。如果企业的资产结构合理,各项资产都能发挥它应有的效用,那么其价值也会达到最大。相反,如果企业资产比例不协调如企业的某些资产闲置着而另一些资产又配置不足时就会减少企业的价值。另外,依据目前经济形势看,农业占GDP的比重会逐渐减少,服务业的比重会逐渐提升,但制造业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一直以来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研究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将具有重大意义。资产结构,顾名思义就是指资产的结构,即公司各项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各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一些常用的资产结构指标主要有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存货占总资产的比、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等。资产结构的不同代表着公司经营策略的不同,良好的资产结构将可以给公司创造巨大价值。资产结构主要受到风险及报酬、公司所在的行业、经营规模、公司的战略规划四个因素的影响。管理层对资产结构的安排,一般会采取适中的资产结构、保守的资产结构、冒险的资产结构三种策略。企业价值伴随着产权市场的出现而产生,短短几十年间与它相关的理论就在西方国家得到极大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产权市场兴起的情况下也开始引入企业价值理论,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逐渐在公司管理、产权交易、融资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企业价值是企业的整体价值,是公司未来整体价值的现在表现。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有很多,实际中常用到的主要有托宾Q系数、折现后的现金流量总和、净资产收益率、相对价值等。本文在进行研究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是理论部分,先重点阐述与资产结构、企业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关的理论。接着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推敲出本文在后面的实证中可以用到的变量。第三章是现状分析,先依据一定条件选出符合条件的样本公司,接着依据资产规模进行分类,最后分析总体及不同规模下样本资产结构的现状,并发现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实证部分,先提出本文的六大假设,接着选择出实证中使用到的变量,最后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是结论及建议部分,先依据实证结果得出一元和多元两大块结论,再依据结论发现样本企业存在的问题,接着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四大建议,最后提出本文的局限性及展望。
刘晓[2](2012)在《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研究》文中指出有效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对现代社会经济非常重要,尤其对像中国这样处于急速发展而需要大量资本进行投资的国家,有效的市场会将资金——社会储蓄——导向其最高效的用途。公司从投资者那里获取资金,同时公布财务报表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而作为资金的拥有者需要借助财务报表来了解公司的基本信息以确保自己的投资保值增值。可以说,股票价格与会计信息存在天然的关系,投资者在进行股票决策时一般是利用了会计信息的,所以,当会计信息公布时,股票价格会做出显着反映。基于此,上市公司对于财务报表的会计盈余非常重视,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出现利润操纵或盈余管理的行为以进行洗大澡或者粉饰财务报表,其中,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就是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这种被操控的盈余不可能保持持续的高增长,一旦盈余出现下降,股价开始下跌,既造成投资者的损失,也干扰资本市场配置稀缺资源功能的实现。因此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证券市场上公司的价值以及如何提高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质量,一直是会计学术界长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规范和实证两个角度考察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质量和价值相关性。在规范分析方面,从我国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5次规定出发,探讨国内外非经常性损益的内涵与区别。再进一步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分析以非经常性损益为主要手段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经过非经常性损益调整之后的盈余对于上市公司股价产生影响的原因及本质。在实证分析方面,首先从多角度分析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状况,进而揭示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存在的问题。再以2006-2010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建立计量模型来研究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相关性,并引入变量“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的绝对值去考察不同盈余管理程度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价值信息含量,且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与股价的相关性越显着。最后,针对以上的研究,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对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质量和公司内部治理提出了建议;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督机制提供了一些看法。
陈之荣[3](2010)在《市场波动条件下的经理人EVA激励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司治理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一种共识,认为公司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基于价值的经理人激励管理也随之逐渐兴起,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基于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的经理人考核激励。EVA就是经过Stern Stewart调整后的公司税后净利润减去资金成本的差。2009年底,中国国资委规定从2010年元月起对央企高管采取EVA考核,在国际上开创了以官方文件形式确定EVA指标为管理人员考核依据的先例。针对目前理论界与实业界普遍从股东价值的角度出发,认为只有当价值获得增值即EVA或△EVA为正时经理人才可获得奖金,而忽略了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对公司EVA的影响;本文根据想要什么就考核什么的激励原则,认为只要经理人对股东价值做出了贡献就应该获得奖励,而创造正的EVA或减少股东价值的损失都是对股东价值的贡献。由于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部市场不确定性波动因素的影响,当外部环境不好时,如果经理人确实有效减少了股东价值的损失,即使EVA或△EVA为负也应获得奖励;当外部环境很好时,即使EVA或△EVA为正,如果经理人没有为股东价值的增加做出贡献,就不应该获得奖励。因此,在传统的EVA激励中引入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研究市场波动条件下的经理人EVA激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基于会计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文本运用对比研究、模型构造、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市场波动条件下的Stern Stewart会计调整、资本成本核算、经理人EVA激励合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市场波动条件下的Stern Stewart会计调整事项与调整方法的研究。以会计理论为基础,在传统的Stern Stewart调整理论中引入市场因素,运用对比研究,对传统的调整事项与调整方法进行深度分析,增加市场波动条件下的调整事项,并对调整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案例分析发现,运用市场波动条件下的调整事项与调整方法而得出的EVA业绩,比传统方法下的EVA业绩能更客观地反映理人的实际经营效果。2,市场波动条件下经理人EVA激励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在传统EVA激励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市场风险因素,放松假设条件,建立改进的经理人EVA激励模型,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的结构框架对模型进行分析,得出改进的激励模型比传统模型更能体现经理人与股东目标的一致性。3,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中国A股市场1041家样本公司的EVA等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对中国公司来说,EVA指标比股价、净利润等会计指标更适合作为经理人的激励基础。
张欣悦[4](2009)在《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隧道挖掘”行为,又称掠夺行为,即控制性股东为了私利从被控制的公司转移利益的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终极控制人“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频繁出现并日渐严重。越来越多的终极控制人把上市公司作为圈钱的工具,甚至以牺牲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伤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资本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对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及评述,而后从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产生的影响和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隧道挖掘”行为两方面进行理论阐述,为实证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本研究从终极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入手,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我国2007年A股市场上符合条件的全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截面研究,比较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集团和其他关联方发生的所有关联交易之间的差异,寻找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集团之间最容易发生的关联交易,进而研究终极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会上市公司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该行为本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在我国,终极控制人常常采用商品交易、资产交易、抵押担保交易、资金交易、接受或提供劳务交易以及租赁交易对上市公司进行掠夺;这些关联交易本身又受到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控制层数、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市公司资产利润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到目前为止,公司规模以及独立董事比例并不能对终极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产生影响。文章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并从完善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强化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声誉机制四个方面对如何抑制终极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程家旗[5](2007)在《企业价值评估中超额收益指标的选择》文中认为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是企业的内在价值,而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其创造的超额收益密切相关,选择正确的超额收益指标对于准确的评价上市公司股票价值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现有价值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思路探讨了价值评估的理论依据,并对各种超额收益的概念、模型及其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分析了价值理论中价值、价格与效用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价值理论基本变量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的体现,建立了产权持有价值的计量模型和产权交易价格限值的确定机制;其次,根据超额收益的定义选择自由现金流量和经济增加值作为超额收益的计量指标,在比较分析上述两类指标的基础上,论述了选择REVA作为超额收益指标来反映客观价值的理论依据。实证研究部分首先提出了本文的假设,样本取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体A股上市公司2002-2006年的数据,分析超额收益指标与股票市值变动额之间符合程度,其中,超额收益指标包括REVA和净利润增加额(ΔNI),股票市值变动额指标包括流通股市值加非流通股权益之和变动额(ΔFSVLSI)、流通股市值变动额(ΔFSV)、全部股票市值变动额(ΔSV)。首先,利用相关分析来检验超额收益指标与股票市值变动额在数值上的相关性。而后,利用回归分析来检验超额收益指标对股票市值变动额的解释能力。考虑到企业客观价值的变化反映在股票市值上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中分别利用同年数据和相邻年份数据进行对位分析和错位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相关分析,ΔNI与当年股票价格变动的相关性逐年降低,但是强于REVA代表的内在收益与当年股票价格变动的相关性;REVA与次年股票价格变动的相关性逐年增强,并强于ΔNI与次年股票价格变动的相关性;(2)根据回归分析,REVA对于次年上市公司价值变动额的解释能力逐年增强,ΔNI对于当年上市公司价值变动额的解释能力逐年降低,这说明资本成本逐步被资本市场纳入到上市公司价格决定过程当中,2005年开始推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最后,本文在结论部分分析了实证研究的结果并结合我国股市的实践对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同时也指出了研究方法中的一些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张雪岷[6](2006)在《基于EVA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企业如何在这种新的竞争态势下取得优势,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莫里斯曾说,激励问题是所有经济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高级管理人员作为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投入者,其努力程度和经营才能是驱动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因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是莫里斯所说激励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立足于企业目标理论、价值管理理论和经营者激励理论,结合高管薪酬激励的基本目标,对传统薪酬激励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框架体系,并对其中关键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论文构建了基于EVA的高管薪酬激励体系,提出了基于EVA的高管短期和中长期薪酬激励理论模型,为中国上市公司设计高管薪酬方案提供借鉴。 其次,论文探讨了EVA的计算原理及会计调整事项,计算了366家沪市上市公司2003年度和2004年度的EVA指标数值。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以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等实证研究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对EVA衡量公司绩效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再次,论文提出了实证研究的基本假设,并采用逐步回归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前三高管和高管团队的薪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实证研究表明:高管薪酬水平与行业薪酬水平、地区薪酬水平、公司总资产规模、股权制衡度、每元净资产实现EVA和公司经营风险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行业薪酬水平、地区薪酬水平和公司总资产规模对高管薪酬水平的确定非常显着,并且在外部薪酬参照体系中,对行业水平的重视程度高于对地区水平的重视;在公司高管薪酬水平的测度中,公司绩效和新财富的创造并没有象人们想象地那样起到关键作用。 最后,论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完善基于EVA的高管薪酬激励的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包括搭建EVA管理体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等。
二、中国嘉陵浙江医药核销资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嘉陵浙江医药核销资产(论文提纲范文)
(1)资产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基于沪市A股制造业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资产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理论 |
§2.1 资产结构的概念及内容 |
§2.2 企业价值的概念及内容 |
§2.3 资产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第三章 沪市A股制造业公司资产结构现状 |
§3.1 样本的来源 |
§3.2 样本的分层 |
§3.3 样本的资产结构现状 |
3.3.1 总体分析 |
3.3.2 各项资产的具体分析 |
第四章 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及模型 |
4.1.1 实证假设 |
4.1.2 选取变量 |
4.1.3 检验模型 |
§4.2 描述性统计 |
4.2.1 总体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2.2 分层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3 实证检验 |
4.3.1 变量间的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检验 |
4.3.2 因变量的残差分析 |
4.3.3 一元回归分析 |
4.3.4 多元回归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实证结论 |
5.1.1 一元回归分析的结论 |
5.1.2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论 |
§5.2 对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优化的建议 |
§5.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 |
1.2.2 我国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5 创新与不足 |
2 国内外非经常性损益的相关规定及比较 |
2.1 我国证监会关于非经常性损益概念与披露的相关规定 |
2.1.1 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提出与调整 |
2.1.2 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的提出与调整 |
2.1.3 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内容与要求的变化 |
2.2 国外关于非经常性损益概念与披露的相关规定 |
2.2.1 美国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 |
2.2.2 日本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 |
2.2.3 英国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 |
2.2.4 国际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 |
2.3 国内外对非经常性损益规定的主要区别 |
2.3.1 规定机构方面 |
2.3.2 概念及具体项目方面 |
2.3.3 披露方面 |
3 会计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
3.1 盈余管理动机的理论分析——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应用 |
3.2 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分析——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应用 |
4 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现状及动机 |
4.1 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现状 |
4.1.1 从上市公司所处板块角度分析非经常性损益 |
4.1.2 从虚盈实亏和虚亏实盈角度分析非经常性损益 |
4.1.3 从具体项目角度分析非经常性损益 |
4.1.4 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存在的问题 |
4.2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
5 非经常性损益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 |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5.2 模型的选择与确立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模型回归过程 |
5.3.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模型使用的967家样本上市公司 |
(3)市场波动条件下的经理人EVA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EVA理论综述 |
2.1 EVA的起源 |
2.1.1 EVA产生的背景 |
2.1.2 EVA理论的历史渊源 |
2.1.3 EVA业绩的形成过程 |
2.2 EVA管理的基本思想 |
2.3 EVA理论基础 |
2.3.1 MM 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4 EVA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市场波动条件下的EVA业绩衡量 |
3.1 市场波动条件下的Stern Stewart调整事项 |
3.2 传统Stern Stewart调整法的深度分析 |
3.3 市场波动条件下的Stern Stewart调整法 |
3.4 市场波动条件下的资本成本核算 |
3.4.1 公司总资本的核算 |
3.4.2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的核算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改进的经理人EVA激励研究 |
4.1 市场波动条件下的EVA奖金激励模型 |
4.2 信息对称条件下改进的经理人EVA最优激励 |
4.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改进的经理人EVA次优激励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EVA业绩激励体系实证分析 |
5.1 EVA与中国股市业绩体系的实证分析 |
5.1.1 经济数据总体分析 |
5.1.2 EVA与MVA相关性分析 |
5.1.3 EVA与NPV的相关性分析 |
5.1.4 EVA与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结论 |
5.2 市场波动条件下的EVA业绩核算案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对中国公司采取EVA激励管理的建议 |
6.1 中国公司实施经理人EVA激励的意义 |
6.2 实施经理人EVA激励的注意事项 |
6.3 对中国公司实施EVA激励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已发表论文 |
待发表论文 |
附表:2008年A股上市公司经济数据表 |
致谢 |
(4)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的理论分析 |
2.1 终极控制人理论 |
2.1.1 终极控制人的含义 |
2.1.2 终级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 |
2.2 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 |
2.2.1 “隧道挖掘”行为的整体影响 |
2.2.2 行为方式的具体影响 |
2.3 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金字塔股权结构对“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 |
2.3.2 制衡因素对“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 |
2.3.3 上市公司状况对“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证分析的总体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1.1 “隧道挖掘”与企业价值 |
3.1.2 “隧道挖掘”与其影响因素 |
3.2 模型设计和变量说明 |
3.2.1 直接测度模型的设计及变量说明 |
3.2.2 间接测度模型的设计及变量说明 |
3.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3.3.1 样本选择 |
3.3.2 数据来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关联交易的描述性统计 |
4.1.2 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2 回归分析 |
4.2.1 “隧道挖掘”与企业价值的回归分析 |
4.2.2 关联交易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3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完善对关联交易的监管 |
5.2.2 强化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力度 |
5.2.3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5.2.4 强化声誉机制 |
5.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企业价值评估中超额收益指标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价值理论的发展 |
1.2.2 价值计量方法 |
1.3 论文内容与框架 |
2 价值评估的理论依据 |
2.1 价值理论框架 |
2.1.1 价值理论的基本变量 |
2.1.2 价值理论基本变量之间的关系 |
2.2 价值理论基本变量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的体现 |
2.2.1 产权持有价值的计量模型 |
2.2.2 产权交易价格限值的确定机制 |
3 经济增加值是衡量企业超额收益的合理指标 |
3.1 自由现金流量简介 |
3.1.1 自由现金流量的产生背景 |
3.1.2 利用自由现金流量评价产权价值的优缺点 |
3.2 经济增加值简介 |
3.2.1 经济增加值产生背景 |
3.2.2 经济增加值的概念与内涵 |
3.2.3 经济增加值方法的特点 |
3.2.4 经济增加值方法的重要性 |
3.3 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与模型 |
3.3.1 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 |
3.3.2 经济增加值指标要求的调整项目 |
3.3.3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步骤 |
3.4 经济增加值的相对优势 |
4 基于REVA 的企业价值增长评价模型 |
4.1 用经济增加值反映价值的理论依据 |
4.2 在经济增加值指标框架下用REVA 改进EVA |
4.3 成功实施REVA 的关键 |
5 超额收益指标与股票市值之间符合程度的实证分析 |
5.1 本文研究假设 |
5.2 数据的选择 |
5.3 相关指标 |
5.4 REVA 的计算 |
5.5 相关分析 |
5.5.1 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 |
5.5.2 实证检验 |
5.6 回归分析 |
6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EVA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写作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 |
2.1 企业目标理论 |
2.1.1 产权学派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价值管理理论 |
2.2.1 企业价值的三个层面 |
2.2.2 价值管理的三种倾向 |
2.2.3 价值管理理论的基础 |
2.2.4 价值管理理论的过程 |
2.3 经营者激励理论 |
2.3.1 古典和新古典企业理论 |
2.3.2 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 |
2.3.3 团队理论 |
2.3.4 不完全合同下的委托代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现状及其分析 |
3.1 西方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现状 |
3.1.1 薪酬运作方式 |
3.1.2 薪酬的形态 |
3.1.3 薪酬的特点 |
3.2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现状 |
3.2.1 薪酬的构成 |
3.2.2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 |
3.3 薪酬激励现状分析 |
3.3.1 年度奖金激励现状分析 |
3.3.2 股票期权激励现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影响因素研究 |
4.1 薪酬激励概述 |
4.1.1 基本内涵 |
4.1.2 薪酬激励目标 |
4.1.3 设计原则 |
4.2 薪酬激励影响因素框架体系 |
4.2.1 内部因素 |
4.2.2 外部因素 |
4.2.3 影响因素框架体系 |
4.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EVA的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模型研究 |
5.1 EVA薪酬激励体系 |
5.1.1 EVA的基本内涵 |
5.1.2 EVA:实现薪酬激励目标方法 |
5.1.3 EVA薪酬激励体系的特征 |
5.1.4 实施EVA激励应注意的问题 |
5.2 基于EVA的奖金激励模型 |
5.2.1 基于EVA的原始奖金计划模型 |
5.2.2 现代EVA奖金计划模型 |
5.3 基于EVA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
5.3.1 股票期权影响激励的主要因素 |
5.3.2 基于EVA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特点 |
5.3.3 基于EVA的股票期权激励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上市公司EVA计算研究 |
6.1 会计调整事项 |
6.2 计算方法 |
6.3 样本公司EVA计算 |
6.3.1 数据来源 |
6.3.2 上市公司EVA计算处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EVA评估公司绩效有效性研究 |
7.1 EVA与传统绩效指标 |
7.1.1 传统绩效评价指标与方法 |
7.1.2 EVA评价指标 |
7.1.3 EVA与传统绩效指标比较分析 |
7.2 绩效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7.2.1 模型构建 |
7.2.2 主成分处理 |
7.2.3 结果分析 |
7.3 EVA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7.3.1 Speama排序相关系数 |
7.3.2 逐步回归法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EVA的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实证研究 |
8.1 基本假设 |
8.2 样本与变量 |
8.2.1 样本及其地区与行业分布 |
8.2.2 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
8.3 实证分析处理 |
8.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8.3.2 模型构建 |
8.3.3 逐步回归处理 |
8.3.4 回归结果与验证 |
8.4 实证结果分析 |
8.4.1 对模型1的分析 |
8.4.2 对模型2的分析 |
8.4.3 对模型1和模型2比较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完善基于EVA的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对策研究 |
9.1 搭建EVA管理体系 |
9.1.1 建立基于EVA的财务管理理念 |
9.1.2 搭建基于EVA的绩效考评系统 |
9.2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9.2.1 优化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设置 |
9.2.2 强化监事会职能建设 |
9.3 完善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
9.3.1 优化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结构 |
9.3.2 加强高管人员的选聘机制建设 |
9.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A 样本公司基本情况 |
附录B 样本公司EVA数值 |
四、中国嘉陵浙江医药核销资产(论文参考文献)
- [1]资产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基于沪市A股制造业的经验数据[D]. 韦回奕.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6)
- [2]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研究[D]. 刘晓.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2)
- [3]市场波动条件下的经理人EVA激励研究[D]. 陈之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10)
- [4]终极控制人“隧道挖掘”行为实证研究[D]. 张欣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 [5]企业价值评估中超额收益指标的选择[D]. 程家旗. 厦门大学, 2007(07)
- [6]基于EVA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研究[D]. 张雪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