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扬子石化有害作业人群健康状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边雨[1](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曲云婷[2](2021)在《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异常、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石化企业职工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其伴随血脂异常、高血压的症状较为普遍。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了解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主要危险因素,并提出疾病防治对策,为进一步科学地管理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和高血压指标和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3月-2018年6月抽取辽宁省某石化企业各部门的企业职工,共计1704名。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研究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的问卷包含石化企业职工人口学和工作一般情况调查和付出-回报失衡量表(ERI量表)。1516份问卷被有效回收,回收率为88.97%。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比较石化企业职工的人口学、工作特征和职业紧张的血脂异常和高血压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相关因素,采用交互作用分析诱发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在本研究中,石化企业职工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1.52%,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4.17%。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性别为男性、吸烟、职务为普通工人、不同工种、职业紧张会提高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年龄的增长、职务为普通工人、性别为男性、超重/肥胖、吸烟、饮酒和职业紧张会提高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在血脂异常的研究中,职业紧张与超重/肥胖和职务同时存在时风险增加,交互效应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归因交互效应百分比(AP)和效应指数(S)分别为0.17、8.23%、1.20和0.19、10.42%、1.30。在高血压的研究中,职业紧张与超重/肥胖、饮酒和职务同时存在时风险增加,RERI、AP、S指数分别为0.52、21.98%、1.62;0.19、8.81%、1.20和0.46、20.44%、1.58。结论:石化企业职工的血脂异常、高血压患病率较高。此外,本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危险因素,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可能对石化企业职工的血脂异常和高血压预防和干预规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石化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特征去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而降低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任广超[3](2021)在《辽宁省某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将对石化企业职工进行问卷调查,描述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和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职业紧张的健康效应,探讨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来源,为减轻职业紧张、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某石化企业不同工作车间的1888名职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感知的工作环境问卷(PWE)、抑郁自评量表(CES-D)以及健康检查等对职工的职业紧张、职业环境、抑郁现状、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患病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将职业紧张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组,分析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及其健康效应。结果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交互作用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共计发放并回收1888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521份,有效回收率为80.56%。全部调查对象中男性1284人(84.4%),女性237人(15.6%);平均年龄为(42.9±9.1)岁;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检出率为22.7%(346/1521);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3.7%(969/1521);高血压患病率为33.5%(510/1521);糖尿病患病率为10.6%(161/1521);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10.6%(161/1521);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22%(334/1521);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为25.1%(382/1521);低密度脂蛋白异常患病率为16.0%(244/1521)。2、信度效度检验结果:付出回报失衡问卷、感知的工作环境问卷以及抑郁自评量表的Cronbach’sα分别为0.854、0.803和0.935。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三个维度的Cronbach’sα分别为0.756、0.875和0.787。且都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3、单因素分析结果:1)付出回报比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教育水平、BMI分类、每周工作时间、工种、夜班、固定班、睡眠质量及职业环境因素(P<0.05);2)内在投入得分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水平、职务、每周工作时间、工种、夜班、睡眠质量及职业环境因素(P<0.05);3)职业紧张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教育水平、BMI分类、每周工作时间、工龄、工种、夜班、固定班、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及职业环境因素(P<0.05);4)职业紧张分型的影响因素包括:婚姻状况、月收入、职务、每周工作时间、工种、夜班、固定班、睡眠质量及职业环境因素(P<0.05)。4、多因素分析Logistic结果:BMI分类(OR=1.966,95%CI=1.254~3.084)、职务(OR=0.630,95%CI=0.422~0.939)、每周工作时间(OR=1.404,95%CI=1.078~1.829)、工种(OR=1.952,95%CI=1.221~3.112)、夜班(OR=2.452,95%CI=1.642~3.662)、睡眠质量(OR=2.016,95%CI=1.487~2.731)、噪声暴露(OR=2.452,95%CI=1.565~3.814)、高温作业(OR=1.968,95%CI=1.285~3.013)和危险性作业(OR=2.522,95%CI=1.535~4.144)是石化企业职工高职业紧张的独立影响因素。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年龄<35岁和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1.616,95%CI=1.122~2.328);年龄<35岁和非固定班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2.083,95%CI=1.494~2.906);年龄<35岁和强光线暴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2.847,95%CI=1.916~4.233);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和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0.759,95%CI=0.593~0.971);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和工龄小于10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1.572,95%CI=1.175~2.103);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和非固定班之间在交互作用(OR=1.452,95%CI=1.138~1.852);工龄小于10年和非固定班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1.734,95%CI=1.260~2.387);强光线暴露和高粉尘暴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3.830,95%CI=2.631~5.576);高粉尘暴露和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2.875,95%CI=2.131~3.878)。6、职业紧张的健康效应分析结果:高水平职业紧张组职工的抑郁症状发生率、高血压患病率、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低水平职业紧张组。结论:1、体质指数(BMI)、职务、每周工作时间、工种、夜班、睡眠质量、噪声暴露、高温作业以及危险性作业是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2、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中,年龄与婚姻状况、非固定班、强光线暴露;婚姻状况与教育水平、工龄、非固定班;工龄与非固定班;强光线暴露与高粉尘暴露以及高粉尘暴露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间存在交互作用。3、高职业紧张增加了石化企业职工的抑郁症状、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
周昊[4](2021)在《职业性苯暴露矩阵建立及生物效应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苯作为一种有机溶剂和生产原料,已广泛应用在各行业中。职业性苯暴露的危害主要是长时间低剂量暴露引发的慢性中毒和短时间高剂量暴露引发的急性中毒。常通过呼吸道吸入及接触皮肤吸收进入生物体内引起损害。多年来,我国一直以监测空气中苯浓度作为评价苯暴露量。苯职业暴露矩阵可对缺乏职业监测数据的苯暴露水平进行评估,可分析不同职业及工种间的苯暴露水平的差异,也可分析苯暴露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于生物个体的苯职业暴露史,利用苯职业暴露矩阵可对生物个体的瞬时暴露水平及累积暴露量进行估值,进而评估个体暴露量。本研究旨在构建我国不同行业的苯职业暴露矩阵并开发相应的计算机查验系统。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暴露风险水平的评估及职业危害的监控等提供数据支撑。职业性苯暴露可引起造血系统为主的多种疾病,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利用公开数据库中不同职业性苯暴露水平的工人的外周血中的lnc RNAs和m RNAs表达谱进行鉴定和分析,从分子水平上筛选可能在苯暴露致白血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基因,认识苯及苯的代谢物引起的表观遗传学变化,以期寻找职业性苯暴露的早期监测和预警的潜在靶点。肿瘤细胞通过抑制细胞分泌增殖因子使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失调。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类型的差别和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互作的不同使微环境中癌症的免疫反应存在差异,这种变化对肿瘤患者预后影响较大。本研究应用RNA-seq数据集的遗传和临床特征,利用ESTIMATE和CIBERSORT描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互相作用,评估免疫细胞群与预后结果之间的关系,建立最佳的DLBCL患者的个性化风险预测预后模型,为阐明职业性苯暴露致白血病的发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苯职业暴露矩阵,筛选可能在苯暴露致病过程中关键基因,建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个性化风险预后预测模型三个阶段研究,阐述职业性苯暴露风险、致病机制和个性化预后预测。第一部分研究通过收集1949年至2018年间涵盖66个职业和91个工种的共计5807条苯职业暴露环境监测数据,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分别对不同类型数据(短时间暴露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工作,其中暴露的时间趋势为固定效应变量,而暴露的工种和厂区则作为随机效应变量。通过不断优化模型参数,确定最优模型结构,并利用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图对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最后,利用全部数据集拟合最终模型并构建特定时间-职业和工种的苯职业暴露矩阵。第二部分研究收集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苯职业暴露数据集(GSE5073718),该数据集包括4例慢性苯中毒患者、3名苯作业工人(苯暴露组)和3名未接触苯的健康对照者。获取数据集中lnc RNA和m RNA表达谱,采用R软件limma软件包筛选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基因集富集(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识别出显着富集在生物过程(process progression,BP)和KEGG通路的基因集,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通过检索相互作用基因的搜索工具STRING 10.5在线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第三部分研究收集TCGA网站中229名DLBCL患者全转录组测序的数据。使用ESTIMATE和CIBERSORT算法估计22种浸润免疫细胞的数量。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惩罚性回归分析和列线图模型来构建和评估预后免疫评分PIS模型,以进行整体生存预测。通过GSEA生成了免疫基因预后评分IGPS,并在独立的GSE10846数据集中应用Cox回归进行验证分析。结果:1.通过不断优化模型结构,本研究确定出两种模型的最优参数,并基于全部数据集进行最终参数的输出,在苯的短时间暴露浓度模型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模型中,工种和厂区变量的方差之和分别占总方差的94.76%和67.92%。苯的短时间暴露水平在1982年之前呈线性下降趋势,之后又出现缓慢的上升趋势,且多数职业和工种的苯暴露浓度均超过了国家所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10 mg/m3)。对于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而言,其总体变化趋势为2007年之前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而后各年间浓度水平趋于平稳,直到2016年各职业的暴露水平又再次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但对暴露行业整体而言,大部分职业和工种的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值仍处于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以下(6 mg/m3)。2.苯中毒组有222个基因上调,苯暴露组有21个基因上调。苯中毒组和苯暴露组中以下基因表现出同向变化趋势:KCNJ15、CXCR1、PI3、LINC02597、CYP4F3、ALPL、KRT237。在苯暴露组表达上调的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也表现出上调趋势,其中KCNJ15、CXCR1、CYP4F3、KRT23最为明显。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免疫反应、防御反应、和炎症应答生物学过程。蛋白互作的关键蛋白对比分析发现,CXCR1、CCR2、STAT3和PIK3CD为苯暴露致病风险的关键基因。3.Kaplan–Meier曲线分析和对数秩检验发现DLBCL中TME中活化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比例较高的病例表现出明显较短的总存活率(P<0.001),而静息NK细胞更能代表患者的TME理想结果(P=0.001)。活化的和静止的NK细胞是DLBC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后HR为1.72(95%CI[1.20-2.48];P=0.001)和0.53(95%CI[0.37-0.76];P=0.005)。预后不良与DLBCL样本中活化的NK细胞的TME浸润增加和静息NK细胞的TME数目减少有关。应用LASSO法对五种免疫细胞建立了DLBCL患者的个性化风险预后预测模型。五种类型的免疫细胞(活化和静止的NK细胞、Tregs、以及M0和M2巨噬细胞)来建立微环境免疫评分PIS模型,将DLBCL患者分为两个风险组,高PIS组的患者预后明显较差,HR=2.16(95%CI,[1.33-3.50];P=0.002)。并应用8个基因的HR进行加权建立了以IGPS为独立影响因素(HR:2.14,95%CI[1.40-3.28])的预后模型,该模型在验证数据集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免疫评分及其相关结果的差异归因于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八个特定免疫基因。结论:本研究构建出的职业暴露矩阵可作为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中苯暴露评价的暴露浓度数据库,用于职业性苯暴露的风险评估和卫生监管。不同苯暴露水平下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KCNJ15、CXCR1、PI3、LINC02597、CYP4F3、ALPL、KRT237在苯暴露组和苯中毒组均显着上调。而KCNJ15、CXCR1CYP4F3、KRT237基因上调与白血病的发病风险相关。职业性苯中毒致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改变机体免疫反应和炎症应答有关。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互作影响DLBCL患者的临床结局和分子特征,与基于NK细胞、Tregs和巨噬细胞的PIS模型相比,基于免疫相关基因特征的预后模型预测效果最佳。
陈夕朦[5](2020)在《公众参与工程何以可能? ——从工程共同体的视角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讨论公众与工程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疏离、相关到紧密的演变过程。在历史早期,“公众参与”是工程共同体之外的议题。随着工程社会化趋势的到来,工程与公众的生活进一步交织在一起。工程中的公众缺位不仅会给公众造成伤害,给环境及社会秩序带来影响,也会对工程自身发展以及工程共同体的结构带来影响,因而,将公众纳入工程共同体是十分必要的。工程共同体何以从同质共同体走向异质共同体?本文梳理了工程共同体的概念及演化的历程。通过考察发现,共同体从同质向异质的转变,是由于工程的社会化而造成的。单纯的职业共同体和职业伦理不足以应对并解决更大的社会问题,随着工程社会化的到来,同质的共同体面临危机,它需要重新整合并容纳社会公众——这个终极“他者”,缺失了公众的共同体不仅会对公众的权利造成威胁或伤害,也可能导致工程被精英主义绑架,诱发不理智的决策过程,甚至导致工程乃至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不利于共同体内外和谐关系的建立。其中,伴随着共同体走向多元的转变,工程伦理也经历了由工程师个体伦理向共同体伦理转变的过程。异质的工程共同体为何必然包括公众,影响公众参与的因素有哪些?本文详细探究了公众与工程共同体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梳理了公众参与工程的历史、工程中公众的权利与义务、制度演变以及专家意见与公众意见的平衡。公众经历了从“旁观者”到“干预者”再到理性的“参与者”的角色转换,不过,工程共同体尚未做好接纳社会公众的准备。从历史上的参与案例来看,缺乏公众参与的工程是充满危险的。因此公众参与是必要的(尤其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参与”受到工程共同体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政治与制度因素,工程技术发展与普及水平,公众的自身素质(个性、教育、收入与经验等),专家意见,社会组织,媒体(舆论),企业与政府,以及共同体内外其他行动方的影响。不过,公众参与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也有可能导致工程的“不理智的决策”。由此引发出对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工程的话语权及专家信任等问题的探讨。公众纳入后,工程活动如何重塑其秩序,公众在此扮演什么角色?新秩序是经过复杂而漫长的协商最终实现关系平衡的。为了实现共同体的平衡发展,他们需要共同遵守:正义与爱心、信任与忠诚、关怀与包容、协商与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机制,并且合理解决人与自然、工程结果与目的、利益相关方之间、不同规则与方案之间、不同文化与价值之间的冲突。公众作为工程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在工程实践中扮演着技术使用(设计)者、工程干预者、参与(决策)者、评估者以及成果的分享者等多重角色。当然,公众参与工程离不开工程共同体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配合。多元主体的参与过程也伴随着复杂的共同体关系的演变。公众参与工程何以可能呢?本文最终认为只有当“公众”从工程共同体外部进入内部时,“参与”才是可能的:在共同体内部,通过实现多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合作——回应型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信任以及合理的权力分配、负责任企业的出现、行业协会的配合与协调沟通、技术资源的有效运用及共建共享等措施——可以使工程共同体为纳入公众做好充分准备;在共同体外部,通过公众对工程的“理解-融入-评估”、自治以及公民素养的提升、文化及社会环境资源的整合、信息公开与交流,可以为公众主动参与到工程共同体的事务中创造条件;在共同体内外之间,通过社会组织及媒体的合理介入、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专家与公众意见的(协商)平衡、工程科普等一系列路径,最终可以使公众作为工程共同体的一份子,被共同体接纳,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工程事务中来。
周燕华[6](2020)在《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严重的危害人体的健康,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198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苯确定为人类致癌物,我国则在1987年把苯致白血病确定为职业性肿瘤。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就提出要对重点职业病进行风险评估,从而保护劳动者健康。目前我国在职业性苯接触所致健康危害方面的研究多停留在苯危害的调查、诊断和治疗方面,而从风险角度进行定量评价的研究不多,不利于职业性苯接触所致危害的有效控制和预防。鉴于苯的造血和遗传毒性,很多国家也都开始降低苯的职业接触限值。美国的职业接触限值由1946年的325mg/m3,下降到现在8小时平均容许浓度为3.25mg/m3;德国工作场所苯的暴露限值也从16mg/m3降低为3.25mg/m3;我国也是从1956年制定的最高容许浓度(MAC)50mg/m3,降到目前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10 mg/m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6mg/m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劳动者保护意识增强,职业人群接触苯的浓度也日益降低,工作场所中苯的浓度大都低于检测限值,高浓度急性苯中毒和症状明显的慢性中毒已较少见,而低浓度苯暴露对健康产生的影响研究较少,但近年来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1世纪初,《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发现当苯作业工人接触苯浓度低于3.25mg/m3时,会造成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表明该职业接触限值是否合理,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在该职业接触限值下,苯暴露是否会对作业工人造成健康损害。本课题首先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2018年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企业中涉苯企业的浓度情况、苯作业工人的健康体检数据及职业史和暴露史等,了解江苏省接苯工人总体的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运用美国EPA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并以3.25mg/m3为界限分析低浓度苯作业工人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预测职业危害的远期效应。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苯作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及工作场所苯浓度情况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造血的影响。通过检测低苯作业人员血浆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含量,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TL),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苯作业工人的遗传损伤的作用,最后通过Meta分析对已经发表的数据累积进行分析,分析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之间的关系,并以3.25mg/m3为界值,探讨低浓度苯暴露对遗传损伤指标的影响,为评价低浓度苯暴露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提供进一步依据,从而为职业卫生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1.江苏省涉苯企业苯暴露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估本研究以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企业中涉苯企业和苯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调查收集企业规模、行业及工作场所苯检测浓度及苯作业工人的健康体检数据等资料,了解江苏省接苯工人总体的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使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苯暴露水平工人进行分组计算苯作业工人个人的致癌风险Risk值和非致癌风险HQ值,预测职业危害的远期效应,从而减少职业性苯中毒的发生,保护苯作业工人的健康。本次研究共收集涉苯企业48家,在这些企业中,小型企业占62.50%,私营企业占60%,主要涉及机械加工和化工等行业,苯作业人员以男性为主。这些企业工作场所苯浓度监测作业点共102个,最低浓度为0.045mg/m3,最高浓度为32.3mg/m3,平均浓度为1.79±3.86mg/m3,合格率为92.16%。中型和大型企业浓度监测合格率分别为80.65%和84.62%,小型企业均合格,化工行业的合格率为73.30%,其他均为合格。苯作业工人健康体检结果显示血常规总异常率为9.26%,其中以白细胞异常为主,白细胞异常检出率为7.10%,总血常规异常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46~60岁年龄组血常规异常检出率最高,为11.28%。对1749名苯作业工人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99.43%的接苯工人有白细胞降低的风险,6.80%的接苯工人有较高的苯致白血病风险,共有1680名工人苯暴露水平低于3.25mg/m3,但仍有99.40%工人存在白细胞降低风险,有4%的接苯工人有较高的苯致白血病风险。以上结果提示,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的涉苯企业以小型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工作场所的苯浓度大部分都达标,超标企业以大中型私营企业为主,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性苯暴露对人体存在着健康危害,苯作业工人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异常率较高,且女性和年长者可能更加敏感,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女性和年长者的劳动卫生保护,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风险评估表明即使工作场所浓度低于3.25mg/m3,这些工人也存在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应关注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的健康效应。2.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造血及遗传损伤作用本研究运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取扬州市苯作业工人为暴露组,非苯接触人员为对照组,收集工作场所苯检测浓度,对其进行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造血的影响,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浆8-OHd G含量,用RT-PCR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探讨低浓度苯暴露对遗传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作场所中苯浓度均低于仪器检测限(<0.3mg/m3和0.6mg/m3),暴露组和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浓度苯暴露会影响工人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暴露组血浆8-OHd G含量高于对照组,端粒长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法调整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结果显示苯暴露和血浆8-OHd G含量呈正相关(P<0.05),和端粒长度呈负相关(P<0.05),提示低浓度苯暴露会对工人血浆8-OHd G和端粒长度产生影响。3.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关系的Meta分析本研究首先运用苯、遗传损伤等关键词搜索了五个数据库,包括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 Fang Data)库和维普(VIP)数据库,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Excel 2013进行数据的提取和整理。采用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所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计算合并效应指标,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通过Q检验和I2检验评价各效应值之间的异质性,按照异质性检验结果采取不同的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存在异质性则使用Meta回归方法探索异质性的来源。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的合并,以观察研究结果的稳定性。运用Egger线性回归法和Begg秩相关法进行发表偏倚检验,若有发表偏倚则用剪补法进行校正。用累积Meta分析观察所合并的SMD值随着时间和样本量的增加而变化的趋势。根据文献的检索策略,共检索到3714篇文章,按照文章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有68篇文献共7项遗传损伤指标被纳入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性苯暴露工人的微核率(MN),姊妹染色体交换(SCE)频率,染色体畸变(CA)率,Olive尾距(OTM),尾距(TM),尾长(TL),尾部DNA含量(T DN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符合浓度小于3.25mg/m3的文献进行亚组分析,只有MN、CA、和TM指标符合纳入标准,对其进行合并分析发现MN指标合并SMD=0.46,95%CI(0.09,0.82),P<0.05,CA指标的合并SMD=0.26,95%CI(-0.16,0.68),P>0.05,TM指标的合并SMD=0.59,95%CI(-0.08,1.27),P>0.05,结果显示低浓度职业性苯暴露可使微核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另外两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职业苯暴露与工人多个遗传损伤指标有关,即使在低于3.25mg/m3的暴露浓度下,苯暴露也具有遗传毒性。
张乐言[7](2020)在《某石油公司职业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华北石油职业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情况,筛选其主要危害因素,分析主要的职业有害因素,以及在其他生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高血压患病产生的影响,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5月在华北石油井下医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在职员工作为研究对象,收集问卷调查资料、体格检查结果和血生化检测结果经行调查研究。健康调查问卷经过统一制定,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一对一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职业史和健康状况等。身高体重、血压等体检数据的测量和血生化项目的检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医师或护师进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所有数据经过扫描核对整理后,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高血压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不同性别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差别。结果1本次研究对象共2701人,其中高血压患病869人,高血压粗患病率为32.2%,男性1763名,女性938名,男性和女性的年龄别标准化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9.7%和18.4%。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2.9±8.0岁,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占比53.4%,平均工龄为22.3±9.0年,倒班工人占比76.7%,有高温、噪声、粉尘、振动、一氧化碳和有机溶剂暴露者分别占比39.3%、48%、69.6%、10.3%、8.1%和49.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高血压有关,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01),年龄与高血压有关,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P<0.05),文化程度与高血压患病有关(P<0.05),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无家族史人群(P<0.001);被动吸烟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无被动吸烟者(P<0.05),有体育锻炼者高血压患病率低于无体育锻炼者(P<0.05),睡眠时间对高血压患病有影响(P<0.05),睡眠时间正常者高血压患病率最低;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不饮酒者(P<0.05),食盐口味由轻到重高血压患病率上升(P<0.001),随着食用粗粮频次的上升高血压患病率下降(P<0.001);BMI对高血压有影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正常者(P<0.05),血脂异常和肾功能异常者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正常者(P<0.001);倒班工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不倒班工人(P<0.05),工龄和倒班年限都对高血压有影响,随着工龄和倒班时间的延长,高血压患病率上升(P<0.001),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者(P<0.05);职业有害因素高温、噪声、振动和有机溶剂暴露者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无暴露者(P<0.05)。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情况、体力活动水平、睡眠质量、饮茶情况、蔬菜水果和肉类食用频次、糖尿病、职业粉尘和CO暴露与高血压的关系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被动吸烟、体力活动水平、体育锻炼、睡眠时间、睡眠质量、食盐情况、食用粗粮频次、BMI、血脂异常、肾功能异常是高血压的非职业影响因素(P<0.05);工龄、倒班及时长、高温、噪声、振动、有机溶剂暴露是高血压患病的职业影响因素(P<0.05),暴露于高温、噪声、振动、有机溶剂者患高血压风险皆高于无暴露者,其OR值分别为3.847(2.9435.028)、1.954(1.4902.563)、1.646(1.1662.324)和1.913(1.4712.489)。4不同性别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情况、睡眠时间、食用蔬菜频次、血脂异常、噪声暴露、粉尘暴露仅在男性中表现出高血压患病影响(P<0.05),食用粗粮频次和饮茶情况仅在女性中表现出高血压患病影响(P<0.05)。结论本研究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2.2%,男性和女性的年龄别标准化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9.7%和18.4%。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被动吸烟、体力活动水平、体育锻炼、睡眠时间、睡眠质量、食盐情况、食用粗粮频次、BMI、血脂异常、肾功能异常是高血压的非职业影响因素,工龄、倒班及时长、高温、噪声、振动、有机溶剂暴露是高血压患病的职业影响因素。图0幅;表15个;参153篇。
张博[8](2020)在《矿山救护队员夏季膳食摄入教育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参加夏季户外训练的矿山救护队员进行营养宣传教育,提高矿山救护队员夏季户外训练期间的膳食质量,保障矿山救护队员的营养健康水平与训练质量,为今后开展自然高温环境下作业人员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试验研究资料计算样本含量公式计算样本量,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某矿业集团公司矿山救护大队(共8个矿山救护中队)中抽取3个矿山救护中队参加夏季户外训练的矿山救护队员144名(均为男性)。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全部调查对象分为对照组64名和干预组80名。2018年7月6日至14日采用称重法结合24h膳食回顾法对全部调查对象进行基线膳食调查,将各类食物、能量、水、主要营养素等各项调查指标与其推荐摄入量或建议值比较,评价其满足程度和达标情况。采用膳食评价指数法评价膳食质量。在2018年7月到9月期间对干预组进行营养教育,包括开展营养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干预后的膳食调查在2018年9月进行,方法与基线调查相同。比较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调查指标以及膳食质量差别,比较各项指标达标率情况,评价干预效果。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2组调查对象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均为重劳动。训练场地WBGT指数平均值为29.3℃,高于该训练场地重劳动WBGT限值29.0℃,属高温作业。干预组和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8~34岁、35~41岁的比例分别为72.50%、27.50%和71.88%、28.12%。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中技、大专及本科人数比例分别为40.00%、60.00%;37.50%%、62.50%。工龄范围为1~9年、10~19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75%、90.00%、1.25%;9.38%、89.06%、1.56%。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75%、67.50%、26.25%,2.50%;3.13%、65.63%、29.68%,1.56%。户外训练时间3~4h、4~5h的人数比例为11.25%、88.75%;12.50%、87.50%。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基本情况构成均无统计学意义。2.膳食摄入的基线情况:(1)干预组每日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肉、鱼虾、蛋类、奶类、大豆及坚果类、油类、盐类的摄入量分别为(467.05±42.17)g,(447.54±123.45)g,(303.33±85.83)g,(147.23±44.55)g,56.70(19.93)g,96.70(33.30)g,80.00(109.98)g,15.40(9.90)g,(22.49±4.18)g,(7.69±1.31)g。禽畜肉类、蛋类摄入过量,水果、奶类、大豆及坚果类、油类、盐类摄入不足,达标率为:96.25%、57.50%、33.75%、5.00%、23.75%、2.50%、11.25%、8.75%、38.75%、0.00%。(2)每日能量摄入量为(2473.96±199.99)kcal,摄入不足,达标率为17.50%。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比为54.99%(低于推荐值)、27.63%(达标)、17.38%(高于推荐值),达标率分别为:8.75%,67.50%,47.50%。早餐、午餐、晚餐供能比分别23.41%(低于建议值)、39.00%(高于建议值)、37.58%(达标),达标率为:3.75%、52.50%、72.50%。(3)全天水分摄入量、训练期间饮水量、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钾、钠的摄入量为(4.84±0.43)L.d-1、(447.40±51.42)ml.h-1、(107.45±11.29)g.d-1、(1.36±0.20)mgd-1、(1.28±0.23)mgd-1、(127.12±28.20)mgd-1、(2834.17±267.00)mgd-1、(4486.42±771.40)mgd-1,全天水分摄入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摄入不足,蛋白质摄入过量。各类营养素达标率分别为:0.00%、37.50%、7.50%、21.25%、53.75%、93.75%、6.25%、73.75%。(4)干预组干预前膳食质量评分为(67.28±8.06),膳食质量差、合格、良好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1.25%、85.00%、3.75%。对照组各项指标与干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营养教育后干预效果:(1)干预组每日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肉、鱼虾、蛋类、奶类、大豆及坚果类、油类、盐类的摄入量分别为(585.10±57.49)g,(639.42±73.14)g,(388.876±43.15)g,(102.29±32.09)g,56.70(19.93)g,96.70(33.30)g,80.00(80.00)g,15.40(9.90)g,(22.49±4.18)g,(7.69±1.31)g,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摄入过量的蛋类食物改善为摄入达标,摄入不足的水果、奶类、油类、盐类食物改善为摄入达标,大豆及坚果类摄入量增加仍摄入不足,摄入达标的谷薯类、蔬菜类增加为摄入过量。禽畜肉类摄入量减少仍摄入过量。各类食物摄入达标率分别为36.25%、32.50%、88.75%、37.50%、75.00%、45.00%、45.00%、77.50%、87.50%、86.25%(均P<0.001)。(2)每日能量摄入量升高为(3394.18±155.75)kcal,高于对照组(P<0.001),摄入量过量,达标率上升为32.5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提高到63.81%,脂肪、蛋白质供能比分别降低到24.40%、11.79%(均P<0.001),均达到高温推荐范围,达标率提高到76.25%、98.75%、40.00%(均P<0.001);早餐供能比上升到30.67%,午餐、晚餐供能比下降为33.59%,35.74%(均P<0.001),达到高温建议范围,达标率提高到80.00%、97.50%、93.75%(均P<0.01)。(3)干预组全天水分摄入量、训练期间饮水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钾、钠的摄入量上升为(7.87±0.47)L.d-1、(626.04±58.81)ml.h-1、(2.20±0.18)mg.d-1、(1.96±0.20)mg.d-1、(225.24±33.34)mg.d-1、(3747.47±163.39)mg.d-1、(5952.01±474.22)mg.d-1,高于对照组(P<0.001),蛋白质摄入量下降为(100.05±9.42)g/d,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后,蛋白质摄入量下降仍摄入过量,摄入达标的维生素C、钾增加为摄入过量,摄入不足的全天水分摄入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改善为摄入达标。各种营养素摄入达标率分别为:100.00%、87.50%、95.00%、92.50%、6.25%、10.00%、90.00%、15.00%(均P<0.001)。(4)营养教育后,干预组膳食质量评分上升到到(86.51±3.21),高于对照组(P<0.001),膳食质量差、合格、优秀的人数比例分别为0.00%、1.25%、98.75%(P<0.05),膳食质量提高。结论1营养教育后,矿山救护队员各类食物摄入更加科学,膳食模式更加合理。2矿山救护队员摄入不足的能量摄入显着提高,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三餐供能比趋于合理。3矿山救护队员摄入不足的全天水分摄入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改善为摄入达标。4营养教育提高了矿山救护队员大部分膳食营养调查指标的达标率。5矿山救护队员膳食质量显着提高。图0幅;表26个;参128篇。
卢耀勤[9](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徐紫菡[10](2020)在《职业噪声暴露和高温对作业人员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交互作用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不同职业性噪声暴露水平对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心电图异常)的影响;2、分析职业性噪声与高温以及其他职业有害气体是否存在潜在的交互作用,并探讨噪声暴露时间、工作类型等与高血压、心电图异常的关系;3、揭示职业性噪声暴露和高温暴露增加心血管系统异常的高危人群,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人群心血管系统异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中国安徽省某特大型化工企业作为研究现场,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登记在册的所有接触职业性噪声的作业人员作为研究人群。在职业健康检查的基础上,收集2014-2018年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其中包括医生诊断的高血压和心电图异常改变等相关信息。2、环境监测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2007)对工作场所噪声、高温等职业有害因素进行监测,根据噪声暴露评估情况对研究人群进行分组,将人群分为三个暴露组,分别为高暴露组(≥80d B(A))、中暴露组(70-79 d B(A))和低暴露组(<70d B(A);参考高温作业分级标准,对环境温度进行分级(I-IV级)。3、现场调查本研究通过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内容摘录和面对面问卷调查来获取作业人员个人信息和暴露情况,主要包括作业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生活习惯和职业史等。4、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3.0软件,采用χ2检验比较作业人员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婚姻状况、文化程度、高血压家族史在不同暴露组的构成,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暴露-效应关系,应用分层分析筛选暴露高危人群。结果:1、在8587人年的随访中,有580人确诊为高血压,有1024人出现心电图异常。2、与低暴露组相比,职业暴露于≥80 d B(A)和70-80 d B(A)会增加作业人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其HR分别为1.85(95%CI:1.36,2.52)和1.29(95%CI:1.03,1.60)。噪声暴露时间在15至25年之间的男性操作工是发生高血压的高危人群。3、与低暴露组相比,职业暴露于≥80 d B(A)会增加作业人员发生心电图异常的风险(HR=1.31,95%CI:1.06,1.63),尤其是噪声暴露时间在25至35年之间的男性操作工。4、同时暴露于高温和职业噪声≥80d B(A)的作业人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HR=8.98,95%CI:3.25,24.86)。氨气暴露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未发现与职业性噪声之间的交互作用(HR=1.41,95%CI:0.51,3.83)。结论:1、职业性噪声暴露可增加职业人群高血压和心电图异常的发生风险。2、职业性噪声与高温存在交互作用,其联合作用进一步增加作业人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3、职业性噪声暴露大于15年以上的作业人员是发生高血压和心电图异常的高危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和实施健康保护。
二、扬子石化有害作业人群健康状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扬子石化有害作业人群健康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1.4 相关概念释义 |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
1.4.2 住区规划设计 |
1.4.3 建筑类期刊 |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范围 |
1.6 研究框架 |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
2.4 本章小结 |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3.1.3 研究阶段划分 |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
3.3.4 住宅区的改建 |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
3.5 特征总结 |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4.1.3 研究阶段划分 |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2.1 规划建设概况 |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2.3 规划布局特征 |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3.1 综合开发模式 |
4.3.2 区位特征 |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3.4 规划布局特征 |
4.3.5 综合区的建设 |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
4.4.1 发展历程概述 |
4.4.2 改造方式 |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
4.5.1 规划建设概况 |
4.5.2 规划布局特征 |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
4.6 特征总结 |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
4.7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5.1.3 研究阶段划分 |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
5.5 特征总结 |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异常、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对象 |
2.2 内容及方法 |
2.2.1 人口学及工作特征调查 |
2.2.2 职业紧张量表 |
2.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
2.2.4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2.2.5 调查的质量控制 |
2.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 |
3.2 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异常的流行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2.2 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2.3 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
3.3 石化企业职工高血压的流行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石化企业职工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2 石化企业职工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3.3 石化企业职工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
4 讨论 |
4.1 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异常、高血压现状 |
4.2 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附录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辽宁省某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内容及方法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石化企业职工的基本情况调查 |
2.2.3 职业紧张水平的测量 |
2.2.4 职业环境的测量 |
2.2.5 抑郁症状的测量 |
2.2.6 生化指标的测量 |
2.3 质量控制 |
2.3.1 设计阶段 |
2.3.2 调查阶段 |
2.3.3 数据整理阶段 |
2.4 数据分析 |
2.5 伦理学知情同意 |
3 结果 |
3.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评价 |
3.1.1 信度检验 |
3.1.2 效度检验 |
3.2 石化企业职工的基本情况及构成比 |
3.2.1 石化企业职工的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及生活方式情况 |
3.2.2 石化企业职工的不同职业环境暴露情况 |
3.2.3 石化企业职工的不同疾病患病情况 |
3.3 石化企业职工付出回报比的单因素分析 |
3.3.1 不同人口学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付出回报比比较 |
3.3.2 不同职业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付出回报比比较 |
3.3.3 不同生活方式石化企业职工的付出回报比比较 |
3.3.4 不同职业环境石化企业职工的付出回报比比较 |
3.4 石化企业职工的内在投入的单因素分析 |
3.4.1 不同人口学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内在投入得分比较 |
3.4.2 不同职业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内在投入得分比较 |
3.4.3 不同生活方式石化企业职工的内在投入得分比较 |
3.4.4 不同职业环境石化企业职工的内在投入得分比较 |
3.5 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
3.5.1 不同人口学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的比较 |
3.5.2 不同职业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的比较 |
3.5.3 不同生活方式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的比较 |
3.5.4 不同职业环境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水平的比较 |
3.6 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分型的单因素分析 |
3.6.1 不同人口学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分型 |
3.6.2 不同职业特征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分型 |
3.6.3 不同生活方式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分型 |
3.6.4 不同职业环境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紧张分型 |
3.7 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8 影响因素联合作用对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 |
3.9 职业紧张对石化企业职工健康效应的影响 |
3.9.1 职业紧张对石化企业职工抑郁症状的影响 |
3.9.2 职业紧张对石化企业职工高血压的影响 |
3.9.3 职业紧张对石化企业职工糖尿病的影响 |
3.9.4 职业紧张对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异常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职业紧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职业性苯暴露矩阵建立及生物效应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职业性苯暴露矩阵及查验系统的构建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案设计 |
2.2 职业监测数据收集 |
2.3 苯职业暴露矩阵构建 |
2.4 职业暴露矩阵验证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数据描述 |
3.2 职业暴露矩阵 |
3.2.1 苯短时间暴露浓度职业暴露矩阵 |
3.2.2 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职业暴露矩阵 |
3.3 职业暴露矩阵评价 |
3.4 职业暴露矩阵查验系统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基于数据库的职业性苯中毒致白血病分子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基本特征 |
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4 差异表达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 |
2.5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2.6 基因集富集分析 |
2.7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3 结果 |
3.1 不同苯暴露水平组的差异表达基因 |
3.2 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的表达分析 |
3.3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
3.4 基因集富集分析 |
3.5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评分模型的构建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基因表达数据收集 |
2.1.1 数据收集 |
2.1.2 RNA-seq来源的表达数据的预处理 |
2.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模型构建 |
2.2.1 ESTIMATE计算肿瘤纯度 |
2.2.2 CIBERSORT计算浸润肿瘤的免疫细胞的概况 |
2.2.3 LASSO回归模型套索模型免疫分数的建立 |
2.3 DLBCL免疫细胞浸润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
2.3.1 DLBCL免疫分数的nomogram建立 |
2.3.2 DLBCL免疫分数的nomogram验证 |
2.4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
2.5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2.6 预后分析 |
2.7 GEO独立数据集验证 |
3 结果 |
3.1 TCGADLBCL患者的基本信息 |
3.2 DLBCL中浸润肿瘤的免疫细胞的概况和预后 |
3.3 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在DLBCL的预后价值 |
3.4 建立DLBCL的预后免疫评分模型 |
3.5 DLBCL免疫评分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
3.6 识别PIS相关的生物学影响 |
3.7 PIS的生物学功能和关键基因 |
3.8 GSE10846 数据集中的验证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职业性苯暴露的风险评价方法及危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公众参与工程何以可能? ——从工程共同体的视角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何为异质的工程共同体? |
1.2 公众:“缺位”还是“在场”? |
1.3 如何重塑秩序? |
1.4 创新与不足 |
2. 单一走向多元的工程共同体 |
2.1 工程共同体的历史演变 |
2.2 当代工程共同体——一个规范的集合 |
2.2.1 当代工程共同体的特性 |
2.2.2 当代工程共同体的结构 |
2.2.3 当代工程共同体的维系 |
2.3 危机到来 |
2.4 美德与不足 |
2.5 转变的发生:走向多元 |
3. 徘徊在工程共同体内外的公众 |
3.1 公众参与工程的发展历程 |
3.2 公众参与工程的制度分析 |
3.3 公众参与工程的优缺点分析 |
3.4 公众何以缺位 |
3.5 工程中公众的权利与义务 |
3.6 对立的形成:精英与民粹之争 |
3.7 影响公众参与工程的因素 |
4. 扩大的工程共同体:公众纳入后的新秩序 |
4.1 冲突的类型与责任协调 |
4.2 打通疆界:公众在工程共同体中的多重身份 |
4.2.1 作为“人”的公众 |
4.2.2 作为技术受用者的公众(T) |
4.2.3 作为行动者的公众(A) |
4.2.4 作为决策者的公众(C) |
4.2.5 公众角色的转变 |
4.3 参与秩序的重塑 |
4.3.1 T—对理解的影响 |
4.3.2 A—对融入的影响 |
4.3.3 C—对决策及评估的影响 |
4.4 公众何时介入工程 |
5. 公众参与——一种工程社会治理的方式 |
5.1 企业与公众 |
5.2 行业学会与公众 |
5.3 政府与公众 |
5.4 其他方与公众 |
5.5 走向协同治理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江苏省涉苯企业苯暴露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估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造血及遗传损伤作用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关系的meta分析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低浓度苯暴露对职业人群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某石油公司职业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方法 |
1.1.2 研究现场 |
1.1.3 研究对象 |
1.1.4 研究内容 |
1.1.5 资料收集 |
1.1.6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1.1.7 相关研究变量的定义 |
1.1.8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1.1.9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1.2.2 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1.2.3 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1.2.4 不同性别高血压影响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高血压患病情况 |
1.3.2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
1.3.3 不同性别的高血压影响因素 |
1.3.4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2.1 背景及意义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噪声与高血压的关系 |
2.2.2 振动与高血压的关系 |
2.2.3 粉尘与高血压的关系 |
2.2.4 高温与高血压的关系 |
2.2.5 化学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 |
2.2.6 倒班及其与高血压的关系 |
2.2.7 睡眠与高血压的关系 |
2.2.8 体力活动与高血压的关系 |
2.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矿山救护队员夏季膳食摄入教育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1.1.4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矿山救护队员的基本情况及可比性 |
1.2.2 矿山救护队员各类食物摄入的教育效果 |
1.2.3 矿山救护队员能量、各种营养素摄入的教育效果 |
1.2.4 矿山救护队员膳食质量的教育效果 |
1.3 讨论 |
1.3.1 矿山救护队员各类食物摄入的教育效果 |
1.3.2 矿山救护队员能量摄入的教育效果 |
1.3.3 矿山救护队员主要营养素摄入的教育效果 |
1.3.4 矿山救护队员膳食质量的教育效果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营养教育改善特殊环境作业人群膳食营养状况的研究进展 |
2.1 特殊环境作业人群的营养代谢特点及膳食营养摄入问题 |
2.1.1 特殊环境作业人群的营养代谢特点 |
2.1.2 特殊环境作业人群的膳食营养问题 |
2.2 人群膳食营养摄入的调查方法及评价 |
2.2.1 人群膳食摄入状况的调查方法 |
2.2.2 人群膳食摄入的评价 |
2.3 营养教育改善人群膳食营养状况的作用 |
2.3.1 营养教育的方法 |
2.3.2 营养教育的方式 |
2.3.3 营养教育的效果评价 |
2.3.4 营养教育对特殊环境作业人群膳食营养摄入的改善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矿山救护队员膳食回顾记录表 |
附录 C 食堂称重记录表 |
附录 D 矿山救护队员户外训练期间饮食指导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职业噪声暴露和高温对作业人员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交互作用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局 |
2.3.1 高血压的测量与诊断标准 |
2.3.2 心电图测定 |
2.4 噪声暴露评估 |
2.5 环境温度和气体的测量 |
2.5.1 高温监测 |
2.5.2 高温分级标准 |
2.5.3 环境气体测量 |
2.6 现场调查 |
2.6.1 基线资料及调查问卷的收集 |
2.6.2 随访资料的收集 |
2.7 统计分析 |
2.8 敏感性分析 |
2.9 质量控制 |
2.10 知情同意 |
3.结果 |
3.1 高血压 |
3.1.1 受检者的一般特征 |
3.1.2 三个暴露组的高血压发病率 |
3.1.3 不同模型中三个暴露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 |
3.1.4 对三个暴露组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 |
3.1.5 对三个暴露组的噪声暴露时间进行分层分析 |
3.1.6 对三个暴露组的工作类型进行分层分析 |
3.1.7 职业噪声与高温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的影响 |
3.1.8 职业噪声与氨气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的影响 |
3.2 心电图异常 |
3.2.1 三个暴露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 |
3.2.2 不同模型中三个暴露组人群心电图异常的发生风险 |
3.2.3 对三个暴露组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 |
3.2.4 对三个暴露组的噪声暴露时间进行分层分析 |
3.2.5 对三个暴露组的工作类型进行分层分析 |
4.讨论 |
4.1 研究发现 |
4.2 职业噪声暴露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4.3 按性别分组噪声暴露与心血管系统的关系 |
4.4 按噪声暴露时间和工种类型分组噪声暴露与心血管系统的关系 |
4.5 职业噪声暴露与高温的交互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4.6 研究意义及展望 |
4.7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健康状况调查表(部分) |
附录 B: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噪声和高温对职业人群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 |
1.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1.1 噪声对血压的影响 |
1.2 噪声对心血图的影响 |
2.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高温和噪声交互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4.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扬子石化有害作业人群健康状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2]石化企业职工血脂异常、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曲云婷.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辽宁省某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D]. 任广超.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职业性苯暴露矩阵建立及生物效应因子的研究[D]. 周昊.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公众参与工程何以可能? ——从工程共同体的视角看[D]. 陈夕朦. 浙江大学, 2020(05)
- [6]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D]. 周燕华. 东南大学, 2020(01)
- [7]某石油公司职业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D]. 张乐言.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矿山救护队员夏季膳食摄入教育的效果评价[D]. 张博.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职业噪声暴露和高温对作业人员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交互作用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D]. 徐紫菡.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