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阎连科的“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付洁靓[1](2021)在《阎连科小说的“空间”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家慈[2](2021)在《阎连科乡土小说主题研究》文中指出
王锦阳[3](2021)在《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的“虚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阎连科的“耙耧系列”是其小说的代表系列,比起前几个系列,作者更加注重对于文本的虚构化处理,从而追求一种精神的超越,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可能性世界”。本文以伊瑟尔的虚构理论为支撑对阎连科小说中的虚构性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对虚构性及虚构理论进行了讨论和梳理。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中,“文学虚构”的概念是变动不居的,比较典型的是认识论与语言论的观点。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之下,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虚构理论。第二章分析了“耙耧系列”小说中的现实、想象与虚构。通过重塑乡土记忆、凝结个人经验、对乡土中国进行现代想象,阎连科在“耙耧系列”中达到了现实、想象与虚构的三元合一。第三章分析了“耙耧系列”小说的建构方式——选择、融合与自解。在“耙耧系列”中,阎连科选择了独立的地理世界、特定的民间资源,并进行了语言、结构、风格这三个层面的融合。小说还为读者呈现了大量荒诞性的情节和真实性的细节,通过“仿佛”语式结构将现实悬置,完成了文本的虚构性“自解”。第四章分析了小说文本中的游戏性与表演性。阎连科的虚构文本具有丰富的游戏意味,不乏文学的嬉戏性和娱乐性,但是同时也具有超越的特性,能够在游戏中突现文学的精神。同时“耙耧系列”中的虚构其实就是作家在创作中将内在自我转化为多重角色的表演,呈现着人类无限的可塑性。
李灿阳[4](2021)在《阎连科作品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自阎连科频频荣获国内外大奖以来,国内对阎连科作品的研究日益兴盛。学术界对阎连科作品研究呈现阶段性特征,即解读具体作品、探究创作方法、阐释总体状况三个阶段。阎连科作品研究从零星研究期到研究热潮期再到研究多元化期,最终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局面,并逐步走向了专业化、成熟化、系统化。
黄婷[5](2020)在《论阎连科小说创作中的空间叙事》文中认为阎连科早期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后来逐渐开始关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人们急速膨胀的欲望。他对于人的生存的穿透以及精神世界的追寻有着独特的认识与书写。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传统的小说叙事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表达现实的需求。阎连科通过对小说空间叙事的探索,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隐含着强烈的批判精神。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研究阎连科小说,结合中国传统叙事学与西方叙事学的理论论述了阎连科小说中空间叙事的几种主要类型,阐述了阎连科在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技巧上所作的探索,分析了阎连科小说空间叙事的意义。绪论部分阐述了从空间叙事角度介入阎连科小说的依据,梳理了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及意义。第一章分析了阎连科小说中的三种空间类型,包括凝聚了中国乡村的缩影的乡土空间,与乡土空间相对立的城镇空间,以及由梦境与阴间构成的想象空间。这三种空间类型是阎连科小说空间叙事生成的基础。他在乡土空间与城镇空间中寻觅与逃离,在想象空间中寻找心灵的真实。第二章论述了阎连科小说空间叙事艺术上的独到探索。对传统“中国套盒”的借用与新变,产生了创造性的表达效果。小说中时间的模糊与淡化,以及轮回的时间观念,弱化了叙事的时间逻辑,达到了聚焦空间的目的。文体杂糅与并置手法的运用,打破了单一的叙述流,片段的重新建构增强了空间的对话性。第三章分析了阎连科小说空间叙事的意义。阎连科小说中的空间感一方面来自中国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也受到西方文学及拉美文学的影响。空间对阎连科小说冲突性的形成以及小说张力的扩大都具有显着的作用。同时,阎连科在城乡空间书写中既批判了城市人膨胀的欲望与精神的堕落,又批判了乡村的封闭与愚昧,凸显了人们无所适从的精神围困状态,表现了对于现代化发展前景的担忧。结语部分肯定了从空间叙事角度出发,关注阎连科的小说创作,有利于窥见阎连科对真实的不断追寻和对世界复杂性的还原。阎连科对空间叙事的多重探索,蕴含着他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与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韦静[6](2020)在《论阎连科长篇小说的身体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西方身体理论认为,身体不仅作为反映个体的生理特征而存在,同时还承载着个体思想意识、观念情感、精神等多种意义,并借此折射出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伦理等因素对个体身心的双重规训痕迹。文学作品中的身体既是构建文学世界的基本要素,也成为窥探作者文学创作意义和价值的有效维度。在阎连科的小说里,身体无所不在,它既是物质性的存在,也是隐喻性的存在。在最能代表阎连科鲜明的创作风格和非凡的创作成就的长篇小说中,身体不但是构建故事情节的主要媒介,而且是文本意义的根源和核心。本文探究阎连科长篇小说创作中的身体书写,着重对《受活》、《日光流年》、《风雅颂》、《坚硬如水》、《炸裂志》、《丁庄梦》等长篇小说描写的身心疾病进行剖析,以此挖掘阎连科小说的独特性。论文有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分别梳理了阎连科小说的主题研究、“神实主义”研究、身体书写研究,指出本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创新性。第一章,从文学与身体关系的理论切入,分析阎连科的身体书写既有“文学豫军”的身体书写传统更源于阎连科个人的身体记忆。在与“文学豫军”对于疾病、饥饿、残缺等身体书写的共性倾向比较中,分析阎连科身体书写最为酷烈的独特性与作者个人生命体验的密切关联。第二章,通过细腻的文本分析。重点阐释阎连科小说中身体遭遇的普遍状态:疾病和饥饿,从中挖掘身体叙事背后蕴藏的隐喻意义,通过对饥饿与疾病的论述和分析,阐释阎连科小说中人物的身体与生存之间形成悖谬关系的深层原因。第三章,分析阎连科“神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身体书写上的呈现,即身体书写的酷烈性与荒诞化。可以说身体书写也是理解“神实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
刘亚男[7](2020)在《阎连科长篇小说人物的生存困境研究》文中提出阎连科的文学世界是极端环境下现实与想象的合体,孤寂而喧闹、苦涩而荒诞,他将人物置于绝境之中,试图通过逼视现实来探求人的存在本质。现实生活中,人们极易陷入困顿与艰难之境,处于进退维谷之中,受尽折磨,此即为生存困境。依据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人物的生存困境作为阎连科小说宏大苦难主题下的一个分支,仍有进一步剖析的必要。因此,本文选取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作为研究文本,以文本中人物的生存困境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权力理论、身份认同理论、社会心理学、叙事学等理论基础,旨在理清阎连科笔下人物的困境表现,指出作家的困境书写特色,明确人类的存在本质,给予从中体会到生命韧性的读者更多力量。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其中对“生存困境”这一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了阐释。第二章为人物生存困境的呈现。主要分为物质困境与精神困境两类,分别表现为贫困与残病,迷惘、谵妄与荒寒,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更加表明人物生存之艰难。第三章为人物面对生存困境的抉择与归宿。从生的角度出发,有向死而生和回归“桃花园”两种,前者带有抗争意味,后者则是妥协性的逃离;从死亡角度而言,死虽是人的最终归宿,但也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别,并不是所有死亡都带有崇高性。第四章为人物生存困境的叙事方式。主要从狂欢叙事、亡灵视角、梦境写作、方言叙述四个角度切入,狂欢背后的苦涩、亡灵审视下的冷酷、幻化的真实、方言代表的底层无一不诉说着人物的生存之困。第五章为人物生存困境的书写溯源。主要从作家个人经历的影响和“神实主义”文学观的映射两方面阐释,一方面,底层生活凝练的苦涩、军队经历重塑的权力观、知识激发的表达欲都为生存困境的书写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的权力性、个体的欲望性都包含在“神实主义”的内在真实之中,指导着作家的创作。结语归纳总结全文,并点出了阎连科书写人物生存困境的意义、价值与不足。
段振红[8](2020)在《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研究 ——以“耙耧系列”小说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阎连科是当代文坛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自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天麻的故事》以来,阎连科以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牢固地扎根于河南耙耧山脉,以独树一帜的写作方式表现出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阎连科的文学创作对现实主义写作范式的突破性尝试,尤其是阎连科所提出的“神实主义”创作理念,更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神实主义”小说以其极致化的描写、非写实的荒诞叙事和超越现实的内在逻辑等方式来抵达社会现实的精神内核,其中“耙耧系列”小说的创作已呈现出作家独有的艺术特质,体现着作家的文学精神,不仅展现出阎连科对“神实主义”创作理念的探索过程,更是其“神实主义”文学观的有力实践。基于评论界对“神实主义”文学理念做出的各类理论解读,本文尝试从“神实主义”的角度分析阎连科的文学创作。本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结合阎连科的创作历程,梳理关于其“耙耧系列”小说的研究现状,对阎连科的文学创作进行整体把握并初步讨论目前学术界对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研究尚未充分拓展和展开的学术研究空间。第二章,从阎连科近四十年的创作中梳理“神实主义”创作观和理论范式的成型过程,把握阎连科文学观念的发展脉络,关注其四十年创作历程中的“坚持”与“流变”。第三章,探讨阎连科“神实主义”创作的具体表现形式,从多样化的文体风格、极致的荒诞叙事、寓言化的书写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把握其“神实主义”小说对“神实”世界的文学表达。第四章,进入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的内蕴层面,探寻作者在创作中对中国社会人生真实存在状态的思考与追寻。第五章,把握“神实主义”小说的文学史价值及局限。“神实主义”小说以独特的写作方式,为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激活了中国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书写的多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写作的固化模式。但“神实主义”小说仍存在的创作局限同样值得关注和深思。
孟芳芳[9](2020)在《阎连科神实主义的审美形式研究》文中指出从早期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到后来的《坚硬如水》《受活》《四书》《日熄》等等优质的作品来看,阎连科早已处于当代优秀作家的队伍之中。同时,作为一名作家,更重要的是他自觉的创新意识。当发现传统的创作手法逐渐成为文学继续向前推进与发展的阻碍时,为了达到社会的逻辑本质真实,阎连科运用社会的内在逻辑去对所要讲述的故事进行自我化的编码,发掘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创作理念——神实主义。并且阎连科在神实主义的引导下进行着丰富的小说语言及结构的多元实验。但纵观对阎连科小说的研究,对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小说创作成就和地位,总的评价是相对错位的,而且争议不断。作为“上天与生活选定的那个感受黑暗的人”,阎连科致力于揭露社会层面、人的精神层面经历异化后所产生的弊端或灾难。笔者认为阎连科将深度的审视与强力的批判所产生的文学力量寄希望于以不存在的痛苦刺痛现实存在的神经,但也因此没有了实际的落脚点,变成了悬置的力量。因此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具体阐释了其自我化的审美理论——神实主义,包括其由来渊源,具体含义及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其次,在探索与实践神实主义时,阎连科对于小说语言的试验是当代作家中独领风骚的。笔者就其几部主要作品分析了其审美内蕴深厚的多元语言形式,包括:红色语言、方言土语、圣经体语言、儿童诘问话语。然后,除了致力于语言的多元变换之外,在神实主义的影响下阎连科对于小说的结构同样别出心裁,第三部分就主要分析了这些内涵复杂的结构,包括:索源体、絮言体、诗经体、四书体。最后,通过前三部分对于阎连科神实主义本身及其影响下的审美形式的深入探究,笔者发现在极致的苦难书写之下其丰富的审美形式相对应的是作品思想硬度对于阅读接受者的精神重压。阎连科笔下的真实是一个被惯性历史产生的创伤所主宰的世界,这种书写所产生的文学力量不加以规范其未来发展可以预见的会极不稳定,并可能转换为反向坠力。因此确定这种文学力量“反向”与“导向”的平衡点则是其今后创作亟需关注的重点,笔者以期在这一部分通过探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不是一首“田园牧歌”,但也不能将其全部简单描绘成一幕“悲剧”。时代是复杂的,是所有民族善与恶的浮世绘。受欣赏水平和理解能力诸多因素影响,虽然阎连科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和艺术魅力,但也很容易发展成反向的坠力。但对于一个笔耕不辍,勇于突破与创新的作家来讲,我们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将其思想深度和精神走向中积极向上的美感与力量发掘出来。
向刚黎[10](2020)在《论阎连科小说的反讽艺术》文中认为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其小说创作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三十多年来评论家们运用了不同的批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阎连科的小说做出了研究和阐释,已经取得了很多深刻的认识。本文将以反讽为线索对阎连科的小说进行讨论,寻找阎连科反讽意识的形成原因,挖掘阎连科小说中的反讽形态、反讽意旨、反讽情感,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考察了阎连科与反讽的渊源,发现阎连科因为中外文学的启示、当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学观念的转变和成熟使反讽得以在其小说中出现;第二章从言语反讽、叙述反讽、情境反讽的角度分析了阎连科小说中的反讽策略,我们可以看到夸大陈述、克制陈述、悖论型话语、反话正说、调侃式语言在其小说中的出现,视点反讽、戏仿式反讽、结构反讽、意象反讽、语态反讽的综合运用,以及事与愿违、人物内外反差的反讽情境。阎连科小说中的反讽叙述技巧丰富、多样,其言语反讽以夸大陈述、克制陈述、调侃型话语为主,呈现出一种亲切朴实、温和恬淡的语言风格;其叙述反讽以戏仿式反讽与结构反讽较为典型;相比言语反讽和叙述反讽,其情境反讽更为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其中寓言性情境反讽较为突出。第三章从社会现实主题和存在主题的层面对小说的反讽意旨做出探析,发现阎连科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第四章关注反讽作品在反讽诠释者一方引起的情感反应,发现阎连科的小说反讽在强调重点、颠覆陈规、传达疼痛感以及暴露群体认知差异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论文从作家的写作背景出发,再从现象层面切入,对阎连科小说的反讽形态进行分析,延伸至挖掘蕴藏其中的反讽意旨,最后联系读者的情感反应观察小说的艺术效果,以期对阎连科小说反讽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借此充实阎连科小说研究及中国新时期小说反讽研究。
二、论阎连科的“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阎连科的“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3)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的“虚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虚构概念与文学虚构理论 |
第一节 作为概念的文学虚构 |
第二节 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理论 |
第二章 “耙耧系列”中的现实、想象与虚构 |
第一节 乡土记忆的重塑 |
第二节 个人经验的凝结 |
第三节 乡土中国的想象 |
第三章 “耙耧世界”的建构方式——选择、融合与自解 |
第一节 “乡土之子”的选择 |
一、独立的地理世界 |
二、特定的民间资源 |
第二节 语言、结构与风格的融合 |
一、独特的话语方式 |
二、追寻结构的力量 |
三、“竖起巫婆的红筷子” |
第三节 文本的自我拆解 |
一、情节荒诞与细节真实 |
二、“仿佛”语式结构 |
第四章 阎连科笔下的游戏与表演 |
第一节 文学虚构与文本游戏 |
第二节 文学虚构与文本表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阎连科作品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1992年至1998年,零星研究期 |
二、1999年至2012年,研究热潮期 |
三、2013年至2019年年底,研究多元化期 |
四、结语 |
(5)论阎连科小说创作中的空间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由 |
二、研究综述 |
第一章 空间叙事的类型 |
第一节 乡土空间 |
一、乡村空间的灰暗 |
二、乡土空间的封闭 |
第二节 城镇空间 |
一、欲望化的城镇空间 |
二、城镇空间的失落与逃离 |
第三节 想象空间 |
一、现实与梦境 |
二、阳间与阴间 |
第二章 空间叙事的艺术表达 |
第一节 传统“套盒”的借用与新变 |
一、传统“中国套盒”的运用 |
二、“中国套盒”的新变 |
第二节 时间中断与空间聚焦 |
一、时间的淡化 |
二、轮回与时空一体化 |
第三节 多重空间的并置 |
一、文体形成的多重空间 |
二、并置产生的空间冲突 |
第三章 空间叙事的意义 |
第一节 空间张力的形成 |
第二节 对城乡文化空间的批判 |
第三节 先锋与传统艺术的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论阎连科长篇小说的身体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阎连科小说的研究现状 |
(一)主题研究 |
(二)关于“神实主义”的研究 |
(三)阎连科小说身体书写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阎连科长篇小说身体书写探源 |
第一节 文学与身体 |
一、身体与文学性的身体 |
二、文学豫军的身体书写 |
第二节 阎连科的身体记忆 |
一、家人疾病的记忆与作家的疾病体验 |
二、浸入骨髓的饥饿体验 |
第二章 难承其重的身体负荷:饥饿与疾病 |
第一节 饥饿挤压下的身心异化 |
一、饥饿带来的身体创伤 |
二、饥饿导致的心灵异化 |
第二节 多样的疾病与丰富的隐喻 |
一、喉堵症:无可逃脱的宿命悲剧 |
二、残疾:人性之恶的一面镜子 |
三、热病:人性贪婪的一面镜子 |
四、精神病:无家可归者的精神之殇 |
第三节 身体与生存形成的悖谬关系 |
一、为身而毁身的矛盾与无奈 |
二、受虐型的女性身体 |
第三章 神实主义与极端化的身体书写 |
第一节 神实主义 |
一、“蝴蝶事件”的启示 |
二、神实主义的艺术呈现 |
第二节 身体书写的酷裂性 |
一、群体化的身体之痛 |
二、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身体书写场景 |
第三节 身体书写的荒诞化 |
一、炸裂的身体与炸裂的欲望 |
二、压抑的心灵与疯癫的身体 |
三、超验的身体书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阎连科长篇小说人物的生存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阎连科小说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人物生存困境的呈现 |
2.1 人物的物质困境 |
2.1.1 贫困:饥饿危及个体生命 |
2.1.2 残病:病痛导致悲惨生活 |
2.2 人物的精神困境 |
2.2.1 迷惘:个体身份的混乱与迷失 |
2.2.2 谵妄:欲望的衍生和非理性泛滥 |
2.2.3 荒寒:生命存在的荒凉与孤独 |
第3章 人物面对生存困境的抉择与归宿 |
3.1 向死而生:绝望的抗争 |
3.2 回归“桃花园”:妥协的逃离 |
3.3 死亡终结:救赎与解脱 |
第4章 人物生存困境的叙事方式 |
4.1 狂欢叙事:苦涩的含泪之笑 |
4.1.1 戏仿 |
4.1.2 加冕脱冕 |
4.2 亡灵视角:冷酷的死亡审视 |
4.3 梦境写作:幻化的生存真相 |
4.4 方言叙述:真实的底层声音 |
第5章 人物生存困境的书写溯源 |
5.1 作家个人经历的影响 |
5.1.1 底层的生活经验 |
5.1.2 多重的社会身份 |
5.2 “神实主义”文学观的映射 |
5.2.1 对社会内在真实的探寻 |
5.2.2 对人类内在本质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8)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研究 ——以“耙耧系列”小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耙耧系列”与“神实主义”小说 |
1.2 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研究现状 |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神实主义”的孕育与实践 |
2.1 传统现实主义的摸索期 |
2.2 “神实主义”的孕育期 |
2.2.1 “再现”与“再造” |
2.2.2 “内心的真实” |
2.2.3 “不真实的真实” |
2.3 “神实主义”的形成期 |
第三章 “神实主义”的桥梁——“神”的表达 |
3.1 多样化的文体追求 |
3.1.1 索源体的叙述结构 |
3.1.2 絮言体的言说方式 |
3.1.3 多声部的叙述方式 |
3.2 极致的荒诞叙事 |
3.2.1 奇崛的情景设置 |
3.2.2 极端的生存困境 |
3.2.3 梦幻交织的神秘氛围 |
3.2.4 “恶魔”化的人物形象 |
3.3 寓言化的书写方式 |
3.3.1 时空虚化的设置 |
3.3.2 生存寓言的表达 |
第四章 “神实主义”的彼岸——“实”的坚持 |
4.1 人生本质的思考 |
4.2 人性幽暗的探视 |
4.3 乡村权力的反思 |
4.4 精神家园的追寻 |
第五章 “神实主义”小说的价值与局限 |
5.1 “神实主义”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
5.2 “神实主义”小说的困境与局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阎连科神实主义的审美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自我化的文学编码:神实主义 |
第一节 阎连科自我化改造的神实主义 |
第二节 阎连科神实主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三节 神实主义审美形式与思想内涵的相互观照 |
第二章 神实主义影响下的语言实验 |
第一节 人性异化下的“红色语言” |
第二节 化归乡土的方言土语 |
第三节 探寻信仰与救赎的“圣经体” |
第四节 穿越虚幻至真实的儿童诘问 |
第三章 神实主义实践下的小说结构 |
第一节 由死至生的整体倒叙:索源体 |
第二节 借民间与传统的注释:絮言体 |
第三节 风雅颂的讽刺寓言:诗经体 |
第四节 四部合一的宿命悲剧:四书体 |
第四章 神实主义审美形式影响下的文学内蕴呈现 |
第一节 内蕴与形式错位下的文学力量悬置 |
第二节 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错位 |
第三节 确立文学力量“反向”与“导向”的平衡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论阎连科小说的反讽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阎连科小说反讽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反讽理论概述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阎连科与反讽的渊源 |
第一节 阅读:“促成死水流动的河渠” |
第二节 生活环境:孕育反讽的社会文化土壤 |
第三节 创作转型:语言和思想的求新求变 |
第二章 阎连科小说中的反讽策略 |
第一节 言语反讽 |
第二节 叙述反讽 |
第三节 情境反讽 |
第三章 阎连科小说中的反讽意旨 |
第一节 面向社会现实问题的反讽 |
第二节 面向人类存在的总体反讽 |
第四章 阎连科小说反讽引发的情感反应 |
第一节 颠覆:刺激与震惊 |
第二节 共鸣:沉痛与悲悯 |
第三节 隔阂:不满与愤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论阎连科的“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阎连科小说的“空间”书写研究[D]. 付洁靓.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2]阎连科乡土小说主题研究[D]. 李家慈.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3]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的“虚构”研究[D]. 王锦阳. 山东大学, 2021
- [4]阎连科作品研究综述[J]. 李灿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5]论阎连科小说创作中的空间叙事[D]. 黄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6]论阎连科长篇小说的身体书写[D]. 韦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7]阎连科长篇小说人物的生存困境研究[D]. 刘亚男.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8]阎连科“神实主义”小说研究 ——以“耙耧系列”小说为中心[D]. 段振红. 济南大学, 2020(01)
- [9]阎连科神实主义的审美形式研究[D]. 孟芳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论阎连科小说的反讽艺术[D]. 向刚黎. 长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