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靳惠怡[1](2022)在《以全球视野谋划建材行业发展新篇章——专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张东壮、孙星寿、石红卫》文中研究表明1月20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召开2022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发布"2021全球建筑材料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排行榜"和"2021全球建材十大科技新闻"。就相关问题,《中国建材》杂志记者专访了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专职副会长张东壮,总经济师、副秘书长、行业工作部主任孙星寿和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石红卫。
迪丽如孜·马合木提[2](2020)在《人民网科技新闻报道研究(2010-2019)》文中认为
侯洋[3](2019)在《网络时代科学传播中的理性缺失现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科学传播事业取得了极大进展,但另一方面也能清晰地看到,当前我国科学传播现状跟不上科学发展的形势,科学传播过程中理性缺失问题凸出,这既影响了科学传播的效果,也不利于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为了“让科学回归科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理性的科学传播环境,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科学传播中的理性缺失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导致科学传播中理性缺失的原因,并为理性重构寻找可能性路径。论文首先分析了科学传播中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理性缺失行为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对于作为传播主体的大众媒体而言,其理性缺失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媒体广告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科普节目传播伪科学;科技新闻片面化、娱乐化。对于传播受众而言,受众存在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科学产生信任危机以及非理性参与争议性科学事件等非理性行为。其次,文章探讨了导致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理性缺失的主客观原因。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市场经济下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部分科学家将传播权让位于大众媒体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审查缺位等都是导致其理性缺失的重要因素。对于传播受众而言,受“技术善论”与“技术恶论”极端道德观的影响、信息时代新媒介素养的缺失以及受网络空间中“匿名心理”与“趋同心理”的影响是导致其理性缺失的重要原因。而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常识与专业知识的欠缺也是致使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理性缺失最重要的因素。在科学传播中,如何解决与约束大众传媒与传播受众的非理性行为,决定着大众媒体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传播受众的行为选择。从宏观层面上讲,科学传播中的理性缺失行为凸显出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方面要加大科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拓展科学普及的多媒体渠道,也包括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从微观层面上讲,大众媒体一方面需要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自身科学传播责任;另一方面媒体人应该加强科学常识与专业知识储备以提升科学素养水平。此外,还应该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媒体自身对内容的审查以及专业机构的指导。就传播受众而言,需要通过网络道德自律与法律强制性手段来共同制约受众的非理性行为。另外,受众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被提上日程。只有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入手,才能有效遏制科学传播中的理性缺失行为,从而更好地推动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
刘铮[4](2017)在《新媒体背景下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研究 ——以36氪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毋庸置疑,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而又持久的力量,而科技新闻是促进科技信息广泛传播、提升人们科技素养的重要手段。从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科技新闻都扮演着科技最前沿的了望者角色。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勃兴带动了科技发展的新风向,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创业潮流助推了科技与传统行业、人们生活的紧密结合,为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新闻报道提供了全新的报道资源。当下,技术革新带来了媒介环境的变换,科技进步促进了科技行业的变更,在此影响下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新闻报道也发生了变化。一批没有传统媒体背景、出生并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科技类新媒体逐渐在科技新闻报道领域占据着愈发重要的位置,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的蜕变都猛烈冲击着传统媒体时代科技新闻报道的格局。本文将新媒体时代科技新闻报道的变化作为研究的思考方向,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之下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发展演变历程、现状态势和未来趋势。本文首先结合时代背景,对新媒体背景下中国科技新闻报道为主题的文献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认知,再从整体着眼,以纵向的历史维度俯瞰科技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明晰科技新闻报道的内涵和相关概念,随后在对比中深入探究新媒体时代科技新闻报道在报道载体、新闻生产方式、报道内容上的重大变化。随后,在共性的框架下指导个性研究,本文选择新媒体时代典型的科技类媒体36氪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基于量化数据总结归纳36氪科技新闻报道的特色与亮点。接着本文用全局的眼光审视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每类问题的解决路径,最后本文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新闻报道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报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规律性预测。
陈勇[5](2017)在《科技新闻传播效率提升的思路研究——以《科技日报》发布201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为例》文中指出科技新闻时常被称为新闻中的"阳春白雪",属于社会新闻和时政新闻的中间门类,往往因为其重要性或趣味性而见诸于报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科技新闻有重要的科普价值,同时也是社会和经济、科技发展的见证,因此,科技新闻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以及媒体对科技新闻的重视程度不够,科技新闻的可读性受到诟病,甚至大量产业领域的科技新闻因此得不到重点对待,进一步削弱了此类新闻的受众广度。
路甬祥[6](2016)在《从2015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说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主流媒体负责人和资深科技记者共同评选的2015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于2015年12月27日揭晓,反映了过去1年中国和世界科技创新取得的新进展,反映了中国科技界、新闻界对科技创新前沿及应用前景的关注,也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促进人类文明持续繁荣进步的期盼。
郭媛[7](2014)在《报纸科技会议报道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界的学术会议也日益受到重视。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奖励大会等科技会议,在科学界引起了重大反响,把科技会议中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科学地报道科技会议是媒体的重要任务。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等大众媒体都担负着报道我国科技会议新闻的责任和使命。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和《京华时报》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24个月)期间科技会议相关报道(共831篇)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党报和都市报对科技会议报道的数量还需增加;三大媒体的版面设置都符合自身媒体的定位;报纸科技会议报道的篇幅较为简短;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通讯为辅;报纸科技会议报道的主题注重学术研究;报道新闻来源以原创为主;报纸科技会议报道图片和文字相辅相成。我国报纸科技会议报道文本呈现的特点明显。消息文本标题简洁凝练,突出科学性;导语概括性强,简要概括科技会议全貌;结构组合方式多样,并以倒金字塔式为主。通讯文本主题突出,科技会议人物和科技会议事件通讯各取所长。从写作风格上看,报纸科技会议报道擅长用标题扮靓报道;背景材料的灵活运用使报道更具可读性;报道语言科学性与通俗性兼具;不同媒体因定位不同写作风格也存在差异。虽然报纸科技会议报道取得了不小成效,但仍存在报道量少、新闻来源单一等问题,出现报道体裁单一、报道方式模式化和内容缺少深广度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增加深度报道、丰富报道形式,设置专栏专版、提升科技记者业务水平等策略来改进科技会议报道。
袁一雪[8](2014)在《“技”录中国创新印象》文中指出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它记录下的不仅是中国科技的发展进程,更是中国科技人才为祖国崛起所做的努力。站在2014年,回望二十年前的中国科技:那时,通过家庭电视、信用卡订购商品还只是预测;网络只是少数人的特长;生物科技作为朝阳行业,正在逐渐为国人所重视……一切在彼时看来遥不可及的高端科技,此时早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平常得几
熊焰[9](2013)在《江西省科技新闻报道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早在许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有力武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新闻走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得到新闻界的关注。而科技新闻报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都具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是为受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江西省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十大战略型新兴产业、航空工业城等重大科技项目相继实施,江西各大媒体对科技新闻加大了报道力度。本论文将江西省科技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江西省第十二届科技好新闻参评稿件作为主要研究样本,通过报道数量、报道样式、报道内容等方面的分类统计,运用大量数据和图表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江西科技报道的现状,并从不同角度找出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
杨海欣[10](2012)在《探索纸媒体科技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数码时代的到来,科技信息量、各种新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然而先进的科技成果、科技发明和优秀的科学精神都需要宣传推广,才能令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报纸科技新闻报道在承担宣传任务的同时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不但科技事件的叙述过于模式化、科技成果的介绍照搬专业术语而且对科技人物的赞扬缺乏亲和力,令科技新闻报道走到了艰难、尴尬的境地。论文中首先分析了造成科技新闻报道窘境的原因:记者缺乏科学素养、科技专业术语增加难度、受众的科学素养较低、封建迷信和商业炒作横行、媒体为了生存的需要媚俗化。探索科技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就是为了寻求一条具备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和平民化的亲民路径,为媒介的长远发展寻找不竭动力。科技新闻工作者可以从三贴近的原则入手,通过通俗性、趣味性的表现方式,加以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和组合报道等报道方式令科技新闻走进读者的心中。通过克制追求轰动效应和独家新闻,从科学、真实和准确的角度把握住科技新闻报道的生命线—真实性。另外,科技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使科技成果获得最大转化,令科技宣传推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科技新闻工作者可以从科技成果最大转化的角度来引起受众的关注,从科技改变生活的全新视角提高科技新闻的实用性。对科技新闻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只是一个尝试,有些方法需要科技新闻工作者结合实践来检验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二、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1)以全球视野谋划建材行业发展新篇章——专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张东壮、孙星寿、石红卫(论文提纲范文)
互通共融在全球视野中谋划行业未来 |
行业头部企业优势显着专业化精细化分工成潮流 |
瞄准前沿科技积极融入行业科技创新全球化 |
(3)网络时代科学传播中的理性缺失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网络时代科学传播中的理性缺失表现 |
第一节 传播主体理性缺失的表现 |
一、媒体广告夸大宣传、虚假宣传 |
二、科普节目传播伪科学 |
三、科技新闻片面化、娱乐化 |
第二节 传播受众理性缺失的表现 |
一、受众对科学的盲目崇拜 |
二、受众对科学产生信任危机 |
三、受众非理性参与争议性科学事件 |
第二章 网络时代科学传播中理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制约传播主体的因素 |
一、市场经济下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 |
二、部分科学家将传播权让位于大众媒体 |
三、政府主管部门审查缺位 |
第二节 制约传播受众的因素 |
一、受“技术善论”与“技术恶论”极端道德观的影响 |
二、信息时代的新媒介素养缺失 |
三、受网络空间中“匿名心理”与“趋同心理”的影响 |
第三节 制约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的共同因素 |
一、科学常识的欠缺 |
二、专业知识的欠缺 |
第三章 科学传播中的理性回归的可能性路径 |
第一节 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并重 |
一、加大科学教育的投入力度 |
二、拓展科学普及的多媒体渠道 |
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 |
第二节 强调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媒体人的科学素养 |
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自身科学传播责任 |
二、媒体人应加强科学常识和专业知识储备 |
三、媒体的内容审查与专业机构的指导并重 |
第三节 加强对传播受众的行为规范与媒介素养教育 |
一、网络道德自律与法律约束手段双管齐下 |
二、加强受众的新媒介素养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媒体背景下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研究 ——以36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新媒体的研究 |
1.2.2 关于科技新闻报道的研究 |
1.2.3 关于36氪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 新媒体背景下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发展与变化 |
2.1 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兴起与发展 |
2.1.1 科技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 |
2.1.2 科技新闻报道的分类与特征 |
2.2 科技新闻报道载体的变化:从单一到多元 |
2.2.1 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 |
2.2.2 科技类微博 |
2.2.3 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 |
2.2.4 科技类专业化网站及其移动客户端 |
2.3 科技新闻报道生产方式和内容的变化 |
2.3.1 科技新闻报道生产方式的变化:从封闭到开放 |
2.3.2 科技新闻报道内容的变化:从大而全到小而精 |
3 新媒体背景下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个案研究 |
3.1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
3.1.1 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 |
3.1.2 界定时间与抽样方法 |
3.1.3 分析单位的界定 |
3.1.4 类目建构和可操作定义 |
3.1.5 信度检测 |
3.2 结论和讨论 |
3.2.1 36氪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
3.2.2 36氪科技新闻报道的特色分析 |
4 新媒体背景下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
4.1 科技新闻报道的问题及其成因 |
4.1.1 内外部因素制约媒介,科技报道呈现同质化 |
4.1.2 报道视角受局限,科技报道内容不均衡 |
4.1.3 抢快图新报道理念,简化新闻表现形式 |
4.2 科技新闻报道的对策和建议 |
4.2.1 拓宽报道视角,注重新闻的广度与深度 |
4.2.2 把关外部稿件,培养全能型记者 |
4.2.3 运用媒体技术,拓展新闻表现形式 |
5 结语:新媒体背景下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科技新闻传播效率提升的思路研究——以《科技日报》发布201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十大科技新闻都是高端领域 |
2 科技新闻为何不够亲民 |
3 用好比喻让科技新闻更亲切 |
4 科技新闻应科研与产业并重 |
(7)报纸科技会议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科技新闻的研究 |
1.2.2 关于会议报道的研究 |
1.2.3 关于科技会议报道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科技会议报道概述 |
2.1 科技会议报道的概念 |
2.1.1 会议新闻概念 |
2.1.2 科技会议报道概念 |
2.2 科技会议报道的分类 |
2.3 科技会议报道的特点 |
2.4 科技会议报道的作用 |
第3章 科技会议报道的报纸媒体呈现 |
3.1 样本选择与类目构建 |
3.1.1 研究样本选择 |
3.1.2 研究类目构建 |
3.2 样本描述 |
3.2.1 报道数量总体较少. |
3.2.2 版面设置相对稳定 |
3.2.3 报道篇幅短小居多 |
3.2.4 报道体裁消息为主 |
3.2.5 主题注重学术研究 |
3.2.6 新闻来源自采为主 |
3.2.7 图文并茂解读科学 |
第4章 报纸科技会议报道文本分析 |
4.1 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通讯为辅 |
4.2 报道结构各具特色不拘泥于形式 |
4.2.1 消息类文本以倒金字塔结构为主 |
4.2.2 通讯类文本以并列式结构为主 |
4.3 报道导语以直述式为主 |
4.4 报道的叙事视角 |
4.4.1 全知而不全能 |
4.4.2 取舍而不回避 |
第5章 报纸科技会议报道的写作风格 |
5.1 语言科学性与通俗性兼具 |
5.2 消息文体模式化 |
5.3 灵活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
5.4 重视引语的使用但直接引语较少 |
第6章报纸科技会议报道的优化路径 |
6.1 报纸科技会议报道的不足 |
6.1.1 报道量较少且缺乏常态性关注 |
6.1.2 新闻来源单一削弱传播效果 |
6.1.3 报道体裁较少影响内容深广度 |
6.1.4 报道形式模式化难以吸引读者 |
6.2 报纸科技会议报道的优化路径 |
6.2.1 增加深度报道数量以满足受众需求 |
6.2.2 丰富报道形式以增强报道吸引力 |
6.2.3 设置专栏专版以促进报道常态化 |
6.2.4 提升科技会议报道写作水平 |
6.2.5 提高科技记者自身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新闻作品目录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目录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 |
(9)江西省科技新闻报道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科技新闻选题 |
1.3.2 关于科技新闻报道内容 |
1.3.3 关于科技新闻报道影响力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科技新闻报道概述 |
2.1 科技新闻的界定 |
2.2 科技新闻的分类 |
2.2.1 科技成果类新闻 |
2.2.2 科技人物类新闻 |
2.2.3 科技政策类新闻 |
2.3 科技新闻的特点 |
2.3.1 科学性 |
2.3.2 知识性 |
2.3.3 规范性 |
2.3.4 新闻性 |
2.4 科技新闻报道的功能 |
2.4.1 传播科技发展信息 |
2.4.2 提高公民科技素养 |
2.4.3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第3章 江西省科技新闻报道现状分析 |
3.1 涵盖全年科技大势 |
3.2 突显本省科技发展焦点 |
3.3 启用各类报道样式 |
3.4 汇聚新旧媒体合力 |
第4章 江西省科技报道的不足与对策 |
4.1 江西科技报道存在的问题 |
4.1.1 选题新意不多 |
4.1.2 语言亲和力不强 |
4.1.3 内容科技含量不高 |
4.1.4 缺少专业性权威媒体 |
4.2 江西科技报道的改进策略 |
4.2.1 突出地方特色 |
4.2.2 贴近大众生活 |
4.2.3 拓宽报道深度与广度 |
4.2.4 培养专业报道队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探索纸媒体科技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一、绪论 |
(一) 科技新闻的意义 |
(二)选题意义 |
(三)科技新闻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二、科技新闻的报道现状 |
(一)科技新闻的定义和作用 |
1.科技新闻的定义 |
2.科技新闻的作用 |
(二)科技新闻的现状 |
1.受众群被娱乐化倾向挤占,相对较少 |
2.媒体的议程设置,传播惯性导致空间被挤占 |
三、造成科技新闻报道弱势的原因 |
(一)新闻界对科技界的理解不够 |
1.记者缺乏科学素养,引起负面效果 |
2.科技术语增加了编采难度 |
(二)人文关怀的缺乏 |
1.人文关怀的含义 |
2.以传者为本位思想横行 |
(三)宣传伪科学、封建迷信的报道 |
(四)编译时对内、对外科技报道不加区分 |
1.对外报道上 |
2.对内编译上 |
(五)商业炒作及虚假科技广告泛滥 |
(六)科技新闻报道泄密 |
四、促进科技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
(一)坚持三贴近原则 |
1.语言通俗化,深入浅出 |
2.对科技人物倾注人文关怀 |
3.注重新闻策划,实施深度报道策略 |
4.注重形式创新 |
(二)增强科学性,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1.克制追求轰动效应 |
2.同时把握住“新”和“科” |
(三)拓宽科技新闻的实用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全球视野谋划建材行业发展新篇章——专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张东壮、孙星寿、石红卫[J]. 靳惠怡. 中国建材, 2022(02)
- [2]人民网科技新闻报道研究(2010-2019)[D]. 迪丽如孜·马合木提. 新疆大学, 2020
- [3]网络时代科学传播中的理性缺失现象研究[D]. 侯洋.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新媒体背景下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研究 ——以36氪为例[D]. 刘铮. 武汉大学, 2017(07)
- [5]科技新闻传播效率提升的思路研究——以《科技日报》发布201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为例[J]. 陈勇. 科技传播, 2017(09)
- [6]从2015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说起[J]. 路甬祥. 科技导报, 2016(01)
- [7]报纸科技会议报道研究[D]. 郭媛. 湖南大学, 2014(03)
- [8]“技”录中国创新印象[J]. 袁一雪. 科学新闻, 2014(02)
- [9]江西省科技新闻报道现状与对策研究[D]. 熊焰. 南昌大学, 2013(02)
- [10]探索纸媒体科技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D]. 杨海欣. 渤海大学, 2012(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