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骨科常用手术体位安置(论文文献综述)
缪金林,苏向妮,闫静,王媛,雍红莉,封朵朵,邵佩,王青[1](2021)在《微视频联合情景模拟教学在手术室实习护生骨科手术体位摆放培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微视频联合情景模拟教学在手术室实习护生骨科手术体位摆放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为提高护理实习生操作技能奠定基础。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手术室2019年6月—2020年6月的护理实习生86名作为研究对象, 按入组时间分为对照组42名, 干预组44名。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教学法, 干预组采用微视频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干预效果通过理论考核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医学教育环境评分和双向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的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 且干预组的手术体位摆放正确率增高, 而完成体位摆放所需时间减少(P<0.05);医学教育环境评分方面, 干预组学生对学习的知觉、学生对教师的知觉、学生对环境的知觉、学生的社交自我知觉评分和总分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 但学生的学术自我知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 干预组实习护生和带教老师的双向教学满意度均提高(P<0.05)。结论微视频联合情景模拟教学应用在实习护生的骨科手术体位摆放培训中, 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陈凤[2](2021)在《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构建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方案。2.评价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1.方案构建:根据文献查阅,并结合髋部骨折患者的实际需求,初步形成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方案。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两轮函询,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形成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最终方案。2.实施干预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福建某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0例,根据手术排程将患者从1~40例编号,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按大小排列,前20例为对照组,后20例为干预组。拟行股骨近端髓内针内固定术患者72例,根据手术排程将患者从1~72例编号,基于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按大小排列,前36例分配到对照组,后36例分配到干预组。对照组实施PPI预防的护理常规。干预组实施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方案。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了解患者压力性损伤知识水平,调查患者参与态度、参与行为、体位摆放舒适度、术中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V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比较两组差异性,评价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1.形成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方案及基于该方案的患者指导手册构建了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方案,该方案包含3个一级条目,即组织结构、患者参与的内容、质量控制。并在参与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函询的结果,制作成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PPI指导手册。2.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方案的效果评价本研究最终纳入110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其中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股骨近端髓内针内固定术患者70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各包括2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和35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教育程度、年龄、居住地、性别、住院天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分析压力性损伤的危险性评估、对压力性损伤程度的认识和参与意愿。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麻醉后30分钟低体温发生率、麻醉后1h低体温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入室、麻醉后15分钟、及手术结束即刻低体温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2小时低体温发生率,由于手术时长不同,数据不完整,无法进行统计分析;手术体位摆放舒适度、术后压力性损伤知识水平、患者实际参与行为、患者满意度对照组均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PPI的预防方案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及可行性。2.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PPI的预防方案能有效预防PPI和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患者手术的舒适度、知识水平、实际参与水平和满意度,为预防PPI提供一个新的护理模式。
温焕[3](2020)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不同屈曲方案对失血量和关节功能的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析因设计分析方法,将两种屈曲角度(30°、45°)和三种维持时间(6h、24h、48h)进行2×3析因组合,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不同屈曲方案对术后失血量和关节功能的效果,以明确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的最佳组合。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并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2例。采用析因设计分析方法,因素1为:屈曲角度,2个水平分别为屈曲30°、屈曲45°。因素2为:屈曲体位维持时间,3个水平分别为屈曲6h、24h、48h。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A1、A2、A3、B1、B2、B3六组,每组各17例。A1组:膝关节屈曲30°,维持6h;A2组:膝关节屈曲30°,维持24h;A3组:膝关节屈曲30°,维持48h;B1组:膝关节屈曲45°,维持6h;B2组:膝关节屈曲45°,维持24h;B3组:膝关节屈曲45°,维持48h。于术后第3天检测血常规,计算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采用标准手持式关节角度量角器测量患肢膝关节活动度(ROM),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SS评分量表)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术后一周内切口感染、皮下瘀斑、深静脉血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输血率。研究结果:1.在失血量方面:(1)总失血量:六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从小到大排列为:B2<A3<B3<A2<B1<A1。不同屈曲角度对术后总失血量主效应无显着性(P=0.477>0.05),不同维持时间对术后总失血量主效应显着(P=0.031<0.05),不同屈曲角度和不同维持时间对术后总失血量无交互效应(P=0.657>0.05)。进一步对不同维持时间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屈曲6h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大于屈曲24h组、48h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P=0.031<0.05),屈曲24h组和48h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0.05)。(2)隐性失血量:六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从小到大排列为:B2<A3<B3<A2<B1<A1,隐性失血量在总失血量中的占比为42.55%48.83%。不同屈曲角度对术后隐性失血量主效应无显着性(P=0.613>0.05),不同维持时间对术后隐性失血量主效应显着(P=0.047<0.05),不同屈曲角度和不同维持时间对术后隐性失血量无交互效应(P=0.877>0.05)。进一步对不同维持时间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屈曲6h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大于屈曲24h组、48h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P=0.035<0.05),屈曲24h组和48h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6>0.05)。2.在关节活动度方面:(1)六组患者术后第3天ROM从大到小排列为:B2>B3>A3>B1>A2>A1,术后第7天ROM从大到小排列为:B2>A3>B3>A2>B1>A1;六组患者术后第7天ROM均高于术后第3天ROM。(2)组内效应分析显示:术后ROM的变化有时间效应,术后第3天ROM与第7天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不同测量时间与不同屈曲角度对术后ROM有交互效应(P=0.041<0.05),与不同维持时间无交互效应(P=0.067>0.05)。(3)组间效应分析显示:不同屈曲角度对术后ROM主效应显着,屈曲45°组患者术后ROM高于屈曲30°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不同维持时间对术后ROM主效应显着(P=0.003<0.01);不同屈曲角度和不同维持时间对术后ROM有交互效应(P=0.013<0.05)。进一步对不同维持时间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屈曲24h组、48h组患者术后ROM明显大于屈曲6h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P=0.007<0.01),屈曲24h组和48h组患者术后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0.05)。3.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1)六组患者术后第3天HSS评分从大到小排列为:B2>B3>B1>A2>A3>A1,术后第7天HSS评分从大到小排列为:B2>A3>B3>B1>A2>A1;六组患者术后第7天HSS评分均高于术后第3天HSS评分。(2)组内效应分析显示:术后HSS评分的变化有时间效应,术后第3天HSS评分与第7天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不同测量时间与不同屈曲角度对HSS评分无交互效应(P=0.975>0.05),与不同维持时间无交互效应(P=0.109>0.05)。(3)组间效应分析显示:不同屈曲角度对术后HSS评分主效应显着,屈曲45°组患者术后HSS评分高于屈曲30°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不同屈曲时间对术后HSS评分主效应显着(P=0.019<0.05);不同屈曲角度和不同维持时间对术后HSS评分有交互效应(P=0.017<0.05)。进一步对不同维持时间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屈曲24h组患者术后HSS评分明显大于屈曲6h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与屈曲48h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0.05);屈曲6h组和48h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0>0.05)。4.相关并发症方面:六组患者术后一周内切口感染、皮下瘀斑、深静脉血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输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失血情况:(1)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对减少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的效果是独立发挥作用的。(2)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与膝关节屈曲角度大小无关。(3)术后屈曲维持时间太短(6h)对减少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的作用有限,术后24h内膝关节屈曲即可有效减少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2.关节活动度:(1)在TKA术后膝关节采取屈曲体位,术后ROM的变化有时间效应,即随着时间的延长ROM在逐渐提高,而屈曲45°、维持24h的体位策略对提高ROM的效果最为显着。(2)测量时间对ROM的作用会受到屈曲角度大小的影响,而不受维持时间的影响。(3)TKA术后ROM的大小会因屈曲角度的大小(30°、45°)、维持时间的长短(6h、24h、48h)而有显着的差异,且屈曲角度大小和维持时间长短对提高ROM的效果会相互影响。(4)TKA术后膝关节屈曲45°对提高术后ROM的效果优于屈曲30°,术后ROM的提高不与维持时间呈正相关,术后膝关节短时间屈曲(6h)对提高ROM的效果有限,术后膝关节屈曲达24h即可有效提高ROM。3.HSS评分:(1)在TKA术后膝关节采取屈曲体位,术后HSS评分的变化有时间效应,即随着时间的延长在逐渐提高,而屈曲45°、维持24h的体位策略对提高术后HSS评分的效果最为显着。(2)测量时间对HSS评分的作用不受屈曲角度大小和维持时间长短的影响。(3)TKA术后HSS评分的大小会因屈曲角度的大小(30°、45°)和维持时间的长短(6h、24h、48h)而有显着的差异,且屈曲角度大小和维持时间长短对提高HSS评分的效果会相互影响。(4)TKA术后膝关节屈曲45°对提高术后HSS评分的效果优于屈曲30°,术后膝关节短时间屈曲(6h)对提高术后HSS评分的效果有限,术后膝关节屈曲达24h即可有效提高术后HSS评分。4.术后并发症:TKA术后膝关节低角度(≤45°)、较短时间屈曲(≤48h)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输血率,TKA术后膝关节在术后24h屈曲45°的体位策略是安全的。综上,术后24h膝关节屈曲45°是有效减少TKA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改善关节功能的最佳肢体管理策略。
吴莹[4](2020)在《记忆海绵体位垫在侧卧位手术中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探究记忆海绵体位垫在侧卧位手术中的使用对患者受压部位压强及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为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工作寻找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方法,抽取南昌市某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94例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7例。手术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凝胶体位垫,实验组患者使用记忆海绵体位垫,其余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常规护理措施不变。在患者麻醉后,利用压力感应系统全程监测并实时记录两组患者身体主要受压部位的压强峰值、平均压强及患者身体与手术床面的总接触面积。手术结束后,即刻评估患者术中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并持续跟踪皮肤变化情况至术后72小时;待术后患者意识清醒、感知功能正常,调查患者因术中长时间侧卧手术体位致身体舒适度改变的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收集94例侧卧位手术患者的资料。(1)两组手术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生化检查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手术结束后实验组患者未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对照组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2.8%,两组发生率的对比有差异(Ρ<0.05);术后两组患者出现肩颈痛、腰部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的对比有差异(Ρ<0.05);(3)侧卧位手术体位安置后,实验组患者的肩部(59.64±20.93 mmHg)、髂棘处(78.87±25.29 mmHg)压强以及平均压强(23.13±3.84 mmHg)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肩部(83.87±36.11 mmHg)、髂棘处(134.43±39.02 mmHg)压强以及平均压强(27.89±6.47 mmHg),实验组的接触面(2374.28±438.07 cm2)积大于对照组的接触面(2107.77±366.38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开始至结束,实验组患者肩部、髂棘部位压强和平均压强持续低于对照组(P<0.05);(4)麻醉后,实验组患者平卧位的平均压强(19.26±3.28 mmHg)明显小于侧卧位安置时的平均压强(23.13±3.84 mmHg)(P<0.001);(5)手术开始后,两组患者头颞部、肩部、腋下、髂棘、内髁、外髁、外踝等部位压强、平均压强和接触面积存在时间上的变化(P<0.05)。结论:记忆海绵体位垫能有效地降低侧卧位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术后患者发生肩颈痛、腰肌疼痛、肢体麻木的不适症状,在患者侧卧位手术过程中,相比凝胶体位垫,记忆海绵体位垫通过增加人体与手术床界面的接触面积,有效地分散了体表压力,降低了重点受压部位的压强峰值。在护理干预方面,记忆海绵体位垫作为有效的支撑面为手术室压力性损伤预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同时关于手术体位垫预防压力性损伤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文杰[5](2020)在《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全内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全内镜下MIS-TLIF的优势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38例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全内镜下MIS-TLIF作为内镜组(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177岁,平均(60.00±10.44)岁,病程0.58年,平均(2.75±1.87)年,术前腰痛VAS评分(6.88±1.07)分,腿痛VAS评分(5.88±0.95)分,ODI指数(53.52±6.12)%;采用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作为通道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5±11.89)岁,病程18年,平均(3.18±1.76)年,术前腰痛VAS评分(7.06±0.98)分,腿痛VAS评分(5.83±0.89)分,ODI指数(53.79±5.77)%;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疗效评价指标(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血清肌酸激酶(CK)、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内镜组手术时间(163.33±12.37)min和C臂机透视次数(53.11±13.50)大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中出血量(104.44±28.74)ml、术后引流量(80.00±14.95)ml、镇痛药物用量(144.44±61.57)mg、术后下地时间(20.50±5.42)h、总住院时间(6.81±1.23)d均小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腰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3.87±0.85)分和术后3月(1.41±0.77)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内镜组腿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2.09±0.821)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3月、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月时内镜组ODI指数(24.64±4.27)%明显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根据MacNab标准:内镜组(94.44%)疗效优良率高于通道组(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次日内镜组的血清CK值(355.46±53.30)U/K小于通道组(417.55±87.22)U/K,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依据Brantigan-Steffee椎间融合标准,两组患者均已获得成功融合,内镜组(E级16例,D级2例)与通道组(E级19例,D级1例)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组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麻木感,考虑术中神经根刺激或损伤,对症处理后1周内症状逐渐消失;通道组1例因切口渗出而延迟愈合,1例脑脊液漏放置引流后治愈。结论: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取得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全内镜下MIS-TLIF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更轻,下地活动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康复更快等优势。
李晓林[6](2020)在《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高隐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s,HBL)量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明确导致高HBL量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以期术前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制定TKA合理的诊疗方案,完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TKA治疗且符合此次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302例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同研究TKA围手术期高HBL量的相关因素。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原发病类型、手术侧别、畸形类别、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方式、术中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使用、术中肾上腺素的使用、假体与膝关节匹配情况、术后患肢体位、术后是否冰敷、术后抗凝药物的选择、术后下床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术前及术后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术前及术后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术前及术后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术前血容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总共38项可能与TKA围手术期HBL的相关因素纳入本研究。结果:共302例行TKA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后低HBL量为126例(占41.7%),高HBL量为176例(占58.3%)。单因素分析结果示:15项因素可导致TKA术后高HBL量的发生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高龄(t=-2.123、p=0.035)、肥胖(t=-6.568、p=0.000)、糖尿病(χ2=7.945、p=0.005)、OP(χ2=8.041、p=0.005)、全身麻醉(χ2=9.239、p=0.002)、手术时间>90min(χ2=15.004、p=0.000)、全程使用止血带(χ2=9.471、P=0.002)、假体与膝关节不匹配(χ2=4.034、p=0.045)、术后低 PLT(t=4.620、p=0.000)、术后低 RBC(t=7.117、p=0.000)、术后低 HGB(t=0.617、p=0.000)、术后低 HCT(t=6.965、p=0.000)、术中高失血量(t=-5.442、p=0.000)、术后高引流量(t=-4.606、p=0.000)、高总失血量(t=-18.633、p=0.000);4项因素可使TKA术后HBL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术中TXA的使用(χ2=8.041、p=0.005)、术中肾上腺素的使用(χ2=8.372、p=0.004)、术后患肢屈曲位(χ2=6.417、p=0.011)、术后患肢冰敷(χ2=7.084、p=0.008);其余19项因素统计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各项对HBL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进一步处理结果显示:6项因素的回归系数(β)>0、比数比(Odds Ratio,OR)>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高龄(β=0.5、OR=1.051、p=0.014)、肥胖(β=0.257、OR=1.293、p=0.000)、OP(β=1.067、OR=2.906、p=0.018)、全身麻醉(β=1.058、OR=2.881、p=0.019)、手术时间>90min(β=0.951、OR=2.589、p=0.003)、全程使用止血带(β=0.928、OR=2.529、p=0.008);1 项因素β<0、OR<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术中氨甲环酸的使用(β=-0.869、OR=0.419、p=0.006);其余各项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龄、肥胖、糖尿病、OP、全身麻醉、手术时间>90min、全程使用止血带、假体与膝关节不匹配、术后低PLT、术后低RBC、术后低HGB、术后低HCT、术中高失血量、术后高引流量、高总失血量,总共15项因素是TKA术后高HBL的重要危险因素;术中TXA的使用、术中肾上腺素的使用、术后患肢屈曲位、术后患肢冰敷,总共4项因素是TKA术后高HBL量的重要保护因素。(2)高龄、肥胖、OP、全身麻醉、手术时间>90min、全程使用止血带,总共6项因素是TKA术后高HBL量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氨甲环酸的使用,共1项因素是TKA术后高HBL量的独立保护因素。
胡娟娟,高兴莲,赵晶,邓晶[7](2020)在《工作坊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新护士侧卧位安置培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工作坊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新护士侧卧位安置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新入职的15名护士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入职的12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演示训练传统的培训模式,观察组按照工作坊模式进行培训。对比2组新护士的侧卧位理论与操作考试成绩,培训满意度及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新护士的侧卧位安置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临床操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工作坊在新护士侧卧位安置培训中取得较好效果,提高了新护士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水平。有效的培训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最终达到正确安置患者体位。
王旭华[8](2019)在《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确立影响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过程中护理安全的各级因素,构建出一套相对完善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在医学学科亚专业细分下,特殊类别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的内容和要素,为建立急诊断指再植手术患者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管理工具,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建立其它类别手术患者的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为手术室管理者有效落实手术室环境下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提供具体的内容依据,体现手术室“安全文化”、确保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安全,为断指的成活提供必要的保障。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全面总结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并在后续的研究中对文献进行更新和补充。2.通过对急诊断指再植患者近两年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手术室护士和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认知质性访谈的结果,并借鉴国内外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经验,课题小组初步拟定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框架。3.采用德尔菲法,对16名三级骨科专科医院医疗、麻醉、护理专家进行函询论证,确立具有专科特色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结果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在内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为100%,权威程度系数为0.88。2轮函询后,16名专家一致认同一级指标的合理性,二、三级指标重要程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11和0.00-0.15,二、三级指标权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1 1和0.00-0.22,均小于0.25。结论构建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突显出了急诊再植手术的专科特色,针对性较强,将安全管理融入急诊再植手术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断指再植患者安全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确保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期安全,为临床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工具。
梅东琳,方茜[9](2019)在《体位固定板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体位固定板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于2017年5月—7月收治的46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体位摆放法,观察组患者给予体位固定板体位摆放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体位安置时间、体位舒适度、股动脉受压率、支撑点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固定板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体位摆放,可妥善固定骨科患者的体位,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避免各类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价值。
丁琛,洪瑛,王贝宇,宁宁,陈佳丽,尹子文,周棱,索南昂秀,周非非,张志成,杜培,孟浩,郭航,孙维,王思亮,陈峰,蔡思逸,孙浩林,毛海青,殷国勇,刘浩,贺宝荣,孙宇,杨惠林,李淳德,沈建雄,孙天胜,邱贵兴[10](2019)在《颈椎前路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作为现代医学进步的里程碑之一,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节约医疗资源。ERAS理念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颈椎前路手术是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针对颈椎前路手术,目前尚无完整的ERAS体系指导医护团队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因此,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在《脊柱外科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颈椎前路手术的特点,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达成颈椎前路手术ERAS实施流程专家共识,供脊柱外科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
二、浅谈骨科常用手术体位安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骨科常用手术体位安置(论文提纲范文)
(2)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 |
2.研究理论框架 |
2.1 操作性定义 |
2.2 研究假设 |
2.3 相关理论 |
3.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PPI方案的构建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成立研究小组 |
2.2 制定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 PPI 方案的初步框架 |
2.3 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 PPI 方案的修订 |
2.4 预实验 |
2.5 形成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 PPI 的指导手册 |
3.讨论 |
第二部分 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 PPI 方案的初步应用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过程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措施 |
2.3 观察指标 |
2.4 评价工具 |
2.5 资料收集方法 |
2.6 资料分析方法 |
2.7 科研质量控制 |
2.8 科研伦理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 |
1.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1.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
1.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1.3 患者参与预防PPI方案的实施建议 |
1.4 未来研究的方向 |
1.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不同屈曲方案对失血量和关节功能的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膝骨性关节炎 |
1.2.2 隐性失血 |
1.2.3 关节活动度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TKA术后患肢体位研究现状 |
1.3.2 国内TKA术后患肢体位研究现状 |
1.3.3 小结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终止试验标准 |
2.1.4 样本量估算 |
2.2 研究工具与评价指标 |
2.2.1 一般资料记录表 |
2.2.2 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 |
2.2.3 膝关节活动度 |
2.2.4 膝关节功能评分 |
2.2.5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
2.3 研究方法 |
2.3.1 成立研究小组 |
2.3.2 干预方案制定 |
2.3.3 干预方案实施 |
2.4 数据收集 |
2.4.1 一般资料收集 |
2.4.2 测量指标收集 |
2.5 质量控制 |
2.5.1 手术方式 |
2.5.2 术后处理 |
2.5.3 数据收集与录入 |
2.6 统计分析 |
2.7 伦理学审批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基线资料 |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1.2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3.2 不同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组合对TKA术后失血情况的效果比较 |
3.2.1 六组患者术后失血情况描述 |
3.2.2 六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的比较 |
3.2.3 六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的比较 |
3.3 不同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组合对TKA术后ROM的效果比较 |
3.3.1 六组患者术后ROM描述 |
3.3.2 六组患者术后ROM的比较 |
3.4 不同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组合对TKA术后HSS评分的效果比较 |
3.4.1 六组患者术后HSS评分描述 |
3.4.2 六组患者术后HSS评分的比较 |
3.5 不同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组合下TKA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5.1 六组患者术后一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不同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组合对TKA术后失血的影响 |
4.1.1 TKA术后膝关节屈曲对术后失血的作用机制 |
4.1.2 不同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组合对TKA术后总失血量的影响 |
4.1.3 不同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组合对TKA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 |
4.2 不同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组合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 |
4.2.1 TKA术后膝关节屈曲对膝关节功能的作用机制 |
4.2.2 不同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组合对TKA术后ROM的影响 |
4.2.3 不同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组合对TKA术后HSS评分的影响 |
4.3 不同屈曲角度和维持时间组合对TKA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
5 结论 |
6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6.1 研究的创新点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记忆海绵体位垫在侧卧位手术中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术中压力性损伤 |
1.1.2 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
1.1.3 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措施 |
1.1.4 记忆海绵体位垫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2.4 测量指标和工具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医学伦理方面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3.2 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与术后患者舒适度比较 |
3.2.1 两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 |
3.2.2 术后两组患者肩颈痛、腰部疼痛、肢体麻木比较 |
3.3 主要受压部位压强峰值、平均压强和总接触面积比较 |
3.3.1 同一时间段两组患者主要受压部位压强、平均压强及接触面积对比 |
3.3.2 麻醉后,两组患者平卧位与侧卧位的平均压强及总接触面积的对比 |
3.3.3 实验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压强峰值、平均压强和总接触面积变化 |
3.3.4 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压强峰值、平均压强和总接触面积变化 |
第4章 讨论 |
4.1 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与术后舒适度比较的结果分析 |
4.1.1 两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的结果分析 |
4.1.2 两组患者肩颈痛、腰部疼痛、肢体麻木的比较分析 |
4.2 主要受压部位的压强、平均压强和总接触面积的比较结果分析 |
4.2.1 同一时间段,两组患者主要受压部位压强、平均压强及接触面积的结果分析 |
4.2.2 麻醉后,两组患者平卧位与侧卧位的平均压强及总接触面积的对比 |
4.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压强峰值、平均压强和总接触面积比较分析 |
4.3 记忆海绵手术体位垫的临床使用意义 |
第5章 本研究的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手术方法 |
2.1 内镜组手术方法 |
2.2 通道组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 |
3.2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 |
3.3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价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的比较 |
3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
4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估指标的比较 |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概述 |
2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
3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
4 全内镜下MIS-TLIF技术 |
4.1 临床疗效与优势 |
4.2 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 |
4.3 手术适应症的把握 |
4.4 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
5 全内镜下MIS-TLIF术后患者的康复理念 |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分组方式 |
2.4 术前准备 |
2.5 手术方案 |
2.6 术后处理 |
2.7 相关指标的计算方式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TKA患者性别、年龄、BMI分布情况 |
3.2 TKA术后两组患者不同失血方式的平均失血量 |
3.3 TKA术后高HBL量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
3.4 TKA术后高HBL量的相关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TKA术后高HBL量的危险因素 |
4.1.1 TKA术后高HBL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
4.1.2 TKA术后高HBL量的重要危险因素 |
4.2 TKA术后高HBL量的保护因素 |
4.2.1 TKA 围手术期高 HBL 量的独立保护因素 |
4.2.2 TKA术后高HBL量的重要保护因素 |
4.3 未纳入研究的导致TKA术后高HBL量的相关因素 |
4.4 TKA 围手术期失血的药物预防及输血治疗 |
4.5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工作坊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新护士侧卧位安置培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观察组 |
2.2.1 成立工作坊培训质量管理及实施小组 |
2.2.2 培训前准备 |
2.2.3 培训实施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工作坊教学模式能提高手术室新职工体位安置的知识掌握度 |
4.2工作坊教学模式能提高手术室新职工侧卧位安置培训的满意度 |
5 结论 |
(8)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急诊手术 |
(二) 断指与断指再植 |
(三) 手术室护理 |
(四) 护理安全评估 |
(五) 指标体系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的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目的及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初步构建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 |
一、研究过程和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 |
(三) 质性研究 |
1. 访谈对象 |
2. 资料收集 |
3. 资料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问题 |
二、研究结果 |
(一) 文献分析结果 |
(二) 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结果 |
1. 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伤害程度 |
2. 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 |
(三) 质性研究结果 |
1. 手术室护士访谈结果 |
2. 手术患者访谈结果 |
三、初步拟定急诊断指再植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三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一) 客观性原则 |
(二) 完整性原则 |
(三) 专科性原则 |
(四) 实用性原则 |
(五) 可操作性原则 |
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的实施 |
(一)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概述 |
(二) 遴选函询专家 |
(三)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概述 |
(四) 调查实施 |
(五)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
(六) 质量控制 |
三、咨询专家的基本信息及结果分析 |
(一) 咨询专家的基本信息 |
(二) 专家的积极性系数 |
(三) 专家的权威程度 |
1. 专家判断依据的自我评价 |
2. 专家对问题熟悉程度的自我评价 |
四、指标条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一) 第一轮一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 |
(二) 第一轮二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 |
(三) 第一轮三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 |
(四)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五、指标权重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一) 第一轮一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
(二) 第一轮二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
(三) 第一轮三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
(四) 第二轮二三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
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终稿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
(一) 指标体系涵盖内容较全面 |
(二) 专科相关指标重要性分析 |
1. 一级指标 |
2. 二三级指标 |
三、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
五、今后工作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9)体位固定板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手术体位安置时间比较,见表1。 |
2.2 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体位舒适度比较,见表2。 |
2.3 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中体位调整率及股动脉受压率比较,见表3。 |
2.4 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支撑点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4。 |
3 讨论 |
3.1 常规体位摆放方法的不足: |
3.2 体位固定板体位摆放方法的优势: |
4 小结 |
(10)颈椎前路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颈椎前路手术的定义 |
2 颈椎前路手术的目的及影响ERAS进程的主要问题 |
3 颈椎病的精确诊断与定位 |
4 颈椎病的评估 |
4.1 脊柱外科手术基本评估 |
4.1.1 ASA评估: |
4.1.2 心肺功能评估: |
4.1.3 凝血功能评估: |
4.1.4 血糖评估: |
4.1.5高血压评估: |
4.1.6 营养评估: |
4.1.7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风险评估: |
4.1.8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危险因素评估: |
4.2 颈椎前路手术专项评估 |
4.2.1 影像学评估: |
4.2.2 疼痛及颈椎功能评分: |
4.2.3 骨密度评估: |
4.2.4 康复评估: |
5 宣教 |
6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 |
7 麻醉要点 |
8 手术要点 |
9 疼痛管理 |
1 0 术后观察 |
1 0.1 致死性并发症的观察 |
1 0.1.1 术后血肿: |
1 0.1.2 喉头痉挛: |
1 0.2 神经功能变化的观察 |
1 0.3 引流管观察 |
1 1 气道管理 |
1 2 吞咽困难与食管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
1 2.1 吞咽困难 |
1 2.2 食管损伤 |
1 3 尿管的管理 |
1 4 康复 |
四、浅谈骨科常用手术体位安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视频联合情景模拟教学在手术室实习护生骨科手术体位摆放培训中的应用[J]. 缪金林,苏向妮,闫静,王媛,雍红莉,封朵朵,邵佩,王青.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35)
- [2]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参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陈凤.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不同屈曲方案对失血量和关节功能的效果比较研究[D]. 温焕.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4]记忆海绵体位垫在侧卧位手术中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效果研究[D]. 吴莹. 南昌大学, 2020(08)
- [5]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D]. 文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D]. 李晓林. 兰州大学, 2020(01)
- [7]工作坊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新护士侧卧位安置培训中的应用[J]. 胡娟娟,高兴莲,赵晶,邓晶. 护理学报, 2020(01)
- [8]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D]. 王旭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体位固定板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J]. 梅东琳,方茜.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12)
- [10]颈椎前路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J]. 丁琛,洪瑛,王贝宇,宁宁,陈佳丽,尹子文,周棱,索南昂秀,周非非,张志成,杜培,孟浩,郭航,孙维,王思亮,陈峰,蔡思逸,孙浩林,毛海青,殷国勇,刘浩,贺宝荣,孙宇,杨惠林,李淳德,沈建雄,孙天胜,邱贵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