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腐败的五个着力点——学习十六大报告反腐败论述的一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吴肖兵[1](2021)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政治能力作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第一能力,同时也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挑起政治重担的第一标准。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的鲜明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百年历程中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体现了在新时代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从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多次重要表述,以及共产党人政治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逻辑规定出发,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在“认知—实践”两大维度下的理论学习能力、政治思维能力、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风险防范能力、政治担当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六项基本要素。在逻辑构成及相互关系上,这六项能力要素之间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的统一整体,其中理论学习力,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石;政治思维力,是政治能力建设的认知依据和来源;政治鉴别力,是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从理论认知到政治实践的关键枢纽,是政治能力建设的实践前提;政治风险防范力,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向,是政治能力建设的靶向要求;政治担当能力,体现了对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实践要求;组织领导能力,则体现了政治能力建设的最终实践归宿。新时代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涵养机制建设,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政治性、道德性和实践性三重逻辑上的深刻规定。在具体涵养机制建设上,不仅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道德信念作为内生性机制,同时也有赖于建立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作为外源性条件。而在政治能力涵养的具体实践路径上,则要着力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建设,促进政治能力与领导职责的相匹配。
孙国梁[2](2021)在《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曹新安[3](2020)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城市社区党建是中国特色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基层的鲜明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这一指示要求为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指明了方向。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有助于深度实践习近平新时代基层党建思想,有助于巩固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有助于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当前看,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在实践上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在构建规范化的社区党建制度体系方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动城市社区治理走向现代化,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城市社区党建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新时代的大背景对中国城市社区党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通过六章内容展开论证: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围绕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阐述,在文献综述上,以梳理分析国内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成果为主;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辩证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从选题和观点两个维度进行了一定创新。第二章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概述。通过概念界定和内涵分析,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这一概念,辨析了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与传统城市基层党建的区别联系,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目标、特点、原则、功能、价值等基本维度。第三章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理论基础。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基层党建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实践具有指导价值,这些思想中蕴含的理论精华成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理论渊源。第四章回溯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轨迹。聚焦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初步萌芽、形成发展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探讨了我国城市社区党建从1949年建国到2019年末共计70年的发展历程,并据这段艰苦历程提炼出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发展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现实境遇。一方面,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战略机遇,如何把握这些机遇考验着基层党组织的党建能力。另一方面,点明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如何破解这些困境成为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努力方向。第六章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路径。主要体现在五个维度:其一,以大党建思维为牵引,推进理念创新。其二,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统领,推进政策创新。其三,以织密组织之网为要务,推进组织设置创新。其四,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动力,推进工作方式创新。其五,以深化融合联动为导向,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隋从容[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公安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凝聚着全国公安战线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艰苦努力,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安工作摆在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在汲取国内外公安工作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在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进程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公安工作主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回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无论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观照和双向互动中剖析和探讨。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总结提炼相融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发力的必然结果。发生学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都有其必然的发生基础,也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因素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安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期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继承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民主法制思想为统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开创了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时期,以依法治国思想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以“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形成了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全面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蓬勃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思想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更高需求为目标,着重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层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形成了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使命任务;围绕着“为什么要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围绕着“怎样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方针策略和举措;围绕着“谁来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关于公安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回答了公安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维护社会治安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回答了公安工作“为什么”的问题。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回答了公安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警,依法加强公安队伍纪律规矩意识和正规化建设;素质强警,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回答了公安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总体特征是:从生成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法治性特征;从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上来看,具有人民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南;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思想无论是对公安工作的定性定位问题,还是公安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路线、方针、策略,抑或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等方面,都对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统筹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就该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根本立足点,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一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这一方法论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通过强化公安民警的理论信仰,改进公安民警教育方式、强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政策、制度、运行体系,转化为公安干警的需要等手段,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在回答时代之间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既不能认为它具有历史条件的局限就认为它已过时,弃之不用,也不能认为是终极的理论,而教条僵化,生搬硬套,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王曼[5](2020)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统领作用。政治信仰作为人类信仰的政治维度,是人们对某种特定的政治形态、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等的信奉和敬仰,是对政治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是人的政治理性和政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仰是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要素,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随着人类政治文明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信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共同的政治信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以及“西化”“分化”等因素的冲击下,个别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出现了弱化,甚至是动摇的现象。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会使党失去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撑,损害党内的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因此,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使党员、干部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崇高的政治信仰引领下践行政治理想、行为规范,在科学的政治信仰凝聚下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战斗力,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承担的重要政治使命和执政课题。本文以“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为题,由导论和正文五章内容组成,各章大致的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问题,首先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信仰的内涵、特征、分类以及政治信仰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继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以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政治学说中的“内圣外王”的政治修养、“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和“大同社会”的政治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社会理想的精华,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风貌,并逐渐成为人们内化的一种特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亦成为涵养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经验。在历史脉络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纵向、动态的梳理,纵观政治信仰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变迁历程,体悟党的政治信仰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出党在政治信仰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即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政治信仰建设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为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突出问题,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现实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突出问题意识。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政治信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考验和新问题。新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为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因此,通过总结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两方面进行充分论证,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把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作为时代课题来讨论的根本原因。第四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精神,从内容体系上看,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的内容建构应包含五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科学政治信仰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五章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路径,以实现政治信仰建设的目标。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认识和尊重政治信仰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加以推进。具体而言,在基本原则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有效机制上,政治信仰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在生成过程中应遵循信仰的一般心理发展机制,包括理性认知机制、情感认同机制、意志培养机制和行为践行机制;在具体路径上,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党性修养、依托红色资源、学习先进典型、完善党内制度、加强实践锻炼等路径,实现政治信仰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七个方面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巩固与强化,提高党员、干部知信行合一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不断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基础。
丁灵颖[6](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定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保持和增强党的政治定力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学者们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奋斗历程等,从各个方面对中共政治定力的理论与实践作了相关研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首先探讨了政治定力的内涵,认为政治定力是一定的阶级、组织或人物恪守自己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遵循既定的政治规矩,自觉履行政治担当的能力,政治定力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增进党的领导的合法性、确保党在复杂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中对党的政治定力的探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定力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形成了其他类型的政党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定力问题。为此,本文坚持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等的统一,强调无论是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的看,还是从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政治定力中存在的问题、汲取苏东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教训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都必须更加重视保持和增强党的政治定力,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相统一的政治信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规矩和基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担当,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本文充分肯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上取得的成效,也客观指出了依然存在的问题。本文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必须以思想理论上的坚定筑牢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意识形态基础,以制度体系的严密夯实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组织基础,以新的作为彰显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成效,以久久为功的精神状态实现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可持续性,使自己成为一个经受得住政治定力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牛小川[7](2020)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中国共产党自我建设的重大课题。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战斗堡垒,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主体。通过先后开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从上到下逐级推进,不断向基层延伸。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应有内涵,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选择,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任务的根本途经。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实践过程中,广大基层党组织已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包括巩固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党的权威,发扬了学习强党的优良传统,推动了党内法规的建设,完善了党的用人制度,并强化了党的纪律要求。但与此同时,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过程中,各类问题也依然存在,且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问题亦有所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容易出现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不高、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失衡等问题;而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对党建工作认识不足、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机制缺失、保障不力、监督不够等问题则较为广泛的存在;在专业性较强的科研院所,则可能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党务和业务融合不够、凝聚力和战斗力不足等问题;在一些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党的领导和组织不力则成为首要挑战,直接导致各项党建活动开展起来困难重重;而在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社区党组织中,党建活动不够规范、工作方法不够优化,甚至存在党风廉政建设短板等,这些问题成为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普遍挑战。上述各单位、各类型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说多是由于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认识不够、组织建设弱化、不正之风犹存、主体责任缺失、监督力度不足、组织能力较弱等因素而导致的。因此,要使得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必须继续挖掘切实有效的实现路径。一是从根本上抓好理论武装,筑牢思想基础;二是在实践中抓牢了责任落实,提高政治站位;三是从各方面抓住组织力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四是在宏观上抓对点面结合,坚持服务大局;五是从具体上抓紧机制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六是抓准重点举措,打造有力抓手。只有实现全方面、全党员、全手段多管齐下,才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的有效延伸。
张津雷[8](2020)在《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研究 ——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文中提出党员思想教育作为党的思想建设核心部分,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道路上,做好基层党员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打造城市基层建设等工作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建党以来党员思想教育的相关论述,为党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依托。因此,坚定街道办事处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锤炼其成为忠诚、有担当的高素质基层党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的执政环境、深化城市改革实践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开展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要紧紧围绕党引领基层的总体要求,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学习,使长春市双阳区街道办事处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首先,按照“四讲四有”的标准,不断提升基层党员的理论素养,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的创新性与实效性;其次,要提升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水平,严肃党内思想教育学习氛围,让基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公仆观,提升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战斗堡垒作用;最后,要完善党员思想教育管理机制,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时刻保持党员思想清醒,增强新时代党员思想教育的前瞻性和感染性。通过有的放矢的学习策略,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员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这对于增强党在城市现代化的治理能力、提高党员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朱雄君[9](2019)在《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灵魂和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中国共产党兴党强党之要义。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守的重要遵循。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旗帜,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始终保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信仰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信仰安全的战略地位,坚持将维护信仰安全作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着力在加强理论武装、严肃政治生活、激发内生动力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全党坚守信仰、维护信仰、锻造信仰、践行信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全体党员、干部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问题极端重要的战略考量,本文将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从信仰安全的学理基础入手,对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结构构成、战略意义、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借鉴中国共产党维护信仰安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维护的主要路径,为中国共产党维护信仰安全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首先,本文阐明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信仰、政治安全、执政安全等与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主题有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提出信仰安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着力维护的重大安全,并从总体上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其次,本文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学理基础。一是论证信仰安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安全的核心构成,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维护自身的执政安全,就必须维护好自身的信仰安全。二是对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在对信仰、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信仰安全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和诠释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内涵进行了学理分析,提出信仰安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维护的核心安全。三是对信仰安全的内在结构进行理论探讨,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主体层次、内容体系、影响因素的分析,厘清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内在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再次,本文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战略地位。一是从理论层面分析信仰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价值,提出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支撑和力量源泉,信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价值;二是从历史层面考察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生命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进程的历史考察,提出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兴党强党的要义。三是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当代实践,从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正确方向、生机活力、强大力量四个方面论证信仰安全的战略意义。然后,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一是从信仰客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信仰体系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包括:时代的变迁对信仰体系的真理力量的挑战,功利性泛滥对信仰体系的价值基础的侵蚀,多元化思潮对信仰体系的一元地位的冲击,大众化滞后对信仰体系的神圣魅力的消融。二是从信仰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信仰主体安全存在的重大隐患,主要包括:“批发式”入党降低了党员、干部对信仰的尊崇,“浅尝试”学习削弱了党员、干部对信仰的认同,“两面人”现象动摇了党员、干部对信仰的坚守,“宽松软”管理弱化了党员、干部对信仰的锻造;三是从信仰结构的角度探讨了个体性信仰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一些党员、干部信仰模糊,部分党员、干部信仰淡化,少数党员、干部信仰动摇,个别党员、干部信仰缺失,极少数党员、干部存在信仰背叛问题。四是探讨了信仰安全问题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主要是从党员、干部的个体视角分析信仰安全问题的严重后果,从执政安全的战略维度分析信仰安全问题的巨大威胁,从民族复兴的宏观视野分析信仰安全问题的潜在风险。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安全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但是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确保信仰安全,就必须有效应对和化解时代变迁、功利主义、多元化思潮、大众化滞后对信仰体系带来的挑战和威胁,着力解决党员、干部队伍入口关不严、理论学习不深入不透彻、组织生活“宽松软”、“两面人”现象给信仰安全带来的隐患,着力解决少数党员、干部信仰模糊、信仰淡化、信仰动摇、信仰丧失、信仰背叛的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党员、干部个体层面的个体性信仰安全问题向全党层面的总体性信仰安全问题的扩大和蔓延。最后,针对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信仰安全的内在运行规律,借鉴中国共产党维护信仰安全的历史经验,本文提出了维护信仰安全的主要路径:一是要加强理论武装,打牢信仰的理论之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路径: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信仰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着力加强理论转化,增强信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开展理论教育,增强信仰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二是要强化规矩纪律,维护信仰的神圣地位。具体来说就是:将信仰合格作为党员发展的首要标准,让信仰守望成为必须遵循的重要底线,把信仰维护贯穿监督执纪的全部过程。三是要严肃政治生活,强化信仰的组织锻造。就是要将坚定信仰作为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将信仰淬炼作为党性锻炼的核心内容、将信仰仪式作为组织生活的规定动作。四是要激发全党活力,推动信仰的广泛实践。关键举措包括:在坚持学思践悟中做到知行合一,在抓住“关键少数”中推动以上率下,在铸就信仰丰碑中激发实践力量。
姬亚男[10](2019)在《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向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不断加深,各种“社会主义渺茫论”“失败论”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理想信念,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推动我们党伟大事业不断向前进步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针对理想信念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历史、现实,就理想信念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阐述。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理想信念教育,既有客观基础,又有主观条件,是客观与主观相互作用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是在继承与发展马克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与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迫切需要直接推动了它的产生。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和意义三个方面,表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政治性与大众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针对的教育对象,涵盖广大人民群众,其重点是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党员干部代表的是国家,他们的一言一行也反映了国家的整体形象;青年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不能只讲意识形态的说教,而应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面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联系实际狠抓“四风”问题,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从实践中稳抓落实;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梦”融入广大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让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深刻把握“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的关系,让“中国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笔者结合现实生活,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几个方面论述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的路径。
二、反腐败的五个着力点——学习十六大报告反腐败论述的一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腐败的五个着力点——学习十六大报告反腐败论述的一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政治能力研究的一般性分析 |
1.3.2 关于政治能力建设具体内涵与特征研究 |
1.3.3 关于政治能力涵养机制的范式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内在逻辑 |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 |
2.2 历史经验:百年大党政治建设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 |
2.3 现实动因: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问题导向 |
第3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基本要素及其模型 |
3.1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要素模型基本形态 |
3.2 政治能力要素模型的“认知—实践”二重维度分析 |
3.2.1 理论认知维度 |
3.2.2 政治实践维度 |
第4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构成要素分析 |
4.1 理论学习能力:政治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石 |
4.1.1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能力的主要内容 |
4.1.2 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
4.1.3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力建设的现实规定 |
4.2 政治思维能力:政治能力建设的认知依据 |
4.2.1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 |
4.2.2 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思维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
4.2.3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思维力建设的现实规定 |
4.3 政治鉴别能力:政治能力建设的实践前提 |
4.3.1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鉴别能力的主要内容 |
4.3.2 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鉴别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
4.3.3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鉴别力建设的现实规定 |
4.4 政治风险防范能力:政治能力建设的靶向要求 |
4.4.1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风险防范的主要内容 |
4.4.2 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风险防范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
4.4.3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风险防范力建设的现实规定 |
4.5 政治担当能力:政治能力建设的实践导向 |
4.5.1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担当能力的主要内容 |
4.5.2 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担当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
4.5.3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担当能力建设的现实规定 |
4.6 组织领导能力:政治能力建设的实践归宿 |
4.6.1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组织领导能力的主要内容 |
4.6.2 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组织领导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
4.6.3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组织领导力建设的现实规定 |
第5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涵养机制 |
5.1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涵养政治能力的一般逻辑 |
5.1.1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涵养政治能力的政治性逻辑 |
5.1.2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涵养政治能力的道德性逻辑 |
5.1.3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涵养政治能力的实践性逻辑 |
5.2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涵养机制的内容及实践路径 |
5.2.1 内生性机制:坚定的理想道德信念 |
5.2.2 外源性条件: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 |
5.2.3 政治能力涵养的实践路径:着力夯实“政治三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3)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概述 |
2.1 基本概念辨析 |
2.1.1 中国城市基层党建的定义及内涵 |
2.1.2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定义及内涵 |
2.1.3 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与传统城市基层党建的区别联系 |
2.2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维度 |
2.2.1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目标 |
2.2.2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特点 |
2.2.3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原则 |
2.2.4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功能 |
2.2.5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意义 |
第3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理论基础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基层党建思想 |
3.1.2 列宁基层党建思想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 |
3.2.1 毛泽东思想中的基层党建思想 |
3.2.2 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层党建思想 |
3.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层党建思想 |
3.3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
3.3.1 古巴共产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
3.3.2 越南共产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
3.3.3 朝鲜劳动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
3.3.4 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
第4章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 |
4.1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发展轨迹 |
4.1.1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初步开展阶段 |
4.1.2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发展形成阶段 |
4.1.3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纵深推进阶段 |
4.2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经验 |
4.2.1 坚持问题导向 |
4.2.2 走实群众路线 |
4.2.3 突出党员引领 |
4.2.4 建强人才队伍 |
4.2.5 抓好制度建设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现实境遇 |
5.1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战略机遇 |
5.1.1 新型城镇化引发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新变化 |
5.1.2 城市社会新结构带来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的新挑战 |
5.1.3 城市基层治理矛盾为城市基层党建发展确立新坐标 |
5.1.4 互联网科学技术为城市基层党建网格化提供新契机 |
5.2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主要困境 |
5.2.1 组织建设乏力,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充分 |
5.2.2 大党建格局打造乏力,联建机制未形成 |
5.2.3 党建人才配备乏力,综合素质有待升级 |
5.2.4 党建软硬件建设乏力,物质保障不到位 |
5.2.5 制度机制供给乏力,党建责任追惩不严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优化路径 |
6.1 以大党建思维为牵引,推进理念创新 |
6.1.1 加大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
6.1.2 加强学习培训,转变思想观念 |
6.1.3 注重示范带动,搞好典型引路 |
6.2 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统领,推进政策创新 |
6.2.1 着眼合力提升,厘定强化主体责任 |
6.2.2 着眼有人干事,创新干部选留政策 |
6.2.3 着眼有钱办事,健全经费保障政策 |
6.2.4 着眼有室议事,加大党建设施配套 |
6.3 以织密组织之网为要务,推进组织设置创新 |
6.3.1 革新组织设置,健全组织体系 |
6.3.2 聚焦强基固本,抓实支部建设 |
6.3.3 增强组织功能,筑牢战斗堡垒 |
6.4 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动力,推进工作方式创新 |
6.4.1 更新运行机制 |
6.4.2 构建新型载体 |
6.4.3 运用前沿技术 |
6.5 以深化融合联动为导向,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
6.5.1 创新融入融合载体 |
6.5.2 完善联建共建机制 |
6.5.3 统合区域党建资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生成逻辑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背景:全球化和国际警务改革对公安工作带来新影响 |
(二) 国内现实: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提出新要求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工作的历史实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工作的现实实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理论来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安工作的相关理论 |
(二) 毛泽东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78年-1992年) |
(一) 在拨乱反正中初步形成 |
(二)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
(三) 在党的十三大以后至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92年-2002年) |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
(二) 党的十五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02年2012年) |
(一)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为形成期 |
(二) 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期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12年至今)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关于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 |
(一)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依然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
(二) 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和工作大局中公安工作处在很重要的位置 |
(三)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任务 |
二、关于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
(一)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动摇 |
(二)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
三、关于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 |
(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
(二) 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
(三)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四、关于公安工作的实现路径 |
(一)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 |
(二) 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三)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四) 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增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
五、关于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 |
(一) 政治建警:全面加强革命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政治过硬 |
(二) 从严治警:全面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公安队伍纪律作风过硬 |
(三) 依法治警: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责任过硬 |
(四) 素质强警: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本领过硬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总体特征 |
一、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
二、内容构成的科学性政治性和法治性 |
(一) 严密的科学性特征 |
(二) 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
(三) 强烈的法治性特征 |
三、本质属性和价值依归的人民性 |
(一) 价值指向的人民性 |
(二) 力量源泉的人民性 |
(三) 评判标准的人民性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二) 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 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 |
(二) 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 |
(三) 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
(四) 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思想保障 |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 |
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 |
(一)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
(二) 以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 |
(三) 以坚持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立足点 |
(四) 以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根本价值指向 |
(五) 以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为方法论 |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 |
(一) 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 |
(二) 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时代之间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 |
三、在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 |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
(二) 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一) 研究的缘由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分析 |
一、政治信仰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
(一) 信仰的概念分析 |
(二) 政治信仰的内涵界定 |
(三) 政治信仰的特征 |
(四) 政治信仰的功能 |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信仰理论 |
(二)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政治信仰论述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
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探索之路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实践之路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发展之路 |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 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
(二)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 |
(三) 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 |
(四) 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个别党员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 |
(二) 个别党员在生活中“不信马列信鬼神” |
(三) 个别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市场经济的冲击 |
(二) 全球化的挑战 |
(三) 网络化的影响 |
(四) “西化”“分化”的干扰 |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 |
(一)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助推党的政治建设 |
(二)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三)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 |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党的政治信仰的精神支柱 |
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想追求 |
(一)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
(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时代目标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特征 |
四、忠诚干净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实践要求 |
(一) 对党忠诚是为政之魂 |
(二) 个人干净是立身之本 |
(三) 敢于担当是成事之要 |
五、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践行旨归 |
(一)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 |
(二)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 |
(三)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实现路径 |
一、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
(二)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
(三) 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
(四) 坚持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二、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有效机制 |
(一) 政治信仰理性认知机制 |
(二) 政治信仰情感认同机制 |
(三) 政治信仰意志培养机制 |
(四) 政治信仰行为践行机制 |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具体路径 |
(一) 加强理论武装,促进政治信仰的认知深化 |
(二) 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政治信仰的情感认同 |
(三) 增强党性修养,强化政治信仰的初心锤炼 |
(四) 依托红色资源,接受政治信仰的文化熏陶 |
(五) 学习先进典型,发挥政治信仰的示范引领 |
(六) 完善党内制度,建立政治信仰的制度保障 |
(七) 加强实践锻炼,实现政治信仰的外化于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定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总体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定力 |
第一节 政治定力的内涵和结构 |
一、政治定力的内涵 |
二、政治定力的结构 |
第二节 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定力要求 |
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坚定政治立场 |
二、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鲜明政治信仰 |
三、“以原则为准绳”的政治规矩自觉 |
四、始终站在斗争前列的强烈政治担当 |
第三节 政治定力之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意义 |
一、维系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二、增进党的领导的合法性 |
三、确保党在复杂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思考与举措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思考 |
一、继承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要求 |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 |
三、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的要求 |
四、汲取苏东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治定力教训的要求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举措 |
一、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
二、彰显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相统一的政治信仰 |
三、严明令行禁止的政治规矩 |
四、强化实干的政治担当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成效和问题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成效 |
一、党的形象得到重塑 |
二、党的威信得到提升 |
三、党的执政根基得到巩固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问题 |
一、部分党员政治立场不稳问题 |
二、部分党员政治信仰缺失问题 |
三、部分党员政治规矩淡漠问题 |
四、部分党员政治担当不力问题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对策 |
第一节 筑牢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坚持不懈开展“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活动 |
二、实现“灌输”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
第二节 完善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制度体系 |
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第三节 彰显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成效 |
一、坚持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有机统一 |
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第四节 实现保持和增强政治定力的可持续性 |
一、“三个面向” |
二、全党努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一、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必然性 |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界定与历程 |
1.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
2.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历程 |
(二)基层党组织的定义和地位 |
(三)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意义 |
1.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应有内涵 |
2.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新时代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 |
3.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
4.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根本任务的实现途径 |
二、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现状分析 |
(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过程中的成绩 |
(二)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过程中的问题 |
1.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方面 |
2.农村基层党组织方面 |
3.科研院所党组织方面 |
4.“两新”党组织方面 |
5.社区基层党组织方面 |
(三)基层党组织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路径选择及实践探索 |
(一)抓好理论武装,筑牢思想基础 |
(二)抓牢责任落实,提高政治站位 |
(三)抓住组织力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
(四)抓对点面结合,坚持服务大局 |
(五)抓紧机制建设,完善制度体系 |
1.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 |
2.建立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 |
3.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监督制度 |
4.建立基层党建责任追究制度 |
(六)抓准重点举措,打造有力抓手 |
1.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
2.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
3.从严抓好党员队伍管理 |
4.营造基层良好的政治生态 |
5.用好“巡视巡察”利剑 |
6.探索新媒体信息环境下“智慧党建”工作新兴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研究 ——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研究的背景 |
2. 研究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内对党员思想教育研究 |
2. 国外对党员思想教育研究 |
(三) 研究重点与难点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的思路 |
2. 研究的方法 |
(五) 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 党员思想教育概述 |
(一) 党员思想教育的概念 |
1. 党员思想教育 |
2. 党员思想教育的内容 |
3. 党员思想教育的形式 |
(二) 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 |
1. 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组织特点 |
2. 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队伍特点 |
3. 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的新特点 |
4. 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的新要求 |
(三) 党员思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溯源 |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员思想教育的相关论述 |
2.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关于党员思想教育的相关论述 |
(四) 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
1. 保持新时代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需要 |
2. 牢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 |
3.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攻坚力量 |
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障 |
二、 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现状、问题与原因——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 |
(一) 长春市双阳区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学习现状 |
1. 长春市双阳区街道办事处党员的构成 |
2. 长春市双阳区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的基本情况 |
(二) 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学习特点不突出 |
2. 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与政务服务脱节 |
3. 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与群团联系不紧 |
4. 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活动囿于传统模式 |
5. 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机制运转不够顺畅 |
(三) 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1. 街道办事处党组织思想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
2. 街道办事处党内思想“四化”现象仍存在 |
3. 街道办事处党内思想教育任务要求不明确 |
三、 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策略 |
(一) 丰富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内容 |
1. 在思想理论维度:补足“精神之钙” |
2. 在党性教育维度:筑牢思想之基 |
3. 在警示教育维度:加强从严治党 |
(二) 创新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形式 |
1. 利用新媒体、新平台提升街道办事处党员学习效果 |
2. 深化“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 |
3. 以“红色文化”“榜样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 提升街道办事处党组织生活实效性 |
1. 保障街道办事处党组织生活规范性 |
2. 发挥街道办事处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
3. 强化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活动效果 |
4. 提升街道办事处党员的修养和自律 |
5. 提高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意识防线 |
(四) 加强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差异管理 |
1. 提高党员队伍针对性建设:区分党员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 |
2. 注重党员队伍特殊性建设:侧重青年党员与特殊党员教育 |
(五) 优化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管理机制 |
1. 强化党内监督和制度建党的风向标 |
2. 组织党员定期党性体检与思想评估 |
3. 完善党员思想教育的绩效评优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学理基础 |
第一节 执政安全视野下的信仰安全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安全的由来、内涵和维度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
三、信仰安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安全的核心构成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内涵与特征 |
一、信仰的内涵、本质、结构与类型 |
二、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象界定 |
三、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内涵 |
四、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特征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内在结构 |
一、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主体层次 |
二、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内容体系 |
三、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影响因素 |
四、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动态演化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战略地位 |
第一节 信仰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价值 |
一、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支撑 |
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泉 |
第二节 信仰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根本 |
二、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兴党强党之要义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确保信仰安全的战略意义 |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政治本色的根本前提 |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关键原因 |
三、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密码 |
四、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强大力量的基本保障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现实问题 |
第一节 信仰体系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时代的变迁对信仰体系真理力量的挑战 |
二、功利性泛滥对信仰体系价值基础的侵蚀 |
三、多元化思潮对信仰体系一元地位的冲击 |
四、大众化滞后对信仰体系神圣魅力的消融 |
第二节 信仰主体安全存在的重大隐患 |
一、“批发式”入党降低了党员对信仰的尊崇 |
二、“浅尝试”学习削弱了党员对信仰的认同 |
三、“两面人”现象冲击着党员对信仰的坚守 |
四、“宽松软”管理弱化了党员对信仰的锻造 |
第三节 个体性信仰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信仰模糊问题 |
二、信仰淡化问题 |
三、信仰动摇问题 |
四、信仰缺失问题 |
五、信仰背叛问题 |
第四节 信仰安全问题危害性的三维分析 |
一、从党员干部的个体视角看信仰安全问题的严重后果 |
二、从执政安全的战略维度看信仰安全问题的巨大威胁 |
三、从民族复兴的宏观视野看信仰安全问题的潜在风险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的维护路径 |
第一节 加强理论武装,打牢信仰的理论之基 |
一、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信仰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
二、着力加强理论转化,增强信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三、有效开展理论教育,增强信仰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
第二节 强化规矩纪律,维护信仰的神圣地位 |
一、将信仰合格作为党员发展的首要标准 |
二、让信仰守望成为必须遵循的重要底线 |
三、把信仰维护贯穿监督执纪的全部过程 |
第三节 严肃政治生活,强化信仰的组织锻造 |
一、将坚定信仰作为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 |
二、将信仰淬炼作为党性锻炼的核心内容 |
三、将信仰仪式作为组织生活的规定动作 |
第四节 激发全党活力,推动信仰的广泛实践 |
一、在坚持学思践悟中做到知行合一 |
二、在抓住关键少数中推动以上率下 |
三、在铸就信仰丰碑中激发实践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10)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1章 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 |
1.1 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的现实背景 |
1.1.1 应对国际环境的需要 |
1.1.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1.2 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论 |
1.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理论 |
1.3 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
第2章 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2.1 深刻阐明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 |
2.1.1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
2.1.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2.1.3 衡量标准:四个能否 |
2.1.4 重点对象:党员干部、青年学生 |
2.2 突出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
2.2.1 关乎政党的生死存亡 |
2.2.2 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 |
2.2.3 关乎个人的健康发展 |
2.3 明确提出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
2.3.1 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看家本领 |
2.3.2 加强党性修养坚定政治定力 |
2.3.3 注重道德建设筑牢信仰之基 |
2.3.4 健全机制保障树立底线意识 |
第3章 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的特征 |
3.1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3.2 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统一 |
3.3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3.4 政治性与大众性相统一 |
3.5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
第4章 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
4.1 发挥社会教育在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
4.1.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社会风气 |
4.1.2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优化政治风气 |
4.1.3 加强舆论媒体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
4.2 强化学校教育在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
4.2.1 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4.2.2 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 |
4.3 重视家庭教育在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
4.3.1 重言传、重身教,发挥父母榜样作用 |
4.3.2 注重家庭教育,培育优良家风 |
4.4 加强自我教育在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
4.4.1 努力做到自知、自省、自律 |
4.4.2 加强理论修养,讲好中国故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反腐败的五个着力点——学习十六大报告反腐败论述的一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研究[D]. 吴肖兵.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2]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观研究[D]. 孙国梁.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3]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D]. 曹新安. 吉林大学, 2020(03)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D]. 隋从容. 山东大学, 2020(09)
- [5]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D]. 王曼. 山东大学, 2020(10)
-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定力研究[D]. 丁灵颖. 华侨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路径研究[D]. 牛小川.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新时代街道办事处党员思想教育研究 ——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D]. 张津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中国共产党信仰安全问题研究[D]. 朱雄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 姬亚男. 湘潭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