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逻辑电路的电磁兼容性

数字逻辑电路的电磁兼容性

一、数字逻辑电路的电磁兼容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任静[1](2020)在《开关电源电磁干扰分析及其传导EMI建模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关电源随着这个智能化的时代,应用范围广泛且发展潜力巨大。开关电源因其电路当中的整流电路、高频变压器及整流二极管等元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瞬变的高电压、大电流,正是因为电压、电流在这些元器件当中的骤变,让开关电源成为了一个高频干扰源,在系统中产生了许多电磁兼容性问题。由于开关电源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已被我国列为首批实行进出口电磁兼容强制监督管理的6种产品之一。因此解决好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是推动开关电源应用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就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展开了分析研究。要搞清楚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需要从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干扰源的产生、干扰的传播途径、受扰设备、干扰的预测仿真方法等方面来展开分析研究。目前,我国电磁兼容性技术的发展已日臻完善。我国参照国际无线电干扰委员会CISPR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已颁发实行了我国的电磁兼容性标准规范。因此熟悉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性标准以及电磁兼容性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规范了市场生产。在开关电源的设计中,要将电磁兼容性设计贯穿于开关电源的整个设计周期,以期用最佳的效费比设计出最佳功能的产品。大部分开关电源的设计结构都采用了AC/DC-DC/DC的级联形式,针对典型的开关电源电路,分析开关电源电磁干扰产生的机理,根据电路当中使用的各种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具体特性来分析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源,搞清楚开关电源中电磁干扰的耦合路径是分析开关电源电磁兼容性的重要工作。根据电磁干扰的耦合路径,可将干扰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本文中主要分析了开关电源的传导干扰,分析了差模和共模噪声的路径模型,建立了传导干扰的电路模型,给出了传导干扰的测试方法。针对开关电源的仿真分析,目前主要是时域和频域仿真。但因为进行时域分析时,功率场效应管是核心干扰源,对它的仿真通常会时间过久或者是出现未收敛的情况,而且电路的拓扑结构也会因为开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而发生变化,这给时域分析带来了困难。通过频域分析,建立噪声源、干扰传播路径等的模型,给出不同滤波情况下对干扰的频谱分析,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抑制噪声传输的关键措施就是为噪声源提供一个回流的低阻抗渠道,让噪声在这个渠道中的传输以及辐射被削弱和影响。

李阳[2](2020)在《CMOS级联反相器的电磁脉冲干扰效应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电子设备与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日趋复杂的电磁环境对特征尺寸不断缩小的集成电路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微电子学可靠性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强电磁脉冲极易通过电子系统的“前门”和“后门”耦合入其内部,诱发电子系统产生强烈的非线性效应,从而造成电子系统的暂时或者永久性的功能退化与损伤,甚至造成电子系统内部元器件的烧毁。其中,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和快上升沿的方波脉冲就属于强电磁脉冲中较为典型的两类。随着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缩小和微电子电路规模的增大,电子系统受到强电磁脉冲的干扰和损伤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因此研究强电磁脉冲对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干扰和损伤效应机理是电子系统的强电磁脉冲效应的基础。本文从现代数字集成电路应用最为基础和广泛的CMOS级联反相器入手,从数值计算仿真和试验两方面研究CMOS级联反相器的干扰和损伤效应的机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半导体器件和工艺仿真软件Sentaurus-TCAD建立了0.35μm N阱工艺下CMOS级联反相器的三维器件模型并通过静态和瞬态电压特性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考虑到半导体器件的自热效应、迁移率和载流子产生与复合等模型,采用数值计算仿真方法对HPM作用下CMOS级联反相器内部瞬态的电热过程进行仿真,得到了HPM作用下器件内部的热损伤效应、烧毁阈值变化规律和HPM频率及脉宽对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PM负半周期,强场下NMOS的源极和衬底形成的结区曲率半径较小处形成的正向电流所产生的焦耳热是使器件内部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器件内部峰值温度和产热与HPM频率成负相关、与HPM脉宽成正相关。另外,器件的损伤功率阈值随着HPM脉宽的增大而减小,损伤能量阈值随脉宽的增大而增大,所得规律与文献报道的试验结果较为吻合。2.采用CD4069UBCN型号的反相器芯片为核心设计CMOS级联反相器印制电路板作为试验样品进行电磁脉冲损伤效应试验,得到了不同参数的电磁脉冲作用条件下CMOS级联反相器的损伤阈值和损伤规律。结果表明:强电磁脉冲在超过试验样品的损伤阈值之后会导致其功能发生退化和损伤,并且强电磁脉冲的电压峰值越大,对样品功能的影响越大;不同试验条件下试验样品的损伤阈值不同,但是在试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试验样品的损伤阈值相同,并且无累积效应的影响;试验样品在受到强电磁脉冲效应的影响下后一级反相器比第一级反相器的损伤程度更高。本文所提出的CMOS级联反相器的高功率微波的损伤效应及机理、失效阈值变化相关规律和电磁脉冲损伤效应试验结果对微电子器件、微电路及系统的强电磁脉冲效应结果的预估及加固防护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翔宇[3](2020)在《基于LTCC技术的Ku波段T/R组件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星载、机载雷达对性能和可靠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使其能够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下满足现代需求。作为相控阵雷达与合成孔径雷达的关键部分,T/R组件主要负责完成信号的接收、放大、移相和衰减功能,其性能高低和体积大小对整个雷达系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T/R组件的研究,对各种雷达系统性能的提升和集成度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多芯片组件技术(MCM)是近代的一种可以实现高密度的电子组装技术,它可以使不同芯片之间的距离缩小并降低由布线和互连带来噪声串扰和信号延迟的缺点,而低温共烧陶瓷技术(LTCC)是一种三维立体式封装形式,具有成本低、设计灵活、散热优良等特点,是实现T/R组件的关键技术。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工作研究:首先调研了近年来国内外T/R组件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工艺流程对MCM和LTCC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为实现基于LTCC技术T/R组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打下基础。再对T/R组件的互连技术了进行建模和分析,利用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HFSS对微带线结构、垂直互连通孔结构、金丝键合、微波转接头这几种传输方式建模。根据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降低其在LTCC基板和版图的互连设计时带来的传输损耗,进而拥有更优良的传输特性。然后详细分析了课题对应T/R组件的指标参数,结合LTCC技术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各单片微波集成电路芯片和不同结构的T/R组件,确定了频率为15.5GHz,带宽500MHz的收发组件系统框图,整个T/R组件通过15层LTCC基板实现,包括了控制信号层、中间接地层、电源层。射频开关、放大器、移相器和衰减器等有源芯片均表贴在LTCC基板上,同时对T/R组件进行了电磁兼容、散热和外壳设计,减小了整个组件的电磁信号干扰,并完成了版图设计。最后利用电磁仿真软件ADS对整个T/R组件的版图联合原理进行联合仿真和优化。最终的仿真结果显示,接收支路的增益达到了41.4d B,噪声系数为2.1d B。发射支路的增益在43.5d B,输出功率大于0.5W,相位幅度可控,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整个T/R组件的体积为31×15.5×1.5 mm3,具有体积小,增益高的特点。

刘恒洲[4](2019)在《CAN总线电磁干扰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但与传统汽车相比,其面临的电磁环境越发严峻,在应用过程中受电磁干扰影响的程度更严重,经常会出现车内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通信错误导致的仪表盘不工作等问题。针对CAN总线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CAN通信原理、总线节点结构及相关文献资料发现,CAN收发器的总线差动电平与数字逻辑电平的相互转换是CAN总线当中最容易受到干扰出错的部分。本论文针对CAN收发器内部CANH和CANL支路不对称性而导致的抗干扰能力不同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两节点CAN测试板并开展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EFT)干扰试验得到了 CAN收发器在EFT干扰下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种量化收发器电磁干扰的方法,对分析收发器受干扰出错的原因及其选型和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论文首先介绍了 CAN总线的工作原理、报文传输的格式规范及收发器芯片的内部结构,分析了收发器芯片分别在显性和隐性状态下的工作情况。然后选择SN65HVD232和TJA1051T两款主流收发器芯片进行芯片开封、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传输线脉冲发生器测试,分别从物理结构、阻抗特性、保护结构特性三方面分析比较了芯片的对称性。再之后开展EFT干扰实验,利用USBCAN接口卡和CANScope分析仪从应用层对收发错误数据帧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了不同干扰幅度、脉宽下收发器的错误情况、干扰对收发器传输速率的影响及干扰导致的收发器损坏问题。最后使用Pspice软件对收发器内部电路进行了等效仿真,验证了芯片不对称性而导致的抗干扰能力不同。通过试验的观察测量表明,SN65HVD232收发器芯片CANH、CANL端口的对称性要优于TJA1051T芯片,但TJA1051T芯片的抗干扰能力要强于SN65HVD232芯片,所以除了端口不对称性会影响总线抗干扰能力外,还要考虑保护结构对干扰的影响。另外,错误帧数量与干扰电压幅度不呈线性增加关系,在一定电压的EFT干扰范围内两款芯片错误帧数量都有一个急剧上升又陡然下降的过程,这可能与保护结构的开启状态有关。最后,脉冲的宽度、数据传输波特率也会影响错误帧数量,收发器芯片的电源端口更容易受EFT干扰而导致芯片失效。

盛磊[5](2019)在《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的研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与深入,核技术的应用的范围与实践种类日益的繁多,所需要进行的辐射探测的剂量范围与射线种类也日趋庞杂。以往针对特定类型的探测器所设计的放大器与谱仪可能在应用中存在高计数率下丢失脉冲数据,同时由于其只能获得放射性核素的能量信息,存在无法获得原始脉冲信号携带信息等的局限性,而在某些研究应用场合需要对原始信号的信息进行提取的需求则无法实现,对于上述的工作需求工作场合,需要研制一型在高计数率下亦可以进行核脉冲信号所携带的各类信息分析的可靠核信号分析仪器,应当采用设计的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来解决当前谱仪的局限。通过高速ADC对原始电流脉冲信号的采集,同时进行数字信号分析处理获得其代表的各类信息。该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具有高脉冲通过率,高计数通过率,以及同时获得多种原始脉冲信息的特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型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本课题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分辨率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及机载成像光谱测量技术》(2017YFC0602100),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设计研制了采样率为500MSPS的电流脉冲型的数字化能谱仪硬件系统,包括高速模拟预处理电路、高速数字电路、高速并行实时数字处理逻辑与多轨的低噪声高负载能力的电源系统;2、所研发的能谱仪的数字多道子板面积仅有5cm×8cm,采用六层板设计,包括三个信号层,两个地层,一个电源层,占用空间小,信号完整性好,电源稳定性强,电路散热性能好。其中能谱仪数字多道子板可以以多路复用进行多通道扩展,能谱仪底板采用FPGA控制USB架构,高速的传输单元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处理单元的高速并行特性;3、针对电路运行速度高,电流需求大,数据传输距离相对较远的复杂设计特点,在印刷电路板设计完成之后,进行了板级的印刷电路板信号完整性仿真、印刷电路板电源完整性仿真与PCB热设计仿真等措施,辅助改进了初步的设计,使得硬件功能进一步完善,运行更加稳定,数字逻辑电源最大稳定供电电流达到3.5A,输入信号噪声经过测试控制到2.07mV;4、针对高通过率的需要与电流脉冲信号的高速特点,设计了等效运行速度达到500MHz的快慢双通道数字逻辑,其中基于反褶积的快通道进行实时高计数率下粒子事件触发与粒子事件获取,另有基于数字恒比定时慢通道来保证准确的与能量信息的提取;5、针对对原始的电流脉冲信号采集后信息分析的需求,设计了高速实时的脉冲时间信息获取、电流脉冲信号上升时间获取,电流脉冲信号下降时间获取的数字逻辑功能实现模块,可以对于输入的每一个粒子脉冲进行时间信息的提取,同时针对电路耦合探测器输出信号在阻抗不匹配是可能使得输入信号产生抖动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逻辑抗抖动设计,所提取脉冲的时间信息的提取精度达到2ns;6、针对逻辑芯片中逻辑运算量偏大、逻辑运行速率较高、时序较为紧张等特点,通过多种方式采用一些辅助逻辑处理措施与单元保证全能谱仪逻辑的稳定运行。其中对于数字逻辑中多个数字逻辑时钟域协同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多种形式的跨时钟域处理,降低数字逻辑中由于竞争冒险而影响逻辑稳定运行的概率;7、针对高速信息的传输,大容量脉冲信息提取后实时分析的需求,开发可扩展底板来进行能谱合成与数据高速传输。最终完成了具有扩展能力的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能谱仪,数字化谱仪基于纯FPGA结构,其中模拟输入带宽为190MHz,输入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连续信号可以在99.9%的通过率下达到29MHz的脉冲输入频率,采用NaI探测器可以在99Kcps的输入脉冲频率下可以获得95%的活时间与7.69%的137Cs的分辨率,采用LaBr3探测器,测试137Cs的分辨率可以达到3.0%,137Cs符合峰与主峰计数之比降低至0.13%,在五种放射源同时测试时,可以准确通过寻峰获得所放置的所有五种放射源,分析射线能量与输出峰位道址表明谱仪线性度达到0.9997,同时对NaI与LaBr3的电流脉冲信号也可以较为准确获得其信号的上升沿与下降沿时间信息,达到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能谱仪的设计目的。能谱仪可以用于散裂中子源实验中产物的测量与其它高放射性活度工况下的能谱测量,也可用于对于多种闪烁体对于不同能量与种类射线响应的研究实验。

王云[6](2018)在《动力电池BMS电磁兼容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控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控制当中,车辆开始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对于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BMS)是唯一的能源管理系统,也是保证车辆能源的关键电子部件。由于电动车内部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电磁兼容影响着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性能,提升系统的电磁兼容特性不仅使得车辆能源合理监控,也是保证车辆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本文以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系统的电磁兼容特性,研究了系统的抗扰特性和抗骚扰特性,并针对抗扰度和骚扰度两个方面进行电磁兼容优化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研究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电驱动系统的电磁骚扰特性。根据整车电磁兼容测试标准选取合适的带载功率并搭建了带载测试平台;采集电驱动系统带载测试传导发射骚扰数据;将采集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分析,得到能反映电驱动传导骚扰的典型信号。第二,研究大电流注入模型,分析大电流注入的理论模型和实际模型,建立单位转换关系,将电驱动系统骚扰数据转换为大电流注入的测试值。对模组和电池包两种电池管理系统状态进行抗干扰测试,分析影响电池管理系统抗干扰的因素。第三,研究电磁辐射原理,分析电池管理系统产生骚扰的原因。对电池管理系统进行骚扰度测试仿真和试验;针对谐振超标频点,设计π滤波器进行优化,总结抑制骚扰的优化方法。第四,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电磁抗扰度和电磁骚扰特性分析,提出电池管理系统电磁兼容优化方案。结合影响抗扰度和骚扰度测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总结其电磁兼容优化流程,并提出了采用屏蔽效能、变压器隔离电源、电源岛隔离结构优化电池管理系统的电磁兼容特性;将优化方案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电磁兼容测试中,各项指标平稳,各工作模块正常运行,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王佩琦[7](2018)在《船用发动机高速电磁阀驱动控制平台EMC仿真及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高速化和集成化成为了当代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越来越复杂的电控系统也使得电磁环境更加复杂,这对于电控系统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为了改善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电磁环境,本文以船用发动机喷油系统为基础,对其喷油系统的高速电磁阀搭建了硬件驱动平台,并进行了电磁兼容性仿真和优化。本文首先针对该款发动机高速电磁阀驱动控制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高速电磁阀的响应特性,为高速电磁阀驱动电路的设计和匹配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高速电磁阀驱动控制硬件平台,包括主控制器、信号采集、电源及驱动等模块。其次,本文针对设计好的驱动控制硬件平台,在电磁兼容性分析软件中分别对电路原理和设计好的电路板进行建模仿真。基于传输线理论,对信号网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端接对信号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信号线的间距和介质厚度对串扰的影响。从谐振和阻抗两个角度对仿真模型的电源分配网络进行了设计和分析研究。通过仿真分析,发现加入去耦电容对电源网络的信号质量有较大改善。通过对电路级和板级模型的仿真,得到了传导干扰发射和辐射干扰发射的大小和分布,从干扰源和耦合途径两个方面对电磁干扰的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干扰源的影响,发现了干扰源在频率较高和电路功率较大的情况下产生的电磁干扰较大。同时研究了在耦合路径上采用去耦、旁路、滤波等方式以及布局布线优化、接地、屏蔽等对电磁干扰的耦合影响,通过这些方式对电控系统进行了优化。并根据仿真结果计算出了屏蔽箱体的屏蔽效能。最后对设计优化好的驱动控制硬件平台进行试验测试,得到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建立的模型和采取的优化方式的有效性。

赵辰阳[8](2019)在《基于TRDP协议的以太网网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量车载智能设备的使用及列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列车通信网络传输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不断增多,列车通信网络已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高速率以及高带宽需求。以太网因为其带宽高、成本低、速率快、兼容性好等优点在工业控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其逐渐成为列车通信网络的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提升以太网网卡通信速率以及改善实时性是以太网应用于列车通信网络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两方面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引入VME总线、AXI总线技术以及列车实时数据协议来解决。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成果如下:(1)在深入理解列车实时数据协议TRDP的基础上,以过程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多种列车通信网络协议,研究并提出基于列车实时数据协议的提高以太网网卡通信速率的解决方案。(2)针对以太网通信速率以及带宽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先进可扩展接口 AXI总线与通用计算机总线VME总线的技术,结合列车实时数据协议来提高以太网卡带宽以及通信速率的方法。(3)设计并实现基于列车实时数据协议TRDP的以太网网卡,通过信号完整性分析从反射问题入手减小高速数据传输下信号波形发生畸变的概率,保证了高速数据传输的可行性;应用AXI总线与VME总线技术保证了网卡高速通信的性能,完成单板的各部分功能测试。(4)搭建实验平台。设计基于嵌入式列车实时数据协议的解决方案,搭建硬件开发环境,在嵌入式开发平台上移植并编写适用于该平台的TRDP通信程序,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设计背板通信逻辑VME总线协议以及板间通信协议AXI总线协议,在所搭建的实验平台上对该以太网卡进行设备联调测试,验证该网卡的通信性能。

刘统[9](2016)在《典型32位数字信号控制器传导电磁敏感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空间电磁环境的日趋复杂,电子设备和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日益突出。集成电路芯片作为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核心,其电磁敏感度直接决定了整个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和系统的功能安全。数字信号控制器(Digital Signal Controller,DSC)作为一种复杂的可编程集成电路芯片,极易受到传导电磁干扰影响,从而导致整个设备或者系统的功能降级或失效。因此,研究典型DSC的传导电磁敏感度问题,实现复杂可编程集成电路芯片的低敏感度设计,对电子信息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一款典型的32位DSC芯片进行传导电磁敏感度研究,通过分析DSC传导电磁敏感度的研究方法,实现32位DSC特定功能单元的电磁敏感度建模和测试,进而探究降低其电磁敏感度的实时防护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DSC传导电磁敏感度的研究方法。DSC传导电磁敏感度建模预测方面,对比分析了集成电路敏感度分析的三类模型,明确了采用集成电路传导电磁敏感度宏观模型进行DSC传导电磁敏感度预测;测试验证方面,对比分析了五种集成电路电磁敏感度测试标准方法,明确了采用直接功率注入方法进行DSC传导电磁敏感度测试。2、建立了DSC输入输出单元(General Purpose Input Output,GPIO)的传导电磁敏感度模型。分析典型32位DSC芯片TMS320F2812的功能结构和电气特性,依据DSC芯片信息和S参数测试信息,建立GPIO的传导电磁敏感度预测模型。仿真与测试结果对比表明,该模型在10 MHz1 GHz测试范围内,可有效预测DSC敏感度趋势,偏差不超过±4 dB。3、定量给出了系统时钟频率对DSC芯片GPIO传导电磁敏感度的影响。搭建基于直接功率注入法的DSC传导电磁敏感度测试环境,考虑系统时钟特性,在8个不同系统时钟频率下重复进行DSC传导电磁敏感度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系统时钟频率对DSC芯片GPIO敏感度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该影响效应在高频干扰下尤其显着。其中,同一输入引脚在10 MHz700 MHz射频干扰下的平均敏感度水平最大漂移达到0.9 dB;同一输入引脚在610 MHz700 MHz射频干扰下的平均敏感度水平波动是10 MHz100 MHz射频干扰下的11.4倍。4、提出了一种DSC电磁敏感度实时防护方法。该方法以DSC的模数转换器来实时监测GPIO的传导电磁干扰等级,根据实时监测结果动态调整DSC敏感度软件防护策略。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10 MHz700 MHz射频干扰频率范围内可以实时动态进行DSC的GPIO传导敏感度防护,同时无需添加外围电路元件,占用软件资源少。

高佳雄[10](2015)在《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的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动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动力设备,智能型电动机保护器以其优良的特性在电动机保护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电路集成度的不断增加、信号处理速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外界环境越来越复杂,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的电磁兼容问题随之凸显。若在设计之初就加以深入考虑,把问题解决在产品定性之前,所取得的费效比将会提高。因此开展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的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详细分析了典型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的电磁特性。在了解典型智能电动机保护器各功能模块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电磁干扰源的电磁兼容特性,探讨了干扰产生的原因,并对电磁干扰的传输路径和敏感设备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研究了智能电动机保护器PCB板的电磁兼容辐射模型,分析了差模辐射和共模辐射的特性。然后,深入研究了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仿真方法。在分析典型智能电动机保护器PCB电磁兼容特性的基础上,利用Altium Designer与Ansoft Designer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其PCB仿真模型;研究了电场辐射和磁场辐射的仿真计算方法,结合矩量法、混合电位积分方程和辐射方程,通过加入干扰激励得到了不同频率下感应电流强度图和近场辐射图,探讨了干扰电压、线宽等主要影响因素对其电磁兼容特性的影响。最后,完成了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电磁兼容实验测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了典型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的电磁兼容实验方案,搭建了电磁兼容实验系统,对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磁场辐射进行了测量和数据分析,通过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

二、数字逻辑电路的电磁兼容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逻辑电路的电磁兼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开关电源电磁干扰分析及其传导EMI建模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开关电源的分类
    2.2 开关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
    2.3 电磁兼容概述
        2.3.1 电磁兼容的含义
        2.3.2 电磁干扰的三要素
        2.3.3 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设计方法
    2.4 开关电源电磁兼容性相关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关电源传导干扰分析及测试
    3.1 开关电源电磁干扰源分析
    3.2 开关电源传导EMI耦合路径建模分析
    3.3 开关电源传导EMI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关电源传导EMI仿真方法
    4.1 时域仿真方法
        4.1.1 傅里叶分析方法
        4.1.2 开关电源传导EMI的时域仿真方法
    4.2 频域仿真方法
        4.2.1 噪声源建模分析
        4.2.2 传播路径建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关电源传导EMI频域仿真
    5.1 噪声源仿真研究
    5.2 开关电源传导EMI的频域模拟
        5.2.1 差模模拟
        5.2.2 共模模拟
    5.3 开关电源设计步骤
    5.4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CMOS级联反相器的电磁脉冲干扰效应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3 论文主要的安排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EMP技术与电子系统的EMP效应分类概述
    2.1 NEMP和 HPM的产生及特点
        2.1.1 NEMP的产生及特点
        2.1.2 HPM的产生及特点
    2.2 电子系统EMP效应分类
        2.2.1 根据HPEM效应产生的物理机制分类
        2.2.2 根据HPEM效应存在时间的长短分类
        2.2.3 根据HPEM效应对系统核心功能的影响进行分类
    2.3 CMOS器件EMP失效机理
        2.3.1 金属走线的短路或开路
        2.3.2 栅氧层的击穿
        2.3.3 二次击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MOS级联反相器HPM干扰与损伤效应研究
    3.1 CMOS级联反相器三维器件仿真模型的构建
        3.1.1 仿真工具简介
        3.1.2 数值计算模型
        3.1.3 三维器件仿真模型
    3.2 HPM直接损伤效应
        3.2.1 HPM引起的热效应
        3.2.2 HPM直接损伤效应
        3.2.3 器件的烧毁阈值变化规律
        3.2.4 HPM频率及脉宽对温度的影响
    3.3 HPM扰乱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MOS级联反相器的EMP效应的损伤试验研究
    4.1 EMP试验方法概述
        4.1.1 系统级脉冲辐照试验
        4.1.2 脉冲电流注入试验
    4.2 试验平台
    4.3 试验样品设计
    4.4 试验流程介绍
    4.5 试验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LTCC技术的Ku波段T/R组件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第二章 LTCC和 MCM技术简介
    2.1 MCM技术
        2.1.1 MCM分类
        2.1.2 MCM的特点
    2.2 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特点
    2.3 LTCC制造主要工艺
        2.3.1 划片
        2.3.2 打孔
        2.3.3 通孔填充
        2.3.4 导带印制
        2.3.5 检验
        2.3.6 各层对准
        2.3.7 叠压
        2.3.8 共烧
        2.3.9 电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TCC层间传输互连结构研究
    3.1 微带线
        3.1.1 微带线原理
        3.1.2 微带线仿真与分析
    3.2 垂直互连通孔
        3.2.1 垂直互连通孔的模型
        3.2.2 垂直互连通孔的仿真与分析
    3.3 金丝键合
        3.3.1 金丝键合模型
        3.3.2 金丝键合的仿真和分析
    3.4 微波转接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u波段T/R组件设计方案
    4.1 Ku波段T/R组件设计指标
        4.1.1 发射支路指标分析
        4.1.2 接收支路指标分析
        4.1.3 工作频率与带宽
        4.1.4 灵敏度
    4.2 T/R组件结构设计
    4.3 器件选型
        4.3.1 波控芯片
        4.3.2 射频开关和限幅器
        4.3.3 低噪声放大器
        4.3.4 功率放大器
        4.3.5 移相器和衰减器
    4.4 收发支路和控制电路设计
    4.5 可靠性设计
        4.5.1 散热设计与分析
        4.5.2 电磁兼容设计
    4.6 外壳设计
    4.7 LTCC基板和版图设计
        4.7.1 LTCC基板设计
        4.7.2 版图设计
    4.8 电路原理图联合版图仿真
        4.8.1 接收支路版图仿真
        4.8.2 发射支路版图仿真
        4.8.3 设计结果比较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本文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CAN总线电磁干扰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电磁干扰效应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CAN总线简介
    2.1 CAN总线工作原理
    2.2 报文传输
    2.3 波特率与采样点
    2.4 CAIN收发器芯片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N收发器芯片端口不对称研究
    3.1 芯片开封
    3.2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
        3.2.1 S参数与Z参数
        3.2.2 测试原理及方法
        3.2.3 测试结果
    3.3 传输线脉冲发生器测试
        3.3.1 测量原理和方法
        3.3.2 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N收发器抗EFT干扰研究
    4.1 CAN收发器抗EFT干扰研究
        4.1.1 CAN收发器测试板
        4.1.2 EFT干扰脉冲
    4.2 EFT测试方法及错误统计
        4.2.1 测试仪器及试验系统
        4.2.2 测试信息
    4.3 测试内容
        4.3.1 不同干扰幅度下收发器错误情况
        4.3.2 CANH、CANL端口干扰电压
        4.3.3 干扰脉冲宽度的影响
        4.3.4 干扰对不同传输速率的影响
        4.3.5 电源端口抗干扰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AN收发器内部电路等效仿真
    5.1 仿真方式的选择
    5.2 CAN收发器内部电路仿真
        5.2.1 差分信号及差分接收
        5.2.2 各端口等效电路
        5.2.3 整体等效电路及仿真结果
    5.3 EFT干扰注入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硬件设计
    2.1 高速模拟前端设计
        2.1.1 输入保护电路
        2.1.2 输入极性转换电路
        2.1.3 程控直流偏移调节电路
        2.1.4 抗混叠电路设计
    2.2 高性能数字采集处理单元设计
        2.2.1 高速ADC模块
        2.2.2 数据与整机工作时钟系统
        2.2.3 高性能FPGA处理模块
    2.3 信号完整性分析
    2.4 高品质高性能电源系统设计
        2.4.1 多路低噪声电源轨设计
        2.4.2 电源完整性分析
    2.5 PCB热设计与分析
    2.6 高速通信模块设计
第3章 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程序设计
    3.1 主要程序架构
    3.2 主要算法功能模块
        3.2.1 电荷积分与堆积拒绝方法设计
        3.2.2 脉冲时间信息提取与符合
        3.2.3 脉冲上升时间等参数提取模块
    3.3 辅助处理功能模块
        3.3.1 数字滤波器设计
        3.3.2 数字基线扣除单元设计
        3.3.3 高速数据流分配处理控制
    3.4 逻辑实现补充处理模块
        3.4.1 格雷码计数器与转换模块
        3.4.2 探测器谱线合成与存储
        3.4.3 FPGA数字处理可变参数控制
        3.4.4 FPGA逻辑时序控制
        3.4.5 通信控制
        3.4.6 模拟信号处理控制逻辑
    3.5 上位机软件
第4章 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实验测试
    4.1 直流偏移线性度测试
    4.2 数字谱仪脉冲通过率测试
    4.3 谱仪连接Na I闪烁体通过率与能谱测试
    4.4 谱仪连接LaBr3 闪烁体分辨率与线性度测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动力电池BMS电磁兼容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电池管理系统电磁兼容概述
        1.2.1 汽车电磁兼容概述
        1.2.2 电池管理系统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典型电驱动骚扰信号的提取
    2.1 电驱动骚扰信号提取的意义
    2.2 电驱动系统传导骚扰数据的采集
        2.2.1 电驱动骚扰分析
        2.2.2 电驱动系统骚扰测试系统设计
        2.2.3 电驱动系统带载测试工作状态选择
    2.3 数据处理方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池管理系统电磁抗扰特性分析
    3.1 抗扰度测试分析
    3.2 BCI注入探头模型
        3.2.1 BCI探头的等效电路
        3.2.2 BCI等效电路的验证
    3.3 传导信号转换
    3.4 BCI抗扰度测试
        3.4.1 BCI校准
        3.4.2 BCI抗扰度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池管理系统的电磁骚扰特性分析
    4.1 电池管理系统骚扰分析
    4.2 辐射发射骚扰原理
        4.2.1 差模辐射
        4.2.2 共模辐射
        4.2.3 电池管理系统辐射骚扰特性
    4.3 SIwave和 Designer协同仿真分析远近场
    4.4 辐射骚扰试验及滤波器设计
        4.4.1 滤波器参数分析
        4.4.2 辐射骚扰优化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池管理系统的电磁兼容优化研究
    5.1 电磁兼容优化流程
    5.2 系统的线束优化
        5.2.1 线缆在电磁兼容的作用
        5.2.2 线缆的屏蔽效能测试
        5.2.3 屏蔽效能分析
    5.3 电源模块优化
        5.3.1 电源纹波的产生和抑制
        5.3.2 电源的硬件设计
    5.4 电源地网络优化
        5.4.1 地网络设计的必要性
        5.4.2 电源岛结构设计
        5.4.3 隔离宽度对电源地平面噪声的抑制作用
        5.4.4 电源岛结构位置影响分析
        5.4.5 电源分割结构形状影响分析
    5.5 电池管理系统电磁兼容优化研究及实验验证
        5.5.1 电池管理系统电磁兼容优化
        5.5.2 电池管理系统电磁兼容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船用发动机高速电磁阀驱动控制平台EMC仿真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动机电控技术现状
        1.2.2 发动机电控系统电磁兼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电磁兼容及其研究方法
        1.3.1 电磁兼容简述
        1.3.2 电磁兼容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电磁阀驱动理论及电磁兼容基本原理
    2.1 高速电磁阀驱动平台设计原理及方案
        2.1.1 高速电磁阀理论及数学模型
        2.1.2 控制系统子系统原理
    2.2 电磁兼容原理概述
        2.2.1 电磁兼容理论基础
        2.2.2 电磁兼容问题概述
    2.3 电磁兼容仿真软件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电磁阀驱动电路设计
    3.1 功率电路电流计算
    3.2 主控电路
    3.3 信号采集调理电路
        3.3.1 模拟量输入
        3.3.2 开关量输入
        3.3.3 转速采集
        3.3.4 通信电路
    3.4 电源模块
        3.4.1 控制系统供电电源
        3.4.2 DC-DC升压电路
        3.4.3 电源电压检测电路
    3.5 驱动模块
        3.5.1 半桥驱动电路
        3.5.2 电流环电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
    4.1 信号网络与电源网络模型建立
    4.2 反射仿真分析
        4.2.1 时钟信号反射仿真
        4.2.2 信号反射的抑制
    4.3 串扰仿真分析
        4.3.1 通信信号串扰仿真
        4.3.2 串扰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电源完整性仿真分析
        4.4.1 电源分配网络的仿真分析
        4.4.2 电源分配网络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磁干扰分析
    5.1 电磁干扰仿真模型建立
        5.1.1 电磁干扰电路级模型建立
        5.1.2 电磁干扰板级模型建立
    5.2 开关电路噪声源分析
    5.3 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
        5.3.1 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分析
        5.3.2 传导干扰噪声优化
    5.4 辐射发射分析
        5.4.1 板级电磁干扰仿真分析
        5.4.2 电磁辐射干扰优化
    5.5 屏蔽箱体设计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速电磁阀驱动控制平台验证
    6.1 高速电磁阀驱动控制平台验证
    6.2 高速电磁阀驱动控制平台电磁兼容性测试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TRDP协议的以太网网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列车通信网络发展现状
        1.2.1 列车通信网络的特点
        1.2.2 以太网在列车中的应用
        1.2.3 基于TRDP协议的设备研究发展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列车实时数据协议研究
    2.1 TRDP的基本架构
    2.2 TRDP协议下数据通信流程
        2.2.1 TRDP帧结构
        2.2.2 过程数据通信规定
        2.2.3 过程数据通信流程
    2.3 TRDP协议实时性分析
        2.3.1 优先级设置
        2.3.2 引入IEEE1588时钟同步协议
        2.3.3 UDP Socket
    2.4 速率瓶颈
    2.5 本章小结
3 TRDP网卡硬件设计
    3.1 硬件框架
    3.2 硬件设计方案
        3.2.1 主芯片与最小系统设计
        3.2.2 电源电路设计
        3.2.3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2.4 DDR3内存电路
        3.2.5 VME总线电路设计
    3.3 信号完整性相关
        3.3.1 信号完整性
        3.3.2 PCB层叠及布局
        3.3.3 高速PCB布线
        3.3.4 高速PCB通信的反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数字逻辑设计与软件设计
    4.1 VME背板总线模块设计
    4.2 乒乓RAM模块
    4.3 AXI总线模块设计
        4.3.1 AXI总线时序逻辑
        4.3.2 AXI总线突发模式
    4.4 PS端读取DDR3数据
    4.5 TRDP程序移植及编写
        4.5.1 UDP socket编程
        4.5.2 多线程调度及内存共享
        4.5.3 TRDP程序移植
    4.6 本章小结
5 网络通信及网卡功能测试分析
    5.1 开发工具及流程简介
    5.2 平台搭建
    5.3 各个模块测试结果
        5.3.1 VME总线通信能力测试
        5.3.2 乒乓RAM模块测试
        5.3.3 AXI总线数据传输测试
        5.3.4 测试平台搭建及整体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典型32位数字信号控制器传导电磁敏感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DSC传导电磁敏感度分析方法
    2.1 DSC电磁敏感度建模方法
        2.1.1 敏感度模型分析
        2.1.2 敏感度建模基础
        2.1.3 敏感度仿真环境
    2.2 DSC电磁敏感度测试方法
        2.2.1 敏感度测试方法
        2.2.2 敏感度测试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SC传导电磁敏感度建模分析
    3.1 DSC功能结构与特性分析
    3.2 DSC电磁敏感度ICIM-CI模型
        3.2.1 DSC无源分布网络建模
        3.2.2 DSC敏感度行为模块建模
    3.3 DSC电磁敏感度仿真与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SC传导电磁敏感度测试分析
    4.1 DPI法测试DSC电磁敏感度
        4.1.1 测试电路板
        4.1.2 测试平台
        4.1.3 测试结果
    4.2 时钟特性对电磁敏感度测试的影响
        4.2.1 考虑时钟特性的DPI测试平台
        4.2.2 测试结果及误差处理
        4.2.3 测试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SC传导电磁敏感度防护方法
    5.1 DSC传统敏感度防护方法概述
        5.1.1 芯片结构改进
        5.1.2 硬件抗扰防护
        5.1.3 软件抗扰防护
    5.2 一种DSC敏感度实时防护方法
        5.2.1 原理与方法
        5.2.2 实测案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的电磁兼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电动机保护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电磁兼容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电磁兼容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1.4.2 电磁兼容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1.5 智能电器电磁兼容技术的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的电磁干扰分析
    2.1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电子元件的高频特性分析
    2.2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分析
        2.2.1 电磁骚扰源的分析
        2.2.2 电磁干扰传输途径分析
        2.2.3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敏感设备分析
    2.3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的电磁干扰辐射研究
        2.3.1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PCB的差模辐射分析
        2.3.2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PCB的共模辐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电磁兼容仿真方法的研究
    3.1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PCB的布局与布线分析
        3.1.1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PCB的分层选取分析
        3.1.2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元器件的布局分析
        3.1.3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PCB的地线分析
    3.2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电磁兼容仿真软件的选择
    3.3 PCB仿真模型的建立
        3.3.1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的PCB板图的建立
        3.3.2 PCB仿真模型的生成
        3.3.3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PCB仿真条件的设定
    3.4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PCB的电磁场仿真及分析
        3.4.1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感应电流计算方法
        3.4.2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PCB电流强度仿真与分析
        3.4.3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PCB近场强度仿真与分析
        3.4.4 线宽的影响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电磁兼容实验研究
    4.1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电磁兼容实验方案设计
    4.2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电磁兼容实验系统设计
    4.3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4.3.1 实验环境噪声测量
        4.3.2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各模块辐射测量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数字逻辑电路的电磁兼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关电源电磁干扰分析及其传导EMI建模仿真研究[D]. 任静.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2]CMOS级联反相器的电磁脉冲干扰效应与试验研究[D]. 李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基于LTCC技术的Ku波段T/R组件研究与设计[D]. 杨翔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CAN总线电磁干扰效应研究[D]. 刘恒洲. 厦门理工学院, 2019(01)
  • [5]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的研制[D]. 盛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动力电池BMS电磁兼容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D]. 王云.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7]船用发动机高速电磁阀驱动控制平台EMC仿真及设计[D]. 王佩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2)
  • [8]基于TRDP协议的以太网网卡的设计与实现[D]. 赵辰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典型32位数字信号控制器传导电磁敏感度分析[D]. 刘统.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6(05)
  • [10]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的电磁兼容技术研究[D]. 高佳雄.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数字逻辑电路的电磁兼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