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天然化合物Vam-3的抗氧化活性

新型天然化合物Vam-3的抗氧化活性

一、Antioxidant activity of new natural compound Vam-3(论文文献综述)

田静岩[1](2021)在《多功能纳米脂质体运载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联合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全球范围内,前列腺癌是对男性具有挑战性的健康问题,传统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包括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化疗等。前列腺癌化疗包括新辅助化疗及术后挽救性化疗,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吉西他滨、多西他赛及紫杉醇,但这些药物存在靶向性弱且毒副作用较强的问题。此外,由于前列腺癌为多基因异常,癌细胞的存活受多种信号传导途径的调节,因此,前列腺癌的化疗迫切需要一种含有多种药物(靶向多种途径)的制剂,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减少毒副作用,有效杀伤癌细胞。COX-2和GLUT-1可通过调节相关信号传导途径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塞来昔布可通过抑制COX-2蛋白的表达,导致细胞内前列腺素E2减少,从而抑制肿瘤的增殖和侵袭作用。但是单独大剂量使用塞来昔布,可对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实现药物的肿瘤组织靶向运送是利用塞来昔布治疗肿瘤的有效策略。金雀异黄素是众所周知的GLUT-1蛋白抑制剂,可以诱导ROS的形成并与AMPK信号通路激活相关,是新型肿瘤化学治疗制剂,但是,由于该药的水溶性较低,因此难以实现静脉给药,而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不佳。因此,实现该药物在体液中溶解及向肿瘤组织转运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纳米脂质体是以天然或合成脂质载体为基础,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优良靶向性、多药荷载性的新型纳米递药系统,可以克服原药物体内半衰期短、药物溶解性差、不良反应大、靶向性弱以及注射剂辅料毒性等缺陷。纳米脂质体可包封多种抗肿瘤药物并将其输送至特定的肿瘤部位,在联合抗肿瘤方面具有优异的效果。药物纳米脂质体可以按所设计比例缓释,并在血液中具有长循环周期,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功效。由于约100 nm直径的纳米材料表现出了“增强渗透性和保留”效应,故药物递送纳米载体可提供更好的治疗功效。与正常健康血管不同,肿瘤组织中的渗漏脉管系统在相邻内皮细胞之间具有约600~800 nm宽的间隙,促进了纳米材料药物的被动靶向。这种有缺陷的血管系统具有较差的淋巴回流,能够使纳米材料药物渗入血管外空间并在肿瘤组织中积聚。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免疫组化检测,明确COX-2和GLUT-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转录与表达,探究其与常见肿瘤突变基因的相关性;通过制备包封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的多功能纳米脂质体,实现精准递送药物至肿瘤细胞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细胞实验,明确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纳米脂质体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应用包封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的多功能纳米脂质体治疗前列腺癌,尤其是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提供新型制剂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COX-2和GLUT-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转录与表达应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COX-2和GLUT-1 m RNA在前列腺癌组织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转录;应用STRING数据库分析COX-2和GLUT-1基因与其它肿瘤基因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COX-2和GLUT-1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及良性病变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2.包封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的多功能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理化分析制备目标药物包括空纳米脂质体、包封塞来昔布的纳米脂质体、包封金雀异黄素的纳米脂质体、包封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的纳米脂质体。空纳米脂质体的合成:(1)L-α-磷脂酰胆碱(egg PC)和1,2-二棕榈酰基-锡-甘油-3-磷酸乙醇胺-N-[甲氧基(聚乙二醇)-2000]铵盐(DPPE-PEG-2000)以95:5mol%比例溶解在氯仿中,制备成25mg/ml浓度的总脂质;(2)通过吹入N2气去除脂质混合物中的氯仿;(3)将获得的脂质悬浮在无菌盐溶液或水中,在60℃下间歇涡旋,持续30min;(4)30min后超声波处理上述溶液;(5)使用Avanti Mini-Extruder在60℃下通过100nm聚碳酸酯膜挤出。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纳米脂质体制备:上述25mg/ml浓度的总脂质制备完成后,将塞来昔布(100μM)和金雀异黄素(10μM)单独和以10:1的比例溶解于上述脂质氯仿溶液中。后续步骤同上。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纳米脂质体理化分析:(1)以扫描电镜观察药物纳米脂质体在TEM下的形态、直径及分布等成像特点;(2)测量分散在PBS和水中纳米脂质体流体动力学直径及zeta电位值;(3)监测255 nm和382 nm处的吸光强度来量化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在纳米脂质体内的负载量;(4)测量在10 m M谷胱甘肽培养基中的释放动力学模式。3.药物纳米脂质体抗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体外培养前列腺癌细胞PC-3、LNCa P,以及成纤维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纳米脂质体组、塞来昔布纳米脂质体组、金雀异黄素纳米脂质体组、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纳米脂质体组。(1)采用MTT法检测各组药物作用下的细胞活力变化;(2)采用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各组药物对PC-3细胞、LNCa P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3)检测各组药物作用于前列腺癌细胞后的ROS水平变化;(4)检测药物处理后的前列腺癌细胞内GSH水平的变化;(5)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2-NBDG来获得细胞中葡萄糖的摄取结果,以检测药物作用下PC-3细胞和LNCa P细胞葡萄糖转运水平变化;(6)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药物作用下PC-3细胞和LNCa P细胞中COX-2、GLUT-1、Trx R、Prx-6、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7)使用Image-J密度测定分析仪来定量分析蛋白质条带;(8)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药物作用下PC-3细胞和LNCa P细胞中COX-2、GLUT-1、Trx R、Prx-6、Caspase-3 m RNA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1.COX-2和GLUT-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转录与蛋白表达升高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前列腺组织相比,COX-2和GLUT-1的m R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均表达上调,COX-2与STAT3相关性强,GLUT-1基因与TP53基因相关性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与良性病变前列腺组织相比,COX-2和GLUT-1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均表达上调,且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2.包封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的多功能纳米脂质体的理化性质(1)制备获得纳米脂质体的理化分析,通过TEM观察,发现EL、CL、GL和CGL的形态为球形或准球形,平均粒径分布分别为110 nm、90 nm、90 nm和85 nm。(2)分散在PBS和水中的纳米脂质体的流体动力学直径分别为112 nm、108nm、98 nm和92 nm;zeta电位测量分散在PBS中的纳米脂质体的值在-2.0至-0.6m V之间,分散在水中的纳米脂质体显示值为-50至-46 m V。(3)包封定量结果表明,约91.7%塞来昔布包封在CL中,约68.9%的金雀异黄素包封在GL中,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在CGL中的分别为78.7%和63.5%;(4)药物释放动力学显示,来自CGL的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在10 m M谷胱甘肽培养液中48 hrs,塞来昔布释放率约82%,金雀异黄素释放率约79%。3.多功能纳米脂质体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1)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作用24 hrs,CGL作用于PC-3细胞导致细胞活力降低约75%,72 hrs导致细胞活力降低约85%。对LNCa P细胞的影响,CGL作用导致细胞增殖减少约60%。CGL于成纤维细胞显示细胞活力略有下降(<10%),但作用时间延长(48 hrs和72 hrs)。(2)划痕愈合实验显示:当CGL作用于划痕时,在所有时间点0 hrs,24 hrs和48 hrs均观察到明显抑制PC-3细胞向划痕区域的迁移,在CGL作用48 hrs,可以清楚地看到细胞呈球形形态。(3)药物作用后细胞标志物水平的研究显示:CGL作用后导致PC-3细胞产生显着的(3倍)ROS,CGL作用的LNCa P细胞产生的ROS量约1.6倍,EL,CL,GL和CGL在成纤维细胞中对ROS产生作用不明显;GL和CGL影响PC-3细胞中GSH生成降低约30%和90%,CGL导致LNCa P细胞GSH生成减少约90%。(4)对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检测显示,GL和CGL对PC-3细胞和LNCa P细胞葡萄糖的转运抑制约6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GL作用后使PC-3细胞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23倍;CGL作用后诱导PC-3细胞Trx R表达增加约8倍;CGL作用PC-3细胞后,Prx-6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GL和CGL作用则导致GLUT-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CGL作用导致GLUT-1蛋白表达降低约90%;CL、CGL作用后PC-3细胞COX-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6)RT-PCR检测结果显示:CGL作用于PC-3细胞后COX-2 m RNA的表达显着降低;GL和CGL作用于PC-3细胞后显着抑制GLUT-1 m RNA合成;CGL作用PC-3细胞后Prx-6、Trx R的m RNA合成明显增加;CGL作用的PC-3细胞Caspase-3 m RNA合成显着增加。实验结论1.与正常前列腺细胞及前列腺良性病变组织相比,COX-2和GLUT-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转录与蛋白表达上调,且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COX-2基因与STAT3基因相关性强,GLUT-1基因与TP53基因相关性强,提示COX-2和GLUT-1在前列腺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包封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的纳米脂质体,制备的纳米脂质体直径约100 nm,此为肿瘤细胞容易内化的体积,制备的纳米脂质体具有良好的包封率和稳定的释放率。3.纳米脂质体通过协同作用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其机制为诱导ROS产生,降低细胞GSH浓度,抑制COX-2信号传导途径,减少GLUT-1蛋白抑制葡萄糖摄取,减少Prx-6蛋白和增加Trx R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促进癌细胞凋亡。

王枭[2](2021)在《沙棘叶中酚类物质的提取、包封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棘叶中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功效,但因酚类物质水溶性较差,不稳定易降解以及有令人不悦的气味,而限制了沙棘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其作为一种废弃物资源并未被充分开发。生物活性物质的微胶囊化包埋是提高其稳定性、溶解性及风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在优化沙棘叶酚类物质提取工艺条件基础上,首先,将沙棘叶提取物采用电流体力学法包封,在结构及包封效果评价基础上,重点评估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沙棘叶提取物和微胶囊中总酚,总黄酮的生物可及性和抗氧化活性变化以及其对代谢综合征相关酶(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抑制作用的影响,以明确包封对生物活性物质的保护作用。其次,将沙棘叶提取物应用到沙棘油中并喷雾干燥,对比不同添加量沙棘叶提取物(0.5%,1%,2%)和法规允许最大添加量的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在保护沙棘油氧化稳定性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将2%的沙棘叶提取物应用到了静电纺丝法包封沙棘油上,研究其在提高油稳定性以及增强微胶囊抗氧化活性上的作用。结果表明,沙棘叶中酚类物质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8,提取温度60℃,乙醇浓度70%,在此条件下,提取物多酚含量为386.1 mg GAE/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A)表明提取物被成功包封,微囊化提高了活性物质对消化环境的耐受性(p H和消化酶等),减少了其降解率,从而促进了被包封化合物的缓慢释放,有助于增加其在肠道中的生物可及性;另外,相对于游离提取物,微胶囊化提取物消化后保留了更高的抗氧化活性和对代谢综合征相关酶的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其在人体内降血糖和降血脂功能的发挥。在包封沙棘油的应用上,沙棘叶提取物可有效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并增强抗氧化性,其效果要优于BHA和BHT,并且效果与浓度成正相关。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沙棘叶提取物被用于营养补充剂和功能强化剂具有可行性,在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安全性及在不同食品中应用效果基础上,沙棘叶有望在未来食品工业中发挥作用,由此可避免资源浪费。

崔玉梅[3](2021)在《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和畜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感染后一般表现出发病快和病程短等急性感染症状。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其已对临床上常见的抗生素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和喹诺酮类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程度更深和范围更广。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在畜禽体内及其相关环境中较高,如在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和泌尿系统相关致病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针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在防控细菌感染过程中,掌握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同样至关重要。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期或其进入生长后期主要表达如成孔毒素、超抗原外毒素和细胞毒性酶等破坏宿主细胞获取营养物质或干扰宿主免疫细胞功能的分泌型毒力因子。针对细菌主要毒力因子Hla进行有效抑制可有效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机体组织细胞造成损伤。这一抗毒力策略已得到科研人员广泛认可和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筛选发现丹参提取物可有效提高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同时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Hla的生物学活性。因此,本研究首先针对丹参进行提取工艺研究,通过超声提取法、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法优选了最佳提取工艺,即用20倍量80%乙醇提取3次,每次1.5 h。通过对丹参中隐丹参酮提取工艺的摸索和优化,初步得到了丹参提取物,其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为0.33%、0.05%、0.44%和9.02%。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等确定了丹参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与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等多种不同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丹参提取物与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噻吩钠和硫酸多黏菌素B等联合对典型MRSA菌株USA300的协同指数FIC均小于0.5,表明丹参提取物与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具有广谱性。进一步研究确定隐丹参酮或丹酚酸B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具有显着的协同抗菌作用(FIC<0.5),丹参酮Ⅰ或丹参酮ⅡA与硫酸庆大霉素仅有相加作用或无效。丹参提取物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生长无显着影响,与单独药物处理相比,1/4×MIC的硫酸庆大霉素和丹参提取物联合后10 h之内可将处理孔中的受试菌全部杀死。通过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细胞毒性检测等试验确定了丹参提取物可有效抑制Hla的溶血活性和保护细胞损伤作用。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浓度为8μg/m L及以上时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上清中Hla和原核表达的重组Hla的溶血活性作用。其主要成分隐丹参酮浓度在2μg/m L时可显着抑制Hla的溶血活性。活死细胞染色试验和LDH试验结果显示当丹参提取物浓度达到128μg/m 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介导的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在对丹参提取物有效成分全面分析和对主要辅料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参考上市的类似产品的处方组成制备了丹参提取物注射液,最终确定以丹参提取物为主成分,亚硫酸钠为抗氧化剂,苯甲醇为抑菌剂,聚山梨酯-80为增溶剂,成功制成了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并对丹参提取物注射液进行了初步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考察。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后治疗效果更佳,可显着缓解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肺组织中的菌落定殖以及改善肺组织的炎症程度。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注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5400 mg/kg仍未出现任何动物死亡,处死小鼠并解剖未发现明显的眼观病理变化,说明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进一步通过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蛋雏鸡人工感染模型,对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联合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中剂量(0.4 m L/kg)和高剂量(0.8 m L/kg)可显着提高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蛋雏鸡的治疗效果。为后续开展扩大临床试验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奠定前期试验基础。综上所述,丹参提取物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显着提高主要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同时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初步获得的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且毒性低。

薛抗胜[4](2021)在《基于整体质量控制的秦皮多成分定量研究及其查耳酮对抗肿瘤新靶标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拟对秦皮的质量控制以及抗肿瘤活性开展研究,一方面运用一标多测法对秦皮总香豆素含量进行测定,建立了基于秦皮多成分定量分析整体质量控制方法,同时对秦皮中成分及其类似物针对新的抗肿瘤靶标开展活性研究。方法:本课题以白蜡树皮为目标进行供试品溶液提取方法考察和色谱条件考察。采用一标多测法对白蜡树皮进行多成分定量分析研究,以秦皮甲素Esculin为对照品,选择3个指标性成分,分别计算其校正因子,利用校正因子进行含量计算。最后采用一标多测法测定17批白蜡树皮中总香豆素的含量,建立验收标准,构建秦皮整体质量控制标准。在建立了秦皮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我们对秦皮中主要香豆素及黄酮类成分,开展了抗肿瘤新靶标的活性研究,发现黄酮类物质对新靶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拓展结构,发现黄酮类似物查耳酮具有更强的抑制活性,尤其是长春花中提取的119化合物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新靶标具有抑制作用。但是查耳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含量较低,为了有效地得到查耳酮类化合物,我们建立了在PPh3/I2作用下的苯乙酮和苯甲醛的缩合反应得到查耳酮类化合物。结果:1)优化后的供试品制备方法为:准确称量500 mg秦皮粉末,置于100 m L圆底烧瓶中,加入提取溶剂25 m L(乙醇:水=75:25,v/v),回流加热,提取时间为90 min,提取1次。冷却,补足失重,摇匀,离心,用0.45μm微孔滤膜进行滤过,取续滤液,即得。当进样量为2μL时,溶剂效应不明显。当进样量为5μL时,色谱图中溶剂效应较为明显。因此在制备供试品溶液之后增加了用水稀释的步骤。最后准确地将1 m L滤液转移至2 m L容量瓶中,用水调节至体积,混合。2)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紫外波长334nm;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 C18(4.6×100mm,3.5μm);流动相系统为甲醇-0.1%H3PO4溶液;流动相酸度为0.1%的磷酸水溶液;流动相中甲醇比例为17%,梯度如下(0-10 min,17%-17%甲醇;10-20 min,17%-50%甲醇);流速为1.5 m L/min;柱温为35℃;进样量为5μL时,达到最佳色谱分离条件。3)采用该SSDMC法测定17批白蜡树皮中总香豆素的含量,建立验收标准,其中总香豆素含量达到2.50%为合格标准。结果显示,13批白蜡树皮的总香豆素含量达到要求,合格率为76.5%。通过计算SSDMC/ESM的值表明两种方法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对119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改造,将合成并分离纯化得到的16个119类似物进行抗非小细胞肺癌A549活性评价体外活性筛选,得到抗肿瘤活性提高的化合物。体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新合成的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以苯乙酮和苯甲醛作为模型反应,以PPh3/I2为催化剂,以Me CN为溶剂,在温度80℃下合成了目标化合物查耳酮,产率为26%,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接下来通过筛选反应条件,探讨了溶剂,催化剂的量和反应温度等条件对反应产率的影响,总结出最优化的反应条件:在1,4-二氧六环为溶剂,PPh3/I2为1.0 equiv,在回流条件下发生反应,产率为60%。另外,我们还考察了在不加PPh3/I2催化剂的情况下,以1,4-二氧六环为溶剂,在回流条件下发生反应,结果发现期望产物查耳酮的产率仅为20%。结论:本课题采用一标多测法进行秦皮总香豆素含量计算,建立秦皮的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并构建秦皮整体质量控制体系。将建立的一标多测法应用于17批白蜡树皮含量测定,通过SSDMC/ESM的值表明两种方法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采用该SSDMC方法对秦皮进行多成分定量分析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建立验收标准,总香豆素含量达到2.50%为合格标准。该方法可以为相近中药的统一整体质量控制体系建立提供示范性研究。通过系统的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PPh3/I2作用下的苯乙酮和苯甲醛的缩合反应的方法,我们首次报道这种合成方法,可以避免苯乙酮和苯甲醛在强碱条件下的缩合,对常见化学基团,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同时,对一系列的查耳酮化合物进行新靶标的抑制作用进行评价发现了多个活性显着提高的化合物。

黄新苹[5](2021)在《紫檀素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紫檀素类化合物(pterocarpans)是由植物的化学防御系统产生的具有自我保护的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豆科蝶形花亚科植物,2006年之前从自然界共发现144个紫檀素类化合物。该文首次报道的近15年新发现的89个紫檀素化合物不仅具有立体多样性、新颖性、复杂性、种属性等结构特征,而且具有很好的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杀虫、抗炎等生物活性;对其生物代谢途径的推测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构效相关性;富含紫檀素的豆科植物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加强对中国分布的豆科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提高具有地理标志性的植物资源的知名度和推广应用价值。该文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紫檀素化合物及其来源植物提供有效参考。

廖宇琛[6](2020)在《一株大洋来源链格孢菌114-1G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海洋微生物在低温低氧、避光高压等独特生态环境中逐渐进化出特殊代谢系统,具备了产生并累积大量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能力。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分布广泛,是多种活性物质的产生菌。因此,研究海洋来源的链格孢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开发前景。本文选取来自东太平洋洄游性鱼类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侧鳍和体表刮取物中筛选分离的一株链格孢菌114-1G为研究菌株。首先,对114-1G菌株进行活化与发酵,将所得到的发酵液和菌丝体的粗浸膏进行活性初步测评,判断该菌株的研究价值。进而优化菌株发酵条件,对发酵产物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并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最后,对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活性初步筛选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菌株发酵产物粗浸膏活性的测评。114-1G菌株的发酵产物对人宫颈癌Hela、人卵巢癌Skov3以及人肝癌Huh7三种肿瘤细胞系均有抑制活性,其100μg/m L浓度下的抑制率分别为93.15%、79.74%和86.02%,初步确定114-1G菌株具有研究价值。(2)菌株最适发酵条件的筛选。经对菌株发酵条件考察,筛选出114-1G的优选发酵条件为:甘露醇25 g/L,麦芽糖15 g/L,葡萄糖10 g/L,味精10 g/L,大豆蛋白胨5 g/L,酵母提取粉3 g/L,培养基初始p H为7.5,发酵温度为10℃,发酵时间为15 d,培养基中海水添加量为60%,摇床转速为150 r/min。(3)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正相硅胶层析柱、反相ODS层析柱、葡聚糖凝胶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合的方法对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异核多碳相关谱(HMBC)、以及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1H-1H COSY)等波谱分析技术对所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最终确定了14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新天然化合物1个(14)。化学结构包括5个环二肽(1,3,4,8,13),1个酯类(2),2个嘧啶类(5,6),1个蒽醌类(7),1个脂肪酸(9),2个双酚A及其酯(10,11),1个吡啶酮类(12),1个羟苯基丁二醇(14)。(4)单体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活性筛选。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0和化合物11在浓度为100μg/m L下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达到了99.1%和95.0%。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化合物3、化合物4、化合物9以及化合物14在浓度为0.5 mg/m L时对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0.26%、49.85%、42.54%和46.12%,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抗炎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4能够抑制细胞中NO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本文研究了链格孢菌114-1G的发酵条件、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以及生物活性,丰富了海洋来源微生物发酵条件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内容,为后续活性物质应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奠定了良好基础。

陈文博[7](2020)在《西藏绵头雪莲花多糖的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雪莲花是中国着名的珍贵药材,广泛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高海拔地区,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雪莲中多糖的含量十分丰富,然而目前关于雪莲多糖的研究十分匮乏。为了丰富雪莲的研究内容,提高其应用价值以及避免造成雪莲资源的浪费,本论文以西藏绵头雪莲花为实验材料,对其多糖的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了藏雪莲花托(SLT)和花瓣(SLP)粗多糖,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柱和Sephadex G-150葡聚糖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后得到SLT-3和SLP-4两个多糖组分,多糖纯度分别为96.89%和96.56%;化学结构表明SLT-3和SLP-4的分子量为10113 Da和19681 Da,SLT-3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0.25:0.53:0.19:15.35:0.51:1.10:0.63:1.73;SLP-4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例为0.83:2.03:15.00:0.84:8.26:4.04:6.01。红外光谱及刚果红结果显示,SLT-3和SLP-4属于酸性多糖且均具有三螺旋结构;SLP-4呈现出蜂窝状结构,多糖内部有明显的空隙;SLT-3的表面较为光滑,有少量的凹陷和空隙。通过甲基化分析和核磁共振结果分析,SLT-3和SLP-4均属于果胶多糖,SLP-4是由HG,RG I和AG II组成,具有分支结构的果胶多糖;SLT-3由HG组成的直链果胶多糖。(2)通过体外化学抗氧化实验、Hep G2细胞抗氧化模型和人红细胞氧化溶血模型探讨了SLT-3和SLP-4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SLT-3和SLP-4均能够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并且具有较好的Fe3+还原能力。ORAC结果显示,SLT-3和SLP-4具有中等强度抗氧化活性。此外,SLT-3和SLP-4可以很好地保护Hep G2细胞和人红细胞免受由AAPH刺激产生的自由基损害。进一步研究表明,SLT-3和SLP-4可以有效抑制活性氧ROS的产生,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并通过调节GSH-GSSG的平衡以及CAT、GSH-Px和SOD的活性(即维持非酶促和酶促抗氧化防御之间的平衡)来修复因AAPH引起的红细胞氧化损伤及其表观形态,使红细胞内生理活性维持一个正常范围。(3)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为实验模型,初步评价了SLT-3和SLP-4的免疫活性。结果显示,SLT-3和SLP-4均可以促进细胞因子NO、TNF-α和IL-6的分泌,但SLP-4展现出更强的免疫效果,因此作者重点分析了SLP-4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如下:SLP-4能够显着增强巨噬细胞的胞饮和吞噬能力;此外,SLP-4不仅可以诱导M0型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同时还可以促使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虽然SLP-4不能诱导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但是能够抑制LPS诱导引发的炎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LP-4能特异性地与RAW264.7细胞膜表面膜受体TLR2和TLR4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可能的信号传导通路(如MAPK和NF-κB)激活免疫应答反应。(4)以Hep G2.2.15细胞为实验模型,探讨了SLT-3和SLP-4的抗乙肝病毒(HBV)活性。结果显示,SLT-3和SLP-4对Hep G2.2.15分泌乙肝表面抗原(HBs Ag)和乙肝e抗原(HBe Ag)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SLP-4的抑制作用更强。不同于常见的具有抗HBV活性的多糖或抗HBV药物,SLT-3和SLP-4对HBe Ag的抑制率高于对HBs Ag的抑制率,通过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SLT-3和SLP-4的抗HBV活性并不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DNA(HBV-DNA),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和抑制病毒的入侵等常见的作用方式实现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SLT-3、SLP-4与HBs Ag和HBe Ag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抑制了HBs Ag和HBe Ag与相应抗体之间的亲和力,导致吸光值降低,从而使SLT-3和SLP-4表现出抗HBV活性。(5)采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泡沫细胞模型,并以此模型探讨SLT-3和SLP-4的降脂活性。研究发现,RAW264.7细胞经样本和ox-LDL共同孵育后,胞内脂质水平下降最为显着,因此,作者选取此建模方式进行以下实验。油红O实验结果显示,SLT-3和SLP-4均可以减少泡沫细胞内的红色脂粒,也就是说SLT-3和SLP-4能够降低巨噬细胞内的脂质聚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LT-3和SLP-4可以降低泡沫细胞中ROS含量和MDA积累,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同时,SLT-3和SLP-4与ox-LDL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部分ox-LDL无法进入RAW264.7细胞内。因此,SLT-3和SLP-4的降脂作用可能是通过多种方式共同作用实现的。本研究表明,SLT-3和SLP-4是一种新的雪莲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增强免疫功能、抗病毒、降脂等,本研究为雪莲多糖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雪莲在功能食品、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吴巧[8](2020)在《负载姜黄素及四氢姜黄素的复合自组装纳米载体的构建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和保健功能,近年来被广泛开发以应用于食药领域。但天然产物水不溶性、稳定性低和生物利用度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本课题致力于开发合适的天然自组装纳米载体来负载天然小分子药物,提高药物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的,通过逐层组装技术对载药体系进行表面修饰,构造复合自组装纳米载体,实现对药物释放的控制,并提高细胞内药物累积,改善药物稳定性并提升治疗效果,期望为天然产物的应用和纳米载药体系的探索做出一定贡献。1、通过自组装作用制备负载四氢姜黄素(THC)的酪蛋白酸钠包合物(THC@NaCas),以改善THC的生物活性。THC@NaCas的包埋率约为98.02%,SEM和TEM显示纳米颗粒的粒径在250-350 nm之间,呈现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结构。通过Zeta电位、XRD、FTIR和FS对形成的机制进行了表征。在相同浓度下,THC@NaCas纳米颗粒比游离的THC具有更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胞内抗氧化活性。总之,NaCas作为THC的临床应用的递送系统具有巨大的潜力。2、通过逐层组装技术建立新型的蛋白和无机物复合的纳米递送系统。以NaCas作为核增加溶解度、磷酸钙(CaP)作为核提高稳定性、姜黄素(Cur)作为模型生物活性分子构建(Cur@NaCas)@CaP纳米颗粒。(Cur@NaCas)@CaP纳米颗粒呈现出150-200 nm的均匀大小分布,并具有独特的壳-核结构。纳米颗粒负载的Cur 比游离Cur的热稳定性提高了 6.67倍,紫外光稳定性提高了 8.56倍,更重要的是,CaP涂层的表面修饰实现了纳米颗粒的pH响应释放。同时,(Cur@NaCas)@CaP纳米颗粒显示出增强了胞内抗氧化活性,显着改善了药物的细胞摄取能力和抗癌活性。这种核-壳纳米载药系统在增强疏水性化合物在药物递送和癌症治疗中应用方面非常有前途。3、Cur作为模型药物,封装在基于缩合骨架材料配位自组装形成的锌-腺嘌呤纳米颗粒(Zn-Adenine)中。将透明质酸(HA)在Cur@(Zn-Adenine)的表面上进一步官能化,以构建肿瘤靶向的递送系统。形成的Cur@(Zn-Adenine)@HA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包封率(98.9%)和载药率(18.6%)。TEM和电位表明HA成功修饰在Zn-Adenine表面并显着改善了纳米颗粒的分散性,XRD和FTIR表征了纳米颗粒包封机制。此外,与游离Cur相比,(Zn-Adenine)@HA负载的Cur具有增强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特别的,Cur@(Zn-Adenine)@HA显示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癌细胞CD44蛋白靶向特异性,在Cur浓度为7 μg/mL时,其抑癌细胞作用比游离Cur提高了约2.58倍。该研究为靶向肿瘤治疗提供了纳米平台,在癌症临床治疗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唐萍萍[9](2020)在《灵芝、蓝莓液体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和发酵产物活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灵芝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美白、保湿等作用。目前,灵芝利用的主要部分是子实体和孢子粉。野生的子实体稀有,而人工栽培的周期长,使得子实体不易获取、价格昂贵。可通过液体深层发酵提高灵芝的利用价值。本研究首先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为实验材料,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并对发酵产物和子实体提取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麦芽浸粉培养基,30℃条件下培养6d能获得最好的发酵效果。发酵液的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4.05%、30.54%、54.43%和82.55%;还原力0.63%,酪氨酸酶抑制率93.08%。在优化条件(80℃、固液比为1:30)下用乙醇对子实体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时,获得的乙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3.62%、7.44%、45.43%和68.23%;还原力0.56%,酪氨酸酶抑制率76.65%。相比之下,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指标值和酪氨酸酶抑制率比乙醇提取物的高1.2-4.1倍;总酚、总糖和三萜含量也均高于后者。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灵芝样品对癌细胞的IC50值均比对非癌细胞的低,至少有10倍以上的差异,表明灵芝的细胞毒性作用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这些结果表明,深层发酵可以有效提高灵芝的利用价值,获得的发酵产物在保健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蓝莓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延缓机体衰老、增强记忆力、促进睡眠等多种保健功效。鲜蓝莓贮存时间短,不耐运输,生产有季节限制。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工作以蓝莓果汁为发酵原料,利用发酵制备新型蓝莓产品,提高其利用价值。以醋酸菌沪酿1.01、醋酸菌SAS 1.41、乳酸菌picp-2、酵母菌ZLG-6为发酵菌种,通过单菌种和复合菌种发酵效果的比较确定发酵的最佳组合菌,对最佳组合菌的发酵工艺进行了探究和优化,并测定了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乳酸菌picp-2单菌种发酵的蓝莓样品的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根离子的清除率分别达到了98.40%和41.38%。酵母菌ZLG-6单菌种发酵的蓝莓样品的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了86.36%和90.32%。乳酸菌picp-2和酵母菌ZLG-6的发酵效果明显优于醋酸菌沪酿1.01和SAS 1.41。当我们比较研究不同发酵菌进行组合对发酵的影响时,发现复合菌种组合六(picp-2+ZLG-6)的发酵产物与其他复合菌种组合的产物相比抗氧化能力最好,SOD含量和总多酚含量最高;发酵液中的DPPH、羟基、超氧阴根离子及ABTS的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7.51%、85.68%、52.10%及91.83%;还原力1.23,SOD活力305.16 U/mL,总多酚含量为7.84 mg/mL。该最佳组合菌的最佳发酵工艺是:添加脱脂乳含量1%,乳酸菌picp-2接种量1%,酵母菌ZLG-6接种量0.1%,发酵温度为20℃,发酵时间3-9d。这些结果表明,发酵可以提高蓝莓的利用价值;发酵产物既可以用于开发抗氧化性强、风味独特的蓝莓饮品,也可以用作为食物、药物和化妆产品的抗氧化添加剂。

甄兆孟[10](2020)在《非洲白参的抗氧化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非洲白参(Mondia whiteii(Hook.f.)Skeels),夹竹桃科(Apocynaceae),利食藤属(Mondia),木质藤本植物,广泛分布于非洲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白参在非洲是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其根具浓烈的香草香味,经常用于缓解肠胃胀气,安定胃,并作为补药和壮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非洲白参具有治疗性功能障碍、抑菌、抗氧化、抗抑郁、抗癫痫、止泻、抗炎镇痛等生物活性。为评价非洲白参的抗氧化活性和寻找其有效活性部位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本课题以非洲白参的根作为研究材料,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FRAP法三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分别对非洲白参的乙醇总提物、石油醚相、二氯甲烷相、正丁醇相、水相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DPPH法测定的白参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二氯甲烷相>正丁醇相>总提物>水相>石油醚相,其中,白参二氯甲烷相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IC50=101.81±2.13μg/mL),石油醚相最弱(IC50=1441.22±172.03μg/mL);ABTS法测定的白参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二氯甲烷相>正丁醇相>总提物>石油醚相>水相,其中,白参二氯甲烷相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IC50=36.73±1.13μg/mL),水相最弱(IC50=440.30±11.25μg/mL)。FRAP法测定的白参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二氯甲烷相>正丁醇相≥总提物>石油醚相>水相,其中,白参二氯甲烷相的抗氧化能力最强(0.98±0.13 mM Fe2+/g),水相最弱(0.12±0.01mM Fe2+/g)。综合以上三种方法测得的结果,非洲白参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同时测定了非洲白参不同萃取部位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白参不同萃取部位的总黄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丁醇相>二氯甲烷相>总提物>石油醚相>水相,其中,最高的是正丁醇相(80.08±0.19 mg RE/g),最低的是水相(14.13±0.40 mg RE/g);总多酚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二氯甲烷相>正丁醇相>总提物>石油醚相>水相,其中,最高的是二氯甲烷相(136.50±6.22 mg GAE/g),最低的是水相(12.93±0.74 mg GAE/g)。根据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采用HPLC-ESI-MS技术对非洲白参的二氯甲烷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析,最终鉴定出了20个化合物,但仍有许多未知的化合物未能鉴定。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对非洲白参的二氯甲烷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最终得到了30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1D-NMR、2D-NMR),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等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目前已完成21个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分别为酚及酚苷类(化合物1、7、8、9、14、15、16、18、19)、苯丙素类(化合物2、3、4、5、6、11)、甾体类(化合物12、13、20、21)、脂肪酸类(化合物10)。其中,化合物3-21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课题对非洲白参的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发现二氯甲烷部位为其有效部位,在利用现代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该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部位进行了系统分离,得到了19个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的化合物,丰富了该非洲传统药食两用植物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也为其后的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Antioxidant activity of new natural compound Vam-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tioxidant activity of new natural compound Vam-3(论文提纲范文)

(1)多功能纳米脂质体运载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联合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1.1.1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1.1.2 前列腺癌的治疗现状
        1.1.3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定义
        1.1.4 CRPC治疗方法和缺陷
    1.2 针对CRPC的筛选药物和给药方案
        1.2.1 塞来昔布
        1.2.2 金雀异黄素
        1.2.3 葡萄糖转运蛋白-1
        1.2.4 金雀异黄素对葡萄糖转运蛋白-1 的作用
    1.3 给药方案——纳米脂质体
        1.3.1 纳米脂质体概述
        1.3.2 纳米递药系统分类
        1.3.3 纳米脂质体的功能分类
        1.3.4 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3.5 纳米脂质体制备方法的选择原则
        1.3.6 纳米脂质体特征参数
    1.4 小结
第2章 COX2与GLUT1 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1.1 实验试剂
        2.1.1.2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COX2和GLUT1 m R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转录
        2.2.2 COX2和GLUT1 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2.3 讨论
第3章 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与耗材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含有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及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3.2.2 脂质体的理化特性
        3.2.3 药物包封和释放动力学
    3.3 实验结果
        3.3.1 包封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的纳米脂质体的形态与大小
        3.3.2 纳米脂质体在溶质中的液体动力学直径和电位
        3.3.3 纳米脂质体的释放动力学
        3.3.4 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
    3.4 讨论
第4章 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纳米脂质体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与耗材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前列腺癌细胞活力的测定
        4.2.2 细胞迁移能力测定
        4.2.3 ROS产生测定
        4.2.4 谷胱甘肽测定
        4.2.5 葡萄糖摄取测定
        4.2.6 Western blotting
        4.2.7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
    4.3 实验结果
        4.3.1 药物脂质体对COX2和GLUT1 基因转录的影响
        4.3.2 药物脂质体对COX2和GLUT1 蛋白表达的影响
        4.3.3 药物脂质体对前列腺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
        4.3.4 药物脂质体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4.3.5 药物脂质体对细胞中ROS水平的影响
        4.3.6 药物脂质体对细胞中GSH的影响
        4.3.7 药物脂质体对PC-3及LNCaP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
        4.3.8 药物脂质体对前列腺癌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相关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
        4.3.9 药物脂质体对前列腺癌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3.10 药物脂质体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
        4.3.11 药物脂质体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包封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的纳米脂质体对前列腺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毒性分析
        4.4.2 包封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的纳米脂质体对前列腺癌细胞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4.4.3 包封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的纳米脂质体对前列腺癌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
        4.4.4 监测包封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的纳米脂质体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关键信号传导途径的表达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沙棘叶中酚类物质的提取、包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沙棘概述
    1.2 包封方法概述
    1.3 多酚提取物包封的应用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沙棘叶中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沙棘叶总酚提取工艺流程
        2.2.2 沙棘叶总酚提取单因素实验
        2.2.3 沙棘叶总酚提取响应面优化
    2.3 总酚及黄酮含量测定
        2.3.1 总酚含量(TPC)的测定
        2.3.2 总黄酮含量(TFC)的测定
    2.4 结果分析
        2.4.1 单因素实验
        2.4.2 响应面优化
第三章 电流体力学法包封沙棘叶提取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沙棘叶酚类提取物制备
        3.2.2 沙棘叶酚类提取物微胶囊制备
        3.2.3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IVGID)
        3.2.4 总酚(TPC)含量测定
        3.2.5 总黄酮含量(TFC)测定
        3.2.6 酚类成分质谱分析(LC-ESI-QTOF/MS)
        3.2.7 酚类物质生物可及性的测定
        3.2.8 包封率和负载量的测定
        3.2.9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3.2.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11 热重分析(TGA)
        3.2.12 抗氧化能力测定(TAC)
        3.2.13 抑制代谢综合征相关酶能力的测定
        3.2.1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EE和LC结果
        3.3.2 SEM和粒径分布
        3.3.3 FTIR分析结果
        3.3.4 热重分析结果
        3.3.5 TP和TF的含量及生物可及性变化情况
        3.3.6 酚类成分鉴定结果
        3.3.7 TACs结果
        3.3.8 代谢综合征相关酶的抑制作用变化情况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喷雾干燥法沙棘油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沙棘油微胶囊的制备
        4.2.2 出粉率和包封率的测定
        4.2.3 微胶囊的表征
        4.2.4 微胶囊中水份的测定
        4.2.5 油脂氧化诱导期测定
        4.2.6 加速氧化实验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出粉率,包封率,水份以及粒径大小
        4.3.2 FTIR分析结果
        4.3.3 热重分析结果
        4.3.4 包封与未包封沙棘油的氧化诱导期情况
        4.3.5 加速氧化过程中微胶囊的变化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静电纺丝法沙棘油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静电纺丝法制备沙棘油微胶囊
        5.2.2 微胶囊的表征
        5.2.3 包封率和负载量
        5.2.4 加速氧化实验
        5.2.5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5.2.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SEM结果
        5.3.2 FTIR分析结果
        5.3.3 热重分析结果
        5.3.4 EE和LC
        5.3.5 加速氧化过程中微胶囊的变化
        5.3.6 模拟消化过程中的释放率和抗氧化活性变化情况
    5.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研究概况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毒素研究概况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级抗原外毒素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乙酰基转移酶A(Oat A)
    第3章 丹参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3.1 丹参提取物主要脂溶性丹参酮类化合物
        3.2 丹参提取物主要水溶性丹酚酸类化合物
        3.3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丹参的提取工艺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丹参提取物与不同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丹参提取物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制备工艺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联用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对雏鸡人工感染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试验研究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4)基于整体质量控制的秦皮多成分定量研究及其查耳酮对抗肿瘤新靶标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基于整体质量控制的秦皮多成分定量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查耳酮对抗肿瘤新靶标的作用研究(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查耳酮对抗肿瘤新靶标的作用研究(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项目支持
个人简介

(5)紫檀素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紫檀素类化合物的结构、来源植物及其分布
2 紫檀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生物代谢途径探讨
    2.1 立体结构的多样性
    2.2 结构的新颖性
    2.3 结构的复杂性
    2.4 结构的种属性
3 紫檀素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及构效相关性
    3.1 抗菌活性
    3.2 抗肿瘤活性
    3.3 抗氧化活性
    3.4 杀虫活性
    3.5 抗炎活性
    3.6 其他活性
    3.7 结构与活性的构效相关性
4 小结与展望

(6)一株大洋来源链格孢菌114-1G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天然产物来源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1 抗肿瘤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2 抗炎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3 抗氧化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4 其他活性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3 海洋真菌来源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3.1 海洋植物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3.2 海洋动物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3.3 海洋沉积物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研究路线
        1.4.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小结
2 大洋来源真菌链格孢菌114-1G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菌种
        2.2.2 实验材料
        2.2.3 培养基
        2.2.4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菌株的活化
        2.3.2 种子液的制备
        2.3.3 发酵培养
        2.3.4 菌体粗浸膏抗肿瘤活性的测定
        2.3.5 发酵培养基组成考察
        2.3.6 发酵培养条件考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基础培养基选择
        2.4.2 发酵培养基考察优化
        2.4.3 发酵条件考察
    2.5 小结
3 大洋来源真菌链格孢菌114-1G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菌株活化及大量发酵
        3.3.2 菌株粗浸膏的制备
        3.3.3 显色剂的配制
        3.3.4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4.2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3.5 小结
4 114-1G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抗肿瘤活性评价
        4.3.2 抗氧化活性评价
        4.3.3 抗炎活性评价
    4.4 结果与分析
        4.4.1 114-1G系列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评价
        4.4.2 114-1G系列化合物抗氧化活性评价
        4.4.3 114-1G系列化合物抗炎活性评价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化合物核磁共振谱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西藏绵头雪莲花多糖的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雪莲花的药理作用
        1.2.1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1.2.2 免疫作用
        1.2.3 调节血脂、降血糖作用
        1.2.4 其他药理作用
        1.2.5 毒理作用
    1.3 多糖研究进展
        1.3.1 多糖的生物活性
        1.3.2 多糖的构效关系
    1.4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藏雪莲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藏雪莲基本成分检测
        2.3.2 总糖含量测定
        2.3.3 总黄酮含量测定
        2.3.4 总酚含量测定
        2.3.5 藏雪莲的前处理
        2.3.6 藏雪莲的提取工艺
        2.3.7 藏雪莲多糖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2.3.8 藏雪莲多糖凝胶柱层析纯化
        2.3.9 纯化藏雪莲多糖糖醛酸含量测定
        2.3.10 纯化藏雪莲多糖蛋白含量测定
        2.3.11 紫外光谱分析
        2.3.12 纯化藏雪莲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2.3.13 藏雪莲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2.3.14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FT-IR)
        2.3.15 三螺旋结构的测定(刚果红实验)
        2.3.16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17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3.18 甲基化分析
        2.3.19 核磁共振分析(NMR)
        2.3.20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4.2 藏雪莲基本成分分析
        2.4.3 藏雪莲多糖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2.4.4 藏雪莲多糖凝胶过滤住层析及纯度分析
        2.4.5 SLT-3,SLP-4 的相对分子量测定
        2.4.6 SLT-3,SLP-4 的单糖组成分析
        2.4.7 SLT-3,SLP-4 的红外光谱分析
        2.4.8 刚果红分析
        2.4.9 扫描电镜分析(SEM)
        2.4.10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4.11 甲基化结果分析
        2.4.12 核磁共振分析(NMR)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藏雪莲多糖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3.3.2 SLT-3,SLP-4 清除自由基能力
        3.3.3 ORAC实验
        3.3.4 SLT-3,SLP-4 细胞抗氧化活性(CAA)测定[120,121]
        3.3.5 SLT-3,SLP-4对AAPH诱导的人红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3.3.6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3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3.4.5 还原能力的变化
        3.4.6 ORAC实验
        3.4.7 SLT-3,SLP-4 的细胞抗氧化活性(CAA)
        3.4.8 SLT-3,SLP-4对AAPH诱导的红细胞溶血的影响
        3.4.9 SLT-3,SLP-4对GSH、GSSG和 MDA含量的影响
        3.4.10 SLT-3,SLP-4 对抗氧化酶活性(CAT、SOD、GSH-PX)影响
        3.4.11 SLT-3,SLP-4 对氧化应激诱导的红细胞表面形貌特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藏雪莲多糖的免疫活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4.3.2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培养
        4.3.3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的毒性实验
        4.3.4 M0型RAW264.7细胞因子的检测
        4.3.5 RAW264.7细胞吞噬能力的测定
        4.3.6 RAW264.7 细胞膜表面识别SLP-4 的受体研究
        4.3.7 RAW264.7细胞的极化作用
        4.3.8 流式细胞术分析RAW264.7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
        4.3.9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3.10 免疫印迹实验分析(WESTERN BLOT)
        4.3.11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增殖的影响
        4.4.2 SLT-3,SLP-4对M0型RAW264.7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
        4.4.3 SLP-4对M0型RAW264.7 细胞极化的影响
        4.4.4 SLP-4对RAW264.7 细胞吞噬和胞饮功能的影响
        4.4.5 SLP-4在RAW264.7 细胞表面膜受体的研究
        4.4.6 SLP-4对RAW264.7 细胞MAPK和 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4.7 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模型的建立
        4.4.8 SLP-4对M1型、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藏雪莲多糖的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5.3.2 HEPG2.2.15细胞的培养
        5.3.3 SLT-3,SLP-4对HEPG2.2.15 细胞的毒性实验
        5.3.4 SLT-3,SLP-4对HBSAG和 HBEAG的抑制作用
        5.3.5 SLT-3,SLP-4对HEPG2.2.15 细胞HBV-DNA复制的影响
        5.3.6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分泌IL-12和IL-15 的影响
        5.3.7 HBV对 HEPG2 细胞侵染作用的探究
        5.3.8 SLT-3,SLP-4与HBEAG和 HBSAG直接作用的探究
        5.3.9 ITC(等温滴定量热法)实验
        5.3.10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LT-3,SLP-4对HEPG2.2.15 细胞增殖的影响
        5.4.2 SLT-3,SLP-4对HBSAG和 HBEAG的抑制作用
        5.4.3 SLT-3,SLP-4对HBV-DNA复制的影响
        5.4.4 SLT-3,SLP-4对RAW264.7 细胞分泌IL-12和IL-15 的作用
        5.4.5 HBV对 HEPG2 细胞侵染作用的探究
        5.4.6 SLT-3,SLP-4与HBEAG和 HBSAG直接作用的探究
        5.4.7 ITC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藏雪莲多糖对ox-LDL诱导的RAW264.7 细胞泡沫化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主要试剂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藏雪莲多糖(SLT-3,SLP-4)的制备
        6.3.2 RAW264.7细胞的培养
        6.3.3 MTT法检测RAW264.7 细胞增殖活力
        6.3.4 泡沫细胞模型的建立
        6.3.5 各组细胞的油红O染色
        6.3.6 巨噬细胞泡沫化程度的测定
        6.3.7 ROS和 MDA水平的测定
        6.3.8 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 IL-6 的检测
        6.3.9 ITC分析
        6.3.10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RAW264.7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的建立
        6.4.2 SLT-3,SLP-4 对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6.4.3 油红O染色观察SLT-3和SLP-4 对泡沫细胞内脂质蓄积的影响
        6.4.4 SLT-3,SLP-4 对泡沫细胞ROS和 MDA含量的影响
        6.4.5 SLT-3,SLP-4 对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 IL-6 的影响
        6.4.6 ITC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负载姜黄素及四氢姜黄素的复合自组装纳米载体的构建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四氢姜黄素
        1.2.1 理化性质
        1.2.2 生理功能
        1.2.2.1 抗氧化活性
        1.2.2.2 预防衰老
        1.2.2.3 抗癌活性
        1.2.2.4 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
        1.2.2.5 减轻肝脂肪变性与改善血糖
    1.3 姜黄素
        1.3.1 理化性质
        1.3.2 生理功能
        1.3.2.1 抗炎活性
        1.3.2.2 抗癌活性
        1.3.2.3 抗氧化活性
        1.3.2.4 保肝作用
        1.3.2.5 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
    1.4 酪蛋白酸钠
    1.5 磷酸钙
    1.6 锌和腺嘌呤
    1.7 透明质酸
    1.8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8.1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1.8.2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THC@NaCas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THC@NaCas的制备
        2.2.2 THC标准曲线的测定
        2.2.3 THC@NaCas包埋率和载药率的测定
        2.2.4 THC@NaCas的表征
        2.2.4.1 SEM和TEM
        2.2.4.2 Zeta电位
        2.2.4.3 XRD
        2.2.4.4 FTIR
        2.2.4.5 FS
        2.2.5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实验
        2.2.6 体外细胞实验
        2.2.6.1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2.2.6.2 THC@NaCas的细胞摄取
        2.2.6.3 THC@NaCas的细胞毒性实验
        2.2.6.4 THC@NaCas的胞内抗氧化实验
        2.2.7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HC@NaCas的制备
        2.3.2 THC的标准曲线
        2.3.3 THC@NaCas包埋率和载药率的确定
        2.3.4 THC@NaCas的表征
        2.3.5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2.3.6 THC@NaCas的细胞摄取
        2.3.7 THC@NaCas的细胞毒性
        2.3.8 THC@NaCas的胞内抗氧化活性
    2.4 小结
第三章 (Cur@NaCas)@CaP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Cur@NaCas)@CaP的制备
        3.2.2 Cur标准曲线的测定
        3.2.3 (Cur@NaCas)@CaP包埋率测定
        3.2.4 (Cur@NaCas)@CaP的表征
        3.2.5 (Cur@NaCas)@CaP的稳定性
        3.2.6 (Cur@NaCas)@CaP的药物释放实验
        3.2.7 体外细胞实验
        3.2.7.1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3.2.7.2 (Cur@NaCas)@CaP的细胞摄取
        3.2.7.3 (Cur@NaCas)@CaP的胞内抗氧化活性
        3.2.7.4 载药体系的生物相容性
        3.2.7.5 (Cur@NaCas)@CaP的细胞毒性实验
        3.2.8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ur@NaCas)@CaP的制备
        3.3.2 Cur的标准曲线
        3.3.3 (Cur@NaCas)@CaP的包埋率
        3.3.4 (Cur@NaCas)@CaP的表征
        3.3.5 (Cur@NaCas)@CaP的稳定性
        3.3.6 (Cur@NaCas)@CaP的药物释放实验
        3.3.7 (Cur@NaCas)@CaP的细胞摄取
        3.3.8 (Cur@NaCas)@CaP的胞内抗氧化活性
        3.3.9 载药体系的生物相容性
        3.3.10 (Cur@NaCas)@CaP的细胞毒性
    3.4 小结
第四章 Cur@(Zn-Adenine)@HA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Cur@(Zn-Adenine)@HA的制备
        4.2.2 Cur@(Zn-Adenine)@HA包埋率和载药率的测定
        4.2.3 Cur@(Zn-Adenine)@HA的表征
        4.2.4 Cur@(Zn-Adenine)@HA的稳定性
        4.2.5 体外细胞实验
        4.2.5.1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4.2.5.2 Cur@(Zn-Adenine)@HA的细胞摄取
        4.2.5.3 载药体系的生物相容性
        4.2.5.4 Cur@(Zn-Adenine)@HA的细胞毒性
        4.2.5.5 活/死细胞染色测定
        4.2.5.6 Cur@(Zn-Adenine)@HA的癌细胞靶向性
        4.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ur@(Zn-Adenine)@HA的制备
        4.3.2 Cur@(Zn-Adenine)@HA包埋率和载药率的测定
        4.3.3 Cur@(Zn-Adenine)@HA的表征
        4.3.4 Cur@(Zn-Adenine)@HA的稳定性
        4.3.5 Cur@(Zn-Adenine)@HA的细胞摄取
        4.3.6 载药体系的生物相容性
        4.3.7 Cur@(Zn-Adenine)@HA的细胞毒性
        4.3.8 活/死细胞染色
        4.3.9 Cur@(Zn-Adenine)@HA的癌细胞靶向性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灵芝、蓝莓液体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和发酵产物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灵芝深层发酵技术的研究
    1.2 蓝莓及其加工技术
    1.3 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和生物活性的比较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从灵芝子实体中提取活性成分的工艺优化
        2.4.2 灵芝深层发酵条件的优化
        2.4.3 乙醇提取物和灵芝发酵液的生物活性比较
        2.4.4 细胞毒活性
    2.5 讨论
第三章 蓝莓发酵液生产工艺条件的优化和抗氧化活性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单菌种发酵实验结果
        3.4.2 复合菌种发酵实验结果
        3.4.3 最佳组合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3.5 讨论
参考文献
缩写表(中英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非洲白参的抗氧化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白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1 酚及酚苷类
        1.1.2 香豆素类
        1.1.3 甾体
        1.1.4 萜类
        1.1.5 黄酮类
        1.1.6 挥发油类
        1.1.7 其他
    1.2 白参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治疗性功能障碍
        1.2.2 抑菌
        1.2.3 抗氧化
        1.2.4 抗抑郁
        1.2.5 抗癫痫
        1.2.6 止泻
        1.2.7 抗炎镇痛作用
        1.2.8 其他
        1.2.9 毒性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2章 非洲白参抗氧化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2.3.2 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
        2.3.3 FRAP实验
        2.3.4 总黄酮含量测定
        2.3.5 总酚含量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白参抗氧化测定结果
        2.4.2 总黄酮、总酚含量测定
        2.4.3 白参抗氧化活性与植物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第3章 非洲白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3.1 HPLC-ESI-MS鉴定非洲白参二氯甲烷部位化学成分
        3.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小结与讨论
    3.2 非洲白参化学成分的分离
        3.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流程及结果
        3.2.4 化合物结构鉴定
        3.2.5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Antioxidant activity of new natural compound Vam-3(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功能纳米脂质体运载塞来昔布和金雀异黄素联合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 田静岩. 吉林大学, 2021(01)
  • [2]沙棘叶中酚类物质的提取、包封及应用研究[D]. 王枭. 西北大学, 2021(12)
  • [3]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D]. 崔玉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整体质量控制的秦皮多成分定量研究及其查耳酮对抗肿瘤新靶标的作用研究[D]. 薛抗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紫檀素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的新进展[J]. 黄新苹. 中国中药杂志, 2021(17)
  • [6]一株大洋来源链格孢菌114-1G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D]. 廖宇琛.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7]西藏绵头雪莲花多糖的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 陈文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负载姜黄素及四氢姜黄素的复合自组装纳米载体的构建及活性研究[D]. 吴巧.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灵芝、蓝莓液体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和发酵产物活性分析[D]. 唐萍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1)
  • [10]非洲白参的抗氧化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D]. 甄兆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20(01)

标签:;  ;  ;  ;  

新型天然化合物Vam-3的抗氧化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