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议新闻如何出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春[1](2021)在《《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文中认为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述、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中国青年报》肩负“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之重任,在发布和传递全国“两会”新闻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特定的群体受众倾向,其新闻语言作为重要的媒介符号,连接了国家、社会和青年。本文从新闻文本研究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组合运用。语料选取自《中国青年报》2015—2020年的全国“两会”新闻,全文共计五章。第一章明确研究对象并对其做简要概述;第二章、第三章分别研究新闻语言生成中所使用到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描写阐释法等,深入研究该报所刊“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具体使用,包括词汇、句式的运用及特点,以及修辞、语篇的运用及特点;第四章分析“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探讨语境因素对其生成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影响;第五章基于前文研究,结合问卷分析当前《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并结合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新闻语言的生成和建构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以客观、准确为基础,以直观、通俗为原则。在语言手段运用方面,名词、动词为主要的语言连接要素,词的选用准确、客观,缩略语的使用让语言简洁、精练;句子方面,以长单句为主,冗长、信息量大是其句型最大的特点,“某某表示”的是其“两会”新闻语言句式的最大特色,同时使用了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主语隐现句,句类运用以陈述句为主疑问句为辅。在非语言手段运用方面,语篇以连接、照应、省略以及词汇手段实现语篇衔接,构成顺承型、因果型、转折型的语篇结构;表层修辞为主,深层修辞为辅的辞格运用,使得“两会”新闻语言少了些严肃多了些生动。“两会”新闻语言的生成与传播实现了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高度契合。可以说,《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保留新闻语言正式、严谨的基础上,正尝试更加灵活的语言运用手段,贴合当下传播的语境,实现“两会”新闻语言的有效传播。
方婧雯[2](2020)在《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郭玲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着名的女记者,以“散文式”新闻作品蜚声新闻界。她的新闻报道本着为人民与国家服务的宗旨,力求创新、不落俗套。长久以来,学界不乏对我国新闻史上女记者的研究,但是对于郭玲春新闻作品的整体研究却并不多见。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内容丰富,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具体表现在她的会议新闻善于挖掘读者欲知应知的信息;人物新闻以知识分子为重点,力求树立新时代的榜样;文艺新闻能够从侧面展现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进程。此外,郭玲春作为新华社记者,她十分注重报道的政治性,她的新闻报道以正面题材为主,多角度地为人民群众展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在写作上也极具特色:一、角度独到,选材灵活。郭玲春的新闻报道无论是角度选取还是素材撷取都新颖独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文章架构不落窠臼。郭玲春的新闻报道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结构,而是根据主题与内容“量体裁衣”。三、写作技巧灵活多变。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常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极具感染力。如:使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引导读者,通过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与可读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新闻语言,使新闻变得更加鲜活丰满。郭玲春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特色,是因为她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在领导与同事的支持下,成功借助了新华社强大的平台优势、以及依靠自身成长经历培养出独特的品格。总而言之,郭玲春的新闻实践活动对新闻业有着突出的贡献,不仅开启了七、八十年代新闻写作的新篇章,对今天的新闻从业人员同样有着示范作用。
梁家秀[3](2019)在《《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10月18日至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隆重召开标志着中国走进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带领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再续辉煌?中国人民翘首以盼,世界人民拭目以待。头顶“中国第一大报纸、数百万份发行量、覆盖海内外数十亿读者”等诸多头衔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如何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正确引领舆论方向,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如何将此次盛会精准、客观、及时的展现在受众面前,《人民日报》责无旁贷。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悄然兴起,各种新兴媒体形态及新闻传播手段的日趋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格局。媒体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发力,成为新时代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关键所在,开拓了全面而系统地新闻报道格局,彰显了新时代新闻传播工作的时代特征。《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采用点、线、面结合,多语种互补、分步走推进,一次次掀起了十九大报道的热潮,形成了网上网下吃香、国内国外开花、会内会外出彩、发挥主流媒体的喉舌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海内外读者及时了解、领悟会议精神,饱尝了一场实实在在的精神大餐。本文以《人民日报》十九大报道为例,选取了十九大召开前、召开期间以及召开后一段时间的《人民日报》融媒体的几大平台的报道,其中以十九大召开期间为主,通过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分析报道内容。本文通过前三章梳理各平台的传播特点,分析出十九大报道中,纸媒聚焦权威的深入解读,发挥了引导舆论的作用;网站注重信息的表现力,打造网络信息生态圈;移动端致力于追求实时互动、亲民灵活、生动可视的表现。通过分析,第四章进而总结出十九大新闻报道的创新之处,内容创新主要表现在人性化+亲民化+全民化,形式创新主要表现在多元化+丰富化+立体化。在此基础上,笔者充分利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十九大新闻报道模式,第五章得到了《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的启示:以导向意识、内容意识、对外意识为引领,以平台意识、表现意识、互动意识为支撑。德政歌以志,道正悦其众。《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立场坚定、视角独特、立体交叉、内容鲜活,成为研究重大会议新闻报道的精彩范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而且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为其他媒体报道大型时政会议新闻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
何胜坤,黄莹[4](2019)在《如何从会议新闻里“淘出”好新闻》文中认为做好会议新闻报道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如何使会议新闻报道更具生命力?如何从会议新闻里"淘出"好新闻?这需要媒体人投入更多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当下,读者对新闻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及时、鲜活的新闻报道,更需要有说服力、专业性强的解读与观点。记者要在自家报纸特色和大众关注之间找到"结合点","淘出"好新闻,并且抓住这些"点"大做文章。
肖雅[5](2019)在《2014-2018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每次召开重大会议,会议新闻都占据媒体报道的头版头条,可见会议新闻在我国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因为会议新闻的报道形式单一,内容程式化,阅读体验低,所以人们对会议新闻的关注度普遍不高。会议报道遇到瓶颈,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自身都希望会议新闻报道得到改善。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大媒体投身于媒体融合当中,借力技术杠杆,会议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简单地以图文形式呈现,音视频、H5、数据新闻等时下热门的形式被运用于报道中。VR技术、AI技术、直播技术的灵活使用,给用户带来一场全新的视觉体验,为会议新闻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本研究选取了“人民网”与“两会”作为研究样本。以2014年为分界点,即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前后分为两个阶段,系统梳理人民网自设立两会专题以来的报道形式变化,分析其传播效果。本研究重点在于2014年以后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的创新,从呈现方式、技术运用、网页专题设计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形式变革带来的传播效果,发现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方面,推动人民网自身对会议新闻报道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为其它媒体进行会议报道提供参考,推进媒体有关会议新闻报道的变革;另一方面,使会议新闻告别呆板和程式化,更为生动地呈现,吸引受众眼球,改变受众对会议新闻的刻板印象,让受众逐渐关注会议新闻。
李丹昱(DanyuLee)[6](2018)在《澎湃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都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全社会焦点所在,也是各家新闻媒体塑造品牌、展示综合实力的关键时期。近年来,移动新闻客户端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方法,因此不少媒体都将两会新闻作为移动新闻客户端的重点内容,进行详尽的专题策划。全国两会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媒体相关新闻传播是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移动新闻客户端两会新闻传播成为政治传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澎湃新闻客户端2017年全国两会新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专家访谈法这三种研究方法,探究现阶段我国移动新闻客户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发展困境及解决方案,以期为未来全国两会报道提供借鉴。澎湃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中呈现以下传播特点:多元主体智能共生,加大原创生产力度;凸显民间话语,聚焦基层创新表达;新兴技术助力,静态数据可视化呈现;交互增加赋权,激发用户参与热度;个性推送稳定,混合形式增加实效。澎湃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缺位智能化报道,沉浸拟态环境导致茧房效应;两会议题同质化,直播内容单一消解受众期待;H5爆款产品缺失,界面设计风格雷同创新不足;互动跟踪功能黏度低,传播互动效果未达预期。移动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建议:在传播主体方面,净化传播技术环境,生产优质原创内容;深挖内容表达方式,提升趣味亲民立体;制造两会话题爆点,规避烂尾新闻现象;重视H5技术创新,可视化叙事提升体验。
周立[7](2017)在《浅谈城市党报会议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以《西安日报》“两会”报道为例》文中认为会议新闻报道是城市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报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的体现。因此,充分利用会议新闻资源,做强做活会议报道,尤其是重大会议的报道,成为了新闻业务改革的突破口。本文结合《西安日报》近两年在"两会"报道上的策划与创新实践,从业务操作层面对改进城市党报会议新闻报道从理念到内容及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和归纳。
党俊元[8](2017)在《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如何出彩》文中研究说明会议是重要的新闻来源,如何既能使会议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电视记者们不断思考、观众期望的。文章从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优化会议新闻报道方法、硬新闻软处理让会议新闻出彩三方面入手,挖掘探讨做好会议的宣传报道,提高会议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
杨皓[9](2016)在《平中出新,突显大型会议报道亮点》文中指出会议新闻难写好,因为容易模式化、枯燥、空洞,千篇一律难出精品,记者采写常常是劳而无功。会议新闻必须写,因为是新闻采访的"硬新闻",是主流媒体必不可少的新闻报道类型,新闻人要知难而进。探索、创新大型会议报道是新闻采访必备的功底。
杨佳薇[10](2016)在《“会海”中搜寻新闻“硬通货”——浅谈如何把会议新闻写“活”》文中研究指明从事新闻业,会议报道必可不少,怎么让枯燥的会议变成出新出彩的报道,可以说,是每个记者都面临的问题。在笔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里,笔者参加了数以百计的会议,参加了十几次省、市两会报道,笔者认为,会议新闻其实是一座等待细心挖掘的"金矿",需要有心人去"陶冶"。一、从"会海"中捞"活鱼"初学新闻写作,都会专门学到会议新闻,相比较深度报道,会议新闻也是新闻稿件中比较容易、有固定模式的一种,通常文章都不会太长,并且有较为充实的会议材
二、会议新闻如何出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议新闻如何出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研究的缘由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四、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五、选题研究的范围及语料 |
第一章 《中国青年报》与“两会”新闻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概述 |
一、 《中国青年报》的创刊历程 |
二、 《中国青年报》的办刊特色 |
三、 《中国青年报》的社会影响 |
第二节 “两会”新闻概述 |
一、会议新闻 |
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新闻 |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言手段及特点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词汇运用 |
一、词类的运用 |
二、缩略语的运用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句子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型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式 |
三、《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类 |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非语言手段及特点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辞格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表层辞格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深层辞格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篇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衔接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结构 |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主观语境分析 |
一、新闻语言信息传播主体因素 |
二、新闻语言信息接受主体因素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客观语境分析 |
一、新闻语言传播的时空语境 |
二、新闻语言传播的背景语境 |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 |
第一节 从语言传播看《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功能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基础功能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派生功能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及对策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郭玲春新闻作品的报道题材与报道倾向 |
第一节 郭玲春新闻作品的主要题材 |
一、会议新闻报道:挖掘读者欲知应知的信息 |
二、人物新闻报道:以知识分子典型为重点 |
三、文艺新闻报道:侧面展现文艺改革进程 |
第二节 郭玲春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
一、内容注重政治性 |
二、以正面报道为主 |
第二章 郭玲春新闻写作的创新 |
第一节 角度独到选材灵活 |
一、注重角度选取 |
二、灵活撷取素材 |
第二节 文章架构不落窠臼 |
一、散文式结构 |
二、视觉式结构 |
三、并列式结构 |
第三节 表现手法博采众长 |
一、叙议结合,融入个人思想情感 |
二、活用引语,巧摘报告 |
三、新闻语言丰富多彩 |
第三章 新闻作品特色的成因及新闻实践的启示 |
第一节 郭玲春新闻作品独具特色的成因 |
一、时代因素的影响 |
二、平台优势及领导同事的支持 |
三、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
第二节 郭玲春新闻实践对新闻业的启示 |
一、突破陈规,勇于创新 |
二、不怕吃苦,勤动脑筋 |
三、以读者为中心,有高度的责任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媒体融合 |
2.会议新闻 |
三、研究思路 |
1.样本选取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及综述 |
1.会议新闻研究现状 |
2.十九大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人民日报》:权威的深度解读 |
1.1 报道内容:内容多元,挖掘深度与广度 |
1.1.1 来源广泛,聚焦原创作品 |
1.1.2 篇幅集中,字数适量紧凑 |
1.1.3 主题鲜明,会议解读深入 |
1.2 报道形式:形式多样,关注细节与整体 |
1.2.1 体裁丰富,通讯占据主导 |
1.2.2 搭配巧妙,文字图片居多 |
1.2.3 版面灵活,形式鲜亮抢眼 |
第二章 人民网:即时立体,表现力强大 |
2.1 报道内容:内容丰实,集结焦点与板块 |
2.1.1 主题导航,内容涉猎广泛 |
2.1.2 栏目活泼,组合系统灵活 |
2.1.3 专题全面,内容灵动充实 |
2.2 报道形式:形式生动,力求稳妥与多变 |
2.2.1 版面丰富,主体鲜明突出 |
2.2.2 互动显着,线上交流活跃 |
2.2.3 形式灵活,表现形态多变 |
第三章 新媒体矩阵平台:互动+亲民+可视 |
3.1 《人民日报》微博:实时互动共话新时代 |
3.1.1 关注网友兴趣注重互动传播 |
3.1.2 策划独树一帜彰显平台优势 |
3.1.3 直播形式交互“现场”纵深感强 |
3.2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亲民灵活共筑新时代 |
3.2.1 主题设置多样内容一应俱全 |
3.2.2 内容来源广泛关注精优原创 |
3.2.3 风格新颖独特彰显人性视角 |
3.3 《人民日报》客户端:生动可视共享新时代 |
3.3.1 形式丰盈充沛表现淋漓尽致 |
3.3.2 可视呈现表达专注视觉震撼 |
3.3.3 中央厨房发力报道炫酷亮相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创新之处 |
4.1 内容创新:人性化+亲民化+全民化 |
4.1.1 版面新颖,设计人性 |
4.1.2 表达晓畅,视角亲民 |
4.1.3 诉诸产品,聚焦用户 |
4.2 形式创新:多元化+丰富化+立体化 |
4.2.1 平台多元,内容全面 |
4.2.2 形式生动,形态丰富 |
4.2.3 图文立体,搭配新奇 |
第五章 《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的启示 |
5.1 报道理念:以导向意识、内容意识、对外意识为引领 |
5.1.1 坚守喉舌角色勇担社会责任 |
5.1.2 精耕内容板块树立产品观念 |
5.1.3 加强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
5.2 报道形式:以平台意识、表现意识、互动意识为支撑 |
5.2.1 全媒体齐联动打响平台战役 |
5.2.2 践行工匠精神丰富表现形态 |
5.2.3 聚焦受众互动心系民生百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2014-2018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 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概述 |
2.1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媒体环境分析 |
2.1.1 政策环境:媒体融合相关意见的出台 |
2.1.2 网络环境:互联网网民数量的增长 |
2.1.3 会议新闻报道面临困境 |
2.2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历史回顾 |
2.2.1 2014年以前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总体概览 |
2.2.2 2014-2018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总体概览 |
2.2.3 2014年前后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变革比较 |
3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呈现方式的变革 |
3.1 H5形式增强与网友的互动 |
3.2 短视频形式呈现动态两会 |
3.3 图解新闻形式直观解读两会 |
4 人民网借力技术杠杆两会专题报道的变革 |
4.1 VR、AI技术拉近用户与两会的距离 |
4.2 打造《两会进行时》节目直播两会 |
5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PC端网页设计的变革 |
5.1 分栏方式逻辑性强 |
5.2 页面色彩搭配更具视觉效果 |
5.3 栏目设置综合多样 |
6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6.1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的成效 |
6.2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存在的问题 |
6.2.1 过于“形式主义” |
6.2.2 技术没有实现真正融合 |
6.2.3 网页设计有待提高 |
6.3 对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的建议 |
6.3.1 根据内容挑选形式外衣 |
6.3.2 完善技术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
6.3.3 强化网页逻辑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澎湃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两会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关于移动新闻客户端两会新闻传播研究 |
1.3.3 关于澎湃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传播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内容分析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3 移动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发展沿革 |
3.1 三类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发展演变 |
3.2 澎湃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发展演变 |
4 澎湃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现状分析 |
4.1 传播主体:多元主体智能共生,加大原创生产力度 |
4.1.1 重视品牌建设,原创转载并重 |
4.1.2 传播主体多元,资源整合优势明显 |
4.2 传播内容:凸显民间话语,聚焦基层创新表达 |
4.2.1 人物新闻:聚焦基层人物,凸显民间话语 |
4.2.2 会议新闻:选题注重互动性,关注实时热点 |
4.3 传播形式:新兴技术助力,静态数据可视化呈现 |
4.3.1 白色基调简洁清晰,专题注重全面性 |
4.3.2 文图搭配仍为主流,移动直播渐成红海 |
4.4 用户体验:交互增加赋权,激发用户参与热度 |
4.4.1 跟踪直播评论,提升用户粘度 |
4.4.2 线上线下联动,大数据成政策解读利器 |
4.5 传播效果:个性推送稳定,混合形式增加时效 |
4.5.1 日发布量差距大,轮播推荐利于评论量走高 |
4.5.2 每日推送量稳定,混合形式报道更具互动性 |
5 澎湃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面临困境分析 |
5.1 缺位智能化报道,沉浸拟态环境导致茧房效应 |
5.1.1 面临技术困境,缺位人工智能 |
5.1.2 沉浸拟态环境,导致茧房效应 |
5.1.3 原创内容开发不足,品牌辨识度模糊 |
5.2 两会议题同质化,直播内单一消解受众期待 |
5.2.1 动态议题缺乏,难逃同质化窠臼 |
5.2.2 直播内容单一,消解受众期待 |
5.3 H5爆款产品缺失,界面设计风格雷同创新不足 |
5.3.1 H5形式未能有效运用 |
5.3.2 专题界面同质化较强 |
5.4 互动跟踪功能黏度低,传播互动效果未达预期 |
5.4.1 用户群体窄化,互动功能优化受限 |
5.4.2 “跟踪”功能用户黏度低,传播互动效果未达预期 |
6 移动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发展对策 |
6.1 净化传播技术环境,生产优质原创内容 |
6.2 深挖内容表达方式,提升趣味亲民立体 |
6.3 制造两会话题爆点,规避烂尾新闻现象 |
6.4 重视H5技术创新,可视化叙事提升体验 |
6.5 完善社交媒体属性,增加公民记者赋权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7)浅谈城市党报会议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以《西安日报》“两会”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创新报道理念, 回归新闻本位 |
(一) 要增强受众意识 |
(二) 要增强服务意识 |
(三) 要强化新闻意识 |
三、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 策划贯穿始终 |
(一) 一般会议报道策划:一次性报道, 突出新闻内容 |
(二) 重点会议报道策划:组合式报道, 会议报道+新闻拓展 |
(三) 重大会议报道策划:立体式报道, 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 大胆探索报道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
1. 重心前移, 精心做好会前策划。 |
2. 从读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寻找契合点, 会内会外结合, 让会议新闻报道变软, 有了温度, 更加贴近群众, 生动可读。 |
3. 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制造舆论关注点, 采取报网互动, 拓展会议新闻的广度和影响力。 |
(8)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如何出彩(论文提纲范文)
1 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
2 优化会议新闻报道的方法 |
3 硬新闻软处理, 可以让会议新闻出彩 |
4 结束语 |
(9)平中出新,突显大型会议报道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谋篇布局,会议报道要有策划性 |
二、突出重点,会议报道要有选择性 |
三、内容为王,会议报道要有关注性 |
四、形式新颖,会议报道要有可读性 |
(10)“会海”中搜寻新闻“硬通货”——浅谈如何把会议新闻写“活”(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会海”中捞“活鱼” |
二、不要错过会场上的“关键先生” |
三、会议新闻是“金矿”需要“陶冶” |
四、会议新闻如何出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D]. 李金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D]. 方婧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研究[D]. 梁家秀. 山西大学, 2019(01)
- [4]如何从会议新闻里“淘出”好新闻[J]. 何胜坤,黄莹. 城市党报研究, 2019(05)
- [5]2014-2018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研究[D]. 肖雅.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2)
- [6]澎湃新闻客户端全国两会新闻传播研究[D]. 李丹昱(DanyuLee). 沈阳体育学院, 2018(06)
- [7]浅谈城市党报会议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以《西安日报》“两会”报道为例[J]. 周立. 今传媒, 2017(03)
- [8]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如何出彩[J]. 党俊元. 新媒体研究, 2017(01)
- [9]平中出新,突显大型会议报道亮点[J]. 杨皓. 记者摇篮, 2016(09)
- [10]“会海”中搜寻新闻“硬通货”——浅谈如何把会议新闻写“活”[J]. 杨佳薇. 采写编,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