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板技术在数据转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万众伟[1](2021)在《模型驱动的试验数据预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军事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也愈加频繁。试验鉴定作为武器装备研制周期中的重要一环,可以有效的反映出武器装备的性能、效能及作战适用性。试验数据的预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将靶场采集的观测试验数据以及仿真生成的仿真试验数据整理为可供后续效能评估计算使用的指标数据。目前国内的试验数据预处理软件大多面临着算子不足、易用性差、计算效率有限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各类试验数据预处理需求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模型驱动相关理论,提出了一套可用于试验数据预处理流程快速构建的解决方案。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一套模型驱动的试验数据预处理流程开发方法该方法以试验数据预处理开发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模型驱动工程相关理论,梳理出了基于模型驱动方法实现数据预处理流程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几项关键技术。该方法中,首先介绍了 PIM模型定义方法,接着阐述了 PIM模型到可执行代码转换的过程方法,最后归纳总结了模型转换过程中所需的各类组件模板,对模型转换技术予以补充。(2)提出一项基于 Flink的分布式数据处理流程开发方法为解决面向试验大数据处理场景时单机运算效率不足的问题,本文在模型驱动的数据预处理流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结合Flink流处理框架,提出了一套面向分布式架构的数据预处理流程并行化方法。该方法结合Flink编程模型和Jet模板技术对模型驱动的预处理流程开发中所应用的组件模板进行并行化开发,并构建了一套用以支持预处理流程分布式计算的软件环境,从而实现用户所构建的预处理流程在分布式环境中的应用。(3)提出一套基于谱聚类的模型推荐技术为了提高试验数据预处理流程开发过程中PIM模型的构建效率,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谱聚类的模型推荐技术,用以向用户推荐其可能需要的预处理模型构建方案。该方法中,基于语义的特征表示方法用于实现数据集相似语义特征的统一表示;基于谱聚类的聚类算法将相似的数据集和预处理模型进行分组为推荐算法提供推荐依据;基于双向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实现了向用户精准推荐可用模型。
黄鹏[2](2021)在《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遥感影像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地理国情监测、公共安全保障、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等各个领域。然而想要获得高精度的遥感影像数据,必须使用影像控制点进行影像纠正。与此同时,人们在生产遥感影像产品的过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影像控制点数据。如何高效管理这些影像控制点数据,以提高影像控制点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进而缩短遥感影像产品生产周期,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在深入研究影像控制点数据类型特点的基础上,从地图管理的角度入手,基于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旨在解决影像控制点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1)研究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开发涉及到的相关技术。首先对比分析了4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影像控制点数据管理的特点,确定选用SQL Server进行数据管理;其次引入模板技术来定制化表达影像控制点的多种可视化形式及数据库表结构;最后应用一种改进的动态内存管理方法来提高数据的存取效率。(2)基于影像控制点数据管理的现实需要以及用户使用的需求分析了系统建设的需求,并对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分析了系统的数据分类和特点,进而研究系统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数据库设计。(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关系数据库和Mapstore平台,使用C++作为系统的开发语言,完成了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功能主要包括系统信息管理、数据输入、像控点管理、像控点查询分析、GIS基础功能、数据输出等。最后设计测试用例,采用黑盒测试的方法对系统的功能及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测试。论文结合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设计并实现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影像控制点数据图属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多种方式的影像控制点可视化查询。为影像控制点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检索等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对于提升遥感影像数据实时快速处理能力,为国家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丹丹[3](2020)在《基于IFML的语义Web用户界面建模及模型转换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Web是一种面向对象为人的网络,它在大多时候是充当组织、呈现、共享信息媒介的角色,但是传统的Web并没有能力去理解数据所表达的具体含义,所以在处理大多数复杂的过程都需要人类的参与。人们想要从现在爆发式增长的网页中,快速准确地获取到对自己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加大了对语义Web的研究。相对于传统的Web,在语义Web中的信息,都具有明确的含义,这就使得计算机和人类能够更好的合作。随着语义Web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对语义Web用户界面的需求也逐渐变大。在语义Web中,用户界面不仅包含与用户交互的图形部分,同时还包含了由本体描述的语义部分。对于用户界面的图形部分,传统的开发方式是编码,而对于本体的开发,仍然是以手工构建为主要方式。综合考虑用户界面图形部分和语义部分的实现,将会涉及到很多的背景实现技术,这会对开发人员的本身具备的领域知识背景要求很高,大大增加开发者的困境。并且随着语义Web应用程序规模的不断扩大,以传统编码和手工构建的开发方式分别实现用户界面中的图形部分和语义部分,体现出开发效率低,成本高,后期维护难的窘况。因此,开发语义Web用户界面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语义Web用户界面开发存在的问题,同时研究了模型驱动架构、OMG提出的针对用户界面建模的交互流建模语言、Struts2框架平台以及本体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给出了一种基于IFML的模型驱动的工程方法。使用IFML分别对语义Web用户界面进行PIM层交互流模型建模以及领域模型建模,并选择Struts2和ODM作为目标实现平台的PSM模型,采用ATL标准定义模型转换规则,最后使用Acceleo为代码生成工具实现用户界面图形部分的代码和本体文件的生成。使用基于IFML的模型驱动方法进行语义Web用户界面的开发,将分析得到的应用程序需求建立成独立于平台的模型,通过模型转换规则转换到实现平台,对于具体实现平台次要的技术细节不再给予过多的关注,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增强软件的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
黄博伦[4](2020)在《移动物体γ辐射污染监测系统优化》文中提出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核能是解决当前气候、能源危机的现实选择。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更加关注核能安全使用。有效实现对核辐射情况进行快速实时监测,对于消除公众对核安全的担忧和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华北某核电站控制区出入监测系统为对象,从数据传输实时性,系统功能可扩展性以及安全性对原系统运行时暴露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Web端Java开源框架对系统进行优化。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将Mybatis应用于持久层解耦业务逻辑代码与SQL语句并实现Java类型与数据库数据类型自动转换,替代原系统侵入式手动类型转换方式,降低开发调试难度并提高SQL代码可维护性。使用Druid数据库连接池技术管理数据库连接对象替换原有基于JDBC数据库访问方式,减少增删改查SQL语句执行耗时,由原系统平均执行耗时300ms优化到平均耗时20ms。基于RBAC思想对原系统用户认证授权相关表结构进行重构实现认证与授权功能持久层实现,解耦用户、权限与资源信息提高用户授权可维护性。2)、业务逻辑层引入Spring Security框架优化系统认证功能,通过Spring Security接口结合校验码解决原系统基于Cookie和Session方式实现用户认证带来的跨域请求伪造安全漏洞。基于RabbitMQ消息中间件替换原系统基于Ajax异步请求方式获取辐射监测数据,实现服务器辐射监测数据实时推送,数据传时由平均耗时100ms优化到30ms,提高了辐射监测数据传输实时性。3)、Web层采用实现MVC设计模式的Spring MVC框架替换原系统基于Servlet实现方式,解决原系统随着功能模块增加用户请求配置文件复杂的问题,细化用户请求处理并提高了系统可维护性。同时增加系统异常统一管理功能,在原系统基础上实现对系统运行时异常以及Java定义异常统一管理,解决原系统异常处理代码与业务逻辑代码耦合问题,提高系统稳定性。结合Spring MVC以及Thymeleaf模板技术实现管理页面重构,减少管理页面代码重复编写,提高代码复用性,减少客户端管理页面维护难度。
张莹莹[5](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詹从权[6](2019)在《计量工程师工作平台系统建设》文中指出计量作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计量确认作为实施计量的关键步骤,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信息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潮流下,众多计量机构也进入了信息化管理阶段,但计量确认因操作过程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成为了计量机构实现全面信息化的一道障碍。因此,实现计量确认的信息化对于实现计量机构全面信息化管理,进而对于实现质量强国的宏伟目标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计量确认过程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计量工程师工作平台的系统模型,并加以实现。计量工程师工作平台结束了计量工程师在计量确认过程中手写记录的时代,结合证书模板、文件数据库、标准数据库、便携式标签打印和调用自动校准程序等功能,为工程师在信息系统中进行数据录入、结论验证、标签打印等操作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本系统直接实现了原始记录的无纸化录入,并通过在模板中预定义计算公式等方式,自动输出各项目的判定结论。通过应用证书模板来使计量过程标准化,不但大大降低了对工程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而且还提升了计量工作的整体效率。
王玄玄[7](2018)在《基于Revit参数化建模的整体钢平台施工模拟及油缸顶升位移不同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充分利用Revit高效的参数化建模优势和ABAQUS强大的结构有限元分析能力,本文开发了二者之间的结构模型转换接口,实现了Revit中快速建立的三维模型到ABAQUS中精确结构分析的无缝连接,从而大大节省了ABAQUS中建立复杂结构三维模型的时间,提高了结构分析的效率,也弥补了Revit在结构分析方面的先天不足。在此基础上,将转换接口应用于整体钢平台油缸顶升位移不同步问题的研究,通过与SAP2000中建立的相同模型结构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该转换接口的适用性。首先,在Revit中建立筒架支撑式整体钢平台的三维结构模型,并将其导入Navisworks进行施工动态模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清楚地观察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体系实际安装流程中的细节和爬升过程中的受力转换,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对整体钢平台性能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其次,采用C#编程语言,基于Microsoft.NET平台,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5开发环境下,利用Revit 2015软件提供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简称API),以外部应用开发模式(External Application)在Revit 2015初始菜单的基础上添加“Revit-ABAQUS模型转换”选项卡及其下的“导出INP文件”功能面板,编写模型转换接口,实现三维结构模型从Revit到ABAQUS的无缝导入。基本的算法思路是:利用Revit API提取ABAQUS中结构建模所需的构件编号、空间位置信息、材料物理特性、截面类型及详细几何尺寸、荷载类型及位置分布、边界条件等数据,根据ABAQUS中INP文件的书写规则,将获取的模型数据依次写入,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分析步,最后提交ABAQUS进行结构分析计算。然后,依次建立不同复杂程度的钢框架结构,并通过节点数目、梁单元数目、壳单元数目、材料、荷载和边界条件等方面验证所编写的转换接口的正确性。选取两种典型钢框架实例在SAP2000中建立相同的模型进行结构计算,将SAP2000与ABAQUS中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该转换接口不但可以实现模型数据的完全转换,且完全符合ABAQUS结构分析的要求。最后,利用模型转换接口在ABAQUS中快速建立整体钢平台爬升工作状态下的简化模型,通过与SAP2000中相同模型在自重荷载作用下的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该转换接口在复杂结构体系结构分析方面的有效性。之后将转换后的模型应用于油缸顶升位移不同步问题的研究:分别计算两种荷载工况下单筒(1)、(2)中油缸顶升位移不同步的不同工况,给出整体钢平台在爬升工作状态下任意两油缸顶升位移不同步差值的阈值。
张中杰[8](2018)在《面向态势评估的关联规则挖掘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战争是信息的较量,在战争“迷雾”中,能否通过信息优势使指挥员准确把握当前态势,在“看”的同时达到“知”,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因此,态势评估在现代战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态势评估的模型构建非常依赖先验知识、预选参数与有监督数据,缺乏动态更新能力。因此,近年来不少研究试图利用关联规则挖掘,直接从无监督战场事务数据中得到评估模型。然而,大部分研究对战场数据的设想过于简单,并未考虑其复杂性。本文针对战场数据属性类型多样、规模庞大、高维度和天然失真的特点,对面向态势评估的关联规则挖掘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基于中心极限定理(CLT,Central Limit Theorem)的战场对象间模糊关联规则挖掘算法CLTF。CLTF能将战场对象数据转换为模糊事务,并通过CLT对其简约,快速得到战场对象间模糊关联规则。CLTF主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关联规则挖掘所需的事务数据无法在战场中直接获得,在把战场半结构化数据转换为事务数据的过程中,数值型属性难以离散化;其次,大规模战场事务数据对关联规则挖掘的实时性构成挑战。针对这两个问题,CLTF在生成事务数据时,利用三角隶属度对其中的数值型属性软分割,形成模糊事务;同时,CLTF依据乘积三角模特性,将模糊事务数据等价为二元事务数据,并利用CLT进行合理采样,确保挖掘的实时性。由CLT计算的样本规模可保证将任意模式的支持度误差以大概率控制在小范围内。2.提出基于CLT与Union界的战场二元事务数据简化算法CLTU。CLTU可有效减少由战场半结构化数据转换而来的事务数据规模,并对挖掘结果提供强精度保证。CLTU是CLTF中采样部分的深入扩展。虽然在CLTF中,基于CLT所计算的样本规模可保证任意模式的支持度误差极小,但这些小误差会在后续推理过程中不断积累,造成隐患。因此,CLTU对数据的简化程度进行了更严格的控制,可保证所有模式支持度的最大误差以指定最小概率落入指定区间。同时,CLTU利用噪声项剔除、事务简约、事务合并这三个步骤避免了简化后数据规模的过估计。3.提出基于二元粒子群(BPSO,Binar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的战场高维数据长模式挖掘算法BPSOHD。BPSOHD可高效地在大量战场目标及事件中搜索长模式。战场长模式挖掘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两点。首先,长模式支持度极低,十分容易与噪声短模式混淆,给设置最小支持度带来了挑战;其次,战场数据的高维特性使长模式极为隐蔽,增加了挖掘难度。针对这两点,BPSOHD利用BPSO直接对长模式进行搜索,避开了最小支持度设置;同时,BPSOHD利用初始种群降维与搜索空间动态降维对传统BPSO进行了改进,优化了高维数据下的搜索效率,使其性能得到提升。4.提出数据失真时的关联规则可靠性排序与匹配算法ARSA。ARSA能在侦察数据天然失真的情况下,合理选择关联规则并进行态势评估。由于战场侦察过程无法避免漏识别与误识别,所以从数据中得到的关联规则与战场客观规则间有一定出入。因此,本文通过合理假设对数据失真带来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根据理论分析结果,ARSA对所有规则展开排序,筛选出既与已知对象匹配,优先级又高的规则参与态势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据失真给关联规则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态势评估原型系统,通过案例验证,说明了其在态势评估中是可靠且高效的。
张东升[9](2018)在《基于3D金属打印技术的颈椎手术导板的设计、精度评价和初步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临床上因退变、创伤、感染或肿瘤等所致的颈椎患疾常需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常用的后路固定方式包括有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和椎板螺钉等,其中椎弓根钉固定系三柱固定,相对于其它内固定方法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融合率,可减少固定节段,就重建颈椎稳定性来说,优势明显。在临床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无法直视下操作,大多只能依赖正常解剖标志来和术者的经验,而颈椎椎弓根结构细小、毗邻重要血管神经,加上存在一定的变异率,置钉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一旦螺钉误置可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对于这类手术应注意个体化和精准化原则。为了降低手术风险,各种基于现代科技的外科导航手段被引入来用于辅助椎弓根螺钉的置入,例如: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生物电阻抗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个性化导航模板技术等等。这些导航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置钉准确率和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但是目前这些手段的精确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带来了辐射污染、生物毒性、医疗费用提高等问题。因此发展一种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手术导航技术对于提高颈椎内固定手术的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3D金属打印技术可直接成型具有复杂结构特征、高致密化、高精度和良好机械性能的金属零件,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具有个性化程度高、成型效率高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医学领域,可满足脊柱外科领域中的精细化需求。我们在文献学习的基础上改良设计和成型工艺,创新性的将3D金属打印技术应用于辅助颈椎内固定手术中,并将在标本实验和临床应用两方面评价这种制作方式的个体化导向模板辅助置钉的精确度。目的1.将金属3D打印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中,设计制造一种新型颈椎置钉导向模板,使之既具有良好的置钉准确性同时又符合常规手术器械的安全性和使用要求。2.分别用新型金属导板和传统树脂导板进行尸体标本实验,模拟手术操作过程,对其置钉准确性进行对照研究。3.将上述新型金属置钉导板应用于一组复杂上颈椎手术病例,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利用三维重建技术、逆向工程技术和金属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作新型颈椎金属置钉导板。设计思路:通过借鉴既往非金属手术导板的经验,我们体会到影响置钉精度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打印工艺的可靠性、导板材料的机械性能以及嵌合骨质的稳定性。金属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上述各方面的改良提供了可能,可直接成型具有复杂结构特征、高致密化、高精度和良好机械性能的金属零件。同时为了增加稳定性,我们设计时在导板双侧加装了2个临时固定装置,可有效防止钻孔时导板移位,从而降低钉道偏移的可能。设计及制作过程:获取目标颈椎的薄层CT数据,将数据导入计算机后,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设计置钉导航模板。将最终的导板模型导出为STL格式文件,处理后数据导入金属3D打印设备,打印出医用金属材料的手术导板。2.使用尸体标本对新型金属手术导板及传统树脂导板的置钉准确性进行对照研究获取人体新鲜颈椎标本6例,标本范围包括完整的C1-C6骨性结构,后方的皮肤软组织已被剔除,该标本通过CT检查排除骨折、肿瘤、严重崎形或缺损等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包括金属导板组(A组)和树脂导板组(B组),设计并制作出相应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个性化导航模板,行该模板辅助下置钉。置钉后行颈椎CT扫描评价两种置钉方法的置钉成功率及优级率并行统计分析。3.观察1组病例应用该新型金属手术导板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7例合并先天发育畸形、置钉难度较高的颈椎手术病例的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3岁-36岁,平均年龄10.7岁。手术中均采用了新型金属导板进行辅助置钉,通过术后CT评价螺钉位置是否正确。结果1.根据金属3D打印技术的加工成型特点,设计出既精细又能满足置钉要求的螺钉导向模板。本研究制造的金属导板均得到成功成型,厚度及体积远小于树脂导板,且结构坚强,无变形、损坏,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操作中发现每个导向模板与椎板结合紧密,无四周晃动,模板具有较高的匹配精度及稳定性。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实验对两种导板进行精度分析:两组共使用个体化导向模板的辅助下共成功置入72枚(每组36枚)颈椎椎弓根内固定螺钉。在螺钉准确度评分的比较上,A组共置入螺钉36枚,其中评为2分的30枚(83.3%),评为3分的4枚(11.1%),评为4分及5分的各1枚(各占2.7%),没有螺钉评为6分;B组共置入螺钉36枚,其中评为2分的22枚(61.1%),评为3分的8枚(22.2%),评为4分的4枚(11.1%),评为5分及6分的各1枚(各占2.7%)。结论金属导板组的椎弓根螺钉准确性优于树脂导板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枚、椎板螺钉5枚。术后CT显示14枚螺钉钉道良好,未出现螺钉破入椎动脉孔或椎管的情况。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结论1.金属3D打印技术制作的导向模板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以及良好的稳定性,能满足临床的使用要求。2.在尸体标本实验中,金属手术导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较传统树脂导板置钉具有更高的准确性。3.在临床手术中,新型金属置钉导板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安全性,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松[10](2017)在《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站这一网络沟通、交流工具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自然在教育行业也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实际上,为弥补教育资源的短缺和提高师生交互的实时性、时效性,在国内外高校将课程网站建设提到一个基础性的建设地位。尽管网站开发技术已发展比较成熟,但是,制作一个课程网站总是需要花费老师们的较多精力,特别是对不掌握网站开发技术的老师们尤其如此,而且网站建成之后,如果没有日常的维护和内容的更新,也将逐渐变成僵尸网站,从而失去建设网站本来的意义。因此,如何将老师们的课程网站建设精力引入到网站内容建设及其更新维护上,就成为高校教师们的头痛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和针对老师们的困惑,本论文提出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自动生成系统,以期解决这些问题。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采用Myeclipse开发工具,选用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使用SSH框架技术,结合MVC开发模式,以保证软件开发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使网站可以添加多种模板,便于自动生成用户喜欢的网站,并且可在不影响网站的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切换网站模板。论文主要包含3个部分内容:⑴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综述网站自动生成系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内外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的类似模式,重点介绍了基于SSH框架的开发技术以及系统采用的模板技术。⑵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描述了系统的课程推荐所使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并阐述了系统的设计。首先,介绍了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从基于用户和基于物品两个方面分析了协同过滤算法的应用;其次,解释了分类准确率指标,并用实验数据去验证推荐算法的效果;最后,完成了系统的模块设计以及整体设计。⑶第五章和第六章对模板的实施进行了阐述,并对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工程实现并进行了测试。本系统的实现部分采用的是简单高效、易维护扩展的SSH框架,结合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和MySql数据库技术,通过Java编程技术实现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的主功能。采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已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达到预期要求。
二、模板技术在数据转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板技术在数据转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模型驱动的试验数据预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论文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试验鉴定研究现状 |
1.3.2 ETL技术发展现状 |
1.3.3 分布式计算框架研究现状 |
1.3.4 个性化推荐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数据预处理流程开发技术框架 |
2.1 模型驱动工程 |
2.1.1 模型驱动体系架构 |
2.1.2 模型驱动应用平台 |
2.2 模型驱动的数据处理流程开发过程 |
2.3 数据处理流程 |
2.3.1 辅助建模技术 |
2.3.2 实例生成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流程开发方法 |
3.1 PIM模型定义 |
3.2 模型转换算法 |
3.3 组件模板 |
3.3.1 组件模板结构 |
3.3.2 数据预处理组件梳理与归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link的组件并行化设计 |
4.1 分布式环境架构 |
4.2 分布式组件模板设计与实现 |
4.2.1 数据同步组件模板设计与实现 |
4.2.2 数据计算组件模板的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谱聚类的模型推荐技术 |
5.1 问题定义 |
5.2 基于语义的特征重构技术 |
5.2.1 基于语义的特征表示方法 |
5.2.2 基于Levenshtein距离的语义分析算法 |
5.3 基于谱聚类的推荐算法 |
5.3.1 相似度计算 |
5.3.2 谱聚类算法 |
5.3.3 双向聚类推荐技术 |
5.4 试验验证 |
5.4.1 试验准备 |
5.4.2 评价指标 |
5.4.3 试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原型系统需求分析 |
6.1.1 功能需求分析 |
6.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6.2 原型系统开发工具 |
6.3 原型系统设计方案 |
6.4 原型系统实现 |
6.5 实例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影像控制点管理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1 数据库 |
2.1.1 数据库系统 |
2.1.2 数据库管理系统 |
2.2 模板技术 |
2.2.1 模板体系介绍 |
2.2.2 影像控制点模板定制 |
2.3 内存管理 |
2.3.1 静态内存管理 |
2.3.2 传统动态内存管理 |
2.3.3 改进的动态内存管理机制 |
第三章 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体系结构 |
3.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3.1 设计目标 |
3.3.2 设计原则 |
3.3.3 总体结构设计 |
3.4 系统功能设计 |
3.4.1 系统信息管理 |
3.4.2 数据输入 |
3.4.3 像控点管理 |
3.4.4 像控点查询分析 |
3.4.5 GIS基础功能 |
3.4.6 数据输出 |
第四章 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 数据内容及标准化处理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数据特点 |
4.1.3 数据分类 |
4.1.4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3 数据库总体设计框架 |
4.4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第五章 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
5.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2.1 系统信息管理 |
5.2.2 影像控制点入库 |
5.2.3 影像控制点管理 |
5.2.4 影像控制点查询 |
5.2.5 GIS基础功能 |
5.2.6 影像控制点输出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概述 |
5.3.2 测试用例及结果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IFML的语义Web用户界面建模及模型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背景技术 |
2.1 模型驱动架构概述 |
2.2 IFML简介 |
2.2.1 IFML元模型 |
2.2.2 IFML设计原则 |
2.3 Struts2简介 |
2.3.1 Struts2MVC设计模式 |
2.3.2 Struts2工作流程 |
2.4 本体概述 |
2.5 ATL标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IFML的PIM建模 |
3.1 基于IFML的Dom_PIM建模 |
3.1.1 领域元模型 |
3.2 基于IFML的Inter_PIM建模 |
3.2.1 交互流元模型 |
3.2.2 针对语义Web用户界面建模的IFML扩展 |
3.3 IFML建模示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IM到PSM的元模型转换 |
4.1 PIM到PSM模型转换框架 |
4.2 Inter_PIM到Struts2_PSM的元模型转换 |
4.2.1 Struts2_PSM的UML Profile设计 |
4.2.2 Inter_PIM到Struts2_PSM的转换规则 |
4.3 Dom_PIM到ODM_PSM的元模型转换 |
4.3.1 ODM_PSM的UML Profile设计 |
4.3.2 Dom_PIM到ODM_PSM的转换规则 |
4.4 ATL模型转换有效性的保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SM模型到代码转换的实现 |
5.1 基于模板的代码生成原理 |
5.2 Acceleo体系结构 |
5.3 PSM到代码的转换模板 |
5.3.1 Struts2配置文件模板 |
5.3.2 Action类模板 |
5.3.3 Java Bean类模板 |
5.3.4 本体类模板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例验证 |
6.1 实例需求分析 |
6.2 创建PIM模型 |
6.3 实例PIM到PSM的模型转换 |
6.4 实例中ATL模型转换有效性的保证 |
6.5 代码生成 |
6.6 实例解决效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移动物体γ辐射污染监测系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辐射污染监测系统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服务器端开源框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系统介绍 |
2.1 系统功能简介 |
2.2 系统架构设计 |
2.3 系统功能设计分析 |
3 系统分析 |
3.1 持久层分析 |
3.2 业务逻辑层分析 |
3.3 Web层分析 |
3.4 表现层分析 |
4 系统优化 |
4.1 持久层核心功能优化 |
4.1.1 技术选型 |
4.1.2 基于Mybatis持久层优化 |
4.1.3 数据库连接池优化 |
4.1.4 基于RBAC思想优化数据库表 |
4.2 业务逻辑层核心功能优化 |
4.2.1 技术选型 |
4.2.2 用户认证优化 |
4.2.3 用户权限管理优化 |
4.3 Web层核心功能优化 |
4.3.1 技术选型 |
4.3.2 异常统一管理模块实现 |
4.3.3 基于RabbitMQ服务器端消息推送 |
4.3.4 服务器端模板实现 |
4.4 表现层核心功能优化 |
4.4.1 技术选型 |
4.4.2 客户端页面优化 |
5 系统核心功能测试 |
5.1 持久层测试 |
5.1.1 测试方法 |
5.1.2 测试结果分析 |
5.2 业务逻辑层测试 |
5.2.1 测试方法 |
5.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 Web层测试 |
5.3.1 异常统一处理模块测试分析 |
5.3.2 服务器消息推送实时性测试分析 |
5.4 表现层测试 |
5.5 系统测试与应用 |
5.5.1 测试环境 |
5.5.2 测试步骤 |
5.5.3 测试结果分析 |
5.5.4 系统应用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主要完成工作 |
6.1.2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 |
1.3.1 构件空间信息 |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
2.2.1 设计阶段 |
2.2.2 生产运输阶段 |
2.2.3 施工安装阶段 |
2.2.4 运营维护阶段 |
2.2.5 拆除回收阶段 |
2.3 构件空间信息 |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3.1 数据库 |
3.1.1 建筑信息模型 |
3.1.2 地理信息系统 |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
3.2 数字测量技术 |
3.2.1 GNSS定位系统 |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3.2.4 摄影测量技术 |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
3.3.1 自动识别技术 |
3.3.2 追踪定位系统 |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
4.2.2 设计阶段 |
4.2.3 生产阶段 |
4.2.4 装配阶段 |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
4.3.2 构件施工装配 |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
5.2.4 构件装配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各章内容归纳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鸣谢 |
(6)计量工程师工作平台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研究目标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相关概念知识 |
2.1.1 计量基础知识 |
2.1.2 计量业务类型 |
2.1.3 CNAS认可 |
2.1.4 计量工作场景 |
2.2 系统总体需求与目标分析 |
2.2.1 系统总体需求 |
2.2.2 系统功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作平台总体设计 |
3.1 功能模块结构 |
3.2 技术架构及工具的选择 |
3.3 功能设计 |
3.3.1 系统基础功能 |
3.3.2 数据同步 |
3.3.3 系统设置 |
3.3.4 任务操作 |
3.3.5 动态标签打印 |
3.3.6 多任务工作 |
3.3.7 插件工具箱 |
3.4 接口设计 |
3.4.1 对内接口 |
3.4.2 对外接口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基础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
3.5.2 任务文件数据库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作平台的实现 |
4.1 系统通用功能实现 |
4.1.1 数据库连接功能的实现 |
4.1.2 快捷输入功能的实现 |
4.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4.2.1 数据同步模块的实现 |
4.2.2 程序更新模块的实现 |
4.2.3 系统设置模块的实现 |
4.2.4 任务操作模块的实现 |
4.2.5 标签打印模块的实现 |
4.2.6 项目编辑模块的实现 |
4.2.7 插件工具箱模块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平台测试 |
5.1 白盒测试 |
5.2 黑盒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Revit参数化建模的整体钢平台施工模拟及油缸顶升位移不同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施工模板发展历程 |
1.2.2 整体钢平台模架体系及关键技术问题研究现状 |
1.2.3 BIM建模软件Revit及其和结构分析软件数据转换研究现状 |
1.2.4 基于参数化建模的ABAQUS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整体钢平台三维模型建立和施工模拟 |
2.1 整体钢平台概述 |
2.1.1 两种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体系 |
2.1.2 整体钢平台模架结构体系安装过程 |
2.1.3 整体钢平台爬升机理 |
2.2 Revit中建立整体钢平台三维模型 |
2.2.1 Revit简介 |
2.2.2 Revit中三维结构建模 |
2.3 Navisworks中 4D施工动态模拟 |
2.3.1 Navisworks简介 |
2.3.2 整体钢平台安装过程模拟 |
2.3.3 整体钢平台爬升工作状态模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EVIT-ABAQUS模型转换接口开发 |
3.1 开发工具和环境 |
3.2 转换接口思路和开发流程 |
3.3 模型转换算法要点 |
3.3.1 Revit模型信息过滤 |
3.3.2 节点及单元信息转换 |
3.3.3 构件截面信息转换 |
3.3.4 材料特性转换 |
3.3.5 荷载转换 |
3.3.6 边界条件转换 |
3.3.7 设置分析步 |
3.4 转换检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转换接口验证 |
4.1 钢框架验证实例 |
4.1.1 单层单跨平面钢框架 |
4.1.2 单层单跨空间钢框架(无楼板) |
4.1.3 单层单跨空间钢框架(有楼板) |
4.1.4 多层单跨空间钢框架(有楼板) |
4.1.5 多层多跨L型空间钢框架(有楼板) |
4.2 SAP2000与ABAQUS结构分析对比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换接口在整体钢平台顶升位移不同步问题中的应用 |
5.1 工程背景 |
5.2 爬升工作状态下整体钢平台简化模型 |
5.2.1 模型简化 |
5.2.2 荷载及组合工况 |
5.3 模型转换及验证 |
5.4 算例模拟和计算分析 |
5.4.1 同步顶升状态 |
5.4.2 荷载工况一:竖向荷载作用 |
5.4.3 荷载工况二: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面向态势评估的关联规则挖掘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态势评估需求 |
1.1.2 态势评估定义 |
1.1.3 态势评估模型与关联规则挖掘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面向态势评估的战场数据来源 |
1.2.2 数据来源所带来的数据特点 |
1.2.3 关联规则挖掘在态势评估中的挑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态势评估研究现状 |
1.3.2 关联规则挖掘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在态势评估中的应用现状 |
1.4 本文主要贡献 |
1.5 本文主要结构 |
第二章 基于CLT的战场模糊关联规则挖掘技术研究 |
2.1 面向态势评估的战场数据模糊及简化需求 |
2.1.1 面向态势评估的数据离散化困难 |
2.1.2 大规模数据带来的时效性挑战 |
2.1.3 数据模糊化及合理简化的意义 |
2.2 基础理论 |
2.2.1 模糊关联规则挖掘 |
2.2.2 CLT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
2.3 基于CLT的战场对象间模糊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
2.3.1 算法概要 |
2.3.2 战场模糊事务数据生成 |
2.3.3 虚拟二元事务数据等价 |
2.3.4 虚拟二元事务数据采样及挖掘 |
2.4 性能测试及分析 |
2.4.1 实验准备 |
2.4.2 算法效率比较 |
2.4.3 模糊频繁模式可靠性比较 |
2.4.4 模糊关联规则可靠性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强精度保证下的战场二元事务数据简化技术研究 |
3.1 态势评估中二元事务数据简化的强精度保证需求 |
3.1.1 弱精度简化的不足 |
3.1.2 强精度简化意义 |
3.2 基础理论 |
3.2.1 关联规则挖掘中的强精度保证 |
3.2.2 Union界 |
3.3 强精度保证下的数据简化任务分解 |
3.3.1 强精度保证的定义分解 |
3.3.2 简化任务分解 |
3.4 基于Union界与CLT的战场二元事务数据简化算法 |
3.4.1 算法概要 |
3.4.2 预采样 |
3.4.3 正式采样 |
3.4.4 事务合并 |
3.5 性能测试及分析 |
3.5.1 实验准备 |
3.5.2 算法效率比较 |
3.5.3 频繁模式可靠性比较 |
3.5.4 关联规则可靠性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BPSO的战场长模式挖掘算法 |
4.1 面向态势评估的战场数据高维性及长模式挖掘需求 |
4.1.1 面向态势评估的数据高维特性 |
4.1.2 战场长模式挖掘的需求与困难 |
4.1.3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长模式挖掘意义 |
4.2 基础理论 |
4.2.1 PSO算法 |
4.2.2 BPSO算法 |
4.3 基于改进BPSO的战场长模式挖掘算法 |
4.3.1 算法概要 |
4.3.2 粒子编码与位置更新 |
4.3.3 CLT采样下的粒子适应度计算 |
4.3.4 初始种群生成与优化 |
4.3.5 搜索空间动态降维及粒子修正 |
4.4 性能测试及分析 |
4.4.1 实验准备 |
4.4.2 长模式搜索能力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天然失真下的规则排序与匹配技术研究 |
5.1 面向态势评估的数据失真现象 |
5.1.1 数据中的漏识别现象 |
5.1.2 数据中的误识别现象 |
5.1.3 关联规则与客观规则 |
5.2 基础理论 |
5.2.1 层次聚类算法 |
5.2.2 合理粒化原则 |
5.3 数据失真对关联规则影响的理论分析 |
5.3.1 数据失真对关联规则支持度的影响 |
5.3.2 数据失真下的规则优先级分析 |
5.4 基于数据失真模型的规则排序与使用 |
5.4.1 算法概要 |
5.4.2 战场关联规则排序 |
5.4.3 战场关联规则匹配 |
5.4.4 匹配集扩充与态势网络生成 |
5.5 性能测试及分析 |
5.5.1 实验准备 |
5.5.2 算法可靠性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案例验证 |
6.1 态势评估原型系统的设计 |
6.1.1 评估规则挖掘模块 |
6.1.2 态势评估模块 |
6.1.3 可视化交互界面 |
6.2 案例数据生成 |
6.2.1 数据生成模型 |
6.2.2 数据生成方式 |
6.2.3 数据存储方式 |
6.3 案例中的态势评估任务想定 |
6.3.1 案例中的态势评估任务设计 |
6.3.2 到达态势评估模块的对象及待评估关系 |
6.3.3 任务想定的合理性分析 |
6.4 验证与分析 |
6.4.1 参数选择 |
6.4.2 二元事务数据生成 |
6.4.3 模式与规则挖掘 |
6.4.4 态势评估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论文中的主要符号及其含义 |
(9)基于3D金属打印技术的颈椎手术导板的设计、精度评价和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外科导航技术在颈椎内固定手术应用的现状 |
1.2 金属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优势 |
1.3 本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新型金属置钉导航模板的设计与制作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金属手术导板与传统树脂导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对比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D打印金属手术导板在复杂上颈椎手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
引言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全文小结 |
5.2 展望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简介 |
2.1 开发平台 |
2.1.1 JSP技术 |
2.1.2 B/S模式 |
2.1.3 JFinal开发框架 |
2.1.4 Ext Js框架 |
2.2 开发工具 |
2.2.1 My Eclipse |
2.2.2 Power Designer |
2.2.3 Jetty容器 |
2.3 MVC设计模式 |
2.3.2 Struts |
2.3.3 Hibernate |
2.3.4 Spring |
2.4 模板技术解析 |
2.4.1 模板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
2.4.2 对模板技术的分析 |
2.4.3 主流的模板引擎 |
3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3.1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3.2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应用 |
3.2.1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3.2.2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3.3 分类准确率指标 |
3.4 实验数据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4 设计阐述 |
4.1 设计模式 |
4.2 系统总体架构 |
4.3 系统总体结构 |
4.4 模块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
4.5.2 各实体之间的E-R图 |
4.5.3 数据库表的具体设计 |
4.6 总体设计 |
4.6.1 系统模块结构图 |
4.6.2 各模块功能简介 |
4.7 本章小结 |
5 模板实施阐述 |
5.1 开发的技术框架 |
5.2 模板技术的分析设计 |
5.2.1 合理的模板语言 |
5.2.2 模式匹配算法 |
5.2.3 多重缓存机制 |
5.3 模板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
5.3.1 请求接收器 |
5.3.2 模板解析器 |
5.3.3 内容展现器 |
5.4 模板技术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实现 |
6.1 系统的软件结构 |
6.2 系统概述 |
6.2.1 功能调用流程 |
6.2.2 页面公共部分 |
6.3 系统页面的设计 |
6.3.1 系统页面设计 |
6.3.2 系统页面技术分析 |
6.4 系统首页 |
6.4.1 页面整体效果 |
6.4.2 结构的实现 |
6.5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6.5.1 教师模块 |
6.5.2 管理员模块 |
6.5.3 学生模块 |
6.6 基于XML的页面模板的实现 |
6.6.1 页面模块概述 |
6.6.2 现有实现方式介绍 |
6.6.3 本系统采用的方式 |
6.7 系统设计的创新点 |
6.7.1 系统后台管理的安全性 |
6.7.2 DAO数据访问接口 |
6.8 公共类实现 |
6.8.1 Hibernate过滤器 |
6.8.2 Super Dao类 |
6.8.3 Base Action类 |
6.8.4 Delete Action类 |
6.9 测试 |
6.9.1 软件测试技术 |
6.9.2 白盒测试 |
6.9.3 黑盒测试 |
6.9.4 测试结论 |
6.10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模板技术在数据转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模型驱动的试验数据预处理技术研究[D]. 万众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21
- [2]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鹏. 长安大学, 2021
- [3]基于IFML的语义Web用户界面建模及模型转换研究[D]. 李丹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移动物体γ辐射污染监测系统优化[D]. 黄博伦.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 [6]计量工程师工作平台系统建设[D]. 詹从权.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基于Revit参数化建模的整体钢平台施工模拟及油缸顶升位移不同步问题研究[D]. 王玄玄.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面向态势评估的关联规则挖掘关键技术研究[D]. 张中杰.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基于3D金属打印技术的颈椎手术导板的设计、精度评价和初步临床研究[D]. 张东升.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10]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D]. 周松. 重庆理工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