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理财可分五步走(论文文献综述)
邰婕如[1](2019)在《延边工商银行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财富处在持续积累的过程中,人们对金融业务依赖性不断增大,金融业务对社会经济的推进作用也日益凸显。个人金融业务持续迅速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在商业银行业务体系中,个人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利润份额不断增多,已经成为银行重要利润增长点。随着金融市场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迎来发展契机,推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在此局面下,既给个人金融业务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民众投资观念日趋成熟,加上个人收入水平不断增长,银行业的个人业务从单一的储蓄存款需求阶段进入到储蓄、投资、融资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个人金融需求阶段,同时为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大中型企业资金规模大、经营稳定,是商业银行营销的理想客户。随着经济社会改革进程的稳步推进,带动各大企业也开始进行变革。在金融市场体制日趋完善背景下,业内竞争也日益白热化,应秉承何种营销理念和采取何种营销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吸引大中型企业,成为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需考虑的重点问题。大中型企业目前呈现组织机构集团化,经营趋向国际化,融资需求多元化等特点。大中型企业体量大,客户群体优质,结合其未来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根据大中型特点,采取有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基于此,本文从大中型企业的个人金融业务入手,以延边工商银行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为分析对象。首先,对延边分行近阶段个人业务经营现状进行解读。其次,对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结合其他地区行的优秀案例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朱焱[2](2017)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影响及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抵押担保贷款机构破产、投资银行倒闭、股市大幅震荡等一系列事件,不仅使在世界金融产业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纷纷陷入困境,同时也让金融产品市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了金融创新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在经历起步阶段后,进行了很多的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在极大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货币政策及金融稳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理财产品创新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识别、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模式及风险防范体系,就成为保证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宏观审慎管理理论体系、制度框架,并通过相应的政策工具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由于金融管理制度、组织体系、市场结构、融资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推进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路径也有所不同。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研究为起点,系统性的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现状,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分别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得出的研究结论重点分析了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指出宏观审慎管理在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防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引发的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终根据当前宏观审慎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在研究方法上,将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个案分析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理财市场的发展,对银行而言,是其获取资金客户的重要手段和促进业务转型的动力;对投资者而言,增添了投资渠道,增加了收入;对金融市场而言,有利于银行存款价格向市场均衡价格回归,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但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与创新,伴随着其自身固有的风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运作,给货币政策执行和金融稳定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通过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由于理财产品创新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监管、强化人员素质、加强国内外合作等手段,提升商业银行自身对理财产品的风险防控能力;二是通过树立业务监管的理念、动态有效的识别系统性重要银行、建立更关注事前的宏观审慎管理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的实施,形成有针对性的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体系;三是以健全风险处置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商业银行自我救助能力、完善同业救助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明确管理部门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监管中的职能定位、协调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财政政策协同监管为切入点,构建层次清晰的理财产品系统性风险处置机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建立基于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目前大多数对宏观审慎管理的研究成果还主要集中于对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论证和框架设计方面,而对具体管理政策实践效果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提出为了有效防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在对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和检验的基础上,推动相关国际国内经验和建议的本土化,而这也是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防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风险的有效措施。2.开展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从分析理财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影响的机制出发,选取了大量数据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理财产品创新会对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等带来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给宏观金融稳定带来消极影响,最终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宏观、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3.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的发展历程为起点,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探究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快速膨胀的动因,得出了理财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微观监管的影响。
汪沂[3](2017)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本质、边界与监管》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金融的供给端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乱象丛生。醒目的年化收益率与含糊不清的产品本质表达,加重了投资者投机心理,延续了传统理财市场刚性兑付、政府隐性担保的顽疾,为2015年夏的股市动荡埋下祸根,究其根源,是金融体制的缺陷。监管应分两步走:现阶段,厘清互联网理财产品本质与理财平台功能,对接、归位并完善传统理财产品的监管制度。下阶段,修改法律制度,为"证券""信托""集合投资计划"正名,并将同一功能理财产品的规则进行整合,向功能监管转变。
陈汪洋[4](2017)在《Z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众的需求层次从基本的生存需求层次脱离出来,将闲置的资金进行保值增值的需求日益增长,居民个人选择将一部分存款转移到理财产品上,银行理财业务在旺盛需求下快速发展。新世纪,我国各家银行陆续推出了个人理财业务,由于银行在大众心中拥有较高的信用度,加之理财产品相较于存款的高收益性,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扩张必伴随着风险,金融产品本身具有无形性、专业性、复杂性和风险性,个人理财业务对消费者和银行理财经理都要求较高金融知识素养,加之金融消费者和银行之间天生的高度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逐渐暴露,多家银行出现理财诈骗,特别是代销产品违约事件,给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带来了极大损害。如何有效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特别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涉及的各项权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为了探讨最贴近消费者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考察与参考资料相结合,深度剖析个人理财业务中金融消费者的各项权益如何被损害,及如何保护。文中选取ZS银行作为案例来进行分析,ZS银行将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其未来发展的重点战略,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佳零售银行,选取ZS银行作为案例具有代表性。本文首先介绍了包括个人理财业务、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权益等重点概念,分析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影响了哪几项权益;其次,分析ZS银行及其理财业务,从产品、营销、激励的角度,分别介绍了Z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特征,还有ZS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现有做法和规章制度。然后重点阐述ZS银行在理财业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损害知情权、侵犯公平权,结合业务特点,创新的关注了银行代销理财不规范,并从ZS银行的各种业务模式中分析探究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分析出来的各种原因,提出了加强个人理财业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各项权益。
尚江凯[5](2011)在《论理财信息共享区间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中国居民和家庭收入逐年提高,财富管理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金融业各机构业务开展的重要领域,中国理财市场正在迅速地成长和壮大。理财活动在为居民带来财富最大化的同时,也将家庭资金通过理财活动“活化”为社会资本,并对经济生活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因此对理财市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理财信息市场的发展时间短,存在诸多问题,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和行业壁垒,以及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保障,这些问题导致理财市场的信息流通严重不畅,由此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是理财服务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构建出信息自由流转的理财共享区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微观金融理财市场,整合理财信息服务市场的各个要素,在细分各主体角色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营造出信息共享的理财区间,实现信息的自由传递和社会财富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理财信息服务的内涵,其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基础,以及理财信息服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二部分介绍国内外理财信息服务的发展状况,并总结出海外经验对中国理财信息服务发展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从居民和银行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理财信息服务发展动因,然后分析理财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区间封闭,进而提出理财信息共享区间构建的必要性;第四部分系统分析了理财服务开展中的信息传递和中国理财信息服务发展中的存在的信息封闭和共享缺失;第五部分从三个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和居民来分析其各自角色和作用,对三者在理财信息共享区间上的角色和各自职能的发挥给出了探讨性的建议。
陈厚桦[6](2010)在《我国个人理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居民的资产数量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仅发现自己的资产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未来的支出也同样的出现快速增长:要开始自己买房、自己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自己承担部分医疗费用,要自己安排一生的时候,现有的财富可能远远不够。财富的快速增加以及未来支出的增长预期拉动了人们对于个人资产进行管理的需求,人们开始寻求如何有效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与此同时,金融工具的创新、混业经营和全方位服务的新发展,也推动了金融机构开始向个人理财领域拓展自己的服务内容,以求在这一巨大的新型市场获得先机。个人理财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个人理财行业而言,存在着许多需要规范和改进的空间,包括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行业服务的标准和规范、全方位服务的制度障碍等。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还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对于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全面开展和质量提升。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各类投资咨询机构都在发展各自的个人理财业务,但是政策的限制使得他们往往只能提供或者更专注于某一类金融业务,这与个人理财的全方位综合服务的要求出现了背离。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首先对个人理财的理论发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梳理,并对相关理论做了一定的介绍;再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国内外尤其是中美之间个人理财发展的对比和研究,力图找出我国个人理财发展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吸收国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国内目前个人理财的发展现状提出一定的建议。
吕山莺[7](2009)在《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自由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给当今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传统的依靠存贷利差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银行需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金融创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工其以及高效的技术支持,这又为银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新的途径。面对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国内外银行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个人理财业务,这一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以工商银行为首的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经营转型时期,个人理财业务作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到高度重视。在广发沈阳分行新一轮机制改革的实施背景下,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成为推动广发沈阳分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核心与焦点。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理论基础。然后利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对银行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和内部资源中优势、劣势的分析,全方位把握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情况。接下来,结合广发沈阳分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市场细分,选择营销的目标市场,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不同的理财产品,实现差异化市场战略。由此归纳出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渠道建设、客户关系管理、产品创新、营销方式、人才建设等方面对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广发沈阳分行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树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提供有效的借鉴。
孙涛[8](2009)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居民财富收入大幅提高并且呈现出集中趋势,人们对于个人财富的态度、观念和处理方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显着变化,个人理财逐渐成人们关注的焦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迫使国内商业银行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空间。个人理财业务以其领域广、批量多、风险小、个性化、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等特点,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发展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抓住优质客户,占领客户市场,获取更大利润;如何发展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深化理财内涵,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我国银行业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述,阐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特点。第三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介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发展情况。第四章主要是对比发达国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第五章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六章针对问题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以及措施。本文之所以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格局下,银行一直占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拥有比较大的优势。其次,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研究个人理财业务意义重大。最后,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兴的业务,对之进行分析可以增强了解,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现代金融理论和个人理财实践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找出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抓住国外发达银行成功的特点,对比国内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对建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做了介绍。同时,本文从问题到对策,从现状到趋势,从概念到操作,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策略。最后作者提出了合理的个人理财业务流程图和相关建议,以促进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主要的难点在于:国外相关研究资料较少,因此在论文写作时就需要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理论推导或是从其他相似的研究中发现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产品种类繁多,真实反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的具体数据不容易获得。关于银行本身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情况,公开的信息并不全面。
赵爱华[9](2008)在《理财观念论》文中提出理财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财务事项和财务行为的基本看法和认识,对理财行为起着指导作用。以家庭或个人致富为基本目标的理财观念决定着大众的理财行为,理财行为又决定着家庭财富的积累。只有依靠科学的理财知识,合理的管理自己的钱财,才能让低收入家庭“衣食无忧”,让工薪家庭生活富足,才能让低起点的创业者迅速积聚起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把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百姓财富的增加,贫富差距的缩小,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这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在理财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民族文化传承、社会经济环境与生活模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西方理财观念滋生于不同的土壤,它们存在着基本的相似之处,也有着显着的不同。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它们相互借鉴、融合,在价值分析与价值实现的方方面面取得了共同的发展。本文第二章及第三章采取了规范性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西方理财观念的异同之处及当前中国居民家庭理财观现状展开系统性的论述与分析,指出当前的中国理财观念尚未深植民众心中,有钱、没钱、钱多、钱少都成了忽视理财的借口。财富思想的启蒙,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不仅是追求财富的问题,更是一个深度的思想解放的问题。因此,借助对人们追求财富情绪的引导,重建陷入迷茫的社会财富价值体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第四章主要论述要理好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其次是掌握有效的理财方法。我国大众理财应重在理财意识的培养上。
周琦[10](2008)在《个人理财投资产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财就是以“管钱”为中心,通过抓好攒钱、生钱、护钱三个环节,管好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让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稳步、持续的增值,使自己兜里什么时候都有钱花。理财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财务自由,让生活幸福和美好。在理财需求日益膨胀的今天,作为个人理财投资者应该对理财的过程、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了解,避免盲目投资。因此,本文以让理财投资者充分认识理财产品、了解投资风险和防范风险,实现有效理财投资为目的。主要从个人理财投资者的角度,分个人理财投资产品的概况、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三个部分对目前个人理财投资产品进行分析,并在第四部分提出投资者防范理财投资风险的建议。本文第一章为个人理财投资产品概况。首先对个人理财投资产品的分类进行了介绍。理财投资产品按投资对象分类可分为黄金、股票、债券、储蓄存款、基金、保险、本外币理财产品、信托产品、期货和房产等;按投资期限分类可分为短期理财产品和中长期理财产品;按本金保证程度可分为保本类和非保本类理财产品;按币种可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其次,根据某商业银行某支行个人理财投资产品销售数据为基础,以图表的形式分析各类理财投资产品销售情况,并得出目前理财产品的销售热点主要在基金、保险和人民币理财产品。第二章为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市场状况存在的问题、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理财投资者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财产品销售方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主要认为在市场状况中,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呈现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缺乏创新的问题。同时,理财投资市场上的产品设计大多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产品设计能力不足、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产品设计重收益轻风险。在投资者存在的问题方面,投资者主要存在理财误区、缺乏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判断的问题。在观念上,某些理财投资者存在认为投机发财就等同于投资理财、银保产品就是把钱存在银行、银行理财产品等同于储蓄存款、预期收益等同于实际收益以及口头宣传等同于合同约定的误区。在心理上,许多个人理财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保本性和收益性存在看好的心理。存在追求高收益率、投资单一、风险意识不足等不健康理财心态,无法正视风险这一无可避免的问题。同时,许多个人理财投资者不分析和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却不知道别人说好不等于适合自己。只有了解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后才能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在产品销售方存在的问题方面,销售方客户经理在业绩的压力和收入的刺激下,自然有意无意地弱化风险强化收益,也不去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主要表现在产品销售前未有效开展客户评估、产品信息披露不透明、风险揭示不充分、销售时的误导以及高素质营销人员的欠缺。而在销售误导上,主要是存在销售方误导理财投资者银行在销售自己的产品、误导理财投资者简单比较产品收益率、误导投资者预期收益等于实际收益以及误导投资者产品的保本性。第三章是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析。本文从投资者和销售方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了阐述,主要就双方面临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不同表现,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说明理财投资产品的风险对投资方和销售方的重要性。第四章是对个人理财投资防范风险的建议。笔者建议理财投资者首先要以树立良好投资理念和心态为前提,掌握理财投资的基本知识,了解投资与理财的区别、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了解理财投资的基本步骤;了解理财投资要注意的平衡点。培养不把赚钱当任务,享受理财产品价值的良好理财心态。其次,要正确地对对待的风险,并对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风险很难回避,但可以通过降低风险、分散风险和转嫁风险来尽量实现风险控制。同时,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风险偏好并不决定一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承受能力也不能说明一个人的风险偏好。风险偏好主要受投资产品回报的大小和投资规模的大小两个因素的影响。风险承受能力主要受预计未来多长时间将需要该笔资金、投资者资产实力是否雄厚、投资者所处的生命阶段和投资者愿意承受多大的损失几个因素的影响决定。然后,理财投资者要认真了解诸如产品投资对象和比例、产品经营团队、产品相关费用收取比例和方式、产品提前终止权等各项细节,因为这些细节直接决定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最后,本文以黄金、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和本外币理财产品举例进行比较,建议理财投资者要了解各种理财产品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的风险和不同的适用群体,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帮助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投资产品,有效地防范理财投资风险,实现理财的最终目的。
二、个人理财可分五步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人理财可分五步走(论文提纲范文)
(1)延边工商银行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的含义及特征 |
2.2 目标设置理论 |
2.3 市场营销理论 |
2.4 金融创新理论 |
第三章 商业银行发展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的典型实例与启示 |
3.1 工商银行广西某支行“银银通”业务 |
3.2 工商银行江苏某支行挖掘供应链客户集群扩大下游客户规模 |
3.3 工商银行鞍山分行以“工资包”为切入点提升代发工资服务质量 |
第四章 延边工商银行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
4.2 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
4.3 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延边工商银行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
5.1 树立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战略地位 |
5.2 加强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个性化营销 |
5.3 建立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新户拓展机制 |
5.4 维护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存量客户 |
5.5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影响及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研究 |
2.1.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研究 |
2.2.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产生 |
2.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
2.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2.2.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
2.2.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
3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 |
3.1.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进程中的主要事件 |
3.1.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现状 |
3.1.3 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主要模式 |
3.1.4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标的的创新 |
3.1.5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理财产品创新演进 |
3.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快速膨胀的动因分析 |
3.2.1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新金融产品需求与供给 |
3.2.2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现实需要 |
3.3 区域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分析——以大连市为例 |
3.3.1 大连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概况 |
3.3.2 大连市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主要特点 |
3.3.3 法人银行机构理财产品开展情况 |
3.3.4 区域视角下大连市理财产品市场的风险防范 |
3.4 区域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影响 |
3.4.1 区域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积极影响 |
3.4.2 区域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消极影响 |
3.5 当前宏观审慎评估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影响 |
4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分析 |
4.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
4.1.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信用创造功能 |
4.1.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
4.1.3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
4.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计量模型构建 |
4.2.2 数据选取及统计特征描述 |
4.2.3 静态模型 |
4.2.4 动态模型 |
4.3 研究结论 |
5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金融稳定影响分析 |
5.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理论分析 |
5.1.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金融稳定的积极影响 |
5.1.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金融稳定的消极影响 |
5.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金融稳定水平的测度 |
5.2.2 金融稳定状况指数FSCI |
5.2.3 数据选取及处理 |
5.2.4 模型检验 |
5.2.5 脉冲响应实验 |
5.3 研究结论 |
6 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风险防范 |
6.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中的风险防范分析 |
6.1.1 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主要风险 |
6.1.2 宏观审慎管理对于理财产品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 |
6.2 宏观审慎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
6.2.1 宏观审慎管理的基本框架 |
6.2.2 宏观审慎管理的工具组合 |
6.2.3 宏观审慎管理的发展趋势 |
6.2.4 世界各国在宏观审慎管理实践中的启示和反思 |
6.3 我国的宏观审慎管理实践及在防范理财产品风险中的不足 |
6.3.1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调控理念、目标和工具的改革 |
6.3.2 银监会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探索 |
6.3.3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在防范理财产品创新风险中的不足 |
7 完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规范管理的政策建议 |
7.1 提升商业银行自身对理财产品创新的风险防控能力 |
7.1.1 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监管 |
7.1.2 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 |
7.1.3 加强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国内外合作 |
7.2 制定有针对性的银行理财产品创新风险宏观审慎管理政策 |
7.2.1 树立业务监管的理念 |
7.2.2 动态有效的识别系统性重要银行 |
7.2.3 建立更关注事前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
7.2.4 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
7.2.5 完善协调监管机制 |
7.3 构建层次清晰的理财产品创新系统性风险处置机制 |
7.3.1 健全风险处置的法律法规 |
7.3.2 提高商业银行自我救助能力 |
7.3.3 完善同业救助制度 |
7.3.4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
7.3.5 明确管理部门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监管中的职能定位 |
7.3.6 协调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财政政策协同监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本质、边界与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混乱的“供给方”与“供给产品” |
1.1 混乱的“供给方” |
1.1.1 五花八门的网络理财平台及其企业名称。 |
1.1.2 网络理财平台的定位不明, 角色不清。 |
1.2 雾里看花的互联网理财产品 |
2 正本清源: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本质与边界 |
2.1 传统理财产品的边界:类型与法律特质 |
2.2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本质:相关概念与边界划定 |
2.2.1“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理财”: |
2.2.2“互联网理财产品”及“网络理财平台”: |
3 现在与未来:互联网理财产品监管寻策 |
3.1 现阶段:归位与改进现有监管 |
3.1.1 规范互联网理财产品与平台企业名称, 监管部门归位。 |
3.1.2 协调中央与地方监管的权力配置。 |
3.1.3 发布行业标准与标准合同。 |
3.1.4 严格执行投资门槛规定。 |
3.1.5 打破刚性兑付与隐性担保。 |
3.1.6 构建多元化征信体系。 |
3.2 下阶段:助推金融改革 |
3.2.1 修法: |
3.2.2 迈步: |
(4)Z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个人理财业务及消费者权益的理论基础 |
2.1 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界定 |
2.1.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分类 |
2.2 金融消费者权益概念界定 |
2.2.1 金融消费者 |
2.2.2 金融消费者权益 |
2.3 个人理财业务中的消费者权益 |
2.3.1 个人理财业务中的知情权 |
2.3.2 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公平交易权 |
2.3.3 个人理财业务中的依法求偿权 |
2.3.4 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其他权益 |
第3章 Z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 |
3.1 ZS银行及其理财业务现状 |
3.1.1 ZS银行概况 |
3.1.2 Z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3.2 Z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模式 |
3.2.1 产品模式分析 |
3.2.2 营销模式分析 |
3.2.3 激励模式分析 |
3.3 Z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实践 |
3.3.1 ZS银行理财业务的合规制度建设 |
3.3.2 ZS银行理财人员行为规范及违纪处理 |
3.3.3 ZS银行客户投诉处理管理 |
第4章 Z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损害消费者知情权 |
4.1.2 忽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
4.1.3 代销理财不规范 |
4.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产品模式的弊端 |
4.2.2 营销流程不完善 |
4.2.3 代销模式不健全 |
4.2.4 金融教育不充分 |
第5章 加强个人理财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产品模式与信息披露机制 |
5.1.1 完善客户分级制度 |
5.1.2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
5.2 健全公平交易与纠纷解决机制 |
5.2.1 注重保障交易公平 |
5.2.2 健全纠纷解决机制 |
5.3 规范代销理财与激励机制 |
5.3.1 规范代销理财 |
5.4 加强金融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论理财信息共享区间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理财信息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
三、结构安排 |
四、研究内容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理财信息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理财信息服务的内涵 |
一、法律规定 |
二、学术界定义 |
三、实践领域者的解读 |
第二节 理财服务的经济学基础 |
一、劳动分工角度(Division of Labor) |
二、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 |
三、金融创新视角(Financial Innovation View) |
四、投资组合理论(Investment Portfolio Theory) |
第三节 区域经济理论在理财领域的应用 |
一、区域经济与理财信息服务 |
二、区域分工理论与理财共享区间 |
第二章 国内外理财信息服务的发展进程 |
第一节 国外理财服务的发展沿革 |
一、美国 |
二、瑞士 |
第二节 中国理财信息服务的发展 |
一、中国香港 |
二、中国内地 |
第三节 海外经验的借鉴 |
一、跨行业的信息共享 |
二、专业理财队伍的建设 |
三、良好的信息共享外部环境 |
小结 |
第三章 理财信息的区间共享缺失问题 |
第一节 中国理财信息服务兴起 |
一、理财需求方——居民 |
二、理财供给方——银行 |
第二节 国内理财信息的区间封闭 |
一、理财信息的丛林:机构"林立",区间分割 |
二、法制建设滞后的约束 |
小结 |
第四章 理财共享区间中的信息传递及绩效 |
第一节 信息共享视角的理财区间 |
一、信息传递效率——理财共享区间活跃程度的衡量标志 |
二、信息创造——理财信息区间发展的助推力 |
第二节 中国理财信息区间绩效分析 |
一、多重壁垒造成信息传递不畅,共享水平低 |
二、信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理财信息区间拓展 |
小结 |
第五章 理财信息共享区间探索 |
第一节 政府——理财信息区间的协管员 |
一、完善理财业务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支持 |
二、各监管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
三、推广理财师认证制度和普及理财教育 |
四、信用体系的建设 |
第二节 金融机构——理财信息共享区间中的竞争者与协作者 |
一、增强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与合作 |
二、培育和鼓励各类理财媒介机构的发展 |
第三节 居民——理财信息共享区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瑞典世德贝财富管理理财投资状况电话采访 |
附录二: 外资银行在中国地域开放一览表 |
附录三: 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范围开放一览表 |
附录四: 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个人业务发展情况 |
附录五: 外资银行在中国私人银行业务进展 |
附录六: 2010年前三季已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我国个人理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个人理财的理论基础 |
一、个人理财中的生命周期理论 |
二、理财规划中的投资决策理论 |
三、理财服务中的市场营销理论 |
四、个人理财中的行为金融学理论 |
第二章 个人理财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个人理财的概念综述 |
第二节 个人理财的基本内容 |
一、投资规划 |
二、居住规划 |
三、教育投资规划 |
四、保险规划 |
五、税务筹划 |
六、退休规划 |
七、遗产规划 |
第三节 个人理财的步骤 |
一、个人自助理财的步骤 |
二、理财师专业理财的步骤 |
第三章 国外个人理财发展研究 |
第一节 国外个人理财的发展历程 |
一、美国理财业发展主要阶段 |
二、日本等国个人理财发展过程 |
三、国外个人理财发展分析 |
第二节 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态势 |
第三节 美国个人理财发展现状 |
一、美国个人理财师从业状况 |
二、美国的个人理财教育现状 |
第四章 我国个人理财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分析 |
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萌芽期 |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分析 |
三、保险理财产品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个人理财认证培训市场发展研究 |
一、我国个人理财认证培训市场发展过程 |
二、我国个人理财认证培训市场现状及问题 |
第三节 我国个人理财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
一、我国中小学生个人理财教育现状及问题 |
二、我国高校个人理财教育发展现状及研究 |
三、大学生个人理财知识需求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我国个人理财发展趋势和建议 |
第一节 我国个人理财发展趋势 |
一、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发展趋势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个人理财发展建议 |
一、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
二、加强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创新 |
三、规范我国的个人理财培训市场,强化从业人员素质 |
四、建立完善我国的个人理财教育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本人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7)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结构 |
第2章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及其相关理论综述 |
2.1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综述 |
2.1.1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基本内涵 |
2.1.2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要种类 |
2.1.3 中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2.2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
2.2.1 市场细分理论与个人理财消费群体的界定 |
2.2.2 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及其最新进展 |
2.2.3 竞争战略、银行营销及金融创新理论 |
2.2.4 银行营销理论与个人理财业务营销战略的确定 |
2.2.5 SWOT矩阵分析的基本内容 |
第3章 广东发展银行沈阳分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银行理财业务前景分析 |
3.1.1 需求方面 |
3.1.2 供给方面 |
3.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2.1 国有商业银行 |
3.2.2 股份制商业银行 |
3.2.3 外资银行 |
3.3 沈阳金融环境分析 |
3.3.1 沈阳地域优势 |
3.3.2 沈阳发展机遇 |
3.3.3 经济、金融位置凸现 |
第4章 广东发展银行沈阳分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广发沈阳分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
4.2 目前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开展总体情况 |
4.2.1 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支持 |
4.2.2 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各项业务指标 |
4.3 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各项模块分析 |
4.3.1 客户层次分析 |
4.3.2 储蓄借记卡业务分析 |
4.3.3 人民币理财 |
4.3.4 个贷业务 |
4.3.5 贵宾客户 |
4.3.6 保险业务 |
4.4 个人理财业务内部实力及优势 |
4.5 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
4.5.1 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
4.5.2 专业个人业务人才缺乏 |
4.5.3 信息技术落后 |
4.5.4 新兴服务渠道发展滞后 |
4.5.5 部分业务资格受限 |
4.5.6 资产负债结构需要调整,盈利手段单一 |
第5章 广东发展银行沈阳分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
5.1 根据SWOT分析进一步明确广发沈阳分行战略定位 |
5.1.1 客户定位 |
5.1.2 品牌定位 |
5.1.3 产品定位 |
5.1.4 区域定位 |
5.2 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具体措施 |
5.2.1 加强个人业务业务拓展和市场营销 |
5.2.2 加大对个人业务的投入,提高营销统筹服务力度 |
5.2.3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强化信用卡优势 |
5.2.4 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实现卓越运营 |
5.2.5 建立适应以客户为中心公私业务分离发展的个人业务经营体系 |
5.2.6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
5.2.7 加强信息技术支持力度 |
5.2.8 加强个人金融业务队伍建设 |
5.2.9 加强自助设置设备支持力度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及其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及其特点 |
2.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理论基础 |
2.3 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 |
第3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比较分析及启示 |
3.1 美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
3.2 荷兰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
3.3 香港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
3.4 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启示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
4.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历程 |
4.2 以建行为例来剖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问题原因分析 |
5.1 客观环境制约 |
5.2 商业银行自身制约因素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理财观念论(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理财一般理论及概述 |
1.2.1 理财及理财观念定义 |
1.2.2 为什么要理财 |
1.3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回顾 |
1.3.1 理财观念相关研究 |
1.3.2 我国理财业务机构引导居民个人理财观的发展所做的探索和实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 论文的结构框架 |
2 中西方理财观念的比较 |
2.1 民族差异与理财观念的形成 |
2.1.1 政治文化背景 |
2.1.2 地域背景 |
2.1.3 经济历史因素 |
2.1.4 社会生活模式 |
2.1.5 法律与社会环境背景 |
2.2 中西方理财观念的共同性 |
2.2.1 中西方传统理财思想的渊源 |
2.2.2 中西方理财观念的共同点 |
2.3 中西方理财观念的差异 |
2.3.1 开源与节流的偏重 |
2.3.2 金钱观念 |
2.3.3 对财富的分配 |
2.3.4 对借贷的态度 |
2.3.5 对数字的敏感度 |
2.3.6 价值实现空间 |
3 中国居民家庭理财观念现状与分析 |
3.1 中国消费者理财观念调查报告 |
3.2 中国居民家庭理财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普遍的理财观念误区:理财就是投资 |
3.2.2 年轻一族:不愿意储蓄,财务紧张 |
3.2.3 普通民众不热衷理财 |
3.2.4 会投资的人却不会理财 |
3.2.5 中阶群体以"赌博"的投机心态投资 |
3.3 其它理财观念上的误区 |
3.3.1 工作忙,没时间理财 |
3.3.2 不懂理财知识,没法理财 |
3.3.3 理财就是从众 |
3.4 是否具有理财观念对各项理财行为影响的比较 |
4 构建有效的中国居民家庭理财观念 |
4.1 正确理解理财观念的相关概念 |
4.1.1 哈佛教条:"三个理财观念" |
4.1.2 复利是最重要的投资概念 |
4.1.3 回报率高低的重要性 |
4.1.4 合理的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
4.2 如何理财 |
4.2.1 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 |
4.2.2 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 |
4.2.3 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 |
4.2.4 理财应注重从孩子抓起 |
4.3 掌握有效的投资方法 |
4.3.1 什么是"投资真谛" |
4.3.2 价值投资三原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个人理财投资产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个人理财投资产品的概况 |
第一节 个人理财投资产品分类 |
一、按投资对象分类 |
二、按投资期限分类 |
三、按理财本金保证程度分类 |
四、按理财产品币种分类 |
第二节 个人理财投资产品销售情况 |
一、按投资对象比较 |
二、以投资期限为基础比较 |
三、以本金保本程度为基础比较 |
第二章 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市场状况存在的问题 |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 |
二、产品缺乏创新 |
第二节 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产品设计能力不足 |
二、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
三、产品设计重收益轻风险 |
第三节 投资者存在的问题 |
一、理财投资的误区 |
二、个人理财投资者缺乏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判断 |
第四节 销售方存在的问题 |
一、未有效开展客户评估 |
二、信息披露不透明 |
三、风险揭示不充分 |
四、销售方存在销售误导 |
五、欠缺高素质营销人员 |
六、公告义务履行不充分 |
第三章 理财投资产品的风险 |
第一节 个人理财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
一、利率风险 |
二、汇率风险 |
三、信用风险 |
四、流动性风险 |
第二节 销售方面临的风险 |
一、市场准入法律问题与相关的违规风险 |
二、跨行业金融工具或产品的违法违规风险 |
三、理财产品法律关系定位不当、不明带来的风险 |
四、风险提示不当、不充分的违规风险 |
五、不尊重客户知情权引发的风险 |
六、银行履行职责不当或不谨慎引发的风险 |
七、宣传和销售理财产品中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 |
八、理财产品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 |
九、银行收费违法违规风险 |
第四章 对个人理财者防范理财产品风险的建议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理财心态 |
一、理财规划基本知识 |
二、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
三、培养良好的理财心态 |
第二节 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 |
一、提高风险认识 |
二、了解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
第三节 认真了解产品细节 |
一、了解产品投资对象 |
二、了解产品经营团队 |
三、了解产品相关费用 |
四、了解产品终止权约定 |
五、产品收益情况 |
第四节 个人理财投资产品特点和适用群 |
一、黄金 |
二、现金 |
三、银行存款 |
四、股票 |
五、债券 |
六、基金 |
七、保险 |
八、本外币理财产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四、个人理财可分五步走(论文参考文献)
- [1]延边工商银行大中型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D]. 邰婕如. 延边大学, 2019(01)
- [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影响及风险防范研究[D]. 朱焱.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 [3]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本质、边界与监管[J]. 汪沂. 理论月刊, 2017(09)
- [4]Z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D]. 陈汪洋. 湖南大学, 2017(07)
- [5]论理财信息共享区间的构建[D]. 尚江凯.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6]我国个人理财发展研究[D]. 陈厚桦. 云南财经大学, 2010(04)
- [7]广发沈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吕山莺. 东北大学, 2009(05)
- [8]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研究[D]. 孙涛. 山东大学, 2009(S1)
- [9]理财观念论[D]. 赵爱华. 复旦大学, 2008(08)
- [10]个人理财投资产品分析[D]. 周琦.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