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矿分级技术研讨会在首钢矿业公司召开

磨矿分级技术研讨会在首钢矿业公司召开

一、磨矿分级技术研讨会在首钢矿业公司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周澎[1](2020)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提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退二进三”的目标升级,对高科技的技术进行开发和引用,城市的类型也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城市”向后工业时代的“消费城市”转化,进而带来城市中旧工业难以生存的情况,传统工业逐渐衰败,面对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如何在遵循原真性的原则下发挥其最大的使用价值?这些问题都是现实中急需解决的。本文以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手法研究为核心,结合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实例为主体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追溯与建构,第二部分梳理西安工业建筑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并展开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具体实例现状调研与分析,第三部分总结具体改造设计方法。第一部分由前两章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构成,第一章首先分析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工业建筑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梳理相关宪章与理论的发展,确定选题依据与目标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整体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则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再利用动因,分析其改造由“静态”保护理念向多层级的保护与利用理念的转变,在遵循改造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同旧工业建筑改造类型与方式。第二部分为全文核心部分,其中第三章梳理了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过程与旧工业建筑遗存的分布,结合现状遗存整体分布情况,重点研究三个典型片区的具体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而分类总结了西安旧工业建筑空间现状类型特征与相应改造再利用设计模式。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展开两个具体旧工业建筑片区空间改造实证研究,分别从区位背景,建筑群体外部环境,单体建筑三个层面论述其空间特征,结合现状改造措施,以此为重点,分别提出相应的整体与单体改造策略,针对设计策略的基础研究,从整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方面提出相对应的改造再利用设计具体操作方法。最后为总结和思考部分,以西安具体旧工业建筑实例改造策略与设计手法为基础,结合经典案例,探讨有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操作语汇。

薄宏涛[2](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提出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刘旭强[3](2019)在《矿石破碎控制系统及其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选矿工艺在冶金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选矿得到的矿石品位直接影响到冶炼中的生产产品的质量,因此控制好选矿生产工序是极其必要的。而破碎过程是选矿工艺中的首要工序流程,对选矿产品的质量及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破碎过程自动控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给矿量进行自动调节,来保证破碎机腔料位的稳定,从而提高破碎机的破碎能力及整体运行效率,使得破碎机始终工作在最佳状态,降低选矿生产成本。然而破碎系统中的给料自动控制具有大惯性、纯滞后、时变性以及非线性的特点,使得采用常规的PID控制难以满足控制要求,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模糊控制器相关参数的破碎给矿控制优化方法,利用模糊控制对非线性系统及时变参数都具有较好的控制及适应性的特点,对破碎给料控制系统进行更好的优化控制,同时考虑到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受其初始值及相关参数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对这些参数进行优化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了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控制器相关参数进行优化,选取最适的参数,应用到模糊控制器中,从而实现对破碎给料控制系统更加稳定的控制,然后通过对破碎系统进行设计,将模糊控制应用到PLC中,实现对破碎给料料位的稳定控制。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优化后的模糊控制器对破碎给料控制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使得破碎机工作在最佳运行状态,保证了选矿破碎过程的稳定,提高了破碎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对选矿工艺乃至整个冶金工业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实用价值。

黄文滔[4](2016)在《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工业景观这个命题具有高度的复合性,“后工业”一词具有不同的理解,经过前人的研究,学界对其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在工业活动停止进行之后(的用地);景观一词也具有广义与狭义的解释,广义的景观即一切所见皆为景观,狭义的景观则特指在美国90年代兴起的现代景观学科(Landscape Achitecture)。此命题的产生是由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两个趋势所导致的:其一是我国在近年来所面临的工业转型的趋势;其二则是我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从对物质的追求转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从而开始重视景观设计的趋势;因此,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实际上设计界基于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美化的理念,融入各自的设计技巧,将这两个趋势所产生的问题综合进行考虑,以工业为主题,设计方法为手段而进行的高度复杂的设计活动。在此命题上欧美国家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期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化,对产业结构进行巨大调整,在此冲击下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和废旧工业设施甚至污染的土壤,进而催生了工业遗产保护、工业建筑再利用、棕地绿化、后工业景观设计等一系列研究。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进行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性设计活动,如至今仍被认为是后工业景观工院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筑改造,此后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不断得到发展。我国的工业转型进程则比欧美在上世纪末所经历的要复杂得多,因为国情的不同,具有高度的特殊性。我国整体仍处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工业时代,在世界工厂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输出到我国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于此同时,由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我国东南沿海先富起来的地区却已经出现了后工业化的迹象,并已经开始进行后工业景观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空气和水资源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雾霾问题、水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矛盾的日益尖锐使得我国再也不能对工业污染视而不见,我国已走到不得不对我国的工业进行再思考的地步,因此我们不难预见未来的若干年内,将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工业用地或工业厂房以及设施被整治、迁移、停用、废弃,在此背景下,我们急需从大量相对成功的后工业用地处理的案例中吸取经验,以指导未来的一系列后工业用地项目,避免建设性破坏。本文的写作旨在全球范围内选取大量当代(具体到2000年以后)已经建成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后工业景观作品,从项目的背景、用地的原格局、重整的用地、格局的重构以及景观的再生、建构筑物的保护与更新进行一系列的解读,并试图采用跨界的思维方式,融合建筑、景观、规划以及遗产保护的学科,对多个前沿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基于资源再利用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原则,对其进行剖析和解读;而为了从大量的案例中寻找当代后工业景观的发展趋势,笔者也将有针对性地对每个项目中对“工业”的主题的体现手法以及“景观”层面问题的解决程度进行一个基于同一标准体系下的统计分析,并希望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为今后后工业景观的项目设计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与支持。

胡永会,史佩伟,尚红亮,刘永振[5](2014)在《BGRIMM大型永磁磁辊筒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铁矿产资源日趋贫化的现象,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研究大型永磁磁辊筒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低品位、大块、宽粒级分布磁铁矿的干式预选及极低品位、超大处理量采剥围岩中磁铁矿的高效回收,为我国建设高效、节能、环保型铁矿山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广大矿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介绍了BGRIMM大型永磁磁辊筒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及应用情况,旨在为广大矿业工作者开发矿产、设计流程、选型设备、调试应用等方面提供参考。

曾桂忠[6](2009)在《球磨机装补球方法体系研究与精确化装补球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磨矿作业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水泥、陶瓷、建筑、电力、医药以及国防工业等部门;尤其是在冶金工业中的矿物加工部门,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磨矿作业在选矿厂的基建投资和生产费用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磨矿产品的质量对选别作业也有很大影响。因此,改善磨矿过程、提高磨矿效率,对提高选矿厂的技术经济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球磨机是矿物加工中最为重要和主要的设备之一,其工作效率好坏不仅直接影响选矿厂的处理量大小,还直接影响着后续作业(选别过程)选别产品的主要指标——选矿回收率和精矿品位高低。球磨机在矿物加工领域的使用虽然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人们对其工作原理仍然未完全搞清楚。虽然在生产实践中,研究工作者和使用人员对球磨机总结出了不少使用经验,获得了一些共识,在磨矿介质运动规律、球磨机功耗、磨矿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球磨机低效率及高能耗的研究结果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金属矿石的磨矿是以解离矿物为目的的解离性磨矿。球磨作业中,磨机内所装钢球的尺寸大小和各种钢球的配比和补加钢球方法,不仅决定着磨矿产品质量的好坏,而且关系到磨矿效率和生产能力高低,决定和影响着选别指标的高低,同时还影响到磨矿的电耗和钢耗。因此,球磨机装补球方法的研究对磨矿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总结、分析和梳理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准确反映球磨机各因素特别是磨矿介质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关系,为人们研究球磨机介质运动规律提供更好的依据,迫切需要分析研究和构建球磨机装补球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球磨机装补球方法是一个复杂多维综合的概念,是对球磨机工作运行状况和磨矿介质运动状况的综合评价。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从系统的方面来研究球磨机装补球方法的报道较少,大多数的研究工作只是从一个方面或者侧重于对球磨机装补球的一个因素进行的。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球磨机装补球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在梳理归纳国内外有关球磨机装补球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矿物加工对磨矿的需要和球磨机的工作特点,从球磨机装补球方法概念涉及的各个方面入手,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球磨机工作的各个因素,建立了球磨机装补球方法的层次分析理论模型,并依据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构建的原理及方法,构建了融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为一体的球磨机装补球方法指标体系。精确化装补球方法是由段希祥教授领衔的昆明理工大学磨矿课题组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而提出的新的装补球方法。该方法在多个选厂上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论文利用上述构建的球磨机装补球方法指标体系对精确化装补球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分析研究了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优势及特点,并且对精确化装补球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分析研究。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开发各种实用软件和模拟软件变得更加简易可行。本论文对软件系统开发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并选择了Delphi软件开发工具来研究开发了球磨机精确化装补球软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某金属矿的球磨系统并结合球磨机精确化装补球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及对比分析研究。本文着重于球磨机装补球方法的量化、指标体系设计及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和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拓展分析研究及精确化装补球软件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论文首先从磨矿的地位及作用出发,详细分析了球磨机工作特点、影响球磨机工作因素。据此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论文的总体构架以及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后从球磨机装补球方法的研究进展入手,探讨了相关文献对装补球方法研究的启示与借鉴,并确定本文的研究计划和目标。二、从优化磨矿工作的重点方向出发,详细地介绍了对构建球磨机装补球方法指标体系具有指导意义的球磨机工作特点及磨矿介质优化研究进展。在界定球磨机装补球方法的概念和分析球磨机装补球方法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体系指标构建的一般方法与原则,建立了评估球磨机装补球方法的层次分析理论模型。三、分别从球磨机装补球方法的五个维度即钢球磨损规律、初装球量、钢球尺寸、球荷配比、补加球方法的概念出发,深入地探讨了它们的评估意义、概念界定、评估内容和量化方法,并据此建立了球磨机装补球方法指标体系的初选集。四、根据前面构建的球磨机装补球方法评价指标体系,本论文深入分析了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在钢球尺寸确定、钢球补加球方法、补加球比例等方面的特点及其优势原理。并且根据前面构建好的球磨机装补球方法指标体系的指标及内涵,对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在合理装球量及补加球比例的合理计算两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分析研究。五、论文在探讨分析了现代软件开发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地比较了当前主流软件开发方法与工具,选择了集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及组件技术为一体的主流软件开发工具Delphi6.0作为精确化装补球软件系统开发工具。按照软件开发的一般流程对精确化装补球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编码、系统测试等工作,初步开发了精确化装补球方法软件系统。六、本论文结合磨矿课题组科研工作的需要,对云南华联锌铟公司兴发选矿厂的碎磨系统资料对进行了归类分析及应用精确化装补球方法软件系统模拟计算分析,由此获得了由精确化装补球方法软件系统生成的球磨机装补球方案。通过实验室的扩大对比试验研究与分析表明,由精确化装补球软件计算出来的方案在四个预设的对比方案中,磨矿效果最好,完全可以作为工业试验的指导方案。上述的分析研究表明,精确化装补球软件系统可以部分代替实验室的试验研究,大大节省了磨矿试验研究工作。七、简要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着重探讨球磨机装补球方法指标的量化和综合评价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对论文的创新性作了简要的总结。

肖庆飞[7](2008)在《两段磨矿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磨矿是选矿厂的领头作业,选矿厂的作业率和原矿的处理能力实际上取决于球磨机的生产率和处理能力。磨矿作业产品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选矿指标的高低。如提高有用矿物的单体解离度、降低有用矿物的过粉碎可以提高选别作业的精矿品位和有用矿物的回收率,减少有用矿物的金属流失,提高选矿厂的过滤效率等。众多选矿工作者长期以来,围绕着通过什么样的工艺或方法来全面改善磨矿效果,其中最有实际意义的是从磨矿介质这个因素入手,使磨矿效果全面改善,这是因为磨矿作业是通过磨矿介质实现的。然而,磨矿介质又受诸多因素如介质尺寸大小与形状、磨机装载量、介质配比、合理补加钢球制度和磨机转速等因素的制约。2003年~2005年课题组开发了一段磨矿中的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在若干厂矿应用后效果显着:①在给排矿粒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磨机生产率10~20%;②在磨矿细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矿物单体解离度5~6个百分点;③在选矿条件不变下提高回收率1~3个百分点及精矿品位同时提高;④在钢球材质不变时,降低球耗10~20%;⑤在装球不变下降低磨矿单位电耗10~20%;⑥降低磨机噪音5分贝以上;⑦延长衬板寿命约30%。但是把此方法应用到两段磨矿中后,磨机处理能力却大幅降低。可见,一段磨中的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在两段磨中根本不适应。为此,深化拓展并开发出适合于两段磨矿中的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就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首先研究了磨矿对象岩矿的力学性质,包括硬度、韧性、解理及结构缺陷。硬度大、韧性大的矿石难磨,存在解理现象和结构缺陷的容易磨,因此,要针对矿石的力学特性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磨矿条件才会有好的磨矿效果。而矿石的力学性质依破碎力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抗破碎性能,一般以“坚固性系数”f(即普氏系数)来表示岩石的相对坚固性。而测定岩矿的极限抗压强度又分为规则矿块及自然矿块的测定,在10mm以上矿块中要对标准力学试件抗压强度值进行修正,修正幅度以等体积换算受压面积方法计算。因此,矿石的抗破碎力学性质研究强化了磨碎的针对性,并为精确计算球径提供了必要的参数数据和力学依据。钢球既是磨矿作用的实施体,又是能量的传递体,它决定着矿石的破碎行为能否发生及怎样发生,也影响着磨机生产能力的大小、磨矿产品质量(包括磨矿产品的粒度特性、单体解离特性等)的好坏及磨矿过程中钢耗和能耗的高低等。但是影响钢球尺寸的因素很多,怎样精确计算钢球尺寸就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着重介绍了段氏球径半理论公式,该公式在粗磨、中磨和细磨的广泛领域都能精确的计算特定条件下所需的球径。而两段磨矿又因为其粒度范围、所需破坏力、矿浆浓度、介质形状等特殊要求使得两段磨中的球径精确技术有其特定的要求。球径半理论公式只解决了计算单一窄级别球径的问题,对于给矿为多级别的混合矿料,磨机内的钢球就必须确定装球的级别尺寸及各尺寸之间的比例,这就靠初装球来解决。本论文根据破碎统计力学的研究方法,不去研究单个钢球的运动规律,而是通过研究单个钢球对矿粒的破碎作用来研究钢球的集合体的破碎行为,用破碎事件量的高低来衡量磨碎效果的好坏,对于单一球径的破碎统计力学,可以确定最佳球径并验证段氏球径半理论公式的最佳球径的准确性,而对于混合球组的破碎统计力学,则为磨机初装球的配比提供依据。初装球也只解决了磨机工作前的装球问题,磨机一经工作,钢球磨损随即产生,接着就是补加球的问题。传统的简单装补球方法和合理平衡装补球方法,由于其本身的缺陷使得这两种装补球方法难以在厂矿贯彻执行或执行的效果不好。目前还没有一个纯理论的磨球磨损规律的数学模型,所以钢球的补加在实际操作中不易执行。为此,本论文用作图法来实现钢球的合理补加,比合理平衡补加球计算少了两次清球,且初装球和补加球计算一次完成,节省了大量工作和时间。在两段磨矿的细磨阶段,本论文提出使用新型耐磨铸铁段来替代传统的钢球作为细磨介质,并经混合段组与混合球组的对比试验证明新型细磨介质的效果更好。在粗磨阶段,对粗磨机进行提高转速后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适应性研究,得出方法可用但要调整球量的结论。由以上研究,本论文深化拓展出两段磨矿中的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即针对矿石的力学性质确定精确的钢球尺寸,运用破碎统计力学原理确定钢球的种类及配比,根据作图法进行精确简易的补加钢球,粗磨段磨机采用较高转速,细磨段用短截头圆锥耐磨铸铁段作为细磨介质。2005年把此方法应用在狮子山铜矿,研究结果说明:①试验后磨机生产能力由76.46吨/时增至83.34吨/时,提高9%;②在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磨矿产品细度由-200目76.41%提高至84.29%,提高7.88个百分点;③在原矿品位由0.72%降至0.67%,降低0.050个百分点(降低6.94%)及精矿品位提高0.66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回收率提高2.98个百分点;④选矿厂电耗降低10.81%;⑤磨矿介质单耗降低10.42%。由此可见,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在两段磨矿流程中应用效果很好,使选矿厂处理能力由1850吨/日提高到2000吨/日,达到预期目标。2006年我们进行了粗磨阶段提高磨机转速的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①二阶段磨机台时能力达91.84吨/时,比研究前的76.46吨/时提高了15.38吨/时,提高20.12%,幅度是相当大的,比前一阶段也提高10.20%;②一段磨电耗下降17.92%,选厂电耗则降低21.33%;③介质单耗则降低30.64%。由此得出结论,二段磨矿中适当提高粗磨机的转速率(转速率低于88%)后,精确化装补球方法仍然能使用,而且有很好的增产降耗效果,使狮子山铜矿的处理能力由2000吨/日提高到2200吨/日。但提高转速后要适当减少装球量,使装球量与转速率相适应。一个规模2200吨/日的中型选矿厂,因采用两段磨矿的精确化装补球后,30个月中增收节支的经济效益达7151.98万元,按完整的2007年计,年增收节支4298.11万元,经济效益是十分显着的。工业试验及应用的效果证实,开发出来的两段磨矿中的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在厂矿中应用效果显着,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杜茂华[8](2007)在《一段磨矿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开发及其破碎机理分析和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矿石的磨矿是以解离矿物为目的的解离性磨矿。球磨作业中,磨机内所装钢球的尺寸大小和各种钢球的配比和补加钢球方法,不仅决定着磨矿产品质量的好坏,而且关系到磨矿效率和生产能力高低,决定和影响着选别指标的高低,同时还影响到磨矿的电耗和钢耗。因此,装补球方法的研究对于磨矿至关重要。论文首先综述了磨矿的发展趋势、影响球磨机磨矿效果的因素和改善球磨机磨矿效果的途径、国内外装补球现状及钢球介质的尺寸偏大的原因和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岩矿的宏观力学性质包括硬度、韧性、解理和结构缺陷,以及岩矿宏观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晶的关系阐述了矿石的力学性质对破碎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力学特性矿物的磨碎行为的差异。针对本论文所研究的矿石,测定了标准试件矿块与自然矿块的抗破坏特性的力学性能差异,其结果是:不规则矿块的抗压强度仅为规则试件抗压强度的42.88%。由测定结果可知,按规则试件的抗压强度值确定磨矿介质钢球的尺寸是可靠的。论文论述了岩矿的变形与破坏类型特点、球磨机中钢球的运动状态以及钢球尺寸与磨碎作用的关系,说明了在球磨机中使用适宜大小的钢球尺寸进行磨矿,才能使被破碎矿物呈现消耗能量最小的破坏形式即脆性破坏,也才能取得好的磨碎效果。通过对影响球径确定的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球径的精确计算公式即段氏球径半理论公式的推导过程的详细介绍,说明球径的精确计算公式是在破碎力学原理的基础上用系统而严密的思想推导出来的,较全面地包含了影响球径确定的各因素,所以可以作为实际磨矿过程中计算所需适宜钢球直径的理论指导。同时,得出了结论:1)钢球尺寸大小精确或适宜,可保证破碎能即钢球做抛落运动时落到筒体衬板上的法向冲击动能大小精确或适宜,因而保证破碎力的大小精确或适宜。2)破碎力太大,能量将被无谓地消耗掉。破碎力太小,一次作用又不会使矿粒产生破碎,需要反反复复地作用在矿粒上使其产生疲劳破碎,这种情况也严重浪费了能量。这两者均是应该避免的。3)理想的磨矿过程是使用精确球径,使破碎能或破碎力精确。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分析,针对长期以来我国粗磨作业的球径过大、生产中装补球方法普遍不合理但国内外却未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的状况,结合云南大红山φ3.6m×4.5m磨机中采用原装补球方法磨矿效果不佳的状况,本论文在吸取现有装补球方法优点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一种精确化装球新方法。该新方法是:针对矿石力学特性及磨机工作条件,利用段氏球径半理论公式计算精确球径,依据全给矿粒度特性用破碎统计力学原理为指导,经计算配出初装球方案,作为初装球的精确化推荐方案。在与精确化推荐方案同等的磨矿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室扩大试验,配出偏大(大球比例偏高)、偏小(小球比例偏高)方案,再加上现场方案作磨碎效果研究。通过对比推荐方案、偏大方案、偏小方案及现场方案四种装球方案的磨碎结果,证明了精确化推荐初装球方案是最佳的方案。采用破碎统计力学原理,对钢球精确化配比、偏大配比、偏小配比及现场配比这四种球径配比冲击作用下钢球一个破碎循环中可能产生的破碎概率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的对比显示:钢球精确化配比方案(推荐方案)的总破碎概率最大,其中,粗细粒级的破碎概率均介于偏大和偏小这两种装球方案之间,但总的磨碎效果最好:现场配比总的磨碎效果最差;而偏大和偏小配比这两种装球方案破碎概率界于精确化配比和现场配比之间。其原因是:精确化配比装球方案下,各类球径的球均有适当比例,粗、中、细粒级均能较有效地被磨碎,产品中过粗及过细的均不太多,按合格粒级(扣除磨不细粒级及过粉碎粒级后剩的粒级)计的产率最高,所以磨碎效果最好。而且,在精确化配比下,大小球相间的情况类似于最紧密堆积,球荷之间的实际接触面积加大,研磨效果加强。所以,其磨矿效果比偏大配比或偏小配比都要好。至于现场配比的装球方案,由于球径过大,故粗级别的破碎概率最高;另一方面由于装载量一定,所以现场方案球的个数最少,每一个钢球破碎循环中总的破碎概率数也最少,由于球的数量少,特别是适于破碎细粒级的球数少,因而细级别的破碎效果最差,总的磨碎效果也最差。除了对钢球精确化配比方案比其他三种方案的破碎概率最大的原因进行上述分析外,还进一步总结了装球新方法的磨碎机理和规律,得出了如下结论:1)针对实际矿石的力学特性,可通过确定精确的钢球直径来控制钢球的精确破碎力,在破碎力精确的情况下,使得矿石沿不同矿物的结合界面裂开,形成理想的矿物单体。因此,从矿石破碎所需的破碎力大小出发,即从实际矿石的力学特性所表现的抗破碎性能出发来精确确定破碎力,可提高磨矿单体解离度,同时可提高磨矿生产率。2)影响破碎概率的因素有:磨机中各粒级矿粒在矿浆中的固体体积百分含量γ固(%)、适宜于破碎某级别矿粒的钢球个数mb、各级别矿粒的选择破碎函数为S(小数)及其破裂函数B。影响规律可描述如下:当球径小于精确球径的计算(采用段氏半理论公式)结果的,破碎不能发生,球径大于计算结果的,均能破碎;破裂函数B对应于粗级别的值大些,而细级别的B值小些。在综合考虑生产中S和B对矿粒破碎的实际影响的同时,当装入磨机中用以破碎某级别矿粒的钢球个数mb与该级别矿粒在矿浆中的固体体积百分含量Y固(%)相适应时,磨碎效果最好。3)矿物破坏状况与破碎力的关系、破碎力选择、磨碎过程遵循的规律是:在精确确定各粒级矿粒所需钢球尺寸的前提下,再分别配以与粗、细矿粒百分率一致的各种钢球的适宜的个数,才能做到在合适的破碎力下破碎沿矿物晶界面之间发生,破碎才有好的选择性,这样才能使各级别有最高的磨碎概率。提出了简便、实用的作图补球新方法:以初装球正累积特性曲线为依据,作初装球曲线的平行线,使钢球经磨损而补加球后的球荷特性大体上能保持初装球的球荷特性,即得补加球的累积球荷曲线,从该曲线上便可方便地查出各种球的补加比例。经工业实践,证明了该补加球的方法是可行的,能反映钢球的磨损行为。将本论文上述装补球新方法用于φ3.6m×4.5m磨机中,全面改善了磨矿效果:在磨矿产品细度提高6.02个百分点的前提下磨机台时处理能力提高了18.50%;矿物单体解离度显着提高,其中铜矿物的单体解离度提高9.76个百分点,铁矿物的单体解离度提高10.83个百分点;过粉碎有所减轻;铜精矿和铁精矿的回收率分别提高了1.41个百分点和7.09个百分点,铜精矿和铁精矿品位分别提高了0.55个百分点和1.35个百分点;钢球消耗和磨矿能耗显着下降,其中球耗下降了16.67%,电耗下降了18.44%。

杜云鹤[9](2007)在《能耗前移与球径精确化相结合增产节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现阶段,我国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源于矿产资源。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要消耗巨大的能量,矿物的采选及冶炼要耗去全国总能耗的15%左右,矿山采选企业是能耗的大户。在黑色及有色的矿山采选两个环节中,采矿电耗占采选企业电耗的1/3,选矿占2/3,而选矿的磨矿电耗又占选矿的1/2及采选企业能耗的1/3。据国外统计,仅磨矿的电耗大约占全年发电量的3~5%,而我国能耗过高,在5%以上。降低磨矿能耗是国内外面临的艰巨任务。我国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及节约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各行各业都应该注重节能降耗工作。尤其是碎矿磨矿工段,消耗的能量巨大,节电及节钢耗的潜力也巨大。在矿料碎磨的节能研究中,发现磨矿的能量利用率很低,真正产生新生表面积的能量不到1%,因此,提高磨机中破碎能量转换效率是其根本的途径。众所周知的多碎少磨或以碎代磨以降低碎矿产品粒度使能耗前移只是提高能量转换的一个方面,而调整磨矿介质参数使介质尺寸精确化进一步提高破碎的概率则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更重要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证明,碎矿的效率高而能耗低,磨矿的效率低而能耗高,磨一吨矿的能耗为碎一吨矿的能耗的十倍左右。但是,只是能耗前移降低碎矿粒度而不使磨矿的球径精确化时节能效果并不十分显着,而球径精确化又要求降低碎矿粒度才好实施,因此,本论文提出的能耗前移与球径精确化相结合方法是实现碎磨节能降耗的有效新途径。从磨矿的目的任务可以看出,使粒度减小只是其中的一个次要任务,其首要任务应该是使矿物充分单体解离。因此,球径精确化不仅是增产节能的要求,也是后续选矿工艺过程的要求,故而球径精确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段氏半理论公式为精确计算钢球尺寸提供了根据。在几个选厂进行的球径精确化技术的工业试验表明:①.在给排矿粒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磨机生产率10~20%;②.在磨矿细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矿物单体解离度5~6个百分点;③.在选矿条件不变下提高回收率1~3个百分点及精矿品位同时提高;④.在钢球材质不变时,降低球耗10~20%;⑤.在装球不变情况下降低磨矿单位电耗10~20%;⑥.降低磨机噪音5分贝以上;⑦.延长衬板寿命约30%。在矿料破碎能耗规律的研究基础上建立的能耗前移是提高磨机生产率及节能降耗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球磨介质工作理论研究基础上建立的球径精确化又是提高磨机生产率及节能降耗的又一条很有效的途径,两者的紧密结合会使节能降耗效果达到最大。本论文应用能耗前移与球径精确化相结合的新方法在大红山铜矿、狮子山铜矿及拉拉铜矿的增产增效及节能降耗研究中进行了工业试验及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大红山铜矿选矿厂三系列,单独应用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后,磨机生产能力逐年提高,磨机台时能力由试验前的53.24t/h提高到2005年时的85.42t/h,提高60%,磨矿产品-200目细度提高5个百分点,铜回收率提高1~2个百分点,铜精矿品位提高0.5个百分点,铁回收率提高6~7个百分点,铁精矿品位提高约3个百分点,球耗降低16~2 0%,车间吨矿电耗由26kw·h/t降至16.6kw·h/t,降低36%。前述结果是在碎矿粒度15~0mm下取得的。当碎矿粒度降至12~0mm时,磨机台时能力又提高至96t/h,车间吨矿电耗进一步降至13.7kw·h/t,比试验前降低了47.30%。(2).狮子山铜矿选厂采用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后选厂处理能力由试验前的1850t/d提高至目前的2200t/d,提高18.92%,磨矿电耗由试验前的7.38kw·h/t降至目前的6.22kw·h/t,降低电耗15.7%。而且铜的回收率提高约2个百分点,精矿品位提高0.55个百分点,磨矿产品细度提高8.26个百分点。(3).拉拉铜矿采用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后,选厂处理能力由4000t/d提高至4800t/d,生产能力提高20%,磨矿吨矿电耗由6.99kw·h/t降至5.82kw·h/t,降低电耗16.73%。工业试验及应用的效果证实,在破碎能耗规律研究基础上建立的能耗前移技术及在磨矿介质工作理论研究基础上建立的球径精确化技术是选矿厂碎磨节能的两项成效显着的新技术,而二者的紧密结合则是选矿厂增产增效节能降耗的一条新的富有成效的途径,通过此新途径可以获得巨大的增产增效及节能降耗效果。

张光烈[10](2005)在《我国铁矿选矿技术的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我国铁矿选矿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在选矿工艺、选矿设备、自磨、长距离管道输送及选矿厂自动化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提出了进一步提高铁矿选矿技术水平的建议。

二、磨矿分级技术研讨会在首钢矿业公司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磨矿分级技术研讨会在首钢矿业公司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更新下的“增量”转“存量”
        1.1.2 城市工业遗产的亟待保护
        1.1.3 后工业时代消费空间观念转变
    1.2 旧工业建筑概念界定与特征
        1.2.1 旧工业建筑相关概念界定
        1.2.2 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历程
        1.4.2 相关纲领文献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
    2.1 工业建筑发展背景
        2.1.1 工业建筑兴起与发展
        2.1.2 工业建筑与现代主义
        2.1.3 工业建筑艺术化与遗产化时期
    2.2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动因
        2.2.1 改造与再利用概念辨析
        2.2.2 城市旧工业区空间结构调整
        2.2.3 旧工业产业调整与置换
        2.2.4 实践主体关系的互动与平衡
    2.3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理念
        2.3.1 静态保护修复理念
        2.3.2 动态再循环理念
        2.3.3 分级保护与再利用理念
    2.4 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
        2.4.1 尊重历史本体的真实性原则
        2.4.2 强调新旧共生的整体性原则
        2.4.3 基于建筑更新的动态性原则
    2.5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实践
        2.5.1 城市事件策动类型
        2.5.2 创意产业导入类型
        2.5.3 文化教育综合类型
        2.5.4 商业消费嫁接类型
        2.5.5 居住生活开发类型
        2.5.6 工业景观再生类型
    2.6 本章小结
3 西安旧工业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3.1 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
        3.1.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1869—1934)
        3.1.2 近代工业起步发展时期(1835—1948)
        3.1.3 社会主义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2)
        3.1.4 现代工业曲折发展时期(1963—1978)
    3.2 西安近现代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历程
        3.2.1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工业格局雏形初构
        3.2.2 “一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奠基
        3.2.3 “二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混乱
        3.2.4 “三线建设”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成型
    3.3 西安重要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1 韩森寨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2 大庆路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3 纺织城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4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及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4.1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3.4.2 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4.1 西安大华纱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4.1.1 区位背景
        4.1.2 历史沿革
    4.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4.2.1 基于保护修缮的空间谨慎加减——密度疏解
        4.2.2 边界的介入与渗透——城市街区的形成
        4.2.3 历史工业建筑转向商业消费空间——“符号的象征”
    4.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4.3.1 功能业态构成
        4.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4.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空间——事件”:边界介入与组织的空间序列
    4.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4.5.1 增补叠加式屋顶标识空间——一期生产厂房
        4.5.2 并置开放式柔性廊空间——二期生产厂房
        4.5.3 织补围合式院空间——老南门办公区及动力用房
        4.5.4 扩张包容式庭空间——厂区锅炉房
        4.5.5 折叠嵌入式体空间——新布厂车间
    4.6 本章小结
5 陕钢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5.1 陕钢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5.1.1 区位背景
        5.1.2 历史沿革
    5.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5.2.1 面向产业的恢复与安置
        5.2.2 面向大学校园的改造
        5.2.3 面向房地产项目的推到重建
        5.2.4 面向老钢厂创意设计产业园的整体改造
    5.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5.3.1 功能业态构成
        5.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5.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多米诺”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相似结构单元下的空间拓扑与界面异质拼贴
    5.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5.5.1 外部相邻异质体量扩建与内部多重空间重组型——产业园7.8号楼
        5.5.2 外部界面消解与内部盒体嵌入——1.2号教学楼
        5.5.3 外部基本保留原状与内庭空间围合——产业园 11 号楼
        5.5.4 外部体量局部加减与内部多层级空间叠置——产业园12号楼
    5.6 本章小结
6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语汇
    6.1 基于外部整体环境的空间再利用操作
        6.1.1 外部整体环境肌理拆分与整合
        6.1.2 外部整体环境界面连续与引导
        6.1.3 外部整体环境公共空间介入与渗透
    6.2 基于建筑外部空间体量的介入与共生操作
        6.2.1 空间体量的介入
        6.2.2 空间体量的并置
        6.2.3 空间体量的叠加
    6.3 基于建筑界面的整合与重塑操作
        6.3.1 界面的自性整合
        6.3.2 界面的片段(废墟)处理
        6.3.3 界面的消解渗透
        6.3.4 界面的拼贴异质
    6.4 基于建筑内部空间秩序重构操作
        6.4.1 拆分与重组——空间的自由与流动
        6.4.2 叠合与渗透——空间的层析与透明
        6.4.3 嵌入与加建——空间的体积与扩展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表录
    图录
致谢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3)矿石破碎控制系统及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破碎工艺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选矿工艺以及自动化的发展
        1.3.2 破碎工艺以及自动化的发展与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破碎工艺流程分析
    2.1 破碎工艺的流程简介
    2.2 破碎给料过程中机腔料位检测
    2.3 破碎过程中控制对象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改进粒子群算法研究
    3.1 基本粒子群算法
    3.2 粒子群算法改进
        3.2.1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思路
        3.2.2 粒子群算法的步骤及流程
    3.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3.1 仿真测试函数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模糊自适应PID在破碎给料系统中的应用
    4.1 破碎给料控制过程的方法改进
        4.1.1 破碎给料过程控制的基本理论
        4.1.2 破碎给料控制方法的改进
    4.2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及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2.1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4.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
    4.3 破碎给料控制过程
    4.4 破碎给矿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4.4.1 基于模糊逻辑的给矿量控制系统设计
        4.4.2 模糊控制器在MATLAB中的实现
    4.5 改进粒子群算法对控制器参数寻优
    4.6 本章小结
5.破碎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5.1 破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2 破碎系统的硬件设计
        5.2.1 破碎系统的电气控制设计
        5.2.2 破碎系统自动控制实现过程
    5.3 选矿破碎系统的软件设计
    5.4 WINCC画面的编写
    5.5 模糊PID控制的PLC实现
    5.6 本章小结
6.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的与景观建筑学的兴起
        1.1.2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1.1.3 研究的个人原因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实践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查研究
        1.5.2 实地调查研究
        1.5.3 模型分析研究
        1.5.4 分析归纳演绎
    1.6 研究框架
2.案例的搜集甄选与解析方法
    2.1 案例的复杂性与甄选的必要性
    2.2 案例的初步搜集与整理
        2.2.1 案例的初步搜集与整理
        2.2.2 初步案例介绍资料整理
        2.2.3 案例的类型与初步研究
        2.2.4 案例的筛选方法说明
    2.3 国内案例资料的初步整理与评价
        2.3.1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2001
        2.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2003
        2.3.3 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红坊)2006
        2.3.4 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2006
        2.3.5 黄石矿山公园2007
        2.3.6 上海1933老场坊2007
        2.3.7 深圳南海意库2008
        2.3.8 上海后滩公园2009
        2.3.9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2010
        2.3.10 大华1935文化商业综合体2013
    2.4 国外案例资料的初步整理与评价
        2.4.1 韩国仙游岛公园2002
        2.4.2 瑞士苏黎世MFO公园2002
        2.4.3 日本波将金公园2003
        2.4.4 卢森堡城市广场city square developing2007 一期至今
        2.4.5 墨西哥蒙特雷钢铁博物馆2007
        2.4.6 澳大利亚Ballast Point Park2009
        2.4.7 法国南特铸造厂公园Foundries'garden2009
        2.4.8 西首尔湖公园2009
        2.4.9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line2010一期至今
        2.4.10 比利时亨克Genk C-M!ne square2012
    2.5 案例的初步总结与思考
        2.5.1 工业片区的保护与再利用
        2.5.2 工业影响地的保护与再利用
        2.5.3 单体建筑、构筑物与设施的保护与再利用
        2.5.4 其他类型的保护与再利用
    2.6 案例的进一步甄选
    2.7 案例进一步解析的逻辑与步骤
        2.7.1 案例解析的逻辑
        2.7.2 案例解析的步骤
3 “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与改造设计研究
    3.1 “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
        3.1.1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2001
        3.1.2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2010
        3.1.3 大华1935文化商业综合体2013
        3.1.4 西首尔湖公园2009
        3.1.5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line一期与二期
    3.2 后工业景观与工业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3.2.1 保护评价
        3.2.2 保护原则
        3.2.3 保护策略
    3.3 本章小结与建议
4 首钢博物馆概念设计实践项目简介
    4.1 项目背景
        4.1.1 项目区位
        4.1.2 企业背景
        4.1.3 上位规划分析
    4.2 场地遗产要素的解读
        4.2.1 北厂区
        4.2.2 石景山
        4.2.3 秀池
        4.2.4 高炉
        4.2.5 料仓与传送带
        4.2.6 烟囱
    4.3 用地关系解读
        4.3.1 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峙
        4.3.2 过去、现在与未来
    4.4 建筑内部分析
        4.4.1 高炉内部结构说明
        4.4.2 高炉内部空间再利用
    4.5 设计概念
        4.5.1 望远镜
        4.5.2 首钢历史轴线与核心展墙
        4.5.3 记忆的传承
    4.6 设计后记
5 结论
    5.1 结论
        5.1.1 当代的工业遗产地的改造设计的主旨在于遗产保护传承与再利用
        5.1.2 当代“后工业”景观是传承城市记忆、延续生活历史的重要手段
        5.1.3 民间力量在当代“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5.2 讨论与展望
        5.2.1 讨论
        5.2.2 展望
    5.3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及资料
致谢

(5)BGRIMM大型永磁磁辊筒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BGRIMM永磁磁辊筒发展历程
2 BGRIMM大型永磁磁辊筒的关键技术
    2.1 磁系结构设计与磁场分布优化
    2.2 强化结构设计
    2.3 可调磁系与二次折返布料设计
    2.4 设备选型原则
3 BGRIMM大型永磁磁辊筒的典型应用
4 结论

(6)球磨机装补球方法体系研究与精确化装补球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1.3 论文的总体框架
        1.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1.2 论文研究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碎磨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2.2 装补球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2.3 计算机及其在磨矿研究进展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装补球方法基本问题分析与量化
    2.1 磨矿概述
        2.1.1 磨矿在选矿中的地位和作用
        2.1.2 磨矿及其分类
    2.2 球磨机磨矿过程分析
        2.2.1 影响磨矿过程因素分析
        2.2.2 提高磨矿效率的途径分析
    2.3 装补球方法问题分析与量化分析
        2.3.1 装补球方法内涵
        2.3.2 钢球磨损问题分析
        2.3.3 钢球尺寸问题探讨
        2.3.4 球荷配比探讨
        2.3.5 初装球量分析
        2.3.6 补加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补球方法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体系指标的基本问题
        3.1.1 体系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
        3.1.2 体指标体系的指标形式问题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构建原则与方法
        3.2.2 初选方法
        3.2.3 指标体系的检验
    3.3. 指标集的确定
        3.3.1 筛选方法
        3.3.2 装补球体系指标预选
        3.3.3 装补球方法体系指标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优势分析与拓展研究
    4.1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内涵
        4.1.1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总体思路
        4.1.2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技术路线
        4.1.3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框架
    4.2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优势分析
        4.2.1 力学性质的测定简便可靠
        4.2.2 精确计算球磨机所需钢球尺寸
        4.2.3 使用破碎统计力学原理配球
    4.3 应用实例
        4.3.1 狮子山铜矿
        4.3.2 大红山铜矿
    4.4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拓展分析研究
        4.4.1 合理装球量的拓展分析
        4.4.2 补加球比例计算的拓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确化装补球软件开发
    5.1 软件开发概述
        5.1.1 程序设计语言
        5.1.2 软件系统开发方法
        5.1.3 软件复用
        5.1.4 开发平台的比较和选择
        5.1.5 Delphi开发工具
    5.2 可行性分析
    5.3 需求分析
        5.3.1 功能需求分析
        5.3.2 设计需求分析
        5.3.3 性能需求分析
    5.4 系统设计与编码
        5.4.1 系统总体设计
        5.4.2 系统详细设计与编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软件系统的分析研究
    6.1 项目概况
        6.1.1 矿区概况
        6.1.2 碎磨系统问题分析
    6.2 基于软件的计算与分析
        6.2.1 矿石力学性能测定
        6.2.2 磨机全给矿分析
        6.2.3 基于软件的计算分析
        6.2.4 扩大试验研究
        6.2.5 细磨介质的补充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两段磨矿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磨矿作业的分类与目的
    1.2 磨矿作业的研究进展
        1.2.1 磨矿设备的改进研究
        1.2.2 自磨代替常规磨矿
        1.2.3 合理的磨矿分级流程研究
        1.2.4 新型衬板的研制
        1.2.5 磨矿介质制度的研究进展
        1.2.6 助磨剂的实验研究
        1.2.7 磨矿自动控制的研究
    1.3 影响磨矿作业的因素分析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论文研究的背景
    2.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3 论文研究的内容
    2.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矿石的抗破碎力学性质及抗压强度的测定
    3.1 影响磨矿的岩矿力学性质
    3.2 破碎力形式与岩矿的抗压强度
    3.3 岩矿标准矿块与不规则矿块的抗压强度测定
        3.3.1 标准力学试件抗压强度测定与分析
        3.3.2 不规则矿块抗压强度测定
        3.3.3 标准矿块与自然矿块抗压强度的修正范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段磨矿中的球径精确化研究
    4.1 钢球在磨矿中的作用
    4.2 影响钢球尺寸的因素分析
    4.3 钢球尺寸公式的精确选择
        4.3.1 考虑一个影响因素的公式
        4.3.2 考虑两个影响因素的公式
        4.3.3 考虑三个影响因素的公式
        4.3.4 考虑多个影响因素的公式
        4.3.5 段氏球径半理论公式的建立
        4.3.6 各种公式的计算结果比较
    4.4 两段磨矿的工艺特点及对球径精确化的特殊要求
    4.5 球径精确化对磨矿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碎统计力学原理在磨矿中的应用研究
    5.1 破碎过程的统计现象
    5.2 破碎统计力学的研究方法
    5.3 破碎统计力学原理在磨矿中的应用
        5.3.1 单一球径球组破碎的统计力学
        5.3.2 混合球径球组破碎的统计力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段磨矿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提出
    6.1 磨机装补球方法的现状与缺陷
        6.1.1 装补球方法的现状
        6.1.2 简单装补球方法
        6.1.3 合理平衡装补球方法
    6.2 两段磨矿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提出
        6.2.1 粗磨段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提出
        6.2.2 细磨段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提出
    6.3 两段磨矿与一段磨矿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区别
    6.4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在两段磨矿中的初步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在狮子山铜矿两段磨矿中的应用研究
    7.1 狮子山铜矿的磨矿现状
    7.2 狮子山两段磨矿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实验室研究
        7.2.1 矿石抗破碎力学性质研究
        7.2.2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在一段球磨机中的应用研究
        7.2.3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在二段球磨机中的应用研究
    7.3 两段磨矿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工业试验
    7.4 两段磨矿粗磨机提高转速后精确化装补球的适应性研究
    7.5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在狮子山铜矿两段磨矿中应用的经济效益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 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文献及参考资料
致谢
附录A: 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附录B: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与发表的论文
附录C: 狮子山铜矿生产技术统计附表1~3

(8)一段磨矿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开发及其破碎机理分析和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磨矿概述
        1.1.1 磨矿在选矿中的重要性及磨矿的发展趋势
        1.1.2 影响球磨机磨矿过程的因素分析
        1.1.3 改善球磨机磨矿效果和提高磨矿效率的途径
    1.2 装补球方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2.1 磨机初装球现状
        1.2.2 磨机补加球现状
        1.2.3 我国钢球尺寸偏大的原因分析及其危害
    1.3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标
        1.3.2 论文研究内容及其结构
第二章 矿石力学性质研究
    2.1 岩矿的宏观力学和机械性质及其对破碎的影响
    2.2 岩矿宏观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晶的关系
    2.3 不同力学特性矿物的磨碎现象
        2.3.1 破坏强度理论
        2.3.2 不同力学特性矿物的磨碎行为差异
    2.4 矿块标准试件与自然矿块抗破坏特性的力学性能差异测定
        2.4.1 规则力学试件力学性质测定
        2.4.2 不规则矿块抗压强度测定
        2.4.3 测定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球尺寸的精确计算理论
    3.1 钢球尺寸与磨碎作用的关系
        3.1.1 岩矿的变形与破坏类型特点
        3.1.2 球磨机中钢球的运动状态
        3.1.3 钢球尺寸与磨碎作用的关系
    3.2 球径的精确计算
        3.2.1 影响球径确定的因素分析
        3.2.2 球径的精确计算公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确化装球方法的实验研究
    4.1 精确化装球方法的理论基础
        4.1.1 精确化初装球是磨碎概率最高的方法
        4.1.2 单级别矿粒所需钢球最大直径精确确定方法及选择
        4.1.3 整体球径精确确定的方法
    4.2 精确化装球方法的应用研究方法
        4.2.1 初装球球径的精确计算方法
        4.2.2 精确化初装球方案的验证试验方法
    4.3 实验室扩大试验研究
        4.3.1 试验过程
        4.3.2 磨机给矿粒度组成
        4.3.3 磨机初装球确定
        4.3.4 扩大试验及其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确化装球的磨碎机理分析
    5.1 破碎的统计力学原理
    5.2 混合球径球组的破碎统计力学
        5.2.1 粉碎过程的物料平衡
        5.2.2 选择破碎函数S
        5.2.3 破裂函数B
        5.2.4 混合球径球组中的球径比例
        5.2.5 不同球径配比下各矿粒粒级的破碎概率研究
    5.3 精确化装球的磨碎机理分析
        5.3.1 破碎结果对比与分析
        5.3.2 精确化装球的磨碎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应用研究
    6.1 Φ3.6m×4.5m磨机一段磨矿原装补球方法应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6.2 Φ3.6m×4.5m磨机一段磨的精确化钢球尺寸及初装球方案
        6.2.1 磨机需要的最大球径确定
        6.2.2 各粒度级别需要的球径
    6.3 补球方案
    6.4 工业试验与生产应用效果
        6.4.1 工业试验方法
        6.4.2 工业试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能耗前移与球径精确化相结合增产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序言
    1.1 矿产资源开发与能耗情况
    1.2 我国节约型经济与社会对节能降耗的要求
    1.3 矿石破碎能耗规律与节能降耗途径研究概况
2.文献综述
    2.1 矿山企业的能耗情况与分布状态
        2.1.1 采矿的能耗状况与各作业能耗分布
        2.1.2 选矿的能耗状况与各作业能耗分布
    2.2 选矿节能研究进展
        2.2.1 易损件的节能降耗
        2.2.1.1 衬板的节能研究
        2.2.1.2 磨矿介质的节能研究
        2.2.1.3 其它易损件的节能研究
        2.2.2 水与电的节能降耗
        2.2.3 采用大型浮选机降低浮选能耗
    2.3 碎磨的能耗规律与节能研究进展
        2.3.1 磨矿过程的能量损失
        2.3.2 碎磨的节能研究进展
        2.3.2.1 矿石碎磨的新方法研究
        2.3.2.2 矿石碎磨的工艺节能研究
        2.3.2.3 碎磨设备的改进研究
        2.3.2.4 合理的碎磨流程研究
        2.3.2.5 调整操作因素节能降耗的研究
    2.4 提高破碎能量转换效率的研究进展
3.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3.3 课题研究的步骤安排
4.碎磨节能降耗的理论基础与新途径研究
    4.1 破碎功耗学说的进展
        4.1.1 常见的几个主要功耗学说
        4.1.1.1 P.R.雷廷格尔(Rittinger)面积学说
        4.1.1.2 Β.Π吉尔皮切夫F.基克(KicK)体积学说
        4.1.1.3 F C榜德(Bond)及王文东裂缝学说
        4.1.2 三个功耗学说的比较
    4.2 矿岩爆破的损伤机理分析
        4.2.1 损伤与损伤变量
        4.2.2 矿岩爆破的损伤研究进展
        4.2.3 节理岩体爆破的损伤观点
        4.2.4 岩体损伤变量的定义
        4.2.5 矿岩爆破过程的损伤力学分析
    4.3 磨矿的功耗现状分析
        4.3.1 磨矿过程的功能转变
        4.3.2 磨矿过程的能量损失分析
    4.4 能耗前移对碎磨能耗的影响
        4.4.1 多碎少磨对碎磨能耗的影响
        4.4.1.1 多碎少磨的提出及确定合理的入磨粒度
        4.4.1.2 多碎少磨的方法
        4.4.1.2.1 开路破碎改闭路破碎
        4.4.1.2.2 调整各段破碎机的破碎比
        4.4.1.2.3 增加破碎的段数
        4.4.1.2.4 高效节能的细碎设备
        4.4.1.2.5 以棒磨机粗磨代替细碎机细碎
        4.4.1.3 多碎少磨降低入磨粒度的实例
        4.4.2 采矿的爆破对碎磨能耗的影响
    4.5 磨矿过程的能量转换与影响因素分析
    4.6 提高磨矿能量转换效率是节能的重要方向
        4.6.1 预先抛废,降低磨机入磨量
        4.6.2 早收早抛,提高处理量
        4.6.3 提高分级效率,降低磨矿循环负荷
        4.6.4 改进磨机衬板结构、材质,降低能耗
        4.6.4.1 角螺旋衬板
        4.6.4.2 橡胶衬板
        4.6.4.3 磁性衬板
        4.6.5 合理选择磨矿工艺参数
    4.7 能耗前移与球径精确化相结合是碎磨节能的关键
        4.7.1 磨矿作业的分类与任务
        4.7.2 球径精确化对碎磨的影响与确定
        4.7.2.1 磨矿介质的尺寸对磨碎作用的影响
        4.7.2.2 球径半理论公式的确定
        4.7.3 能耗前移与球径精确化相结合是碎磨节能的关键
        4.7.4 能耗前移与球径精确化相结合节能降耗的实施办法与评价方法
5.节能降耗的工业试验与生产应用
    5.1 玉溪矿业公司大红山铜矿选矿厂三系列的节能工业试验及应用
    5.2 达亚有色金属公司狮子山铜矿精确化装补球增产节能的工业试验与应用
    5.3 凉山矿业集团拉拉铜矿精确化装补球增产节能的工业试验
6.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研究结论
文献及参考资料
致谢
附录A: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附录B:攻博期间科研成果与发表的论文

(10)我国铁矿选矿技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赤铁矿选矿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1 鞍山调军台选矿厂
    1.2 鞍钢齐大山选矿厂
    1.3 鞍钢东鞍山选矿厂等
    1.4 梅山铁矿选矿厂二期扩建
2 磁铁矿选矿技术迈上新台阶
    2.1 鞍山弓长岭选矿厂
    2.2 太钢尖山铁矿选矿厂
    2.3 鞍钢大孤山选矿厂
    2.4 本钢歪头山及南芬选矿厂
3 多金属型铁矿综合回收取得重大进展
    3.1 包钢选矿厂
    3.2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回收
4 自磨工艺从无到有,自磨技术更加成熟
    4.1 自磨工艺得到较广泛应用
    4.2 自磨试验技术手段更加完善
    4.3 干式自磨逐渐被湿式自磨取代
    4.4 自磨流程不断改进
5 长距离浆体管道,为铁精矿输送开辟新途径
    5.1 太钢坚山铁矿选矿厂
    5.2 鞍钢齐大山铁矿调军台选矿厂
6 新型高效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6.1 破碎机
    6.2 用于此铁矿石预选的大粒度干选机
    6.3 细筛
    6.4 弱磁场永磁筒式磁选机
    6.5 磁团聚重选机(磁聚机)
    6.6 磁选柱
    6.7 强磁场磁选机
    6.8 过滤机
7 选矿厂自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8 结语

四、磨矿分级技术研讨会在首钢矿业公司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D]. 周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3]矿石破碎控制系统及其算法研究[D]. 刘旭强.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1)
  • [4]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D]. 黄文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5]BGRIMM大型永磁磁辊筒的研制与应用[A]. 胡永会,史佩伟,尚红亮,刘永振. 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4, 2014
  • [6]球磨机装补球方法体系研究与精确化装补球软件开发[D]. 曾桂忠.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1)
  • [7]两段磨矿精确化装补球方法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 肖庆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8]一段磨矿精确化装补球方法开发及其破碎机理分析和应用效果研究[D]. 杜茂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9]能耗前移与球径精确化相结合增产节能研究[D]. 杜云鹤.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5)
  • [10]我国铁矿选矿技术的进展[J]. 张光烈. 有色矿冶, 2005(S1)

标签:;  ;  ;  ;  ;  

磨矿分级技术研讨会在首钢矿业公司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