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嵌入式WEB服务器的PLC通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莫俊晖[1](2021)在《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时为公元21世纪,人类进入到了计算机工业时代,随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过去的传统工业控制方案已经逐渐被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所取代。而随着个人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的增多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逐渐成为工业控制领域中重要角色的嵌入式PLC模块需要为用户提供一种区别于传统PLC组态软件的能够跨平台的监视控制手段。其中Web技术以及HTTP协议具有跨平台标准化等优良特性,利用Web技术能够解决传统PLC设备只能通过相应的组态软件对生产设备进行监控的问题,使得用户能够通过B/S模式访问和监控该模块。在嵌入式PLC模块的基础上,利用Web技术和HTTP网络协议,能够构建一种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的支持Webs控制的嵌入式PLC模块。本文将首先阐述该课题的技术背景和现实意义,介绍了嵌入式PLC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嵌入式Web技术在国内国外的研究情况,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所示:(1)对HTTP网络通信协议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协议报文的格式、报文的内容及HTTP协议的通信过程等特点。而后在“嵌入式PLC模块”的基础上,为其添加HTTP协议层以及嵌入式Web服务器功能,开发设计一种支持Webs控制的嵌入式PLC模块。主要内容介绍包括支持Webs控制的嵌入式PLC模块的硬件电路系统设计与软件系统设计。对硬件系统开发设计方面,主要着重于模块的芯片型号选型、增加以太网通信模块和PCB硬件电路板设计。关于软件系统设计,主要使用流程图、代码和文字说明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详细说明,主要内容为嵌入式Web服务器部分与网页浏览器之间通过HTT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的详细流程,包括HTTP协议的接收、解析、数据处理和处理结果的返回。(2)为了在原有的嵌入式PLC模块的基础上实现支持通过Webs方式的控制,使得用户能够通过B/S模式对该嵌入式PLC模块进行监控,除了要在该模块上添加HTTP协议层并且实现嵌入式Web服务器功能,还需要使用HTML、Java Script等前端语言和技术开发一种用于对该嵌入式PLC模块进行监控的网页界面。在没有安装组态软件或者因系统或设备的限制不能安装组态软件的场合,用户能够仅使用网页浏览器来对该模块进行访问和监控。(3)通过实验和测试对该支持Webs控制的嵌入式PLC模块的功能进行测试,主要包括监控网页对PLC各个寄存器点位的实时监控、通过点击寄存器图标单独对该寄存器进行ON/OFF操作、PLC程序的上传以及对PLC程序的停止和启动进行控制。并通过容错性测试和长时间运行测试来验证该模块的稳定性。
李兆雨[2](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机器人抛磨产线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德国工业“4.0”的提出以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自动化车间对于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也日益突出,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也推动着工业车间进一步朝着智能工厂方向发展。工业现场的数据监控也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的发展趋势,逐渐从现场监测到远程监测、从有线通讯到无线通讯、从C/S架构到B/S架构模式的转变,其也对系统实时性、稳定性、跨平台性等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物联网通讯技术与云计算平台,设计了一套远程监控系统,用于机器人抛磨产线车间的数据监控。本文首先分析了机器人抛磨产线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并结合已有的物联网通讯技术,设计了远程监控系统的基本架构。本系统由远程监控网关、Web云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其中远程监控网关采用Ras Pi硬件开发平台,并搭载4G网络通讯模块,以支持绝大部分有WIFI或4G信号覆盖的生产车间。网关搭载Linux操作系统,并基于MQTT协议和Modbus协议开发了数据采集、协议转换以及数据推送等主程序模块。Web服务器软件采用B/S设计模式,基于Springboot和Vue.js框架来进行前后端分离方式开发。Web服务器主要实现了数据接收处理、数据持久化、数据可视化、登录权限控制、信息管理以及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此外,本文选用My SQL数据库和Influx DB时序数据库来作为服务器的数据存储中心,其中My SQL数据库用来储存Web系统的用户信息、设备信息以及客户信息等数据,而Influx DB时序数据库则用于储存接收到的工业生产数据。远程监控网关与Web云服务器软件协同运行,实现了对智能抛磨产线的远程数据监控的目的。本文基于智能抛磨产线实际生产需求,并结合现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特点,设计了智能抛磨产线远程数据监控系统,并对系统分别进行了单元测试以及系统联调测试,测试结果验证本系统满足本文的基本功能需求,达到本文的设计目标。
高川[3](2020)在《基于TCP/IP的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钢厂原材料的产能主要依赖轧机设备,其产品精度可通过轧机轧制过程中的辊缝进行调节。由于轧制力的作用,在轧机设备中会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使产品精度需求与辊缝设定值存在偏差,影响产品精度甚至造成废品,降低成材率。因此,需借助轧机刚度进行偏差计算进而对轧辊辊缝进行修正。目前,钢厂内辊缝调节流程为人工采集刚度相关参数并依据压靠法、轧板法等方法手动合成压力曲线计算刚度值,随后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更改轧机刚度实现辊缝调节。而轧机轧制过程中设备状态变化如轧辊损耗等因素造成设备刚度值与理论值存在偏差,需在轧制过程中进行刚度值动态计算,频繁的刚度计算无疑增加了工人劳动强度,而刚度参数的动态获取使得工人束缚于参数数据所在环境,对工人的劳动环境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本文将对轧机设备远程化监控进行研究,实现轧机参数,尤其是刚度相关参数的实时掌控,建立一套完整的轧机远程监控系统。本文首先结合钢厂生产环境,对轧机远程监控系统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并依据软件开发体系将系统拆分成C/S体系与B/S体系。针对各体系,对开发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制定应用方案。其次,在C/S体系中对数据通讯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数据包传输下产生粘包、拆包现象的原因,提出一种基于Nagle算法下TCP通讯的自处理机制解决方案并在PyQt环境下完成钢厂至数据服务器的界面化数据传输系统搭建。在数据存储系统中,对现有存储方式进行研究,确立系统存储方案,提出一种基于WScript的Windows文件并发读写方法。在B/S体系中对Web客户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以Bootstrap、Vue-Cli、Node、Webpack、Git为前端技术链,Apache、PHP、Mysql为后端技术链进行B/S搭建,并对Web数据绘制功能进行研究,指出现有Web图形模块对于实时数据绘制的不足,建立一种基于Web的实时数据图形显示模块。最后,对整体系统安全性进行研究,并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防方案制定与攻击实验验证,结果证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文设计的轧机远程监控系统有效解放工人劳动环境局限性,具有工程实际意义与工业互联网的借鉴意义。
李鸿扬[4](2018)在《基于SSH反向隧道技术的智能家居远程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智能家居”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和家庭。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安全因素随之增多,防火防盗等安防问题成了家居生活的首要需求。视频监控系统作为智能家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主要应用在大型会场、超市、银行等公共场所,近年来,家用视频监控系统发展十分的迅速,但相比于公共场合,视频监控系统家用化不仅需要融入智能家居系统,更要面临家用环境对成本、体积、功耗、实用、便捷等方面的严苛挑战,当下一套安防监控系统昂贵的价格是其推广普及最大的阻碍。基于以上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低功耗、低成本、兼容性好、易布置、便捷实用的智能家居远程安防监控系统。系统以ARM9系列处理器作为核心硬件平台,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平台,B/S架构作为客户端实现方式,并基于SSH安全外壳协议解决了公网传输中的NAT穿透问题,实现数据加密传输。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前端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Web服务器基站和Web客户端。①前端子系统以Arduino微控制器为核心,实现数据采集、监测与控制,该子系统与Web服务器基站通过Zigbee无线组网技术实现局域网通信,采集的数据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Web服务器基站中:②Web服务器基站搭建于S3C2440处理器上,视频方面以尽量减少系统开支为目标,在轻量级视频服务器项目MJPG-streamer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并基于OpenCV图像库进行视频运动目标检测,另一方面作为前端子系统与Web客户端之间的中转站,储存Web浏览器访问的静态网页、CGI程序和数据库文件;③Web客户端通过HTTP协议通信,使浏览器可以在线访问本地数据和监管设备,实现远程监控与交互。在运动目标检测方面,本课题采用了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和机器视觉检测的双重检测,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嵌入式设备的基于帧间差分法和背景差分法改进的多阈值运动目标检测算法,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几种经典算法,该算法的检测效果和实时性较好。本课题设计的智能家居远程安防监控系统实现了用户通过手机浏览器远程访问系统,查看实时监控视频与历史安全信息,还可远程控制电路、电器开关。当用户未登录系统时,系统通过各传感器以及运动目标图像算法检测家居环境的温度、湿度、露点、烟雾、有害气体、可疑入侵等信息,一旦达到报警阈值,将由GSM模块发送短信报警和现场蜂鸣器报警。
袁成浩[5](2018)在《锂电池极片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锂电行业迅速发展,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需对锂离子电池制造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锂离子电池制造生产中,锂离子电子极片轧机设备起到关键的作用,其功能主要是轧制锂离子电池极片。现如今锂电极片轧机可实现自动化生产,但其体型较大,设备监测点较多,需要多名专业员工同时对设备进行监控;在设备故障时,需逐一排查关键点,找出故障源,无疑会耗费大量维修时间。针对现如今锂电极片轧机系统的不足并结合工业智能化的理念,将云服务、物联网、远程监控等前沿技术引入锂电极片轧机系统中,论文设计了一套锂电池极片轧机远程监控系统。本系统可解决上述传统锂电极片生产中的不足,并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现有的锂电池极片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具体功能需求,确定了锂电池极片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采用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采集与数据传输,形成了基于嵌入式的锂电池极片轧机远程监控系统。其次,设计了锂电池极片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嵌入式硬件控制系统。采用STM32F系列为最小处理器,选择了无线通讯模块ESP8266为数据传输模块。以嵌入式核心控制板为核心,对锂电池极片轧机的运行参数进行采集,并与无线通讯模块结合。整个硬件系统作为TCP/IP客户端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完成了锂电池极片轧机与服务器间的数据通讯。然后,从三个方面完成了本系统服务器搭建与智能客户端界面设计工作:搭建出了云端服务器运行环境,本系统采用阿里云服务器为云服务平台,在Linux系统下搭建TCP/IP服务器,用于接收现场设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本系统选择Redis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实现了在云端服务器端对设备运行历史运行数据的存储,并能迅速实现为客户端提供所存储的数据;设计了智能客户端界面,利用HTML5+CSS3+Java Script设计出了稳定性高、适应性强、动态可观的Web界面。最后,搭建出了锂电池极片轧机远程监控平台,并进行了系统调试;测试了本系统的监控功能,检测了Web界面在不同设备,不同浏览器的适应性与兼容性,实现了根据不同用户身份进入不同工作界面的功能。测试并分析了本远程监控系统的响应时间与稳定性。
杨宝东[6](2018)在《基于ARM和PLC的智能家居网关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几年,伴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向往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家居生活方式。现在市场上已经有许多的智能家居产品,这些产品让人们体验到了舒适快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家庭网关存在成本高、信号易受干扰、无法穿越障碍物、不兼容异构网络、安全性差等问题。无线通信方式以其布置成本低、施工和维护简单逐渐取代了传统智能家居以有线的布线方式,现有的网关产品以ZigBee、WiFi和GPRS等无线通信方式为主。如何实现使用上述不同网络协议的模块间互联互通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力载波通信技术是传统的智能家居有线解决方案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重新架设网络,只要有电力线就能够进行数据传送。具有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点,能够解决无线信号易受干扰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本文根据智能家居现今发展状况,分析了现阶段智能家居网关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功能需求,然后研究对比了现阶段各种局域网主流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优缺点,设计了一种能够在网关内部使用的兼容异构网络通信的协议标准,其中异构网络包括电力线网络、WiFi网络、ZigBee网络、Ethernet网络和GPRS网络。设计了采用内核为Cortex-M4的STM32F407ZGT6作为硬件平台,应用μCOS-II操作系统以及LwIP协议栈作为软件平台,支持电力载波网络、WiFi网络、ZigBee网络、Ethernet网络和GPRS网络的智能家居网关。针对登录安全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短信的动态口令身份认证技术,解决了口令在网络中传输可能存在的被窃听、篡改等问题。为了将家庭内部消息实时推送到手机,本网关使用了最新的物联网云平台技术。同时本网关应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模块化的设计,解决了结构复杂、可扩展性差等问题。网关通过WiFi路由器连接到Internet,用户使用IE浏览器登陆智能家居网关Web服务器从而进行远程控制,也可以通过使用手机App实现对家居实时监测管理。同时针对家居环境的突发情况,本网关具有实时报警的功能:当网关侦测到家居环境异常时会发送报警短信到手机端,远程用户收到短信后登陆App端进行操控,用以防患家居内灾害的发生。实验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智能家居网关解决了家庭内部异构网络兼容问题和通信安全问题,具备远程控制、实时监测和灾害报警等功能。经过测试和分析也证明本网关具有实时性好、性能稳定、安全性高等优点,为智能家居网关研发,提供了一种可实际应用的产品方案。
丁律[7](2017)在《基于ARM的工业Web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工业现场对于监控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工业现场。工业现场通常采用触摸屏或电脑来实现工业生产线的可视化监控,这种基于C/S模式的监控系统应用较为广泛,而基于B/S模式的监控系统凭借其优势开始逐渐应用于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农业、电力系统等场合。在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的Web监控系统,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研究与实现。首先研究了工业现场常用的通信网络和监控系统的软件模式,分析对比三种基于B/S模式的监控系统,并选择嵌入式Web服务器来实现工业Web监控系统。通过分析工业Web监控系统的需求,明确了系统需要实现的监控功能、历史数据存储和查询功能以及对系统实时性和安全性的考虑,并根据需求设计系统总体方案。以S3C2440处理器为核心,设计工业Web监控系统ARM板的相关硬件电路,包括基础功能模块、存储模块以及通信模块。然后在ARM板上移植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包括Bootloader、Linux内核及根文件系统的移植。根据系统需要使用的设备设计并移植了RS485驱动、DM9000网卡设备驱动、USB HOST驱动及RT3070 Wi-Fi驱动,完成了SQLite数据库和Boa服务器的移植,并实现SQLite的访问,将RS485通信读取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编写CGI程序实现Boa服务器与SQLite数据库的连接。历史数据对于工业监控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嵌入式系统的存储空间有限,本文将采用数据压缩算法来处理历史数据。本文首先对有损压缩算法中常用的SDT算法和DP算法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SDT算法更适合用于本系统历史数据的压缩。然后对SDT算法进行改进和性能分析,改进后的SDT算法压缩效果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且压缩时间和平均误差只有较少的增长。最后,对比分析常用的无损压缩算法,并选择综合性能最优的LZW算法,完成对历史数据的二次压缩。数据压缩算法的应用不仅减轻了Web服务器的负担,也起到数据加密的作用,保障了存储在SD卡中历史数据的安全性。最后将本系统应用于钢丝热处理生产线,完成ARM板与现场S7-200 PLC的MODBUS RTU通信,设计了钢丝热处理Web监控网页,实现对现场相关设备数据的Web监控及历史数据或曲线的查询。同时在系统中加入了Linux多线程技术,保障了系统的实时性。实践证明该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可以满足Web监控的需求。
冯超[8](2016)在《一种新型嵌入式PAC控制器的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业制造生产过程中,对控制的需求越来越高。PAC是一种新型的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在控制性能、信息处理、数据采集以及网络通讯能力具有一些比较显着的优点。PAC吸收了PLC与PC的各个优势,其中PLC具有稳定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实时的处理性能,PC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数据存储及处理能力、成熟的网络通信能力、图形图像显示能力、与数据库及第三方应用通信能力等。目前国内外都已开展了关于嵌入式PAC控制器的研究,但国内关于PAC控制器的研究较晚,主要由台湾的泓格及大陆的研华科技组成。本课题设计了一款嵌入式PAC控制器,具有控制精度高、兼容性强、通信能力丰富、成本低等特点,适合多种工业控制场合使用,在控制算法上改进了PID控制算法,PID继电反馈自整定算法、模糊PID自整定控制算法,能够提高控制精度,提高控制响应,满足更高的控制要求。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高性能微控制器,搭载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开发了一款轻量级嵌入式PAC控制器的硬件平台,能够实现多通道模拟量及数字量的输入采样及输出控制,并集成了RS232、RS485、CAN总线、以太网总线等通信技术,实现多种控制器的协同控制。(2)基于嵌入式PAC控制器的硬件平台进行了软件设计,将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嵌入式TCP/IP协议栈移植到硬件平台当中,在完成高精度输入采样及输出控制的基础上,使用工业中常用的Modbus-RTU及Modbus-TCP通信协议进行通信软件的设计开发并内置了Web-Server,最后开发设计了LabVIEW上位机软件进行远程采集及控制。(3)工业行业中普遍使用PID算法进行控制,针对PID算法进行了改进,分析了PID自整定算法,并且将PID继电反馈自整定算法在嵌入式系统中进行实现。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整定出的参数能够基本满足控制要求。(4)对于更多的工业控制设备,例如脉动真空灭菌、石油管道电伴热、反应釜等控制对象,均有非线性、时变性、时滞性等特点,仅仅采用PID控制已经无法满足更高的控制需求,采用模糊控制算法与PID控制相融合,设计了模糊PID自整定控制算法,经过实验证明,该方法提高了控制性能,具有非常好的控制效果。
王军,宋亮[9](2015)在《基于安卓的设备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手机和电脑都是安卓系统的产物,在运用这些装有安装系统的电脑或者手机中,实施监控目标物体,不但可以提高监控信息的准确性,而且也能节省费用成本,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文章对于基于安卓的设备监控系统进行了设计与研究。
齐继阳,孟洋,李金燕,王凌云[10](2015)在《基于安卓移动设备的嵌入式监控系统设计方法》文中提出以PLC作为控制器,介绍了4种基于安卓移动设备的嵌入式监控系统开发方式。4种开发方式分别为PLC作为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监控系统、触摸屏作为嵌入式Web服务器监控系统、基于VNC的嵌入式监控系统以及基于安卓APP的监控系统。对4种开发方式分别进行嵌入式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实现以安卓移动设备作为监控终端,通过网络系统对PLC所控制的现场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并且针对每一种开发方式举出实例。最后,将这4种开发方式在某些功能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每种开发方式利弊。
二、基于嵌入式WEB服务器的PLC通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嵌入式WEB服务器的PLC通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的总体方案 |
2.1 HTTP协议简介 |
2.2 HTTP协议报文分析 |
2.2.1 HTTP请求报文 |
2.2.2 HTTP响应报文 |
2.3 网页前端技术介绍 |
2.3.1 HTML以及CSS技术 |
2.3.2 Java Script网页脚本和Ajax技术 |
2.4 搭建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几种方式 |
2.4.1 使用Web服务器软件进行服务器搭建 |
2.4.2 在单片机系统中基于Lw IP协议栈搭建Web服务器 |
2.4.3 基于以太网芯片内嵌TCP/IP协议搭建Web服务器 |
2.5 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总体设计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 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硬件总体设计 |
3.2 主控芯片及以太网芯片选型 |
3.3 以太网模块电路设计及PCB设计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软件设计 |
4.1 开发环境 |
4.2 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软件运行主流程 |
4.3 W5500 芯片初始化设置 |
4.4 搭建嵌入式Web服务器 |
4.4.1 HTTP协议接收解析程序 |
4.4.2 HTTP协议封装和响应程序 |
4.4.3 嵌入式Web服务器CGI程序 |
4.5 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中内嵌的网页页面设计 |
4.5.1 服务器主页设计 |
4.5.2 监控页面布局设计 |
4.5.3 监控页面脚本设计 |
4.5.4 网页文件在嵌入式Web服务器上部署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测试 |
5.1 测试前准备 |
5.2 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功能测试 |
5.2.1 远程访问网页 |
5.2.2 远程寄存器ON/OFF控制测试 |
5.2.3 远程启停测试 |
5.2.4 远程程序上传测试 |
5.2.5 远程实时监控功能测试 |
5.3 稳定性测试 |
5.3.1 容错性测试 |
5.3.2 长时间运行测试 |
5.4 本章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致谢 |
(2)基于物联网的机器人抛磨产线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系统整体方案及关键技术 |
2.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架构 |
2.3 远程监控网关关键技术 |
2.4 Java Web服务器的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远程监控网关的设计与开发 |
3.1 网关的需求分析和硬件平台 |
3.2 4G网络通讯模块的设计 |
3.3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3.4 数据发送模块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云平台的Web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监控系统服务器需求分析 |
4.2 MQTT Broker的搭建 |
4.3 Web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4.4 Web服务器后台开发 |
4.5 Web服务器前端开发 |
4.6 My SQL数据库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远程监控系统的测试与论证 |
5.1 系统测试方案 |
5.2 单元测试 |
5.3 系统联调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TCP/IP的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信息采集监控发展现状 |
1.2.2 监控远程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
2.1 引言 |
2.2 轧机远程监控系统总架构 |
2.2.1 系统开发体系 |
2.2.2 系统组成结构 |
2.3 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
2.3.1 互联网通信技术 |
2.3.2 动态网页开发技术 |
2.3.3 Web Service技术 |
2.3.4 操作系统接口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服务器搭建与通信研究 |
3.1 引言 |
3.2 服务器整体设计 |
3.2.1 数据接收系统设计与成果展示 |
3.2.2 数据存储系统设计 |
3.2.3 Web服务配置与逻辑处理设计 |
3.3 数据通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轧机远程监控系统Web端研究 |
4.1 引言 |
4.2 轧机远程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4.3 基于Web的图形模块研究 |
4.3.1 网页图形显示原理与设计 |
4.3.2 图形区域组件化分割 |
4.3.3 响应式设计 |
4.3.4 实时数据波形显示设计 |
4.3.5 模块接口列表 |
4.3.6 返回对象解析 |
4.3.7 图形应用实验 |
4.4 Web端方案设计与实际应用展示 |
4.4.1 用户登录与管理设计 |
4.4.2 权限管理设计 |
4.4.3 设备资料管理设计 |
4.4.4 数据呈现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轧机远程监控系统安全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B/S体系安全性研究 |
5.2.1 HTTP协议风险与预防 |
5.2.2 CSRF风险与预防 |
5.2.3 CORS风险与预防 |
5.3 C/S体系安全性研究 |
5.4 网络攻击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基于SSH反向隧道技术的智能家居远程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历史 |
1.2.1 智能家居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历史 |
1.2.3 家用安防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公网通信 |
1.4 嵌入式操作系统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硬件平台搭建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3 硬件平台的搭建 |
2.3.1 Web服务器基站 |
2.3.1.1 S3C2440微处理器 |
2.3.1.2 GSM模块 |
2.3.1.3 USB摄像头 |
2.3.1.4 无线透传模块 |
2.3.2 前端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 |
2.3.2.1 微控制器 |
2.3.2.2 人体红外检测传感器 |
2.3.2.3 烟雾/有害气体报警传感器 |
2.3.2.4 蜂鸣器 |
2.3.2.5 温湿度传感器 |
2.3.2.6 继电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本地服务器端软件设计方案 |
3.1 视频方案 |
3.1.1 方案的总体设计 |
3.1.2 图像的采集流程 |
3.1.3 视频的压缩流程 |
3.1.4 视频的传输流程 |
3.2 安防模块设计 |
3.2.1 前端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软件设计 |
3.2.2 基于OpenCV运动目标检测 |
3.2.3 基于GSM的报警模块设计 |
3.3 SQL数据库设计 |
3.3.1 嵌入式数据库SQLite简介 |
3.3.2 SQLite常用API函数 |
3.3.3 SQLite数据库设计 |
3.4 Zigbee无线组网 |
3.4.1 局域网组网方式 |
3.4.2 Zigbee的网络拓扑结构 |
3.4.3 Zigbee模块配置和节点工作流程 |
3.5 多线程设计 |
3.6 串口通信设计 |
3.7 Socket网络编程 |
3.8 移植与测试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OpenCV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
4.1 OpenCV简介 |
4.2 图像预处理 |
4.2.1 图像灰度化 |
4.2.2 图像滤波 |
4.2.3 Sobel边缘检测 |
4.2.4 形态学处理 |
4.3 常用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4.3.1 帧间差分法 |
4.3.2 背景差分法 |
4.3.3 混合高斯背景建模法 |
4.3.4 ViBe算法 |
4.4 基于帧间差分法和背景差分法改进的多阈值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4.4.1 算法概述 |
4.4.2 算法步骤 |
4.4.3 多阈值设定 |
4.5 算法测试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B/S架构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5.1 B/S架构与C/S架构 |
5.2 浏览器客户端设计 |
5.2.1 嵌入式Web服务器Boa的简介 |
5.2.2 HTML表单设计 |
5.2.3 CSS层叠样式表 |
5.3 CGI程序设计 |
5.3.1 CGI简介 |
5.3.2 CGI程序的工作步骤 |
5.3.3 CGI编程语言的选择 |
5.3.4 CGI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5.4 客户端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SSH协议的公网通信与测试 |
6.1 NAT穿透 |
6.2 SSH协议简介 |
6.3 SSH安全验证 |
6.3.1 口令验证 |
6.3.2 密钥验证 |
6.4 基于SSH反向隧道技术的NAT穿透 |
6.4.1 SSH端口转发 |
6.4.2 建立SSH反向隧道 |
6.4.3 云服务器端配置 |
6.5 公网通信测试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致谢 |
(5)锂电池极片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远程监控系统整体系统研究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方案分析 |
2.2.1 硬件系统分析 |
2.2.2 软件系统分析 |
2.3 整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程监控系统硬件系统研究 |
3.1 硬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1 微处理器的选型及其最小系统设计 |
3.1.2 电源电路设计 |
3.1.3 串口通讯电路设计 |
3.1.4 高速通道设计 |
3.1.5 WIFI模块控制电路设计 |
3.1.6 硬件PCB设计及实物图 |
3.2 硬件系统程序设计 |
3.2.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3.2.2 WIFI模块控制程序设计 |
3.2.3 电机驱动程序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监控系统软件系统研究 |
4.1 服务器设计 |
4.1.1 服务器的选取 |
4.1.2 数据库选取及运行环境部署 |
4.1.3 Web服务器搭建及运行环境部署 |
4.1.4 服务器中总程序设计 |
4.1.5 服务器中Util模块程序设计 |
4.1.6 服务器中Sever模块程序设计 |
4.2 客户端设计 |
4.2.1 客户端整体方案 |
4.2.2 客户端前端系统设计 |
4.2.3 客户端前端界面自适应设计 |
4.3 服务器与客户端通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锂电池极片轧机远程监控系统性能测试 |
5.1 硬件系统性能测试 |
5.1.1 硬件电路性能测试 |
5.1.2 WIFI模块性能测试 |
5.2 软件系统性能测试 |
5.2.1 云服务器数据处理性能测试 |
5.2.2 客户端操作界面性能测试 |
5.3 锂电池极片轧机远程监控系统总体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ARM和PLC的智能家居网关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安排 |
第2章 关键技术介绍 |
2.1 异构网络通信原理 |
2.2 电力载波概述 |
2.3 对称加密算法 |
2.4 非对称加密算法 |
2.5 消息推送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总体架构设计 |
3.1 本系统的应用环境与场景 |
3.2 总体需求 |
3.2.1 功能需求 |
3.2.2 数据需求 |
3.2.3 本系统硬件设计需求 |
3.2.4 本系统软件设计需求 |
3.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3.1 通信方式选择 |
3.3.2 总体设计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总体硬件电路设计 |
4.2 核心ARM处理器 |
4.3 WiFi模块电路设计 |
4.4 GPRS模块电路设计 |
4.5 ZigBee模块电路设计 |
4.6 以太网模块电路设计 |
4.7 KQ-130 模块简介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总体软件设计 |
5.2 通信协议设计 |
5.3 短信消息处理模块设计 |
5.3.1 短信处理机制 |
5.3.2 发送短信消息处理 |
5.3.3 接收短信消息处理 |
5.4 电力载波模块 |
5.4.1 PLC组网方式 |
5.5 ZigBee模块 |
5.5.1 ZigBee体系结构 |
5.5.2 ZigBee网络结构 |
5.5.3 协调器组网流程 |
5.5.4 终端节点入网流程 |
5.6 WIFI模块 |
5.7 CGI和 SSI技术 |
5.8 安全验证模块 |
5.8.1 动态口令认证介绍 |
5.8.2 比较分析 |
5.8.3 基于短信动态口令认证 |
5.8.4 加密算法选择 |
5.8.5 方案安全性分析 |
5.9 系统移植 |
5.10 LWIP移植 |
5.11 多任务设计 |
5.11.1 多任务设计 |
5.11.2 串口接收中断 |
5.11.3 数据校验任务 |
5.11.4 登录验证任务 |
5.11.5 定时查询任务 |
5.11.6 短信报警任务 |
5.11.7 Web更新任务 |
5.11.8 数据转发任务 |
5.12 实时消息推送 |
5.12.1 机智云简介 |
5.12.2 生成目标平台代码 |
5.12.3 目标平台代码移植 |
5.1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
6.1 运行与测试环境 |
6.2 PLC模块抗干扰测试 |
6.2.1 测试目的 |
6.2.2 测试方法 |
6.2.3 测试步骤 |
6.2.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 网关移植测试 |
6.4 消息推送实验 |
6.4.1 测试要求及方法 |
6.4.2 测试步骤 |
6.4.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5 Web服务器登陆测试 |
6.5.1 设备查看功能测试 |
6.5.2 家电控制系统测试 |
6.5.3 传感器网功能测试 |
6.6 ZigBee模块测试 |
6.6.1 测试目的 |
6.6.2 测试步骤 |
6.6.3 测试结论 |
6.7 PLC模块测试 |
6.7.1 测试目的 |
6.7.2 测试步骤 |
6.7.3 测试结论 |
6.8 GPRS模块测试 |
6.8.1 测试目的 |
6.8.2 测试步骤 |
6.8.3 测试结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ARM的工业Web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远程监控技术 |
1.1.1 工业通信网络 |
1.1.2 监控模式 |
1.2 基于B/S模式的监控系统 |
1.2.1 结合组态软件Web发布的监控系统 |
1.2.2 结合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监控系统 |
1.2.3 结合Web数据库技术的监控系统 |
1.2.4 对比分析 |
1.3 基于B/S模式的监控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工业Web监控系统总体方案及硬件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系统硬件设计 |
2.3.1 嵌入式微处理器 |
2.3.2 基础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
2.3.3 存储模块硬件设计 |
2.3.4 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业Web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3.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型 |
3.2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移植 |
3.2.1 Bootloader的分析与移植 |
3.2.2 Linux内核的介绍与移植 |
3.2.3 根文件的系统的构建 |
3.3 设备驱动设计 |
3.3.1 RS485驱动设计 |
3.3.2 DM9000网卡驱动设计 |
3.3.3 USB HOST驱动设计 |
3.3.4 RT3070无线网卡驱动移植 |
3.4 应用程序移植与应用 |
3.4.1 SQLite数据库的移植与应用 |
3.4.2 Boa服务器的移植与CGI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压缩算法的研究 |
4.1 有损数据压缩算法 |
4.1.1 SDT算法分析 |
4.1.2 DP算法分析 |
4.1.3 SDT算法与DP算法的对比分析 |
4.2 SDT改进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
4.2.1 SDT压缩算法的改进 |
4.2.2 SDT改进算法的性能分析 |
4.3 无损数据压缩算法 |
4.3.1 基于熵编码的数据压缩 |
4.3.2 基于字典的数据压缩 |
4.3.3 无损数据压缩算法的分析与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MODBUS RTU通信的实现 |
5.2 历史数据的处理 |
5.3 Linux多线程技术的应用 |
5.4 钢丝热处理Web监控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8)一种新型嵌入式PAC控制器的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PAC产生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 第2章 嵌入式PAC控制器系统方案及硬件设计 |
2.1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
2.2 嵌入式PAC控制器功能需求分析及性能指标 |
2.2.1 嵌入式PAC控制器功能需求分析 |
2.2.2 嵌入式PAC控制器功能性能指标 |
2.3 嵌入式PAC控制器系统方案的设计 |
2.4 嵌入式PAC控制器硬件电路的设计 |
2.4.1 硬件整体结构 |
2.4.2 最小系统的设计 |
2.4.3 模拟量输入通道的设计 |
2.4.4 模拟量输出通道的设计 |
2.4.5 数字量输入通道的设计 |
2.4.6 数字量输出通道的设计 |
2.4.7 通讯电路的设计 |
2.5 嵌入式PAC控制器硬件电路的PCB设计 |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入式PA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1 软件系统开发环境及方案 |
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特点及移植 |
3.2.1 嵌入式操作系统特点 |
3.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 |
3.3 嵌入式TCP/IP协议栈--LwIP简介与应用 |
3.4 通信协议的选择及软件设计 |
3.4.1 Modbus-RTU通信协议 |
3.4.2 Modbus-TCP通信协议 |
3.5 驱动程序的设计 |
3.5.1 模拟量输入程序设计 |
3.5.2 模拟量输出程序设计 |
3.5.3 数字量输入程序设计 |
3.5.4 数字量输出程序设计 |
3.6 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 |
3.6.1 LabVIEW上位机程序设计 |
3.6.2 Web监控程序设计 |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PID算法改进及PID参数自整定 |
4.1 PID控制原理及特点 |
4.2 数字PID控制算法 |
4.2.1 位置式PID控制系统 |
4.2.2 增量式PID控制系统 |
4.3 PID算法改进 |
4.4 PID参数整定方法 |
4.4.1 临界比例度法 |
4.4.2 继电自整定方法及其实现 |
4.5 继电反馈PID参数自整定算法的软件实现及应用 |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糊PID参数自整定控制系统设计 |
5.1 模糊控制原理 |
5.2 基于模糊PID自整定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
5.3 模糊PID自整定控制器的系统方案 |
5.4 模糊PID自整定控制器的系统设计 |
5.5 无模型自适应(MFAC)方法的探索 |
5.5.1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基本原理 |
5.5.2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应用仿真 |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
(9)基于安卓的设备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嵌入式Web服务器 |
2 以触摸屏作为嵌入式Web服务器 |
3 虚拟网络计算机嵌入式监控系统 |
4 开发安卓监控系统APP应用程序 |
5 结语 |
(10)基于安卓移动设备的嵌入式监控系统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嵌入式监控系统简介 |
2 嵌入式监控系统开发方式 |
2.1 PLC 作为嵌入式 Web 服务器 |
2.2 触摸屏作为嵌入式 Web 服务器 |
2.3 基于 VNC 的嵌入式监控系统 |
2.4 安卓监控系统 APP 的开发 |
2.5 开发方式比较 |
3 结语 |
四、基于嵌入式WEB服务器的PLC通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嵌入式PLC模块的Web控制器设计与研究[D]. 莫俊晖.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物联网的机器人抛磨产线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D]. 李兆雨.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TCP/IP的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D]. 高川. 燕山大学, 2020(01)
- [4]基于SSH反向隧道技术的智能家居远程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李鸿扬. 福州大学, 2018(03)
- [5]锂电池极片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D]. 袁成浩.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6]基于ARM和PLC的智能家居网关研究与设计[D]. 杨宝东.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7]基于ARM的工业Web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D]. 丁律. 江南大学, 2017(02)
- [8]一种新型嵌入式PAC控制器的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冯超.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3)
- [9]基于安卓的设备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 王军,宋亮. 无线互联科技, 2015(22)
- [10]基于安卓移动设备的嵌入式监控系统设计方法[J]. 齐继阳,孟洋,李金燕,王凌云. 自动化与仪表, 2015(09)
标签:智能家居论文; 嵌入式linux论文;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论文; 嵌入式软件论文; web技术论文;